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9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mooc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后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32 min read

mooc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后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走近中华世界历史地位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古巴比伦文明大约何时消亡
A、优秀公元前5世纪
B、传统公元前3世纪
C、文化完整公元前1000年
D、课后公元前4世纪

2、答案答案说:“从()到(),慕课我们应当给以总结,走近中华承继这一份珍贵的优秀遗产。”
A、传统老子,文化完整康有为
B、课后孔夫子,答案答案孙中山
C、慕课孔夫子,走近中华康有为
D、老子,孙中山

3、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大约是
A、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300年
B、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
C、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
D、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

4、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哪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
A、儒,道,法
B、儒,道,佛
C、儒,佛,墨
D、道,佛,墨

5、下列属于纪传体史书的是
A、《汉书》
B、《左传》
C、《资治通鉴》
D、《春秋》

6、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多少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A、27
B、30
C、28
D、26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个性
A、持中贵和
B、德性优先
C、以德报怨
D、天下一家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1、“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含义是
A、乐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的表现,礼是天地之间的秩序的表现。
B、乐是天地和气的表现,礼是天地顺序的表现。
C、音乐是天地和谐的产物,礼貌是天地秩序的产物。
D、音乐是天地和气的表现,礼貌是天地秩序的表现。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出自
A、《孟子·告子上》
B、《论语·八佾》
C、《论语·述而》
D、《荀子·礼论》

3、关于“化性起伪”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善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B、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恶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C、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恶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D、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善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4、下列哪个不是老子的思想
A、“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B、“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C、“道法自然”
D、“道不可闻,闻而非也”

5、关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论述错误的是
A、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陷。
B、表达了万物齐一,浑然一体的思想。
C、出自《庄子·逍遥游》。
D、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表达的思想一致。

6、下面不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A、“以刑治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安其所乐。”
B、“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C、隆礼重法。
D、法术势结合。

7、关于墨家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主张兼爱、非攻等。
B、在汉代以前一直处于显学的地位。
C、对爱与被爱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主张尽心,不言回报。
D、主张爱无差等。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1、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期错误的是
A、秦汉是定型时期
B、两宋是成年时代
C、魏晋是青年时代
D、隋唐是鼎盛时期

2、关于西汉的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司马迁创作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C、文景两帝崇尚黄老之学,与民休息,民力得到恢复。
D、汉武帝一直推崇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使汉代国力进一步发展。

3、下列哪一项不是魏晋玄学时期的思想
A、“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B、“吾心即是宇宙”
C、“名教即自然”
D、“越名教而任自然”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A、禅宗
B、天台宗
C、日莲宗
D、华严宗

5、对“存天理,灭人欲”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欲望对于成圣成贤是有害的,要灭除人的欲望,以与天理相合。
B、对人的欲望持完全否定态度。
C、天理常为人欲所遮蔽,要通过自律修身,断除一切欲望,使天理复明。
D、肯定人的合理欲望,主张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以使天理复明。

6、下列不属于宋代道学家的是
A、周敦颐
B、陆九渊
C、朱文公
D、王守仁

7、下列哪一位不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A、黄宗羲
B、王船山
C、龚自珍
D、顾炎武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近代转型期)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近代转型期)

1、关于器与道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较之于道,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器。
B、中国古代对道与器的代表性观点是“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C、“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道”来合西方的“器”,实现富国强兵。
D、中国在器物层面一直落后于西方。

2、下列属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的是
A、“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B、“我们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的全盘接受他”
C、“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D、“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3、关于维新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次“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变法。
B、这种“儒表西里”的维新文化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贯通到底。
C、是一次触及到了思想文化层次的变法。
D、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等人起到了领导作用。

4、关于辛亥革命的论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了重大胜利。
B、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取得了制度革命的突破性胜利。
C、是一场对国民的思想、观念进行彻底的文化改革。
D、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

5、说:“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由此看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中体西用。
B、全盘西化。
C、全盘继承。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关于学衡派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
B、对于发扬中国文化固有价值、提升中华文化之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C、对西化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
D、因《学衡》杂志而得名。

