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1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大学化学_12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51 min read

超星大学化学_12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1-1-1 系统与环境 011随堂测验

1、超星宇宙是大学答案绝对的孤立系统

1-1-3a 状态函数基础 222随堂测验

1、下列哪些函数是化学状态函数
A、温度
B、章节跑了多远
C、学习吃了多少
D、通题位置

2、目答下列哪些不是超星状态函数?
A、位移
B、大学答案压力
C、化学能量
D、章节体积

1-1-3b 状态函数应用 023随堂测验

1、学习状态函数的通题变化量与过程无关

1-1-4~6a 热力学第一定律(功,热,目答内能,超星焓) -1 121随堂测验

1、某封闭系统,若系统初始内能U为100 kJ/mol,将系统降温,内能变为40kJ/mol,再升温,内能为200kJ/mol,则系统由始态到终态内能的变化量是多少?
A、220kJ/mol
B、160kJ/mol
C、200kJ/mol
D、100kJ/mol

1-1-4~6b 热力学第一定律(功,热,内能,焓) -2 121随堂测验

1、内能等于Q加W,是状态函数

2、恒压条件下,焓等于Qp,不是状态函数

1-2-1~5 焓变 231随堂测验

1、方程式书写顺序颠倒(反应物与产物互换),新方程式的ΔrHm?为原来的倒数

1-2-6a 焓 231随堂测验

1、温度对ΔrHm?影响可以忽略不记,所以任意温度下,参考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均为零

2、由于AB2固体的分解反应是吸热的,故AB2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负值。 A(s)+B2(g)?AB2(s)

1-2-6b 焓与焓变习题 311随堂测验

1、按热力学上通常的规定,下列物质中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的是
A、C(金刚石)
B、P4(白磷)
C、O3(g)
D、I2(g)

2、对于N2(g)+3H2(g) = 2NH3 (g) 反应,计算反应热公式正确的是:
A、ΔrHθm=- ΔfHθm(NH3)
B、ΔrHθm=2ΔfHθm(NH3)
C、ΔrHθm=ΔfHθm(NH3)
D、ΔrHθm=-2ΔfHθm(NH3)

1-2-7 盖斯定律 121随堂测验

1、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焓变都相同。

1-3-1b 熵和熵变-2 211随堂测验

1、下列哪种物质的熵值最大?
A、O2 (298K, 100kPa)
B、NaCl (298K, 100kPa)
C、H2O (298K, 100kPa)
D、O2 (1000K, 100kPa)

2、熵变受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298K下参考态元素的完整晶态物质熵为零

1-3-2 熵变的估算 211随堂测验

1、分子量越大,熵越大,所以室温下I2的熵大于Br2的熵

2、对于同分异构体,一般对称性高的分子的熵值更低

1-3-3 熵变的计算与热力学 110随堂测验

1、熵增加是反应发生的一种驱动力

2、孤立系统,可以用熵变判断反应是否自发进行

1-4-1 吉布斯函数 231随堂测验

1、298K下,对于冰变水的反应,正确的是
A、ΔrHm?>0,ΔrGm? <0,ΔrSm? >0
B、ΔrHm? <0,ΔrGm? <0,ΔrSm? >0
C、ΔrHm? <0,ΔrGm? <0,ΔrSm? >0
D、ΔrHm? >0,ΔrGm? >0,ΔrSm? >0

2、已知反应2C (石墨)+O2(g) = 2CO(g) ,下述计算该反应吉布斯函数变公式正确的是:
A、DrGm? = DfGm?(CO)-DfG?m(O2)- DfG?m(石墨)
B、DrGm? = - 2DfGm? (CO)
C、DrGm? = 2DfGm?(CO))- DfGm?( O2)
D、DrGm? = DfGm? (O2)+ 2 DfGm? (石墨)- 2DfGm? (CO)

1-4-2 吉亥方程 321随堂测验

1、某反应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低温时不能自发进行,则其
A、ΔH>0, ΔS<0
B、ΔH>0, ΔS>0
C、ΔH<0, ΔS<0
D、ΔH<0, ΔS>0

2、已知某温度下,M(某元素的稳定单质) 为炼钢时的脱氧剂,有反应 FeO(s) + M(s) = Fe(s) + MO(s)自发进行。则可知在该条件下 DfGm (MO,s) < DfGm (FeO,s)

1-4-3 等温方程221随堂测验

1、已知某反应A(s)+B(g)=2D(g)+E(g) 。已知反应的ΔrHm? =10,ΔrSm? =10,在1000K下, B,D,E分压分别为0.1kPa,10kPa, 1kPa,计算该反应的ΔrG,该数值属于下列哪个范围?
A、+∞~1000 J
B、1000~0 J
C、0~-1000 J
D、-1000~ -∞ J

1-5-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 331随堂测验

1、1mol气态化合物A和1mol气态化合物B,按下式反应:A (g)+2B(g)→D(g)+2E(g),平衡时,反应物A消耗掉了1/3mol ,则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为
A、2
B、1
C、1/2
D、1/3

2、总压恒为200kPa时,1mol气态化合物A和1mol气态化合物B按下式反应:A (g)+2B(g)→D(g)+E(g),平衡时, 反应物A消耗掉了1/3mol,则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为
A、1/2
B、3/2
C、5/4
D、5/2

1-5-2~3 平衡常数与吉布斯函数 321随堂测验

1、已知某反应A(s)+B(g)= 2D(g)+E(g) 。已知反应的ΔrHm? =30,ΔrSm? =10,在1000 K下, B,D,E分压分别为100Pa,10000Pa, 1000Pa该反应的K?在什么范围?
A、0~0.0001
B、0.0001~0.1
C、0.1~ 10
D、10~∞

