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微生物学实验_5课后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分类: 知到答案发布于:2024-06-02 16:53:33ė06442次浏览622条评论

mooc微生物学实验_5课后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第一讲 微生物培养基的微生物学完整配制

测试题

1、关于培养基的实验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配方上没有区别
B、课后要筛选目的答案答案菌株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
C、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可用于尿素分解菌的慕课筛选
D、纯化目的微生物学完整菌种需到得到单菌落,只能使用固体培养基

2、实验细菌适宜的课后生长pH为
A、5.0-6.0
B、答案答案3.0-4.0
C、慕课8.0-9.0
D、微生物学完整7.0-7.5

3、实验有关培养基配制的课后描述正确的是
A、液体培养基常用于菌种的答案答案分离、计数、慕课鉴定
B、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成分
C、依据人们的需求,配制出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D、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到pH、渗透压等影响

4、下列物质属于生长因子的是
A、葡萄糖
B、蛋白胨
C、NaCl
D、维生素

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6、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浓度一般为0.5-1.0%。

7、碳源对配制任何微生物的培养基都是必不可少的。

8、一些细菌和某些酵母菌尚可以石油、柴油、煤油、石蜡以及胶质沥青作为生长的碳源。

9、含碳无机物可以用作酵母菌培养基中的碳源。

10、配制培养基时,一般要先调节培养基pH,然后定容,如果需要配制固体培养基,最后加琼脂粉。

第二讲 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测试题

1、下列何种物质不宜用过滤除菌
A、血清
B、抗生素
C、维生素
D、支原体

2、实验室能用干热法灭菌的物品是
A、玻璃器皿
B、胶皮手套
C、培养基
D、手术刀
E、滤菌器

3、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依据是
A、细菌繁殖体被完全杀死
B、细菌菌毛蛋白变性
C、芽胞被完全杀死
D、鞭毛蛋白被破坏

4、防止细菌污染培养基宜采用
A、消毒
B、灭菌
C、无菌操作
D、灭菌和无菌操作

5、70%~75%乙醇的消毒灭菌机制是
A、蛋白质变性和凝固
B、损伤细胞膜
C、灭活酶类
D、氧化作用

6、滤菌器能除去衣原体和支原体。

7、紫外线杀菌的最佳波长是265nm。

8、消毒剂的作用原理是破坏细菌细胞膜,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酶失活。

9、物理消毒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低温和干燥。

10、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

第三讲 微生物的分离

测试题

1、高氏Ⅰ号培养基,牛肉膏培养基和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分别用于哪些菌的筛选?
A、放线菌,霉菌,细菌
B、放线菌,细菌,霉菌
C、细菌,放线菌,霉菌
D、霉菌,细菌,放线菌

2、一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的是
A、细菌
B、放线菌
C、霉菌
D、都一样

3、能够测定样品活菌数的方法是
A、稀释涂布平板法
B、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C、干重法
D、比浊法

4、下列关于植物内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内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
B、所有植物中几乎都存在内生菌. 由于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生态关系
C、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D、内生菌对宿主菌的生长都是不利的

5、进行植物内生真菌分离前,用75%的酒精浸泡植物材料是为了
A、杀死植物表面的细菌
B、破坏植物细胞
C、洗去植物表面的灰尘
D、溶解植物内的色素

6、通过分离纯化能获得所有的土壤微生物资源。

7、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对样品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8、高氏Ⅰ号培养基中加酚可以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

9、不同植物的内生菌种类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内生菌种类也可能不同

10、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会随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讲 细菌形态的观察

测试题

1、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几丁质
C、脂多糖
D、磷壁酸

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3、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偏向左上方,在换高倍镜观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说法是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B、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
C、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
D、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4、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A、细菌有细胞壁而真菌没有
B、细菌有鞭毛而真菌没有
C、细菌无成型的细胞核而真菌有
D、细菌有荚膜而真菌没有

5、以下4种方法中,属于负染色的是
A、芽孢染色
B、鞭毛染色
C、荚膜染色
D、菌体染色

6、芽孢经孔雀绿染色后呈孔雀绿色,芽孢囊及菌体内的孔雀绿被洗脱并被碱性复红复染成红色。

7、放线菌菌落的菌丝常从一个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生长。

8、鞭毛染色过程中,滴加鞭毛染色A液后立即滴加鞭毛染色B液。

9、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如果脱色时间太长会使本该染成红色的菌染成了紫色。

10、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与真菌的相同。

第五讲 真菌形态的观察

测试题

1、细菌荚膜的主要作用是?
A、细胞表面张力及其不均匀性,细胞的外形有时也会发生变化,而荚膜会起到支撑作用。
B、保护作用和贮藏养料作为透性屏障或(和)离子交换系统,可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C、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分泌与运输蛋白质。
D、控制细胞核内外物质交换运输和信息传输。