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A、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强调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重视集体利益,强调整体至上。
D、重视个体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2、对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注意借鉴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学说,不断完善。
B、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自汉代后其正统的地位一直稳定。
D、明清之际,儒家再次巩固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关于这句话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此句与柳诒徵所说:“孔子所学,首重者曰成己,曰成人,曰克己,曰修身,曰尽己。”所表达的意思类似。
B、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功夫。
C、出自朱子所著经典《大学》。
D、这“八条目”是为达到“三纲领”设计的功夫,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4、下列关于个体道德修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个体在道德修养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性本恶,不可更改。
B、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
C、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追求。
D、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一种无止境的过程。

5、下列哪句话不是重视整体利益,强调整体至上的体现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是谁说的
A、孔子
B、曾参
C、老子
D、有若

第六讲 中国人论传统文化

第六讲 中国人论传统文化

1、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奠基阶段确定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全盘西化。
B、坚守传统。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拿来主义。

2、“坚持理论服务实践、古为今用的原则”是以哪位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人确立的传统文化观
A、陈独秀
B、
C、
D、

3、我们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必须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A、
B、胡
C、
D、

4、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制度自信

5、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中国人传统文化观的哪一阶段
A、奠基阶段
B、高级阶段
C、升华阶段
D、初级阶段

6、“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是哪位领导人说的
A、
B、
C、
D、

7、“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理念是以哪位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提出的
A、胡
B、
C、
D、

8、“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A、
B、
C、
D、胡

第七讲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警惕哪两种错误思潮或倾向
A、拿来主义 教条主义
B、文化复古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D、文化复古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2、“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A、两者没有区别,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B、“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包含后者。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拣选的成果。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截然对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拣选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C、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涵盖、代替马克思主义。
D、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文化,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文明和继承弘扬与转化的关系
A、历史唯物主义。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5、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平等性和()。
A、开放性
B、排他性
C、包容性
D、普世性

6、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要与世界文明相适应,就要清除其民族性的部分。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比世界文明中的其他文化要高等。
C、中国两半社会时期的历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要低等。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传播当代中国理念。

第八讲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八讲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来源。
A、外来文化
B、经济建设文化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宗教文化

2、软实力的概念是由谁提出的
A、汤因比
B、小约瑟夫·奈
C、马克斯·韦伯
D、雅斯贝斯

3、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以民为本,敬德保民。
C、整齐划一,消灭差异。
D、和而不同,贵和尚中。

4、下列哪一项全部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富强、自由、法治
B、和谐、公平、民主
C、文明、平等、友爱
D、公正、法治、诚实

5、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A、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B、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重视法律和科技。
D、重视对人的道德教化和规范。

6、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要以现代西方价值观为标准评判传统文化,对于不符合的应该摒弃。
B、应当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
C、在书本中了解、背诵一些古代经典即可。
D、要以“洋为中用”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九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A、朱熹
B、陆九渊
C、横渠先生
D、王阳明

2、以下言论的作者,哪一位所处的历史时期最早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下只有一个正当道理,循理而行,便是天。”
C、“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D、“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3、下列语句与其他三句不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出自哪部经典?由谁所说?
A、《孟子》,孟子
B、《论语》,曾子
C、《孟子》,告子
D、《论语》,孔子

5、下列哪句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基本精神的体现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的是
A、要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B、要能经得起科学的检验。
C、要有广泛的影响,能为大多数人民接受领会,对广大人民发挥熏陶作用。
D、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A、贵和尚中
B、刚健有为
C、科学至上
D、天人合一

第十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直捣黄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分别与下列哪一位有关
A、屈原 岳武穆 文天祥
B、屈原 史可法 苏武
C、杜甫 史可法 谭嗣同
D、杜甫 岳武穆 谭嗣同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是说《周易》的哪一卦
A、艮、坤
B、乾、坤
C、乾、震
D、震、兑

3、关于尊师重道说法错误的是
A、道由师传,无师则道难显;而尊师源于有道,无道便无师。
B、古代老师是与天地、君王、至亲相并列的尊崇对象。
C、尊师社会风气的形成又是人才培育、国家强大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保障。
D、三代以来私学的盛兴,使师者在社会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日益丰富和重要。

4、与“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思想不一致的是
A、“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5、与“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出自同一部经典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6、下列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是
A、尊师重道
B、依法治国
C、勤俭廉政
D、和而不同

第十一讲 精忠报国

第十一讲 精忠报国

1、“竭智尽忠以事其君”、“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分别涉及哪些先贤
A、屈原 孔子 孟子
B、司马迁 孔子 墨子
C、孙子 老子 庄子
D、韩非子 庄子 孟子