1-5-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221随堂测验

1、方程式的系数变为原来的2倍时,反应对应的K?也变为原来的2倍

2、对于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时,K?变大

3、定温定容下,某反应体系通入惰性气体,不会影响平衡的移动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反应的ΔrSm?>0的是
A、2C(s) + O2(g) → 2CO(g)
B、CH3COOH (g)→ CH3COOH(l)
C、CO(g) + 2H2(g) → CH3OH(g)
D、Al(s) + 3/2 Cl2(g) → AlCl3(s)

2、相同温度下,下列物质中标准摩尔熵最小的是
A、碘水
B、I2(s)
C、I2(g)
D、Br2(l)

3、下列方程式中,能正确表示AgBr(s)的ΔfHm?的是
A、Ag(s)+1/2Br2(g)→ AgBr(s)
B、Ag(s)+1/2Br2(l)→AgBr(s)
C、2Ag(s)+Br2(l)→ 2AgBr(s)
D、Ag+(aq)+Br-(aq)→ AgBr(s)

4、下列各种物质中,298 K时标准摩尔生成焓不为零的是
A、C(石墨)
B、N2(g)
C、Br(g)
D、I2(s)

5、某反应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在低温时不能自发进行,则其应满足下列哪个条件
A、ΔH>0, ΔS>0
B、ΔH>0, ΔS<0
C、ΔH<0, ΔS>0
D、ΔH<0, ΔS<0

6、已知碳酸钙的热分解反应的ΔrHm? = 178 kJ?mol-1,在298K时的ΔrGm? = 130.1 kJ?mol-1,欲使碳酸钙自发分解的最低温度为
A、0~300 K
B、300~1000 K
C、1000~10000 K
D、大于10000K

7、( )能使反应达到平衡时的产物增加。
A、升高温度
B、降低压力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反应物浓度

8、下列关系式中错误的是
A、H = U + pV
B、ΔU = Q +W
C、ΔG =ΔH - TΔS
D、ΔG(正反应)×ΔG(逆反应) = 1

9、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时,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了改变。

10、标准平衡常数就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处于各自的标准态时的平衡常数

11、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因为能量不能无中生有,所以一个系统若要对外做功,必须从外界吸收能量。

12、标准状态下单质的生成焓都规定为零

13、如果一个反应的ΔrHm?和ΔrSm?均为正值,当温度升高时,ΔrGm?将减小(不考虑ΔrHm?、ΔrSm?随温度的变化)

14、臭氧分解为氧气的过程,ΔrSm?>0

15、一般来说,化学反应式中各物种的化学计量数均变为原来的n倍,则对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等于原来标准平衡常数的n次方。

16、催化剂只能缩短平衡达到的时间,不能改变平衡的状态。

热力学作业

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单元测验

1、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的作用是 ?
A、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B、增加反应活化能
C、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
D、增加反应平衡常数

2、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混乱度增加
B、活化能增加
C、压力增加
D、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3、
A、
B、可以求得298K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C、可以求得反应的活化能
D、可以近似求得反应达平衡时的温度

4、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大。

5、根据反应的化学计量方程可以写出该反应的速率方程。

6、

7、反应的级数等于反应的分子数。

第三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3-1-1~2 溶解度与溶度积随堂测验

1、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gCl的溶解度增大
B、AgCl的溶解度、 Ks ?均不变
C、AgCl的 Ks?增大
D、AgCl的溶解度、Ks ?增大

2、若某系统的溶液中离子积等于溶度积,则该系统必然存在固相。

3、已知Ks?(Ag2CrO4) =1.11×10的-12次方,Ks?(AgCl)=1.76×10的-10次方,在0.0100mol/kg K2CrO4和0.0100mol/kg的K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则AgCl先沉淀

3-1-3 溶度积与化学平衡随堂测验

1、同离子效应会降低溶解度,降低Ks?

2、盐效应会提高难溶物的溶解程度

3-2-1a 配合物基本概念随堂测验

1、配合物的很稳定,在溶液中解离程度很低,所以配合物的溶解性差

2、配合物的内界可以带正电荷,可以带负电荷,也可以不带电

3-2-1b 配合物基本概念随堂测验

1、配位数等于配合物中各种配体数量的总和

3-2-2~3 配合物命名与计算随堂测验

1、Ca2[Fe(CN)6]的名称为六氰合铁(III)酸钙

3-3-1酸碱理论随堂测验

1、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是
A、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B、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C、质子受体
D、电子受体

2、酸碱电子理论认为,酸是
A、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B、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C、质子受体
D、电子给体

3-3-2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随堂测验

1、具有共轭关系的酸碱对,Ka和Kb的关系为
A、Ka·Kb > Kw
B、Ka·Kb > Kw
C、Ka=Kb
D、Ka·Kb = Kw

2、温度一定时,同一电解质的浓度与解离度的关系是
A、浓度越大,解离度越大
B、浓度越大,解离度越小
C、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小
D、无法确定

3、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不能同时存在
B、同离子效应的作用总是大于盐效应
C、二者同时存在
D、同离子效应的作用总是小于盐效应

3-3-3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随堂测验

1、计算一元弱酸溶液pH值的最简公式,不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A、Ka ca ≥20 Kw
B、ca/Ka ≥500
C、α < 5%
D、ca/Ka < 500

