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04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气象学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58 min read

超星气象学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第一章 绪论

单元测验

1、超星由于地球引力的气象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深厚气体圈层,学章习通构成 。节答

2、案学大气圈的完整底部是地球表面,在气象上称为 。答案

3、超星是气象研究近地层小范围和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章习通学科。

4、节答森林能净化 ,案学调节气候,完整为人类和各种生物创造适于生存的答案气候环境。

5、超星气象条件对于森林类型的分布、林木的生长发育、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和火灾的预防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6、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和冰雪圈所组成。上述圈层间联系紧密、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

7、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综合称为 。

8、是一个地区大气多年(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它既反映大气的长期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较长时间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9、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所在纬度、 以及海陆相对位置的影响。

10、是研究森林或林业与气象条件互相影响和作用的学科,是林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也是森林生态学和应用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第二章 大气概述

单元测验

1、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有()
A、氧气和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氢气
C、水汽和二氧化碳
D、氮气和氧气

2、地表二氧化碳的浓度()
A、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B、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C、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D、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3、在大气层中,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倍以上
A、5
B、10
C、20
D、40

4、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高度,气温下降()。
A、0.25℃
B、0.65℃
C、0.85℃
D、1℃

5、以下哪个不是气压的单位?
A、帕斯卡(Pa)
B、毫巴 (mb)
C、千克(Kg)
D、毫米水银柱(mmHg)

6、大气中对太阳直接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最多的成分是()。
A、氧气
B、臭氧
C、水汽
D、氮气

7、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少。在1.5~2km高度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减为地面的()。
A、1/10
B、1/5
C、1/3
D、1/2

8、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厚度最薄,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具体为:
A、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时间:夏季的厚度大于冬季。
B、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增加;时间:夏季的厚度大于冬季。
C、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时间:夏季的厚度小于冬季。
D、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增加;时间:夏季的厚度小于冬季。

9、主要的气体污染物有()
A、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B、PM2.5
C、挥发性有机物(VOC)
D、粉尘

10、蒸发量=
A、原量-降水量-余量
B、原量+降水量+余量
C、原量+降水量-余量
D、原量-降水量-余量

11、大气的成分主要由 、水汽和气溶胶粒子构成

12、二氧化锑、甲烷等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特别是13~17μm波谱区),使得地表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在大气层内,因而对地表有保温效应。这种效应称为 效应。

13、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成分、密度、荷电等性质的不同,将大气的垂直结构分为:对流层、 、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14、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力称为 。

15、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 、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

17、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 , 简称露点。

18、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 。

19、云的观测包括云状、 和云高。

20、大气从此层开始受地面摩擦可忽略不计,常把1.5km以上的大气称为 。

第三章 辐射能

单元测验

1、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太阳发出的总辐射能的()。
A、全部
B、一半
C、四分之一
D、极小一部分

2、在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下,温度升得最高的是()。
A、小片草地
B、黑色石头
C、浅色沙子
D、一池湖水

3、蓝天是()的综合效果。
A、分子散射和肉眼视觉敏感性
B、分子散射和米散射
C、米散射和肉眼视觉敏感性
D、分子散射和蓝色光

4、大气透明系数越小,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
A、越强,越大
B、越强,越小
C、越弱,越大
D、越弱,越小

5、直接辐射规律年变化(),随纬度的变化()。
A、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B、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C、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D、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6、太阳高度角增大,散射辐射();大气透明度差,散射辐射()。
A、增强,增强
B、减弱,增强
C、增强,减弱
D、减弱,减弱

7、下列哪个不是地面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的影响因素?
A、颜色
B、温度
C、湿度
D、粗糙度

8、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时,同时也存在长波辐射,但收入能量大于支出,地面(),夜间有效辐射使地面损失热能而()。
A、增温,增温
B、增温,降温
C、降温,增温
D、降温,降温

9、下列哪个不是太阳有效辐射的直接影响因素?
A、土壤温度
B、空气温度
C、土壤颜色
D、土壤湿度

10、()既能促进树木的延长生长,供给树木热量又能促进树木体内水分循环和蒸腾过程;()能抑制树木枝条的徒长,促使花青素的形成和引起树木向光性的敏感,还能起杀菌消毒作用,提高种子的萌发能力。
A、红外线,红外线
B、红外线,紫外线
C、紫外线,红外线
D、紫外线,紫外线

11、在气象学上,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辐射称为 辐射。

12、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 。

13、是指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14、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称为 。

