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mooc分析化学(下)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五煦查题”,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

mooc分析化学(下)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mooc分析化学(下)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

光谱分析法练习

1、分析频率ν等于
A、化学后作σ/c
B、下答
C、案m案1/λ
D、业答c/σ

2、分析计算波长为0.25cm的化学后作辐射的波数是多少?
A、40.0cm-1
B、下答25.0cm-1
C、案m案4.0cm-1
D、业答2.5cm-1

3、分析在电磁波谱区中,化学后作能量最小的下答是
A、X射线
B、案m案红外光区
C、业答无线电波
D、紫个可见光区

4、在电磁波谱区中,频率最小的是
A、X射线
B、红外光区
C、无线电波
D、紫外和可见光区

5、在电磁波谱区中,波数最大的是
A、X射线
B、红外光区
C、无线电波
D、紫外可见光区

6、光量子的能量反比于辐射的
A、频率
B、波长
C、波速
D、波数

7、分子能级跃迁的能量差愈大,其吸收光子的波长就愈长。

8、物质发生吸收时,可吸收任意波长的光。

9、分子吸收可见光后,只能产生电子能级的跃迁。

10、分子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是线状光谱。

11、分子与辐射相互作用时,引起内能的变化的因素有电子能级跃迁、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

12、原子与辐射相互作用时,引起内能的变化的因素有电子能级跃迁、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

13、光谱法是指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其内能的变化与波长相关

14、非光谱法是指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内能不发生变化。

15、仪器分析法的测定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化学分析高

16、一般来说,常量组分适合用化学分析测定,微量、痕量组分适合用仪器分析测定

17、原子内层电子跃迁的能量相当于( )光

18、原子外层电子跃迁的能量相当于( )光

19、分子振去动能级所需的能量相当于()光

20、分子中电子跃迁的能量相当于()光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元测验

1、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比较,其突出的优点是( )。
A、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
B、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探测系统
C、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
D、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2、在250nm处用分光光度法测某样品所用的比色皿的材料为 ( ) 。
A、石英
B、塑料
C、硬质塑料
D、玻璃

3、下列不属于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是
A、化学因素
B、单色光不纯
C、溶液中存在另一种在此测定波长下无吸收的物质
D、透光率的测量误差

4、分光光度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是 ( ) 。
A、200nm~400nm
B、400nm~800nm
C、500nm~1000nm
D、800nm~1000nm

5、下列化合物中,同时有n→π*,π→π*,σ→σ*跃迁的化合物是 ( )。
A、一氯甲烷
B、丙酮
C、1,3-丁二醇
D、甲醇

6、以下跃迁中哪种跃迁所需能量最大( )?
A、σ→σ*
B、π→π*
C、n→σ*
D、n→π*

7、在光学分析法中,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
A、原子光谱
B、紫外分子光谱
C、可见分子光谱
D、红外光谱

8、在分光光度法中,运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的入射光为( )。
A、白光
B、单色光
C、可见光
D、紫外光

9、某非水溶性化合物在200~250nm有吸收,当测定其紫外可见光谱时,应选用的合适溶剂是( )
A、正己烷
B、丙酮
C、甲酸甲酯
D、四氯乙烯

10、在光度测定中,使用参比溶液的作用是( )
A、调节仪器透光度的零点
B、调节入射光的光强度
C、消除溶剂和试剂等非测定物质对入射光吸收的影响
D、吸收入射光中测定所不需要的光波

11、紫外光度计的种类和型号繁多,但其基本组成的部件中没有( )
A、光源
B、吸收池
C、乙炔钢瓶
D、检测器

12、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被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光的波长位置( )
A、向长波方向移动
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吸收峰高度降低
D、不移动,但吸收峰高度增加

13、不同电磁波其频率排序为( )
A、无线电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B、无线电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C、无线电波<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X射线
D、X射线>无线电波>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14、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 )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
B、该物质浓度
C、吸收池材料
D、入射光波长

15、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测定波长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
A、选择任意波长即可
B、选择吸收最大处的波长
C、应选择吸收光谱中靠近基线部分的波长
D、选择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处的波长

16、百分吸收系数是指当浓度为1%,光程为1cm时的吸收度( )

17、某溶液的透光率为50%,则其吸光度为0.50 。( )

18、摩尔吸收系数越大,表明该测定方法越灵敏( )

19、用紫外可见光谱可判断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和烯醇式结构( )

20、电子跃迁吸收频率越大,其吸收强度越大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

1、符合Beer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 )
A、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峰高值增加
B、波长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峰高值降低
C、波长位置不移动,但峰高值降低
D、波长位置不移动,但峰高值增加

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1cm厚度的比色皿,分别盛有甲、乙两种不同浓度同一有色物质的溶液,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分别为甲0.260,乙0.390,若甲的浓度为4.40×10-3mol/L,则乙的浓度为( )
A、2.20×10-3mol/L
B、3.30×10-3mol/L
C、4.40×10-3mol/L
D、6.60×10-3mol/L

3、分光光度法中,要使所测量的物质其浓度相对误差ΔC/C较小,宜选用的吸光度读数范围为( )
A、0~0.1
B、0.2~0.7
C、0.1~0.2
D、0.7~1.0

4、某显色剂在pH3~6时显黄色,pH6~12时显橙色,pH大于13时,呈红色,该显色剂与某金属离子配合后呈现红色,则该显色反应应在( )
A、弱酸溶液中进行
B、弱碱溶液中进行
C、强酸溶液中进行
D、强碱溶液中进行

5、下列化合物中,其紫外光谱上能同时产生K带、R带的是( )
A、CH3COCH3
B、CH2=CHCH2CH2COCH3
C、CH≡C—CHO
D、CH3CH2CH2CH2OH

6、对200~400nm范围内的辐射没有吸收的物质是( )
A、CH2=CHCH=CH2
B、CH3CH2CH2CH3
C、HO-Ar-CHO
D、HO-Ar

7、吸光物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峰位(λmax)取决于( )
A、电子跃迁几率
B、光程
C、入射光强度
D、电子跃迁能级差

8、摩尔吸光系数的大小取决于( )
A、电子跃迁几率
B、光程
C、入射光强度
D、电子跃迁能级差

9、下列各种类型的电子跃迁,所需能量最大的是( )
A、n→π*
B、π→π*
C、n→σ*
D、σ→σ*

10、相同条件下只是不加试样,依次加入各种试剂和溶剂所得到的溶液称为( )
A、溶剂空白
B、试剂空白
C、试样空白
D、液体空白

11、测定浓度所产生的相对误差为最小的百分透光率为( )
A、0.434%
B、28.4%
C、35.6%
D、36.8%

12、当吸光度A值为多少时,测定浓度所产生的相对误差为最小( )
A、0.368
B、0.434
C、4.34
D、36.8

13、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中配对的两只吸收池百分透光率的差值应小于( )
A、0.5%
B、1.5%
C、1.0%
D、2.0%

14、紫外光谱中,引起K带吸收的跃迁方式是( )
A、σ→σ*
B、n→σ*
C、n→π*
D、π→π*

15、在CH3COCH3分子中,其跃迁方式有( )
A、π→π*;n→π*
B、π→π*;n→σ*
C、n→σ*;n→π*
D、π→π*

16、某共轭二烯烃在正已烷中的λmax为219nm,若改在乙醇中测定,吸收峰将( )
A、红移
B、蓝移
C、位置不变
D、位置变化无规律

17、不影响吸收系数大小的因素有( )
A、溶剂
B、溶液温度
C、入射光强度
D、入射光波长

18、所谓近紫外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 )
A、200~400nm
B、400~800nm
C、1000nm
D、100~200nm

