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学前儿童发展(一)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分类: 初中答案发布于:2024-06-02 13:46:12ė04366次浏览663条评论

尔雅学前儿童发展(一)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第1周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1.1 学前儿童发展的尔雅儿童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随堂测验

1、儿童期指的学前学习是哪一年龄阶段?
A、0-3岁
B、发展0-6岁
C、章节3-6岁
D、答案0-18岁

2、通题广义的目答学前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儿童?
A、0-3岁
B、尔雅儿童0-6岁
C、学前学习3-6岁
D、发展0-18岁

3、章节狭义的答案学前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儿童?
A、0-3岁
B、通题0-6岁
C、目答3-6岁
D、尔雅儿童0-18岁

4、本课程中的婴儿期是指哪一年龄阶段?
A、0-3岁
B、0-6岁
C、3-6岁
D、0-18岁

5、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对象是
A、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B、1-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C、0-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D、整个儿童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6、学前儿童的发展包括
A、生理发展和认知发展
B、生理发展和个性发展
C、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
D、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7、儿童成长过程中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8、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9、感冒发烧等引起的记忆力暂时减退也是发展。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经成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

1.2 学前儿童发展常用的研究方法随堂测验

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主法属于( )
A、观察法
B、作品分析法
C、档案代评价法
D、实验法

3、为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
A、访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4、运用标准化量表,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心理测量的手段来了解儿童心理状况的方法是 ( )
A、考试法
B、测验法
C、作品分析法
D、问卷法

5、小雨睡觉老踢被子,王老师时不时要去看一下小雨。请问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
A、重点观察
B、长期观察
C、定期观察
D、全面观察

第2周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随堂测验

1、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A、生理成熟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

2、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的物质性基础是( )
A、遗传差异
B、环境差异
C、成熟差异
D、教育差异

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学前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前儿童心理的最终发展。

单元测验1

1、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对象是( )
A、0-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B、学前期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C、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D、1-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E、整个儿童期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F、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2、学前儿童的发展包括( )
A、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B、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C、生理发展和认知发展
D、生理发展和个性发展
E、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F、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

3、儿童期是指( )
A、0-18岁
B、0-3岁
C、3-6岁
D、6-12岁
E、0-6岁

4、儿童发展既不会逆向发展,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 )
A、整体性
B、方向性和顺序性
C、连续性和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是( )
A、遗传差异
B、环境差异
C、教育差异
D、物质差异
E、主观能动性

6、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结果说明( )
A、成熟的作用
B、遗传的作用
C、环境的作用
D、训练的作用
E、教育的作用

7、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测验法
E、调查法

8、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属于( )
A、作品分析法
B、观察法
C、档案代评价法
D、测验法
E、实验法

9、为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作品分析法
E、自然实验法
F、测验法

10、运用标准化量表,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心理测量的手段来了解儿童心理状况的方法是( )
A、测验法
B、考试法
C、作品分析法
D、问卷法
E、实验法

1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具有( )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定向性和顺序性

1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体现了( )
A、遗传的作用
B、成熟的作用
C、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3、儿童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
A、方向性和顺序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不定向性
E、个别差异性

14、关于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理成熟决定着儿童的发展
B、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
D、环境使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E、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F、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15、儿童成长过程中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16、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7、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经成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

18、儿童身心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3周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3.1注意概述随堂测验

1、无意注意的效果不如有意注意效果好。

2、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3、幼儿的任何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

4、一闪一闪的霓虹灯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和( )

3.2婴幼儿注意的发展随堂测验

1、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了注意。

2、5个月的婴儿就有了客体永久性。

3、婴儿期末出现了有意注意的萌芽。

4、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5、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水平比较低。

第4周 学前儿童的注意与活动

4.1注意品质与幼儿的活动随堂测验

1、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4-5岁的幼儿注意可维持多长时间?
A、3-5分钟
B、15分钟以上
C、10分钟左右
D、20分钟以上

2、幼儿注意的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3、幼儿年龄越小,其注意转移越快。

4、幼儿在画画时,突然玩起了手中的彩笔。这是注意的转移。

5、“一目十行”主要是形容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强。

6、成人给幼儿提供的玩教具越多越有利于幼儿注意的发展。

单元测验2

1、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
A、注意
B、想象
C、需要
D、思维
E、记忆

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有意注意占优势
B、无意注意占优势
C、两者都占优势
D、两者都不占优势
E、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3、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幼儿的不由自主的注意是(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有
D、有意后注意

