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3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内经选读_4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15 min read

超星内经选读_4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八章—摄生

摄生单元测试

1、超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内经原因是( )
A、肾气虚
B、选读学习肾精亏
C、答案血不足
D、通课阳明脉衰

2、后作《素问·上古天真论》日:“肾者主水,业答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超星” 此处“主水”是内经指( )
A、主水液代谢
B、选读学习主藏精的答案功能
C、主骨
D、通课主天癸

3、后作《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业答年龄段是( )
A、十岁
B、超星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4、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
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
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

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
A、基
B、本
C、标
D、根

6、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 )
A、春
B、夏
C、秋
D、冬

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 )
A、好趋
B、好步
C、好转
D、好走

8、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9、《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A、口
B、心
C、目
D、耳

10、《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1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1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A、口
B、心
C、目
D、耳

1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 )
A、肾气平均
B、筋骨隆盛
C、筋骨坚
D、阳明脉衰

14、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
A、寒变
B、飧泄
C、痎虐
D、痿厥

15、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个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1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 )
A、肾气平均
B、肾气盛
C、任脉通
D、太冲脉盛

1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
A、精气溢泻
B、肾气盛
C、任脉通
D、太冲脉盛

18、《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
A、以酒为浆
B、以妄为常
C、不妄作劳
D、不时御神

1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
A、夜卧早起
B、早卧早起
C、使气得泄
D、以缓秋刑

20、《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
A、五藏坚固,血脉和调
B、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C、肌肉解利,皮肤致密
D、六腑化谷,津液布扬

21、《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
A、血气始盛
B、五脏大定
C、血脉盛满
D、肌肉坚固

22、《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
A、五脏皆虚
B、神气皆去
C、精气皆亏
D、形骸独居

23、《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 )
A、美其食
B、高下不相幕
C、恬谈虚无其俗
D、任其服

2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
A、夜卧早起
B、使气得泄
C、以缓秋刑
D、使志安宁

2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要求我们早卧早起的是春三月( )

26、《灵枢·天年》中,三十岁好坐( )

27、《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也”的“根本”是指生长收藏( )

28、《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的是圣人( )

29、《灵枢·天年》中,四十岁的特点是“平盛不摇”,“摇”是指变化( )

30、《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形与神俱”的“俱”是指共存、协调之意( )

3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志闲而少欲”的“闲”有恬淡悠闲之意( )

3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水冰地坼”的“坼”有裂开、分开之意( )

33、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34、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5、岐伯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 )。

36、夫上古圣人指教下也,皆谓之(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7、所以圣人(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38、七十岁,( ),皮肤枯。

39、六七( ),面皆焦,发始白。

40、五八肾气衰,( )。

第七章—论治

论治单元测试

1、《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之域人们的饮食特点是( )
A、食鱼而嗜咸
B、食杂而不劳
C、华食而脂肥
D、野处而乳食

2、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人们的饮食特点是( )
A、食杂而不劳
B、华食而脂肥
C、野处而乳食
D、食鱼而嗜咸

3、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东方之域多( )
A、其病生于内
B、其病多接厥寒热
C、其病皆为痈疡
D、脏寒生满病

4、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南方之域多( )
A、其病生于内
B、其病多痿厥寒热
C、其病孪痹
D、其病皆为痛疡

5、《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之域人们饮食的特点是
A、食鱼而嗜咸
B、食杂而不劳
C、华食而脂肥
D、乐野处而乳食

6、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北方之域多
A、其病生于内
B、其病多痿厥寒热
C、其病挛痹
D、脏寒生满病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掣引之”,“掣引”是指
A、利尿之法
B、导引、按蹻之法
C、益气升提之法
D、荡涤疏利之法

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客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9、《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损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疗方法为
A、益之
B、濡之
C、温之
D、收之

1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11、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情况当“治其标”的是
A、先病而后逆者
B、先逆而后病者
C、先寒而后生病者
D、先病而后生中满者

12、据《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西北之气”当
A、散而收之
B、散而寒之
C、收而温之
D、收而寒之

13、据《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中央之人,其病多
A、疮疡
B、满病
C、委厥寒热
D、挛痹

14、.据《素问·示从容论》夫年长应求之于
A、腑
B、脏
C、经
D、气

1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及何味先入肾
A、甘
B、咸
C、苦
D、酸

16、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及何味先入肝
A、酸
B、苦
C、甘
D、辛

17、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及何味先入脾
A、酸
B、苦
C、甘
D、辛

1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及何味先入心
A、酸
B、苦
C、甘
D、辛

1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及何味先入肺
A、酸
B、苦
C、甘
D、辛

20、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法正确的是
A、劳者温之
B、惊者缓之
C、开者收之
D、急者慢之