19、标准曲线法在应用过程中,应保证的条件有( )
A、至少有5~7个点
B、所有的点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C、待测样品浓度应包括在标准曲线的直线范围之内
D、待测样品必须在与标准曲线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并使用相同的溶剂和显色系统

20、能同时产生R、K、B吸收带的化合物是( )
A、CH2=CH—CHO
B、Ar-COCH3
C、CH≡C—CHO
D、Ar-CHO

21、偏离Beer定律的光学因素有( )
A、非单色光
B、杂散光
C、非平行光
D、散射光

22、分光光度法中消除干扰的方法有( )
A、选择适当的解蔽剂
B、控制酸度
C、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
D、选择适宜的空白溶液

23、影响紫外吸收光谱吸收带的因素有( )
A、空间位阻
B、顺反异构
C、溶剂效应
D、体系pH值

24、分光光度计的种类和型号繁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但都离不开以下几个主要部件( )
A、光源
B、单色器
C、吸收池
D、检测器

25、分光光度法测定中,使用比色皿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比色皿的外壁有水珠
B、手捏比色皿的粗糙面
C、用卫生棉擦去比色皿外壁的水珠
D、待测液注到比色皿的2/3高度处

26、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由以下元件组成( )
A、出射狭缝
B、入射狭缝
C、色散元件
D、比色皿

27、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 )
A、显色剂用量
B、显色剂的摩尔质量
C、显色时间
D、显色温度

28、偏离Beer定律的化学因素有( )
A、非单色光
B、离解
C、溶剂化
D、散射光

29、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测定条件的选择包括有( )
A、控制溶液吸光度在0.2~0.7范围内
B、选择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处的波长
C、应选择吸收光谱中靠近基线部分的波长为测定波长
D、选择适宜的空白溶液

30、乙酸乙酯是常用的紫外测定溶剂。

31、显色反应中所用的显色剂,必须是只与样品中被测组分发生显色反应,而与其他组分均不发生显色反应的特效性显色剂

32、甲醇是常用的紫外测定溶剂。

33、因入射狭缝越窄,通过的光谱带越窄,单色性越好。所以调试分光光度计狭缝的原则是入射狭缝越窄越好。

34、紫外可见吸收光度法的测定波长应大于溶剂的截止波长

35、K带吸收为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36、饱和烃化合物的σ→σ*跃迁出现于远紫外区。

37、产物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别在60nm以上时,才能选用该显色剂

38、紫外光谱的谱带较宽,原因是其包含了电子能级跃迁、分子的转动与振动能级的跃迁

3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某溶液的百分透光率为30%,则其吸光度为0.523

40、显色反应时物质显色时间越长越好

第六章 红外光谱分析法-2

红外光谱分析法单元测验

1、在红外光谱分析固体试样时,常用光谱纯KBr制备试样池,这是由于
A、KBr 晶体在4000~400cm-1 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
B、KBr 在4000~400 cm-1 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
C、KBr 在4000~400 cm-1 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
D、在4000~400 cm-1 范围内, KBr 对红外无反射

2、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A、分子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太复杂
B、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
C、因为分子中有C、H、O 以外的原子存在
D、分子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

3、羰基化合物RCOR、RCOCl、RCOH和RCOF中,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是
A、RCOCl
B、RCOR
C、RCOF
D、RCOH

4、在以下三种分子式中C=C 双键的红外吸收哪一种最强? (a) CH3- CH = CH 2 (b) CH3- CH = CH - CH 3(顺式) (c) CH3- CH = CH - CH 3(反式)
A、a 最强
B、b 最强
C、c 最强
D、强度相同

5、关于红外光谱法试样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为含氨溶液
B、可以为水溶液
C、可以为醇溶液
D、可以为气、固、液三态

6、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3600~3200cm-1 有吸收峰, 下列化合物最可能的是
A、CH3-CHO
B、CH3-CO-CH3
C、CH3-CHOH-CH3
D、CH3-O-CH2-CH3

7、某一化合物在紫外吸收光谱上未见吸收峰,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出现如下吸收峰: 3000cm-1 左右,1650cm-1 左右, 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芳香族化合物
B、烯烃
C、醇
D、酮

8、某一化合物在UV 光区270nm 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2700~2900cm-1 双峰;1725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醛
B、酰氯
C、羧酸
D、酰氨

9、某化合物在红外光谱上3400 ~ 3200 cm-1 有强吸收,而在紫外区未见吸收带,该化合物可能是
A、
B、
C、
D、

10、某一化合物在UV 光区无吸收,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出现如下吸收峰: 3400~3200cm -1 (宽而强),1410cm -1,则该化合物最可能是
A、羧酸
B、伯胺
C、醇
D、醚

11、乙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A、10
B、13
C、12
D、16

12、物质能吸收红外光波, 产生红外吸收谱图, 其分子结构必然是
A、具有不饱和键
B、具有共轭体系
C、振动时发生偶极矩的净变化
D、具有对称性

13、分子式为C9H9ClO3的化合物其不饱和度为
A、6
B、5
C、4
D、2

14、多原子分子有四种振动形式,一般来说,吸收峰强度最大的振动形式是
A、γ
B、δ
C、νs
D、νas

15、在醇类化合物中,νOH随溶液浓度的增加,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原因是
A、分子间氢键随之加强
B、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C、溶液极性变大
D、诱导效应随之变大

16、红外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检测器是
A、光电管
B、光电倍增管
C、真空热电偶
D、光电池

17、以下四种物质中,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甲烷
D、氯气

18、下列红外光谱数据中,能说明分子中有末端双键存在的一组数据是
A、990cm-1、1645cm-1
B、990cm-1、910cm-1、1645cm-1
C、910cm-1、1645cm-1
D、725cm-1、1645cm-1

19、红外光谱法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用来
A、研究溶剂效应
B、确定配位数
C、鉴定末知物中官能团
D、确定分子量

20、某含羟基的化合物形成分子内氢键后,其羟基红外光谱特征变化正确的是
A、化合物浓度越大,吸收峰频率增加越多
B、化合物浓度越小,吸收峰频率增加越多
C、化合物浓度越大,吸收峰频率减小越多
D、化合物浓度越小,吸收峰频率减小越多

21、某化合物红外光谱有3000~2800cm-1,1460cm-1、1375cm-1、720cm-1等吸收峰,该化合物可能是
A、烷烃
B、烯烃
C、炔烃
D、芳烃

22、关于红外吸峰峰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键力常数K相近的基团,折合质量μ越小,吸收峰频率越高
B、折合质量μ相同的基团,键力常数K越大, 吸收峰频率越高
C、折合质量μ相同的基团,键力常数K越大, 吸收峰频率越低
D、对于同一基团,不同振动形式其振动频率不同

23、红外光谱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A、化学键在振动过程中Δμ≠O
B、化合物的分子应具有n电子
C、光子的能量等于化学键振动能级差值
D、能吸收200nm~400nm波长的光线