4、某幼儿不被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所吸引,努力专心画画,这是(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有
D、有意后注意

5、下列哪一因素不属于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
A、新异的、变化多动的刺激
B、与幼儿需要兴趣密切相关的事物
C、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D、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刺激
E、间接兴趣

6、下列现象属于有意注意的是( )
A、一声巨响,大家不约而同转头去看
B、万绿丛中一点红
C、幼儿自始至终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D、一个会动的玩具引起幼儿的注意

7、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
A、3-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30分钟以上

8、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一般都安排15分钟左右,是因为小班幼儿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一般是( )
A、20-25分钟
B、3-5分钟
C、10分钟
D、15分钟
E、1-3分钟

9、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顾及不到别人,只能自己单独玩,是因为( )
A、游戏水平差
B、喜欢一个人玩
C、注意分配能力差
D、注意习惯好

10、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教育活动时间长短有别,其依据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哪种注意品质不同(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性
E、注意的选择性
F、注意的指向性

1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要是形容人的哪种注意品质比较好(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指向性
D、注意的转移
E、注意的分配

12、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了注意。

13、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水平和大脑的发育水平密切相关。

14、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5、课堂上,老师让幼儿看着图仔细听老师讲解。但有些幼儿一边听、一边照着老师的样图学着摆。这反映了这些幼儿注意不稳定,易分心。

第5周 感知觉概述

5.1感知觉的概念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感知觉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
B、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C、感觉不需要经验的参与,而知觉在有了个人的经验和倾向性的参与
D、感知觉是一体的,单纯的感知觉是不存在的。

2、感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

3、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4、感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5、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5.2感知觉种类及作用随堂测验

1、没有感觉的感觉就是最好的感觉,是用来形容哪一种感觉的?
A、肤觉
B、痛觉
C、机体觉
D、运动觉

2、对个体具有保护的作用,让人们及时躲避危险,也是最难于适应的感觉是
A、机体觉
B、痛觉
C、视觉
D、嗅觉

3、3岁前的婴儿是主要靠什么来认识世界的
A、语言
B、思维
C、感知觉
D、学习

4、人的外部感觉有
A、平衡觉
B、机体觉
C、视觉
D、嗅觉

5、人的内部感觉有
A、平衡觉
B、机体觉
C、运动绝
D、肤觉

6、空间知觉包括
A、大小知觉
B、距离知觉
C、方位知觉
D、形状知觉

7、时间知觉具有相对性,同样的时间有人感觉过得很快,有人感觉过得很慢。

第7周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7.1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随堂测验

1、吉布森的“视崖感”实验,测试幼儿的哪方面知觉?
A、深度知觉
B、大小知觉
C、形状知觉
D、方位知觉

2、幼儿左右方位知觉的发展,大约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
A、3岁以内
B、3-4岁
C、4-5岁
D、5-6岁

单元测验3

1、著名的“视崖感”实验所证明的是幼儿已经有了:
A、深度知觉
B、时间知觉
C、空间知觉
D、广度知觉

2、由于幼儿只能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
A、游戏教学法
B、镜面教学法
C、以身示范
D、言语行为一致法

3、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
A、前后、左右、上下
B、上下、左右、前后
C、上下、前后、左右
D、前后、上下、左右

4、幼儿中期,可以理解以下哪些概念
A、前天、后天、大后天
B、几月几号星期几
C、去年、今年
D、昨天今天明天

5、儿童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是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注意
D、记忆和想象

6、孩子在看《大闹天空》时,看见仙桃又红又大,发出了“这仙桃真大啊!”的感叹。这里反映了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7、下面关于明适应和暗适应说法正确的是
A、明适应是从暗处到明处,感受性提高
B、明适应是从明处到暗处,感受性降低
C、暗适应是从明处到暗处,感受性提高
D、暗适应是从暗处到明处,感受性降低

8、幼儿掌握形状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为
A、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
B、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
C、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
D、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9、夜空中,北斗七星像“勺子”,这里运用的是: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

10、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教我们做幻灯片时,要用深色背景,浅色字体,或者浅色背景,深色字体。用知觉的有关理论来解释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1、幼儿能分清楚前天,大前天,后天,大后天,是在哪个阶段?
A、婴儿时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12、以下关于观察的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B、观察是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C、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D、无意观察效果最好

