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社会心理学_8期末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英语题库2024-05-19 08:12:0731887抢沙发
mooc社会心理学_8期末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摘要: 第一章 绪论——社会心理学何为?第一章 单元测试1、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驱动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当我们置身于某种情境时,似乎被某种魔力所控制,常常会变得身不由己。A、关系B、结构C、情境D、互动 ...

mooc社会心理学_8期末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第一章 绪论——社会心理学何为?

第一章 单元测试

1、心理学期社会生活中,末答()是案慕案一种驱动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当我们置身于某种情境时,课完似乎被某种魔力所控制,整答常常会变得身不由己。心理学期
A、末答关系
B、案慕案结构
C、课完情境
D、整答互动

第二章 社会认知

第二章 单元测试

1、心理学期个体的末答( )对其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A、案慕案自我认知
B、课完环境认知
C、整答情境认知
D、人格特征

2、自我服务偏见其实是个体维护( )的一种手段,他是下意识地在保护自己。
A、自信
B、自尊
C、自省
D、自主

3、人们在自我认知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聚光灯效应呢?
A、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B、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C、透明度错觉
D、情境导致自我认知偏差

4、人们除了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还有什么类型的习得性无助?
A、替代性无助
B、书本性无助
C、群体性无助
D、情景性无助

5、“察言观色”中的“观色”主要是指哪几个方面?
A、面部表情
B、静态的肢体语言
C、口头语言
D、互动中的人际距离

6、通常我们会从角色,身份、社会比较、自尊、他人的评价以及文化六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认知。

7、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素有归因理论之父之称,他提出归因的二分法理论,这一理论是指人们在归因时通常将个体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者是外部原因。

8、长期处于稀缺思维的人,这种稀缺心态会给人们大脑增加大量带宽。

9、人们有两套思维系统,分别是自动化思维系统和控制性思维系统。

10、锚定效应是人们在控制化思维中下意识地使用的。

第二章 单元作业

1、失败对个体究竟意味着什么?请从习得性无助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 攻击行为

第三章 单元测试

1、攻击行为受到心理学家关注的原因之一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中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二战中杀人如麻的纳粹军官声称他们之所以杀人,是因他们必须( ),所以他们辩解自己无罪。
A、完成任务
B、顺从长官
C、服从命令
D、尊重长官

3、弗洛伊德(S.Freud)认为( )是和人类的性本能联系到一起的,是来自于性压抑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A、利他
B、帮助
C、攻击
D、道德

4、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本能代表着人类自身的恨及破坏的力量,表现为( )的欲望。
A、求生
B、求死
C、破坏
D、征服

5、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当它指向内在的时候,人们就会折磨自己,变成( ),甚至会毁灭自己
A、变态狂
B、施虐狂
C、色虐狂
D、受虐狂

6、那些好斗或容易受欺负的儿童容易受到群体的排挤,难以在群体中取得( )的身份。
A、令人尊重
B、令人同情
C、领导者
D、同辈认同

7、一个内化了社会规范的人,在其急欲表现违反规范的攻击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对攻击行为的( )
A、忧虑感
B、兴奋感
C、悲伤感
D、愤怒感

8、攻击的表现形式有( )
A、球员斗殴
B、同事之间的相互中伤
C、伊拉克战争
D、以上都不是

9、挫折—攻击学说的要点包括( )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攻击行为
B、攻击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C、抑制攻击的力量与该攻击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则小

10、凯瑞斯(Cairns)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攻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四章 利他行为

第四章 单元测试

1、利他行为是指( )
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有( )
A、社会责任规范
B、互惠规范
C、平等规范
D、以上都是

4、达尔文关于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的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 )所证实。
A、威尔逊
B、弗洛伊德
C、多拉德
D、伯克威茨

5、不到一岁的儿童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人分担痛苦的行为往往是( )的前兆。
A、道德行为
B、利他行为
C、反社会行为
D、助人行为