15、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那一部分辐射能,称为太阳 辐射。

16、太阳 辐射由于大气散射作用而散射向地面的部分太阳辐射。

17、大气辐射朝向四面八方,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中,另一部分投射向地面,投向地面的这部分大气辐射称为 。

18、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 辐射。

19、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改变辐射过程影响陆气间的水热循环,形成特殊的 气候。

20、太阳辐射对森林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 ,波长范围在0.4~0.7μm,与可见光基本重合。

第四章 温度

单元测验

1、下雨过后,如果只考虑土壤中水份增加的影响,那么()。
A、土壤导热率减少、土壤热容量增加。
B、土壤导热率增加、土壤热容量减少。
C、土壤导热率增加、土壤热容量增加。
D、土壤导热率减少、土壤热容量减少。

2、土壤温度年较差是()。
A、一年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
B、多年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迪的差值。
C、一年中,月平均温度的最高值和月平均温额度的最低值的差值。
D、一年中,夏季温度和冬季温度的差值。

3、土壤温度日较差变化特点是()。
A、随深度增加而减少,随深度增加位相提前。
B、随深度增加而增加,随深度增加位相提前。
C、随深度增加而减少,随深度增加位相落后。
D、随深度增加而增加,随深度增加位相落后。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温度年变化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
B、土壤温度日变化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
C、土壤温度年变化随着纬度升高而减少。
D、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年变化与纬度无关。

5、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以下原因正确的是:()
A、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B、太阳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C、距地面越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越少。
D、距地面越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越复杂。

6、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正午,晴天
B、日出,阴雨
C、午夜,大风
D、夜晚,晴朗无风

7、以下不是逆温影响的是:()
A、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B、可能会给近地面带来霜冻。
C、会抑制对流运动。
D、会带来降雨。

8、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不是夏季,这是因为:()
A、中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
B、中高纬度地区春季太阳辐射弱。
C、夏季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
D、中高纬度地区天气系统多。

9、高原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原地区主要是受到()影响。
A、高原紫外线强烈
B、高原风速大
C、高原空气稀薄
D、高原植被稀少

10、沙漠地区由于沙土的()比较小,白天升温明显,晚上降温也明显,因此日较差较大。
A、孔隙度
B、热容量
C、有机质
D、矿物质

11、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热量收支和 。

12、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而是由外界压力的变化,使空气 引起的热量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3、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作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为 过程。

14、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简称气温 。

15、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 。

16、生物学温度是指对生物 起作用的温度。

17、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18、是指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活动温度的总和。

19、活动温度指高于生物学 的温度。

20、指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有效温度的总和。

第五章 大气中的水分

单元测验

1、云层中,实际水汽压处于小水滴饱和水汽压和大水滴饱和水汽压之间,将发生()。
A、小水滴逐渐变大、大水滴逐渐变小。
B、小水滴逐渐变小、大水滴逐渐变大。
C、小水滴逐渐变小、大水滴逐渐变小。
D、小水滴逐渐变大、大水滴逐渐变大。

2、其他条件不变,当温度升高时,饱和蒸发面的饱和水汽压将()。
A、增加。
B、减弱。
C、不变。
D、随机变化。

3、蒸发影响因子有()。
A、水源。
B、热源。
C、风速。
D、以上都是。

4、云层中,存在同温度的过冷水滴和冰晶,水汽压处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将发生()。
A、水滴逐渐变大、冰晶逐渐变小。
B、水滴逐渐变小、冰晶逐渐变大。
C、水滴逐渐变小、冰晶逐渐变小。
D、水滴逐渐变大、冰晶逐渐变大。

5、以下不是辐射雾形成原因的是:()。
A、空气中有充足水汽。
B、天气晴朗少云。
C、风力达到3级以上。
D、大气层结稳定。

6、以下哪个条件存在会使得平流雾无法出现:()。
A、凝结核充足。
B、暖湿空气移动到冷的下垫面。
C、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较大。
D、大气层结不稳定。

7、水分对森林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度过小,蒸腾强,易引起林木枯萎。
B、湿度过高,推迟林木开花,影响授粉、种子质量等。
C、降雪增加水分,冻死病虫害。
D、雾可以增加水分来源,利于授粉,抑制病虫害发生。

8、森林对降水影响正确的是:()。
A、增大降水峰值。
B、减少降水时间。
C、雾、霜、露、雾凇等水汽凝结产物增加。
D、降水强度增强。

9、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浮尘。乍若转烟散,时如佳色新。这首诗描述的是哪种天气现象()。
A、降雨。
B、雾。
C、降雪。
D、霜。