2、下列霉菌,有假根的是
A、根霉
B、毛霉
C、曲霉
D、青霉

3、下列霉菌,有足细胞的是
A、根霉
B、毛霉
C、曲霉
D、青霉

4、载玻片湿式培养法放一层滤纸的作用是
A、便于观察
B、美观
C、吸收保湿剂,保持小室湿润
D、防止载玻片掉落

5、不同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种类的荚膜结构,下列不属于荚膜分类的是
A、含水荚膜和不含水荚膜
B、荚膜或大荚膜
C、微荚膜
D、黏液层

6、细菌的荚膜主要由多糖和果胶类物质组成,也有少数细菌的荚膜成分是纤维素。

7、酵母必须以有机碳化物,主要是葡萄糖等单糖为碳源和能源,因此其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含糖丰富的偏酸性环境中,故有人称为糖菌。

8、小室培养时,可以用无菌的湿棉球代替滤纸。

9、毛霉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有匍匐菌丝和假根。

10、活酵母菌细胞,美蓝染色变为蓝色。

第六讲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测试题

1、在V.P反应中使用的培养液是
A、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液
B、葡萄糖发酵培养液
C、乳糖发酵培养液
D、蛋白胨水培养基

2、V.P反应如果是阳性结果,培养基呈现的颜色是
A、黄色
B、粉色
C、红色
D、绿色

3、在甲基红反应中,由于糖代谢途径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导致培养基的pH值
A、不变化
B、降低
C、升高
D、随机变化

4、吲哚试验结果呈阴性的菌株是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产气肠杆菌
D、枯草芽孢杆菌

5、在葡萄糖发酵实验中,溴甲酚紫反应的范围是
A、pH5.2-6.8
B、pH1.2-5.2
C、pH6.8-8.8
D、pH8.8-10.8

6、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可以用来进行菌株的分类鉴定。

7、吲哚本身没有颜色,不能直接看见,但当加入吲哚试剂时,该试剂与吲哚作用,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8、在加入吲哚试剂后切勿摇动试管,以免破坏乙醚层而影响结果。

9、甲基红试验中,应该注意甲基红试剂不要加得太多,以免出现假阳性。

10、培养液中的杜氏小管内有气泡为阳性反应,表明该菌分解糖能产酸并产气。

第七讲 利用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

测试题

1、进行菌种鉴定时,可以通过PCR扩增(),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
A、5.8S rDNA序列
B、28S rDNA序列
C、23S rDNA序列
D、16S rDNA序列

2、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根据下列哪种标准将质粒和染色体DNA分开的
A、数量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C、凝胶用量
D、线性结构

3、大部分细菌细胞都有一层细胞壁包被,细胞壁以内是
A、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
B、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细胞质、细胞膜和拟核
D、细胞质和拟核

4、DNA在琼脂糖凝胶的迁移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DNA分子越大,迁移的越慢。
B、超螺旋环状DNA一定比线状DNA迁移的快。
C、DNA的迁移速率还受到琼脂糖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D、核酸染料插入双链DNA造成其负电荷减少、刚性和长度增加,使得DNA迁移速率降低。

5、DNA复制需要
A、DNA模板、DNA聚合酶和dNTP
B、R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还有dNTP
C、D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还有dNTP
D、DNA模板、RNA聚合酶、引物还有dNTP

6、目前用于常规DNA测序的技术主要是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

7、进行真菌的鉴定需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提取基因组、PCR扩增18S rDNA序列、Sanger测序和序列比对。

8、DNA Marker的主要作用仅仅是为了判断目的条带是否与预期一致。

9、PCR过程中,引物的退火温度取决于引物的长度。

10、对于较难破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需要加入终浓度为20mg/mL的溶菌酶,37℃处理30min以上进行破壁处理。