21、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是指
A、造化之气不可以人力代之
B、时间紧迫
C、变化不可替代
D、全错

22、虚邪贼风是指
A、四时不正之气
B、贼子
C、假的东西
D、全错

23、《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24、《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肾气不化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2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的“清静”是指
A、四时气候清静正常
B、人体阳气清静正常
C、人体阴阳平衡协调
D、人体精神清静不乱

26、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法正确的是
A、治东方之病宜砭石
B、治西方之病宜灸焫
C、治南方之病宜九针
D、治中央之病宜毒药

27、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
A、热因寒用
B、热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28、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法正确的是
A、劳者温之
B、惊者缓之
C、开者收之
D、留者攻之

29、据《素问·标本病传论》,说法正确的是
A、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标
B、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C、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D、先病而后泄泻者治其标

3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
A、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
B、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
C、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
D、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

31、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是指造化之气不可以人力代之

32、.无失天信是指不要延误气候的常时。

33、无逆气宜是指不要违背各脏腑之气的特性。

34、神不使是指神机丧失,病人脏腑气血功能不能对各种治疗做出相应的反应。

35、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之反治。

36、脾欲缓,急食()以缓之《素问.藏气法时论》

37、( )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38、先热而后生( )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标《素问.标本并传论》

39、毒药不能治其(),针石不能治其外。<<素问.移精变气论>>

40、夫心藏( ),肺藏气。《素问·调经论》

第五章—病证

病证单元测试

1、《素问·热论》 认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治以( )
A、吐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2、《素问·热论》,“身热少愈”是由于( )
A、太阳病衰
B、阳明病衰
C、少阳病衰
D、太阴病衰

3、《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症状是( )
A、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
B、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恶风
C、汗出辄复热,恶风
D、面足俱肿

4、《素问·咳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常出现于( )
A、肺咳之中
B、心咳之中
C、肾咳之中
D、肝咳之中

5、《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 )
A、得炅则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无益

6、《素问·痹论》认为卫者为( )
A、水谷之清气
B、水谷之精气
C、水谷之浊气
D、水谷之悍气

7、溲血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8、《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肝气热可致( )
A、肉痿
B、脉痿
C、肌痿
D、筋痿

9、《灵枢·水胀》篇所述,肠覃是因寒邪客于( )
A、子门
B、肠内
C、肠外
D、子宫门

10、《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 )
A、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
B、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C、微动四极
D、温衣

11、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
A、风池
B、风府
C、百会
D、大椎

12、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者则( )
A、病轻
B、病甚
C、易已
D、必不免于死

13、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
A、泻下之法
B、泄热之法
C、发汗之法
D、涌吐之法

14、《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病的病位在于( )
A、太阴
B、肺下
C、太阳
D、少阴

15、《素问·咳论》论述了外内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伤肺的外邪是( )
A、燥邪
B、寒邪
C、湿邪
D、热邪

16、《素问·咳论》认为,若寒饮食入胃,其邪气伤肺是沿( )
A、肺脉而行
B、胃脉而行
C、脾脉而行
D、心脉而行

17、据《素问·痹论》,春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
A、筋痹
B、行痹
C、痛痹
D、肾痹

18、《素问·痿论》 认为冲脉主渗灌( )
A、宗筋
B、骨骼
C、机关
D、谿谷

19、《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论述水肿病的病因( )
A、三焦不利
B、风邪袭表
C、血脉不利
D、五脏阳竭

20、《素问·厥论》 认为阴脉者集于( )
A、膝下
B、膝上
C、足下
D、足上

21、《素问·热论》 认为,病热少愈当禁( )
A、食肉
B、多食
C、食热
D、食冷

22、《素问·咳论》 认为肺咳的发生源于“外内合邪”,具体是指( )
A、外伤湿邪
B、内伤寒食
C、内生水湿
D、外伤寒邪

23、《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 )
A、善胀
B、尻以代踵
C、脊以代头
D、四肢解堕

24、《素问·痿论》指出脉痿的症状是( )
A、胆泄口苦
B、筋膜干
C、枢折挈
D、胫纵而不任地

25、《灵枢·水胀》篇指出石瘕的病因病机是( )
A、寒气客于子门
B、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
C、恶气乃起
D、子门闭塞,气不得通

