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植物保护学_1章节答案(mooc完整答案)

安全教育问答2024-05-19 06:08:3722946抢沙发
mooc植物保护学_1章节答案(mooc完整答案)摘要: 第一章 绪论1.1 植物病害对人类的危害1、距今约350年前法国鲁昂地区就颁布法律要求毁灭小檗以防治 ),这是第一次为人所知的用法律措施来对付植物病害的尝试。A、马铃薯晚疫病B、水稻稻瘟病C、小麦秆锈 ...

mooc植物保护学_1章节答案(mooc完整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病害对人类的植物整答危害

1、距今约350年前法国鲁昂地区就颁布法律要求毁灭小檗以防治( ),保护这是学章第一次为人所知的用法律措施来对付植物病害的尝试。
A、节答马铃薯晚疫病
B、案m案水稻稻瘟病
C、植物整答小麦秆锈病
D、保护棉花枯萎病

2、学章1845-1846年,节答爱尔兰由于( )大流行而造成饥荒,案m案使大约100万人饿死,植物整答150万人背井离乡。保护
A、学章马铃薯晚疫病
B、节答水稻稻瘟病
C、案m案小麦秆锈病
D、棉花枯萎病

3、1970年( )毁掉了美国15% 的玉米,损失高达10亿美元。
A、玉米大斑病
B、玉米圆斑病
C、玉米小斑病
D、玉米黑穗病

4、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种植业因遭受( )的危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
A、葡萄霜霉病
B、葡萄黑痘病
C、葡萄根瘤蚜
D、葡萄白粉病

5、20世纪30-70年代,荷兰( )毁掉了美洲榆树,使环境严重恶化。
A、榆树根腐病
B、榆树疫病
C、榆树溃疡病
D、榆树轮纹病

6、( )使得美洲板栗树在北美消失。
A、板栗疫病
B、板栗炭疽病
C、板栗板栗胴枯病
D、板栗黑斑病

7、松树( )引起松树大面积枯萎,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检疫对象。
A、松针褐斑病
B、松瘤锈病
C、松树赤枯病
D、松材线虫

8、咖啡( )使得斯里兰卡不能继续种植咖啡,该种茶叶,因而改变了当地和英国的生活习惯。
A、炭疽病
B、黑痣病
C、溃疡病
D、锈病

9、感染了( )的小麦麦粒,由于病菌代谢物中含有单端孢霉烯雷和赤霉烯酮等毒素,人畜食用过量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机型中毒症状,并造成肝脾重大。
A、白粉病
B、赤霉病
C、锈病
D、纹枯病

10、( )一度成为人、畜的大害,被称为中世纪的恶魔,在中世纪的欧洲,肆虐了几个世纪,在当时造成极大的恐慌。
A、马铃薯晚疫病
B、麦角病
C、锈病
D、溃疡病

11、据FAO估计,植物因受病害损失平均为总产量的40%-50%。

12、植物病害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各国制定了统一的植物病害检疫对象,并严禁带有这些病原物的产品进境。

13、农产品由于病菌毒素和化学农药的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14、小麦纹枯病自古以来就是小麦的毁灭性病害。

15、在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技术落后的国家,植物病害造成的损失可能抵消提高生产力所取得的成果。

16、植物病害破坏了粮食和饲料的生产、供应,也威胁中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谈谈植物病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社会经济,食品安全,生态和国际政治等方面)。

2、人类的干预对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有哪些重要影响?

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病害系统

2.1-2.2 植物病害与病害症状

1、植物病害的基本特征是( )
A、病征、病状
B、病因、症状
C、经济损失、病因
D、经济损失、病变

2、植物病害与伤害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植物病害的形成要经过( )
A、组织变化
B、病理变化
C、形态变化
D、寄生变化

3、植物病害的定义包含三个内容,即病因、病变和( )。
A、症状
B、病征
C、病状
D、坏死

4、下列哪个不是病状 ( )
A、胶状物
B、变色
C、溃疡
D、坏死

5、下列哪个不是病征 ( )
A、胶状物
B、脓状物
C、花叶
D、霉状物

6、下列病状哪个不属于畸形( )
A、卷叶
B、软腐
C、矮化
D、曲叶

7、下列哪个病状不属于变色 ( )
A、黄化
B、猝倒
C、脉明
D、斑驳

8、下列哪个病状不属于腐烂 ( )
A、湿腐
B、软腐
C、增生
D、干腐

9、下列病害病征不为霉状物的是( )
A、霜霉病
B、炭疽病
C、灰霉病
D、柑橘绿霉病

10、下列病害病征任何阶段都不表现为点状物的是 ( )
A、炭疽病
B、苹果腐烂病
C、白粉病
D、猕猴桃溃疡病

11、郁金香受病毒感染后,叶片和花瓣产生变色的症状,因此属于病毒病。

12、植物在被病原物侵染后会先发生组织病变,再发生生理病变,最后发生形态病变。

13、植物病害病状大体上分为五大类型,即变色、坏死、畸形、腐烂、萎蔫。

14、点状物病征实质上是真菌的繁殖体,包含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子囊壳、闭囊壳、子囊座、菌核等。