10、以下哪种条件不利于云的形成()。
A、水汽充沛。
B、凝结核充足。
C、层结稳定。
D、对流强。

11、同一温度下过冷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冰面的饱和水汽压。

12、是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植物叶面气孔以液态水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的过程。

13、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是同时发生的,将植物蒸腾和植物下土壤表面水分输送到大气中去的总过程称为 。

14、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 1km的物理现象。

15、某一时期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是降水的 。

16、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的 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比值。

17、是某界限降水量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次数与该期降水总次数的百分比。

18、指高于(低于)某界限降水量的频率总和。

19、是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降水或者融化后的固态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聚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深度。

20、降水强度指 的降水量。

第六章 大气的运动

单元测验

1、气压的高低取决于大气柱的()和大气柱中的()。
A、长短,空气密度
B、地理位置,含水量
C、地理位置,空气密度
D、长短,含水量

2、大气质量的()集中在30km以下的气层中。
A、50%
B、80%
C、90%
D、99%

3、气压的年变化类型有()。
A、大陆型、地中海型和高山型
B、大陆型、海洋型和高山型
C、大陆型、海洋型和草地型
D、季风型、海洋型和草地型

4、大气的运动可以分为()。
A、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南北运动和东西运动
C、气旋运动和反气旋运动
D、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5、地转偏向力是一个视力和假想力,它()于空气运动方向,只改变空气运动(),不改变空气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A、水平,方向,速度
B、垂直,速度,方向
C、垂直,方向,速度
D、水平,方向,速度

6、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低压在()。
A、左,右
B、右,左
C、前,后
D、后,前

7、山谷风的近地面气流在夜间(),在白天()。
A、下坡风,上坡风
B、上坡风,下坡风
C、侧向风,横风
D、横风,侧向风

8、()是指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是指全球范围内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A、三圈环流,行星风系
B、行星风系,三圈环流
C、热力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D、大气活动中心,热力环流

9、单一(热力)的环流圈形成的条件是()和();
A、地表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
B、地表是不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
C、地表是均匀的,忽略地球自转
D、地表是不均匀的,忽略地球自转

10、焚风的有利方面是(),不利方面是()。
A、促进粮食和水果早熟,加速全球变暖
B、帮助种子传播,加速全球变暖
C、帮助种子传播,易造成森林火灾
D、促使积雪消融,易造成森林火灾

11、是指单位地球表面所承受大气柱的重量。

12、是指气压每变化1hpa高度的改变值。

13、是指在水平梯度方向上,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值。

14、单位质量空气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力称为 。

15、的大小同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16、在赤道上,可以忽略 的作用。

17、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18、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 。

19、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 。

20、是指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现象的风。

第七章 天气与灾害性天气

单元测验

1、气团是指占据广大空间,在()上的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上各处物理属性的分布比较相似,在它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的大块空气。
A、水平方向,水平方向
B、铅直方向,水平方向
C、铅直方向,铅直方向
D、水平方向,铅直方向

2、暖锋的云序为:()
A、高层云(As)、雨层云(Ns)、卷云(Ci)、卷层云 (Cs)。
B、卷云(Ci)、卷层云 (Cs)、高层云(As)、雨层云(Ns)。
C、雨层云(Ns)、高层云(As)、卷层云 (Cs)、卷云(Ci)。
D、卷层云 (Cs)、卷云(Ci)、雨层云(Ns)、高层云(As)。

3、锢囚锋的降水()原来锋段降水的特点,云层()、降水()、降水区()。
A、保留,变厚,增加,扩大
B、改变,变厚,增加,扩大
C、保留,变薄,减小,缩小
D、改变,变薄,减小,缩小

4、气旋和反气旋的名称是从()而来,而高压和低压名称是从()而来。
A、气压场,气流场
B、气压场,气压场
C、气流场,气压场
D、气流场,气流场

5、活动于我国的主要反气旋:()
A、冷性反气旋和热带反气旋
B、极地反气旋和热带反气旋
C、冷性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D、极地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6、霜冻时可以有霜出现(),也可以没有霜冻出现()。
A、白霜,黑霜
B、有霜,无霜
C、无霜,有霜
D、黑霜,白霜