2、
A、
B、
C、pH增大
D、pH减小

3、
A、
B、
C、
D、

3-4-1缓冲溶液及其组成随堂测验

1、
A、HAc-NaAc
B、
C、HAc-NaOH
D、

3-4-2缓冲溶液作用原理随堂测验

1、常见缓冲溶液中起抵抗外加少量强酸作用的是
A、抗酸成分
B、抗碱成分
C、共轭酸
D、不确定

2、常见缓冲溶液之所以能够保持pH值基本不变的主要原因是
A、盐效应
B、同离子效应
C、共轭酸的存在
D、共轭碱的存在

3-4-3缓冲溶液pH值计算随堂测验

1、缓冲溶液pH值计算式中的 [共轭酸] 指的是
A、共轭酸混合前的原始浓度
B、共轭酸混合后的平衡浓度
C、共轭酸混合后的活度
D、共轭酸混合后假定未解离前的起始浓度(习惯上称为配制浓度)

溶液与离子平衡单元测验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配合物必定是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
B、配合键由配体提供孤对电子,形成体接受孤对电子而形成
C、配合物的内界常比外界更不易解离
D、对于只含有单齿配体的配合物而言,配体数目等于配位数

2、在配离子[Cu(en)2]2+,(en=H2NC2H6NH2)中,配体数和配原子数各是多少
A、2,2
B、2,4
C、4,2
D、4,4

3、关于配合物[Co(NH3)2(H2O)2Cl2]C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配位数为6
B、中心离子的氧化数为+2
C、N、O、Cl都是配位原子
D、氯离子既在内界也在外界

4、下列混合溶液中,属于缓冲溶液的是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对于配合物,[Ni(H2O)6]2+中心金属离子Ni的配位数为6。

8、对于配合物而言,配位数和配体数相等。

9、在缓冲溶液中,只要每次加少量强酸或强碱,无论添加多少次,缓冲溶液始终具有缓冲能力。

10、

11、

第四章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4-1氧化数随堂测验

1、SO42-硫酸根的氧化数为-2

2、Fe3O4中Fe的化合价无法计算

4-2-2原电池符号随堂测验

1、在书写电池符号时,同一相不同的物质之间用竖线“|” 隔开

2、

4-2-3平衡电极电势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电极电势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极电势的大小与离子浓度有关
B、电极电势的大小与电极反应有关
C、电极电势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D、电极电势的绝对值可以测量

4-2-4标准电极电势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标准电极电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等于其绝对电极电势
B、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等于0
C、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是其室温时的电极电势
D、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以标准氢电极为参照标准

4-2-5能斯特方程随堂测验

1、
A、温度为298.15K。
B、Mn离子浓度最大则E减小。
C、H离子浓度变化对E无影响。
D、

2、
A、
B、
C、
D、

4-2-6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随堂测验

1、
A、电极电势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C、
D、

4-2-7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随堂测验

1、下列标准电极中,电极电势最高的为
A、
B、
C、
D、

4-3-1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随堂测验

1、
A、
B、
C、
D、

4-3-2电极电势的应用-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随堂测验

1、
A、
B、
C、
D、

4-3-3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随堂测验

1、
A、向右进行
B、向左进行
C、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D、无法确定

4-3-4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随堂测验

1、

4-4金属腐蚀与防护随堂测验

1、金属电化学腐蚀根据机理不同分为析氢腐蚀、吸氧腐蚀、浓差腐蚀。

第三章单元测试

1、下列溶液中不断增加H+浓度,氧化能力不增强的是:
A、MnO4-
B、NO3-
C、H2O2
D、Cu2+

2、由反应Fe(s) + 2Ag+(aq) ? Fe2+(aq) + 2Ag(s)组成的原电池,若将Ag+浓度减小到原来的1/10,则电池的电动势的变化为:
A、增加0.0592V
B、降低0.0592V
C、降低0.118V
D、增加0.118V

3、已知E?(Fe3+/Fe2+)=0.70V,E?(Sn4+/Sn2+)=0.14V,则在1mol/L HCl介质中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一对离子是
A、Sn4+,Fe2+
B、Fe3+,Sn2+
C、Fe3+,Fe2+
D、Sn4+,Sn2+

4、已知电极反应Cu2+ + 2e?→Cu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342V,则2Cu ? 4e?→2Cu2+的标准电极电势为
A、0.342V
B、-0.342V
C、0.684V
D、-0.684V

5、将氢电极(p(H2)=100 kPa)插入纯水中,与标准氢电极组成一个原电池,则电池电动势为
A、0.414 V
B、-0.414 V
C、-0.828V
D、0.828 V

6、SO2中,氧的氧化数为-2,硫的氧化数为+4

7、两个半电池 ,电极相同 ,电解质溶液中的物质也相同 ,都可以进行电极反应 ,但溶液的浓度不同 ,它们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E? = 0,E ≠ 0。

8、取二块铜片,插入盛有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中,可装置成一浓差电池,Cu2+浓度较小者为负极

9、O2是常用的氧化剂,其氧化能力随所在的溶液中OH-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10、标准氯化银电极的组成为:Ag|AgCl(s)|KCl(1mol?kg-1),在298K时E?(AgCl/Ag)=+0.2225V,如果只改变KCl溶液的浓度,电极电势E(AgCl/Ag)的数值不会改变

11、E?大的电对的氧化型物种一定能氧化E?小的电对的还原型物种

12、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同的两个反应,若反应2的各化学计量数均为反应1的1/2,则E?(2) = 1/2 E?(1)。

13、为了保护地下管道(铁制),可以采用外加电流法并将其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