15、作物白粉病和青霉病的病征均为粉状物。

16、病变植物变色类型包括黄化、脉明、斑驳、紫化、红化等。

17、菌物病害可以通过喷菌现象进行简易诊断。

18、小麦霜霉病是以病状命名的病害。

19、脉明属于坏死的病状之一。

20、同一病原物在同一寄主植物上引起病害的症状是一定的。

2.3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1、温室栽培草莓易发病害为( )
A、灰霉病
B、绿霉病
C、曲霉病
D、青霉病

2、设施农业栽培模式不包括( )
A、温室
B、大棚
C、银色防蚜地膜
D、小拱棚

3、植物病害系统是哪两个要素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 )
A、病原物和寄主植物
B、微生物和植物
C、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D、生态系统

4、植物病害系统中的病三角是哪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A、病原物、植物、非生物环境条件
B、病原物、寄主、人类
C、病原、寄主、人类
D、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

5、农田植物病害系统中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有?( )
A、病原物、植物、非生物环境条件、人类
B、病原物、寄主植物、人类和环境条件
C、病原、品种、人类、气象要素
D、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栽培管理

6、一个抗病品种投入生产使用,几年后抗性“丧失”了,主要原因是?( )
A、抗病基因丢失了
B、病原物致病力快速变异,其群体组成发生了变化
C、种植制度改变了
D、环境恶化了

7、葡萄霜霉病通过避雨栽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其主要原因是?( )
A、田间病原物数量减少
B、病原物侵入需要的环境条件不满足
C、葡萄生产势强,抗病性提高
D、种植方式变化,农药减施所致

8、农田生态系统中,病害发生和流行,与下列哪个要素的关系最密切?( )
A、病原物数量和致病性
B、寄主的抗病性
C、人类干预
D、温度和湿度

9、农田植物病害系统与自然植物病害系统的本质区别是?( )
A、寄主植物的组成不同
B、环境因子不同
C、病原物种类组成不同
D、病害发生的基本要素不同(前者是由病害四角关系决定,后者是病害三角关系决定)

10、病害三角中的环境因子主要指?( )
A、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
B、寄主周围的小生境
C、气象条件
D、种植模式

11、引起植物发病的因子按性质分为微生物和昆虫。

12、生理性缺水和维管束受病原物入侵均可导致植物萎蔫的出现。

13、农田植物病害系统中的病害四角关系包括农作物、人类活动、病原物、环境条件。

14、植物病害系统包含寄主、病原和非生物环境条件三个因素。

15、寄主植物的抗感特性是由环境决定的。

16、环境因素包括两大类,即气象因素和土壤因素。

17、非生物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和pH值。

18、植物病害系统的类型有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田植物病害系统、设施农业植物病害系统、贮藏植物病害系统。

19、病原物的致病力差异可分为强致病力、中致病力、弱致病力。

20、温室病害的两大特点是病害循环快和病原数量多。

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病害系统

1、如何看待植物病变的过程是区分病害与伤害的重要特征?

2、植物病害有两大类,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相互的关系如何?

3、设施农业系统中病害系统有何特点?为什么在设施系统中有些病害会更严重?有些生产上非常严重的病害又能利用设施系统得以很好控制?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3.1 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1、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寄生物的是( )
A、霜霉菌
B、白粉菌
C、固氮菌
D、根肿菌

2、以腐生生活为主的是( )。
A、兼性寄生物
B、半寄生物
C、专性寄生物
D、兼性腐生物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是( )
A、赤霉素
B、乙烯
C、脱落酸
D、草酸

4、病原物的寄生性实质是一种( )关系。
A、致病
B、抗生
C、共生
D、营养

5、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 )。
A、基本结构
B、侵袭力或毒力
C、代谢产物
D、营养要求

6、针对专性寄生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寄生性越强,则致病性越强
B、寄生性越弱,则致病性越强
C、寄生性和致病性没有关系
D、寄生性和致病性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7、活体寄生物对营养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能用人工培养进行基培养( )。