7、下列哪个不是冰雹的形成条件:()
A、强烈上升的气流
B、极低的气温
C、冰雹的胚胎数量适当
D、充足的水汽

8、下列哪个不是台风形成的条件:()
A、广阔高温的洋面
B、合适的纬度
C、合适的流场
D、温暖的洋流

9、每日温度()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随有3级()风的综合天气现象,作为干热风的标准。
A、≥,≥,以上
B、≥,≥,以下
C、≤,≥,以上
D、≥,≤,以上

10、按照干旱发生的原因,分为大气干旱、()干旱和()干旱 。
A、土壤,植物
B、土壤,生理
C、根系,植物
D、根系,生理

11、气团形成后,当环流形势发生改变,它离开源地移动时,由于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气团原有的物理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称为气团的 。

12、是指大气中不同属性的气团(如冷气团和暖气团)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它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天气系统。

13、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 。

14、指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锋面受地形阻挡,呈准静止状态。

15、是指占有三维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低压。

16、预报是对大气中云况、降水、温度、风及各种天气现象的预报,即通常意义的天气预报。

17、是指终霜冻至初霜冻之间的日期。

18、是指在连阴雨、暴雨和热带气旋出现较多的夏季或秋季,常使某些地区发生河流泛滥、山洪暴发、低洼处积水、农林植物受淹被冲,并遭受严重损失的现象。

19、是积雨云伸展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

20、湿度是病害发生的重要限制因子,绝大多数病害都发生在湿度 的地方。

第八章 气候与中国气候

单元测验

1、大气环流和洋流()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南北温度梯度。
A、减弱
B、增强
C、不影响
D、均有可能

2、()可以为震旦纪大冰期的气候研究提供资料。
A、冰芯
B、气象站观测数据
C、史料文献
D、地质证据

3、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降水变率()。
A、海洋性,大
B、海洋性,小
C、大陆性,大
D、大陆性,小

4、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受限制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热量不足
C、降水稀少
D、太阳辐射总量小

5、季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行星风带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
D、三者作用相当

6、()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带的天然分界线。
A、秦岭
B、太行山
C、南岭
D、天山

7、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异常()的现象。
A、气温,偏高
B、海温,偏高
C、气温,偏低
D、海温,偏低

8、拉尼娜现象一般会导致东亚季风(),登陆到我国的台风个数()。
A、增强,增多
B、增强,减少
C、减弱,增多
D、减弱,减少

9、热带沙漠气候长期处于()控制下,降水稀少。
A、西风带
B、偏东信风带
C、赤道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10、海洋上的年最高及最低气温的出现比大陆上(),春温()秋温。
A、提前,低于
B、提前,高于
C、延迟,低于
D、延迟,高于

11、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环流因子、 和人类活动。

12、天文辐射能量的影响因素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主要包括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 。

13、大气运动作用于海洋的风应力,为海洋提供 ,形成“风生洋流”。

14、我国季风气候导致降水的特点之一是 的起止与季风的进退相一致。

15、高大山脉上具有类似于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演变的气候变化特征,形成气候 分布带。

16、光照、 和水分是主要的气候资源。

17、环流 了大陆东西两岸的温度差异。

18、人类主要通过改变大气化学组成、改变下垫面性质以及排放 对气候产生影响。

19、气候带是根据气候成因或多种气候要素的相似性而划分的与 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域。

20、从地质时代的气候变迁来看,现在地球处于 。

第九章 小气候

单元测验

1、是指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下,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下垫面构造和特性的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形成了在近地层和土壤上层局部地区与大气候不同的特殊气候。

2、吸收与放射辐射能量最显著的物体表面称为作用面,也称为 。

3、由于气流抬升,在迎风坡多云雨,形成湿坡;背风坡因 ,形成干坡。

4、在湿润地区, 坡蒸发强,空气绝对湿度大。

5、在干旱地区, 坡的绝对湿度大。

6、在山地上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加,有的高地顶部终年冰雪覆盖。因而自下而上气候发生变化,形成 ,植被层次分明。

7、大气越稳定,乱流越弱,由上层向下传递的动能越小,使背风面气流恢复速度越慢,防风距离越 。

8、在特殊的人工下垫面和城市中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周围郊区环境的局地气候,称为 。

9、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10、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城市 。

气象学期末考试

气象学期末考试

1、云层中,实际水汽压处于小水滴饱和水汽压和大水滴饱和水汽压之间,将发生()。
A、小水滴逐渐变大、大水滴逐渐变小。
B、小水滴逐渐变小、大水滴逐渐变大。
C、小水滴逐渐变小、大水滴逐渐变小。
D、小水滴逐渐变大、大水滴逐渐变大。

