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7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mooc化工原理(下)_1期末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32 min read

mooc化工原理(下)_1期末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第6章 蒸馏

6.1 蒸馏过程概述随堂测验

1、化工对于常压下沸点较高或热敏性物系的原理分离,宜采用( )。下期
A、末答加压精馏
B、案慕案减压精馏
C、课完常压精馏
D、整答特殊精馏

2、化工蒸馏分离的原理特点为( )。
A、下期通过蒸馏分离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末答产品
B、适用范围广,案慕案可分离均相混合物、课完非均相混合物
C、整答适用范围广,化工可分离液态、气态或固态混合物
D、蒸馏操作耗能较大

3、对于甲醇-水二元物系的精馏分离过程,其中的甲醇为重组分,水为轻组分。

6.2 两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随堂测验

1、在一定的压力下,对于苯-甲苯二元物系,随着苯的含量升高,溶液的泡点温度( )。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2、在二元理想物系的x –y平衡相图中,平衡线与对角线之间的距离越大,则( )。
A、两组分的沸点差越大
B、两组分的沸点差越小
C、两组分的熔点差越大
D、越容易用精馏方法分离

3、汽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汽液两相温度相同,汽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

6.2 两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随堂测验

1、对于二元理想物系,其相对挥发度可表示为( )。
A、
B、
C、
D、

2、关于相对挥发度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挥发度α值愈大,精馏分离愈容易
B、相对挥发度α为重组分挥发度与轻组分挥发度之比
C、对于α=1的物系,不能采用普通的精馏方法分离
D、

3、泡点方程表示当汽液两相平衡时,汽相组成与平衡温度间的关系。

6.3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随堂测验

1、
A、0.317
B、0.385
C、0.250
D、0.171

2、平衡蒸馏装置应包括( )。
A、加热器
B、节流阀(减压阀)
C、冷凝器
D、分离器

3、在平衡蒸馏中,汽液两相的组成关系应同时满足平衡方程与物料衡算方程。

6.3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随堂测验

1、
A、0.452
B、0.288
C、0.552
D、0.315

2、简单蒸馏适用于( )。
A、液体混合物的初步分离
B、液体混合物的清晰(完全)分离
C、测油品的沸程(恩式蒸馏)
D、某些料液的脱色

3、因为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故此简单蒸馏的物料衡算应该进行微分衡算。

6.4 精馏原理和流程随堂测验

1、间歇精馏与简单蒸馏的本质区别是( )。
A、间歇精馏为稳态操作过程;简单蒸馏为非稳态操作过程
B、间歇精馏的原料液连续加料;简单蒸馏的原料液一次加入
C、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
D、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有液体回流;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无液体回流

2、对于精馏塔内从塔顶向下的n-1、n、n+1相邻3层塔板,以下关系式成立的是( )。
A、tn-1< tn< tn+1
B、xn+1< xn< xn-1
C、yn-1> yn> yn+1
D、xn+1> xn>xn-1

3、在精馏塔进料板以上的塔段,上升汽相中易挥发组分向液相中传递,最终实现了上升汽相的精制,故此称为精馏段。

第6章 蒸馏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下列计算内容属于精馏过程操作型计算的是( )。
A、精馏塔直径
B、理论板层数
C、精馏塔的处理量
D、操作回流比

2、理论板假定成立的条件是( )。
A、进入塔板的汽液两相互成平衡
B、离开塔板的汽液两相互成平衡
C、塔板上各处的液相组成均匀一致
D、塔设备保温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

3、根据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内上升的汽相摩尔流量与提馏段内上升的汽相摩尔流量相等。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某精馏塔的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则操作回流比为( )。
A、3.0
B、4.0
C、2.5
D、3.5

2、在下列物料衡算关系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3、根据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一直线方程。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
A、
B、
C、
D、

2、对于饱和液体(泡点)进料,下列关系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3、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对于汽液混合物进料,进料热状况参数为( )。
A、
B、
C、
D、

2、对于饱和蒸汽(露点)进料,下列关系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
B、
C、
D、

3、进料热状况参数对精馏段操作线方程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均有影响。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
A、0.975
B、0.961
C、0.980
D、0.966

2、在理论板的逐板计算中,需要采用的方程包括( )。
A、全塔物料衡算方程
B、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C、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D、汽液平衡方程