第八讲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测试题

1、在利用布氏漏斗分离菌丝和发酵液时,需要
A、用水润湿滤纸
B、少量多次倾倒发酵培养物
C、用涂布器搅拌加速抽滤
D、以上都对

2、进行冷冻干燥之前,需要
A、检查仪器冷凝室是否干净
B、关闭放水阀
C、检查外挂瓶阀
D、以上都对

3、丝状真菌基因组提取需要以下几步
A、破碎细胞,释放DNA
B、去除RNA和蛋白质,纯化DNA
C、溶解DNA
D、以上都对

4、在提取基因组DNA的时候,需要用到RNA酶来消化RNA,那么用到的是哪一种RNA酶呢?
A、RNase H
B、RNase A
C、RNase T1
D、RNase I

5、加入酚氯仿后,经过离心,溶液分层,DNA存在于
A、上层水相
B、中间蛋白层
C、下层有机相
D、以上都不对

6、酚的作用是变性蛋白质,氯仿的作用是促进水相和有机相的分离,以及除去DNA溶液中的酚。

7、可以不经过冷冻干燥,直接液氮研磨真菌菌丝提取丝状真菌基因组。

8、真空抽滤完成后,一般先用镊子掀起滤纸通气,然后关闭真空泵电源,以防止液体倒吸。

9、加液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细胞破碎。

10、为便于长期保存,DNA最好溶解于TE缓冲液中。

第九讲 细菌转化和细菌-噬菌体协同进化

测试题

1、在蓝白斑筛选中,可做为β-半乳糖苷酶的底物是
A、IPTG
B、X-gal
C、磷酸钠
D、EDTA

2、用于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且能在平板上长出菌落的物质是
A、质粒DNA
B、目的基因
C、基因组DNA
D、cDNA

3、大肠杆菌热激转化实验过程中,常用的热激温度和时间分别是
A、80℃,90 s
B、4℃,90 s
C、42℃,90 s
D、70℃,90 s

4、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
A、无菌
B、动作轻柔
C、冰浴保持低温
D、可以使用旋涡振荡仪振荡混匀

5、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的步骤包括
A、细胞扩增
B、感受态细胞制备
C、转化
D、复苏、筛选

6、外源DNA进入大肠杆菌受体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有
A、化学试剂氯化钙等方法
B、电转化法
C、原生质体转化法
D、显微注射法

7、在转化过程中,热激后加入LB液体培养基进行复苏,复苏可以使细胞得到修复,同时使抗性基因得到表达。

8、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过程中扩大培养细胞的生长密度一般以刚进入对数期或对数生长前期时为好。

9、感受态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利用外源DNA的吸附和吸收。

10、外源基因进入革兰氏阳性细菌中可用原生质体法来转化。

第十讲 三亲接合法转化蓝细菌

测试题

1、用于三亲接合转化的蓝藻是处于哪个生长阶段?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2、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和接合辅助菌的混合比例是
A、1:1
B、10:1
C、1:2
D、1:5

3、三亲接合法中,菌菌混合液与蓝藻的的混合比例是
A、1:2
B、10:1
C、1:1
D、1:5

4、三亲接合法中的“三亲”是指
A、运载菌
B、接合辅助菌
C、蓝藻
D、细菌

5、蓝藻进行生物转化的方式包括
A、电转化
B、自然转化法
C、三亲接合法
D、氯化钙转化法

6、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和接合辅助菌的培养条件是30℃,190r/min。

7、三亲接合法中,蓝藻的培养条件是30℃,135r/min。

8、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中的质粒是带有目的基因的能在蓝藻中表达的质粒。

9、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和接合辅助菌只需活化1次。

10、三亲接合法中,蓝藻的细胞数目要达到10的7次方。

第十一讲 丝状真菌原生质体转化方法

测试题

1、下列不属于原生质体特性的是
A、细胞壁完整
B、保持完整细胞的遗传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
C、适当的条件下仍能再生细胞壁,并恢复成完整细胞
D、在生理条件下能长时间保持活力

2、在消化获得原生质体过程中,蜗牛酶的作用是
A、溶解细胞壁中几丁质、葡聚糖等
B、保持细胞活性,使细胞易于接受外源DNA
C、消化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从而释放原生质体
D、给细胞提供一个渗透压稳定的环境

3、转化过程中加入PEG,其作用是
A、稳定细胞内外压,保持细胞活性
B、是原生质体膜上的通道打开,提高转化效率
C、显弱电性与蛋白、糖类正电基团形成氢键,使原生质体连在一起发生凝聚
D、促进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