13、婴幼儿显示出大小在知觉的恒常性大概发生在哪个时间段
A、6-8周
B、3-6个月
C、6-12月
D、1-2岁

14、小班幼儿常常分不清西红柿和柿子,蜜蜂和苍蝇。从观察力的角度来讲,是因为他们哪方面需要加强
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顺序性
C、观察的细致性
D、观察的概括性

15、在一段文字中,个别文字顺序的调整和错别字往往不会影响我们对文字的理解,这里运用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第8周 记忆概述

8.1记忆与记忆过程随堂测验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这里“经历过的事物”可以是
A、感知过的事物
B、思考过的问题
C、体验过的情绪
D、练习过的动作

2、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四个环节。

3、再认和再现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4、我们考试时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依赖的都是再认。

5、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第9周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9.1 婴儿记忆的发展随堂测验

1、刚出生的新生儿是没有记忆能力的。

2、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婴儿记忆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3、婴儿对熟悉物体的“习惯化”,说明婴儿已经有记忆。

4、婴儿的再现比再认出现的早。

5、婴儿的“认生”现象,说明婴儿已经有了再认能力。

6、婴儿期末已经出现有意记忆的萌芽。

单元测验4

1、在大街上遇到一个老同学,能立即把他认出来,这种心理现象叫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再现

2、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平衡,表现为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时快时慢
D、匀速递减

3、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A、5±2个信息单位
B、7±2个信息单位
C、6±2个信息单位
D、9±2个信息单位

4、“死记硬背”属于
A、意义记忆
B、机械记忆
C、无意记忆
D、有意记忆

5、数学家擅长于
A、形象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逻辑(语词)记忆

6、反映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的是
A、有意识记的发展
B、无意识记的发展
C、机械记忆的发展
D、意义记忆的发展

7、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A、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B、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C、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8、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9、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再认
D、幼年健忘

10、当刺激物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映强调减弱,这种现象称为
A、回忆
B、记忆的潜伏期
C、习惯化
D、客体永久性

11、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图片让儿童回忆,儿童回忆说:刚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和胡萝卜、太阳和月亮。这说明儿童运用的记忆策略为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习惯化策略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这里的“经历过的事物”是指
A、感知过的事物
B、思考过的问题
C、体验过的情绪
D、练习过的动作
E、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13、下列属于婴儿记忆表现的有
A、条件反射的出现
B、对熟悉事物的“习惯化”
C、“认生”现象
D、客体永久性的出现

14、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正确的是
A、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B、记得快忘得也快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容易混淆

1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环节。

16、天生盲人也有视觉表象。

17、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18、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19、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了一定的记忆能力。

20、婴儿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早于再现。

21、婴幼儿的认生、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都是记忆的表现。

22、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

第10周 想象概述

想象概述随堂测验

1、幼儿看到天上的云彩,很自然地把它看成是一只羊或一匹马,这属于(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空想

2、我们读的诗《沁园春·雪》时,在脑中想象出冬日的北国风光等形象,这个过程属于( )的过程。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理想
D、科学幻想

3、想象中的形象有些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想象和现实没有任何关系。

4、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5、创造想象具有创造性,再造想象不具有创造性。

第11周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1.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随堂测验

1、幼儿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被抓到的幼儿吓哭了,以为自己真的要被吃掉了,这是因为幼儿(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容易同现实相混淆
C、想象易受情绪的影响
D、想象的目的不明确

2、幼儿在绘画中为了表示爸爸很有力量,经常把爸爸的手画的非常大,这属于幼儿的( )想象 。
A、经验性想象
B、拟人化想象
C、夸张性想象
D、情境性想象

3、幼儿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以至于他们在活动之前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4、幼儿的想象活跃,而且很大胆,所以他们的想象力比成人还要好。

5、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创造想象。

6、幼儿的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单元测验5

1、幼儿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被抓到的幼儿吓哭了,以为自己真的要被吃掉了,这是因为幼儿
A、想象易受情绪的影响
B、想象容易同现实相混淆
C、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D、想象的目的不明确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小班开始,幼儿的想象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B、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C、在创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再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D、幼儿的想象不需要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

