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37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尔雅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48 min read

尔雅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第一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单元测验

1、尔雅按照奥苏伯尔的小学学习观点,可以把数学学习从学习深度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上进行划分,数学设计根据学习的教学深度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
A、期末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B、答案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C、通课机械学习与发现学习
D、后作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业答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尔雅其精神实质是小学学习:
A、强调直观教学
B、数学设计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教学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期末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答案发现行为

3、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
A、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B、认知学派的学习观
C、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D、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4、有关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者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恒久性
C、对于知识的运用,认知主义者强调其应用的普遍性,建构主义强调其情景性
D、对于学习,认知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体经验,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本身的权威

5、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是: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用性
D、永恒性

6、下列数学概念一般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学习是:
A、直角三角形
B、真分数与假分数
C、正方形
D、循环小数

7、数学概念形成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是: ①根据新概念内涵明确新概念外延;②明确新概念与原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间关系,扩大或改组原认知结构;③概括出事例共同的本质属性作为新概念内涵;④分析比较一类事物具体例子;⑤抽象出各个例子的共同属性。 学习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A、④③②①⑤
B、②①④③⑤
C、④②③①⑤
D、④⑤③①②

8、下列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属于概念同化的是:
A、三角形
B、圆
C、长方体
D、方程

9、若把概念的同化作为接受学习,那么概念的形成就是:
A、范例学习
B、接受学习
C、尝试学习
D、发现学习

10、小学生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基础上学习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新规则与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重组
D、平衡

第一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单元作业

1、奥苏贝尔曾在其《教育心理学》(1978 年)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试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具体课例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第二章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一)

第二章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一)单元测验

1、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通过数小棒、摆图片等认识了“几”和“第几”,这说明其思维正处于: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D、以再造性思维为主

2、对于例题:你是否喜欢数学?如果用5,4,3,2,1分别代表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5种程度,你选哪个数?说明理由。如果小明选择2,说明什么?如果小立比较喜欢数学,他最可能选几? 该例题的编制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会用数来表示事务,并能进行交流,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
A、数感
B、符号意识
C、数据分析观念
D、空间观念

3、下列几个引入小数的例子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物价
B、身高
C、十进分数
D、不能整除的除法

4、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质上是把其变成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和,这一过程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是:
A、分类思想
B、化归思想
C、极限思想
D、函数思想

5、关于运算技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算技能的教学,应淡化算理,突出算法
B、运算技能的教学,应淡化算法,突出算理
C、运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机械的重复操作加强训练
D、在运算技能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6、吴老师为一年级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先计算,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2-10 = 在这道练习的设计中,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是:
A、分类思想
B、化归思想
C、极限思想
D、函数思想

7、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教师先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若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属于课堂总结的哪种方法:
A、复述法
B、呼应法
C、悬念法
D、比较法

8、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般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提出加减法计算的式子,再组织学生探索运算法则。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5/8+2/8=7/8,设计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组织学生画一画,用阴影部分表示相应分数的方法理解算理,这一过程主要体现的核心概念是:
A、几何直观
B、推理能力
C、符号意识
D、数感

9、关于算法多样化教学,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算法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体现
B、算法多样化教学本质上是要求每个学生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
C、在四则运算教学中,应把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教学结合起来
D、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不断体验与感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10、关于算法与算理,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A、只要掌握算法就能理解算理
B、教学中应重视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教学的有机结合
C、算法是完成运算获得结果的规则与逻辑顺序,算法的理论根据称为“算理”
D、算法规定了“怎么算”,而算理则说明运算过程的理论依据与合理性,也即指出“为什么这样算”

第二章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一)单元作业

1、下面是关于 “小数的加减法”的两种教学思路: 思路1: 教师呈现了生活中几样商品的单价,让学生以元为单位进行加减计算(即小数加减法),发现不会做之后,转换成以分为单位进行加减计算(即整数加减法),再将结果转化成小数。由此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思路2:教师同样出示了相同的情境,先让学生以分为单位进行加减法,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法则,强调整数加减时要末位对齐;然后再用元做单位计算小数加减法,发现不能用末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由此引发出问题:为什么小数加减法不能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里的数位究竟应该怎样对齐?小数点对齐的意义是什么?经过层层递进的剖析之后,最终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问题:(1)两种教学思路分别具有哪些可取之处? (2)你倾向于选择哪种教学思路?请扼要说明理由。

2、二、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简述《课标(2011)》关于“小数”教学的基本要求。 问题(二):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问题(三):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第三章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二)

第三章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二)单元测验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种概念的定义法是:
A、属加种差式定义法
B、发生式定义法
C、列举定义法
D、约定式定义法

2、教学“认识方程”,一般借助“天平”这一等式模型,通过比较天平两端物体质量大小获得若干式子,再分化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获得方程概念。这一过程突出体现的数学思想是:
A、分类思想
B、转化思想
C、归纳思想
D、对应思想