14、电极电势表中所列的电极电势就是相应电极双电层的电位差。

第三章单元作业

1、

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5-2-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随堂测验

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是能量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其中波动性是指概率波。

5-2-2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随堂测验

1、核外电子的能量只与主量子数有关。

5-2-3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随堂测验

1、下列各组波函数中不合理的是( )。
A、n=2,l=1,m=0,ms=1/2
B、n=3,l=2,m=1,ms=-1/2
C、n=1,l=1,m=0, ms=-1/2
D、n=5,l=3,m=3,ms=1/2

5-2-4波函数的图形描述随堂测验

1、波函数的空间图形是( )。
A、概率密度
B、原子轨道
C、电子云
D、概率

2、p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为“8”字形,表明电子沿“8”字形轨道运动。

3、波函数ψ的角度分布图中,负值部分表示电子在此区域内不出现。

5-2-5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随堂测验

1、电子云图中黑点越密的地方,表明电子越多。

5.3.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随堂测验

1、原子轨道能级排序 1s 2s 2p 3s 3p 3d 4s

5.3.2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随堂测验

1、24号元素Cr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19号元素K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5.3.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随堂测验

1、25号元素Mn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七副族,d区。

2、17号元素Cl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六主族,p区。

5.4.3 共价键的类型随堂测验

1、

5.4.4杂化轨道理论随堂测验

1、
A、
B、
C、
D、

2、NH3与BF3的空间构型都是平面三角形。

5.5.2分子间作用力随堂测验

1、苯和四氯化碳分子间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是
A、取向力
B、色散力
C、诱导力
D、氢键

2、HBr气体分子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A、色散力
B、取向力
C、诱导力
D、氢键

5.5.3氢键随堂测验

1、下列化合物中含有氢键的是
A、HCl
B、CH4
C、HF
D、H2S

物质结构基础单元测验

1、下列量子数合理的是
A、n = l,l = 1,m = 1
B、n = 2,l = 2,m = 2
C、n = 2,l = 0,m = 1
D、n = 1,l = 0,m = 0

2、已知某元素+3价的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A、d区第三周期VIII族
B、ds区第四周期VB族
C、d区第三周期VB族
D、d区第四周期VIII族

3、决定原子轨道形状的量子数为
A、主量子数
B、角量子数
C、磁量子数
D、自旋量子数

4、以下物质中,属于极性分子的是
A、SiCl4
B、CH3Cl
C、BF3
D、CH4

5、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违背了
A、泡利不相容原理
B、洪特规则
C、能量最低原理
D、书写正确,没有违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6、在NH3的水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存在着
A、诱导力、色散力
B、色散力
C、色散力、氢键
D、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

7、下列作用力中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的化学键是
A、分子间力
B、共价键
C、氢键
D、离子键

8、NH3分子中心原子N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A、sp杂化
B、
C、
D、

9、下列采用成键分子空间构型为V字形的是
A、SiH4
B、PH3
C、H2S
D、CH4

10、在绝大多数分子中,取向力是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

11、主量子数越大,表示电子离核的距离越远,所处状态的能量越高。

12、凡是以sp3形式杂化的分子,必定是四面体结构

13、电子云图中小黑点越密之处,表示那里的电子越多。

14、PCl3的杂化方式为不等性sp3杂化,BF3的杂化方式为sp2杂化。

15、

16、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有正负之分,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

17、

18、

19、乙烯分子中的C原子发生sp2杂化

有机化学-第二章 饱和脂肪烃

2.1烷烃的简介及命名随堂测验

1、下列分子中,表示烷烃的是 ( )
A、C2H2
B、C2H4
C、C2H6
D、C6H6

2、下列烃的命名正确的是 ( )
A、乙基丙烷
B、2-甲基-3-乙基丁烷
C、2,2-二甲基-4-异丙基庚烷
D、3-甲基-丁烷

3、下列烃的命名不符合系统命名法的是 ( )
A、2-甲基-3-乙基辛烷
B、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C、2,3-二甲基-5-异丙基庚烷
D、2, 3, 5-三甲基-4-丙基庚烷

2.2烷烃构象异构随堂测验

1、引起烷烃构象异构的原因是 ( )
A、分子中的双键旋转受阻
B、分子中的单双键共轭
C、分子中有双键
D、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围绕C-C单键作相对旋转

2、ClCH2CH2Cl中最不稳定的构象是 ( )
A、邻位交叉式
B、部分重叠式
C、全重叠式
D、对位交叉式

2.3烷烃的结构与性质随堂测验

1、异己烷进行氯化,其一氯代物有几种? (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2、氟、氯、溴、碘四种不同的卤素在同种条件下,与某种烷烃发生自由基取代时,反应活性最高的是 ( )。
A、氟
B、氯
C、溴
D、碘

3、在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中,不同类型的氢被取代活性最大的是 (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无法确定

2.4环烷烃的分类与命名随堂测验

1、的命名是1,4-二甲基环己烷

2、的命名是1-乙基-2甲基环戊烷

2.5 环烷烃的结构与性质随堂测验

1、环丙烷(A)、环丁烷(B)、环己烷(C)、环戊烷(D)的稳定性顺序是 ( )
A、C>D>B>A
B、A>B>C>D
C、D>C>B>A
D、D>A>B>C

2、下列反应不能进行的是( )
A、
B、
C、
D、

3、下列哪种试剂能够鉴别出环丙烷和环丙烯 ( )
A、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B、硝酸银乙醇溶液
C、高锰酸钾水溶液
D、氢氧化钠水溶液

