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环境与生态课后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超星环境与生态课后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地球生态环境——生命的超星诺亚方舟

1.1 生物、环境与生态随堂测验

1、环境后作在生态学中,生态生物的课后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答案各种因素称为 。
A、学习生境
B、通课环境
C、业答地理分布区
D、超星以上都不对

2、环境后作环境中对生物的生态生长、发育、课后生殖、答案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学习各种因子,叫做 。通课

1.2 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随堂测验

1、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动物减少散热的一种 适应。
A、生理
B、形态
C、行为
D、生化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很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元素都是在水溶液的状态下被生物吸收和运转。
B、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D、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1.3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与规律随堂测验

1、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 因子。
A、超常
B、限制
C、复杂
D、重要

2、Liebig认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 状态的营养物质。
A、最重要
B、最大量
C、最小量
D、最优

1.4 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盖亚假说随堂测验

1、根据英国科学家洛夫洛克提出的Gaia假说,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对地球环境起着调控作用。
B、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C、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D、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2、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

第一章 单元测验

1、所有生物体都通过 作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A、呼吸
B、光合
C、辐射
D、新陈代谢

2、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子,叫做 。
A、气候因子
B、环境因子
C、生态因子
D、生物因子

3、广适性生物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因此数量就会比较 ,分布会比较 。
A、多;广
B、多;窄
C、少;广
D、少;窄

4、关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综合作用和主导因子作用
B、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C、不具有阶段性作用
D、具有阶段性作用

5、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
A、生态位
B、生态幅
C、适宜度
D、生态圈

6、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 现象。
A、光强
B、有效积温
C、光周期
D、光质

7、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由 相组成的。
A、固
B、液
C、气
D、以上三项都正确

8、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会在 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A、生理
B、行为
C、形态
D、语言

9、根据英国科学家洛夫洛克提出的Gaia假说,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对地球环境起着调控作用。
B、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C、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D、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10、生物对环境有应激的能力和高度适应性。

11、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作用越来越大,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其他生物所不可比拟的。

12、所有植物都是以土壤作为生活的基质,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

13、环境中的生态因子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而是独立地对生物产生作用。

14、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有效地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构成。

15、盖亚假说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

第二章 种群与群落——生物间的故事

2.1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随堂测验

1、下列种群空间分布属于均匀型分布的是 。
A、水稻田
B、稻田里的杂草
C、森林里的蜘蛛
D、蚂蚁

2、种群密度过低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这就是生态学里的 规律。

2.2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调节随堂测验

1、种群在短时期内数量迅速增长,称为 。
A、种群调节
B、不规则变动
C、种群暴发
D、季节性波动

2、在实际环境下,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其增长是有限的,多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

2.3 种内关系与种群生活史对策随堂测验

1、动物的群体生活可在捕食、防御敌害、改变小生境、促进繁殖、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产生有利影响,统称为 。
A、边缘效应
B、集群效应
C、互助效应
D、优化效应

2、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即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称为 。
A、自然选择
B、环境对策
C、生活史对策
D、进化对策

2.4 群落及其基本特征随堂测验

1、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这一过渡带被称为 ,它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A、群落交错区
B、种群过渡带
C、生境交错带
D、生物集群区

2、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2.5 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随堂测验

1、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大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的影响最小的物种称为 。
A、常见种
B、关键种
C、优势种
D、偶见种

2、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相同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方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
A、高斯假说
B、竞争假说
C、阿伦规律
D、排斥原理

2.6 群落的结构随堂测验

1、大多数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进而导致了不同时间群落结构的配置差异,主要表现在群落的 。
A、昼夜节律
B、季节节律
C、年节律
D、水陆节律

2、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很普遍,但动物不具有分层现象。

2.7 群落的演替随堂测验

1、面积不大、就近有种子传播来源的草原弃耕地的恢复属于 。
A、世纪演替
B、长期演替
C、快速演替
D、低速演替

2、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称为 ;最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称为 。

第二章 单元测验

1、种群是生命组织层次的一个新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种群的 几方面。
A、空间分布
B、种群数量
C、种群遗传
D、以上都正确

2、根据生物的繁殖状态,通常将生物的年龄分为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三个时期。以此可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增长型
B、波动型
C、稳定型
D、衰退型

3、当食物、空间等资源条件充足时,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通常呈现为 增长。
A、S型
B、指数型
C、U型
D、逻辑斯谛型

