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46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mooc民族学导论章节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56 min read

mooc民族学导论章节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导论

测试

1、民族在18世纪前,学导对于“他者”的论章认识已经贴上了“野蛮”的标签的游记有
A、《马可·波罗游记》
B、节答《徐霞客游记》
C、案慕案《西班牙旅行笔记》
D、课课《威尼斯日记》

2、后作他者,业答既涉及一个人们日常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于邻人、民族陌生人、学导外来人等的论章经验,又涉及结构人类学意义上的节答什么理论
A、交换理论
B、案慕案联结理论
C、课课功能主义
D、后作历史特殊论

3、真正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哪个岛的研究奠定的?
A、Trobriand岛
B、Andaman 岛
C、Samoa岛
D、Tikopia岛

4、科学的民族志摒弃了思辩型的“靠在轮椅上的理论家”的清谈,去调查、去听、去记录、去参与、去观察当地的社会,强调应从什么观点进行调查和研究
A、当地人的观点
B、研究者的观点
C、学界权威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5、美国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不包括
A、文化人类学
B、考古人类学
C、语言人类学
D、社会人类学

6、什么是人类学/民族学学生训练的基础,对学生培养来说是“成人礼”?
A、田野调查
B、民族志阅读
C、参与观察
D、深度访谈

7、要求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去习得被调查者所具有的地方性知识和世界观,即研究者不受自身文化的束缚,置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去了解、理解和研究问题是指
A、主位研究
B、客位研究
C、共时性研究
D、历时性研究

8、什么概念描述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A、普同性
B、他者性
C、个体性
D、社会性

9、什么理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指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A、文化相对主义
B、功能主义
C、进化论
D、传播论

10、在20世纪前以及20世纪中叶前的欧美国家,由于其殖民扩张,对于与自己不同的“他者”的认识和记述,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特点。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认识“他者”世界和文化的两个学科是
A、民族志
B、社会学
C、地域研究
D、国际关系

11、现代社会人类学是哪两位英国人类学家共同确立的?
A、马林诺夫斯基
B、拉德克里夫-布朗
C、埃文斯-普理查德
D、利奇

12、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民族学首要的方法与途径,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包括:
A、学会当地的语言
B、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如一个农业或牧业周期)的居住时间
C、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D、采用问卷调查法

13、人类学家M.Foster和V.Kemper指出,历史上人类学经历了三次研究对象的革命:
A、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只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原始民族
B、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进行乡民社会的研究
C、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对非洲城镇的调查
D、19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兴起

14、民族志可分为哪三个时代?
A、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
B、民族志是通过学科规范支撑起“科学性”的
C、民族志是从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
D、民族志是从田野工作搜集材料开始的

15、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追踪调查的中国民族志个案包括:
A、江苏江村
B、福建黄村
C、四川凉山彝族
D、广东南景村

16、民族志可分为三个时代

17、我们所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

18、“科学的民族志”,是指研究者自身在原住民中生活,以直接的观察进行充分检讨的资料为基础,参照专业的规范、来确立法则和规则性,进而证实部族生活的实态。

19、民族学、人类学的特点就是以各个社会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社会的比较研究,阐明人类社会普遍的和基本的特点和性质。

20、近几十年来,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开始形成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简单社会或者封闭的原始社团的消失和被同化,他们越来越多地去研究那些更为复杂的社会中的亚文化现象,并开始研究现代生活类型及文化的变迁。

主观题

1、请简述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请简述我国的民族识别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第二章 民族与历史

测试

1、被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希腊学者是
A、希罗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汉朝司马迁四处游历,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了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国语》

3、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全面对人类社会的进化阶段进行总结的著作是
A、《古代社会》
B、《古代城市》
C、《古代世界的政治》
D、《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

4、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的是
A、博厄斯
B、泰勒
C、莫斯
D、摩尔根

5、威斯勒对当时正处于濒危状态的美国印第安人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复原操作,提出的概念是
A、文化区
B、文化模型
C、文化比较
D、文化史

6、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以印度、中国等文明社会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最为有名的是1958年弗里德曼在广泛涉猎文献之后总结写成的著作是
A、《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B、《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
C、《帝国的隐喻》
D、《皇帝与祖宗》

