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学堂云问答2024-05-19 05:49:0611191抢沙发
中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摘要: 第一讲 文学主题之一:悲秋二、悲秋的源头:宋玉《九辩》随堂测验1、《九辩》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A、1. 对秋天的礼赞。B、2. 人生失意的痛苦与独行无友的孤单落寞。C、3. 人生苦短的恐惧哀叹。D、4 ...

中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讲 文学主题之一:悲秋

二、中国中国作品作业悲秋的大学答案答案源头:宋玉《九辩》随堂测验

1、《九辩》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A、古代1. 对秋天的文学礼赞。
B、名篇慕课2. 人生失意的精讲痛苦与独行无友的孤单落寞。
C、课后3. 人生苦短的中国中国作品作业恐惧哀叹。
D、大学答案答案4. 被谗疏远的古代怨抑与对国家社稷的担忧。

单元测验

1、文学“春秋代序,名篇慕课阴阳惨舒,精讲物色之动,课后心亦摇焉”出自( )书。中国中国作品作业
A、《礼记》
B、《诗经》
C、《文心雕龙》
D、《史记》

2、“春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抒发了()。
A、对生命即将逝去的叹息
B、人生不遇的悲叹
C、家国之忧与历史无情轮回的叹息
D、美人迟暮的叹息

3、“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是( )的诗。
A、柳永
B、宋玉
C、杜甫
D、刘禹锡

4、“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是( )的诗。
A、柳永
B、宋玉
C、杜甫
D、陆游

5、宋玉《九辩》最早见于( )。
A、西汉司马迁《史记》
B、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C、东汉班固《汉书》
D、南朝梁萧统《文选》

6、“《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是( )的论断。
A、鲁迅
B、胡适
C、蔡元培
D、梁启超

7、( )开了士人悲秋之风,赢得了历代失意文人的认可与共鸣,并由此形成了悲秋文学的传统。
A、《九辩》
B、《登高》
C、《八声甘州》
D、《秋词》

8、( )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
A、宋玉《九辩》
B、杜甫《登高》
C、柳永《八声甘州》
D、刘禹锡《秋词》

9、( )称《九辩》为“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
A、俞平伯
B、胡应麟
C、鲁迅
D、陈廷焯

10、“人言柳耆卿词俗,非也。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是( )的评论。
A、王安石
B、柳永
C、苏东坡
D、黄庭坚

11、《戚氏》(晚秋天)的作者是( )。
A、杜甫
B、柳永
C、范仲淹
D、苏东坡

12、《八声甘州》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和( )相似。
A、杜甫《登高》
B、宋玉《九辩》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刘禹锡《秋词》

13、胡应麟称赞( )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A、杜甫《登高》
B、宋玉《九辩》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刘禹锡《秋词》

14、( )诗歌充满了爽朗向上的气息,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全无半点萧瑟与悲凉,带给我们全新的情感世界与艺术感受。
A、杜甫《登高》
B、宋玉《九辩》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刘禹锡《秋词》

15、( ) 以卓越不群的气度丰富了悲秋的内涵。
A、刘禹锡
B、杜甫
C、宋玉
D、柳永

论述题

1、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内容及其发展。

第二讲 文学主题之二:伤春

单元测验

1、最早的伤春诗可以追溯到( )。
A、《诗经·豳风·七月》
B、《诗经·秦风·蒹葭》
C、《诗经·召南·关睢》
D、《九歌》

2、“苟从毛、郑之解,则吾国脉‘伤春’之词章者,莫古于斯”是( )的论断。
A、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B、钱锺书《 管锥编》
C、胡适《白话文学史》
D、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3、清代词评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 )说:“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 ”
A、杜甫《登高》
B、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C、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D、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 )。
A、曹雪芹《红楼梦》
B、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C、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5、晏殊的词集名为( )。
A、《浣花词》
B、《珠玉词》
C、《乐章集》
D、《醉翁琴趣外编》

6、“一曲新词酒一杯”化用了( )。
A、翁宏《春残》
B、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
C、白居易《长安道》
D、杜牧《泊秦淮》

7、( )称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A、欧阳修
B、杨慎
C、卓人月
D、刘熙载

8、“千金纵买相如赋”中的“相如赋”是指( )。
A、司马相如《美人赋》
B、司马相如《上林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司马相如《长门赋》

9、( )评价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把它列入辛词的压卷之作。
A、鲁迅
B、王国维
C、胡适
D、梁启超