4、在实际环境下,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其增长是有限的,多呈 型。
A、S
B、J
C、U
D、倒U

5、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称为 。
A、种群增长
B、生态失衡
C、生态入侵
D、种群调节

6、生存在同一生境中的两个物种,它们对资源利用存在一部分重叠时,会产生竞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叠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
B、竞争的结果可能是生态位缩小,形成生态位的分离,以减少种间竞争;
C、竞争的结果一定是其中一种被竞争排斥而消灭;
D、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其中一种被竞争排斥而消灭。

7、从裸露的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 。
A、原生演替
B、水生演替
C、快速演替
D、次生演替

8、动物的群体生活可在多个方面产生有利作用,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B、有利于共同防御敌害
C、有利于改变小生境
D、有利于某些动物提高学习效率

9、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 等方面,这些差异是生物群落对裸地环境“改造”的结果。
A、光照
B、温度
C、湿度
D、土壤

10、物种混居,必然会出现以食物、空间等资源为核心的种间关系。群落中主要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 。
A、竞争
B、捕食与被捕食
C、寄生
D、共生

11、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而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但可作为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指导生产或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12、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具有不同的基因库。同时,种群中个体之间通过交换遗传因子而促进种群的繁荣。

13、生物种群内的个体间,有合作也有竞争。

14、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可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两类。

15、r对策生物一般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竞争能力弱,灭绝的危险性较高。

16、一个群落必须是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的具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和结构的集合体。

17、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越简单,对环境资源利用越充分。

18、生物群落不断发展,最后达到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就是顶级群落。

第三章 生态系统——生命与非生命间的衔接

3.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随堂测验

1、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 几部分。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

2、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微生物与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称为 。

3.2 生态系统的功能随堂测验

1、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
C、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不断递减
D、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

2、气体型循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等方面。
A、速度比较快
B、周期短
C、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
D、库容量大

3.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随堂测验

1、生态系统抗御外部干扰以维护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状态的能力,与生态系统发育阶段有关。 就是这种抵抗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A、生态系统恢复力
B、生态承载力
C、生态系统自净能力
D、生态调节力

2、关于生态系统个反馈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反馈会使偏离加剧,而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B、生物的生长、种群的持续增长等都属于正反馈,虽然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但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
C、系统维持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控制实现的。
D、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密度调节就属于负反馈调节。

3.4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随堂测验

1、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生物群落与其所在空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
A、系统内部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B、系统稳定性高
C、系统类型多样
D、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2、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还在 等方面也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A、气体调节
B、水土保持
C、防风固沙
D、维持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 单元测验

1、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 来实现的。
A、种间关系
B、种内关系
C、营养关系
D、组织关系

2、在生态系统中,能把动植物的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再被生产者利用的组成称之为 。
A、小型无脊椎动物
B、微生物
C、分解者
D、消费者

3、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研究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 。
A、5%
B、10%
C、14%
D、20%

4、下列选项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是 等。
A、碳
B、硫
C、氮
D、磷

5、水稻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湿地,属于 湿地。
A、湖泊
B、人工
C、沼泽
D、河流

6、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结构较简单、优势种群的世代较短,收到干扰破坏后,更容易恢复,但这样的系统抵抗力相对较 ;而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的恢复就越困难,但这样的系统抵抗力相对更 。
A、弱;强
B、强;弱
C、弱;弱
D、强;强

7、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它不仅包含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也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等要素,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 复合生态系统。
A、社会-经济
B、社会-自然
C、自然-经济
D、社会-经济-自然

8、物质循环可分为 三大类型。
A、水循环
B、气体型循环
C、沉积型循环
D、海陆循环

9、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保持恒定的。

10、气体型物质循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速度比较快,周期短,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等方面。

11、生物的生长、种群的持续增长等都属于正反馈,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是维持系统稳态的的重要机制。

12、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是生态系统抗御外部干扰的主要表现形式。

13、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密度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14、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功能地位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的“肾”。

15、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类主要由人工选择的作物和田间杂草组成,其生物多样性一般都较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强,对人类管理的依賴性很大。

第四章 人类的环境——一个精密的系统

4.1 人类的环境随堂测验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
B、社会环境
C、生物环境
D、研究重点

2、地球生态环境是目前人类无法人工创造的。( )

4.2 环境是一个系统随堂测验

1、环境自净能力是指( )。
A、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B、环境结构和功能的自身调节能力
C、环境对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的能力
D、环境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2、关于环境容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能够容纳的人口数
B、不损害环境功能条件下环境能够容纳的污染量
C、环境能够承载的经济发展能力
D、环境能够净化的污染数量