3、在再沸器内料液受热后部分汽化,故此,再沸器相当于一层理论板。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对于饱和蒸汽(露点)进料,进料线(q线)的斜率为( )。
A、=0
B、=1
C、<0
D、>0

2、在理论板的梯级图解中,下列各线交于图中d 点的是( )。
A、汽液平衡线
B、精馏段操作线
C、提馏段操作线
D、进料线(q 线)

3、进料温度越高,q值越大,平衡线与操作线距离越近,所需的理论板层数越多。

单元作业 6-7

1、

第6章 蒸馏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回流比增大,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层数(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2、全回流的特征是( )。
A、操作线与对角线重合
B、操作线的斜率=0
C、操作线的斜率=1
D、回流比为无限大

3、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分离任务一定,回流比增大,操作费用(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2、最小回流比可采用作图法和解析法计算,解析法适用于( )。
A、冷液进料
B、泡点(饱和液体)进料
C、露点(饱和蒸汽)进料
D、汽液混合物进料

3、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采用直接蒸汽加热时,提馏段操作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 )。
A、g (0 , 0)
B、g (xw , 0)
C、g (xw , xw)
D、g (0, xw)

2、采用直接蒸汽加热应满足下列情况( )。
A、待分离的物系为水溶液
B、水为易挥发组分
C、待分离的物系为理想溶液
D、水为难挥发组分

3、分离浓度不同的原料液,可在不同塔板位置上设置相应进料口。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某精馏塔中装有20层塔板,塔板间距为0.45m,则该精馏塔的有效高度为( )。
A、7. 5m
B、9.0m
C、9. 5m
D、8.6m

2、塔板效率具有下列不同的表达形式( )。
A、全塔效率
B、汽相单板效率
C、点效率
D、液相单板效率

3、等板高度是指分离效果与理论板的作用相当的填料层高度。

6.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随堂测验

1、某精馏过程的操作回流比为2,塔顶馏出液的流量为15kmol/h,操作条件下物系的汽化潜热为35 kJ/kmol,则冷凝器的热负荷为( )。
A、1050kJ/h
B、2100kJ/h
C、1575kJ/h
D、1650kJ/h

2、精馏过程的节能途径包括( )。
A、增大操作回流比
B、降低塔压降
C、采用多效精馏技术
D、采用热泵精馏技术

3、对再沸器进行热量衡算时热损失可以忽略。

6.6 间歇精馏随堂测验

1、对于馏出液组成恒定的间歇精馏过程,随着精馏时间的增加,回流比( )。
A、不变
B、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小
D、不确定

2、间歇精馏具有以下特点( )。
A、间歇精馏是非稳态操作过程
B、间歇精馏操作灵活,适应性强
C、间歇精馏是稳态操作过程
D、间歇精馏塔只有精馏段,没有提馏段

3、对于恒回流比的间歇精馏过程,各个瞬间的操作线彼此平行。

第6章 蒸馏

6.6 间歇精馏随堂测验

1、某间歇精馏过程每批操作的汽化量为90kmol,测得汽化速率为25kmol/h,辅助时间(包括加料、预热等)为1.5 h,则每批操作的周期为( )。
A、1.5 h
B、3.6 h
C、5.1 h
D、6.6 h

2、
A、操作回流比逐渐增大
B、操作回流比逐渐减小
C、计算理论板时以终态(釜液组成xwe)为基准
D、釜液组成xw与回流比 R 有关

3、

6.7 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随堂测验

1、对于萃取精馏过程,随着萃取剂加入量的增大,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
A、减小
B、不变
C、不确定
D、增大

2、对于恒沸精馏过程,选择夹带剂的主要原则是( )。
A、夹带剂应能与被分离组分形成新的恒沸液
B、新恒沸液所含夹带剂的量愈少愈好
C、无毒性、无腐蚀性,热稳定性好
D、夹带剂应使原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发生显著变化

3、萃取精馏常用于具有最低恒沸点溶液的分离。

单元测试 (第6章)药剂专业

1、对于常压下沸点接近室温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宜采用( )。
A、加压精馏
B、特殊精馏
C、常压精馏
D、减压精馏

2、由组分A、B组成的二元理想溶液,在温度80 ℃下组分A、B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260 kPa和90 kPa。当平衡温度为80 ℃、溶液上方气相的总压为200 kPa时,与气相成平衡的液相组成为( )。
A、0.425
B、0.571
C、0.647
D、0.685

