mooc中医诊断学(下)_2课后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分类: 公选课题库发布于:2024-06-02 13:07:28ė73056次浏览657条评论

mooc中医诊断学(下)_2课后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周 辨证总论、中医诊断作业八纲辨证

1.1辨证总论随堂测验

1、学下证是课后课后中医独特的诊断性概念,辨证是答案答案论治的前提和基础。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中医诊断作业八纲辨证是学下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课后课后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

2、答案答案八纲证候之间既相互区别,中医诊断作业又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学下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课后课后肌肉、答案答案关节酸痛可见于表证。中医诊断作业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学下四肢厥冷既可见于寒证,课后课后也可见于热证。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凡出现腹部胀满或疼痛者,均属于实证。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阴证与阳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八纲证候之间的相兼,是指除对立两纲(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之外,其他任意三纲之间可组成相兼证候。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患者先有饮食停滞,复感风寒之邪,刻下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脘腹胀满、厌食便秘。该患者属于表实里实证。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患者同时表现有胸中烦热、咽痛口干及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症状。 根据八纲辨证诊断为上热下寒证。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外感病中表实寒证转化为里实热证,又可称为寒证转化成了热证。

1.2 八纲辨证随堂测验

1、寒湿痹病患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长期服用温燥药物治疗。后来患处变成红肿灼痛。 根据八纲辨证属于寒证转化为热证。

第二周 阴阳虚损辨证、病因辨证

2.1阴阳虚损辨证随堂测验

1、阴证和阳证是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的属性归类病证类别的一对儿纲领,而阳虚证、阴虚证及亡阳证、亡阴证则是指机体的阴液和阳气不足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证候。他们可用阴证和阳证归类,但含义不同。

2、阳虚证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等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识要点。

3、阴虚证以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识要点。

2.1阴阳虚损辨证随堂测验

1、一般来说,亡阴可进一步发展为亡阳。

2、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可导致亡阳。

2.2病因辨证随堂测验

1、风淫证的咳嗽特点为
A、干咳
B、阵发性咳嗽
C、痉挛性咳嗽
D、咳血

2.2病因辨证随堂测验

1、以下为寒淫证的辨证要点的是
A、新病突发、病势较剧
B、有感寒原因可查
C、有典型寒冷症状
D、长期怕冷病史

2.2病因辨证随堂测验

1、湿的哪种特性是引起“痞”的直接病机
A、粘滞
B、重浊
C、易阻气机
D、损伤阳气

2.2病因辨证随堂测验

1、燥最易损伤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脾
D、肺

2.2病因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哪项不是火邪易致的表现
A、痈
B、疽
C、疔
D、疖

第三周 气血津液辨证

3.1气血津液辨证-概述随堂测验

1、以下几种证候哪些属于“津液内停证”。
A、水证
B、饮证
C、痰证
D、外湿证

2、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是常见的气血同病的证候类型。

3、血病常见的证候类型有:血虚证、血瘀证、血分证、血热证、血寒证。

3.2气病的辨证随堂测验

1、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动则加重是气虚证的辨证要点。

2、气陷证多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劳累、用力过度所致。

3、气脱证的辨识要点是:精、血、津其一的失于固摄,如遗精、滑胎、自汗、慢性出血等。

3.2气病的辨证随堂测验

1、突然神昏或晕厥,四肢厥冷;二便不通,舌苔厚,脉沉实有力是气脱证的辨识要点。

2、气逆证临床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3、气滞证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因情志舒畅或太息、嗳气或矢气而减轻。其症状时发时止,时轻时重,部位不定。

3.3 血病的辨证随堂测验

1、血寒证以局部冷痛拘急、肤色紫暗、形寒肢冷、脉沉迟或涩或紧为辨识要点。

2、血热证以急性出血、血色鲜红质稠、舌红绛、脉数有力为辨识要点。

3、血热证属实热证,血寒证属实寒证。

3.3 血病的辨证随堂测验

1、血虚证形成的原因,不外生血不足和耗血过多两个方面。

2、瘀血与血瘀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血行异常,血瘀是血行异常的结果,是病理产物;瘀血为血行异常的状态,是病机概念。

3、肌肤甲错;皮下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或腹壁青筋怒张,妇女闭经是血虚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3.4 气血兼病的辨证随堂测验

1、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都是气虚证发展而来的。

2、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都有血瘀证的表现特点。

3、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都有可能出现妇女月经延期。

3.4 气血兼病的辨证随堂测验

1、气血两虚证、气随血脱证、气不摄血证都可出现血虚的临床表现。

2、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都可出现出血的临床表现。

3、吐血,便血,鼻衄,皮下瘀斑是气随血脱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3.5 津液辨证随堂测验