6、巴特森关于两种相对应的利他行为取向是( )
A、自我利他主义取向
B、纯利他主义取向
C、以利己为目的取向
D、以利他为目的取向

7、最早研究旁观者效应的心理学家是( )
A、达利
B、拉塔内
C、格罗维斯
D、莫斯雷

8、旁观者效应心理过程( )
A、当着别人的面采取行动的犹豫,除非人们知道帮助或者别的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B、感觉其他不动的人可能理解这个情形,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C、最重要的是 “责任的分散”
D、以上都不

9、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比生活在小城镇或农村的人有较少的利他行为,其原因可能是大城市( )
A、喧嚣
B、过多的刺激
C、噪声
D、以上都不是

10、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态度和行为

第五章 单元测试

1、下面不包含在迈尔斯的态度ABC理论中的是( )。
A、认知
B、信念
C、行为倾向
D、情感

2、下面那句话涉及态度的认知成分( )
A、餐桌上有一个蛋糕
B、蛋糕上有一个生日牌。
C、生日牌上写着英文字母
D、这个蛋糕很漂亮。

3、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 )提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A、凯尔曼
B、迈尔斯
C、勒温
D、斯坦伯格

4、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最初阶段是( )
A、服从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变化。
B、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
C、认同的基础是自己与他人或群体在情感上存在密切联系。
D、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涉及态度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也是态度改变中最深刻的层次。
B、内化的态度是最为坚定的,它们持久且难以转化。
C、内化的态度有时也依赖外在压力或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
D、内化阶段的态度形成是一种新价值观的获得。

7、想要态度能够准确预测行为,需要将“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下面能够有效降低其他因素影响的方法是( )
A、控制其他因素
B、观察个体的通常行为
C、观察个体的独特行为
D、设立具体的行为目标

8、下面可以用自我知觉理论来解释的是( )
A、德西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巴纳姆效应
D、霍桑效

9、下面那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态度( )
A、日记
B、表情
C、语调
D、行为

10、态度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行为的情况是( )
A、将“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B、将态度指向具体行为
C、遇事三思而行
D、基于稳定的直接经验的态度

第六章 偏见

第六章 单元测试

1、( )是对一个团体的全体成员或者某类事物的高度概括
A、偏见
B、刻板印象
C、定势
D、歧视

2、对女性的偏见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男尊女卑的思想
B、男强女弱的体力差异
C、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
D、社会文化的熏染

3、下面可以同一性理论来解释的现象是( )
A、不是冤家不聚头
B、孩子是自家的好
C、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D、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4、有一个女孩数学考试没考好,很沮丧,她的妈妈安慰她说“女生都不擅长数学,所以你学不好是因为你是女生。”这句话反映了( )。
A、刻板印象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
B、刻板印象是一种预先判断
C、刻板印象会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
D、刻板印象能够扭曲我们的认知判断

5、关于偏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偏见是一种认知。
B、偏见的标志来自于刻板印象的负面评价。
C、偏见具有行为倾向性。
D、偏见是歧视行为产生的根源。

6、下面那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偏见形成
A、家庭教育
B、社会制度
C、学校教育
D、学校教育

7、在单位受了气,回家把孩子打了一顿。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替代性攻击
B、同一性理论
C、替罪羊理论
D、群体内偏见

8、下面属于类别化的是( )
A、动物和植物
B、有机物和无机物
C、男人和女人
D、学生和青少年

9、偏见产生的认知根源包括( )
A、类别化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
B、独特的人可能会歪曲我们的认知
C、自己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加优秀
D、生动和极端事件易歪曲我们的判断

10、下面能够避免内群体偏见的认识包括( )
A、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B、群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C、尊重他人
D、个体不能代表群体

第六章 单元作业

1、请用本章所学解释农民工被歧视的现象。

第七章 从众

第七章 章节测试

1、人云亦云的现象是一种()现象。
A、从众
B、社会干扰
C、去个性化
D、社会惰化

2、()是指个体要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绝,获得人们的接纳或赞赏时产生的影响
A、规范性社会影响
B、信息性社会影响
C、社会促进
D、社会干扰