3、
A、1.858
B、0.538
C、1.245
D、2.126

4、某精馏塔的进料量为100 kmol/h,进料组成为0.565(摩尔分数,下同),馏出液组成为0.985,若塔顶轻组分的回收率为98.5%,则釜残液的组成为( )。
A、0.019
B、0.058
C、0.025
D、0.126

5、在精馏计算中,若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将饱和蒸气进料改成过热蒸气进料,则所需的理论板层数( )。
A、减小
B、不变
C、不确定
D、增加

6、某操作中的精馏塔,若将回流比减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釜残液的组成为(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不确定

7、某物系的精馏分离过程需要16层理论板,若采用板式精馏塔,塔板间距为0.45 m,所用塔板的总板效率为64%,则该精馏塔的有效高度为( )。
A、11.3 m
B、10.8m
C、12.5 m
D、7.2 m

8、
A、
B、
C、
D、

9、某操作中的精馏塔,保持进料量和进料热状况参数、馏出液和釜残液的组成,以及再沸器的汽化量不变,减小进料组成,则有( )。
A、馏出液流量增大,回流比减小
B、馏出液流量不变,回流比增大
C、馏出液流量减小,回流比增大
D、馏出液流量减小,回流比不变

10、在一定的压力下,对于苯-甲苯二元物系,随着苯的含量升高,溶液的泡点温度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11、在二元理想物系的x –y平衡相图中,平衡线与对角线之间的距离越大,则
A、两组分的沸点差越大
B、两组分的沸点差越小
C、两组分的熔点差越大
D、越容易用精馏方法分离

12、间歇精馏与简单蒸馏的本质区别是
A、间歇精馏为稳态操作过程;简单蒸馏为非稳态操作过程;
B、间歇精馏的原料液连续加料;简单蒸馏的原料液一次加入
C、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
D、间歇精馏为多级过程,有液体回流;简单蒸馏为单级过程,无液体回流

13、某精馏塔的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y=0.75x+0.245,则操作回流比为
A、3
B、4
C、2.5
D、3.5

14、对于饱和蒸汽(露点)进料,进料线(q线)的斜率为
A、=0
B、=1
C、<0
D、>0

15、回流比增大,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层数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16、在下列进料热状况中,进料线方程的斜率为正值的是( )。
A、冷液进料
B、气液混合物进料
C、饱和蒸气进料
D、过热蒸气进料

17、精馏塔采用全回流操作时的特征包括( )。
A、馏出液采出量为零
B、操作线与对角线重合
C、操作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零
D、操作线的斜率为零

18、精馏过程的节能途径包括( )。
A、将原料液预热,采用泡点进料
B、采用热泵精馏技术
C、采用多效精馏技术
D、设置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

19、蒸馏分离的特点为
A、通过蒸馏分离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B、适用范围广,可分离均相混合物、非均相混合物
C、适用范围广,可分离液态、气态或固态混合物
D、蒸馏操作耗能较大

20、关于相对挥发度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挥发度α值愈大,精馏分离愈容易
B、相对挥发度α为重组分挥发度与轻组分挥发度之比
C、对于α=1的物系,不能采用普通的精馏方法分离
D、

21、对于精馏塔内从塔顶向下的n-1、n、n+1相邻3层塔板,以下关系式成立的是
A、tn-1< tn< tn+1
B、xn+1< xn< xn-1
C、yn-1> yn> yn+1
D、xn+1> xn>xn-1

22、理论板假定成立的条件是
A、进入塔板的汽液两相互成平衡
B、离开塔板的汽液两相互成平衡
C、塔板上各处的液相组成均匀一致
D、塔设备保温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

23、塔板效率具有下列不同的表达形式( )。
A、全塔效率
B、汽相单板效率
C、点效率
D、液相单板效率

24、对于恒沸精馏过程,选择夹带剂的主要原则是( )。
A、夹带剂应能与被分离组分形成新的恒沸液
B、新恒沸液所含夹带剂的量愈少愈好
C、无毒性、无腐蚀性,热稳定性好
D、夹带剂应使原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发生显著变化