4.3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堂测验

1、自然和人为活动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在( )活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

2、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是指城市温度比郊区的低( )。

第四章 单元测验

1、( )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使生物和人类免受紫外线伤害。
A、对流层
B、热成层
C、臭氧层
D、散逸层

2、下列不属于社会环境要素的是( )。
A、科学
B、政治
C、经济
D、文化

3、环境污染的自净是污染物进入环境后( )。
A、受污染的环境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B、其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
C、污染物的毒性逐渐降低
D、污染物的生态效应逐渐降低
E、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逐渐减弱

4、关于环境容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能够容纳的人口数
B、不损害环境功能条件下环境能够容纳的污染量
C、环境能够承载的经济发展能力
D、环境能够净化的污染数

5、下列选项关于人类在四个圈层中的地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是生物圈一部分
B、四大圈层是人类诞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C、人类决定四大圈层的关系
D、人类与四大圈层均有相互作用

6、自然环境要素包括( )。
A、大气
B、水
C、土壤
D、岩石
E、生物

7、环境要素的特点包括( )。
A、最小限制律
B、非加和性
C、等值性
D、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8、下列属于物理自净作用的有( )。
A、稀释
B、扩散
C、淋洗
D、挥发
E、沉降

9、水圈一般是指地球上被( )所占据而构成的壳层。
A、浮游生物
B、冰雪
C、液态水
D、水汽

10、属于环境自净方法的是( )。
A、生物自净
B、化学自净
C、生态自净
D、物理自净

11、土壤圈既是其他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

12、生物圈既有能量的流动又有物质的循环。( )

13、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因此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生存( )。

14、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

15、环境背景值是制定环境标准、预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依据。( )

第五章 人口问题——并非只是数量问题

5.1 人口、人口过程与世界人口问题随堂测验

1、某一区域人口的年龄金字塔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人口类型属于:
A、增长型人口
B、稳定型人口
C、下降型人口
D、混合型人口

2、世界人口的特点: 、 、 、 。

5.2 中国人口问题随堂测验

1、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到2019年底,中国人口的数量为
A、14.0亿
B、13.8亿
C、13.78亿
D、15.0亿

2、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 、 、 。

单元测试

1、当一个国家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总人口的( ),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社会。
A、5%
B、7%
C、9%
D、11%

2、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转变是从( )下降开始的。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出生人口数量

3、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 )。
A、亚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北美洲

4、世界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医疗水平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出生率的提高

5、我国第( )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超过13.7亿。
A、五
B、六
C、七
D、八

6、世界人口日是( )。
A、4月22日
B、6月5日
C、7月11日
D、9月16日

7、人口的出生和死亡都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因而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

8、我国现在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 )

9、从全球范围来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 )

10、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第六章 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世界125个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

6.1 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随堂测验

1、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的数量将达到多少?
A、80亿
B、90亿
C、100亿
D、75亿

2、目前,全世界严重缺水的国家有多少个?
A、10个
B、25个
C、40个
D、30个

3、目前,世界范围内工业固废的年增长率是多少?
A、7.0%
B、8.2%
C、6.5%
D、4.0%

6.2 环境人口容量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随堂测验

1、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人口容量的最主要限制因素。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客体,自然是主体,人处于中心的位置。

单元测试

1、下列各项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人口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是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造成全球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扩张
B、采矿
C、森林火灾
D、大规模的工业采伐

3、进入21世纪,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 )。
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
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
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

4、《新人口论》的作者是( )。
A、马寅初
B、玛格丽特 桑格
C、汪士铎
D、布伦特兰

5、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包括( )。
A、控制人口数量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调整人口结构
D、提高人口素质

6、“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将( )。
A、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
B、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C、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D、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7、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A、人口压力
B、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C、科学技术有待发展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8、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某一环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

9、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

10、环境人口容量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没有定量估计的可能。( )

第七章 自然资源——大自然的馈赠

7.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随堂测验

1、在下面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分类的范畴。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清洁资源
D、非耗竭性资源

2、世界自然保护协会成立于哪一年?
A、1970年
B、1925年
C、1946年
D、1982年

7.2 自然资源的属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堂测验

1、自然资源的属性包括: 、 、 、 、 。

第七章 单元测试

1、( )决定着一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A、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存量与更新能力
B、人力资源
C、自然资源
D、社会物质资本

2、过去认为不属于自然资源的空气、风景等,现在也被纳入自然资源的范围,这说明( )。
A、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类认识的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
D、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3、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阳光、土地、水、草原
C、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5、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应该做到( )。
A、保护起来不利用
B、精细培养,促进更新
C、随便开采使用
D、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6、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破坏了自然资源也就是破坏了自然环境。( )

7、自然资源是无限的。( )

8、蕴藏量就是已探明储量。( )

9、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是的客体具有同一性。( )

10、专有性是自然资源的属性之一。( )

第八章 中国的自然的自然资源——中国是地大物博吗?

