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环境毒理学_8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分类: 保险问答发布于:2024-06-02 12:32:37ė60245次浏览685条评论

超星环境毒理学_8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 绪论

1、超星环境毒理学的环境主要内容是?
A、环境毒理学的毒理答案概念、基础理论。学答习通
B、案学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课后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C、作业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超星
D、环境重要的毒理答案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2、学答习通环境毒理学的案学研究对象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课后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作业其中以环境化学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超星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异。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动物试验为主,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第二讲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

2.1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随堂测验

1、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包括
A、机械性迁移
B、物理化学性迁移
C、生物性迁移
D、随机迁移

2、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指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只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作用。

3、逆温现象发生在大气中的对流层,发生后大气稳定度低,对流作用大为减弱,污染物无法随空气运动扩散。

第二讲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

第二讲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机械性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迁移的常见方式,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机械性迁移的作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A、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B、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C、重力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D、生物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2、环境中的痕量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很小。

3、生物转化只会使污染物毒性降低,而不会增强其毒性。

4、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农药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或者作为唯一的氨源物质,因而此类农药能很快被微生物降解;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共代谢作用。

第三讲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

3.1 污染物的生物转运 3.2 毒物代谢动力学随堂测验

1、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有
A、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
B、脂/水分配系数
C、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 PH
D、脂溶性物质与蛋白质的亲和力

2、ADME过程包括: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3、二室模型是以“ I室”表示血浆(或包括体液),以“ II室”表示组织器官。

4、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排出,其次是经肝胆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此外,有些毒物可分别通过乳汁、唾液、汗液、毛发、指甲、粪便等排出。

第三讲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

第三讲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饮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被吸收入体内。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
A、小肠
B、胃
C、大肠
D、食道

2、以下能够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
A、物种差异
B、个体差异
C、年龄、性别
D、代谢饱和状态

3、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
A、氧化
B、还原
C、水解
D、结合

4、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

第四讲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1)

4.1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随堂测验

1、一般而言,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称为:
A、最小有作用剂量
B、MNEL
C、LOAEL
D、最大无作用剂量

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是进行毒物毒性评价的基础,他们均可用曲线表示,主要有直线型、抛物线型、S形曲线等类型。

3、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第四讲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2)

4.2 毒性作用的机理随堂测验

1、氮叠化钠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其不能还原成二价铁离子,从而阻碍电子传递,导致呼吸链打断,氧不能被利用,引起细胞内窒息,此毒性作用属于:
A、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B、自由基的作用
C、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
D、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2、细胞膜损伤可表现为:
A、膜上部分酶活性改变
B、膜通透性改变
C、膜成分改变
D、膜流动性改变

3、受体是许多组织细胞的生物大分子,与化学物即配体相结合后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能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讲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

1、环境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内,导致分子、细胞功能和结构异常,即会产生毒性效应。

2、机体对环境化学物的感受性和耐受性与其种属、年龄、性别、营养和健康状况等有关。成年动物通常比新生和幼年动物毒物较敏感。

3、易挥发化合物经皮涂布接触时,应将涂布处密封起来,以避免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

4、效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属质效应。接触某一化学物质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属于量效应。

第五讲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1)

5.1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随堂测验

1、将实验动物置于密闭的染毒柜中,加入易挥发的液态受试物或气态受试物使化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此染毒方法属于_____。
A、静式吸入染毒
B、动式吸入染毒
C、皮肤染毒
D、消化道染毒

2、毒理学实验常用的动物有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等,每一种动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在对化学物进行毒性评定时,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特点,只需选择一个物种即可。

3、在经皮肤染毒前,需要除去染毒部位的被毛。

5.2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试验随堂测验

1、急性毒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定:
A、中毒阈剂量
B、半数致死量
C、LOAEL
D、NOAEL

2、蓄积系数是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表示蓄积作用愈强。

3、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在实验设计和方法上没有不同点。

第五讲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2)

5.3 致突变与致畸试验随堂测验

1、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

2、合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有效遗传毒性检测的必要前提。

3、利用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Ames试验时,野生型菌株具有合成组氨酸的能力,可在低营养的培养基(即不含或少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而突变型不具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故不能在低营养的培养基上生长,据此来检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癌变作用。

第五讲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

1、癌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哪些阶段?
A、引发阶段
B、促长阶段
C、浸润和转移阶段
D、突变阶段

2、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动物实验,即借助于动物模型模拟人体接触环境化学品的各种条件,观察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再外推到人。

3、当肿瘤抑制基因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致癌因素作用而激活变为活化的癌基因后才显示其致癌活性。

4、致癌试验是检验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或诱发肿瘤作用的慢性毒性试验方法,有时可与慢性毒性试验同时进行。

单元作业

1、试列举出一种环境化学物,分析其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毒性作用机理,并说明在中毒后如何解救。

第六讲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六讲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1、用于了解较长期反复染毒受试化学物后对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评估对人体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危害,估计最大无作用剂量。
A、急性毒性试验
B、亚慢性毒性试验
C、慢性毒性试验
D、“三致”试验

2、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 ,为急性毒性定级并初步估计其毒性作用特征,为进一步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A、LD50或LC50
B、最大无作用剂量
C、LD100或LC100
D、最小有作用剂量

3、低剂量暴露的兴奋效应是指某些化学、物理因素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群体产生兴奋效应(保护效应)而在高剂量时产生抑制效应(损害效应)的现象。

第七讲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1)

7.1 多环芳烃随堂测验

1、PAHs致癌机理的理论,其中主要有:
A、K区理论
B、湾区理论
C、两区理论
D、L区理论

2、人类肿瘤发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因素。

3、PAHs一般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为主。

第七讲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2)