25、采用直接蒸汽加热应满足下列情况
A、待分离的物系为水溶液
B、水为易挥发组分
C、待分离的物系为理想溶液
D、水为难挥发组分

26、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差别很大,且分离要求又不高时,可采用间歇精馏。

27、根据恒摩尔流假定,在精馏塔内精馏段上升蒸气摩尔流量与提馏段上升蒸气摩尔流量相等。

28、进料热状况参数q值越大,则进料温度越低,精馏段操作线与对角线的距离越近。

29、一般来说,同一层塔板的气相单板效率与液相单板效率的数值并不相同。

30、进料方程(q线方程)为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与提馏段操作线方程交点坐标的轨迹方程。

31、对于一定的塔板数,当采用全回流操作时,馏出液的组成不受限制。

32、萃取精馏时需向塔内加入第三组分,以改变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33、对于二元理想物系,在一定的压力下,随着重组分含量的降低,溶液的泡点温度升高

34、汽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汽液两相温度相同,汽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

35、在再沸器内料液受热后部分汽化,故此,再沸器相当于一层理论板。

36、在平衡蒸馏中,汽液两相的组成关系应同时满足平衡方程与物料衡算方程。

37、在塔板上,汽液两相密切接触进行传热和传质,汽液两相的温度差越大,所交换的质量越多。

38、在精馏塔进料板以上的塔段,上升汽相中易挥发组分向液相中传递,最终实现了上升汽相的精制,故此称为精馏段。

39、若完成某精馏分离任务需要12层理论板,塔板效率为60%,则所需的实际塔板数为20层。

40、进料热状况参数对精馏段操作线方程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均有影响。

第8章 蒸馏和吸收塔设备

8.1 塔设备概述随堂测验

1、在通常情况下,相对于板式塔,填料塔的持液量( )、压力降( )、操作弹性( )。
A、小、大、大
B、小、小、大
C、大、小、大
D、大、小、小

2、塔设备按塔内构件分类,可分为( )。
A、板式塔
B、吸收塔
C、精馏塔
D、填料塔

3、板式塔为逐级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在正常操作下,气相为连续相,液相为分散相。

8.2 板式塔随堂测验

1、在下列塔板中,操作弹性最大的是( )。
A、斜孔塔板
B、泡罩塔板
C、筛孔塔板
D、浮阀塔板

2、塔板的性能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
A、生产能力
B、塔板效率
C、操作压力
D、塔板压降

3、塔板根据是否设置降液管,分为逆流式塔板和错流式塔板两种类型。

8.2 板式塔随堂测验

1、塔板上的液面落差与液体流量有关,液体流量增大,液面落差(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2、塔板上气液两相的接触状态包括( )。
A、鼓泡接触状态
B、泡沫接触状态
C、蜂窝接触状态
D、喷射接触状态

3、气体通过塔板时,需要克服板上充气液层所形成的阻力,故此产生了塔板压降。

8.2 板式塔随堂测验

1、对于同一塔板,液体流量一定,随着气速增大,雾沫夹带量(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2、塔板上的异常操作现象包括( )。
A、漏液
B、液面落差
C、雾沫夹带
D、液泛

3、漏液量为10%的气体速度称为漏液速度,它是板式塔操作气速的上限。

8.2 板式塔随堂测验

1、在塔板的设计中,若气液负荷一定,增加塔板间距,则雾沫夹带线( )。
A、上移
B、下移
C、不变
D、不确定

2、在塔板负荷性能图的各线中,与气体流量相关的是( )。
A、漏液线
B、液泛线
C、雾沫夹带线
D、液相负荷下限线(上限线)

3、若塔板上的液流量过高,液体通过降液管内的停留时间较短,气泡来不及与液体分离,则造成气相返混。

8.3 填料塔随堂测验

1、在下列填料中,属于规整填料的是( )。
A、环矩鞍填料
B、多面球形填料
C、弧鞍填料
D、丝网波纹填料

2、在下列散装填料中,属于环形填料的是( )。
A、鲍尔环
B、矩鞍填料
C、海尔环填料
D、阶梯环

3、规整填料按结构可分为网波纹填料和板波纹填料两大类。

8.3 填料塔随堂测验

1、
A、
B、
C、
D、

2、填料的几何特性包括( )。
A、比表面积
B、填料因子
C、空隙率
D、公称直径

3、

第8章 蒸馏和吸收塔设备

8.3 填料塔随堂测验

1、操作中的填料塔,当液体流量一定时,随着操作气速的增大填料层的压降(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不确定