3、回答问题的匿名性可以消除()的作用
A、信息性社会影响
B、规范性社会影响
C、群体性社会影响
D、不确定性社会影响

4、当社会影响较为微弱时,()就能较好地预测从众。
A、性别
B、年龄
C、个性
D、职业

5、中产阶级的人更偏爱将自己视为独特的个体,因而从众的几率与工人阶级相比()
A、更高
B、更低
C、无差别
D、不确定

6、什么情况下,发生从众行为的几率会降低?
A、群体凝聚力增加
B、信息更模糊
C、出现同盟
D、群体规模较大

7、“游动错觉”说明了()的存在。
A、信息性社会影响
B、规范性社会影响
C、群体性社会影响
D、不确定社会影响

8、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的现象属于()
A、顺从
B、服从
C、接纳
D、同化

9、影响从众的群体因素主要有()
A、群体规模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一致性
D、群体划分方式

10、更容易引发规范性影响的因素有()
A、专长
B、地位
C、信息的模糊性
D、偏离群体的恐惧

第八章 说服

第八章 单元测试

1、当人们积极主动、并且能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时,更有可能接受( )的说服
A、外围路径
B、中心路径
C、单一路径
D、多重路径

2、当人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时,更容易使用( )。
A、外围路径
B、中心路径
C、单一路径
D、多重路径

3、在( )路径中,外表的吸引力更容易打动被说服者
A、外围
B、路径
C、单一
D、多重

4、理智的信息还是充满情感的信息更有影响力取决于( )
A、说服者
B、说服内容
C、说服渠道
D、说服对象

5、对那些已经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 )更有效
A、双向说服
B、正面说服
C、反面说服
D、书面说服

6、被说服对象的( )是真正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A、受教育程度
B、年龄
C、性别
D、主动参与

7、要想获得更为持久的说服效果,我们应当激发说服对象的( )
A、主动参与
B、好奇心
C、认知需求
D、好心情

8、与老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更()受到说服性信息的影响。
A、不易
B、容易
C、少
D、不确定

9、( )的人对说服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A、知识丰富
B、好奇心旺盛
C、情感丰富
D、严肃认真

10、说服的主要要素包括( )
A、说服者
B、说服内容
C、说服渠道
D、说服对象

第九章 人际吸引

第九章 单元测试

1、熟悉效应这种心理现象的解释是?
A、人会偏好熟悉的事物
B、人会偏好新奇的事物
C、人会偏好陌生的事物
D、都不是

2、驱使长期发展密切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A、态度相似性
B、时空因素
C、需要互补
D、个人因素

3、人在心理发生恐惧时与他人在一起的心理需要会有哪些改变?
A、高度焦虑
B、高度紧张
C、高度亲和
D、没有变化

4、你认为理想爱情的因素不含以下哪个?
A、亲密
B、激情
C、承诺
D、评价

5、赫洛克实验结果显示,工作成绩最低的是( )
A、表扬组
B、训斥组
C、隔离组
D、忽视组

6、你认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A、出丑效应
B、外表因素
C、曝光效应
D、赞美效应

7、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等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具有人格魅力的特质是:
A、尊重他人
B、富于同情心
C、可靠和负责
D、热情开朗

8、爱情三角理论中,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9、生活中经常看到朋友或夫妻一方性情外向,另一方沉默寡言,这是相似性吸引。

10、才能与被人喜欢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超出一定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意思。

第十章 社会影响

第十章 单元测试

1、个人在群体中活动时,成员的自我会被融化在群体中,因而缺乏自我控制力,被认为是?
A、群体影响
B、群体淹没性
C、群体的规范
D、都不是

2、个体在群体中通常表现出“法不责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群体约束低
B、群体责任低
C、群体辨认低
D、都不是