7、《野性的思维》是法国哪位人类学家 代表作之一
A、列维-斯特劳斯
B、列维-布留尔
C、福柯
D、布迪厄

8、英国人类学家特纳在哪本著作提出“阈限”概念?
A、《洁净与危险》
B、《象征之林》
C、《戏剧、场景及隐喻》
D、《仪式过程》

9、法国社会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道格拉斯
C、杜蒙
D、埃利亚斯

10、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在哪本著作中揭示了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
A、《学做工》
B、《传统的发明》
C、《文明的进程》
D、《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1、博厄斯的代表作是
A、《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B、《萨摩亚人的成年》
C、《文化模式》
D、《语言与文化》

12、进化论的代表著作有
A、摩尔根《古代社会》
B、泰勒《原始文化》
C、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D、弗雷泽《金枝》

13、美国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A、博厄斯
B、克鲁伯
C、本尼迪克特
D、米德

14、英国功能主义的代表著作有
A、《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B、《安德曼岛人》
C、《努尔人》
D、《忧郁的热带》

15、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一批卓越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代表作有
A、《江村经济》
B、《金翼》
C、《祖荫下》
D、《山东抬头》

16、法国社会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莫斯
C、杜蒙
D、埃利亚斯

17、社会调查本身就在创造历史。

18、非文字建构出来的历史特别是口传传承建构出来的历史也可被视作历史。

19、文化不仅是既定的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东西,也是人们在赋予象征新的含义的同时创造出来的事项。

20、“社会”传统和“文化”传统是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且在西方的研究中早期存在分离的倾向。

21、对历史悠久且有着多民族的中国社会的研究,首先,要看到大的文化传统,分析文化传统所起的内在作用。 其次,要注意将之与“社会”传统结合分析,清晰地把握社会的构成和结构特征。

主观题

1、1.请以东南亚与华南的民族交流为例,试论述历史学与人类学应如何对话。

2、请以家庭结构的变动为例,结合课程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研究传统。

第三章 民族与民族

测试

1、以下特征,哪些是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我们民族工作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A、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
B、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
C、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
D、以上皆是

2、“中华民族”这一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是谁提出来的?
A、康有为
B、梁启超
C、潘光旦
D、严复

3、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上的中国功能学派有哪些代表性学者?
A、吴文藻
B、费孝通
C、林耀华
D、以上三者都是

4、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上的中国历史学派有哪些代表性学者?
A、杨成志
B、杨堃
C、凌纯声
D、以上皆是

5、费孝通先生第一个民族志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是
A、江苏江村调查
B、云南禄村调查
C、广西大瑶山调查
D、以上皆不对

6、193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哪位老师?
A、吴文藻
B、潘光旦
C、史禄国
D、马林诺夫斯基

7、民族识别的第一个阶段识别了多少个民族?
A、38
B、30
C、26
D、15

8、我国最后被识别的一个民族是?
A、土家族
B、基诺族
C、德昂族
D、门巴族

9、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的汉族在哪个朝代育成?
A、商
B、周
C、秦
D、汉

10、193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广西调查的成果是
A、《花篮瑶社会组织》
B、《周族社会制度及社会组织一考》
C、《分析中华民族人种成分的方法和尝试》
D、《亲迎婚俗之研究》

11、费孝通先生在《人不知而不愠——缅怀史禄国老师》解读了史禄国老师的哪个概念?
A、民族国家
B、民族历史
C、民族文化
D、民族单位

12、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是出自于费先生哪部著作?
A、《乡土中国》
B、《江村经济》
C、《云南三村》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3、农牧结合带的交流与融合,即便有征战和对峙,但是相互依存的交流与交易依然存在包括
A、马绢互市
B、茶马贸易
C、盐铁贸易
D、丝绸贸易

14、新石器时期黄河下游存在的文化区包括
A、青莲岗文化
B、青莲岗文化
C、山东龙山文化
D、山东龙山文化

15、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包括
A、大溪文化
B、大溪文化
C、青龙泉文化
D、仰韶文化

16、海南岛上的民族或族群包括
A、黎族
B、苗族
C、回族
D、临高人

17、中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固然也有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和互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18、各民族历史上的迁移、融合、分化所造就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社会、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格局、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设,共同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面貌

19、在中国疆域内的地理与生态结构中,以汉族为核心形成点线结合的网络,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格局。

20、春秋战国时期近五百年,人口流动频繁,各族文化交流,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而不断孕育,直到汉朝而形成。