2、有关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填料层的总持液量等于静持液量与动持液量之和
B、填料塔的正常操作区域为液泛区。
C、
D、填料层的泛点与液体流量无关。

3、填料层的动持液量是指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在单位体积填料层内所积存的液体体积。

8.3 填料塔随堂测验

1、操作中的填料塔,当气体负荷一定时,液体喷淋密度增大,则泛点气速(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不确定

2、影响填料塔液泛的因素包括( )。
A、流体物性
B、填料特性
C、填料层高度
D、操作液气比

3、

8.3 填料塔随堂测验

1、为减小填料塔的壁流现象,在填料层内通常设置( )。
A、气体分布装置
B、液体溢流装置
C、液体分布装置
D、液体收集与再分布装置

2、填料塔的内件包括( )。
A、填料支撑装置
B、填料压紧装置
C、液体分布装置
D、液体溢流装置

3、槽式分布器兼有液体收集和再分布功能,是常用的液体收集与再分布装置。

第10章 干燥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1、
A、
B、
C、
D、

2、除去物料中湿分可采用的单元操作有( )。
A、沉降
B、干燥
C、吸收
D、过滤

3、干燥除湿和机械除湿相比能耗较低。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1、温度为20℃,湿度为0.01 kJ/kg绝干气的空气的焓是( )。
A、20.6 kJ/kg绝干气
B、45.5 kJ/kg绝干气
C、38.6 kJ/kg绝干气
D、24.9 kJ/kg绝干气

2、描述湿空气中水含量的参数是( )。
A、水气分压
B、比热容
C、相对湿度
D、湿度

3、湿空气的相对湿度越高,其吸收水分的能力越强。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1、一定总压下,若空气的湿度不变,而相对湿度减小,则空气的( )。
A、
B、
C、
D、

2、
A、
B、
C、
D、

3、湿空气等湿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为绝热饱和温度

10.1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随堂测验

1、在常压下将不饱和湿空气在预热器中加热升温,升温后下列湿空气参数中减小的是( )。
A、水汽分压
B、露点
C、湿球温度
D、相对湿度

2、已知湿空气的下列两个参数值,可准确确定空气状态的是( )。
A、水汽分压和露点
B、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
C、干球温度和焓
D、绝热饱和温度和焓

3、一定总压下,不饱和湿空气的干球温度一定,若其露点温度降低了,则其焓值也降低了。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1、20℃湿度为0.007kg/kg绝干气的新鲜空气被加热至100℃后进入干燥器干燥湿物料,出干燥器时空气的湿度为0.02kg/kg绝干气,若干燥器内物料失水量为400kg/h,则新鲜空气的消耗量为( )。
A、30769kg/h
B、28900kg/h
C、30985kg/h
D、25875kg/h

2、在干燥器内将1000kg/h的湿物料从含水量5%干燥至1%(均为湿基含水量),干燥过程中除去的水分含量( )。
A、42.35kg/h
B、40.40kg/h
C、0.7088 kg/min
D、0.6733 kg/min

3、完成同样的干燥任务(除去湿物料的水分量相同),夏季消耗的绝干空气量会少于冬季。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1、20℃湿度为0.005kg/kg绝干气的新鲜空气3000kg/h,在预热器内被加热至80℃,则预热器的热负荷为( )。
A、50.72kw
B、50.97kw
C、61.04kw
D、61.34kw

2、空气经预热器后参数变化是( )。
A、温度升高
B、湿度升高
C、相对湿度升高
D、焓值升高

3、有一运行中的干燥器,目前工况为出干燥器的温度为60℃,湿度为0.055kg/kg绝干气。为了节能,可以在维持废气出口湿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出口温度降为40℃。

第10章 干燥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1、理想干燥器中,将25℃的空气预热至100℃后送入干燥器,出干燥器的尾气温度为45℃,则干燥系统的热效率为( )。
A、26.7%
B、36.4%
C、64.4%
D、73.3%

2、可提高干燥系统热效率的措施有( )。
A、提高t1
B、提高t2
C、提高H2
D、降低H2

3、理想干燥器的热效率高于非理想干燥器。

10.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1、空气进入干燥器的温度为120℃,湿度为0.005kg/kg绝干气,若出干燥器空气温度为40℃,且干燥为理想干燥器,则出干燥器空气的湿度为( )kg/kg绝干气。
A、0.042
B、0.037
C、0.045
D、0.033