3、心理学家Schwarz和Barsky统计分析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资料时发现,主场作战是球队表现的重要优势因素,这种效应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支持
C、社会干扰
D、社会认同

4、一个人时能够流利地背台词,但在公众场合就变得结结巴巴。这种效应称为
A、社会抑制
B、社会影响
C、群体压力
D、群体影响

5、某个人参加集体活动时总他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些,这种效应就是
A、从众
B、社会懈怠
C、社会助长
D、社会影响

6、一女生所穿的衣服和周围人不同,周围人对她视而不见,后来她穿起和周围人一致的横条衫后周围人明显和她关系不一般,有了亲近感。这是
A、群体影响
B、群体社会支持
C、群体认同
D、群体归属感

7、群体有时能够激发我们的力量,有时却会使我们松懈。这是因为
A、社会促进
B、社会助长
C、社会懈怠
D、社会干扰

8、群体的影响也许我们看不到,摸不着,可是对处在群体中的成员而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9、个人在群体中即使匿名也不会做出无所畏惧、破坏集体和胆大妄为的行为。

10、人必须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才能获得心理的满足,这既是群体存在的重要意义,也是群体的重要功能。

期末考试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

1、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情境对( )影响的科学。
A、人类社会互动
B、人类思想
C、人类行为
D、人类思想和行为

2、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___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而____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A、高估 高估
B、高估 低估
C、低估 高估
D、低估 低估

3、维纳在海德的二分归因理论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即()
A、强度与弱度维度
B、烈度维度
C、稳定与不稳定维度
D、频率维度

4、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对一个班的小学生做了智力测验,然后心理学家从全班学生中随机抽了三名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三名学生是高智商人才。半年之后,实验结果是:这三个学生的成绩长进很大,远远超过其他同学的进步。这叫做____
A、马太效应
B、从众效应
C、自证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
D、蝴蝶效应

5、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当它指向外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 )的行为。
A、攻击他人
B、保护他人
C、欺负他人
D、冲撞他人

6、下列理论中,不属于对攻击行为进行理论解释的选项是( )
A、本能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社会学习论
D、社会交换论

7、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动物的攻击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 )
A、免疫和抗炎
B、修复和增生
C、变异和肿大
D、组织和激活

8、伯克威茨研究发现被试遭到失败以后,进入一种准备行动的唤起状态,他将采取怎样的行为,由当时()决定。
A、温度
B、现场气氛
C、最占优势的反应
D、天气好坏

9、当儿童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将好吃的东西留给别人,或在别人难过时试图进行安慰,父母可能会用赞扬的话、糖果甚至钱来奖励他们,父母的这种行为称为()
A、模仿
B、观察
C、鼓励
D、强化

10、攻击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强化获得,也可以通过去学习或再学习过程予以消除,这种观点属于( )。
A、挫折攻击论
B、社会交换论
C、本能论
D、社会学习论

11、关于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B、态度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
C、态度具有直接性
D、态度具有稳定性

12、在迈尔斯的态度ABC理论中,A指的是()
A、认知
B、情感
C、事件
D、行为倾向

13、下面关于依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依从是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最初阶段
B、通过模仿形成态度,是人们形成与改变态度最常见的开端
C、模仿行为是暂时的,一旦外在奖惩的消失,服从就会终止
D、依从阶段是最为表面的态度改变

14、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性的预前判断的是( )
A、刻板印象
B、定势
C、偏见
D、歧视

15、下面不能用替罪羊理论解释的是( )
A、小王在单位被领导者责骂,心怀不满,回家后因为小事对妻子破口大骂
B、小周上课时被老师批评,心中憋闷,下课后到学校超市将货架上的方便面全部捏碎
C、小张和室友A发生冲突,气愤不已,趁着没人将A的实习报告拿走并销毁
D、小李走路时被鸟粪砸中,非常生气,一脚踢向路边的流浪猫