有机化学-第三章 不饱和脂肪烃

3.1烯炔烃的命名随堂测验

1、有机化合物 的正确系统命名是
A、3-甲基-1-庚烯-5-炔
B、5-甲基-6-庚烯-2-炔
C、3-甲基-1-庚炔-5-烯
D、3-甲基-1,5-庚烯炔

2、有机化合物 的正确系统命名是()
A、5-乙基-1,6-庚二烯
B、3-乙基-1,6-庚二烯
C、3-乙烯基-6-庚烯
D、5-乙烯基-1-庚烯

3、的命名是1-甲基-5乙基庚烷

3.2烯烃的构型异构随堂测验

1、下列具有顺反异构体的物质是( )
A、
B、
C、
D、

2、有机化合物 的正确系统命名是
A、Z-2-氯-2-戊烯
B、顺-2-氯-2-戊烯
C、E-2-氯-2-戊烯
D、反-2-氯-2-戊烯

3.3 烯炔烃的结构与性质(上)随堂测验

1、有关乙炔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
B、两个碳原子采用杂化方式
C、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D、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π键

2、在烯烃与HX亲电加成反应中,主要生成卤素连在含氢较( )碳上的产物。
A、既可以连在含氢较少的碳上,也可以连在含氢较多的碳上。
B、多
C、少
D、不能确定

3、反应 的主要产物是 ( )
A、
B、
C、
D、

3.4 烯炔烃的结构与性质(下)随堂测验

1、下列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最活泼的是 ( )
A、
B、
C、
D、

2、下列加成反应不遵循马尔科夫尼柯夫经验规律的是 ( )
A、丙烯与溴化氢反应
B、2-甲基丙烯与浓硫酸反应
C、2-甲基丙烯与次氯酸反应
D、2-甲基丙烯在有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反应

3.5 烯炔烃的性质随堂测验

1、在化合物的自由基取代反应中, ( )氢被溴取代的活性最大。
A、1号位
B、2号位和3号位
C、4号位
D、5号位

2、下列物质能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
A、乙醇
B、乙烯
C、2-丁炔
D、1-丁炔

3、下列炔烃中,在的存在下发生水合反应,能得到醛的是( )
A、
B、
C、
D、

4、下列试剂能够鉴别环丙烷,丙烯与丙炔的是 ( )
A、
B、
C、
D、

5、分子式位C4H8的烃,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后得到乙酸,该烃为丁烯。

3.6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性质随堂测验

1、有机化合物正确的系统命名是 ( )
A、(Z,E)-2,4-己二烯
B、(E,E)-2,4-己二烯
C、(Z,Z)-2,4-己二烯
D、(顺,顺)-2,4-二己烯

2、下列碳正离子中最稳定的是 ( )
A、
B、
C、
D、

3、化合物可通过Diels-Alder反应来合成,该化合物反应的前体是 ( )
A、
B、
C、
D、

4、某二烯烃和一分子溴加成结果生成2,5-二溴-3-己烯,该二烯烃经高锰酸钾氧化得到两分子乙酸和一分子草酸,该二烯烃的结构式是 ( )
A、
B、
C、
D、

第三章单元测验

1、有机化合物 的系统命名是( )
A、2,3-二甲基环戊二烯
B、4,5-二甲基环戊二烯
C、1,2-二甲基环戊二烯
D、1,5-二甲基环戊二烯

2、E- 2, 5-二甲基-3-己烯的结构式是( )
A、
B、
C、
D、

3、下列物质具有顺反异构体的是 ( )
A、2-氯丙烯
B、1-丁烯
C、2-丁烯
D、丙烯

4、下列物质能与CuCl的氨水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的是( )
A、乙烯
B、乙醇
C、1-丁炔
D、2-丁炔

5、一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该化合物可吸收两分子溴,不能与硝酸银的氨溶液作用,用过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作用,生成两分子二氧化碳和一分子丙酮酸推测该化合物的结构式( )
A、
B、
C、
D、

6、在常温下,环戊二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的主产物是 ( )
A、
B、
C、
D、

7、下列物质中,最容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的是( )
A、
B、
C、
D、

有机化学-第四章 芳香烃

4.1单环芳烃的命名随堂测验

1、有机化合物 的正确系统命名是( )
A、3-磺酸基乙苯
B、3-磺酸基苯乙烷
C、3-乙基苯磺酸
D、间磺酸基乙苯

2、写出有机化合物4-苯基-2-戊烯的正确结构式( )
A、
B、
C、
D、

3、的名称是
A、2-甲基硝基苯
B、邻-硝基甲苯
C、邻甲基硝基苯
D、6-甲基硝基苯

4.2 苯环的结构及性质随堂测验

1、有关苯的性质正确的说法是( )
A、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能和HBr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D、在FeBr3催化下能与溴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2、这两种物质的关系是( )
A、构型异构
B、构象异构
C、碳链异构
D、同一种物质

4.3 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随堂测验

1、下列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活性最高的是 ( )
A、甲苯
B、苯酚
C、硝基苯
D、苯甲酸

2、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Friedel-Crafts(付-克)反应的是 ( )
A、甲苯
B、苯酚
C、乙苯
D、硝基苯

3、反应产物可能是Cl取代哪个碳上的氢。
A、2或者6位
B、4位
C、3位
D、5位

4、稀酸、加热条件下可以除去苯环上的磺酸基。

5、反应产物是乙苯

4.4 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随堂测验

1、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是 ( )
A、先加成,后消去
B、先消去,后加成
C、协同反应
D、只有消去过程