2、室温下的新鲜空气在预热器中被加热升温后送入理想干燥,干燥尾气排空,在此过程中,加入干燥系统的热量被用于( )。
A、加热空气
B、物料升温
C、汽化物料中水分
D、干燥器热损失

3、干燥器不补充热量,即QD=0的干燥过程均为等焓干燥过程。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1、若湿物料温度t,表面水汽分压为pv,t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ps,则结合水的特点是( )。
A、pv=ps
B、pv>ps
C、pv<ps
D、pv与ps无关

2、物料中的平衡水分取决于( )。
A、物料的性质
B、空气的温度
C、物料中的总含水量
D、空气的湿度

3、一定含水量的湿物料与一定状态的空气相接触,若空气其他参数不变,仅湿度升高, 则物料的自由水分会减少。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1、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时,恒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的温度( )。
A、等于空气的干球温度
B、等于空气状态下的湿球温度
C、随干燥进行逐渐升高
D、随干燥进行逐渐降低

2、恒定干燥操作是指( )。
A、干燥过程中空气的t、H不变
B、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失水速率不变
C、干燥过程中空气的速度不变
D、干燥过程中空气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

3、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出的物料含水量X与干燥时间的关系曲线中,曲线斜率逐渐降低的一段位恒速干燥阶段。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1、恒速干燥阶段中,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 )。
A、仅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
B、仅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C、少量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大多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D、大多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少量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2、影响临界含水量的因素有( )。
A、物料的厚度
B、空气的流速
C、干燥器的结构
D、物料的吸湿性

3、降速干燥阶段又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10.3 固体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随堂测验

1、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实验,在恒速干燥阶段测得物料含水量由X1降为X2时,所需要的干燥时间为t,若其他条件不变,仍处于恒速干燥阶段,只是物料层的厚度增大一倍,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
A、t
B、t/2
C、2t
D、4t

2、在干燥时间的计算中,恒速段干燥速率Uc是很重要的参数,Uc也是( )。
A、临界点处干燥速率
B、降速段起点的干燥速率
C、降速段终点的干燥速率
D、干燥起始点的干燥速率

3、一定t、H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如果干燥时间足够长,可将物料中水分全部除去。

10.4 干燥设备随堂测验

1、下列干燥器属于传导干燥器的是( )。
A、沸腾干燥器
B、红外干燥器
C、滚筒干燥器
D、喷雾干燥器

2、下列干燥器属于对流干燥器的是( )。
A、厢式干燥器
B、气流干燥器
C、滚筒干燥器
D、转筒干燥器

3、沸腾干燥器有可能因固体物料在干燥器内停留时间不一样而造成干燥器产品不均匀。

单元测验 (第10章)药物制剂

1、采用一定温度、湿度的热空气水平吹过湿物料表面来干燥该湿物料,若空气的流速增大,物料的平衡含水量将 (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2、
A、
B、
C、
D、

3、一定总压下,将不饱和空气从温度20℃ 升至80℃,其相对湿度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4、
A、增大
B、减小
C、不变或增大
D、不变或减小

5、常压下,温度40℃(已知40℃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7.3766kPa),相对湿度55%的空气的湿度是( )。
A、0.0211kg/kg绝干气
B、0.0339kg/kg绝干气
C、0.0259kg/kg绝干气
D、0.0417kg/kg绝干气

6、常压下,温度为60℃湿度为0.06kg/kg绝干气的热空气与45℃的水接触,已知45℃和60℃下水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9.5873kPa和19.923kPa,则传热、传质方向分别为( )。
A、空气向水传热,空气向水传质
B、空气向水传热,水向空气传质
C、水向空气传热,空气向水传质
D、水向空气传热,水向空气传质

7、25℃含水量0.007kg/kg绝干气的新鲜空气被加热到110℃后送入理想干燥器,出干燥器的湿度为0.03 kg/kg绝干气,则出干燥器时空气的温度为( )℃。
A、45.8
B、48.9
C、50.7
D、51.8