16、罗森塔尔效应也称自证预言,它说明( )
A、梦想终究会成真
B、对他人的期待可能会成真。
C、旁观者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表现
D、外部动机过强会削弱个体的内部动机

17、面对人们的群体行为和情感,我们不得不选择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而放弃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根据他人而做出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就是我们所说的()
A、从众
B、去个性化
C、规范
D、集群行为

18、信息越( ),信息性影响越显著
A、清晰
B、模糊
C、丰富
D、单一

19、事前承诺会对后续行为产生()。
A、捆绑效应
B、睡眠效应
C、自言预言效应
D、蝴蝶效应

20、在购买手机时,女性更关心手机的款式和颜色,这是使用()的表现
A、外围路径
B、中心路径
C、单一路径
D、多重路径

21、聪明且理智的说服对象更容易接受()
A、双向说服
B、正面说服
C、反面说服
D、书面说服

22、态度免疫是指对现有态度和信仰进行()
A、保护性隔离
B、轻度抨击
C、猛烈抨击
D、改造和调整

23、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提出的A-B-X 模型或称共向模型理论,主要强调人际吸引的( )
A、互补性
B、相似性
C、认知性
D、亲和性

24、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这强调人际吸引的( )
A、外貌效应
B、赞美效应
C、曝光效应
D、熟悉效应

25、《西厢记》的莺莺与张生初遇的故事讲的是()
A、熟悉效应
B、曝光效应
C、一见钟情
D、都不是

26、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集会时混在人群中打群架,这种行为可以从( )中得到较好解释
A、从众
B、去个性化
C、情绪感染
D、认知失调

27、费斯廷格的研究曾让一群人批评他们的父母,其中辨认组越是难于辨认,就越敢批评自己的父母,这是因为()
A、匿名性
B、认知性
C、辨识性
D、情绪性

28、1998年法国国家足球队击败巴西国家足球队赢得了世界杯冠军,心理学家认为胜利与在法国比赛的主场优势有关,这种作用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懈怠
C、社会支持
D、社会认知

29、习得性无助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 )
A、个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无关联性
B、对“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不希望的结果将会发生”的预期
C、不再做出任何行为以改变现状的反应
D、过去经常发生的情景对自己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30、“3P”理论是指人们倾向于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哪三种特质?
A、内在的
B、外在的
C、普遍的
D、稳定的

31、如何降低锚定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A、丰富和扩大知识面
B、安装预警机制
C、反向设锚
D、情绪不稳定时少做重大决策

32、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攻击动机,可通过下述方面进行判断
A、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B、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C、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D、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33、旁观者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当一项紧急情形出现时( )
A、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则有约半数的人会伸手相救
B、如果知道有其他人在场,则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人会相助
C、旁观者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确定的假设之一
D、如果知道有其他人在场,则没有人会相助

34、攻击行为的转移与消除包括( )
A、宣泄
B、习得的抑制
C、置换
D、寻找替罪羊

35、下面说法哪些能够提高态度对行为预测效果()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冲冠一怒为红颜
C、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D、三思而后行

36、“内群体偏见”形成的条件包括()
A、对群体内成员出现偏见
B、认为自己的群体更加优秀
C、个体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
D、对其他群体的不公行为

37、下面关于地域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域黑是用个例代替整体的认知
B、地域黑是一种本族偏差
C、地域黑是一种非理性认知
D、地域黑是将对个体的负面印象推论至整个群体

38、预测从众的因素包括()
A、群体规模与群体一致性
B、匿名性以及事前承诺
C、群体凝聚力
D、成员的专长和地位

39、说服渠道包括()。
A、面对面的诉求
B、书面文字
C、大众媒体
D、双向说服

40、激发说服对象的认知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使用反问句
B、重复信息
C、让说服对象传递信息
D、让说服对象评价信息

41、爱情三角理论中的基本元素包括()
A、亲密
B、承诺
C、激情
D、认知

42、社会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进行分析,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是()
A、匿名性
B、丧失责任感
C、淹没性
D、从众性