24、下列振动类型为红外非活性的是
A、C2H5OC2H5中C-O键的对称伸缩振动
B、SO2中S=O键对称伸缩振动
C、HC≡CH分子中C≡C对称伸缩振动
D、CH3CH2Cl分子中C-C对称伸缩振动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共轭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B、诱导效应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C、氢键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D、分子间氢键受浓度大小的影响

26、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上出现一组相关峰为
A、芳氢伸缩振动ν(=CH)
B、泛频峰1667~2000cm-1
C、苯环骨架振动ν(C=C)
D、芳氢面外弯曲振动γ(=CH)

27、红外光谱的特征区内主要含有的峰有
A、氢单键的伸缩振动峰
B、各种叁键、双键的伸缩振动峰
C、部分含氢单键的面内弯曲振动峰
D、多数基团的面外弯曲振动峰

28、简并是指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在同一波数处出峰的现象。

29、用一个或几个特征峰确定一个官能团的存在,是光谱解析的一条重要原则

30、在红外光谱中ε>104,才可看作是强峰

31、νC=O的吸收峰是弱峰

32、只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过程,才能吸收红外线而产生具有红外活性的能级跃迁。

33、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的基本振动形式中包括了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34、红外光谱常用于定量分析

35、红外光谱的特征包括峰位、峰数、峰强和峰形

36、红外光谱振动频率由折合质量和键力常数决定,所以相同的化学键在不同化合物中其振动频率相同

37、红外光谱测定时,固体样品的压片操作应在红外灯下进行

38、红外光谱的吸收频率比紫外光谱的吸收频率大

39、可利用红外光谱的指纹区来判断物质的精细结构

40、红外光谱中,基频峰是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引起的,其吸收通常强度较大

红外光谱分析单元测验2

1、下列化学键伸缩振动产生的基频峰频率最低的是
A、C—F
B、C—N
C、C—O
D、C—C

2、C02分子对称伸缩振动时没有偶极矩变化这一事实表明该分子是
A、以配价键结合
B、角形的
C、以共价键结合的
D、线性并且对称的

3、碳的杂化态对C—H键振动频率的影响是
A、S成分越多,C—H键的键强越强,νC-H向高频位移
B、S成分越多,C—H键的键长越长,νC-H向低频位移
C、S成分越多,C—H键的键强越弱,νC-H向高频位移
D、S成分越多,C—H键的键长越短,νC-H向低频位移

4、在IR图中1625cm-1处出现一明显强峰,可能的化合物为
A、酯
B、酰氯
C、酰胺
D、饱和脂肪酮

5、红外分光光度法不具有的特点为
A、高度的特征性
B、对气、固、液态均可进行分析
C、不能作含水样品的分析
D、灵敏度高

6、下列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 CH3CH2CHO 的吸收带
A、3000~270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1
B、3300~301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1
C、3300~3010cm-1,1900~1650cm-1,1000~650cm-1
D、3000~2700cm-1,1900~1650cm-1,1475~1300cm-1

7、三种振动νC=O, νC=N及νC=C振动频率大小次序为( )。(电负性:C为2.6,N为3.0,O为3.5)
A、νC=O>νC=N>νC=C
B、νC=C>νC=N>νC=O
C、νC=N>νC=C>νC=O
D、νC=N>νC=O>νC=C

8、分子吸收红外线,其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峰为
A、特征峰
B、相关峰
C、基频峰
D、泛频峰

9、并非所有的振动形式都产生红外吸收,这是因为
A、分子既有振动,又有转动,太复杂
B、分子中有些振动能级是简并的
C、存在红外非活性振动
D、存在振动偶合

10、CO2分子的振动自由度数和不饱和度分别为
A、4,3
B、3,2
C、4,2
D、3,3

11、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备试片时,一般要求
A、样品与溴化钾要在研钵中研磨混匀
B、一般要在红外灯下,将样品与溴化钾在玛瑙研钵中研匀
C、压片操作要在红外灯下进行
D、溴化钾要在600℃马福炉中灼烧2小时

12、下列各种振动模式中,哪个属于红外活性振动
A、乙炔分子中的C≡C对称伸缩振动
B、氯乙烷分子中的C-C对称伸缩振动
C、乙烯分子中的C=C对称伸缩振动
D、水分子中O-H对称伸缩振动

13、一种含氧化合物,在红外光谱的3500~3000cm-1区域和1600~1650cm-1处有特征吸收,可能是下列哪些物质?
A、CH3CHO
B、CH2=C(OH)CH3
C、CH3COCH3
D、Ar-OH

14、关于红外光谱测定时制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样品应不含水分,也不能含有结晶水
B、利用红外光谱进行物质结构分析时,样品的纯度应大于98%
C、制备液体样品测定时,可用甲醇作溶剂
D、固定样品测定时,制样所用的KBr应是光谱纯的

15、影响红外吸收峰峰位的因素有
A、诱导效应
B、空间位阻
C、氢键效应
D、共轭效应

16、分子键中两原子的折合质量越小,K越大,分子键的振动频率就越大

17、特征峰是指在红外光谱中能证明官能团存在的并且容易辨认的吸收峰

18、诱导效应能使基团的吸收峰向低频移动

19、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和吸收池用玻璃或石英制作

20、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特点之一是扫描速度快

21、羧酸的羟基峰在2500~3400cm-1区间呈现很宽的峰是由于氢键的作用

22、CH3CH3中C-C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在红外光谱图中有强吸收

23、红外光谱法常用于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24、酮类化合物在2700~2900cm-1处有两个吸收峰,而醛类化合物在此处无吸收峰

25、与紫外光谱相比较,红外光谱的特征性更强,更适合物质结构鉴定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单元测验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中,锐线光源照射时,产生吸收辐射的待测元素存在的状态是()
A、离子
B、分子
C、基态原子
D、激发态原子

2、原子吸收法的原子化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空心阴极灯
B、火焰
C、原子化器
D、分光系统

3、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以下测定条件的选择正确的是
A、在保证稳定和适宜光强下,尽量选用最低的灯电流
B、必须要选择待测元素的第一共振线为分析线
C、测定Na时,常选用Mg作为抑制电离剂
D、测定碱金属时,应选用温度较高的乙炔-氧化亚氮焰

4、应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含量测定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被测元素的浓度应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B、标准加入法应进行试剂空白的扣除
C、此法可消除基体交效和背景吸收等干扰
D、最少要采用四个浓度点

5、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塞曼效应用来消除
A、物理干扰
B、背景干扰
C、化学干扰
D、电离干扰

6、原子吸收法测定含有磷酸根离子溶液中钙时,加入EDTA的作用是?
A、作为释放剂
B、作为保护剂
C、与磷酸根反应
D、去除溶液中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

7、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如存在化学干扰,下列哪种措施是不适当的
A、加入释放剂
B、加入保护剂
C、采用前处理方法去除干扰
D、改变测定波长

8、原子吸收测定时,调节燃烧器高度的目的是
A、控制燃烧速度
B、增加燃气和助燃气预混时间
C、提高试样雾化效率
D、选择合适的吸收区域

9、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目前常用的光源是
A、火焰
B、空心阴极灯
C、氙灯
D、交流电弧

10、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被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温度越高,则热变宽将会()
A、越不严重
B、越严重
C、基本不变
D、与相对原子质量无关