1、津液亏虚的辨识要点为口、咽、唇、鼻、舌、皮肤干燥,尿少便干等。

2、津液亏虚证,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滋养润泽所表现的证候。

3、津液亏虚证可见机体消瘦、目眶凹陷。

3.5 津液辨证随堂测验

1、津液停滞于机体内,往往会变生痰、饮、水、湿四种同源而异流的病理产物。

2、腹部膨隆胀满,叩之呈浊音或呈移动性浊音是饮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3、脘腹痞胀、呕恶纳呆、泄泻,嗜卧等是内湿证的辨证要点。

第四周 脏腑辨证-1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可出现的症状有
A、厌食
B、胁肋胀痛
C、痛经
D、四肢抽搐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各项中,对于鉴别肝阴虚与肝血虚最有意义的症状是
A、胁肋隐痛
B、视力减退
C、头晕目眩
D、舌色淡白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肝的虚证常包括肝阴虚证、肝血虚证、肝气虚证及肝阳虚证。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各项中,属于肝郁气滞证的辨证要点有
A、情绪低落
B、胁肋胀痛
C、恶心欲呕
D、皮肤发黄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肝阳上亢证的证候性质是
A、里虚热证
B、里实热证
C、本虚标实证
D、寒热错杂证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肝风内动证包括
A、血虚生风
B、热极动风
C、外风引动
D、肝阳化风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寒滞肝脉证的辨证要点是少腹、前阴、巅顶部的冷痛加上虚寒证的症状。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肝胆湿热证可见阳黄和食欲不振的表现。

4.2 肝与胆病辨证随堂测验

1、胆郁痰扰证可出现惊悸失眠,五心烦热和舌红苔黄腻的表现。

4.3 心与小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心病的症状是
A、心悸
B、胸闷
C、胁胀
D、小便涩痛

4.3 心与小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
A、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B、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C、面色淡白,口唇色淡
D、畏寒肢冷,胸闷心痛

4.3 心与小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心阴虚证和心血虚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心悸、失眠多梦及五心烦热。

4.3 心与小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导致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有
A、气滞
B、热郁
C、痰阻
D、血瘀

4.3 心与小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痰蒙心神证及痰火扰神证均有神志异常及舌红苔黄腻的表现。

4.3 心与小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小肠实热证常由心火下移所致,心火炽盛证和小肠实热证的症状鉴别点主要是主症的不同。

第五周 脏腑辨证-2

5.1 脾与胃病辨证随堂测验

1、恶心,呕吐,嗳气是胃病常见的表现。

5.1 脾与胃病辨证随堂测验

1、腹胀,便溏是脾气虚常见的临床表现

5.1 脾与胃病辨证随堂测验

1、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均可见的临床表现是黄疸

5.1 脾与胃病辨证随堂测验

1、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均可见胃脘疼痛,恶心,纳差。

5.1 脾与胃病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选项中,属于胃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的是
A、胃脘疼痛
B、消谷善饥
C、牙龈肿痛
D、口淡不渴

5.1 脾与胃病辨证随堂测验

1、食滞胃脘证常见的舌象表现是厚腻苔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肺病虚证常见有肺气虚证、肺阳虚证、肺阴虚证。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肺气虚证与肺阳虚证临床表现均可见咳喘无力。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三证均可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恶寒发热。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肺热炽盛证进一步发展,可以转化成痰热壅肺证。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痰湿阻肺证可见咳嗽,咯痰量多。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选项中,属于肠热腑实证的临床表现的是
A、便秘
B、日晡潮热
C、腹胀
D、腹痛

5.2 肺与大肠病辨证随堂测验

1、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常见有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

第六周 脏腑辨证-3

6.1 肾与膀胱病辨证随堂测验

1、由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是导致肾虚的常见原因。

6.1 肾与膀胱病辨证随堂测验

1、肾阳虚证可见小便量多。

6.1 肾与膀胱病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肾气不固证临床表现的是
A、小便失禁
B、遗尿
C、尿频
D、小便涩痛

6.1 肾与膀胱病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选项中,属于肾虚水泛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腰酸
B、耳鸣
C、水肿
D、尿少

6.1 肾与膀胱病辨证随堂测验

1、尿频,尿急,尿痛是膀胱湿热证常见的表现

6.2 脏腑兼证辨证随堂测验

1、肺肾气虚证又称肾不纳气证,可见呼多吸少,气不接续的表现。

6.2 脏腑兼证辨证随堂测验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脾肾阳虚和心肾阳虚的共有表现是
A、浮肿
B、畏寒肢冷
C、心悸怔忡
D、舌苔白滑