3、现行教材“解简易方程”一般要求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关于其教学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学生从算术思维转向代数思维
B、为中学代数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C、否定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关系解方程的学习价值
D、避免负迁移,减少代数学习入门障碍

4、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联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里主要体现的数学推理是:
A、归纳推理
B、类比推理
C、演绎推理
D、论证推理

5、常见的量主要包括货币、时间、质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角度等。根据《标准(2011年版)》,下列计量单位不作为数与代数内容呈现的是:
A、货币单位
B、时间单位
C、质量单位
D、长度单位

6、关于“探索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索规律”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B、“探索规律”列入“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意味着其他领域毋须进行规律探索的学习
C、苏教版教材中“探索规律”作为专题形式呈现始于三年级上册教材
D、《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的内容主要是“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7、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计时法”的意义,学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操作、演示、观察再到抽象思维,发现“24时计时法”的特征,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D、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的意义。

8、关于“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规律为载体
B、“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探索为主线
C、“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过程为目标
D、“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应用为核心

9、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探索规律: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设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发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与边上钉子数和中间钉子数之间的关系
B、教学重点是掌握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与边上钉子数和中间钉子数之间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C、本节课学习起点是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D、本节课规律探索过程主要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10、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主题图设计了盆花、彩灯、彩旗周期摆放图。(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蓝、红。彩灯:每2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紫、绿。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红、黄、黄。)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采用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没有涉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A、画图策略
B、列举策略
C、计算策略
D、假设策略

第三章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二)单元作业

1、阅读教材“比例的基本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六下],回答后面问题: 问题(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有哪些?结合本节课谈谈如何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问题(二):如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问题(三):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第四章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第四章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单元测验

1、下列几个引入“角”的实例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三脚架
B、五角星
C、课桌的角
D、钟面的时针和分针

2、把角的两边定义为射线是基于如下哪一种考虑?
A、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B、因为要用角表示方向
C、.因为边长不同的角也可以互相重合
D、因为多边形的边长可以是任意长

3、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多边形面积的教学内容,一般的编排顺序是:
A、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B、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C、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D、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4、出入相补(又称以盈补虚)原理是指:(1)一个几何图形(平面的或立体的)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后,面积或体积的总和保持不变;(2)一个几何图形,可以任意旋转,倒置、移动、复制,面积或体积不变;(3)多个几何图形,可以任意拼合,总面积或总体积不变;(4)几何图形与其复制图形拼合,总面积或总体加倍。上述原理最早的创建者是我国:
A、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
B、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
C、南宋数学家秦九韶
D、西周初期数学家商高

5、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直接测量法与间接测量法,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下列图形的面积计算采用直接测量法推出的是: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6、对于填空题“棱长均为1厘米的三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 如果是考题,显然画出图形需要时间,而如果能在头脑中进行抽象描述,显然更方便。本题迅速解答需学生具备一定的:
A、数感
B、应用意识
C、几何直观
D、空间观念

7、小学数学教材中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般是通过“化圆为方”进行的。即先将圆分成16个同样的扇形,然后将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出现将圆32等分而拼成的图形,并且用省略号表示等分的份数不断加倍的无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拼得的图形不断变化,并且越来越接近边长为πr和r的长方形,从而引导学生领会到“将圆无限细分后拼成的将是真正的长方形。”这一过程中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有:
A、转化思想与集合思想
B、转化思想与极限思想
C、极限思想与分类思想
D、函数思想与分类思想

8、客观上讲,实际学习中由于认知障碍而导致学生心理上最不易接受的计算公式是:
A、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B、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C、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D、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9、小学数学中的图形运动包括平移、旋转、轴对称、放缩等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仅仅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不包括;
A、平移
B、旋转
C、.轴对称
D、放缩

10、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学习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数对确定位置,实际上是直角坐标系的雏形
B、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实际上极坐标系的雏形
C、数对(2,3)表示第二行第三列位置
D、教学中要注意,如果参照物不同,描述的具体位置也可能不同

第四章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单元作业

1、阅读“三角形”[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回答后面问题: 问题(一):概念学习有哪几种方式?本节课采用什么方式学习? 问题(二):若教学中年级学生,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问题(三):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第五章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

第五章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单元测验

1、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三种常见统计图为:
A、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B、条形统计图 网状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茎叶统计图
D、条形统计图 网状统计图 茎叶统计图

2、关于统计学术语“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位数、平均数、众数均唯一
B、平均数和中位数不一定是原数据中的数据,众数是原数据中的数据。
C、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都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
D、中位数、平均数、众数都有单位,且与原数据单位一样

3、某餐厅共有7名员工,所有员工的工资情况如下:经理1人工资数1600,厨师2人工资数600,会计1人工资数520,服务员3人工资数340。则餐厅所有员工工资的中位数、众数是:
A、340  520
B、520  340
C、340  560
D、560  340