8.1 土地资源随堂测验

1、我国土地资源的山地、高原的面积占比约为?
A、59%
B、70%
C、66%
D、63%

2、我国土地资源的农用地分类主要包括: 、 、 、 等四类。

8.2 水资源随堂测验

1、中国的水资源居世界第几位?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几位?
A、6位,78位
B、6位,109位
C、3位,109位
D、3位,78位

8.3 生物资源随堂测验

1、我国生物资源的特点是:
A、生物物种资源丰富、资源分布不平衡
B、资源总量大,质量较差
C、资源结构单一
D、生产力年际变化大

8.4 矿产资源随堂测验

1、下列哪项属于矿产资源?
A、石英石
B、煤炭
C、天然气
D、铁矿石

8.5 能源随堂测验

1、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风能
C、生物质能
D、地热能

第八章 单元测试

1、保护水环境、珍水经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倣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2、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 )。
A、1/2
B、1/3
C、1/4
D、1/5

3、我国煤炭90%分布在( )地区。
A、东南沿海
B、长江以南
C、长江以北
D、青藏高原

4、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在利用时应遵循( )。
A、为了提高效益,只开采富矿
B、为了降低成本,只治炼单一矿产
C、可以大规模任意开采矿产
D、节约利用,综合利用

5、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包括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及( )的所有水。
A、冰川、雪山
B、大气
C、生物体
D、土壤和地层

6、能源矿产是赋存于地壳内释放出能量的物质,包括( )。
A、煤、石油、天然气
B、稀土
C、地热
D、油页岩、石煤

7、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采取的态度是( )。
A、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B、要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C、为子孙后代的利益,要可持续使用
D、我国资源人均量少,应节约使

8、中国矿产资特征包括( )。
A、种类齐全,配套程度高
B、总体储量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C、资源分布集中
D、资源质量相差悬殊

9、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们利用的那部分水。( )

10、矿产资源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赋存于地壳内(地表或地下)的有用的矿物或物质集合体。( )

第九章 环境问题——没有免费的午餐

9.1 环境问题概述随堂测验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为活动导致的次生环境问题,而原生环境问题不属于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

2、次生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分为 。

9.2 环境问题的特征随堂测验

1、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与大气污染有关的公害有( )个?
A、3
B、4
C、5
D、6

2、痛痛病事件发生在日本富山县,导致公害发生的主要污染物是( )。
A、甲基汞
B、重金属镉
C、多氯联苯
D、附着重金属的粉尘微粒与SO2形成硫酸烟雾

第九章 单元测验

1、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地震
B、龙卷风
C、工业化污染
D、火山喷发

2、水俣病事件中,导致公害发生的主要污染物是( )。
A、多氯联苯
B、甲基汞
C、镉
D、铬

3、米糠油事件中,导致公害发生的主要污染物是( )。
A、甲基汞
B、二氧化硫
C、多氯联苯
D、氮氧化物

4、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与大气污染有关的公害有( )个?
A、3
B、4
C、5
D、6

5、下列属于20世纪中叶国际八大公害事件的是( )。
A、伦敦烟雾事件
B、水俣病事件
C、马斯河谷事件
D、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件

6、环境问题的特点包括( )。
A、隐蔽性
B、普遍性
C、严重性
D、迫切性

7、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地震
B、干旱
C、泥石流
D、酸雨

8、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于250多万辆汽车每天向大气中排放大量( )而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A、碳氢化合物
B、氮氧化合物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硫

9、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

10、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 )

11、多诺拉事件的致害因素是一氧化碳及其氧化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 )

12、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为活动导致的次生环境问题,而原生环境问题不属于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

第十章 全球环境问题——地球村的公敌

10.1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随堂测验

1、为遏制全球变暖的加剧,各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缔结公约。当前,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的气候协议是(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巴黎协定
C、京都议定书
D、蒙特利尔议定书