8、
A、
B、
C、
D、不确定

9、
A、8.152
B、6.00
C、10.00
D、1.63

10、在常压下将不饱和湿空气在预热器中加热升温,升温后下列湿空气参数中减小的是
A、水汽分压
B、露点
C、湿球温度
D、相对湿度

11、若湿物料温度t,表面水汽分压为pv,t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ps,则结合水的特点是
A、pv=ps
B、pv>ps
C、pv<ps
D、pv与ps无关

12、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时,恒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的温度
A、等于空气的干球温度
B、等于空气状态下的湿球温度
C、随干燥进行逐渐升高
D、随干燥进行逐渐降低

13、恒速干燥阶段中,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
A、仅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
B、仅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C、少量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大多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D、大多用于物料表面水分汽化,少量用于物料表面升温

14、
A、
B、
C、
D、

15、温度为20℃,湿度为0.01 kJ/kg绝干气的空气的焓是( )。
A、20.6 kJ/kg绝干气
B、45.5 kJ/kg绝干气
C、38.6 kJ/kg绝干气
D、24.9 kJ/kg绝干气

16、依据湿空气的下列2个参数不能确定湿空气状态的是( )。
A、湿度和露点
B、湿度和温度
C、温度和焓
D、湿球温度和焓

17、在烘箱内将湿物料放置在浅盘上,用一定状况的热空气将其干燥,已知物料初始含水量为35%,该条件下干燥时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40%,则强化干燥过程的有效措施是( )。
A、提高空气流速
B、提高空气温度
C、提高空气压力
D、减薄物料厚度

18、空气经预热器后发生变化的参数有( )。
A、湿度
B、湿球温度
C、相对湿度
D、露点

19、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含水量20%(湿基,下同)的湿物料进行干燥,开始时干燥速率恒定,当干燥至含水量为8%时,干燥速率开始下降,继续干燥至物料含水量为2%时停止干燥。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失去的水分为0.163kg/kg绝干料
B、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失去的水分为0.12kg/kg绝干料
C、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0.087kg/kg绝干料
D、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为0.0204kg/kg绝干料

20、除去物料中湿分可采用的单元操作有( )。
A、沉降
B、干燥
C、吸收
D、过滤

21、描述湿空气中水含量的参数是( )。
A、水气分压
B、比热容
C、相对湿度
D、湿度

22、
A、
B、
C、
D、

23、可提高干燥系统热效率的措施有
A、提高t1
B、提高t2
C、提高H2
D、降低H2

24、室温下的新鲜空气在预热器中被加热升温后送入理想干燥,干燥尾气排空,在此过程中,加入干燥系统的热量被用于
A、加热空气
B、物料升温
C、汽化物料中水分
D、干燥器热损失

25、物料中的平衡水分取决于
A、物料的性质
B、空气的温度
C、物料中的总含水量
D、空气的湿度

26、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干燥过程中,湿物料表面的温度始终为空气状态下的湿球温度。

27、

28、干燥操作中采用废气循环,可提高干燥速率,提高干燥系统热效率。

29、恒速干燥阶段空气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蒸发水分。

30、恒速干燥阶段又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31、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特定的物料进行干燥实验,测得的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干燥的水分量即为物料中所含的非结合水量。

32、干燥过程是由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共同控制的。

33、空气在进入干燥器前进行预热的目的是降低空气的湿度。

34、一定t、H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如果干燥时间足够长,可将物料中水分全部除去。

35、降速干燥阶段又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36、对给定的空气条件,不同物料在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是完全不同的。

37、一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出的物料含水量X与干燥时间的关系曲线中,曲线斜率逐渐降低的一段为恒速干燥阶段。

38、少量空气干燥大量湿物料的情景接近于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

39、一定含水量的湿物料与一定状态的空气相接触,若空气其他参数不变,仅湿度升高, 则物料的自由水分会减少。

40、对某种湿物料,若与之相接触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不变,温度升高,该湿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也会降低。

单元作业 10-5

1、

第9章 液-液萃取

9.1 萃取过程概述随堂测验

1、对于液-液萃取,其一般的流程为( )。
A、混合-分层-脱溶剂
B、混合-脱溶剂-分层
C、分层-混合-脱溶剂
D、脱溶剂-混合-分层

2、对于液态均相混合物,一般说来,在下列哪些情况下采取萃取方法更加经济合理( )。
A、混合物中组分的相对挥发度接近于1
B、混合物中组分形成恒沸物
C、溶质在混合物中组成很低且为难挥发组分
D、混合液中有热敏性组分