11、在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时,钙空心阴极灯的灯电流越大( )
A、发射的谱线强度越小
B、灵敏度越大
C、灯寿命缩短
D、放电越不稳定

12、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若有干扰元素的共振线与被测元素的共振线相重叠,将导致测量结果( )。
A、偏低
B、偏高
C、变化可忽略
D、更可靠

13、石墨炉原子化阶段,应选择( )温度作为原子化温度。
A、达到最小吸光值的最低温度
B、达到最大吸光值的最低温度
C、达到最大吸光值的最高温度
D、达到最小吸光值的最高温度

14、在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铅时,用质量浓度为0.1mg/L的铅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为0.24,测定20次的标准偏差为0.012,其检出限量为( )。
A、10μg/L
B、5μg/L
C、15μg/L
D、1.5μg/L

15、石墨炉原子化法与火焰原子化法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炉原子化法较火焰原子化法的灵敏度更低
B、石墨炉原子化法较火焰原子化法的样品用量更多
C、石墨炉原子化法较火焰原子化法的原子化效率更高
D、石墨炉原子化法较火焰原子化法的基体干扰和记忆效应更小

16、火焰原子化法和石墨炉原子化法均可以液体、固体进样

17、原子光谱理论上应该是线光谱,原子吸收谱线具有一定宽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光栅的分光能力不够所致。

1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由光源、分光系统、检测器和显示器四部分组成的

19、在一定范围内,原子吸收线的吸收度与待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

20、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时,为了提高易形成难溶氧化物元素的分析灵敏度,应选用富焰火焰。

21、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由于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所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不需要分光系统。

22、目前测定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元素常用原子吸收法。

23、石墨炉原子化器中可用氧气作保护气

24、测定某元素时,空心阴极灯应选用该元素制成的灯

25、第一共振吸收线是原子由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线,也是最灵敏线。

原子吸收光谱法单元测验2

1、原子化器的作用是( )
A、将试样中被测元素转化为吸收特征辐射线的离子
B、将试样中被测元素转化为吸收特征辐射线的基态原子
C、将试样中被测元素电离成离子
D、将试样蒸发脱溶剂而成固体微粒

2、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A、原子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
B、原子内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
C、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
D、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

3、目前原子吸收法主要采用的光源有( )
A、空心阴极灯
B、钨灯
C、氘灯
D、氙灯

4、背景吸收对原子吸收的测量将产生干扰,校正背景吸收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
A、用钨灯校正
B、用能斯特灯进行校正
C、利用加入化学试剂方法校正
D、利用氘灯或氢灯校正

5、关于多普勒变宽的影响因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C、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随发光原子的摩尔质量增大而增大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磷酸介质中钙时,加入LaCl3是为了消除下述哪种干扰()
A、物理干扰
B、化学干扰
C、电离干扰
D、光学干扰

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时,加入CsCl是为了消除下述哪种干扰()
A、电离干扰
B、化学干扰
C、物理干扰
D、背景干扰

8、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若组分较复杂且含量较低时,一般选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
A、工作曲线法
B、外标一点法
C、标准加入法
D、归一化法

9、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线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阴极材料
B、填充气体
C、灯电流
D、阳极材料

10、石墨炉原子吸收的升温程序为()
A、干燥、净化、灰化、原子化
B、原子化、灰化、干燥、净化
C、净化、灰化、干燥、原子化
D、灰化、干燥、原子化和净化

1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可用光谱项来描述

1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放置在原子吸收池前的光路中

13、锐线光源发射的谱线宽度比原子吸收光谱谱线宽度窄

14、火焰原子化法灵敏度较石墨炉原子化法高

15、石墨炉原子化法净化的作用是去除基体残留,因此其温度比原子化温度高

16、原子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非金属元素的直接测定

17、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元素时,原子吸收法吸光度范围最好在0.2~0.8

18、每种元素的测定谱线是唯一的

19、化学计量火焰适合大部分元素的测定

20、应使用黏度大的溶剂可减少物理干扰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单元测验

1、下列参数可以确定分子中基团的连接关系的是
A、化学位移
B、积分曲线
C、裂分峰数和偶合常数
D、谱峰强度

2、自旋核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其相邻两能级能量之差为
A、固定不变
B、随磁场强度变大而变大
C、随照射电磁辐射频率加大而变大
D、任意变化

3、氢键的形成使质子的化学位移值δ
A、变大
B、变小
C、变大或变小
D、不改变

4、某物质的1H NMR谱图中,呈现一组单峰,一组三重峰,和一组四重峰,该化合物为
A、CH3CH2CH3
B、CH3CH(CH3)2
C、CH3COCH(CH3)2
D、CH3COCH2CH3

5、下列哪种化合物中,-CH2-基团中的氢化学位移最大
A、CH3CH2CH3
B、CH3CH2OCH3
C、CH3CH2Br
D、CH3CH2COCH3

6、化合物CH3-O-COCH2CH3,1H NMR谱图中峰面积之比(从高场至低场)应为
A、3:1
B、3:3:2
C、3:2:3
D、2:3:3

7、在 60 MHz 核磁共振仪器上,TMS 和一物质分子的某质子的吸收频率差为 120 Hz,则该质子的化学位移δ值为
A、2
B、0.5
C、2.5
D、4

8、某化合物Cl-CH2-CH2-CH2-Cl的1H NMR谱图上为
A、1个单峰
B、2个单峰
C、2组峰: 1个为单峰, 1个为二重峰
D、2组峰: 1个为三重峰, 1个为五重峰

9、关于a-呋喃甲酸甲酯(糠醛甲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个单峰,峰面积比是1:1:1:3
B、4组峰,其中一个是单峰
C、呋喃环上的氢的核磁共振图谱应为高级图谱
D、单峰的δ值约在3~5范围内

10、下列各组化合物按1H化学位移值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
A、a>b>c>d
B、d>c>b>a
C、c>d>a>b
D、b>c>a>d

11、下列化合物在核磁共振谱图中仅出现单峰的是
A、CH3CH2COCH2CH3
B、CH3CH(CH3)2
C、CH3CH2COOCH3
D、CH3-O-CH3

12、下列原子核中不能产生核磁共振吸收的是
A、12C
B、13C
C、1H
D、19F

13、氢核磁共振中,不属于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是
A、取代基的电负性
B、化学键的磁各向异性
C、范德华力
D、氢键效应

14、在外磁场中,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为( )
A、照射电磁波的能量大于质子进动的两个相邻能级差
B、照射电磁波的能量等于质子进动的能量
C、照射频率等于核进动频率
D、照射电磁波的频率大于核进动频率

15、某化合物中两种相互偶合质子,在100MHz的仪器上测出其化学位移δ差为 1.1,偶合常数(J)为5.2Hz,在200MHz仪器测出的结果为( )。
A、δ差为2.2,J为10.4Hz
B、δ差为2.2,J为5.2Hz
C、δ差为 1.1,J为10.4Hz
D、δ差为1.1,J为5.2Hz