2、下列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二氧化碳
B、甲烷
C、氯氟烃
D、氧化亚氮

10.2 酸雨蔓延随堂测验

1、酸雨是pH值小于( )的酸性化合物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两种形式。
A、6.5
B、4.6
C、5.6
D、6.6

2、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人为和自然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酸雨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污染物经过( )两个过程形成的。

10.3 臭氧层破坏随堂测验

1、有关臭氧空洞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大量使用的含氯含溴化合物是造成臭氧减少的主因。
B、含氯含溴化合物通过催化的方式耗损平流层中的臭氧。
C、不同物质的ODP值可以反映出其耗损臭氧的能力。
D、氟原子比氯原子有更强的耗损臭氧的能力。

2、地球各个纬度上空臭氧总量有差异,赤道地区相对最大,副极地地区相对最小。( )

10.4 生物多样性减少随堂测验

1、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命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含( )。
A、遗传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
C、种植资源多样性
D、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包括( )。
A、人类的开发行为
B、栖息地退化/丧失
C、外来物种入侵
D、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破坏

第十章 单元测验

1、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方式是指建立( )。
A、自然保护区
B、植物园
C、基因库
D、种子库

2、环境科学中将( )的雨、雪等大气沉降统称为酸雨。
A、pH<6.5
B、pH<5.6
C、pH<6.6
D、pH<7

3、温室效应指的是( )。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4、下列属于酸雨间接危害的是( )。
A、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B、对人体的影响
C、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D、对公共设施的影响

5、下列对臭氧层说法错误的是( )。
A、各个纬度上臭氧总量有差异
B、赤道地区相对最小
C、从赤道向高纬臭氧总量逐渐增加
D、两极地区臭氧含量最高

6、能够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 )等。
A、二氧化碳
B、氟利昂
C、氧化亚氮
D、甲烷

7、臭氧层是维持整个地球生物圈平衡的主要因素,它的破坏将可能产生下列生态危害( )。
A、农作作物物减产
B、水生生物生长受害
C、金属材料腐蚀
D、人类健康受影响

8、生物多样性内容包括( )。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物种多样性

9、为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世界各国合作签署的公约及其议定书包括(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蒙特利尔议定书
C、巴黎协定
D、京都议定书

10、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危害包括( )。
A、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B、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各地气候发生改变

11、人类生产和使用的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因。( )

12、我国酸雨类型仍为硝酸型,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 )

13、土壤既是温室气体的源,也是温室气体的汇。( )

14、温室气体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强烈。( )

15、酸雨是因为地壳内部活动(如火山、地震)释放出酸性气体通过降雨冲刷的过程形成的。( )

第十一章 中国环境问题——没有中国特色

11.1 自然生态环境问题随堂测验

1、土壤侵蚀按产生原因主要分为( )。
A、水力侵蚀
B、风力侵蚀
C、重力侵蚀
D、冻融侵蚀

2、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自解放后在逐渐恢复,但目前仍远低于世界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的( )分之一。

11.2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随堂测验

1、针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部提出的“两减”政策指的是( )。
A、农业灌溉用水减量
B、化肥减量使用
C、农膜减量使用
D、农药减量使用

2、我国目前主要面临的耕地问题是( )。
A、耕地面积减少
B、中低产田比重高
C、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均衡
D、土壤酸化加剧

11.3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随堂测验

1、目前,我国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指标是( )。
A、化学需氧量
B、总磷
C、总氮
D、高锰酸盐指数

2、目前,我国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5%,酸雨类型总体仍为( )型。

第十一章 单元测试

1、乱扔废旧电池容易造成( )。
A、有机污染
B、重金属污染 
C、电污染
D、白色污染

2、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白色建筑垃圾
C、石灰窑的白色烟尘
D、各类塑料垃圾

3、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以( )为首要污染物导致的大气污染发生频率最高。
A、PM2.5
B、臭氧
C、PM10
D、二氧化硫

4、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自解放后在逐渐恢复,但目前仍远低于世界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的( )分之一。
A、3
B、4
C、5
D、6

5、许多农药具有的“三致”作用是指( )。
A、致突变
B、致癌
C、致畸形
D、致死

6、我国城市污染属于煤烟污染型,主要污染物为( )。
A、粉尘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7、我国的农业污染包括( )。
A、农药、肥料污染
B、农膜污染
C、噪声污染
D、畜禽粪便污染