10、伤春作品内容大概包括( )。
A、爱情的失落与怅惘
B、青春易逝、生命苦短的叹息
C、漂泊他乡的游子怀人之叹
D、身世之感与家国之叹

11、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将相思怀人与仕途不遇之感融合在一起。

12、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玉勒雕鞍游冶处”用了比喻手法。

13、“楼高不见章台路”中的“章台”是指青楼妓馆。

14、《摸鱼儿》词下阕紧扣春天的逝去,叹春、惜春、留春、怨春,以无限深情,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他对春天深情地挽留与伤感地叹息。

15、辛弃疾《摸鱼儿》继承了屈原《离骚》以来形成的( )的文学创作艺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面叹春、惜春、留春、怨春,表面说杨玉环、赵飞燕,实际上是借春天写国事,借往古之事讽刺当世之人。

第三讲 文学主题之三:士不遇

单元测验

1、《悲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
A、班固
B、宋玉
C、司马迁
D、贾谊

2、“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出自( )。
A、司马迁《史记》
B、陶渊明《饮酒》
C、左思《咏史》
D、王粲《登楼赋》

3、“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谓泣鬼!”是清代黄周星评价( )。
A、李白《行路难》
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辛弃疾《摸鱼儿》
D、左思《咏史》

4、“冰寒雪满,道路之难甚矣。而日边有梦,破浪济海,尚未决志于去也。……此篇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是《唐宋诗醇》评价( )。
A、李白《行路难》
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辛弃疾《摸鱼儿》
D、左思《咏史》

5、“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所描绘的人是( )。
A、李白
B、陈子昂
C、辛弃疾
D、陆游

6、士人在专制制度下有较大的选择权。

7、“士不遇”是中国文学重要的主题之一。

8、“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是指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

9、诗歌《燕昭王》抒发了对燕昭王这样善于识人用人的贤君的呼唤与渴望。

10、“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写李白食难下咽,是因为饭菜不好。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以黄河冰塞川与太行雪满山作为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写自己的人生道路处处受阻,没有出路,前途黑暗一片,看不见任何希望。

12、“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3、“休说鲈鱼堪脍”用东晋张翰典故表明作者想明哲保身、归隐江湖保全自己。

1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句用刘备典故,表达作者要广置田产的愿望。

1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用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典故感慨国事飘摇,而时光无情流逝,作者日益衰老,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

单元作业

1、结合文化史论述“士不遇”主题形成的原因。

第四讲 文学主题之四:乡愁

单元测验

1、乡愁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模式( )。
A、登高思乡
B、望月思乡
C、佳节思乡
D、日暮思乡

2、游牧文化孕育了家庭和家园意识。

3、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4、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孟浩然《途次望乡》:“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宋代的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这些诗都抒发了日落怀归的心态。

5、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佳节思乡的代表,“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人们共同的心理情感。

6、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清代诗人张问陶《月夜书怀》:“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到三更”等诗歌都是借日暮之景抒发对家乡深情的思念。

7、“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是一首汉乐府。

9、《秋思》中“欲作家书意万重”是说作者有很多好消息要告诉家里人。

10、《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以细节描写进一步强化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挂念,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的思念。

11、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与西夏战争的对峙时期。

12、“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这是春秋时代侨居( )国的宋人思乡心切的诗歌。

13、张籍的《秋思》写于作者在( )的时候。(填地名)

14、“大雁传书”的故事来自( )。

15、“鲤鱼传书”来自汉乐府( )诗歌。

第五讲 文学主题之五:离别相思

单元测验

1、“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典型的秋日之景,也暗暗地透露了作者的寂寞与孤独之感。

2、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之“独上”点明孤独,承前启后,是整个词情感抒发的起点。

3、“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这三句是游子所见,仅仅点明了时令。

4、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可以让我们窥视到作为文坛、政坛宗主的欧阳修内心隐秘的情感生活状态。

5、晚唐最善于描写相思恋情的著名诗人是( )。

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的作者是( )。

7、在恋人所有的赠物中,( )最具相思特性,是相思的代表性物品。

8、古人描写相思时,常用一些经典的物象渲染环境,如( )、柳等。

9、“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写相思之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化用了( )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事相回避。”

10、《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抒发了李清照对( )的思念之情。

1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具像的春水( )抽象的离愁,切合当时心情,非常自然妥贴。(填写修辞手法)