21、公元304-439年,大量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进入华北地区的非汉人,改牧为农,改从汉姓,杂居民族间的普遍通婚,汉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主观题

1、1.请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影响及其意义。

2、1.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请结合课程所学知识,以某一民族为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认识。

第四章 民族与社会

测试

1、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什么的重要概念,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B、经济文化类型
C、差序格局
D、社会继替

2、面对中国这一多民族的社会,我们应该思考儒学在对汉族周边少数民族社会影响,什么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A、家观念
B、天下观念
C、世界大同观念
D、祖国统一观念

3、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由于和汉族的亲缘和交融关系,已经积淀下了汉族性的社会和文化因子,也许会发现一些在汉族现代社会中消失的东西,下面哪个是很好的个案
A、土默特蒙古族
B、台湾高山族
C、甘肃土著
D、内蒙古鄂伦春族

4、云南大理被称为“比汉人还汉人”的族群是
A、彝族
B、傣族
C、景颇族
D、白族

5、在中国还有很多跨国界的民族,跨界民族的家族传承和民族身份也是了解从社会看民族的很好个案,下面哪个是?
A、福建畲族
B、黑龙江俄罗斯族
C、河北满族
D、湖南土家族

6、林耀华先生的民族志代表作是
A、《金翼》
B、《义序的宗族研究》
C、《民族学通论》
D、《从书斋到田野》

7、林耀华先生提出哪个具有原创性的民族学研究理论?
A、经济文化类型学说
B、社会均衡论
C、半月牙形文化传播带
D、满天星斗说

8、1940年代,林耀华先生调查了哪个民族并写出了代表性的民族志?
A、羌族
B、彝族
C、藏族
D、蒙古族

9、吴文藻先生在抗战时期发表了哪篇文章,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学家试图将民族学应用到实际的的政治建设中尝试,民族学不再被看作纯理论的学问,把民族学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了。
A、《边政学发凡》
B、《论文化表格》
C、《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
D、《如何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

10、潘光旦先生哪篇文章就湘西北土家族的源流史进行专门详尽的论证,提出了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说,并考察了巴人向湘西北迁徙的过程。
A、《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
B、《芒市边民的摆》
C、《贵州苗夷社会调查》
D、《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11、蔡元培在哪篇文章中最早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对为民族学下定义,对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A、《说民族学》
B、《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
C、《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
D、《海南岛民族志》

12、以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研究西南民族著称,与吴文藻并称“南杨北吴”的“杨”是指谁?
A、杨成志
B、杨堃
C、杨庆堃
D、杨懋春

13、李亦园先生问费孝通先生:中国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哪里?费先生强调了两点:
A、如何考虑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B、要注意中国人社会关系结合的基础
C、要考虑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D、要注意吸收学习外来文化

14、受汉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包括
A、韩国
B、印度尼西亚
C、日本
D、马来西亚

15、费孝通提出的民族走廊研究包括
A、藏彝民族走廊
B、藏彝民族走廊
C、西北民族走廊
D、东北民族走廊

16、内蒙古世居的少数民族包括
A、蒙古族
B、达斡尔族
C、鄂伦春族
D、鄂温克族

17、客观上,作为民族是一个单位,作为社会也是一个单位。因此,以民族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如果离开其所处社会的研究,也能达到整体上的认识。

18、多元一体格局,强调在探讨汉族社会时,必须要考虑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你看我与我看你”的视角。如此对于更清楚地认识多元一体社会中的汉族,便有了积极的意义。

19、传统上所说中国的家族,主要言之汉人社会的家族,而作为不同民族共生的中国,家族的视角是研究不同民族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视角。

20、任何民族研究是在民族的历史认同的基础上来展开讨论,可以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个民族是作为政治的民族,而将另一个民族则作为文化的民族。

21、中国边疆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历史上不断发生联系,通过不同少数民族的研究,可以从周边的视角重新认识汉人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的意义。

讨论

1、1.请结合你的生活或田野经验,谈谈你对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流动与迁徙的看法。

2、1.“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请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列举具体个案,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认识。