8、土壤侵蚀按产生原因主要分为( )。
A、冻融侵蚀
B、重力侵蚀
C、风力侵蚀
D、水力侵蚀

9、针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部提出的“两减”政策指的是( )。
A、农药减量使用
B、农膜减量使用
C、化肥减量使用
D、农业灌溉用水减量

10、我国目前主要面临的耕地问题是( )。
A、土壤酸化加剧
B、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均衡
C、中低产田比重高
D、耕地面积减少

11、目前,我国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12、我国植树造林已经获得显著的成效,人工造林面积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13、导致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最重要原因是水利资源利用不当。

14、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表现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损失重和风险高。

15、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表现之一。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保护人类自己

12.1 环境保护的概念、内容随堂测验

1、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 )
A、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
B、城乡规划,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
C、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
D、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2、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包括行政、法律、经济、宣教和科技等多方面措施。( )

12.2 环境质量管理随堂测验

1、环境质量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 )

2、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包括 、 和 。

第十二章 单元测试

1、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我国三大环境保护政策的是(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水污染,谁治理
C、强化环境管理
D、公众参与

2、下列不属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中“老三项制度”的是(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排污许可证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3、我国许多大城市对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实施论证,其执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是(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C、城市综合定量考核制度
D、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4、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B、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
C、城乡规划,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
D、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

5、对排污单位征收排污税属于( )的环境保护措施。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金融手段

6、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包括( )三类。
A、未来评价
B、回顾评价
C、现状评价
D、预断评价

7、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主要特征是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规范性。

8、提高公民环境素养、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各种宣传和培训活动不属于环境保护。

9、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是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由从事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来完成。

第十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头疼、脚疼都要医

13.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随堂测验

1、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
A、细颗粒物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D、臭氧

2、我国的大气污染是的主要污染物是:
A、烟尘(PM2.5、PM10)
B、二氧化硫
C、NOX
D、臭氧

3、总悬浮颗粒物(TSP)指大气中粒径小于5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

4、________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加权计算成单一的指数值。

13.2 水污染及其防治随堂测验

1、下列属于污水的物理处理法的是
A、混凝法
B、气浮法
C、电解法
D、氧化塘法

2、下列属于污水的生物处理法的是
A、反渗透法
B、生物膜法
C、氧化塘法
D、沉淀法

13.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随堂测验

1、土壤污染的特点包括()。
A、隐蔽性和潜伏性
B、易积累性
C、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D、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2、微生物自然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外源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 )

3、蜈蚣草是在我国发现的一种 元素超富集植物。

4、环境科学上被称为“五毒元素”的有 、 、 、 和 。

13.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随堂测验

1、固体废物就是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废物( )。

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基本原则是减量化、 、无害化。

13.5 农业污染及其防治随堂测验

1、为保护农业环境,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两减”行动,其中“两减”是指减少农药和( )的使用。
A、化肥
B、地膜
C、畜禽粪便
D、种子

2、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因此,农业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第十三章 单元测试

1、若生活污水中含有碎菜叶、鱼鳞片、泥沙等固体杂质,要除去这些固体杂质,可采用沉淀和( )等方法。
A、吸附
B、蒸馏
C、中和
D、过滤

2、PM2.5又称为( )。
A、空气扬尘
B、大气酸雨
C、细颗粒物
D、大颗粒物

3、蜈蚣草对下列哪种元素具有超积累作用( )。
A、As
B、Zn
C、Cd
D、Cr

4、我国将具有较大危害性的不能排入水体的液态废物和不能排入大气的气态废物纳入( )管理体系。
A、废水
B、废气
C、固体废物
D、城市环卫部门

5、关于农业污染的危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河流、湖泊水质恶化
B、造成大气污染
C、造成土壤污染
D、以上均是

6、下列属于污水的生物处理法的是( )
A、反渗透法
B、生物膜法
C、氧化塘法
D、沉淀法

7、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大气污染源可分为( )。
A、瞬时污染源
B、昼夜污染源
C、连续污染源
D、间断污染源

8、土壤污染的特点包括( )。
A、隐蔽性和潜伏性
B、易积累性
C、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D、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9、处理“废弃物”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下列处理方法能实现的是( )。
A、分类回收
B、压缩
C、填埋
D、堆肥

10、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 )。
A、化肥
B、农村居民生活
C、畜禽粪便
D、农药

11、活性污泥法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活性污泥和充足的氧。

12、受大气污染危害的植株伤害, 在较长时间内发生。

13、微生物自然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外源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 )