26、《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邪则( )
A、不得卧
B、头项痛
C、烦闷
D、腰脊强

27、据《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 )
A、烦满
B、心下鼓
C、上为大塞
D、喘而呕

28、《素问·痹论》 认为营卫之气与痹证发病关系为( )
A、逆其气则愈
B、逆其气则病
C、从其气则病
D、从其气则愈

29、《素问·痿论》 指出肉痿的症状是( )
A、胆泄口苦
B、胃干而渴
C、肌肉不仁
D、筋膜干

30、《灵枢·水胀》篇指出肠覃的病因病机是( )
A、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
B、气不得荣
C、癖而内著
D、恶气乃起

31、《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二日,则阳明受之。( )

32、据《素问·热论》“耳聋微闻“是由于厥阴病衰。( )

33、《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中“伤寒”的含义根据《难经》的解释,温病属于其范围。( )

34、据《素问·咳论》,“咳而失气”常见于六腑咳。( )

35、《素问·举痛论》在论述疼痛的机理时,强调了寒气病邪的作用。( )

36、《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

37、《素问·咳论》“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 ) ”。

38、《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 ),躁则消亡”。

39、《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 )主束骨而利关节”。

40、《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 )” 。

第四章—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单元测试

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 )
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出现“首如裏”病证的原因是( )
A、寒
B、暑
C、湿
D、风

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 )
A、寒邪外束
B、暑热薰蒸
C、湿邪困表
D、风邪袭表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薄厥的病因是( )
A、七情所伤
B、饮食所伤
C、劳作所伤
D、六淫所伤

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则生( )
A、水肿
B、偏枯
C、痤痱
D、风疟

6、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阖不得,寒从之”则生( )
A、痈肿
B、大偻
C、痤痱
D、瘘

7、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则伤( )
A、肝
B、心
C、脾
D、肾

8、8、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论述,五脏阴精亏损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味失调
B、感受六淫
C、情志所伤残
D、阳热耗伤

9、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
A、阳气固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静
D、阴气固守于内

10、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阴平阳秘的解释是( )
A、阴气守持于内,阳气运使于外
B、阴气充足,阳气壮盛
C、阴阳平和协调
D、阴气平稳,阳气强盛

11、《灵枢?百病始生》认为积之始生,得之于哪种邪气?( )
A、湿邪
B、火邪
C、风邪
D、寒邪

12、据《素问?玉机真脏论》气之逆行,脾受气于()
A、肺
B、肝
C、心
D、肾

13、据《素问?玉机真脏论》肺即传而行之于肝,其证候为()
A、腹中热
B、出白
C、病筋脉相引而急
D、胁痛出食

14、《素问?调经论》认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是()
A、阳虚则外寒
B、阴虚则内热
C、阳盛则外热
D、阴盛则内寒

15、《灵枢?口问》认为“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是()
A、中气有余
B、中气不足
C、下气不足
D、下气有余

16、《灵枢?口问》认为下气不足,则乃为
A、脑为之不满
B、肠为之苦鸣
C、目为之眩
D、痿厥心悗

17、《灵枢?百病始生》篇“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指的分别是( )
A、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B、风雨则伤上
C、喜怒不节则伤藏
D、清湿则伤下

1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火”的原文是( )
A、诸逆冲上
B、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C、诸躁狂越
D、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19、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湿邪侵害人体出现的症状是( )
A、烦烦喘喝
B、首如裹
C、为肿
D、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20、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煎厥的主要症状是( )
A、纵,其若不容
B、口渴
C、目盲不可以视
D、耳闭不可以听

21、《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热”的原文是( )
A、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B、诸胀腹大
C、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D、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22、《素问?生气通天论》“如是则骨气以精”中的“骨气”是指()
A、骨
B、筋
C、气
D、血

23、《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饱食可以产生哪些病症()
A、筋脉横解
B、气逆
C、肠澼
D、痔疮

24、《灵枢?百病始生》认为积之著于阳明之脉,则()
A、挟脐而居
B、饱食则益大
C、饥则益小
D、腹胀腹痛则肠鸣

25、五脏气争是指阳不胜阴而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 )

26、阳强不能密是指阳气过亢,浮散失密,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卫外、固护阴精的作用。( )

27、煎厥指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证。( )

28、洞泄是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治疗应该敛肠止涩。( )

29、两实相得两实指的是人体的正气充足和人体内有实邪。( )