2、根据“爱国就是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受人尊敬,并为此目标而奋斗。”关于“爱国”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爱国意味着爱有差等:爱自己的国家多于爱其他的国家。我们对父母之邦,有特别责任。
B、爱国主义是要为了国家利益牺牲所有的个人利益。
C、真正的爱国者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也可以打着“为了国家”的旗号,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
D、爱国不应区分国界,爱别人的国家要和爱自己的国家一样。

3、关于为什么爱国,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某一个短的时期,国民素质可能相对不高,但不意味着中国人缺乏改进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而不爱国。
B、如果腐败,我们就可以不爱国。
C、要我们爱国,祖国首先必须可爱。
D、如果“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则我们就可以“随其流而扬其波,餔其糟而啜其醨”。

4、“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是哪位学者所说
A、钱穆
B、柳诒徵
C、陈寅恪
D、梁漱溟

5、关于如何理性爱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应学习先进国家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历史已经是过去的事,不需要再去了解。
B、我们要理性地爱国,从长远角度思考如何使祖国繁荣昌盛。
C、在优先考虑祖国利益的同时,也会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
D、要学习爱国英雄的事迹,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感受他们的精神。

6、爱国英雄不仅仅包括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著名人物,也包括在和平时期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人。“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橙衣侠”分别与下列哪一位相关
A、黄大年 刘新娥
B、屠呦呦 白方礼
C、袁隆平 莫振高
D、孙家栋 支月英

第十二讲 以民为本

第十二讲 以民为本

1、“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分别出自
A、《尚书》《管子》《孟子》
B、《大学》《论语》《中庸》
C、《国语》《史记》《庄子》
D、《墨子》《春秋》《老子》

2、“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分别出自哪一学派的经典
A、墨家 法家
B、儒家 道家
C、阴阳家 杂家
D、农家 纵横家

3、对于民本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历史上有两种“民本”的思想,一种以人民为最终目的,一种以君主为最终目的。
B、以人民为最终目的的民本思想,君主和各级官员的目标不是追求自我利益,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
C、以君主为目的民本思想,人民和各级官员都是为君主服务的。
D、“以力假仁”就是以人民为目的的民本思想的表现。

4、要做到以民为本不包括
A、走群众路线
B、警惕民粹主义
C、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D、以赢得民心为目的

5、“群众路线”不包括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一切听从群众。

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富而后教
B、礼法并重
C、以礼治国
D、隆礼重法

第十三讲 天下大同

第十三讲 天下大同

1、“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政治民主,人人平等;经济公有,人无私产;社会和谐,无家无国。”“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提出者分别是
A、张载、康有为、孙中山
B、程颐、陈独秀、孙中山
C、张载、康有为、陈独秀
D、程颐、孙中山、康有为

2、对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天下大同是一种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应该立刻取消国家。
B、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和谐地相处。
C、在现阶段,天下大同与爱国主义并不互相冲突,即天下大同并不否定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或国人有特别的责任。
D、我们的时代不适合取消私有制,取消家庭制度,取消国与国之间的界别。

3、关于为什么要天下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其他国家常年处在战乱或贫穷之中,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国家。
B、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对于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无论他们的国籍和民族是什么。
C、只要其他国家不干涉我们国家的内政,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关心其他国家的人是否过得好。
D、从自己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我们需要帮助其它国家。

4、对于如何促进世界大同说法错误的是
A、对与我们不同的风俗、制度、宗教,应该努力去改造。
B、要对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人民的实际生活状态——有深切的了解。
C、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来管控矛盾分歧。
D、要从积极的方面在推进天下大同,特别是各国应加强经济合作,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合作共赢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下列哪一句意思相近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四讲 勤俭廉政

第十四讲 勤俭廉政

1、下列哪一项是孔子对“政”的解释
A、“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B、“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D、“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2、“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分别出自哪部经典
A、《孟子》《尚书》
B、《礼记》《孔子家语》
C、《国语》《墨子》
D、《大学》《春秋》

3、勤俭廉政的核心意思是:以最小的花费和最公正的管理谋求人民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们应该选择花费最少的方式,把节省下来的金钱与资源用来做其他事,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勤俭的最终目标是良好生活,包含快乐、知识、友谊、亲情、道德,等等。
C、官员要以财富的积累为目标,尽量减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D、廉政不等同于不贪污。不贪污是廉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4、关于为什么要勤俭廉政说法正确的是
A、腐败问题并没有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乃至停滞,相反还刺激了增长,所以一定的腐败是可以的。
B、因为存在一些两袖清风但刚愎自用、昏聩残暴的官员,所以勤俭廉政不好。
C、不能仅仅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发展,就反对勤俭廉政。
D、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反对勤俭廉政。