43、法国的工程师黎格曼曾经做过一个拔河实验,他发现,选手在群体拔河中所付出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这是因为()
A、个人不能被单独评估
B、社会懈怠
C、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
D、旁观效应

44、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到的某人的行为,可以准确地反映这个人内在的“真实品性”。

45、聚光灯效应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46、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欣然把主要功劳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对于他人取得的成绩,我们往往将之归咎于运气。

47、在人们的日常互动中,语言对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45%,肢体语言(非语言)对意义的表达占到55%。

48、虽然面部表情具有共通性,但是不同的文化中,面部表情的表达规则有其特殊性。

49、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加工和有关社会情境的信息时候,会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见。

50、某人在正当防卫时击伤了正在行凶的犯罪人,这种行为不是攻击。

51、19世纪后半期理论家受达尔文(Darwin)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

52、洛伦兹认为人类内部的攻击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攻击能量时,攻击行为就会消失。

53、助人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这种情况称之纯利他主义取向。

54、习得的抑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宣泄行为的控制

55、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56、态度的稳定性是指态度形成后会成为个体个性的一部分,不会发生改变。

57、态度的形成是从认同到依从,再到内化的一个复杂过程。

58、服从的实质是一种印象控制策略,是一种权宜的态度改变。

59、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人人都可能成为恶魔。

60、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偏见产生的社会根源。

61、替罪羊理论和同一性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偏见产生的认知根源。

62、信息确定清晰的情境下,从众发生的几率低于信息模糊不确定的情境下从众发生的几率

63、打破群体一致性的人必须给出正确答案,才能帮助真被试从被群体孤立的压力下获得解放。

64、女性在汽车性能的判断上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从众行为。

65、倾向于选择中心路径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

66、强烈的恐惧会打断认真和周到的信息处理过程,并因而降低被说服的可能性。

67、高认知需要的人更容易被中心路径说服,而低认知需要的人更容易被外围路径说服。

68、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海枯石烂,地老天荒,永结同心等等。这是爱情三要素的承诺。

69、个人参加集体活动,但不能被单独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些,这种效应就是旁观者效应。

70、人际吸引那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而产生彼此关注、欣赏、接近、喜欢并且建立感情的过程。

71、群体成员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与群体一致,我们往往把群体做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这是群体的归属感。

72、当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群体的要求时,群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这是群体的认同感。

73、米尔格拉姆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认为,当处于合法权威强大的情境压力之下时,正常人也会被驱使而采取破坏性的行为。

期末考试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

1、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情境对( )影响的科学。
A、人类社会互动
B、人类思想
C、人类行为
D、人类思想和行为

2、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___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而____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A、高估 高估
B、高估 低估
C、低估 高估
D、低估 低估

3、维纳在海德的二分归因理论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即()
A、强度与弱度维度
B、烈度维度
C、稳定与不稳定维度
D、频率维度

4、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对一个班的小学生做了智力测验,然后心理学家从全班学生中随机抽了三名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三名学生是高智商人才。半年之后,实验结果是:这三个学生的成绩长进很大,远远超过其他同学的进步。这叫做____
A、马太效应
B、从众效应
C、自证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
D、蝴蝶效应

5、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当它指向外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 )的行为。
A、攻击他人
B、保护他人
C、欺负他人
D、冲撞他人

6、下列理论中,不属于对攻击行为进行理论解释的选项是( )
A、本能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社会学习论
D、社会交换论

7、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动物的攻击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 )
A、免疫和抗炎
B、修复和增生
C、变异和肿大
D、组织和激活

8、伯克威茨研究发现被试遭到失败以后,进入一种准备行动的唤起状态,他将采取怎样的行为,由当时()决定。
A、温度
B、现场气氛
C、最占优势的反应
D、天气好坏

9、当儿童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将好吃的东西留给别人,或在别人难过时试图进行安慰,父母可能会用赞扬的话、糖果甚至钱来奖励他们,父母的这种行为称为()
A、模仿
B、观察
C、鼓励
D、强化