16、CH3CH2Cl的1H-NMR谱图中,CH2中质子比CH3中质子屏蔽效应大

17、自旋方向与外磁场相同的氢核自旋能级能量比自旋方向与外磁场相反氢核的自旋能量小

18、根据Larmor公式氢核进动频率与磁场成正比,因此NMR谱右端的高场相当于高频,左端的低场相当于低频。

19、CH2F2上的质子是磁等价质子,所以在NMR谱上只有一个信号,并以单峰出现。

20、核磁共振谱仪的磁场越强,其分辨率就越高。

21、自旋量子数I=1的原子核在磁场中时,相对于外磁场,可能有2种取向。

22、化合物Br2CHCH2Br的核磁共振谱图中,CH的中的氢裂分为3重峰

23、两原子耦合时间隔的键数相隔越多,耦合常数越大

24、在化合物中,H1和H2是磁等价核。

25、核磁共振信号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存在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单元测验2

1、某化合物中3种质子相互耦合构成AM2X2系统,JAM=10Hz, JXM=4Hz,它们的峰形应为()
A、A为单质子三重峰,M为双质子四重峰,X为双质子三重峰
B、A为单质子单峰,M为双质子六重峰,X为双质子三重峰
C、A为单质子三重峰,M为双质子六重峰,X为双质子三重峰
D、A为单质子两重峰,M为双质子六重峰,X为双质子三重峰

2、下列系统中,哪种质子和其它原子之间能观察到自旋裂分现象( )
A、19F-1H
B、35Cl-1H
C、80Br-1H
D、127I-1H

3、影响耦合常数的主要因素是( )
A、浓度
B、键角
C、核磁共振仪的磁场强度
D、温度

4、在100MHz仪器中,某质子的化学位移δ=l,其该质子共振频率与TMS相差( )
A、60Hz
B、100Hz
C、1Hz
D、200Hz

5、下面四个化合物质子的化学位移最小的是( )
A、CH3F
B、CH3Cl
C、CH3Br
D、CH4

6、下列不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的原子核是( )
A、2H
B、19F
C、12C
D、1H

7、下列物质中的质子δ最大的是( )
A、Ar-H
B、HC≡CH
C、Ar-CH3
D、RCOOCH3

8、一化合物分子式为 C5H8,在它的氢谱中仅有一个单峰,它的结构可能是( )
A、
B、
C、
D、

9、在化合物 中下列标记的质子化学位移归属正确的为( )
A、δ1 在1.5 - 3.0, δ2 和δ3 在1.8 - 3,δ4 在9 - 10
B、δ1 在1.5 -3.0, δ2 和δ3 在5.5 – 7.5,δ4 在12 - 15
C、δ1 在5 - 7, δ2 和δ3 在5.5 – 7.5, δ4 在9 - 10
D、δ1 在1.5 - 3.0, δ2 和δ3 在5.5 – 7.5,δ4 在9 – 10

10、测试NMR时,常用的参比物质是TMS,下列不属于它的特点是 ( )
A、结构对称出现单峰
B、TMS质子信号比一般有机物质子低场
C、沸点低,且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D、为惰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11、在磁场中质子周围电子云起屏蔽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越大,则局部屏蔽作用越强
B、质子邻近原子电负性越大,则质子局部屏蔽作用越强
C、屏蔽越大,共振磁场越高
D、屏蔽越大,化学位移δ越小

12、对化合物 的NMR谱,以下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两个吸收峰信号
B、两个CH2都裂分为三重峰
C、两个吸收峰信号面积比为着6∶4
D、CH3的δ值约为1~3

13、考虑核等价性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学位移相同的一组核,称为化学等价核
B、化学位移相同且与组外任一磁核的偶合常数也相同的一组核,称为磁等价核
C、组内磁等价核会发生耦合裂分现象
D、在二取代苯的AAˊBBˊ自旋系统中,A与Aˊ,两个质子是化学等价核

14、指出下列化合物中,Ha、Hb互为磁等价核的结构有( )
A、
B、
C、
D、

15、核磁共振氢谱不可以提供的信息有()
A、质子类型
B、氢分布
C、碳的骨架信息
D、两含氢基团间的连接关系

16、偶合常数与外磁场强度H无关,但与相互耦合核间的距离有关

17、自旋量子数I=1/2的原子核在磁场中,相对于外磁场,有2种不同的能量状态。

18、若外加磁场的磁场强度H逐渐增大时,则使质子从低能级E1跃迁至高能级E2所需的能量减少

19、丙稀醛中碳碳双键上的氢的化学位移约在δ9~10之间

20、氢键使质子化学位移向高频方向移动

21、没有弛豫历程就不可能检测到核磁共振的连续吸收信号

22、采用不同场强的核磁共振仪对同一物质进行测定,所测氢核的进动频率和化学位移均不发生变化

23、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产生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的必要条件是ν0=ν,且△m=±1

24、质子发生NMR所需射频正比于外磁场。

25、在核磁共振图谱解析过程中,可根据积分曲线高度来确定各组峰的相应质子数

第八章 质谱分析法-3

质谱分析法单元测验

1、在质谱中,CH2Cl2的M:(M+2):(M+4)的比值约为
A、1:2:1
B、1:3:1
C、9:6:1
D、3:1:3

2、下列化合物中,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为奇数的是
A、C8H6N4
B、C6H5NO2
C、C9H10O2
D、C9H10O

3、下列不属于质谱法的特点的是()
A、灵敏度低
B、可与HPLC、GC等方法联用
C、可提供物质结构信息
D、样品用量少

4、下列化合物中能发生Mclafferty重排的是( )
A、
B、
C、
D、

5、试指出下面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质量数最大的峰为分子离子峰
B、相对丰度最大的峰为分子离子峰
C、质量数第二大的峰为分子离子峰
D、分子离子峰应符合氮律

6、化合物3,3-二甲基己烷 分子中,最容易断裂的键位是( )
A、1位
B、2位
C、3位
D、4位

7、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3H6O,在质谱图上出现主要离子峰m/z为 43,15, IR图有如下吸收峰:2800~2900cm-1、1720cm-1、1460cm-1、1380cm-1。则该化合物可能为( )
A、烷烃
B、醛
C、酮
D、醛或酮

8、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的稳定性顺序正确的是
A、芳香化合物>支链烷烃>烯烃>醛>叔醇
B、芳香化合物>烯烃>支链烷烃>叔醇>醛
C、芳香化合物>烯烃>醛>支链烷烃>叔醇
D、叔醇>烯烃>醛>支链烷烃>芳香化合物

9、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M=102,红外光谱显示该化合物为一种含羰基的化合物。质谱图上m/z 74处出现一强峰,在m/z60处无峰。则该化合物为( )
A、(CH3)3CCOOH
B、(CH3)2CHCOOCH3
C、CH3(CH2)2COOCH3
D、CH3COOC3H7

10、化合物在质谱图上出现的基峰是
A、m/z 95
B、m/z 78
C、m/z 91
D、m/z 92

11、下列不属于质谱仪的组成部件的是( )
A、检测器
B、棱镜
C、质量分析器
D、离子源

12、质谱图中强度最大的峰,规定其相对强度为100%,称为
A、分子离子峰
B、基峰
C、亚稳离子峰
D、准分子离子峰

13、醛、酮化合物的一般不具有的裂解规律为( )
A、β-开裂
B、Mclafferty重排
C、RDA重排
D、α-开裂

14、在通常的质谱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碎片峰是
A、M-29
B、M-1
C、M-3
D、M-18

15、某胺类化合物, 分子离子峰其M=129, 其强度大的m/z58(100%), m/z100(40%), 则该化合物可能为
A、4-氨基辛烷
B、3-氨基辛烷
C、4-氨基-4-甲基庚烷
D、(2)或(3)