2、其他条件不变,当温度升高时,饱和蒸发面的饱和水汽压将()。
A、增加。
B、减弱。
C、不变。
D、随机变化。

3、蒸发影响因子有()。
A、水源。
B、热源。
C、风速。
D、以上都是。

4、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浮尘。乍若转烟散,时如佳色新。这首诗描述的是哪种天气现象()。
A、降雨。
B、雾。
C、降雪。
D、霜。

5、以下哪种条件不利于云的形成()。
A、水汽充沛。
B、凝结核充足。
C、层结稳定。
D、对流强。

6、森林对降水影响正确的是:()。
A、增大降水峰值。
B、减少降水时间。
C、雾、霜、露、雾凇等水汽凝结产物增加。
D、降水强度增强。

7、地表二氧化碳的浓度()
A、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B、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C、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D、北半球<南半球,城市<农村

8、蒸发量=
A、原量-降水量-余量
B、原量+降水量+余量
C、原量+降水量-余量
D、原量-降水量-余量

9、大气中对太阳直接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最多的成分是()。
A、氧气
B、臭氧
C、水汽
D、氮气

10、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高度,气温下降()。
A、0.25℃
B、0.65℃
C、0.85℃
D、1℃

11、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有()
A、氧气和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氢气
C、水汽和二氧化碳
D、氮气和氧气

12、以下哪个条件存在会使得平流雾无法出现:()。
A、凝结核充足。
B、暖湿空气移动到冷的下垫面。
C、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较大。
D、大气层结不稳定。

13、云层中,存在同温度的过冷水滴和冰晶,水汽压处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将发生()。
A、水滴逐渐变大、冰晶逐渐变小。
B、水滴逐渐变小、冰晶逐渐变大。
C、水滴逐渐变小、冰晶逐渐变小。
D、水滴逐渐变大、冰晶逐渐变大。

14、以下不是辐射雾形成原因的是:()。
A、空气中有充足水汽。
B、天气晴朗少云。
C、风力达到3级以上。
D、大气层结稳定。

15、水分对森林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度过小,蒸腾强,易引起林木枯萎。
B、湿度过高,推迟林木开花,影响授粉、种子质量等。
C、降雪增加水分,冻死病虫害。
D、雾可以增加水分来源,利于授粉,抑制病虫害发生。

16、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厚度最薄,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具体为:
A、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时间:夏季的厚度大于冬季。
B、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增加;时间:夏季的厚度大于冬季。
C、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时间:夏季的厚度小于冬季。
D、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增加;时间:夏季的厚度小于冬季。

17、在大气层中,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倍以上
A、5
B、10
C、20
D、40

18、以下哪个不是气压的单位?
A、帕斯卡(Pa)
B、毫巴 (mb)
C、千克(Kg)
D、毫米水银柱(mmHg)

19、主要的气体污染物有()
A、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B、PM2.5
C、挥发性有机物(VOC)
D、粉尘

20、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少。在1.5~2km高度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减为地面的()。
A、1/10
B、1/5
C、1/3
D、1/2

21、气团是指占据广大空间,在()上的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上各处物理属性的分布比较相似,在它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的大块空气。
A、水平方向,水平方向
B、铅直方向,水平方向
C、铅直方向,铅直方向
D、水平方向,铅直方向

22、暖锋的云序为:()
A、高层云(As)、雨层云(Ns)、卷云(Ci)、卷层云 (Cs)。
B、卷云(Ci)、卷层云 (Cs)、高层云(As)、雨层云(Ns)。
C、雨层云(Ns)、高层云(As)、卷层云 (Cs)、卷云(Ci)。
D、卷层云 (Cs)、卷云(Ci)、雨层云(Ns)、高层云(As)。

23、每日温度()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随有3级()风的综合天气现象,作为干热风的标准。
A、≥,≥,以上
B、≥,≥,以下
C、≤,≥,以上
D、≥,≤,以上

24、按照干旱发生的原因,分为大气干旱、()干旱和()干旱 。
A、土壤,植物
B、土壤,生理
C、根系,植物
D、根系,生理

25、锢囚锋的降水()原来锋段降水的特点,云层()、降水()、降水区()。
A、保留,变厚,增加,扩大
B、改变,变厚,增加,扩大
C、保留,变薄,减小,缩小
D、改变,变薄,减小,缩小