14、危险废物的最终填埋方式为卫生填埋。( )

15、农业面源污染是最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 )

第十四章 环境伦理——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

14.1 人类环境观的演变随堂测验

1、以下有关人类环境观的正确叙述是(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应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恩赐
D、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2、人类只有保持其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是协调论的环境观。( )

14.2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随堂测验

1、( )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A、施韦泽
B、罗尔斯
C、笛卡尔
D、霍布斯

2、环境伦理学是( )。
A、生态学、环境科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
B、伦理学的扩展
C、一门新的伦理学
D、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科

第十四章 单元测验

1、“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所持的人地观是( )。
A、天命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征服论
D、协调论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 )的环境观。
A、天命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征服论
D、协调论

3、人类只有保持其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是( )的环境观。
A、天命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征服论
D、协调论

4、下列( )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环境观的代表人物。
A、高尔基
B、森普尔
C、拉采尔
D、亨廷顿

5、动物福利论的代表人物有( )。
A、约翰·洛克
B、彼得·辛格
C、汤姆·雷根
D、乌尔比安

6、下列观点属于“生态中心主义”的有( )。
A、“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人为自然立法”
B、自然本身具有发展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的成本?
C、人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
D、人和生物圈有着共同的命运,生物圈整体的利益包含着人类的利益并且高于人类的利益?

7、环境观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种的行为。( )

8、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神用水创造出万物,这属于天命论的环境观。( )

9、征服论的环境观主张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去征服自然。( )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15.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随堂测验

1、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包括( )。
A、生态持续
B、经济持续
C、社会持续
D、人口持续

2、《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明确的定义。( )

15.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行动随堂测验

1、联合国《21世纪议程》把( )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
A、实现现代化
B、发展工业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推行可持续发展

2、《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

15.3 生态文明随堂测验

1、生态文明的制度包括( )。
A、强制性制度
B、选择性制度
C、引导性制度
D、以上都不是

2、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

第十五章 单元测验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 )。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预防为主
D、综合利用

2、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体现了( )。
A、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的思想
B、遵循自然秩序的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C、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D、依法治国的思想,富国强兵

3、(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A、游牧文明
B、农业文明
C、生态文明
D、工业文明

4、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发展
C、改变消费模式
D、经济增长

5、(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开放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节约发展
D、不发展

6、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 )召开,通过了《21世纪议程》。
A、法国巴黎
B、巴西里约热内卢
C、英国伦敦
D、中国上海

7、可持续发展是既要( )又( )的发展。
A、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B、满足当代人需求
C、满足精神生活需要
D、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8、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 )。
A、可持续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正性原则
D、特殊性原则

9、1994年我国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它包括( )部分内容。
A、可持续发展总战略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
D、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10、《增长的极限》是现代可持续发展乐观派的代表性论著。( )。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我国环境学家提出来的。( )

12、《寂静的春天》一书推动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

13、中国是第一个明确将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 )

14、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资源的节约和反复利用为特征,力求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运行模式。

15、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仅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

第十六章 面向生态文明的社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6.1 面向生态文明的农业随堂测验

1、以草克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禽鸟治虫,属于( )生态农业模式?
A、生态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
B、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
C、生态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模式
D、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模式

2、可持续农业的模式包括( )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生态农业

16.2 面向生态文明的工业随堂测验

1、如下关于清洁生产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常规能源清洁利用,如洁净煤
B、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中间产品
C、减少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等危险性因素
D、只要是清洁生产的产品,使用后可以不回收或循环使用。

2、下列选项哪些属于生态设计的准则( )
A、环境准则
B、技术个性化准则
C、性能准则
D、费用准则

3、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遵循循环经济的( )原则而设计的污染物“零排放”。
A、综合利用
B、减量化
C、再利用
D、再循环

16.3 面向生态文明的生活随堂测验

1、生态文明下的生活方式包括( )
A、节约消费
B、替代消费
C、循环利用、重复使用
D、消费野生动物产品

第十六章 单元测验

1、中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因地制宜规划、构建、调控和管理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为了形成( )的统一。
A、人类、陆地、海洋
B、经济、生态、社会
C、意识、行为、目标
D、个体、企业、

2、清洁生产是指将( )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A、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
B、综合预防的成本-效益策略
C、综合预防的经济风险策略
D、综合预防的人体健康策略