6.2 脏腑兼证辨证随堂测验

1、患者平素月经周期提前,量少色红,伴腰膝酸软,兼见咳嗽痰少,舌红少苔,多属
A、肝肾阴虚
B、肺肾阴虚
C、心肾不交
D、肺阴虚兼肝阴虚

6.2 脏腑兼证辨证随堂测验

1、月经量少色淡 ,淋漓不尽,伴心悸,腹胀纳呆者,多属
A、脾不统血证
B、脾胃气虚证
C、心脾两虚证
D、心肝血虚证

6.2 脏腑兼证辨证随堂测验

1、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半年前出现咳嗽,现症见咳嗽阵作,痰少而粘,胸胁部有灼热感,急躁易怒,口干喜饮,大便干,舌红,苔黄,应辨证为

第七周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7.1 六经辨证随堂测验

1、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有4种:传经、直中、合病、并病。

2、太阳蓄血证的表现包括有小便不利。

3、阳明腑证的主要特点是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4、少阳病证的表现除了寒热往来以外可以出现口苦,咽干。

5、太阴病证的表现以腹胀腹痛便秘为特征。

6、少阴病证均以全身里虚寒证的表现为主要特征。

7、厥阴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有消渴,胃脘灼热,饥而不欲食等。

7.2 卫气营血辨证随堂测验

1、卫气营血证的传变中出现逆传多提示病情更加重笃。

2、卫分证一般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3、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气分证属于温热之邪发展到的一个极盛阶段。

4、营分证的临床表现除了身热夜甚,心烦不寐以外,严重时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皮肤斑疹隐现。

5、血分证为温热之邪最亢盛的时期。

7.3 三焦辨证随堂测验

1、三焦辨证中,侵犯上焦肺卫之邪未能外解、而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属于逆传。

2、患者出现高热,大汗,昏愦不语,舌謇,舌红绛,脉细数属于上焦病证的表现。

3、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就是一派阳明燥热之象。

4、下焦病证主要涉及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

第八周 病案书写、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

8.1 病案书写随堂测验

1、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是:
A、《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B、《伤寒九十论》
C、《石山医案》
D、《薛氏医案》

8.1 病案书写随堂测验

1、中医住院病历书写规范中“中医诊断”部分只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名称。

8.1 病案书写随堂测验

1、中医住院病历要求在_____小时内完成。

8.2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随堂测验

1、病情资料是进行辨证的原始依据,辨证分析前首先应对病情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客观性、一致性等进行综合评定与分析。

8.2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随堂测验

1、临床辨证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本知识点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要点: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及否定法。

8.2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随堂测验

1、病因辨证是分析导致疾病的原始病因,适用于外感病和内伤病具体原始病因的辨析。

8.2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随堂测验

1、辨证时要辨别的内容可概括为辨病位和辨病性。

中国大学中医诊断学(下)_2

在中医诊断学中,对于疾病的分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疾病所需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中医分型虽然有很多种方法,但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根据病情的性质、病因、病位、病证、病程等方面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一下中医的分型方法。

性质分型

性质分型是根据病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实证、虚证、寒证、热证、痰证、湿证、血证、气证等。其中,实证和虚证是最为基本的两种分型。

实证

实证是指病情表现出明显的实质性病变,如发热、红肿、疼痛等。实证常常和热证搭配出现,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散寒消肿。

虚证

虚证是指病情没有明显的实质性病变,如乏力、面色苍白、气短等。虚证常常和寒证、血证、湿证等搭配出现,治疗时需要益气补血。

病因分型

病因分型是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外感性、内伤性、情志性、饮食性等。其中,外感性和内伤性是最为基本的两种分型。

外感性

外感性是指由外部病因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外感性常常和寒证搭配出现,治疗时需要祛寒散寒、解表散邪。

内伤性

内伤性是指由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肝郁、脾虚等。内伤性常常和虚证搭配出现,治疗时需要扶正祛邪、益气补血。

病位分型

病位分型是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头面五官部、胸部、腹部、四肢、腰骶部等。不同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部位,需要针对性的治疗。

病证分型

病证分型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各种病症的症状和体征,如寒热、咳喘、水肿、腹泻等。病证分型是中医诊断学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分型方法。

病程分型

病程分型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急性、慢性、复发性、间歇性等。不同的病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学中常见的分型方法。当然,这些分型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其中的精髓。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