16、质量分析器可将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分开,使其到达检测器的时间不同

17、高分辨质谱仪可得到各种离子的精确质量,有利于分子式或基团的判断

18、形成分子离子峰时,分子中n电子和π电子较σ电子更难失去

19、质谱中出现的多电荷离子,可使m/z下降,根据这个性质可用低质量范围的质谱仪检测相对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

20、分子离子峰一般就是质谱中的基峰

21、碎片离子越不稳定,其在质谱中的信号就越强

22、亚稳离子可利用各离子的丰度比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

23、电子轰击离子源稳定性好,得到的碎片离子信息丰富,但不适用于难气化样品

24、化学电离离子源中易形成多电荷离子

25、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区如果M+2/M=1,则说明分子中含有氯元素

质谱分析法测试2

1、在质谱图谱中,C6H4Br2的M:(M+2):(M+4)的比值约为
A、1:2:1
B、1:3:1
C、9:6:1
D、3:1:3

2、下列化合物中,分子离子峰为偶数的是
A、C4H4N
B、C6H5N3
C、C8H6N2O
D、C9H12NO

3、下列关于离子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EI离子源适用于热不稳定样品
B、CI离子源提供的碎片离子较EI多
C、FAB离子源适用于热不稳定样品且易得到分子离子峰
D、ESI是一种硬电离方式,所得碎片离子多

4、关于分子离子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离子峰是质谱图中质量最大的峰
B、所有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在谱图中一定会出现
C、分子离子峰一定是质谱图中丰度最大的峰
D、分子离子峰的丰度大小与其稳定性有关

5、下列化合物中能产生m/z92强离子峰的结构是
A、
B、
C、
D、

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发生RDA重排的是
A、
B、
C、
D、

7、下列不属于麦氏重排开裂的特点的是( )
A、化合物含有C=X(X为O、S、N)基团
B、分子最后脱去一个氢,得M-1离子峰
C、脱去一个中性分子
D、β键断裂

8、化合物在质谱图上出现的主要强峰是( )
A、m/z 15
B、m/z 29
C、m/z 43
D、m/z 71

9、下列化合物质谱图中,分子离子峰最弱的是:( )
A、共轭烯烃
B、芳香族化合物
C、羰基化合物
D、叔醇类化合物

10、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4H8O2, M=88, 质谱图上出现m/z60的基峰.则该化合物最大可能为
A、CH3-O-COCH2CH3
B、CH3COOCH2CH3
C、(CH3)2CHCOOH
D、CH2=CH-O-CH2-O-CH3

11、下列不属于质谱中质量分离分析作用的是
A、四极杆质谱分析装置
B、电喷雾电离装置
C、飞行时间质量分析装置
D、单聚焦质量分析装置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简单裂解只断裂一个化学键
B、简单裂解前后,子离子与母离子的奇偶性相反
C、复杂裂解断裂两个或以上的化学键
D、复杂裂解前后,子离子与母离子的奇偶性相反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与分子量相等
B、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应为偶数
C、分子离子峰与邻近碎片离子峰的质量差应该合理
D、分子离子峰的质量应服从氮律

14、相对分子量为134的某化合物,质谱图中主要有m/z119,105和77的碎片离子峰,该化合物是()
A、
B、
C、
D、

15、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出现m/z31的强峰,则该化合物不可能为()
A、醚
B、醇
C、烷烃
D、醚或醇

16、形成分子离子峰时,分子中n电子和π电子较σ电子更难失去

17、适当降低电子轰击电压,若峰强度不增加,则该峰肯定不是分子离子峰( )

18、质谱图上不可能出现m/z比分子离子峰小3~14的碎片离子峰

19、在质谱仪中,各种离子通过光栅或棱镜后依次进入检测器检测

20、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区如M+2/M=1/3,则说明分子中含有溴元素

21、在结构解析时可根据碎片离子解析化合物可能具有的结构单元

22、高分辨质谱仪的用途之一是测定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从而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

23、质谱图上可能会出现M+1或M-1的峰

24、亚稳离子可用来验证裂解过程

25、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质量范围 和分辨率

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1

色谱法概论习题

1、以下不属于描述色谱峰宽的术语是( )
A、标准偏差
B、半峰宽
C、峰宽
D、容量因子

2、以下参数与流动相流速相关的是( )。
A、分配系数
B、容量因子
C、保留时间
D、保留因子

3、某色谱峰,其峰高0.607倍处色谱峰宽度为4mm,半峰宽为( )。
A、4.71mm
B、6.66mm
C、9.42mm
D、3.33mm

4、容量因子为10时,溶质在流动相中的百分率为( )。
A、10%
B、90%
C、9.1%
D、91%

5、在色谱过程中,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为( )。
A、死时间
B、调整保留时间
C、保留时间
D、保留因子

6、用分配柱色谱法分离A、B、C三组分的混合样品,已知它们的分配系数KA>KB>KC,则其保留时间的大小顺序应为( )。
A、A<C<B
B、B<A<C
C、A>B>C
D、A<B<C

7、某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为mA(g),浓度为CA(g/mL),在流动相中的质量为mB(g),浓度为CB(g/mL),则此组分的分配系数是( )。
A、mB/mA
B、mA/mB
C、CA/CB
D、CB/CA

8、下列不影响分配系数的因素有( )。
A、柱温
B、柱长
C、固定相性质
D、流动相性质

9、在柱色谱法中,可以用分配系数为零的物质来测定( )
A、色谱柱中流动相的体积
B、色谱柱中固定相的体积
C、色谱柱总体积
D、以上均无法测定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进行分离的称为分配色谱
B、利用分配系数(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的称为吸附色谱
C、利用离子交换原理进行分离的称为离子交换色谱
D、固定相为液体的称为液相色谱

11、若某组分保留因子为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进行色谱分离时,该组分有2/5的时间在流动相
B、组分移动速度和流动相移动速度的比值为2:5
C、在进行色谱分离时,该组分有2/5的量在流动相
D、在进行色谱分离时,该组分有2/5的量在固定相

12、某色谱法中,组分甲的保留时间为16.0min,组分乙的保留时间为20min,死时间为2min,试计算:(1)组分甲、乙的分配比分别为多少?
A、7/9
B、7/6
C、7/8
D、9/10

13、某色谱法中,组分甲的保留时间为16.0min,组分乙的保留时间为20min,死时间为2min,试计算:(2)组分乙对组分甲的选择性因子为多少?
A、7/9
B、8/7
C、9/7
D、8/9

14、某色谱法中,组分甲的保留时间为16.0min,组分乙的保留时间为20min,死时间为2min,试计算:(3)组分甲的保留因子为多少?
A、1/7
B、1/8
C、1/6
D、1/9

15、某色谱法中,组分甲的保留时间为16.0min,组分乙的保留时间为20min,死时间为2min,试计算:(3)组分乙的保留因子为多少?
A、1/8
B、1/9
C、1/10
D、1/11

16、在一个固定的色谱系统中,组分的死时间越长,其分配系数越大

17、容量因子不仅与组分性质有关,还与流动相流速有关

18、组分从进入色谱柱到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19、组分在色谱柱中分离的前提条件是分配系数不相等