3、萃取一般适合在高温下操作。

9.2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随堂测验

1、
A、2
B、3
C、6
D、7

2、对于液-液萃取的三角形相图,下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相图由溶解度曲线分为两相区和均相区
B、联接共轭液相组成坐标的直线称为分配曲线
C、临界混溶点是溶解度曲线和辅助曲线的交点
D、温度升高,两相区的面积一般减小

3、联结线的斜率与组成无关。

9.2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随堂测验

1、
A、0.125
B、6
C、8
D、24

2、选择萃取剂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
A、萃取剂的选择性
B、萃取剂与稀释剂的互溶度
C、萃取剂回收的难易和经济性
D、萃取剂的表面张力等物性

3、在三元液-液萃取中,若B、S完全不互溶,则选择性系数为无穷大。

学习通化工原理(下)_1

1.胶体化学基础

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至少一种物质是一种固体,称为分散相,另一种或几种物质是液体或固体,称为分散介质或连续相。

胶体的性质与其组成物质的性质、分散相和连续相的性质有关。其中,分散相的粒径对于胶体的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胶体的分散相粒径通常在1~1000纳米之间,因此,分散相的粒径与化学反应、能量传递、光学等过程有关,常常称为纳米颗粒。

2.表面活性剂与乳化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有利于物质在水中的均匀分散、溶解和乳化。乳化是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制成的混合物,其中一个液体为分散相,另一个液体为连续相。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机制主要是通过表面张力的降低使得分散相形成小颗粒,阻碍其聚集,从而形成乳状混合物。此外,表面活性剂本身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在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形成稳定的界面层,进一步维持分散相的分散状态。

3.胶体与乳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胶体和乳化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胶体磨料用于半导体制造中的化学机械抛光。
  • 胶体银粒子用于制备导电油墨、电子材料等。
  • 纳米铜粉水分散液用于制备导电涂料、导电胶水等。
  • 乳液聚合用于制备乳胶漆、乳胶粘合剂等。
  • 乳化炸药用于国防和民用领域。

4.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化学反应工程是指应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在化学反应中对反应过程和反应器进行设计、优化和控制的学科。

化学反应工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反应热学、传质和传热等过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综合,设计出合适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实现所需的化学反应。

5.化学反应工程的应用

化学反应工程的应用范围广泛,例如:

  • 制备工业化学品,如聚合物、溶剂、催化剂等。
  • 制备医药和生物制品,如抗生素、酶、细胞培养等。
  •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如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 新能源开发,如生物质能、太阳能等。

6.结语

化学反应工程和胶体化学、乳化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化学工程学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工工艺过程,还能够为化学机械抛光、导电材料制备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大学化工原理(下)_1

化工原理是现代化学工程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现代化工技术和工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将介绍中国大学化工原理下半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物料平衡

物料平衡是化工工程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在化工过程中应用广泛。物料平衡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平衡、能量平衡和动量平衡。

质量平衡

质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物料的质量输入必须等于输出,即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差异为零。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物料的损失或浪费,因此需要对损失或浪费进行补偿。

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能量输入必须等于输出,即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差异为零。在实际操作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形式多样,包括热量、压力、温度等。

动量平衡

动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动量的输入必须等于输出,即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差异为零。在实际操作中,液体、气体等物料的流动都会产生动量,因此需要对动量进行平衡。

第二章: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工程中的另一项基础技术,是将化学反应转化为工业生产的过程。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应热和反应动力学。

反应热

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或吸收的热量。反应热的大小对反应速率和反应产物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反应动力学

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学科。反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和反应机理等。

第三章:传热与传质

传热与传质是化工生产中的两个关键技术,是调控化工过程中物料温度和浓度的重要手段。

传热

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在化工过程中,常用的传热方式包括对流传热、辐射传热和传导传热等。

传质

传质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递的过程。在化工过程中,常用的传质方式包括对流传质、扩散传质和反应传质等。

第四章:分离过程

分离过程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以达到纯化的目的。

蒸馏

蒸馏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分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和冷却来将混合物分离。

萃取

萃取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通过溶剂分离出来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萃取液将目标组分分离。

总结

化工原理是化工工程的基础课程,是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学习化工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工过程中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