8、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一般没有关联性( )。

9、病原菌的毒力越高,其致病性就越强( )。

10、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

11、不同的病原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酶的种类和顺序都是不一样的()。

12、病原菌致病过程中分泌的毒素是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酶类化合物( )。

13、根瘤菌侵染植物形成肿瘤是由于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导致的( )。

3.2 植物病害症状

1、某种观叶植物发病以后在叶部出现斑点属于以下哪一类病状( )。
A、变色
B、坏死
C、腐烂
D、畸形

2、下列不属于植物病毒病引起的症状的是( )。
A、变色
B、坏死
C、腐烂
D、畸形

3、郁金香的碎色病的病状是( )。
A、变色
B、坏死
C、萎蔫
D、畸形

4、受病原菌为害后,植物幼苗近茎基部坏死,倒伏,称为( )。
A、立枯
B、猝倒
C、坏死
D、疮痂

5、某些植物感病后,植物体内的生长激素类物质常常失调,引发植物( )症状。
A、腐烂
B、溃疡
C、坏死
D、畸形

6、( )引起的植物病害通常不产生任何病征。
A、菌物
B、病毒
C、寄生性植物
D、植原体

7、下列病害中属于危害维管束引起的病害是( )。
A、柑橘溃疡病
B、棉花黄萎病
C、小麦全蚀病
D、马铃薯晚疫病

8、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征是( )。
A、点状物
B、霉状物
C、粉状物
D、脓状物

9、下列不属于植物病害的病理变化过程是( )。
A、遗传病变
B、生理病变
C、组织病变
D、外部病变

10、许多病原真菌引起的叶部斑点,为局部侵染( )。

11、所有植物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病害在植物表面无病征,但有明显的症状特点( )。

12、植物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 )。

13、植物病害的症状是一成不变的,但有时易受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

14、生理性萎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恢复的( )。

15、.寄生性植物引起的植物病害有病状没无病征( )。

16、植物病变都会导致经济价值降低( )。

17、番茄青枯病属于系统侵染病害( )。

3.3 植物病害循环

1、病原物的存活方式不包括( )。
A、休眠
B、腐生
C、寄生
D、共生

2、影响病原菌侵入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生物因素

3、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因素( )。
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生物因素

4、下列病原物的侵染方式为被动侵入的是( )。
A、菌物
B、植物线虫
C、细菌
D、灰霉病

5、8.油菜黑胫病菌越冬越夏的场所是( )。
A、土壤
B、病残体
C、有机肥料
D、生物介体

6、下列病害中属于单循环病害的是( )。
A、青霉病
B、晚疫病
C、赤霉病
D、灰霉病

7、植物病毒通过自然孔口侵入。( )

8、病原线虫的直接侵入是用口针不断地刺伤寄主细胞,以后在植物体内借助化学作用扩展。( )

9、病原物的温度特性决定作物发病的季节。( )

10、土壤习居菌一般寄生专化性较强,寄主范围窄。( )

11、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是带菌的种薯。( )

12、小麦黑粉病是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具有多次再侵染。( )

13、侵染性病害有病征,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有从发病中心向周围扩散蔓延的明显迹象。( )

14、在对单循环病害制定防治策略时,应侧重病菌的再侵染才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1、查询资料,举例说明视频里出现的或者常见的土传病害和气传病害,并阐述土传病害和气传病害病害循环和防治措施上的异同。

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

4.1 菌物概述

1、属于真菌菌丝变态的结构是()
A、菌核
B、吸器
C、菌索
D、假根

2、菌物的细胞中不含有的细胞器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3、附着胞的主要功能是( )
A、生长
B、繁殖
C、帮助侵入
D、吸收营养

4、下列不属于菌丝变态的结构是( )
A、菌核
B、假根
C、附着枝
D、侵染垫

5、菌物的营养体的直径范围大概为( )
A、1-30 nm
B、1-30 mm
C、50-100 μm
D、1-30 μm

6、菌核的主要作用是:( )
A、抵抗不良环境
B、吸收营养
C、攀附
D、支撑

7、下列在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假根
B、吸器
C、附着胞和侵染垫
D、附着枝

8、酵母的营养体为( )
A、单细胞
B、菌丝体
C、原生质体
D、假菌丝

9、菌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

10、菌丝体以菌丝的顶端部分进行生长和延伸,且不断产生分枝, 每一段菌丝都有可能生长成一个完整的菌落。()

11、菌核可以抵御不良的环境,如干旱、高温等,是真菌的一种越冬和越夏机构,典型的菌核外层是疏丝组织,内部是拟薄壁组织。()

12、植物病原菌物的菌丝都是有隔菌丝。()

13、菌物的营养体都是菌丝体。()

14、有隔菌丝的单个细胞均只含有1个细胞核。()

15、菌丝的变态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菌丝营养结构。()