20、峰高可作为色谱法中的定性参数

21、根据色谱图中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22、保留时间可作为色谱法的定性参数

23、两组分应达到色谱峰分离程度足够大时才能进行定量分析

24、基线是指无任何物质通过色谱柱时产生的信号

25、拖尾因子T<0.95的峰称为拖尾峰

经典液相色谱法测试

1、在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柱色谱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有利于吸附
B、流动相的极性越强,组分越容易被固定相所吸附
C、组分的极性越强.被固定相吸附的作用越强
D、吸附剂的含水量越大,对组分的吸附力越大

2、薄层色谱法常用正丁醇-乙酸-水(4:1:5,体积比)作为展开剂,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三种溶剂混合后直接用作展开剂
B、依次用三种溶剂作展开剂
C、三种溶剂混合,静置分层后,取下层作展开剂
D、三种溶剂混合、静置分层后,取上层作展开剂

3、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对选择性无影响的因素是( ).
A、树脂的交联度
B、树脂的再生过程
C、样品离子的电荷
D、样品离子的水合半径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保留时间短
B、用反相分配柱色谱分离时,样品中极性越小的组分保留时间越短
C、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先被洗脱下来
D、用离子交换色谱时,样品中高价离子后被洗脱下来

5、在一硅胶薄板上用不同的溶剂系统分离咖啡碱和氯原酸,结果如下,从中选出最好的溶剂系统是( )。
A、氯仿-丙酮(8:2):咖啡碱的Rf为0.1,氯原酸的Rf为0.0
B、氯仿-丙酮-甲醇-乙酸(7:2:1.5:0.5):咖啡碱的Rf为0.48,氯原酸的Rf为O.05
C、正丁醇-乙酸-水(4:1:1):咖啡碱的Rf为0.68,氯原酸的Rf为0.42
D、正丁醇-乙酸-甲醇(4:1:2):咖啡碱的Rf为0.43,氯原酸的Rf为0.40

6、碱性氧化铝通常适用于以下哪种物质的分离( )
A、仅酸性
B、仅中性
C、仅碱性
D、中性或碱性

7、在氧化铝吸附液固色谱中,下列哪个溶剂的洗脱强度最大( )
A、正己烷
B、甲醇
C、甲苯
D、乙醚

8、在薄层色谱分析中,以下不能减少边缘效应的是( )
A、层析槽有较好的气密性
B、在层析槽的内壁上悬挂一些浸满展开剂的滤纸条
C、减小吸附剂的活度
D、样品点至少距离薄层板边缘1cm以上

9、用薄层分离有机酸时,发现有拖尾现象,一般可加入少量( )
A、二乙胺
B、甲酸
C、石油醚
D、水

10、在液液分配色谱中。常用作反相分配色谱的固定液是( )
A、聚酰胺
B、大孔树脂
C、液体石蜡
D、氧化铝

11、薄层色谱中,分离黄酮常选用的吸附剂是( )
A、硅胶
B、氧化铝
C、活性碳
D、聚酰胺

12、在薄层色谱中,以氧化铝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迁移速度快的组分是()
A、极性大的组分
B、极性小的组分
C、挥发性大的组分
D、挥发性小的组分

13、薄层色谱法中通用型的显色剂是()
A、茚三酮试液
B、三氯化铝乙醇液
C、三氯化铁高氯酸溶液
D、硫酸乙醇液

14、样品在分离时,要求其Rf值住( )之间
A、0~0.3
B、0.7~1.0
C、0.2~0.8
D、1.0~1.5

15、在薄层色谱中,以硅胶为固定相,氯仿为流动相时,试样中某些组分Rf值小于0.1,将下列溶剂加入展开剂中会使Rf值变大是( )
A、甲醇
B、环己烷
C、石油醚
D、苯

16、所有液相色谱法都是用液体作流动相。

17、线性等温线,分配系数与浓度无关,色谱带呈高斯分布。 ( )

18、若固定相是极性的,流动相是非极性的,或者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小,这种色谱体系统为正相色谱。

19、树脂交联度越大,则选择系数也越大。( )

20、在稀溶液情况下,树脂对离子的选择性随价态增加而减小。( )

21、大孔树脂适合分离水溶性物质

22、分子排阻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吸附力差异进行分离

23、离子交换色谱法常用的洗脱溶剂为水溶液

24、经典柱色谱法的上样方式可分为干法上样和湿法上样

25、离子交换树脂可再生利用

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2

气相色谱法测试

1、在色谱流出曲线上,相邻两峰间距离决定于( )。
A、两组分分配系数
B、扩散速度
C、理论塔板数
D、塔板高度

2、在一定柱长条件下,某一组分色谱峰的宽窄主要取决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 )。
A、保留值
B、塔板高度
C、分配系数
D、容量因子

3、不会影响某组分调整保留时间的因素是( )。
A、载气流速
B、柱长
C、固定液性质
D、检测器类型

4、指出哪个参数的改变会引起容量因子的增大( )
A、流动相速度减小
B、柱长增加
C、相比增大
D、固定相量增加

5、气相色谱法中,调整保留值反映了哪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A、组分与载气
B、组分与固定相
C、组分与组分
D、组分与载气和固定相

6、相邻两峰要实现完全分离,要求分离度至少达到( )
A、0.8
B、1.0
C、2.0
D、1.5

7、使用GC分析样品时,提高载气流速的影响是( )
A、使涡流扩散加强
B、使传质阻力降低
C、使保留时间缩短
D、使分子扩散加强

8、关于范弟姆特方程式,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最佳流速这一点的塔板高度最小
B、最佳流速这一点的塔板数最少
C、最佳塔板高度流速最大
D、最佳塔板高度流速最小

9、可作为气液色谱固定液的是( )
A、具有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
B、具有不同极性的无机化合物
C、有机离子交换剂
D、硅胶

10、使用气相色谱仪时,应首先( )
A、加热柱箱
B、接通载气
C、接通助燃气
D、加热检测器

11、通过在火焰中离解出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中运动产生的电流来检测组分含量的检测器是( )
A、ECD
B、FPD
C、TCD
D、FID

12、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有机氯农药对中药材的污染时,选用的检测器最好是( )
A、热导检测器
B、氢焰检测器
C、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去度检测器

13、GC分析中常用的定性参数是( )
A、半峰宽
B、保留时间
C、峰高
D、分离度

14、选择内标物的要求是( )
A、内标物与样品不互溶
B、内标物与待测组分性质相差不宜太大
C、内标物与样品的色谱峰尽量远些
D、内标物的保留时间应小于待测物的保留时间

15、在GC分析中,与被测组分含量成正比关系的参数是( )
A、保留时间
B、相对保留值
C、半峰宽
D、峰面积

16、用太高的载气流速虽能减小分子扩散,但同时引起传质阻力的增加,故载气流速应适当。( )

17、降低柱温可减小传质阻力,但分子扩散增加( )

18、色谱分析中,某一物质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应有一固定的保留值,故凡是具有相同保留值的组分一定是同一物质。( )

19、在同一色谱中两种不同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得某组分塔板数分别为1600和40000。则此两种色谱条件下该组分的分离度后者是前者的5倍。( )

20、塔板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21、根据速率理论,毛细管柱高柱效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涡流扩散项A = 0