5、《晏子春秋·内篇·问篇》记载的关于廉政的对话,“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和“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像流水一样的廉政,能滋润百姓的生活。
B、像石头一样的廉政,会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不可能长久。
C、晏子就是孔子提到的晏平仲。
D、孔子和晏子的这段对话,论述了怎样的廉政对百姓有益。

6、关于如何做到勤俭廉政,说法错误的是
A、要学会考虑长远利益,因为勤俭廉政的目的在于将来。
B、我们要学习勤俭廉政故事中的精神,而非模仿行迹。
C、在新时期,要培养勤俭廉政的德性,不但各级官员要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国家也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D、只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不徇私枉法,就是做到了勤俭廉政。

第十五讲 舍生取义

第十五讲 舍生取义

1、文天祥、谭嗣同、李大钊与以下哪一组相关
A、宋末三杰、戊戌君子、相约建党
B、岳母刺字、矢志抗清、铁肩担道义
C、丹心照汗青、抗倭、戊戌君子
D、直捣黄龙、戊戌君子、矢志抗清

2、对舍生取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实现大义的情况下,为了大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B、“舍生取义”意味着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否定了生命的价值。
C、“舍生取义”不是为了名利或小义、小德而牺牲生命。
D、“舍生取义”不是说为了“大义” 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牺牲生命,“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无法排除自己犯错的可能,因此,我永远不应该为了我认为是道义的事而去牺牲宝贵的生命。
B、“舍生取义”是一个一旦误解就会导致惨痛代价的道德要求,不适合推广。
C、一个人如果不愿意舍生取义,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的形式强迫他。
D、“舍生取义”是为了大义主动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义务。

4、关于如何培养舍生取义的精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要正确地认识舍生取义。
B、要培养浩然之气。
C、要为了大义而不怕与恶势力作斗争。
D、面对危险,应要求大家和自己一样舍生取义。

5、“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出自哪部经典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6、关于冯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冯道历经四个姓的朝代,在十个皇帝手下做过大臣。
B、冯道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阻挡了许多可能的战争与屠城,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C、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一致认为他没有气节。
D、冯道自号“长乐老人”。

第十六讲 仁爱孝悌

第十六讲 仁爱孝悌

1、下列哪句不是孔子对于仁孝的诠释
A、“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B、“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C、“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对仁爱孝悌概念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真正的爱人不是无原则地满足别人的需要,而是以适当的礼节去爱。
B、仁爱孝悌不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价值。
C、仁爱孝悌的核心是爱人。爱一个人,意味着要用一切手段去帮助他。
D、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批评的正是拿“孝慈”获取个人利益的那种虚伪的行为。

3、关于为什么要仁爱孝悌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无法排除陌生人是骗子,所以我们对陌生人不应该仁爱。
B、“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是说君子可能会被人用合乎情理的说辞欺骗,但难以被违反道德的事情蒙蔽。
C、有些父母的确在某些事情上会有错误的想法与不理性的行为。这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孝顺父母。
D、在子女看来父母有些错误的想法与不理性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因为父母年纪比子女大,趋于保守了。

4、关于如何做到仁爱孝悌认识错误的是
A、要通过理论分析,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仁爱孝悌。
B、仁爱孝悌必须建立在对别人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地帮助别人,必须了解别人的处境,知道别人的需要。
C、要通过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让更多人对仁爱孝悌有直观的感受。
D、对于古代的“二十四孝”我们应该全面地继承学习,实践仁爱孝悌。

5、下列不属于“二十四孝”的是
A、百里负米
B、扇枕温衾
C、埋儿奉母
D、程门立雪

第十七讲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 和而不同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出自
A、《孟子》
B、《中庸》
C、《道德经》
D、《论语》

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谁提出的
A、汉武帝
B、汉宣帝
C、孟子
D、董仲舒

3、关于“和”与“同”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
B、“和”是指不同成分的合理配合,“同”是单调的同一。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把和而不同作为了儒家理性人格的基本要求,同时把同而不和作为了批判的对象。
D、晏婴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关于“和同之辩”的代表性观点。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有各种思想和学派能够自由辩论、竞争,思想文化的发展才能得到充分的空间。
B、魏晋玄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融合了儒、道等思想传统的基础上诞生的。
C、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土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是融合诸家思想的“集众议”之作。