10、攻击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强化获得,也可以通过去学习或再学习过程予以消除,这种观点属于( )。
A、挫折攻击论
B、社会交换论
C、本能论
D、社会学习论

11、关于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B、态度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
C、态度具有直接性
D、态度具有稳定性

12、在迈尔斯的态度ABC理论中,A指的是()
A、认知
B、情感
C、事件
D、行为倾向

13、下面关于依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依从是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最初阶段
B、通过模仿形成态度,是人们形成与改变态度最常见的开端
C、模仿行为是暂时的,一旦外在奖惩的消失,服从就会终止
D、依从阶段是最为表面的态度改变

14、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性的预前判断的是( )
A、刻板印象
B、定势
C、偏见
D、歧视

15、下面不能用替罪羊理论解释的是( )
A、小王在单位被领导者责骂,心怀不满,回家后因为小事对妻子破口大骂
B、小周上课时被老师批评,心中憋闷,下课后到学校超市将货架上的方便面全部捏碎
C、小张和室友A发生冲突,气愤不已,趁着没人将A的实习报告拿走并销毁
D、小李走路时被鸟粪砸中,非常生气,一脚踢向路边的流浪猫

16、罗森塔尔效应也称自证预言,它说明( )
A、梦想终究会成真
B、对他人的期待可能会成真。
C、旁观者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表现
D、外部动机过强会削弱个体的内部动机

17、面对人们的群体行为和情感,我们不得不选择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而放弃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根据他人而做出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就是我们所说的()
A、从众
B、去个性化
C、规范
D、集群行为

18、信息越( ),信息性影响越显著
A、清晰
B、模糊
C、丰富
D、单一

19、事前承诺会对后续行为产生()。
A、捆绑效应
B、睡眠效应
C、自言预言效应
D、蝴蝶效应

20、在购买手机时,女性更关心手机的款式和颜色,这是使用()的表现
A、外围路径
B、中心路径
C、单一路径
D、多重路径

21、聪明且理智的说服对象更容易接受()
A、双向说服
B、正面说服
C、反面说服
D、书面说服

22、态度免疫是指对现有态度和信仰进行()
A、保护性隔离
B、轻度抨击
C、猛烈抨击
D、改造和调整

23、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提出的A-B-X 模型或称共向模型理论,主要强调人际吸引的( )
A、互补性
B、相似性
C、认知性
D、亲和性

24、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这强调人际吸引的( )
A、外貌效应
B、赞美效应
C、曝光效应
D、熟悉效应

25、《西厢记》的莺莺与张生初遇的故事讲的是()
A、熟悉效应
B、曝光效应
C、一见钟情
D、都不是

26、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集会时混在人群中打群架,这种行为可以从( )中得到较好解释
A、从众
B、去个性化
C、情绪感染
D、认知失调

27、费斯廷格的研究曾让一群人批评他们的父母,其中辨认组越是难于辨认,就越敢批评自己的父母,这是因为()
A、匿名性
B、认知性
C、辨识性
D、情绪性

28、1998年法国国家足球队击败巴西国家足球队赢得了世界杯冠军,心理学家认为胜利与在法国比赛的主场优势有关,这种作用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懈怠
C、社会支持
D、社会认知

29、习得性无助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 )
A、个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无关联性
B、对“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不希望的结果将会发生”的预期
C、不再做出任何行为以改变现状的反应
D、过去经常发生的情景对自己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30、“3P”理论是指人们倾向于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哪三种特质?
A、内在的
B、外在的
C、普遍的
D、稳定的

31、如何降低锚定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A、丰富和扩大知识面
B、安装预警机制
C、反向设锚
D、情绪不稳定时少做重大决策

32、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攻击动机,可通过下述方面进行判断
A、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B、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C、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D、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33、旁观者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当一项紧急情形出现时( )
A、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则有约半数的人会伸手相救
B、如果知道有其他人在场,则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人会相助
C、旁观者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确定的假设之一
D、如果知道有其他人在场,则没有人会相助