3、幼儿抱着娃娃的时候,看到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往往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这表明幼儿的想象( )。
A、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主题不稳定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4、小朋友们听老师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猴子的形象:老猴子沉稳持重,小猴子调皮灵活…这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5、创造想象具有创造性,再造想象不具有创造性。( )

6、幼儿的想象活跃,而且很大胆,所以他们的想象力比成人还要好。

7、鲁迅写出了“祥林嫂”的形象,这是鲁迅再造想象的结果。

8、孙悟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9、一般来说,幼儿的想象创造性的成分较高,再造性的成分较低。( )

10、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11、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12、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第12周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2.1思维概述随堂测验

1、一题多解是属于哪种思维?
A、集中思维
B、发散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具体性
D、概括性

3、关于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感知是思维的基础
B、感知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感知是间接的,而思维是直接的。
D、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4、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5、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是通过感知来认识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6、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认识过程的齐全。

12.2婴儿的思维随堂测验

1、婴儿的思维具有哪些特点?
A、直观性
B、行动性
C、间接性和概括性
D、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2、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了思维。

3、婴儿的思维主要表现为“手和眼的思维”。

12.3幼儿的思维随堂测验

1、教室里的灯不亮了,电工师傅经过逐一排查后解决了问题,主要是依赖于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对

2、3岁左右儿童的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3、4、5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4、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A、间接性
B、直接性
C、具体性
D、概括性

5、关于婴儿思维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
B、婴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和行动性
C、婴儿的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感知
D、婴儿的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动作

6、下列属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特点的有
A、自我中心化
B、泛灵性
C、经验性
D、表面性

7、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8、感知觉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9、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了思维。

10、6岁幼儿的思维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第13周 学前儿童概念、判断推理的发展

13.1什么是概念、判断、推理随堂测验

1、思维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表象

2、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3、词是概念的名称,是概念的物质外衣。

4、判断、推理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

13.3学前儿童判断推理的发展随堂测验

1、幼儿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

2、幼儿掌握的概念已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3、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4、类比推理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5、学前儿童的判断推理不合乎逻辑,常常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

单元测验6

1、幼儿典型的思维方式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感知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2、幼儿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
A、相关性
B、表面性
C、形象性
D、绝对性

3、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往往没有计划性。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面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这反映了小班幼儿( )
A、具体形象思维特点
B、直接行动思维特点
C、象征性思维特点
D、抽象逻辑思维特点

4、科学活动中,教师观察到某幼儿能用数字、图表来记录和整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该幼儿最可能的年龄是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5、下雨天走在被车轮碾过的泥泞路上,晓雪说:“爸爸,地上一道一道的是什么呀?”爸爸说:“是车轮压过的泥印儿,叫车道沟。”晓雪说:“爸爸脑门儿上也有车道沟(指皱纹)”。晓雪的说法体现的幼儿思维特点是( )。
A、转导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演绎推理

6、午餐时餐盘不小心掉到地上,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老师说:“盘子受伤了,它难过的哭了。”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 )
A、自我中心
B、泛灵论
C、不可逆
D、不守恒

7、桌面上一边摆了三块积木,另一边摆了四块积木,教师问:“一共有几块积木?”。从幼儿的下列表现来看,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把前三块积木和后四块积木放在一起,然后一个一个点数
B、看了一眼三块积木,说出“3”,暂停一下,接着数“4,5,6,7”
C、左手伸出三根手指,右手伸出四根手指,暂停一下,说出7块
D、幼儿先看了3块积木,后看了4块积木,暂停一下,说出7块

8、一题多解是属于哪种思维
A、集中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9、青青的妈妈说:“那孩子的嘴真甜!” 青青问:“妈妈,您舔过她的嘴吗?”这主要是反映青青( )
A、思维的片面性
B、思维的拟人性
C、思维的生动性
D、思维的表面性

10、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直观性和行动性
B、具体性和形象性
C、抽象性和概括性
D、间接性和概括性

11、思维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直接性
B、具体性
C、间接性
D、概括性

12、按照思维的性质、内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把思维分为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常规思维
E、创造思维

13、直观动作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直观性
B、行动性
C、抽象性
D、概括性

14、关于学前儿童概念的掌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实例来掌握概念
B、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内涵不精确、外延不适当
C、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科学的概念
D、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的具体的概念

1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6、手和眼的思维是指具体形象思维。

17、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了思维。

18、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19、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20、判断、推理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1、幼儿已经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