2、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中路易斯酸催化剂的作用是( )
A、产生亲核试剂
B、产生亲电试剂
C、调剂pH 值
D、产生芳基正离子

4.5 苯环的加成及氧化反应随堂测验

1、苯与足量的Cl2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产物是( )
A、邻二氯苯
B、六氯化苯(六六六)
C、1,2,3,4-四氯苯
D、不反应

2、苯乙烯用浓的KMnO4氧化,得到的产物是 ( )
A、
B、
C、
D、CO2+H2O

4.6 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随堂测验

1、化合物进行一次硝化时,硝基可以进入的位置是( )
A、
B、
C、
D、

2、下列最难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化合物是 ( )
A、
B、
C、
D、

3、一硝化的主产物
A、
B、
C、
D、

4.7 稠环芳烃及非苯系芳烃随堂测验

1、有机化合物 的正确系统命名是( )
A、1-氯-6-萘甲酸
B、5-氯-2-萘甲酸
C、4-氯-1-萘甲酸
D、8-氯-3-萘甲酸

2、的反应产物是 ( )
A、
B、
C、
D、

芳香烃单元测验

1、有机化合物 的正确系统命名是 ( )
A、1-甲基-3-硝基-6-苯甲酸
B、2-甲基-4-硝基苯甲酸
C、3-甲基-1-硝基-4-苯甲酸
D、6-甲基-4-硝基苯甲酸

2、5-甲基-1-萘胺的正确结构式是( )
A、
B、
C、
D、

3、下列化合物进行硝化反应时,最活泼的是 ( )
A、苯甲醛
B、甲苯
C、对二甲苯
D、苯

4、苯、环已烷、苯乙烯三种物质的鉴别方法是( )
A、先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高猛酸钾溶液。
B、先加三氯化铁溶液,再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C、先加高猛酸钾溶液,再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先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铁粉。

5、下列物质:氯苯(a)苯酚(b)苯甲醚(c)硝基苯(d)苯(e) 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为( )
A、d>a>b>c>e
B、e>d>c>b>a
C、a>b>c>d>e
D、b>c>e>a>d

6、
A、
B、
C、
D、

7、
A、
B、
C、
D、
E、
F、

8、的命名是对羧基苯酚。

9、一硝化主产物有1种。

10、一硝化产物会有3种。

11、

有机化学-第五章 卤代烃

5.1卤代烃的简介和命名随堂测验

1、下列化合物不是伯卤代烃的是( )。
A、氯甲烷
B、1-溴丙烷
C、苄基碘
D、1,2-二氯乙烷

2、
A、1-氯丁烯
B、2-氯丁烯
C、E-1氯丁烯
D、Z-1氯丁烯

5.2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随堂测验

1、关于卤代烃的水解反应错误的是
A、该反应产物是醇类化合物。
B、该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进行。
C、该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D、一般来说,含相同的烃基时,碘代物比氯化物更易水解。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溴乙烷与硝酸银反应得到硝基乙烷。
B、碘甲烷与氰化钠反应可得到乙腈。
C、苯酚钠与溴乙烷反应得到苯乙醚。
D、碘乙烷与二乙胺反应可以制备三乙胺。

3、下列物质与硝酸银的乙醇容易反应产生沉淀最快的是
A、1-溴丁烷
B、1-溴丙烷
C、2-溴丙烷
D、叔丁基溴

5.3卤代烃的消除反应随堂测验

1、下列化合物进行消除反应最容易的是
A、1-溴丁烷
B、2-溴丁烷
C、2-甲基-2-溴丁烷
D、3-甲基-2-溴丁烷

2、2-溴-1-苯基丁烷在乙醇中与氢氧化钾反应,得到的主要产物是
A、
B、
C、
D、

3、
A、
B、
C、
D、

5.4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随堂测验

1、
A、a是1-氯-1-丁烯
B、a是1-氯-2-丁烯
C、a是1-氯丁烷
D、条件2)中,不产生沉淀的是1-氯丁烷

2、
A、苄基氯
B、氯乙烯
C、氯苯
D、氯乙烷

3、下列化合物,分子中存在p-p 共轭作用的化合物是
A、苯乙烯
B、苯乙炔
C、氯苯
D、乙苯

卤代烃单元测验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苄基溴又名1-苯基-1-溴甲烷。
B、卤代烃沸点比分子量接近的烷烃高。
C、三氯甲烷不溶于水。
D、碘仿又名而碘甲烷。

2、以下反应中,可以顺利地直接得到预期产物的是
A、乙醇钠和氯代叔丁烷制备乙基叔丁基醚。
B、溴苯和NaOH水溶液制备苯酚。
C、
D、1-溴丁烷和苯制备正丁基苯。

3、以下物质和硝酸银乙醇溶液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氯代环己烷
B、丙烯基氯
C、烯丙基氯
D、氯乙烯

4、溴乙烷与硝酸银的乙醇溶液反应,除得到溴化银沉淀外,生成的主要产物是
A、硝酸乙酯
B、亚硝基乙烷
C、乙酰硝酸酯
D、硝基乙烷

5、的命名是
A、2-乙基-4溴戊烷
B、3-甲基-5溴己烷
C、2-溴-4甲基己烷
D、4-甲基-2溴己烷

6、鉴别题:向下列化合物中加入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化合物a:2-甲基-3-氯-2戊烯 化合物b:2-甲基-4-氯-2戊烯 化合物c:2-甲基-5-氯-2戊烯
A、a>b>c
B、b>c>a
C、c>b>a
D、a>c>b

7、反应产物是环己醇

8、 A是2-甲基-3氯丁烷。

第六章 醇酚醚

6.1醇的简介和命名随堂测验

1、下列化合物属于伯醇的是
A、3-戊醇
B、2-戊醇
C、1-戊醇
D、苯酚

2、命名是( )
A、2-戊烯-4-醇
B、3-戊烯-2-醇
C、4-戊烯-2-醇
D、4-羟基-2-戊烯

3、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4、化合物的命名是否正确?