4、用于消化原生质体的菌丝的要求是
A、取连续培养2~3天的菌丝球
B、取连续培养5~7天的菌丝球
C、取连续培养9~12天的菌丝球
D、直接从固体平板上刮取菌丝

5、受体菌直接摄取游离的DNA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原生质体融合

6、原生质体转化过程中,需加入5~15μg DNA,总量保证就行,不用考虑浓度和体积。

7、消化时可采用单一酶或者与其他酶混合使用制备原生质体。

8、消化时间过长,消化得越充分,获得的原生质体越多,转化效率越高。

9、PEG分子中带有醚键,使PEG分子显示弱的负电性,可以和水、蛋白质和糖类分子的正电基团形成氢键,使得原生质体连在一起而发生凝聚。

10、先用0.7M的NaCl将纱布润湿,然后再用纱布过滤消化液,收集原生质体。

第十二讲 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测试题

1、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原料转变为产物的过程。

2、通过分离纯化获得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发酵的唯一目的。

3、面包等食物在放置过程中长菌了,这种现象属于天然发酵。

4、利用一种微生物进行发酵或同时利用两种微生物进行发酵都属于纯培养发酵。

5、链霉素、维生素B12、b-胡萝卜素等都属于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6、酵母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变为乙醇的过程是发酵。

7、发酵需要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的过程都是发酵。

8、发酵只能利用微生物细胞进行,不能利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进行发酵。

9、发酵过程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10、我国的传统发酵大都属于天然发酵。

期末测验

期末考试

1、关于培养基的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配方上没有区别
B、要筛选目的菌株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
C、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可用于尿素分解菌的筛选
D、纯化目的菌种需到得到单菌落,只能使用固体培养基

2、细菌适宜的生长pH为
A、5.0-6.0
B、3.0-4.0
C、8.0-9.0
D、7.0-7.5

3、有关培养基配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液体培养基常用于菌种的分离、计数、鉴定
B、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成分
C、依据人们的需求,配制出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D、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到pH、渗透压等影响

4、下列物质属于生长因子的是
A、葡萄糖
B、蛋白胨
C、NaCl
D、维生素

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6、下列何种物质不宜用过滤除菌
A、血清
B、抗生素
C、维生素
D、支原体

7、实验室能用干热法灭菌的物品是
A、玻璃器皿
B、胶皮手套
C、培养基
D、手术刀
E、滤菌器

8、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依据是
A、细菌繁殖体被完全杀死
B、细菌菌毛蛋白变性
C、芽孢被完全杀死
D、鞭毛蛋白被破坏

9、防止细菌污染培养基宜采用
A、消毒
B、灭菌
C、无菌操作
D、灭菌和无菌操作

10、70%~75%乙醇的消毒灭菌机制是
A、蛋白质变性和凝固
B、损伤细胞膜
C、灭活酶类
D、氧化作用

11、高氏Ⅰ号培养基,牛肉膏培养基和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分别用于哪些菌的筛选?
A、放线菌,霉菌,细菌
B、放线菌,细菌,霉菌
C、细菌,放线菌,霉菌
D、霉菌,细菌,放线菌

12、一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的是
A、细菌
B、放线菌
C、霉菌
D、都一样

13、能够测定样品活菌数的方法是
A、稀释涂布平板法
B、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C、干重法
D、比浊法

14、下列关于植物内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内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
B、所有植物中几乎都存在内生菌. 由于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生态关系。
C、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D、内生菌对宿主菌的生长都是不利的。

15、进行植物内生真菌分离前,用75%的酒精浸泡植物材料是为了
A、杀死植物表面的细菌
B、破坏植物细胞
C、洗去植物表面的灰尘
D、溶解植物内的色素

16、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几丁质
C、脂多糖
D、磷壁酸

17、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18、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偏向左上方,在换高倍镜观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说法是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B、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
C、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
D、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19、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A、细菌有细胞壁而真菌没有
B、细菌有鞭毛而真菌没有
C、细菌无成型的细胞核而真菌有
D、细菌有荚膜而真菌没有

20、以下4种方法中,属于负染色的是
A、芽孢染色
B、鞭毛染色
C、荚膜染色
D、菌体染色

21、细菌荚膜的主要作用是?
A、细胞表面张力及其不均匀性,细胞的外形有时也会发生变化,而荚膜会起到支撑作用。
B、保护作用和贮藏养料作为透性屏障或(和)离子交换系统,可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C、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分泌与运输蛋白质。
D、控制细胞核内外物质交换运输和信息传输。