12、欧阳修《踏莎行》下阕写游子( )中的思妇之相思离愁,一笔两人,章法安排别具匠心。

1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写给妻子( )的一首悼亡词。

1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公元1075年,苏轼妻子已经亡故( )年。

1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尘满面,鬓如霜”,“尘”不是灰尘,而是指( ),指宦海沉浮在作者身上留下的印迹。

单元作业

1、你最喜欢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些描写相思的作品,请说明理由。

第六讲 审美追求之一:中和之美

单元测验

1、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
A、王勃、贺知章、卢照邻、骆宾王
B、王勃、陈子昂、卢照邻、骆宾王
C、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D、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绩

2、《关雎》中体现“哀而不伤”的诗句是那些?
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D、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3、羹,在先秦是主菜,且为祭祀、宴飨时必备,主要指煮带汁的各种肉食,与唐以后渐成为辅菜的羹汤是有区别的。

4、《关雎》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则表述都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

5、从音乐角度来说,《关雎》是诗,不能歌唱。

6、班婕妤《怨歌行》开了“宫怨”诗的先河,“秋扇见捐”已成为佳人失时,士人失意的代名词。

7、高适《燕歌行》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静谧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8、班婕妤的《怨歌行》是一首几乎没有争议的“怨而不怒”的好诗。

9、孟郊《古怨》诗云:“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也是“怨而不怒”的典型代表。

10、《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原意是指一种内外兼修的君子人格,但其追求文、质“中和”的理念,却直接启发了后人对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思考。

11、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对屈原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1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哪一句诗,成为警醒后世的千古名句?

1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与“服”同义,具体指什么含义?

第七讲 审美追求之二:平淡自然

单元测验

1、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呈现出的人生状态与下列哪句诗最为接近?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2、《过故人庄》的“过”是什么意思?
A、拜访
B、路过
C、偶遇
D、离开

3、下列哪一句诗与“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表达意蕴最为接近?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B、“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C、“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4、以诗歌而论,第一次自觉地将“平淡自然”作为审美追求的,是被称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

5、中唐之后,诗坛苦吟之风盛行,强调“笔补造化天无功”式的苦心经营,开启人工雕琢而至“平淡自然”一派,如孟郊、张籍等。

6、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就是佛家返朴归真、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7、《归园田居》中的“园田居”实际上是陶渊明的住所。

8、苏轼论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说陶诗语言虽平白如话,但下笔处皆与经史子集有相通之处。

9、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评价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本意是赞赏陶诗人工雕琢的自然美。

10、朱熹对黄庭坚“渊明千载人,子瞻百世士。出处固不同,风味亦相似”的辩解是持肯定态度的。

11、“飘然思不群”的李白经常在诗歌中赞誉他人,比如王维、孟浩然、杜甫等,都曾得到其大肆表扬。

12、孟郊的《游子吟》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貌似自然而成,不加雕琢,实际上却是苦思佳构而产生。

13、张籍《赠殷山人》曰“耕耘自辛苦,章句已流传”,这句诗透露的正是其苦思求奇,人工而至天然的心路历程。

单元作业

1、苏轼赞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你对这一评价如何理解?

第八讲 审美追求之三:含蓄蕴籍

单元测验

1、言意之间的关系,古人认为主要有三种,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尽意论。

2、言不尽意论最早是古人讨论哲学问题的产物。

3、得意忘言是道家讨论哲学的命题之一,正如《老子》所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言尽意论是西晋的欧阳建提出的。

5、言不尽意的主要领域发生在人文领域,即文学和艺术等。

6、中国诗学所追求的是言尽意尽。

7、禅趣与诗情殊途同归,相互渗透,“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8、《辛夷坞》诗不著禅语,却让人感受到了禅宗自性虚空的境界。

9、南宋( )强调诗歌要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10、明代胡应麟《诗薮》说( )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11、《浣溪沙》(陌陌轻寒上小楼)是宋代( )的作品。

12、《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用( )比梦,以丝雨比愁。

13、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认为( )的词“韵终不胜”。

14、( )的《捣练子令》着力表现的是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15、作者可以通过特定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贯注其中,以形成( )的艺术效果。

第九讲 艺术技巧之一:章法安排

单元测验

1、宋·钱易《南部新书》载:“升平公主宅即席,李端擅场;送王相之镇,韩翃擅场;送刘相巡江淮,钱起擅场。”所谓“擅场”,即压倒全场。

2、大历十才子”是一个活跃在各种宴会上的“贵游”诗人群体,故其诗多为山水田园之作。

3、从诗歌形式角度切入,《蜀道难》的主题很明确,就是歌咏巴蜀风景之作。

4、从“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知道,李商隐这首《泪》是一首送行诗。

5、在程梦星看来,李商隐的这首《泪》是兴体,而不是赋体。

6、在起承转合的使用方面,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堪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相提并论。

7、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章法安排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8、明代杨慎、李攀龙等人推举王昌龄哪一首作品为唐人七绝压卷?