16、吸器的主要功能是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

4.2 菌物的繁殖

1、下列孢子中不属于无性孢子的是( )
A、孢囊孢子
B、担孢子
C、厚垣孢子
D、分生孢子

2、下列孢子中不属于有性孢子的是( )
A、休眠孢子囊
B、接合孢子
C、子囊孢子
D、孢囊孢子

3、下列孢子中抗逆性最强的是( )
A、厚垣孢子
B、分生孢子
C、游动孢子
D、子囊孢子

4、一个子囊中通常形成()个子囊孢子
A、2
B、4
C、6
D、8

5、一个担子上通常形成( )个担孢子
A、2
B、4
C、6
D、8

6、真菌的无性繁殖一般包括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7、分生孢子是卵菌、子囊菌和担子菌的有性孢子。()

8、游动孢子一般具有1-2根鞭毛,靠鞭毛在水中游动。( )

9、孢囊孢子没有鞭毛,不能游动。( )

10、单个菌株就可以完成有性生殖的现象称为同宗配合。( )

11、同宗配合菌物的有性后代比异宗配合菌物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4.3 菌物的生活史及其分类

1、同一个菌物的种的形态相似,种内还可以根据其对不同科、属寄主植物的寄生专化性分为( )
A、营养体亲和群
B、生理小种
C、专化型
D、菌丝融合群

2、同一个菌物的种的形态相似,种内还可以根据其对同一寄主不同品种的致病能力差异分为( )
A、营养体亲和群
B、生理小种
C、专化型
D、菌丝融合群

3、菌物的最基本分类单元是( )
A、属
B、种
C、纲
D、目

4、菌物的典型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5、所有菌物的生活史中都有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6、半知菌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其生活史中只有有性阶段或无性阶段尚未发现。()

7、大多数菌物一个生长季节内可以进行多次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 )

8、多型现象指的是菌物在生活史中可以产生2种或2种以上的孢子的现象。()

9、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为单倍体。()

10、菌物的主要分类单元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

1、菌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具有哪些优势?

2、菌丝的变态有哪些?不同变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菌物的营养方式有哪几种?不同营养方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第五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5.1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概述

1、植物病原细菌多数是( )。
A、杆状
B、弹状
C、球状
D、念珠状

2、下面那些生物为原核生物( )。
A、动物
B、菌原体
C、真菌
D、植物

3、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分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葡聚糖
D、肽聚糖和磷壁酸

4、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分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葡聚糖
D、肽聚糖和磷壁酸

5、植物病原细菌的鞭毛中,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为( )。
A、极鞭
B、周鞭
C、茸鞭
D、尾鞭

6、( )是有些细菌渡过不良环境时的休眠器官。
A、质粒
B、鞭毛
C、芽孢
D、染色体

7、原核生物胞质核糖体大小为( )。
A、50S
B、60S
C、70S
D、80S

8、菌原体和螺原体没有( ),没有革兰氏染色反应,也没有鞭毛。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区

9、细菌的鞭毛和纤毛是由( )组成。
A、几丁质
B、蛋白质
C、葡聚糖
D、肽聚糖

10、细菌的鞭毛分为极鞭和周鞭两种。 ( )

11、细菌属于真核生物界、细菌门,为单细胞生物。( )

12、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 )

13、细菌没有固定形态的细胞核。( )

14、鞭毛在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识别功能。( )

15、芽孢是细菌渡过不良环境时所形成的休眠器官,不是繁殖器官。( )

16、原核生物细胞质中含有80S的小分子核蛋白。( )

17、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是革兰氏阳性,少数是阴性。( )

5.2 细菌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

1、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的10分钟致死温度是( )。
A、20~30℃
B、48~53℃
C、55~60℃
D、100~120℃

2、一般产芽孢细菌的致死温度是( )。
A、60℃ 30分钟
B、70℃ 30分钟
C、80℃ 30分钟
D、120℃ 30分钟

3、细菌的繁殖很快,在其他条件适合时,( )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很大。
A、温度
B、湿度
C、氧气
D、光照

4、植物病原细菌的繁殖方式是( )。
A、裂殖
B、芽殖
C、有丝分裂
D、复制

5、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细胞质内的( ),有些细胞中还有单独的遗传物质。
A、RNA
B、DNA
C、质粒
D、芽孢

6、( )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
A、RNA
B、质粒
C、芽孢
D、气泡

7、细菌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

8、质粒可以决定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 )

9、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温度对细菌生长繁殖影响最大。( )

10、植物病原细菌一般在微酸性条件下适合生长。( )

11、细菌的自然突变率很低,因突变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很低。( )

12、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力不会发生变异。( )

13、细菌的染色体控制细菌的各种遗传特性。( )

14、质粒能自我复制并传给子代,也可自然丢失。( )