22、下列霉菌,有假根的是
A、根霉
B、毛霉
C、曲霉
D、青霉

23、下列霉菌,有足细胞的是
A、根霉
B、毛霉
C、曲霉
D、青霉

24、载玻片湿式培养法放一层滤纸的作用是
A、便于观察
B、美观
C、吸收保湿剂,保持小室湿润
D、防止载玻片掉落

25、不同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种类的荚膜结构,下列不属于荚膜分类的是
A、含水荚膜和不含水荚膜
B、荚膜或大荚膜
C、微荚膜
D、黏液层

26、在V.P反应中使用的培养液是
A、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液
B、葡萄糖发酵培养液
C、乳糖发酵培养液
D、蛋白胨水培养基

27、V.P反应如果是阳性结果,培养基呈现的颜色是
A、黄色
B、粉色
C、红色
D、绿色

28、在甲基红反应中,由于糖代谢途径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导致培养基的pH值
A、不变化
B、降低
C、升高
D、随机变化

29、吲哚试验结果呈阴性的菌株是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产气肠杆菌
D、枯草芽孢杆菌

30、在葡萄糖发酵实验中,溴甲酚紫反应的范围是
A、pH5.2-6.8
B、pH1.2-5.2
C、pH6.8-8.8
D、pH8.8-10.8

31、进行菌种鉴定时,可以通过PCR扩增(),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
A、5.8S rDNA序列
B、28S rDNA序列
C、23S rDNA序列
D、16S rDNA序列

32、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根据下列哪种标准将质粒和染色体DNA分开的
A、数量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C、凝胶用量
D、线性结构

33、大部分细菌细胞都有一层细胞壁包被,细胞壁以内是
A、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
B、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细胞质、细胞膜和拟核
D、细胞质和拟核

34、DNA在琼脂糖凝胶的迁移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DNA分子越大,迁移的越慢。
B、超螺旋环状DNA一定比线状DNA迁移的快。
C、DNA的迁移速率还受到琼脂糖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D、核酸染料插入双链DNA造成其负电荷减少、刚性和长度增加,使得DNA迁移速率降低。

35、DNA复制需要
A、DNA模板、DNA聚合酶和dNTP
B、R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还有dNTP
C、D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还有dNTP
D、DNA模板、RNA聚合酶、引物还有dNTP

36、在提取基因组DNA的时候,需要用到RNA酶来消化RNA,那么用到的是哪一种RNA酶呢?
A、RNase H
B、RNase A
C、RNase T1
D、RNase I

37、加入酚氯仿后,经过离心,溶液分层,DNA存在于
A、上层水相
B、中间蛋白层
C、下层有机相
D、以上都不对

38、在蓝白斑筛选中,可做为β-半乳糖苷酶的底物是
A、IPTG
B、X-gal
C、磷酸钠
D、EDTA

39、用于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且能在平板上长出菌落的物质是
A、质粒DNA
B、目的基因
C、基因组DNA
D、cDNA

40、大肠杆菌热激转化实验过程中,常用的热激温度和时间分别是
A、80℃,90 s
B、4℃,90 s
C、42℃,90 s
D、70℃,90 s

41、用于三亲接合转化的蓝藻是处于哪个生长阶段?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42、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和接合辅助菌的混合比例是
A、1:1
B、10:1
C、1:2
D、1:5

43、三亲接合法中,菌菌混合液与蓝藻的的混合比例是
A、1:2
B、10:1
C、1:1
D、1:5

44、在消化获得原生质体过程中,蜗牛酶的作用是
A、溶解细胞壁中几丁质、葡聚糖等
B、保持细胞活性,使细胞易于接受外源DNA
C、消化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从而释放原生质体
D、给细胞提供一个渗透压稳定的环境

45、转化过程中加入PEG,其作用是
A、稳定细胞内外压,保持细胞活性
B、是原生质体膜上的通道打开,提高转化效率
C、显弱电性与蛋白、糖类正电基团形成氢键,使原生质体连在一起发生凝聚
D、促进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

46、用于消化原生质体的菌丝的要求是
A、取连续培养2~3天的菌丝球
B、取连续培养5~7天的菌丝球
C、取连续培养9~12天的菌丝球
D、直接从固体平板上刮取菌丝