6.2 醇的酸碱性、酯化和卤素取代随堂测验

1、下列物质中与金属钠反应最活泼的是
A、甲醇
B、乙醇
C、异丙醇
D、异丁醇

2、3-甲基-2-丁醇与氢溴酸反应得到的主要产物是
A、3-甲基-2-溴丁烷
B、3-甲基-1-溴丁烷
C、2-甲基-2-溴丁烷
D、2-甲基-1-溴丁烷

3、下列物质与1-丁醇反应得到仲卤代烃的是
A、亚硫酰氯
B、
C、
D、HBr

6.3 醇的脱水和氧化随堂测验

1、3,3-二甲基-2-丁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时发生消除反应的主要产物为
A、
B、
C、
D、

2、关于醇的脱水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是消除反应。
B、低温有利于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高温有利于醇分子间脱水反应。
C、醇的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一般满足札依采夫规则。
D、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优先满足能生成共轭体系的烯烃。

3、这个消除反应只有一种产物

4、利用这个反应原理可以设计酒驾检查仪

6.4 酚简介和命名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苯酚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苯酚沸点比苯高。
B、苯酚的极性比苯强。
C、苯酚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D、苯酚的脂溶性比苯强。

2、5-溴-2-萘酚的结构式是
A、
B、
C、
D、

6.5 酚的酸性、显色、成醚和酯化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苯酚与氯化铁显紫色。
B、可用苯酚与硫酸二甲酯反应制备苯甲醚。
C、苯酚易与乙酸反应得到乙酸苯酯。
D、苯酚酸性比环己醇强。

2、以下反应中,可以顺利地直接得到预期产物的是
A、1-丁醇和HBr制备1-溴丁烷。
B、在氯化铝存在下,苯和乙酰氯制备苯乙酮。
C、氯苯和氨水常温常压直接制备苯胺。
D、乙酸和苯酚制备乙酸苯酯。

3、下列酸性最大的化合物是
A、
B、
C、
D、

6.6 酚芳环亲电取代反应及酚氧化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苯酚比苯更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B、苯酚比苯更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C、苯酚与溴反应比苯快。
D、苯酚与溴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室温下,苯酚与硝酸反应主要生成2,4-二硝基苯酚。
B、室温下,苯酚与硫酸反应主要生成邻羟基苯磺酸。
C、苯酚比硝基苯更易发生付-克酰基化反应。
D、苯酚氧化得到对苯醌。

6.7 醚简介和命名随堂测验

1、下列化合物命名错误的是
A、
B、
C、
D、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醚是Lewis碱,且碱性比醇强。
C、格氏试剂在醚中有较好的溶解性。
D、醚键中氧原子只能提供一对孤对电子。

3、下列化合物:①丙烷,②甲醚,③乙醇,④甲醇,沸点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醇酚醚单元测验

1、下列化合物中,水溶性最大的是
A、
B、
C、
D、

2、下列几种醇中常溫下不与lucas试剂反应的为
A、乙醇
B、2-丙醇
C、叔丁醇
D、苄基醇

3、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A、对甲基苯酚
B、对硝基苯酚
C、苯酚
D、对氯苯酚

4、
A、a是环己醇
B、a是2,4,6-三甲基苯酚
C、a是苯酚
D、条件2)作用下产生沉淀的环己醇

5、下列关于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A、羟基中C-O键是极性键。
B、
C、
D、羟基中H-O键是极性键。

6、的命名是1-苯基-丙烯醇

7、的命名3-甲基-2戊烯-5醇

8、反应主产物是烯烃

学习通大学化学_12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

1. 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化学反应物质的消耗量或生成量。反应速率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表面积等。

反应级数是指反应速率与各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

A + B → C

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

v = k[A]^m[B]^n

其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m和n分别为物质A和B的反应级数。反应级数可能是整数、分数或负数。

2. 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常数k是表示反应体系中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其大小受到温度、催化剂和反应物质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一般来说,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 反应机理与速率方程

反应机理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各分子之间碰撞的顺序和方式。通常采用反应速率方程来描述反应机理。反应速率方程可以通过实验方法确定。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2NO + Cl2 → 2NOCl

我们可以得到速率方程:

v = k[NO]^2[Cl2]

这个速率方程表明此反应为二级反应,并且反应物质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二、化学平衡

1. 化学平衡概述

化学平衡是指在某些条件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浓度之比为化学平衡常数Kc。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化学平衡常数Kc为:

Kc = [NH3]^2/([N2][H2]^3)

2.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可能会改变。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3. 平衡常数的计算

平衡常数Kc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在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越偏向生成物。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当反应物质的浓度均为1mol/L时,实验测定得到Kc为:

Kc = [NH3]^2/([N2][H2]^3) = 3.4×10^7

这意味着该反应倾向于生成氨气。

三、酸碱平衡

1. 酸碱反应概述

酸碱反应是指氢离子(H+)的转移过程。酸是指能够提供H+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H+离子的物质。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2O