第五章 民族与文化

测试

1、哪位最早对文化进行明确的定义?
A、泰勒
B、拉德克里夫-布朗
C、马林诺夫斯基
D、莫斯

2、“文化有如意义之网”是哪位美国人类学家提出来的?
A、斯图尔德
B、施耐德
C、韦伯
D、格尔兹

3、民族之间形成的关系体,所有民族形成了互联网似的互动中,我们称之为
A、文化共生
B、社会共同体
C、文化网络
D、文化交融

4、民族互动非常剧烈的中国社会,用所谓“纯”的观念,单纯站在汉族的角度去理解汉族文化和社会,会陷入?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相对主义
C、文化多元主义
D、文化断层

5、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什么的根源?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爱国自信

6、不同族群持续地接触一段时间后因互相传播、采接、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变异的一种过程及其结果是形容哪个概念?
A、文化涵化
B、文化传承
C、文化共生
D、文化濡化

7、李亦园先生认为中国人关于宇宙存在的基本框架或基本原则是
A、和谐与均衡
B、和谐与均衡
C、人定胜天
D、人定胜天

8、哪位学者提出“从周边看中心”的方法论?
A、张光直
B、李亦园
C、王崧兴
D、庄英章

9、费孝通先生在回应李亦园先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时,尤其强调要考虑
A、社会结构
B、社会结构
C、民俗传统
D、文化延续性

10、以下哪个是南岭民族走廊的民族?
A、侗族
B、高山族
C、傣族
D、土族

11、杜维明先生提出了哪个概念来形容数千万华侨在跨国流动中的文化表达?
A、通道-小生境
B、文化中国
C、交叠地带
D、亚洲海域经济圈

12、李亦园先生将文化分成哪两类?
A、可观察的 文化
B、不可观察的文化
C、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

13、可观察的文化包含三个层次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伦理文化
D、宗教文化

14、广东省的汉族包含了哪三大民系?
A、广府人
B、雷州人
C、潮汕人
D、客家人

15、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哪些概念和框架对我国华南、西南到东南亚社会开展研究?
A、跨国社会领域
B、华人民族学文化圈
C、区域亚洲
D、世界单位

16、文化变迁一般是由本文化内部的发展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而引发的,这个过程包括
A、文化涵化
B、社会化
C、文化传播
D、文化比较

17、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社会的成员们透过学习而获得其他的能力与习性。

18、民族学的跨文化研究、文化相对论、主位研究法,可以避免文化偏见。

19、文化的文法是潜意识的存在,是深化在同一文化个体中内化的逻辑。

20、由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作为多民族社会中的汉族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不需要考虑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社会以及与受汉文化影响的东亚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21、少数民族乡村的文化空间不再封闭,各种文化开始在这里汇聚、碰撞,以前所谓的封闭落后的农村现在基本已经不存在。

主观题

1、1.关于人口较小民族的研究中“保人还是保文化”问题,请结合课程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1.请结合生活或田野经验,以某一民族为例,谈谈你对都市中民族节庆及其变迁的看法。

第六章 民族与世界

测试

1、地球上相对分离的诸地域在单一的想象上的“空间”中,相互进行交流的过程是指
A、全球化
B、地方化
C、多元化
D、美国化

2、美国学者亨廷顿对冷战后世界的冲突是
A、文明的冲突
B、经济的冲突
C、意识形态的冲突
D、科技的冲突

3、1998年联合国提出了什么概念,强调不同文化、价值、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们,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对话,达到文明之间的共生的理念
A、文明间的对话
B、国家间的对话
C、民族间的对话
D、地区间的对话

4、费孝通教授在1999年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中期会议上的主题发言所提出的主题是
A、创造‘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B、志在富民
C、知行合一
D、美好社会

5、游牧文明采取的生产方式是
A、狩猎、采集、家畜
B、农业、采掘
C、制造业、服务业
D、知识产业

6、农耕文明采取正当性的方式是
A、血缘
B、宗教
C、政治
D、经济

7、工业文明采取秩序的方式是
A、父系组织
B、封建制度
C、民族国家
D、多国籍企业

8、信息文明采取的交流方式是
A、口头语言
B、语言语言
C、书写语言
D、电子信息

9、Paine在研究加拿大北部的原住民时提出了什么概念,意旨承认原住民族作为市民的社会权利,第一世界国家的原住民族,虽然接受了社会保障,但紧接着导致了社会的政治的依存状态,这与原住民社会的弱势化是联系在一起的。
A、“想象的共同体”
B、“福利殖民地主义”
C、“第四世界”
D、“没有历史的人”