47、受体菌直接摄取游离的DNA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原生质体融合

48、DNA复制需要
A、模板
B、引物
C、dNTP
D、DNA聚合酶

49、进行真菌的鉴定需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
A、提取基因组
B、PCR扩增18S rDNA序列
C、Sanger测序
D、序列比对

50、在利用布氏漏斗分离菌丝和发酵液时,需要
A、用水润湿滤纸
B、少量多次倾倒发酵培养物
C、用涂布器搅拌加速抽滤
D、以上都不对

51、进行冷冻干燥仪预冷之前,需要
A、检查仪器冷凝室是否干净
B、关闭放水阀
C、检查外挂瓶阀
D、放入冷冻后的菌丝

52、丝状真菌基因组提取需要以下几步
A、破碎细胞,释放DNA
B、去除RNA,纯化DNA
C、去除蛋白质,纯化DNA
D、溶解DNA

53、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
A、无菌
B、动作轻柔
C、冰浴保持低温
D、可以使用旋涡振荡仪振荡混匀

54、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的步骤包括
A、细胞扩增
B、感受态细胞制备
C、转化
D、复苏、筛选

55、外源DNA进入大肠杆菌受体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有
A、化学试剂氯化钙等方法
B、电转化法
C、原生质体转化法
D、显微注射法

56、三亲接合法中的“三亲”是指
A、运载菌
B、接合辅助菌
C、蓝细菌
D、质粒

57、蓝藻进行生物转化的方式包括
A、电转化
B、自然转化法
C、三亲接合法
D、氯化钙转化法

58、下列属于原生质体特性的是
A、细胞壁完整
B、保持完整细胞的遗传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
C、适当的条件下仍能再生细胞壁,并恢复成完整细胞
D、在生理条件下能长时间保持活力

59、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浓度一般为0.5-1.0%。

60、碳源对配制任何微生物的培养基都是必不可少的。

61、一些细菌和某些酵母菌尚可以石油、柴油、煤油、石蜡以及胶质沥青作为生长的碳源。

62、含碳无机物可以用作酵母菌培养基中的碳源。

63、配制培养基时,一般要先调节培养基pH,然后定容,如果需要配制固体培养基,最后加琼脂粉。

64、滤菌器能除去衣原体和支原体。

65、紫外线杀菌的最佳波长是265nm。

66、消毒剂的作用原理是破坏细菌细胞膜,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酶失活。

67、物理消毒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低温和干燥。

68、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

69、通过分离纯化能获得所有的土壤微生物资源。

70、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对样品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71、高氏Ⅰ号培养基中加酚可以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

72、不同植物的内生菌种类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内生菌种类也可能不同。

73、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会随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74、芽孢经孔雀绿染色后呈孔雀绿色,芽孢囊及菌体内的孔雀绿被洗脱并被碱性复红复染成红色。

75、放线菌菌落的菌丝常从一个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生长。

76、鞭毛染色过程中,滴加鞭毛染色A液后立即滴加鞭毛染色B液。

77、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如果脱色时间太长会使本该染成红色的菌染成了紫色。

78、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与真菌的相同。

79、细菌的荚膜主要由多糖和果胶类物质组成,也有少数细菌的荚膜成分是纤维素。

80、酵母必须以有机碳化物,主要是葡萄糖等单糖为碳源和能源,因此其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含糖丰富的偏酸性环境中,故有人称为糖菌。

81、小室培养时,可以用无菌的湿棉球代替滤纸。

82、毛霉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有匍匐菌丝和假根。

83、活酵母菌细胞,美蓝染色变为蓝色。

84、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可以用来进行菌株的分类鉴定。

85、吲哚本身没有颜色,不能直接看见,但当加入吲哚试剂时,该试剂与吲哚作用,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86、在加入吲哚试剂后切勿摇动试管,以免破坏乙醚层而影响结果。

87、甲基红试验中,应该注意甲基红试剂不要加得太多,以免出现假阳性。

88、培养液中的杜氏小管内有气泡为阳性反应,表明该菌分解糖能产酸并产气。

89、目前用于常规DNA测序的技术主要是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

90、DNA Marker的主要作用仅仅是为了判断目的条带是否与预期一致。

91、PCR过程中,引物的退火温度取决于引物的长度。

92、对于较难破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需要加入终浓度为20mg/mL的溶菌酶,37℃处理30min以上进行破壁处理。