3、( )是食品安全的基本前提。
A、风险安全、经济安全
B、资源安全、生态安全
C、土壤安全、水体安全
D、社会安全、国防安全

4、如下( )给予补偿属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
A、对化肥、农药生产的主体
B、对农业机械生产的主体
C、对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的主体
D、对农产品购买的主体

5、如下属于( )生态设计的产品。
A、再循环制造的汽车产品
B、一次性方便筷子
C、高档小区
D、便携式旅行用品

6、生态工业园区属于( )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
A、传统
B、现代
C、标准
D、理想

7、如下对理想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描述正确的是( )。
A、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产出产品并直接排放废弃物至环境
B、资源生产成为产品后,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可进行循环改造,再次成为产品的反馈式资源流动模式,最小化废弃物排放,甚至零排放。
C、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产出产品后,进行废弃物处理,再排放至环境
D、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8、生态农业的模式包括( )
A、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
B、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
C、生态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模式
D、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模式

9、清洁生产应考虑( )
A、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
B、物料内部循环利用
C、生产管理水平无需考虑
D、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

10、“消费选票”不能够影响人们选择对环保有利和对人体伤害较小的产品来替代高污染、高消耗的产品,因此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可持续性。

11、包装工程绿色循环系统的过程是再利用、再循环、再生和可降解。

12、稻田养鱼技术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将稻田内的水、植物、水生动物,昆虫,以及其他物质能量,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其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双收的理想效果。这是利用了生态农业的种养业相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13、生态设计应着重考虑降低经济成本、减少潜在风险,以提高产品的商业竞争能力。

14、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重点在于从学校教育环节抓起,国民教育及全社会教育不做要求。

15、在生态文明观念下,人类仅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和社交教育和树立身份的方式。

第十六章 单元作业

1、请简答生态文明下的工业应该如何发展?

学习通环境与生态

学习通是“在线教育平台+”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公开课平台,是面向全国2000多所高校、4000万师生、10万家企事业单位、2亿互联网用户的在线学习平台。学习通的环境与生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学习通的环境

学习通的环境包含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服务环境等多个方面:

  • 硬件环境:学习通的服务器集群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能够承载大规模的并发访问。
  • 软件环境:学习通的系统采用Java EE技术架构,使用Spring、Hibernate等开源框架,实现了分布式服务架构,保障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服务环境:学习通提供了多种服务,包括在线教育资源、在线互动、在线答疑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

学习通的生态

学习通的生态包含多个方面,如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

  • 学习资源:学习通汇聚了全国各大高校和知名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课件、视频、音频、PPT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
  • 教学方法:学习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线直播、录播、交互式课程、MOOC等,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知识。
  • 学习方式:学习通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PC端、移动端、微信公众号、APP等,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除了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习通的生态还包含了用户群体、社交网络、学习评估等多个方面。学习通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学习生态,让更多人可以轻松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学习通的未来

未来,学习通将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丰富、更高效、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在技术上,学习通将不断优化系统架构,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在内容上,学习通将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库,增加多语言、多媒体等元素;在服务上,学习通将不断提升在线互动、在线答疑、在线评测等服务质量。

总之,学习通的环境与生态将不断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学习通环境与生态

学习通是“在线教育平台+”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公开课平台,是面向全国2000多所高校、4000万师生、10万家企事业单位、2亿互联网用户的在线学习平台。学习通的环境与生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学习通的环境

学习通的环境包含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服务环境等多个方面:

  • 硬件环境:学习通的服务器集群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能够承载大规模的并发访问。
  • 软件环境:学习通的系统采用Java EE技术架构,使用Spring、Hibernate等开源框架,实现了分布式服务架构,保障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服务环境:学习通提供了多种服务,包括在线教育资源、在线互动、在线答疑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

学习通的生态

学习通的生态包含多个方面,如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

  • 学习资源:学习通汇聚了全国各大高校和知名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课件、视频、音频、PPT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
  • 教学方法:学习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线直播、录播、交互式课程、MOOC等,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知识。
  • 学习方式:学习通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PC端、移动端、微信公众号、APP等,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除了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习通的生态还包含了用户群体、社交网络、学习评估等多个方面。学习通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学习生态,让更多人可以轻松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学习通的未来

未来,学习通将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丰富、更高效、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在技术上,学习通将不断优化系统架构,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在内容上,学习通将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库,增加多语言、多媒体等元素;在服务上,学习通将不断提升在线互动、在线答疑、在线评测等服务质量。

总之,学习通的环境与生态将不断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