5、对于如何践行和而不同的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对多元,要懂得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各自的独特视角和优点。
B、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是一对矛盾的理念,两者不可得兼。
C、处在地球村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注重国际交流间的和同问题。
D、和而不同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6、“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小人是做个私意,故相与阿比,然两人相聚也便分个彼己了;故有些小利害,便至纷争而不和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语出朱子所著《朱子语类》。
B、与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接近。
C、君子心和,但见解各异,是为和而不同;小人为恶如一,但好斗争,是为同而不和。
D、也可以概括为“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第十八讲 敬业乐群

第十八讲 敬业乐群

1、“敬业乐群”的观念最早出自哪部经典
A、《考工记》
B、《礼记》
C、《石头记》
D、《史记》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由此可见敬业乐群是秦汉以前儒家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具体要求。
B、敬业是向师长学习相关志业,并对之尊敬且亲近。
C、乐群是乐于同公司的同事和谐相处。
D、敬业乐群就是入读三年后的一项考核标准:即能否心无旁骛、专注学业,能否和乐他人以共同探讨切磋。

3、“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是下列哪一位先生的言论
A、伊川先生
B、明道先生
C、考亭先生
D、陆九渊

4、现代意义上的敬业乐群包括了职业理想、立业意识、职业信念、从业态度、()、()等几个层面。
A、职业情感、职业道德
B、职业规划、择业理念
C、竞争意识、团队意识
D、合作意识、法律意识

5、“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所以从事这一志业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立志将其做好。”是哪位学者的言论
A、梁漱溟
B、梁思成
C、梁任公
D、黄炎培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言不及义”的“群居”,是低级意义上的“群”,是凑在一起显示口才追求热闹。
B、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
C、乐群就会形成所谓利益集团的小圈子,影响整个大环境的公平正义。
D、乐群对于敬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第十九讲 诚实守信

第十九讲 诚实守信

1、孔子教学的四大科目是
A、文行忠信
B、仁义礼智
C、忠孝节悌
D、诗书礼乐

2、孟子提出的五伦规范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亲亲仁民爱物
C、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东汉的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
B、董仲舒认为的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C、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说文解字》中“诚”和“信”互训,“诚,信也”,又说“信,诚也”。

4、“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自哪里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孟子》

5、“烽火戏诸侯”、“徙木立信”、“一诺千金”分别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A、周厉王 商鞅 季布
B、周幽王 吕不韦 萧何
C、周幽王 商鞅 季布
D、周厉王 吕不韦 萧何

6、在政治生活中,失信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失样,行为失范,()。
A、政策不透明 信息失真
B、决策失败 信息不透明
C、决策失败 信息失真
D、政策不透明 信息不透明

7、“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是哪一学派的谁提出的
A、法家 韩非子
B、儒家 荀子
C、法家 卫鞅
D、儒家 董仲舒

8、从制度层面倡导诚实守信不包括
A、发布《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
B、要建立健全国际间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
C、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D、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

第二十讲 自强不息

第二十讲 自强不息

1、下列哪一句与“自强不息”无关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B、“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2、“自强不息”的实质不包括
A、将仁及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精神。
B、“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精神。
C、敢与命运作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图强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D、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坚持精神。

3、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A、自强不息是为人乃至成圣应当秉持的基本态度。
B、自强不息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自强不息既是个人修养工夫的理论指南,也是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必由之路。
D、从治学之道的层面看,也只有自强不息方能成就学业。

4、下列哪一项不是要做到自强不息的途径
A、站在国家立场,作为一个“重德”的文明传统,应该提倡对于传统美德的提炼、宣扬和教化,积极引导民众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B、应该“终日乾乾,进德修业”。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一以贯之”,而不可骄傲自满或半途而废。
C、要“遵道而行,不暴不弃”。
D、“革故鼎新,至诚不息。”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哪一卦有关
A、乾
B、坤
C、坎
D、离

6、“不知稼稽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出自《尚书》的《无逸》篇中周公诫教成王的事。
B、周公他列举了周代的三位君王作为正面典型,认为他们“不敢荒宁”,所以才享国日久。
C、“无逸”虽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讨论,但其精神实质与自强不息是一脉相通的。
D、这句话说的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君王只知享乐,所以执政时间就短。