93、酚的作用是变性蛋白质,氯仿的作用是促进水相和有机相的分离,以及除去DNA溶液中的酚。

94、可以不经过冷冻干燥,直接液氮研磨真菌菌丝提取丝状真菌基因组。

95、真空抽滤完成后,一般先用镊子掀起滤纸通气,然后关闭真空泵电源,以防止液体倒吸。

96、加液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细胞破碎。

97、为便于长期保存,DNA最好溶解于TE缓冲液中。

98、在转化过程中,热激后加入LB液体培养基进行复苏,复苏可以使细胞得到修复,同时使抗性基因得到表达。

99、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过程中扩大培养细胞的生长密度一般以刚进入对数期或对数生长前期时为好。

100、感受态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利用外源DNA的吸附和吸收。

101、外源基因进入革兰氏阳性细菌中可用原生质体法来转化。

102、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和接合辅助菌的培养条件是30℃,190r/min。

103、三亲接合法中,蓝藻的培养条件是30℃,135r/min。

104、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中的质粒是带有目的基因的能在蓝藻中表达的质粒。

105、三亲接合法中,运载菌和接合辅助菌只需活化1次。

106、三亲接合法中,蓝藻的细胞数目要达到10的7次方。

107、原生质体转化过程中,需加入5~15μg DNA,总量保证就行,不用考虑浓度和体积。

108、消化时可采用单一酶或者与其他酶混合使用制备原生质体。

109、消化时间过长,消化得越充分,获得的原生质体越多,转化效率越高。

110、PEG分子中带有醚键,使PEG分子显示弱的负电性,可以和水、蛋白质和糖类分子的正电基团形成氢键,使得原生质体连在一起而发生凝聚。

111、先用0.7M的NaCl将纱布润湿,然后再用纱布过滤消化液,收集原生质体。

112、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原料转变为产物的过程。

113、通过分离纯化获得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发酵的唯一目的。

114、面包等食物在放置过程中长菌了,这种现象属于天然发酵。

115、利用一种微生物进行发酵或同时利用两种微生物进行发酵都属于纯培养发酵。

116、链霉素、维生素B12、β-胡萝卜素等都属于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117、酵母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变为乙醇的过程是发酵。

118、发酵需要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的过程都是发酵。

119、发酵只能利用微生物细胞进行,不能利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进行发酵。

120、发酵过程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121、我国的传统发酵大都属于天然发酵。

学习通微生物学实验_5

本次实验主要内容是对微生物的营养代谢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途径。

实验操作步骤

1、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及微生物。

2、将培养基分装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不同营养物质。

3、接种微生物,并在相应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4、观察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5、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发现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有所不同。

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快;而在缺氮的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此外,在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的形态也有所变化。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微生物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形态;而在缺氮的培养基中,微生物呈现出较为静态的形态。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途径,并能够依据微生物的不同生长条件进行培养、观察和分析。

此外,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也发现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与其所处的营养条件密切相关,这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微生物的营养代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意义

微生物在地球上的生态作用非常重要,不仅与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有关,还涉及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机理,还有助于我们探索更多的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价值。

同时,微生物营养代谢的研究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推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食品科技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大学微生物学实验_5

本次实验主要是针对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处于世界各地的许多生态系统中,并对人类的健康、环境和经济产生影响。了解它们的类型和数量对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生物工程等方面至关重要。

实验目的

1、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和技术;

2、掌握各种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3、通过对不同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别,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原理

微生物鉴定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等特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根据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反应特点,可以对其进行分类鉴定。

细菌的形态鉴定包括细胞形态、大小、结构和颜色等特征;生理特征包括对不同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要求和适应;生化鉴定则包括酶谱分析、糖代谢及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等。

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包括实验培养法、酶谱分析、脂类化合物分析、核酸分析等。实验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包括选择性培养法、不选择性培养法、生理生化鉴定法和血清学鉴定法等。

实验步骤

1、制备各种培养基;

2、采集未知细菌样品,进行初步实验室鉴定;

3、进行选择性培养,观察生长情况;

4、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包括糖代谢、氧化还原反应和酶谱分析;

5、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对不同细菌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和分类。我们使用了常用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等,观察了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特征。

我们还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包括糖代谢、氧化还原反应和酶谱分析等。通过对不同菌株的生化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成功地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和技术,了解了不同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微生物的鉴定对于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生物工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次实验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微生物学知识和技术,为人类的健康、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