4、对于案例“新年联欢会准备买水果,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设计购买方案。”教学中作如下设计:(1)全班同学讨论决定购买方案的原则,可在限定金额内考虑学生最喜欢吃的一种或几种水果,或者其他原则。(2)鼓励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例如,可采用一个同学提案、赞同举手的方法;可以采取填写调查表的方法;可以全部提案后,同学轮流在自己同意的盒里放积木的方法;等等。事先约定,每位同学最多可以同意几项。(3)收集并表示数据,参照事先的约定决定购买水果的方案。上述设计的主要目的时发展学生的:
A、数感
B、数据分析观念
C、符号意识
D、模型思想

5、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B、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猜测、实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独立思考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D、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6、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属于:
A、操作体验型
B、游戏活动型
C、调查统计型
D、场景应用型

7、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属于: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

8、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综合实践活动比较常见的有场景型、操作型、实验型、应用型等四种课型。下列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实验型的是:
A、《丰收的果园》(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
B、《校园绿地面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C、《怎样滚得远》(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D、《绘制平面图》(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9、“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活动设计最后经常安排“回顾反思”或“引申拓展”环节,主要目的是:
A、巩固已学知识
B、为新知提供学习起点
C、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D、训练解题技能

10、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突出体现的数学解题策略是:
A、优化
B、假设
C、转化
D、画图

第五章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单元作业

1、阅读“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回答后面问题: 问题(一):小学数学教材设置“综合与实践”模块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模块内容的教学设计要求是什么? 问题(二):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二期课程班考试试题

第二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考试试题

1、下列几个引入“角”的实例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三脚架
B、五角星
C、课桌的角
D、钟面的时针和分针

2、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直接测量法与间接测量法,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下列图形的面积计算采用直接测量法推出的是: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3、对于填空题“棱长均为1厘米的三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 如果是考题,显然画出图形需要时间,而如果能在头脑中进行抽象描述,显然更方便。本题迅速解答需学生具备一定的:
A、数感
B、应用意识
C、几何直观
D、空间观念

4、客观上讲,实际学习中由于认知障碍而导致学生心理上最不易接受的计算公式是:
A、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B、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C、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D、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5、小学数学中的图形运动包括平移、旋转、轴对称、放缩等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仅仅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不包括;
A、平移
B、旋转
C、.轴对称
D、放缩

6、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学习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数对确定位置,实际上是直角坐标系的雏形
B、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实际上极坐标系的雏形
C、数对(2,3)表示第二行第三列位置
D、教学中要注意,如果参照物不同,描述的具体位置也可能不同

7、关于统计学术语“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位数、平均数、众数均唯一
B、平均数和中位数不一定是原数据中的数据,众数是原数据中的数据。
C、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都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
D、中位数、平均数、众数都有单位,且与原数据单位一样

8、“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活动设计最后经常安排“回顾反思”或“引申拓展”环节,主要目的是:
A、巩固已学知识
B、为新知提供学习起点
C、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D、训练解题技能

9、关于运算技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算技能的教学,应淡化算理,突出算法
B、运算技能的教学,应淡化算法,突出算理
C、运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机械的重复操作加强训练
D、在运算技能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10、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教师先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若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属于课堂总结的哪种方法:
A、复述法
B、呼应法
C、悬念法
D、比较法

11、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般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提出加减法计算的式子,再组织学生探索运算法则。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5/8+2/8=7/8,设计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组织学生画一画,用阴影部分表示相应分数的方法理解算理,这一过程主要体现的核心概念是:
A、几何直观
B、推理能力
C、符号意识
D、数感

12、现行教材“解简易方程”一般要求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关于其教学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学生从算术思维转向代数思维
B、为中学代数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C、否定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关系解方程的学习价值
D、避免负迁移,减少代数学习入门障碍

13、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联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里主要体现的数学推理是:
A、归纳推理
B、类比推理
C、演绎推理
D、论证推理

14、关于“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规律为载体
B、“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探索为主线
C、“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过程为目标
D、“探索规律”专题的教学设计应以应用为核心

15、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习环境的建构,认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个基本属性是:
A、知识回顾、知识探索、知识巩固、知识运用
B、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C、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D、知识、思想、方法、策略

16、按照奥苏伯尔的观点,可以把数学学习从学习深度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上进行划分,根据学习的方式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
A、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与发现学习
D、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17、关于数学概念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概念形成学习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
B、概念同化学习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间接经验
C、从学习性质上讲,概念形成属于有意义接受学习,而概念同化则属于有意义发现学习
D、分数、自然数、三角形、圆、长方形、长方体等概念一般采用概念形成方式学习

18、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 为载体,以学生 为主的学习活动。
A、知识 学生认真听讲
B、问题 学生自主参与
C、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
D、问题 教师系统讲解

19、一般来说,小学数学统计中的“平均数”通常是: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调和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20、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掷一掷》主要帮助学生积累的活动经验是:
A、直接活动经验
B、间接活动经验
C、专门设计的活动经验
D、意境联接性活动经验

第二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考试主观题

1、(本题10分)叶澜教授有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却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请简要叙述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2、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3、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数学概念的学习主要有哪两种基本方式?本节课学习主要采用哪种方式?(4分) 问题(二):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6分)   问题(三):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