22、气相色谱中对于宽沸程试样分析常采用程序升温来提高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

23、色谱峰的区域宽度反映了组分在柱内的扩散程度。

24、在GC法中,色谱峰面积相等,样品中两组分含量也相等

25、在气相色谱分析仪器中,需要温度控制的主要部件仅有色谱柱和检测器。

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3

色谱分析法单元测验

1、下列参数可用来衡量固定液选择性的是()
A、死时间
B、相对保留值
C、理论塔板数
D、分离度

2、可用于评价色谱柱柱效的指标是
A、保留值
B、色谱峰个数
C、峰面积
D、标准差

3、在硅胶吸附柱色谱中,若想减少某待测组分的分配系数K值,可采用的方法是()
A、增大固定相的吸附能力
B、增加溶剂的极性
C、减小点样量
D、增加柱长

4、Van Deemter 方程式主要阐述了()
A、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
B、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情况
C、色谱峰展宽及柱效降低的动力学因素
D、组分流出浓度最大时的位置

5、在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适用于分离
A、异构体
B、沸点相近,官能团相同的化合物
C、沸点相差大的试样
D、极性变化范围宽的试样

6、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
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7、下列各种色谱定量方法中,不必用标准品的方法是()
A、工作曲线法
B、内标对比法
C、归一化法
D、外标一点法

8、色谱定量分析时,要求进样量准确及实验条件恒定的方法是()
A、外标法
B、内标法
C、归一化法
D、内标对比法

9、下列有关大孔树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孔树脂不能再生
B、只能吸附极性物质
C、组分应采用水溶液上样
D、洗脱剂中含水量越大,洗脱能力越强

10、关于离子交换色谱,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交换剂通常不溶于水
B、选择性系数是树脂的特征常数,与离子的电荷、流动相性质无关
C、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再生
D、选择离子交换树脂时需要考虑交联度、溶胀、交换容量和粒度等

11、采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和硫酸铜混合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先流出色谱柱
B、硫酸铜先流出色谱柱
C、两种物质同时流出色谱柱
D、组分流出先后顺序与流动相有关

12、某组分以丙酮作展开剂进行硅胶薄层层析法时,其Rf值较小,为了增大其Rf值,可选择的展开剂是()
A、环已烷
B、石油醚
C、乙醚
D、甲醇

13、气液色谱中,被分离组分与担体的相互作用常常会导致()
A、形成非常窄的洗脱峰
B、过度的涡流扩散
C、拖尾峰的形成
D、降低检测器的灵敏度

14、Van Deemter方程式主要阐述了
A、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
B、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情况
C、色谱峰扩张,柱效降低的各种动力学因素
D、塔板高度的计算

15、气相色谱法中常用的载气有()
A、空气
B、甲烷
C、氧气
D、氮气

16、下列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通用型的检测器是()
A、紫外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17、用硅胶吸附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时,常用的洗脱方式是洗脱剂的极性从大到小加入

18、在硅胶薄层色谱中,极性大的组分Rf值小

19、采用反相分配色谱法分离混合物时,极性小的化合物保留时间短

20、根据速率方程,在高流速情况下,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扩散项

21、化学键合相具有固定液不易流失、传质速度快、柱效高等特点,可用于梯度洗脱

22、使用FID检测器时,使用温度应高于120℃

23、采用热导池作检测器时,选用载气的热导率应与被测组分相近

24、气相色谱法的检测器使用时温度应低于柱温

25、HPLC的分离效率比经典LC高的主要原因是HPLC的固定相颗粒直径更小,分布更均匀

26、HPLC法中若流动相含有无机盐时,仪器使用完成后,应甲醇-水(9:1)的溶液清洗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

1、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能的有效途径是( )
A、提高流动相流速
B、采用小颗粒固定相
C、提高柱温
D、采用更灵敏的检测器

2、与气相色谱相比较,高效液相色谱中下列哪项对柱效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A、涡流扩散项
B、纵向扩散项
C、流动的流动相传质阻力项
D、静态流动相传质阻力项

3、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效果比经典液相色谱法高,主要原因是( )
A、流动相种类多
B、操作仪器化
C、采用高效固定相
D、采用高灵敏检测器

4、在高效液相色谱中,通用型检测器是( )
A、紫外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电导检测器
D、示差折光检测器

5、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时,要求混合物中每一个组分都出峰的是( )
A、外标一点法
B、面积归一化法
C、外标法
D、内标法

6、在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适用于分离( )
A、异构体
B、极性变化范围宽的试样
C、沸点相近,官能团相同的化合物
D、沸点相差大的试样

7、效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流动相中有水、甲醇、正己烷等,

学习通分析化学(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分析化学系列课程的下半部分,是一门涉及化学分析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解了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原理、常用技术和实验操作等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化学计量学、化学平衡和反应动力学、分离和富集、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为今后从事化学分析和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

本部分主要讲解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元素、化合物、离子、原子结构、化学键、分子结构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了解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理解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种类、性质和形成原理,了解分子的构象和空间结构等。

2. 化学计量学

本部分主要讲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关系、化学反应的反应式、化学计算中的误差、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计算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化学计量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化学平衡和反应动力学

本部分主要讲解化学平衡和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化学平衡的本质和特点、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性、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机理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平衡和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4. 分离和富集

本部分主要讲解分离和富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化学分离的类型和原理、化学分离的操作步骤、化学分离的实验技术和常见问题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能够正确操作化学分离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5. 光谱分析

本部分主要讲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光谱的基本概念、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原理和特点、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的应用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能够正确操作光谱分析实验,并解决实际问题。

6. 电化学分析

本部分主要讲解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化学平衡、电解池和电极反应的种类和特点、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电分析法、电化学传感器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能够正确操作电化学分析实验,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评价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分析化学系列课程,内容涉及广泛,难度适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授课认真负责,教学内容丰富详细,课程体系完整,难点重点讲解得当,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效果良好,是一门值得推荐的分析化学系列课程。

中国大学分析化学(下)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组成,通过分离、测定、鉴定和定量等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作为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相关课程

中国大学通常将分析化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分析化学(上)和分析化学(下)。其中,分析化学(下)包括以下内容:

  • 溶液的酸碱平衡
  • 配位化学
  • 电化学分析
  • 光化学分析
  • 色谱分析
  • 质谱分析
  • 微波炉消解和微波炉分析

重点内容

溶液的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是溶液中酸、碱和水之间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 pH 值来描述。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用 pH 电极来测定溶液的 pH 值,以及使用酸碱指示剂来确定酸碱滴定的终点。

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研究的是配合物,即由中心离子和周围的配体结合形成的化合物。配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催化、药物、环境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电极反应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法,包括电位滴定、电位滴定指示剂法、电位滴定分析、电化学计量分析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环境等领域。

光化学分析

光化学分析是利用光化学反应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法,包括光度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等。这些方法具有选择性好、快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医药等领域。

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是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和分离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浓度的方法。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这些方法在药品、食品、化工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是通过将物质分子分离、电离并加速以后,通过质量分析仪器进行检测,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质谱分析在药品、环境、食品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微波炉消解和微波炉分析

微波炉消解和微波炉分析是现代分析化学中的新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样品的消解和分析。这些技术在环境、农业、制药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总结

中国大学分析化学(下)课程内容涵盖了酸碱平衡、配位化学、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在环境、医药、化工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本文由五煦查题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抢沙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