5.3 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致病性及侵染

1、植物病原细菌绝大多数是( )
A、专性寄生
B、非专性寄生
C、转性腐生
D、非专性腐生

2、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气流
B、雨水
C、人为
D、种子

3、( )不是柑橘黄龙病的主要的侵染来源。
A、田间病株
B、带菌苗木
C、土壤和粪肥
D、生物介体

4、引起丛枝、黄化等畸形症状的原核生物是( )。
A、棒性杆菌
B、假单胞菌
C、菌原体
D、泛菌属

5、在自然界,依赖于昆虫介体传播的植物病原细菌是( )。
A、芽孢杆菌
B、假单胞菌
C、菌原体
D、棒形杆菌

6、植原体在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
A、空气传播
B、土壤传播
C、介体传播
D、机械传播

7、植物病原细菌寄生性并不严格,都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

8、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分泌到胞外的功能蛋白有密切相关。( )

9、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与致病性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性。( )

10、植物病原细菌可以直接穿过角质层或从表皮侵入,也可以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

11、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口都是细菌侵入的主要途径。( )

12、植物病原细菌是主要靠雨水和昆虫介体传播。( )

13、多数的植物病原细菌单独在土壤中能够存活很长时间。( )

14、菌原体和螺原体主要靠雨水和气流传播。( )

第五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如何鉴别植物菌物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第六章 植物病原病毒

6.1 植物病原病毒

1、度量病毒大小的尺度单位是()。
A、微米
B、毫米
C、纳米
D、厘米

2、哪种形态的植物病毒最为多见()。
A、杆状
B、球状
C、线状
D、弹状

3、决定植物病毒感染性的是()。
A、囊膜
B、衣壳
C、核酸
D、酯类

4、类病毒的主要特征是()。
A、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
B、只有dsRNA,没有蛋白质外壳
C、只有ssRNA,没有蛋白质外壳
D、只有RNA,没有蛋白质外壳

5、植物病毒大多为哪种核酸类型()。
A、dsDNA
B、ssDNA
C、(-)ssRNA
D、(+)ssRNA

6、不属于病毒体特征的是()。
A、非细胞结构
B、对干扰素敏感
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
D、对抗生素不敏感??

7、植物病毒的结构蛋白有()。
A、衣壳蛋白和包膜蛋白
B、衣壳蛋白
C、包膜蛋白
D、传播、移动需要的蛋白

8、植物病毒引起的症状不包括()。
A、变色
B、坏死
C、腐烂
D、畸形

9、植物病毒病害不具有病症。()

10、植物出现变色、花叶、矮缩和畸形等症状就是发生了病毒病。()

11、1、病毒的基本个体单位称为粒体。()

12、1、病毒分类系统中“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

13、1、双生病毒即类似两个球状粒体联合在一起。()

14、1、所有植物病毒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

15、1、DNA病毒以双链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

16、病毒卫星不可以独立复制。()

6.3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移动和运输(传播)

1、()是最有效的植物病毒传播介体,能传播几百种植物病毒。
A、蝗虫
B、飞虱
C、叶蝉
D、蚜虫

2、植物病毒靠产生()蛋白去修饰胞间连丝,进而使其孔径扩大,以便侵染性病毒结构通过。
A、运动
B、衣壳
C、沉默抑制子
D、复制酶

3、植物病毒通植物细胞的()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胞间连丝
D、内质网

4、一般来讲,植物()组织很少含有病毒,并可以通过该组织培养获得无毒植株。
A、机械
B、分生
C、营养
D、输导

5、在显示系统症状的叶片中,( )。
A、黄色区域比绿色区域含有更大量的病毒
B、绿色区域比黄色区域含有更大量的病毒
C、绿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病毒含量一样多
D、黄色区域不含病毒

6、TMV的长距离转移必须有()蛋白参与才能进行。
A、运动
B、衣壳
C、沉默抑制子
D、复制酶

7、下列传播方式属于介体传播的是()。
A、种子传播
B、无性繁殖材料传播
C、禾谷多黏菌传播
D、汁液接触传播

8、烟草脆裂病毒的介体是()。
A、花粉
B、蚜虫
C、真菌
D、线虫

9、下列植物病毒可通过蚜虫传播的是()。
A、黄瓜花叶病毒
B、小麦土传花叶病毒
C、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D. 玉米粗缩病毒
D、玉米粗缩病毒

10、植物病毒自身具有主动转移的能力。()

11、无论在病田植株间,还是在病组织内病毒的移动都是被动的。()

12、植物病毒粒体可以直接通过植物胞间连丝。()

13、植物病毒通过胞间连丝并不全是以完整的病毒粒体形式,大多数是脱去外壳蛋白,只有核酸通过。()

14、系统侵染的植物病毒在叶片组织中的分布是均匀的。()

15、植物病毒的细胞间移动是通过胞间连丝完成的。()