第二十一讲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讲 厚德载物

1、“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和哪一卦有关
A、谦卦
B、艮卦
C、乾卦
D、坤卦

2、对“厚德载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一理念最初的意涵体现了对于大地特性的认知。人们对土地寄予了情感和期待,并将之作为崇拜的对象。
B、厚德载物中所体现的道德准则主要表现在仁爱、谦和、诚信等方面。
C、厚德载物中的“载物”层面,是对勇于担当、兼容并包精神的提倡。
D、对个人来说,厚德强调的是对外在担当的重视,载物则侧重在内在道德的要求。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时期,人们人们开始逐步产生“天命转移”的思想。
B、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均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无论是亲亲、仁民、爱物还是仁义礼智的四德,都是自强不息的体现。
C、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倡道德至上,并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的以德治国理念。
D、隋唐的理学家们也是吸收了《易传》思想,将兼爱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

4、下列与为何要践行“厚德载物”的精神无关的是
A、在国家政治领域,行仁政、用王道,或是以德治国的观念一直是帝王明君和社稷良臣所提倡的统治术。
B、“厚德载物”思想实质上包含和体现着《周易》之中“太和”的和谐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厚德载物”所承载的理解和宽容的文化精神,已潜移默化在当代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品性情感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信仰根基。
D、我们应该“终日乾乾,进德修业”。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一以贯之”,而不可骄傲自满或半途而废。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坤卦所代表的事物
A、大地
B、雌性
C、牝马
D、太阳

第二十二讲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讲 尊师重道

1、“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出自
A、《管子》
B、《孟子》
C、《礼记》
D、《吕氏春秋》

2、荀子曰:“礼有三本”,分别是
A、鬼神 圣人 老师
B、天地 先祖 君师
C、圣人 父母 先王
D、天地 圣人 先王

3、师者基本的素质包括
A、师德 师才 师术
B、言行 才学 道德
C、职位 学问 才能
D、道德 学问 言行

4、“明帝尊师”的典故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哪两位
A、西汉明帝 桓荣
B、东汉明帝 桓温
C、东汉明帝 桓荣
D、西汉明帝 桓温

5、“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涉及的典故和人物是
A、囊萤映雪 车胤 杨时
B、程门立雪 程颐 杨时 游酢
C、囊萤映雪 程颐 朱熹
D、程门立雪 程颢 杨时 朱熹

6、哪位先圣在古代被推崇为“至圣先师”
A、帝尧
B、周公
C、孔子
D、孟子

7、对于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A、应注意克服物质享乐的价值取向。
B、不能将“学竞于业”完全替代“士志于道”,要怀有对于理想和真理的追求精神。
C、学校要以升学率、就业率等为标尺。
D、在教育中要重视德育与技术的平衡,要警惕实用主义和工具价值将教育效果指标化、工具化的倾向。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1、下列与为何要践行“厚德载物”的精神无关的是
A、在国家政治领域,行仁政、用王道,或是以德治国的观念一直是帝王明君和社稷良臣所提倡的统治术。
B、“厚德载物”思想实质上包含和体现着《周易》之中“太和”的和谐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厚德载物”所承载的理解和宽容的文化精神,已潜移默化在当代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品性情感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信仰根基。
D、我们应该“终日乾乾,进德修业”。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一以贯之”,而不可骄傲自满或半途而废。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时期,人们人们开始逐步产生“天命转移”的思想。
B、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均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无论是亲亲、仁民、爱物还是仁义礼智的四德,都是自强不息的体现。
C、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倡道德至上,并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的以德治国理念。
D、隋唐的理学家们也是吸收了《易传》思想,将兼爱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坤卦所代表的事物
A、大地
B、雌性
C、牝马
D、太阳

4、“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和哪一卦有关
A、谦卦
B、艮卦
C、乾卦
D、坤卦

5、对“厚德载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一理念最初的意涵体现了对于大地特性的认知。人们对土地寄予了情感和期待,并将之作为崇拜的对象。
B、厚德载物中所体现的道德准则主要表现在仁爱、谦和、诚信等方面。
C、厚德载物中的“载物”层面,是对勇于担当、兼容并包精神的提倡。
D、对个人来说,厚德强调的是对外在担当的重视,载物则侧重在内在道德的要求。