7.2 芳香胺类化合物和N亚硝基化合物随堂测验

1、人体内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主要场所是______。
A、胃
B、肺
C、肠
D、肝

2、芳香胺是间接致癌物,进人体内后需经N-羟化和 酯化两个活化过程才具有致癌性。

3、自由甲基具有亲电子性,易与DNA的亲核基团结合,使细胞中的DNA受损伤。

第七讲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1、下列不属于间接致癌物的是_______。
A、氮芥
B、苯胺
C、N-亚硝基二甲胺
D、黄曲霉素B1

2、在活体组织的生理情况下,烷化剂可形成活性阳离子,即碳正离子,它是借和烷基结合的基团的强烈电子吸引力而形成。

3、氮芥和其他类似的烷化剂,反应是根据第一顺序反应(亲核置换)进行的,因此其限速步骤是张力环开裂生成活性碳正离子。

第八讲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1)

8.1 汞随堂测验

1、甲基汞脂溶性较强,鱼体富含脂肪,故汞能被鱼吸收并蓄积起来,而汞的转化和排出又很缓慢,使它能长期保存在鱼体中,使鱼体内甲基汞的浓度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2、甲基汞化合物在体内分布较均匀,易与巯基结合,但不易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

3、汞与酶蛋白中的巯基结合后使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甚至失去活性,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抑制ATP的合成,从而使细胞代谢紊乱甚至死亡。

8.2 镉随堂测验

1、镉引起贫血的机理,一方面是由于镉在肠道内可阻碍 的吸收。
A、钙
B、镁
C、钾
D、铁

2、镉在体内的含量随年龄而增加,新生儿体内镉为痕迹量,20岁左右体内开始有镉蓄积倾向,50岁时体内蓄积最多,60岁以后渐趋减少,主要贮存在肾脏。

3、由于镉慢性中毒首先引起肾脏与肝脏受损害,然后引起骨骼软化,若此时又有妊娠、分娩、授乳、内分泌失调、衰老、营养不良、钙不足等诱导或促进因素,便会出现骨痛病。

第八讲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2)

8.3 铅随堂测验

1、人体内铅的蓄积,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骨铅半衰期为18天左右,软组织中的铅为20天左右,血铅长达21年之久。

2、.所谓“铅容”因为铅能抑制血液中&-氨基乙酰丙酸脱氢酶和血红素合成酶,使血红素合成受到障碍。

3、有些曾经铅中毒的工人脱离铅作业若干年后,铅中毒症状仍可再现,是因为当食物中缺钙、血钙含量降低、酸碱平衡紊乱时,或过劳、感染、发热、饮酒、饥饿、外伤等原因都可使大量的从骨骼转移到血液中,使血铅浓度升高。

8.4 铬随堂测验

1、三价铬化合物是强还原剂,对生物和人体有毒性作用。六价铬是最稳定的氧化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目前世界公认某些铬化合物可致肺癌,只有六价铬才有致癌作用,称为铬癌。

3、各种铬化合物毒性强弱不同。金属铬和二价铬化合物毒性很小或无毒,六价铬化合物毒性最强。

第八讲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1、以下哪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
B、铅
C、锶
D、汞

2、在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上,砷酸和磷酸相似,在许多生化反应中,砷酸可与其竞争并代替。所以砷酸虽不抑制糖酵解的进行,却可以抑制ATP形成。

3、砷被认为是辅致突变剂或辅突变剂,已经确认无机砷化合物为致癌物。此外,砷也是第V族元素中唯一可致畸的元素。

4、三价砷能与蛋白质的巯基形成稳定的键,与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以后,酶的催化活性将被抑制。

5、五价砷对巯基的亲和力大于三价砷,因此毒性作用比三价砷化合物弱。

第九讲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1)

9.1 概论随堂测验

1、农药残留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精确地控制施用的量。

2、只要存在农药残留的蔬菜水果就不能够食用。

3、检测雨水中农药的含量成为调查大气污染状况的途径之一,可以用来表明大气污染的季节变迁动态。

9.2 有机氯农药随堂测验

1、DDT在人体内主要以( )的形式蓄积于脂肪组织。
A、DDT和DDE
B、DDD和DDE
C、DDT和DDD
D、DDE和DDA

2、体内的有机氯农药,部分经生物转化后排出体外,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方式主要为:
A、脱氯化氢反应
B、脱水反应
C、脱氯反应
D、氧化反应

3、有机氯农药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而进入机体,其中消化道是主要的途径。

第九讲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2)

9.3 有机磷农药随堂测验

1、下列能有机磷农药抗胆碱酯酶的能力增强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P=S的有机磷农药在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脱硫反应,使P=S转化为P=O
B、有机磷农药在多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进行O-脱烷基反应
C、分子结构中含有硫醚基(—C—S—C—)的有机磷农药在多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S-氧化反应,转化为亚砜型或砜型衍生物
D、有机磷农药在多种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2、有机磷农药可以在在哺乳动物体内与葡萄糖醛酸和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结合产物的生物活性降低,并易于从体内排出。

3、有机磷化合物进入机体后,迅速与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以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部位所释放的乙酰胆碱不能迅速水解,结果导致乙酰胆碱蓄积,从而过度地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引起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产生一系列的临床中毒症状。

第九讲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农药毒理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A、急性毒性
B、亚急性毒性
C、慢性毒性
D、生态毒性

2、有机氯农药是主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其生殖毒性主要是对性激素受体有竞争性结合。

3、有机氯农药的主要靶器官是消化系统。

4、只要微量的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就会使得胆碱酯酶失活,引起临床中毒。

5、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高等动物毒性较低,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大量使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