16、植物病毒移动的主流方向是与营养主流方向一致的。

17、植物病毒能够在土壤内长期存活,所以能通过土壤进行传播()。

第六章植物病原病毒

1、植物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

2、病毒侵染植物后在活细胞内的增殖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

3、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

第七章 植物线虫

7.1 第七章 植物线虫

1、大豆胞囊线虫的拉丁文是( )
A、Heterodera schachtii
B、Heterodera glycines
C、Globodera rostochiensis
D、Globodera pallida

2、不属于植物寄生线虫的为害症状的是( )
A、畸型
B、黄化
C、花叶
D、矮化

3、小麦粒线虫一年发生( )代。
A、1代
B、2代
C、3代
D、4代

4、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寄主是( )
A、松树
B、番茄
C、黄瓜
D、大豆

5、植物寄生线虫和其它食性的线虫最明显的形态区别在于( )
A、神经系统
B、口针
C、生殖腺
D、侧尾腺

6、下列几种植物寄生线虫中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发生为害的是( )
A、贝西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B、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C、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
D、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7、大豆胞囊线虫的英文简称是CCN。 ( )

8、大豆胞囊线虫的英文简称是SCN。( )

9、二龄幼虫是大豆胞囊线虫侵染虫期。( )

10、二龄幼虫是根结线虫的侵染虫期。( )

11、大豆胞囊线虫生活史分为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和成虫。( )

12、成熟的大豆胞囊线虫雌虫死亡后表皮变厚而硬,淡褐至深褐色,称为胞囊。( )

13、线虫属于无脊椎动物。( )

14、植物寄生线虫占了线虫门的大多数。( )

15、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传播介体。

16、淡紫紫孢菌对根结线虫的卵致死率达到80%

第七章 植物线虫

1、简述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活史。

2、简述植物寄生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机制。

第八章 寄生性植物

8.1 寄生性植物

1、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寄生性植物可分为根寄生和( )两类。
A、叶寄生
B、茎寄生
C、果实寄生
D、花寄生

2、根据寄生性植物对寄主植物的营养依赖程度,可将寄生性植物分为()和半寄生两类。
A、根寄生
B、茎寄生
C、果实寄生
D、全寄生

3、半寄生植物的致病性( )。
A、较强
B、一般
C、较弱
D、缺乏

4、全寄生植物的致病性( )。
A、较强
B、较弱
C、一般
D、缺乏

5、以下属于全寄生植物有( )。
A、列当
B、樟寄生
C、槲寄生
D、桑寄生

6、属于半寄生的植物有( )。
A、无根藤
B、列当
C、菟丝子
D、槲寄生

7、( )是指主要从寄主植物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方式。
A、全寄生
B、根寄生
C、半寄生
D、茎寄生

8、( )是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
A、全寄生
B、根寄生
C、半寄生
D、茎寄生

9、( )是一种生物除草剂,专化性强,专门用于防治菟丝子。
A、草甘膦
B、鲁保1号
C、百草枯
D、木霉菌

10、所有的寄生植物都全部或者部分依赖寄主生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所有的寄生植物都进化出了( )。
A、维管束
B、吸根
C、导管
D、叶片

11、菟丝子的寄生类型属于半寄生,其导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 )

12、菟丝子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地上部与寄主分离。( )

13、桑寄生的种子极小,可随风传播。( )

14、寄生性植物是指不能独立自养,必须在其寄主植物上营寄生生活的一类植物。( )

15、菟丝子易随作物的种子传播而且危害性较大,许多国家把菟丝子列为检疫对象。( )

16、菟丝子的种子有药用价值,具有补肝肾、益精壮阳和止泻功能。( )

17、列当的叶片退化,无叶绿素,营全寄生生活。( )

18、肉苁蓉是列当科全寄生性植物,寄生于藜科植物梭梭木的根上,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

第八章 寄生性植物

1、全寄生、半寄生、根寄生和茎寄生有什么区别?

2、寄生性植物怎样繁殖和传播?

3、如何防治菟丝子的危害?

第九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9.1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

1、当植物缺乏某种必需元素时,就会因生理代谢失调,导致外观上表现出特有的症状,称为( )。
A、复合症状
B、并发症
C、缺素症
D、失绿症

2、( )元素与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关,缺乏时花粉发育和花粉管伸长受阻,不能正常受精,就会出现“花儿不实”的现象。
A、钼
B、铁
C、硼
D、磷

3、下列除( )元素外,都是由植物下部组织向上运输,所以缺乏时症状在下部叶片首先发生。
A、氮
B、磷
C、钾
D、钙

4、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不包括( )。
A、化学因素
B、真菌
C、物理因素
D、植物自身遗传因素

5、果树的“小叶病”、“簇叶病”、玉米的“白化苗”、葡萄的“大小粒”现象等都是缺乏( )引起的。
A、钙
B、镁
C、锌
D、钾

6、下列哪种因素不属于物理因素引起的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
A、水分供应失调
B、温度不适宜
C、光照过强或过弱
D、营养元素失调