26、气旋和反气旋的名称是从()而来,而高压和低压名称是从()而来。
A、气压场,气流场
B、气压场,气压场
C、气流场,气压场
D、气流场,气流场

27、活动于我国的主要反气旋:()
A、冷性反气旋和热带反气旋
B、极地反气旋和热带反气旋
C、冷性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D、极地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28、霜冻时可以有霜出现(),也可以没有霜冻出现()。
A、白霜,黑霜
B、有霜,无霜
C、无霜,有霜
D、黑霜,白霜

29、下列哪个不是冰雹的形成条件:()
A、强烈上升的气流
B、极低的气温
C、冰雹的胚胎数量适当
D、充足的水汽

30、下列哪个不是台风形成的条件:()
A、广阔高温的洋面
B、合适的纬度
C、合适的流场
D、温暖的洋流

31、()可以为震旦纪大冰期的气候研究提供资料。
A、冰芯
B、气象站观测数据
C、史料文献
D、地质证据

32、热带沙漠气候长期处于()控制下,降水稀少。
A、西风带
B、偏东信风带
C、赤道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33、拉尼娜现象一般会导致东亚季风(),登陆到我国的台风个数()。
A、增强,增多
B、增强,减少
C、减弱,增多
D、减弱,减少

34、海洋上的年最高及最低气温的出现比大陆上(),春温()秋温。
A、提前,低于
B、提前,高于
C、延迟,低于
D、延迟,高于

35、季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行星风带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
D、三者作用相当

36、气压的高低取决于大气柱的()和大气柱中的()。
A、长短,空气密度
B、地理位置,含水量
C、地理位置,空气密度
D、长短,含水量

37、单一(热力)的环流圈形成的条件是()和();
A、地表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
B、地表是不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
C、地表是均匀的,忽略地球自转
D、地表是不均匀的,忽略地球自转

38、大气质量的()集中在30km以下的气层中。
A、50%
B、80%
C、90%
D、99%

39、气压的年变化类型有()。
A、大陆型、地中海型和高山型
B、大陆型、海洋型和高山型
C、大陆型、海洋型和草地型
D、季风型、海洋型和草地型

40、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降水变率()。
A、海洋性,大
B、海洋性,小
C、大陆性,大
D、大陆性,小

4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受限制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热量不足
C、降水稀少
D、太阳辐射总量小

42、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异常()的现象。
A、气温,偏高
B、海温,偏高
C、气温,偏低
D、海温,偏低

43、大气环流和洋流()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南北温度梯度。
A、减弱
B、增强
C、不影响
D、均有可能

44、()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带的天然分界线。
A、秦岭
B、太行山
C、南岭
D、天山

45、()既能促进树木的延长生长,供给树木热量又能促进树木体内水分循环和蒸腾过程;()能抑制树木枝条的徒长,促使花青素的形成和引起树木向光性的敏感,还能起杀菌消毒作用,提高种子的萌发能力。
A、红外线,红外线
B、红外线,紫外线
C、紫外线,红外线
D、紫外线,紫外线

46、下列哪个不是太阳有效辐射的直接影响因素?
A、土壤温度
B、空气温度
C、土壤颜色
D、土壤湿度

47、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时,同时也存在长波辐射,但收入能量大于支出,地面(),夜间有效辐射使地面损失热能而()。
A、增温,增温
B、增温,降温
C、降温,增温
D、降温,降温

48、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太阳发出的总辐射能的()。
A、全部
B、一半
C、四分之一
D、极小一部分

49、在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下,温度升得最高的是()。
A、小片草地
B、黑色石头
C、浅色沙子
D、一池湖水

50、蓝天是()的综合效果。
A、分子散射和肉眼视觉敏感性
B、分子散射和米散射
C、米散射和肉眼视觉敏感性
D、分子散射和蓝色光

51、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低压在()。
A、左,右
B、右,左
C、前,后
D、后,前

52、大气的运动可以分为()。
A、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南北运动和东西运动
C、气旋运动和反气旋运动
D、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53、地转偏向力是一个视力和假想力,它()于空气运动方向,只改变空气运动(),不改变空气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A、水平,方向,速度
B、垂直,速度,方向
C、垂直,方向,速度
D、水平,方向,速度

54、山谷风的近地面气流在夜间(),在白天()。
A、下坡风,上坡风
B、上坡风,下坡风
C、侧向风,横风
D、横风,侧向风

55、()是指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是指全球范围内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A、三圈环流,行星风系
B、行星风系,三圈环流
C、热力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D、大气活动中心,热力环流