HCl为酸,NaOH为碱,反应产生的NaCl为盐,H2O为水。

2. 酸碱指数

酸碱指数pH是指溶液中酸性离子(H+)的浓度。pH值越小,溶液越酸性;pH值越大,溶液越碱性。

pH的计算公式为:

pH = -log[H+]

其中[H+]为溶液中酸性离子的浓度。

3. 酸碱平衡常数

在酸碱反应中,平衡常数Kc可以表示为酸性离子和碱性离子的比值。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NH3 + H2O ? NH4+ + OH-

平衡常数Kc为:

Kc = [NH4+][OH-]/[NH3][H2O]

4. 酸碱滴定

酸碱滴定是一种在实验室中用于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在酸碱滴定中,一种溶液(例如酸溶液)滴入另一种溶液(例如碱溶液),并测定反应的pH值,以确定滴定终点。

例如,当酸溶液和碱溶液完全中和时,pH值会从酸性变为中性。通过测定落滴的数量,可以计算出酸溶液的浓度。

四、化学热力学

1.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是指热量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热能会转化为反应热。如果反应热为正,表示化学反应放热;如果反应热为负,表示化学反应吸热。

2. 反应焓、摩尔焓和反应热

反应焓是指化学反应中的总热能变化。摩尔焓是反应焓与反应物质的摩尔数之比。

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中单位摩尔反应物质的热能变化量。反应热与反应焓的关系为:

ΔH = Q/n

其中,ΔH为反应热,Q为反应焓,n为单位摩尔反应物质的数量。

3. 反应焓的测定

反应焓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燃烧法、卡路里法、直接测定法等。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C2H5OH(l) + 3O2(g) → 2CO2(g) + 3H2O(l)

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反应热为:

ΔH = -1235.1kJ/mol

这意味着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五、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应用实例

1. 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化学反应的工业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速率和反应热释放。此外,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还可以用于燃料的热值测定和化学试剂的纯度检测等。

2.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生物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生物体内许多酶催化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此外,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中。

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环境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都与化学反应有关。了解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六、总结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了解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从而为化学工业、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学习通大学化学_12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

1. 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化学反应物质的消耗量或生成量。反应速率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表面积等。

反应级数是指反应速率与各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

A + B → C

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

v = k[A]^m[B]^n

其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m和n分别为物质A和B的反应级数。反应级数可能是整数、分数或负数。

2. 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常数k是表示反应体系中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其大小受到温度、催化剂和反应物质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一般来说,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 反应机理与速率方程

反应机理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各分子之间碰撞的顺序和方式。通常采用反应速率方程来描述反应机理。反应速率方程可以通过实验方法确定。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2NO + Cl2 → 2NOCl

我们可以得到速率方程:

v = k[NO]^2[Cl2]

这个速率方程表明此反应为二级反应,并且反应物质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二、化学平衡

1. 化学平衡概述

化学平衡是指在某些条件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浓度之比为化学平衡常数Kc。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化学平衡常数Kc为:

Kc = [NH3]^2/([N2][H2]^3)

2.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可能会改变。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3. 平衡常数的计算

平衡常数Kc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在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越偏向生成物。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当反应物质的浓度均为1mol/L时,实验测定得到Kc为:

Kc = [NH3]^2/([N2][H2]^3) = 3.4×10^7

这意味着该反应倾向于生成氨气。

三、酸碱平衡

1. 酸碱反应概述

酸碱反应是指氢离子(H+)的转移过程。酸是指能够提供H+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H+离子的物质。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2O

HCl为酸,NaOH为碱,反应产生的NaCl为盐,H2O为水。

2. 酸碱指数

酸碱指数pH是指溶液中酸性离子(H+)的浓度。pH值越小,溶液越酸性;pH值越大,溶液越碱性。

pH的计算公式为:

pH = -log[H+]

其中[H+]为溶液中酸性离子的浓度。

3. 酸碱平衡常数

在酸碱反应中,平衡常数Kc可以表示为酸性离子和碱性离子的比值。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NH3 + H2O ? NH4+ + OH-

平衡常数Kc为:

Kc = [NH4+][OH-]/[NH3][H2O]

4. 酸碱滴定

酸碱滴定是一种在实验室中用于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在酸碱滴定中,一种溶液(例如酸溶液)滴入另一种溶液(例如碱溶液),并测定反应的pH值,以确定滴定终点。

例如,当酸溶液和碱溶液完全中和时,pH值会从酸性变为中性。通过测定落滴的数量,可以计算出酸溶液的浓度。

四、化学热力学

1.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是指热量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热能会转化为反应热。如果反应热为正,表示化学反应放热;如果反应热为负,表示化学反应吸热。

2. 反应焓、摩尔焓和反应热

反应焓是指化学反应中的总热能变化。摩尔焓是反应焓与反应物质的摩尔数之比。

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中单位摩尔反应物质的热能变化量。反应热与反应焓的关系为:

ΔH = Q/n

其中,ΔH为反应热,Q为反应焓,n为单位摩尔反应物质的数量。

3. 反应焓的测定

反应焓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燃烧法、卡路里法、直接测定法等。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

C2H5OH(l) + 3O2(g) → 2CO2(g) + 3H2O(l)

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反应热为:

ΔH = -1235.1kJ/mol

这意味着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五、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应用实例

1. 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化学反应的工业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速率和反应热释放。此外,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还可以用于燃料的热值测定和化学试剂的纯度检测等。

2.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生物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生物体内许多酶催化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此外,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中。

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环境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都与化学反应有关。了解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六、总结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了解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从而为化学工业、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