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政治民主,人人平等;经济公有,人无私产;社会和谐,无家无国。”“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提出者分别是
A、张载、康有为、孙中山
B、程颐、陈独秀、孙中山
C、张载、康有为、陈独秀
D、程颐、孙中山、康有为

7、对于如何促进世界大同说法错误的是
A、对与我们不同的风俗、制度、宗教,应该努力去改造。
B、要对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人民的实际生活状态——有深切的了解。
C、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来管控矛盾分歧。
D、要从积极的方面在推进天下大同,特别是各国应加强经济合作,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下列哪一句意思相近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关于为什么要天下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其他国家常年处在战乱或贫穷之中,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国家。
B、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对于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无论他们的国籍和民族是什么。
C、只要其他国家不干涉我们国家的内政,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关心其他国家的人是否过得好。
D、从自己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我们需要帮助其它国家。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合作共赢

11、对大同理解错误的是
A、天下大同是一种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应该立刻取消国家。
B、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平等、和谐地相处。
C、在现阶段,天下大同与爱国主义并不互相冲突,即天下大同并不否定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或国人有特别的责任。
D、我们的时代不适合取消私有制,取消家庭制度,取消国与国之间的界别。

12、古巴比伦文明大约何时消亡
A、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世纪

13、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哪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
A、儒,道,法
B、儒,道,佛
C、儒,佛,墨
D、道,佛,墨

14、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多少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A、27
B、30
C、28
D、26

15、说:“从()到(),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A、老子,康有为
B、孔夫子,孙中山
C、孔夫子,康有为
D、老子,孙中山

16、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大约是
A、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300年
B、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
C、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
D、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

17、下列属于纪传体史书的是
A、《汉书》
B、《左传》
C、《资治通鉴》
D、《春秋》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个性
A、持中贵和
B、德性优先
C、以德报怨
D、天下一家

19、“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小人是做个私意,故相与阿比,然两人相聚也便分个彼己了;故有些小利害,便至纷争而不和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语出朱子所著《朱子语类》。
B、与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接近。
C、君子心和,但见解各异,是为和而不同;小人为恶如一,但好斗争,是为同而不和。
D、也可以概括为“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20、“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谁提出的
A、汉武帝
B、汉宣帝
C、孟子
D、董仲舒

21、关于器与道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较之于道,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器。
B、中国古代对道与器的代表性观点是“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C、“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道”来合西方的“器”,实现富国强兵。
D、中国在器物层面一直落后于西方。

22、下列属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的是
A、“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B、“我们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的全盘接受他”
C、“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D、“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23、关于维新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次“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变法。
B、这种“儒表西里”的维新文化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贯通到底。
C、是一次触及到了思想文化层次的变法。
D、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等人起到了领导作用。

24、关于学衡派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
B、对于发扬中国文化固有价值、提升中华文化之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C、对西化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
D、因《学衡》杂志而得名。

25、说:“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由此看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中体西用。
B、全盘西化。
C、全盘继承。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6、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A、禅宗
B、天台宗
C、日莲宗
D、华严宗

27、下列哪一位不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A、黄宗羲
B、王船山
C、龚自珍
D、顾炎武

28、关于西汉的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司马迁创作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C、文景两帝崇尚黄老之学,与民休息,民力得到恢复。
D、汉武帝一直推崇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使汉代国力进一步发展。

29、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期错误的是
A、秦汉是定型时期
B、两宋是成年时代
C、魏晋是青年时代
D、隋唐是鼎盛时期

30、下列哪一项不是魏晋玄学时期的思想
A、“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B、“吾心即是宇宙”
C、“名教即自然”
D、“越名教而任自然”

31、“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是哪一学派的谁提出的
A、法家 韩非子
B、儒家 荀子
C、法家 卫鞅
D、儒家 董仲舒

3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自哪里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孟子》

33、孟子提出的五伦规范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亲亲仁民爱物
C、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东汉的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
B、董仲舒认为的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C、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说文解字》中“诚”和“信”互训,“诚,信也”,又说“信,诚也”。

35、“烽火戏诸侯”、“徙木立信”、“一诺千金”分别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A、周厉王 商鞅 季布
B、周幽王 吕不韦 萧何
C、周幽王 商鞅 季布
D、周厉王 吕不韦 萧何