9、蒋寅成名作是哪一本专著?

10、唐代诗人中被称为“谪仙”的是谁?

11、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学李商隐诗,号为( )体。

12、李商隐《泪》诗中“未抵青袍送玉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3、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云:“自丞相已下,更出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这里的“二公”指的是谁?

14、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曾经用打排球来比喻章法安排中的(),他说七绝的前二句好比一传,三句好比二传到位,末句须是扣球得分。

15、王昌龄《出塞》诗之“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单元作业

1、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诗歌“章法安排”的?

第十讲 艺术技巧之二:琢字炼句

单元测验

1、宋代陈应行《吟窗杂録》云:“诗有四鍊”,他们是( )。
A、鍊句
B、鍊字
C、鍊意
D、鍊格

2、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二句,通过( )( )二字将雁和山全部赋予了人的情感,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A、衔
B、引
C、去
D、来

3、宋代词人宋祁的名作《玉楼春·春景》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天仙子》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著一( )字境界全出”,“著一( )字而境界全出”。
A、闹
B、轻
C、破
D、弄

4、清代金圣叹称赞杜甫《登高》诗云:“看他眼中但见星垂、月涌,不见平野、大江;心头但为平野、大江,不为星垂、月涌。千锤万炼,成此奇句。使人读之,咄咄乎怪事矣!”

5、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句中的“赴”字,逼真地描摹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图景。

6、清代文学家顾贞观评价唐代刘方平《月夜》诗时说:“其( )一字妙甚,故言唐人村田之诗善者当此绝句。”

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 )的艺术追求。(填诗人名)

8、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价杜甫( )诗时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9、杜甫诗《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云:“红( )桃花嫩,春归柳叶新”。

10、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诗云:“身轻一鸟( ),枪急万人呼”。

1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 )。

12、黄庭坚在《与王观复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可见,黄庭坚非常推崇唐代诗人( )。

13、黄庭坚诗《登南禅寺怀裴仲谋》有:“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一枝鸣”。

14、黄庭坚《寄黄几复》诗中:“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中( )字用得非常绝妙,化腐朽为神奇,赋予鸿雁传书以新的内涵,更写出了他与黄几复各在天一涯的遥远。

15、苏门四学士的张耒称黄庭坚《寄几复》诗中的( )为“奇语”。

第十一讲 艺术技巧之三:比兴寄托

单元测验

1、下列选项中,对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指向朝中进辛弃疾谗言的小人
B、又错过了与佳人约会的时间
C、借陈皇后典故讽刺朝政
D、表达了辛弃疾阔达的胸怀

2、对辛弃疾《摸鱼儿》中“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杨玉环和赵飞燕再漂亮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终被历史掩埋。
B、对朝中得宠的、不遗余力打压自己的反对派们发出了严正警告。
C、劝告君王不要沉迷于美色。
D、无论是谁都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3、夏承焘称赞辛弃疾《摸鱼儿》曰:“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句话表明辛弃疾在该词中主要使用了( )表现手法?
A、托物言志
B、动静结合
C、比兴寄托
D、直抒胸臆

4、下列选项中,与秦韬玉《贫女》之“贫”字直接呼应的是( )。
A、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B、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C、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D、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5、张籍《节妇吟》所刻画形象与下列( )作品最为接近。
A、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C、《有所思》:“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D、晏几道《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6、《曲江春雨》中“林花著雨胭脂( )”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不明,下列哪个选项最贴切( )。
A、润
B、嫩
C、落
D、湿

7、在屈原“香草美人”的骚体笔法中,兰花、杜若常被比喻为君子贤人。

8、秦韬玉托“贫女”以自况,所表露的是他“怀才不遇”的强烈情感。

9、“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主要是说明作诗琢句炼字之难。

10、《旅夜书怀》中“月涌大江流”之“涌”字使用最妙,一方面是指江中月影随大江而浮沉涌动;另一方面又烘托出大江奔流浩浩荡荡、不可抗拒之雄伟气势。

11、《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主要是从视觉上描绘雨景的。

12、黄庭坚《寄黄几复》中“桃李春风一杯酒”,以平常意象写他与黄几复年轻时相会的快乐与踌躇满志的青春激情。

1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刘方平《月夜》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中最见雕琢之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

单元作业

1、你的如何认识中国古代诗歌中“比兴寄托”的?