34、攻击行为的转移与消除包括( )
A、宣泄
B、习得的抑制
C、置换
D、寻找替罪羊

35、下面说法哪些能够提高态度对行为预测效果()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冲冠一怒为红颜
C、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D、三思而后行

36、“内群体偏见”形成的条件包括()
A、对群体内成员出现偏见
B、认为自己的群体更加优秀
C、个体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
D、对其他群体的不公行为

37、下面关于地域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域黑是用个例代替整体的认知
B、地域黑是一种本族偏差
C、地域黑是一种非理性认知
D、地域黑是将对个体的负面印象推论至整个群体

38、预测从众的因素包括()
A、群体规模与群体一致性
B、匿名性以及事前承诺
C、群体凝聚力
D、成员的专长和地位

39、说服渠道包括()。
A、面对面的诉求
B、书面文字
C、大众媒体
D、双向说服

40、激发说服对象的认知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使用反问句
B、重复信息
C、让说服对象传递信息
D、让说服对象评价信息

41、爱情三角理论中的基本元素包括()
A、亲密
B、承诺
C、激情
D、认知

42、社会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进行分析,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是()
A、匿名性
B、丧失责任感
C、淹没性
D、从众性

43、法国的工程师黎格曼曾经做过一个拔河实验,他发现,选手在群体拔河中所付出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这是因为()
A、个人不能被单独评估
B、社会懈怠
C、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
D、旁观效应

44、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到的某人的行为,可以准确地反映这个人内在的“真实品性”。

45、聚光灯效应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46、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欣然把主要功劳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对于他人取得的成绩,我们往往将之归咎于运气。

47、在人们的日常互动中,语言对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45%,肢体语言(非语言)对意义的表达占到55%。

48、虽然面部表情具有共通性,但是不同的文化中,面部表情的表达规则有其特殊性。

49、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加工和有关社会情境的信息时候,会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见。

50、某人在正当防卫时击伤了正在行凶的犯罪人,这种行为不是攻击。

51、19世纪后半期理论家受达尔文(Darwin)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

52、洛伦兹认为人类内部的攻击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攻击能量时,攻击行为就会消失。

53、助人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这种情况称之纯利他主义取向。

54、习得的抑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宣泄行为的控制

55、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56、态度的稳定性是指态度形成后会成为个体个性的一部分,不会发生改变。

57、态度的形成是从认同到依从,再到内化的一个复杂过程。

58、服从的实质是一种印象控制策略,是一种权宜的态度改变。

59、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人人都可能成为恶魔。

60、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偏见产生的社会根源。

61、替罪羊理论和同一性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偏见产生的认知根源。

62、信息确定清晰的情境下,从众发生的几率低于信息模糊不确定的情境下从众发生的几率

63、打破群体一致性的人必须给出正确答案,才能帮助真被试从被群体孤立的压力下获得解放。

64、女性在汽车性能的判断上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从众行为。

65、倾向于选择中心路径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

66、强烈的恐惧会打断认真和周到的信息处理过程,并因而降低被说服的可能性。

67、高认知需要的人更容易被中心路径说服,而低认知需要的人更容易被外围路径说服。

68、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海枯石烂,地老天荒,永结同心等等。这是爱情三要素的承诺。

69、个人参加集体活动,但不能被单独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些,这种效应就是旁观者效应。

70、人际吸引那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而产生彼此关注、欣赏、接近、喜欢并且建立感情的过程。

71、群体成员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与群体一致,我们往往把群体做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这是群体的归属感。

72、当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群体的要求时,群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这是群体的认同感。

73、米尔格拉姆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认为,当处于合法权威强大的情境压力之下时,正常人也会被驱使而采取破坏性的行为。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地址:http://www.zzxhsh.org/0b799212.html发布于 2024-05-19 08:12:0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五煦查题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