10、由于开发对于狩猎采集社会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人类学家开始呼吁如何利用原住民族的什么知识与“科学的生态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一步维护当地人的利益。
A、“传统的生态学知识”
B、“传统的植物学知识”
C、“传统的动物学知识”
D、“传统的土地学知识”

11、由于全球范围内对少数民族社会所居住的生态环境的开发以及生产方式等的变化,一些如狩猎采集民社会已由萨林斯所说的为“原始的富裕社会”,正在变为
A、“文明的贫困社会”
B、“文明的富裕社会”
C、“原始的贫困社会”
D、“文明的农耕社会”

12、民族学、人类学对于“传统”的复兴和创造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把握,主要指与过去历史上静态的时间概念相比,更为关注的是和过去紧密相连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
A、集团的记忆
B、个体的记忆
C、国家的记忆
D、社区的记忆

13、与同质化、一体化甚至一元化相比,人类学更加强调的是
A、地方化
B、本土化
C、异质化
D、社会化

14、作为全球体系之中的地方或族群,常常在文化上表现出双重的特点是
A、同质化
B、异质化
C、一体化
D、多元化

15、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于人类的文明的分类更倾向于哪四种文明的分类
A、游牧文明
B、农耕文明
C、工业文明
D、信息文明

16、N, Peterson 在1999年发表的“近代国家中狩猎采集民”一文中,把第一世界内的原住民族社会秩序的再生产分为
A、无国家导向的原住民社会的再生产
B、有国家导向的原住民社会秩序的再生产
C、无宗教导向的原住民社会的再生产
D、有宗教导向的原住民社会的再生产

17、作为对全球化回应的动态的文化相对论的把握,就是本土的或地方的文化认同、地方共同体主义以及在多元民族社会的民族主义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复苏、复兴和重构的势头。

18、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间如何共生,特别是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和边缘以及边缘中的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周边的少数民族如何才能不成为“永远的边缘民族”的话题, 越来越成为民族学、人类学所关注的领域。

19、我们正在目睹一种大规模的结构转型进程,形成各种文化的世界文化体系、一种多元文化的文化,因为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到马来西亚诸岛的人们,在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的同时,都在自觉地认真地展示各自的文化特征

20、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其“无意识地传承”传统,常常为来自国家和民间的力量,进行着“有意识地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的过程。

21、人口较小民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开发和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适应问题、定居化或移动过程中的社会适应和文化适应、以及部分民族在经济结构调整后出现的经济上的不适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开发甚至是被动开发过程中,原有的民族文化、经济、生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而新的适应体系又没有能够建立起来。

主观题

1、“在中华文明中我们可以处处体会到那种多样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儒家学说中又有什么东西使它成为一种联结各个不同族群、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从而维系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列举具体个案,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认识。

2、在全球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中,请结合生活或田野经验,谈谈你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生产与传统再造的认识。

期末考试

民族学导论——期末考试

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内涵?

2、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3、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概念?

期末考试

民族学导论——期末考试

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内涵?

2、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3、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概念?

学习通民族学导论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行为特征、人类思维方式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的学问。

课程内容

本门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民族学的基本概念、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第一模块:民族学的基本概念

本模块主要介绍民族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学习者将了解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联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模块: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本模块将重点介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特征以及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俗。通过学习,学习者将了解到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传统。

第三模块: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本模块主要介绍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人口迁移以及文化交流等。学习者将了解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影响,以及这种融合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方法

本门课程主要采用课程讲授+在线讨论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程讲授,学习者将了解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通过在线讨论,学习者将加深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联系的理解。

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习者将能够:

  • 了解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传统
  • 掌握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提升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总之,本门课程将为学习者打开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与联系的大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历史、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是中国大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将介绍中国的多个民族及其文化和历史。以下是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的一些重要内容。

中国的多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人口的绝大部分,其他少数民族占人口的比例较小。

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一些民族分布比较集中,例如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区,而土家族和苗族则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等地区。

在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中,每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都会被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多元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独特元素。

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将讨论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和中医药学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发展与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城市化、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在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中,不仅会介绍中国的发展历程,还会探讨如何解决当前的挑战。

此外,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因此,在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中,还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等问题。

总结

中国大学民族学导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将介绍中国的多个民族及其文化和历史,并讨论中国的多元文化、发展和挑战。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