56、焚风的有利方面是(),不利方面是()。
A、促进粮食和水果早熟,加速全球变暖
B、帮助种子传播,加速全球变暖
C、帮助种子传播,易造成森林火灾
D、促使积雪消融,易造成森林火灾

57、大气透明系数越小,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
A、越强,越大
B、越强,越小
C、越弱,越大
D、越弱,越小

58、直接辐射规律年变化(),随纬度的变化()。
A、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B、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C、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D、夏季>冬季,中低纬>高纬

59、太阳高度角增大,散射辐射();大气透明度差,散射辐射()。
A、增强,增强
B、减弱,增强
C、增强,减弱
D、减弱,减弱

60、下列哪个不是地面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的影响因素?
A、颜色
B、温度
C、湿度
D、粗糙度

61、下雨过后,如果只考虑土壤中水份增加的影响,那么()。
A、土壤导热率减少、土壤热容量增加。
B、土壤导热率增加、土壤热容量减少。
C、土壤导热率增加、土壤热容量增加。
D、土壤导热率减少、土壤热容量减少。

62、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正午,晴天
B、日出,阴雨
C、午夜,大风
D、夜晚,晴朗无风

63、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不是夏季,这是因为:()
A、中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
B、中高纬度地区春季太阳辐射弱。
C、夏季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
D、中高纬度地区天气系统多。

64、土壤温度日较差变化特点是()。
A、随深度增加而减少,随深度增加位相提前。
B、随深度增加而增加,随深度增加位相提前。
C、随深度增加而减少,随深度增加位相落后。
D、随深度增加而增加,随深度增加位相落后。

65、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以下原因正确的是:()
A、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B、太阳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C、距地面越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越少。
D、距地面越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越复杂。

66、高原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原地区主要是受到()影响。
A、高原紫外线强烈
B、高原风速大
C、高原空气稀薄
D、高原植被稀少

6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温度年变化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
B、土壤温度日变化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
C、土壤温度年变化随着纬度升高而减少。
D、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年变化与纬度无关。

68、以下不是逆温影响的是:()
A、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B、可能会给近地面带来霜冻。
C、会抑制对流运动。
D、会带来降雨。

69、土壤温度年较差是()。
A、一年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
B、多年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迪的差值。
C、一年中,月平均温度的最高值和月平均温额度的最低值的差值。
D、一年中,夏季温度和冬季温度的差值。

70、沙漠地区由于沙土的()比较小,白天升温明显,晚上降温也明显,因此日较差较大。
A、孔隙度
B、热容量
C、有机质
D、矿物质

71、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是同时发生的,将植物蒸腾和植物下土壤表面水分输送到大气中去的总过程称为 。

72、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 1km的物理现象。

73、某一时期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是降水的 。

74、同一温度下过冷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冰面的饱和水汽压。

75、在湿润地区, 坡蒸发强,空气绝对湿度大。

76、在山地上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加,有的高地顶部终年冰雪覆盖。因而自下而上气候发生变化,形成 ,植被层次分明。

77、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78、吸收与放射辐射能量最显著的物体表面称为作用面,也称为 。

79、在干旱地区, 坡的绝对湿度大。

80、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城市 。

81、是指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下,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下垫面构造和特性的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形成了在近地层和土壤上层局部地区与大气候不同的特殊气候。

82、大气越稳定,乱流越弱,由上层向下传递的动能越小,使背风面气流恢复速度越慢,防风距离越 。

83、在特殊的人工下垫面和城市中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周围郊区环境的局地气候,称为 。

84、由于气流抬升,在迎风坡多云雨,形成湿坡;背风坡因 ,形成干坡。

85、大气的成分主要由 、水汽和气溶胶粒子构成

86、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 、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

87、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 , 简称露点。

88、大气从此层开始受地面摩擦可忽略不计,常把1.5km以上的大气称为 。

89、二氧化锑、甲烷等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特别是13~17μm波谱区),使得地表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在大气层内,因而对地表有保温效应。这种效应称为 效应。

90、是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植物叶面气孔以液态水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的过程。

91、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的 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比值。

92、是某界限降水量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次数与该期降水总次数的百分比。

93、是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降水或者融化后的固态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聚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深度。

94、指高于(低于)某界限降水量的频率总和。

95、降水强度指 的降水量。

96、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成分、密度、荷电等性质的不同,将大气的垂直结构分为:对流层、 、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7、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98、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 。