第十二讲 艺术技艺之四:越出常理

单元测验

1、诗人们在运用夸张时应注意这几点( )。
A、注意分寸、现实依据、理论根据
B、现实联系、根本特征、修辞手法
C、饰穷其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D、立足实际、目标联系、艺术技巧

2、杜甫《月夜》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 )。
A、夸张
B、凭空设想
C、拟人
D、比喻

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者之间的顺序是可以颠倒的。

4、骆宾王《秋日送尹大赴京》“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句中“竹叶”比喻酒,而“桃花”比喻的是美人。

5、博喻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接连比喻一个本体,表现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6、“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指庐山的______________。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8、宋词人物中,被称为“贺梅子”的是______________。

9、“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出自杜甫的《 》。

10、杨伦《杜诗镜铨》评《移居夔州作》下句曰“从无情处看出有情”,主要是对该诗_________修辞手法的活用。

11、“彩笔新题断肠句”中的“彩笔”使用了南朝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做梦的故事。

第十三讲 艺术技巧之五:虚实相生

单元测验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运用以实写虚的是哪一句?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在音乐、绘画、电影、戏剧等领域,经常采用与文学中“以虚写实”十分接近的手法,下列不是运用此手法的是( )。
A、音乐中的歇拍
B、绘画中的空白
C、电影中的空镜头
D、戏剧中的读白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女子弹琵琶技艺高超的是( )
A、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下列哪一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5、李白《玉阶怨》超越谢眺、虞炎同题之作的原因在于( )。
A、格律工整,韵脚和谐
B、语言优美灵动
C、虚实相生,文已尽而意有余
D、李白名气很大,文学史成就高

6、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云:“说景要微妙,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下列选项中哪句与此最为接近( )。
A、画角声断谯门
B、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C、空回首,烟霭纷纷
D、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7、虚实相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具诗性特征的表现方法,简言之,一半实写,一半虚写,各自独立。

8、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诗歌不仅是写景,更是借此表达挫折不过是暂时,风浪总归平息的人生哲理。

9、李白《玉阶怨》传达了女主人公凄怨感伤、孤独痴情的内心世界。

10、“苏门四学士”是指黄庭坚、____________、晁补之、张耒。

1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出自江淹的《 》。

单元作业

1、结合作品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第十四讲:艺术技艺之六:典故运用

单元测验

1、下列选项中,侧用典故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下列选项中,没有暗用典故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下列选项中,哪个运用了“典故反用”的手法?(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B、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费经虞在《雅论》中谈到典故的多种用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论述范围的是( )
A、正用,故事与题相同
B、补用,借故事对题补充说明
C、借用,故事与题绝不向类,以一端相近而借之
D、暗用,用故事之语耳不显其名迹

5、诗人使用典故的原因有哪些( )
A、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B、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
C、隐晦曲折的表达思想
D、古代文人文化积淀的自然流露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使用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典故。

7、侧用典故就是故意避开典故正面与反面意义,另选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表达用意。

8、事典是对历史故事、前贤轶事的引用与举证。

9、语典就是对前人诗文成句或词语的直接袭用。

10、典故使用太多,导致理解困难,常被人们戏称作“___________”。

11、“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关于_________和刘备的典故。

12、辛弃疾《水龙吟》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使用了东晋__________(人名)因思念家乡鲈鱼、莼菜,而挂冠辞职的典故。

13、就内容层面而言,典故有_______和_________之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课程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课程考试:客观题

1、“春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抒发了( )。
A、对生命即将逝去的叹息
B、人生不遇的悲叹
C、家国之忧与历史无情轮回的叹息
D、美人迟暮的叹息

2、( )开了士人悲秋之风,赢得了历代失意文人的认可与共鸣,并由此形成了悲秋文学的传统。
A、《九辩》
B、《登高》
C、《八声甘州》
D、《秋词》

3、《过故人庄》的“过”是什么意思?
A、拜访
B、路过
C、偶遇
D、离开

4、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运用以实写虚的是哪一句?( )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下列选项中,哪个运用了“典故反用”的手法?(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B、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6、杜甫《月夜》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 )。
A、夸张
B、凭空设想
C、比喻
D、拟人

7、夏承焘称赞辛弃疾《摸鱼儿》曰:“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句话表明辛弃疾在该词中主要使用了( )表现手法?
A、托物言志
B、动静结合
C、比兴寄托
D、直抒胸臆