30、《灵枢?百病始生》中“虚邪之风”指气候异常,又称虚邪贼风,为一切外来因素的统称。

31、《灵枢?百病始生》中“气有定舍,因处为名”指经气运行是有其灌注之处,这就是古人命名穴位的依据。

32、《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提到“诸阳之会”指的是督脉。

33、“因加而发”是指在故邪(如湿气、恶血)久留不去于人体的基础上,再加以情绪变化、饮食失调或外感风寒等病因的诱导,内外邪气互相引动而引起发病。

34、五劳所伤:久视伤(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35、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 )

36、脉盛,皮热,腹胀,( ),闷瞀,此谓五实。(《素问?玉机真脏论》)

37、脉细,皮寒,气少,( ),饮食不入,此谓五虚。(《素问?玉机真脏论》)

38、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 )则下少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39、有所(),喘出于肺,淫气伤心。(《素问?经脉别论》)

40、有所堕恐,(),淫气害脾。(《素问?经脉别论》)

41、持重远行,()。(《素问?经脉别论》)

42、(),汗出于肝。(《素问?经脉别论》)

第二章—藏象

藏象单元测试

1、《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A、三焦
B、脾
C、肝
D、肾

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
A、虚里
B、心包络
C、穴位
D、气海

4、《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A、产生七情
B、聚藏精气
C、代君行令
D、辅助血行

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A、肝
B、心
C、胆
D、脾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维活动
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
D、主面之华色

8、《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
C、筋
D、血

9、《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人以五脏为本,其中心为
A、血之本
B、生之本
C、气之本
D、罢极之本

10、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下列哪一脏器不属于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器”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11、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气之本”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12、《素问?五藏别论》论述六腑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A、实而不满
B、满而不实
C、藏而不泻
D、藏于阴而象于地

13、据《素问?五藏生成》认为筋的生理功能是
A、皆属于目
B、皆属于节
C、皆属于脑
D、皆属于心

14、《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治节”是指
A、主行津液
B、调节汗孔开闭
C、主宣发肃降
D、主气,调节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

1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中“神明”的意思是?
A、阴阳不测之谓神
B、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脏腑的功能活动
D、两目之神采

16、《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与十二脏腑的关系是
A、心主血脉
B、主明则下安
C、心者,生之本
D、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17、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心所主之五体和五华是
A、其华在面
B、其充在骨
C、其充在筋
D、其充在血脉

18、《素问?五脏生成》在论述肝的藏血功能时认为
A、肝受血而能视
B、足受血而能步
C、掌受血而能握
D、指受血而能摄

19、根据《素问?五藏别论》的论述,奇恒之腑的特征是
A、功能藏精气似五脏
B、形态中空与六腑相似
C、协助六腑的传化功能
D、传化之府

20、《素问?五藏别论》论述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A、泻而不藏
B、藏精气而不泻
C、能藏能输泻
D、满而不实

21、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

22、《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饮食不节

23、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泄泻

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脾主四时末十八日

2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水液

26、肝者,( ),魂之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27、心者,君主之官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28、故伤于风者,();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29、肝受血而能(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素问.五脏生成》

30、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三章—经络

经络单元测试

1、1.《灵枢·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起于( )
A、中焦
B、大肠
C、胃口
D、大肠次指之端

2、2.《灵枢·经脉》中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 ),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A、齿痛颈肿
B、目黄
C、膨膨而喘咳
D、烦心

3、3.《灵枢·经脉》中手阳明大肠经起于( )
A、大指次指之端
B、大指之端
C、小指之端
D、目内眦

4、4.《灵枢·经脉》中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是( )脉异常所出现的病症
A、肝足厥阴之脉
B、肺手太阴之脉
C、胃足阳明之脉
D、大肠手阳明之脉

5、5.《灵枢·逆顺肥瘦》中手之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6、督脉为
A、血海
B、十二经脉之海
C、阳脉之海
D、阴脉之海

7、《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 )
A、烦心
B、病进
C、气病
D、气衰

8、《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赤欲如( ),不欲如赭
A、苍璧之泽
B、鹅羽
C、白裹朱
D、罗裹雄黄

9、《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 ),夏应中( ),秋应中( ),冬应中( )
A、规,矩,衡,权
B、规,矩,权,衡
C、权,衡,规,矩
D、权,衡,矩,规

10、《素问·五藏别论》中: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 ),变见于气口
A、肺
B、胃
C、气口
D、脾

11、下列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的是( )
A、四白
B、期门
C、三阴交
D、合谷