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期末考试

1、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对象是( )
A、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B、1-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C、0-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D、整个儿童期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2、儿童发展既不会逆向发展,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 )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方向性和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是( )
A、遗传差异
B、环境差异
C、教育差异
D、物质差异

4、为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
A、访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5、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优势
C、两者都占优势
D、两者都不占优势

6、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
A、注意
B、想象
C、思维
D、记忆

7、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7分钟

8、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顾及不到别人,只能自己单独玩,是因为( )
A、游戏水平差
B、注意分配能力差
C、喜欢一个人玩
D、与教师的教育有关

9、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教育活动时间长短有别,其注意依据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哪种注意品质不同(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性

10、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11、婴幼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性动作是( )
A、无意触摸到东西
B、握住手里的东西
C、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
D、玩弄手指

12、“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 )的有效装置。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时间知觉
D、大小知觉

13、儿童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和知觉
B、记忆和想象
C、感觉和记忆
D、知觉和记忆

14、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映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 )
A、习惯化
B、客体永久性
C、记忆的潜伏期
D、回忆

15、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
A、5±2个信息单位
B、7±2个信息单位
C、9±2个信息单位
D、6±2个信息单位

16、婴幼儿的“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
A、3-6个月
B、6-12个月
C、2-3岁
D、1-2岁

17、反映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的是( )
A、有意识记的发展
B、无意识记的发展
C、机械记忆的发展
D、意义记忆的发展

18、幼儿在想象中常常表露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文文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 )。
A、经验性想象
B、情境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19、幼儿常把没有发生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这说明幼儿( )。
A、说谎
B、移情
C、好奇心强
D、想象与现实混淆

20、一名幼儿画小朋友放风筝,将小朋友的手画得很长,几乎比身体长了3倍,这说明幼儿绘画特点具有( )。
A、夸张性
B、形象性
C、抽象性
D、象征性

21、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主要原因是( )
A、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B、想象受情绪影响
C、想象的内容零散
D、想象具有夸张性

22、幼儿典型的思维方式是( )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
D、创造性思维

23、幼儿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 )
A、相关性
B、表面性
C、形象性
D、绝对性

24、青青的妈妈说:“那孩子的嘴真甜!” 青青问:“妈妈,您舔过她的嘴吗?”这主要是反映青青( )
A、思维的片面性
B、思维的拟人性
C、思维的生动性
D、思维的表面性

25、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往往没有计划性。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面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这反映了小班幼儿( )
A、具体形象思维特点
B、直观行动思维特点
C、象征性思维特点
D、抽象逻辑思维特点

26、午餐时餐盘不小心掉到地上,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老师说:“盘子受伤了,它难过的哭了。”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 )
A、自我中心
B、泛灵论
C、不可逆
D、不守恒

27、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属于作品分析法。

28、学前儿童年龄越小视力越好。

29、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30、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

31、幼儿的想象力比成人丰富的多。

32、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了记忆和想象。

33、幼儿晚期儿童的思维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学习通学前儿童发展(一)

学前教育是指在幼儿园前提供的教育,主要针对未上学的幼儿进行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培养。学前教育是社会与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时期的特征

幼儿时期是人类生命的重要阶段,幼儿时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都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在幼儿时期,幼儿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 身体发育快速
  • 神经系统逐渐成熟
  • 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 重视感官体验
  • 情感需求强烈
  • 没有抽象思维能力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从简单的感知和运动发展到更加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表现为:

  • 0-2岁时期:主要通过感知、观察、模仿等方式学习
  • 2-6岁时期:开始发展出言语和语言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开始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
  • 6岁及以上: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幼儿社交发展

幼儿时期的社交发展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

  • 0-2岁时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表现出固执和自我中心的行为
  • 2-4岁时期:开始主动与他人交往,但多数表现出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与他人分享,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 4-6岁时期:开始逐渐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也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精神

幼儿情感发展

幼儿时期的情感发展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具体表现为:

  • 0-2岁时期:主要表现为依赖和信任,需要家长的关爱和呵护
  • 2-4岁时期:情感需求更加强烈,开始表现出情绪波动大和焦虑的情况,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 4-6岁时期:情感需求逐渐降低,开始表现出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但仍需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结语

学前教育是幼儿时期智力、情感、社交等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幼儿时期的特征和认知、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家长和老师更好地引导幼儿的成长。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