8、清代词评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 )说:“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 ”
A、杜甫《登高》
B、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C、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D、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9、( )称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A、欧阳修
B、杨慎
C、卓人月
D、刘熙载

10、李白《玉阶怨》超越谢眺、虞炎同题之作的原因在于( )。
A、语言优美灵动
B、虚实相生,文已尽而意有余
C、格律工整,韵脚和谐
D、李白名气很大,文学史成就高

11、《关雎》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则表述都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 )

12、以诗歌而论,第一次自觉地将“平淡自然”作为审美追求的,是被称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 )

13、虚实相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具诗性特征的表现方法,简言之,一半实写,一半虚写,各自独立。( )

14、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诗歌不仅是写景,更是借此表达挫折不过是暂时的,风浪总归平息的人生哲理。( )

15、“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

16、“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是指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 )

17、陈子昂《燕昭王》抒发了对燕昭王这样善于识人用人的贤君的呼唤与渴望。( )

18、“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这三句是游子所见,仅仅点明了时令。( )

19、“苏门四学士”是指黄庭坚、____________、晁补之、张耒。

20、“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出自江淹的《____________》。

2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的《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着力表现的是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2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尘满面,鬓如霜”,“尘”不是灰尘,而是指___________,指宦海沉浮在作者身上留下的印迹。

24、南宋____________强调诗歌要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25、刘方平《月夜》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中最见雕琢之功的两个字是“偏”和“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期末考试

1、请分析李白《蜀道难》的章法安排。

2、材料一: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曰:“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材料二:刘克庄《题刘叔安感秋八词》云:“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 请结合作品谈谈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

3、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诗歌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时杜甫流落四川。

4、请结合作品,分析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

学习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

一、《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一部百科全书”。该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荣府的衰落和富贵人家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真假等方面。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令人心醉。

1.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他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但由于家族遭遇了变故,他自幼便生活贫困。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期间,更是经历了种种挫折,最终只完成了前八十回。这样的情况,也让人对于未完结的后四十回充满了遗憾和猜想。

2.名句

《红楼梦》中的名句太多,这里列举几个经典的:

  • 黛玉初出茅庐未解莺呢喃,误入凡尘才解蛾眉倒妆眼。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虚度年华,谁与度?

二、《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之一。该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唐朝以前的诗篇,以歌咏宗庙、祭祀、战争、爱情、田园、宴会等为主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审美理念。

1.作者

《诗经》是由先秦时期的各个地方的民间歌谣汇编而成的。它不是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而是整个民族的集体创造。

2.名句

《诗经》中的名句也很多,这里列举几个: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采薇采薇,阿姑芳心。
  • 彼何人哉,搴舟中流。

三、《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描写古代地理、动物、植物和神话的百科全书。全书共18卷,收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文化、历史、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神话的百科全书”。

1.作者

《山海经》的作者已不可考,该书的创作和编辑时间也不确定。一般认为这部书的内容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后来经过不断的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2.名句

《山海经》中的名句很少,这里列举一句比较有代表性的:

  • 有虫焉,其状如蚕,而毛在上,可以衣帛。

四、《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而且最为完整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该书共有130多篇,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按年代编排,记录了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事件的全部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材料,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作者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为在司马家族的父子三代中,有两代人曾担任过宰相,而他自己却因“弹劾丞相”而被判处腐刑。

2.名句

《史记》中的名句也很多,这里列举几个: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青史留名,是为遗产。

中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

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文学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大学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进行精讲。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该作品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生活和情感,以及他们所处的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小说的主题是“归隐”,表现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虚伪和人性扭曲的深刻洞察。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通俗小说,也是中国小说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宋朝末年一批义军起义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英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该作品成书于明朝,影响深远,后来成为戏曲、电影和电视剧的重要素材。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雅、颂三类,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该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史书,是中国史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包括帝王纪、列传和表等三部分。该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十分高,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神话小说,也是中国小说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的历险故事,以及他们的正义勇气和智慧。该作品成书于明朝,影响深远,后来成为戏曲、电影和电视剧的重要素材。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小说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晋朝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该作品成书于元朝,影响深远,后来成为戏曲、电影和电视剧的重要素材。

结语

以上是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精讲,这些作品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上来看,都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国大学中,对于这些作品的研究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地址:http://www.zzxhsh.org/16b799479.html发布于 2024-05-19 05:49: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五煦查题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