12、血海位于( )经
A、手阳明大肠
B、手太阴肺
C、足厥阴肝
D、足太阴脾

13、手少阴心经起于( )
A、中焦
B、心中
C、小指之端
D、小指之下

14、期门位于( )经
A、足厥阴肝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少阳胆经

15、足少阴肾经的输穴是( )
A、然谷
B、涌泉
C、太溪
D、复溜

16、《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诊法常以平旦”的原因有( )
A、阴气未动
B、阳气未散
C、饮食未进
D、经脉未盛

17、《素问·脉要精微论》中骨将惫矣的表现是( )
A、头倾视深
B、转摇不能
C、不能久立
D、行则振掉

18、《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关脉的病变,正确的是( )
A、短则气病
B、数则烦心
C、大则气治
D、代则气衰

19、《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关于五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头为精明之府
B、背为胸中之府
C、腰为肾之府
D、膝为筋之府

20、《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筋将惫矣的表现是( )
A、转摇不能
B、屈伸不能
C、不能久立
D、行则偻附

21、《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是神明之乱的表现。

22、《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头倾视深是府将坏的表现( )

23、《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脉为血之府。( )

24、“一源三歧”指的是督脉,冲脉,带脉。( )

25、《灵枢·经脉》中,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 )

26、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 ) 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27、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灵枢·逆顺肥瘦》

28、经脉十二者,伏行( ),深而不见。《灵枢·经脉》

29、任脉者,起于( ),以上毛际,寻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寻面入目。《素问·骨空论》

30、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 ),与其病也。《素问·五藏别论》

31、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 )中

32、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 )

33、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 )

34、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 )

35、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 )

36、故( )者,亦从南方来

37、( )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38、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

39、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为阴

40、盐味咸,入( )属水,血由心所主,属火,盐胜血。

学习通内经选读_4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被誉为中医的经典。学习通内经选读_4是《内经》系列课程之一,主要讲解了《素问·汉阳真脏论》和《灵枢·五癃津液别》两篇经典文章。

《素问·汉阳真脏论》

《汉阳真脏论》是《内经》中比较重要的篇章之一,它根据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分为五脏和六腑,分别为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这些脏腑在五行学说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元素和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讲解了五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强调了五脏的重要性,指出“五脏者,所以成形立命,藏精华,生志意,司声音,主志意也。”并且提出了“五脏之要,神藏于心”的观点。

此外,文章还讲解了五脏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如“心病则善悲,肝病则善怒,脾病则善思,肺病则善哭,肾病则善恐。”

《灵枢·五癃津液别》

《五癃津液别》是《内经》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它对人体各种津液的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文章首先介绍了五癃的概念,即大小便及汗液、涕液、唾液、泪液等,这些津液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章讲解了五臟六腑所主之液,如“心者,主血,…… 肝者,主筋,…… 脾者,主肌肉,…… 肺者,主皮毛,…… 肾者,主骨髓。”

最后,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种津液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如“泪多则惊,汗多则恶风,……”

总结

学习通内经选读_4课程详细介绍了《素问·汉阳真脏论》和《灵枢·五癃津液别》两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们了解了五脏六腑的重要性和各种津液的功能及其病理变化。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思想,为中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通内经选读_4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被誉为中医的经典。学习通内经选读_4是《内经》系列课程之一,主要讲解了《素问·汉阳真脏论》和《灵枢·五癃津液别》两篇经典文章。

《素问·汉阳真脏论》

《汉阳真脏论》是《内经》中比较重要的篇章之一,它根据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分为五脏和六腑,分别为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这些脏腑在五行学说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元素和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讲解了五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强调了五脏的重要性,指出“五脏者,所以成形立命,藏精华,生志意,司声音,主志意也。”并且提出了“五脏之要,神藏于心”的观点。

此外,文章还讲解了五脏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如“心病则善悲,肝病则善怒,脾病则善思,肺病则善哭,肾病则善恐。”

《灵枢·五癃津液别》

《五癃津液别》是《内经》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它对人体各种津液的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文章首先介绍了五癃的概念,即大小便及汗液、涕液、唾液、泪液等,这些津液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章讲解了五臟六腑所主之液,如“心者,主血,…… 肝者,主筋,…… 脾者,主肌肉,…… 肺者,主皮毛,…… 肾者,主骨髓。”

最后,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种津液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如“泪多则惊,汗多则恶风,……”

总结

学习通内经选读_4课程详细介绍了《素问·汉阳真脏论》和《灵枢·五癃津液别》两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们了解了五脏六腑的重要性和各种津液的功能及其病理变化。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思想,为中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