36、在政治生活中,失信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失样,行为失范,()。
A、政策不透明 信息失真
B、决策失败 信息不透明
C、决策失败 信息失真
D、政策不透明 信息不透明

37、关于墨家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主张兼爱、非攻等。
B、在汉代以前一直处于显学的地位。
C、对爱与被爱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主张尽心,不言回报。
D、主张爱无差等。

3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出自
A、《孟子·告子上》
B、《论语·八佾》
C、《论语·述而》
D、《荀子·礼论》

39、关于“化性起伪”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善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B、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恶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C、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人加以教化就会转变人天生的恶性,人就会变得虚伪。
D、人的本性是善的,对人加以教化,使人先天的善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40、“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含义是
A、乐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的表现,礼是天地之间的秩序的表现。
B、乐是天地和气的表现,礼是天地顺序的表现。
C、音乐是天地和谐的产物,礼貌是天地秩序的产物。
D、音乐是天地和气的表现,礼貌是天地秩序的表现。

41、“自强不息”的实质不包括
A、将仁及万物的思想纳入了仁德的体系之中,进而提倡一种道德理性精神。
B、“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精神。
C、敢与命运作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图强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D、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坚持精神。

42、“不知稼稽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出自《尚书》的《无逸》篇中周公诫教成王的事。
B、周公他列举了周代的三位君王作为正面典型,认为他们“不敢荒宁”,所以才享国日久。
C、“无逸”虽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讨论,但其精神实质与自强不息是一脉相通的。
D、这句话说的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君王只知享乐,所以执政时间就短。

4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哪一卦有关
A、乾
B、坤
C、坎
D、离

44、下列哪一句与“自强不息”无关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B、“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45、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A、自强不息是为人乃至成圣应当秉持的基本态度。
B、自强不息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和合意识”。
C、自强不息既是个人修养工夫的理论指南,也是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必由之路。
D、从治学之道的层面看,也只有自强不息方能成就学业。

46、“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分别出自哪部经典
A、《孟子》《尚书》
B、《礼记》《孔子家语》
C、《国语》《墨子》
D、《大学》《春秋》

47、勤俭廉政的核心意思是:以最小的花费和最公正的管理谋求人民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们应该选择花费最少的方式,把节省下来的金钱与资源用来做其他事,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勤俭的最终目标是良好生活,包含快乐、知识、友谊、亲情、道德,等等。
C、官员要以财富的积累为目标,尽量减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D、廉政不等同于不贪污。不贪污是廉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48、关于为什么要勤俭廉政说法正确的是
A、腐败问题并没有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乃至停滞,相反还刺激了增长,所以一定的腐败是可以的。
B、因为存在一些两袖清风但刚愎自用、昏聩残暴的官员,所以勤俭廉政不好。
C、不能仅仅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的经济发展,就反对勤俭廉政。
D、因为勤俭廉政不利于短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反对勤俭廉政。

49、《晏子春秋·内篇·问篇》记载的关于廉政的对话,“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和“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像流水一样的廉政,能滋润百姓的生活。
B、像石头一样的廉政,会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不可能长久。
C、晏子就是孔子提到的晏平仲。
D、孔子和晏子的这段对话,论述了怎样的廉政对百姓有益。

50、关于如何做到勤俭廉政,说法错误的是
A、要学会考虑长远利益,因为勤俭廉政的目的在于将来。
B、我们要学习勤俭廉政故事中的精神,而非模仿行迹。
C、在新时期,要培养勤俭廉政的德性,不但各级官员要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国家也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D、只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不徇私枉法,就是做到了勤俭廉政。

51、“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A、朱熹
B、陆九渊
C、横渠先生
D、王阳明

52、以下言论的作者,哪一位所处的历史时期最早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下只有一个正当道理,循理而行,便是天。”
C、“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D、“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53、下列语句与其他三句不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A、贵和尚中
B、刚健有为
C、科学至上
D、天人合一

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无法排除自己犯错的可能,因此,我永远不应该为了我认为是道义的事而去牺牲宝贵的生命。
B、“舍生取义”是一个一旦误解就会导致惨痛代价的道德要求,不适合推广。
C、一个人如果不愿意舍生取义,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的形式强迫他。
D、“舍生取义”是为了大义主动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义务。

56、关于冯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冯道历经四个姓的朝代,在十个皇帝手下做过大臣。
B、冯道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阻挡了许多可能的战争与屠城,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C、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一致认为他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