7、下列哪种因素不会造成植物出现药害( )。
A、农药
B、大气污染
C、化肥
D、植物生长调节剂

8、下列哪种因素不属于化学因素引起的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
A、光照不适宜
B、营养元素失调
C、农药药害
D、有毒物质污染

9、水稻的烂秧死苗多是因为( )降低了秧苗的抵抗力,使绵霉菌等更易于侵染造成的。
A、.通气不良
B、水分骤变
C、高温
D、低温

10、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 )

11、营养元素缺乏会导致植物出现缺素症状,而过剩则不会导致病害。( )

12、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密切,非侵染性病害可使植物的抗病性降低,更有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 )

13、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 )

14、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在植物个体间能相互传染,扩大危害。( )

15、植物缺钙首先在新叶、顶芽、果实等生长旺盛而幼嫩的部位表现出症状。( )

16、植物缺磷时,叶片、果实和茎杆上都会出现症状,老叶最先受影响。( )

17、急性药害发生快,一般在施药后2-5天即可发生,且症状明显。( )

18、施用无机的铜、硫杀菌剂容易引起慢性药害。( )

第十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10.1 植物病原菌致病的物质基础

1、不属于植物病原菌的营养类型有( )
A、活体营养型
B、死体营养型
C、腐生营养型
D、半活体营养型

2、下列植物病原菌的营养类型为活体营养型的有( )
A、核盘菌
B、炭疽菌
C、白粉菌
D、赤霉菌

3、下列物质中不是病原物致病相关物质的是( )
A、二氧化碳
B、毒素
C、酶类
D、生长调节物质

4、毒素对寄主植物的生理影响一般不包括( )
A、抑制寄主植物的防御机制
B、影响寄主细胞膜透性
C、促进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运动
D、增强寄主的抗病性

5、植物病原菌分泌的植物组织降解酶类不包括( )
A、果胶酶
B、角质酶
C、半纤维素酶
D、草酸脱羧酶

6、下列病害症状是由病原物激素或类似激素所引起的是( )
A、番茄植株的青枯
B、枣树枝条的过度分枝
C、叶片的坏死斑
D、果实的软腐

7、下列病害症状可能是由病原物的果胶酶所引起的是( )
A、棉花的黄萎
B、烟草的花叶症状
C、果实的坏死斑
D、大白菜的软腐

8、下列关于效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数效应子是蛋白质
B、细菌通过T3分泌系统进行分泌
C、线虫通过体表进行分泌
D、其作用主要是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

9、下列对植物病原菌致病具有刺激作用的信息物质的是( )
A、线虫分泌的唾液
B、作物根的分泌物
C、真菌孢子表面的疏水物质
D、细菌的胞外多糖

10、在病原物侵入的初期主要起作用的酶是( )
A、蛋白酶
B、角质酶
C、果胶酶
D、纤维素酶

11、炭疽菌是一种活体营养菌。( )

12、病原物胞外多糖在致病过程中几乎不起作用。( )

13、白粉菌是一种死体营养菌。( )

14、玉米小斑病菌产生的毒素不具有专化性。( )

15、植物中产生的低分子量的物质均为毒素。()

16、果胶降解酶的作用为使组织浸离。( )

17、感染根结线虫的植物根部形成的根结是由于线虫分泌了脱落酸类物质。( )

18、毒素是植物病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类化合物。

10.2 植物抗病机制

1、植物对病原物的不亲和性识别反应有( )
A、染病部位的过敏性反应
B、染病组织的增生
C、染病组织的病斑的扩展
D、染病植株的萎蔫

2、将PVX接种于烟草叶片后形成了细小的褐色坏死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现象为植物的亲和反应
B、表明病毒成功侵染
C、该现象为植物的过敏性反应
D、该现象利于病毒的侵染

3、双低油菜品种相对非双低品种较为感病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双低品种中病菌所需营养含量下降
B、其中芥酸和硫甙含量下降
C、双低油菜中油脂含量上升
D、双低油菜中蛋白含量上升

4、下列关于ETI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病原菌的效应子相关
B、由植物内的识别蛋白进行识别
C、一般为产生过敏性坏死
D、是一种被动防卫机制

5、在大麦与白粉菌互作中下列关于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植物抗病反应
B、受侵细胞会迅速坏死
C、受侵的邻近细胞不受影响
D、病原物会受到遏制或被杀死

6、ETI一般由植物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后启动。( )

7、只要植物有抗病基因就会发生不亲和反应。( )

8、不亲和反应的可能反应之一就是过敏性反应。( )

9、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病反应仅对真菌有效。( )