99、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力称为 。

100、云的观测包括云状、 和云高。

101、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 。

102、气团形成后,当环流形势发生改变,它离开源地移动时,由于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气团原有的物理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称为气团的 。

103、指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锋面受地形阻挡,呈准静止状态。

104、是指大气中不同属性的气团(如冷气团和暖气团)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它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天气系统。

105、预报是对大气中云况、降水、温度、风及各种天气现象的预报,即通常意义的天气预报。

106、是指在连阴雨、暴雨和热带气旋出现较多的夏季或秋季,常使某些地区发生河流泛滥、山洪暴发、低洼处积水、农林植物受淹被冲,并遭受严重损失的现象。

107、湿度是病害发生的重要限制因子,绝大多数病害都发生在湿度 的地方。

108、是指占有三维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低压。

109、是指终霜冻至初霜冻之间的日期。

110、是积雨云伸展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

111、从地质时代的气候变迁来看,现在地球处于 。

112、大气运动作用于海洋的风应力,为海洋提供 ,形成“风生洋流”。

113、我国季风气候导致降水的特点之一是 的起止与季风的进退相一致。

114、气候带是根据气候成因或多种气候要素的相似性而划分的与 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域。

115、光照、 和水分是主要的气候资源。

116、是指在水平梯度方向上,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值。

117、单位质量空气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力称为 。

118、的大小同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119、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120、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 。

121、在赤道上,可以忽略 的作用。

122、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环流因子、 和人类活动。

123、高大山脉上具有类似于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演变的气候变化特征,形成气候 分布带。

124、环流 了大陆东西两岸的温度差异。

125、人类主要通过改变大气化学组成、改变下垫面性质以及排放 对气候产生影响。

126、天文辐射能量的影响因素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主要包括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 。

127、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 辐射。

128、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 。

129、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称为 。

130、大气辐射朝向四面八方,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中,另一部分投射向地面,投向地面的这部分大气辐射称为 。

131、是指单位地球表面所承受大气柱的重量。

132、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 。

133、是指气压每变化1hpa高度的改变值。

134、是指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现象的风。

135、是指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136、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改变辐射过程影响陆气间的水热循环,形成特殊的 气候。

137、在气象学上,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辐射称为 辐射。

138、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那一部分辐射能,称为太阳 辐射。

139、太阳 辐射由于大气散射作用而散射向地面的部分太阳辐射。

140、太阳辐射对森林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 ,波长范围在0.4~0.7μm,与可见光基本重合。

141、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热量收支和 。

142、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作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为 过程。

143、指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有效温度的总和。

144、活动温度指高于生物学 的温度。

145、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深厚气体圈层,构成 。

146、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所在纬度、 以及海陆相对位置的影响。

147、大气圈的底部是地球表面,在气象上称为 。

148、是研究近地层小范围和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149、气象条件对于森林类型的分布、林木的生长发育、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和火灾的预防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150、森林能净化 ,调节气候,为人类和各种生物创造适于生存的气候环境。

151、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综合称为 。

152、是一个地区大气多年(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它既反映大气的长期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较长时间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153、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和冰雪圈所组成。上述圈层间联系紧密、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

154、是研究森林或林业与气象条件互相影响和作用的学科,是林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也是森林生态学和应用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55、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 。

156、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简称气温 。

157、生物学温度是指对生物 起作用的温度。

158、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而是由外界压力的变化,使空气 引起的热量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59、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160、是指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活动温度的总和。

学习通气象学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人类对天气的了解和预测的学问。学习气象学对于了解环境变化、预防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想要学好气象学,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的;
  • 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层次结构;
  • 气压、温度和湿度:气压指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压力,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强度,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气象学的分支学科

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可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1. 动力气象学:研究大气运动的规律;
  2. 物理气象学:研究大气物理规律;
  3.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和预测方法;
  4.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5. 应用气象学:将气象学应用于农业、交通、航空、航海等领域。

气象学的应用

气象学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 农业:气象学可用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作物种植、施肥等农业生产活动;
  • 交通:气象学可用于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和路面维护;
  • 航空:气象学可用于航空的气象保障、航线安排等方面;
  • 航海:气象学可用于航海的航行安全和船舶维护;
  • 环境保护:气象学可用于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估等方面。

学习气象学的方法

学习气象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课堂学习:通过学习气象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践,掌握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2. 实习实践:通过参与气象观测、数据处理、预报和应用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3. 科研探究:通过参与气象科研项目,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4. 交流合作:通过与其他气象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加深对气象学的了解。

结语

气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为更好地预防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