10、植物中产生的低分子量的抗病菌物质均为植保素。( )

11、植物中产生的低分子量的抗病菌物质均为植保素。( )

第十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1、植物识别病原物的方式分几类?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

11.1 植物病害流行

1、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将病害流行的类型分为:( )
A、多循环病害和复利病害
B、积年流行病和单利病害
C、单年流行病和积年流行病
D、单年流行病和复利病害

2、在病害调查过程中,当发现有超高的流行速率出现时,说明:( )
A、当地种植有极感病的品种
B、当时的温度有利于病害流行
C、当时的雨量条件极其有利于病害流行
D、有外来菌源侵入本地

3、多循环病害的病原侵染体通常有:( )
A、较低的繁殖率
B、较低的死亡率
C、较高的繁殖率
D、较高的环境适应性

4、根据病害的流行特点,可将植物病害分为哪类?()
A、单循环病害
B、近程传播病害
C、远程传播病害
D、种子传播病害

5、下面哪个(些)是病害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
A、寄主易感生育期
B、一个生长季内多次侵染
C、强致病性病原物数量巨大
D、有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6、植物病害系统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 )。
A、寄主、病原物、环境和传病介体
B、寄主、病原物、环境和人类干预
C、寄主、病原物、时间和作物生育期
D、病害、时间、地点和农事活动

7、在分析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时,出现致病性强的新小种,主要是由于( )。
A、不进行防治的结果
B、没有抗病品种的结果
C、抗病品种长期大面积种植的结果
D、病原菌出现抗药性的结果

8、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中,哪一个时期主要受环境影响( )。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伏期
D、发病期

9、植物病害季节流行曲线通常不包括哪几种类型?( )
A、S型
B、单峰型
C、不规则型
D、多峰型

10、多循环气传病害流行的田间格局通常有( )和弥散式两种格局。
A、中心式
B、周边式
C、不规则式
D、集团式

11、植物病害流行是指植物频繁发病的现象,即病害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

12、从病原菌数量变化的比率来看病害循环,单年流行病通常也可以叫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通过也叫多循环病害。( )

13、随着病原菌接种体数量的增加,当发病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病情会趋于缓和,其主要原因是侵染位点的限制和重叠侵染。( )

14、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将病害的季节流行过程分为指数增长期、逻辑斯蒂增长期和缓慢增长期三个阶段。( )

15、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的流行过程中,当发病率达到5%时,即表明病害进入了逻辑斯蒂增长期,当发病率达到50%时,即表明进入了缓慢增长期。( )

16、常见的计量植物群体发病程度的指标包括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及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等。( )

17、最典型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空间分布模式有中心式和集团式。( )

18、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可分为 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 )

19、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最典型的当属S型曲线。( )

20、构成植物病害严重流行的条件通常包括大面积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强毒性的病原物、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条件及其他人为因素。( )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控制

12.1 植物病害控制原理和技术

1、在病害防控中,轮作套种、耕作改制、调整播期属于()途径。
A、检疫
B、物理防治
C、农业防治
D、化学防治

2、下列防治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控策略中,可以选用的是()。
A、汰除菌核
B、汰除虫瘿
C、汰除寄生性种子
D、汰除分生孢子

3、在防控植物中,由()引起的病害要注意同时重点防治昆虫。
A、真菌
B、细菌
C、寄生性种子植物
D、病毒

4、利用嫁接技术,选用抗病力强的种类或品种作砧木培育出抗病的苗木,属于植物病害防控策略中的()
A、抗病措施
B、避病措施
C、除病措施
D、治病措施

5、通过()可以有效杜绝病原物及其传播媒介随种苗或植物繁殖材料在国际、国内区域间扩散。
A、检疫
B、生物防治
C、铲除寄主
D、调整播种期

6、()会导致土壤习居菌的菌量逐年积累,土传病害逐年加重。
A、轮作
B、间作
C、套作
D、连作

7、防治葡萄白腐病时,果园土表用薄膜覆盖,将土表的病原物与葡萄果实分隔开来,是利用了()的措施防治植物病害。
A、化学防治
B、农业防治
C、物理防治
D、抗病育种

8、防治小麦粒线虫病,可以采取()的方法有效清除种子中的
A、汰除虫瘿
B、汰除菌核
C、植物检疫
D、汰除孢子

9、马铃薯、甘薯、香蕉等的脱毒(菌)苗,是利用植物的( )部位不带病毒(菌)的特性。
A、叶片
B、花朵
C、茎尖生长点
D、种子

10、用盾壳霉防治油菜菌核病属于植物病害防控中的()措施
A、农业防治
B、物理防治
C、化学农药防治
D、生物防治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地址:http://www.zzxhsh.org/50c799198.html发布于 2024-05-19 06:08:3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五煦查题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