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91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中国大学材料科学基础_15期末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58 min read

中国大学材料科学基础_15期末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四章 凝固(一):液体结构与凝固宏观规律

第四章 凝固(一):液体结构与凝固宏观规律 —— 测验

1、中国作业纯金属结晶需要满足的大学答案答案条件包括
A、热力学条件
B、材料结构条件
C、科学课后能量条件
D、基础成分条件

2、期末液态金属的中国作业结构特点包括
A、长程无序
B、大学答案答案短程有序
C、材料长程有序
D、科学课后短程无序

3、基础液态金属与固体金属相比,期末液体
A、中国作业体积大
B、大学答案答案原子混乱度大
C、材料原子能量高,扩散系数大
D、结合键相似

4、动力学研究凝固过程路径、速度、方式、能量等

5、冷却时,凝固是自由能降低的过程;加热时,熔化是自由能降低的过程

6、纯金属凝固过程中,温度始终低于熔点

7、热力学条件是关于结晶(凝固)是否可能发生的条件

8、液态金属与固体金属结合键相似,但液态金属配位数高

9、熔点是液固转变的温度,因此当液体冷却到熔点时就会开始凝固

10、熔点与实际凝固温度的差值称为过冷度

11、结构条件研究关于晶核是否能够稳定存在的尺寸问题

12、能量条件研究形成能够稳定存在的晶核所需能量的问题

13、熔点以下,固态金属能量高于液态金属,所以金属以固态存在

第四章 凝固(一):液体结构与凝固宏观规律 —— 作业

1、为什么结晶过程中温度降低到熔点时,并不能发生结晶?为什么一定要有过冷,才能开始结晶?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二):均匀形核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二):均匀形核 —— 测验

1、均匀形核时,体系能量变化包括
A、液固体积自由能差
B、新增的晶核表面能
C、液/固相之间的应力场
D、固体中的晶体缺陷能

2、关于晶核的定义正确的包括
A、可以自发长大的晶胚
B、半径大于临界晶核半径的晶胚
C、液态金属中时刻都会出现小晶体胚芽(晶胚),但不都成为晶核
D、获得大于临界形核功时,才能形成晶核

3、金属材料均匀形核的形核率特点包括
A、达到有效形核过冷度前处于亚稳态,基本不形核
B、达到有效形核过冷度,爆发性形核
C、没有出现形核率下降的现象
D、有效形核过冷度大约为熔点的0.2倍

4、理论分析得到的形核率特点包括
A、临界形核功和原子扩散激活能控制着形核率
B、随过冷度增大,形核率逐步升高而后降低
C、在某一过冷度下形核率达到最大
D、逐步增大

5、体积自由能差是形核的动力,新增表面能是形核阻力

6、处于临界晶核半径的晶胚,一定会逐步长大

7、过冷度越大,临界晶核半径越大

8、过冷度越大,临界晶核半径越小,但原子运动也越困难,能够形成的最大晶胚尺寸也越小

9、晶胚体积、晶胚的表面积都是晶胚半径的函数

10、形核需要通过能量起伏获得驱动力

11、过冷度越大,温度越低,驱动原子运动越困难,因此凝固需要的临界形核功越大

12、小于临界晶核半径的晶胚,引起体系能量上升,因此不能稳定存在

13、大于临界晶核半径,且小于r0的晶胚,引起体系能量上升,因此不能稳定存在

14、形核的动力全部来源于液固相的体积自由能差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二):均匀形核 —— 作业

1、若rk<r<r0,晶胚引起的自由能升高低于ΔGmax,是否可以理解为低于临界形核功时也可以形核?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三):非均匀形核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三):非均匀形核 —— 测验

1、若新相与基底完全不浸润,则不需要形核功

2、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体积小,所以所需结构起伏小

3、新相与基底的浸润角越小,形核阻力越大

4、非均匀形核阻力与新相/基底浸润程度有关

5、非均匀形核所需形核功小,所以所需形核驱动力小

6、非均匀形核所需形核功小,因此不再等于三分之一表面能

7、非均匀形核与均有形核的阻力均来源于表面能

8、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与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半径相同,所以两种形核方式所需形核功相同

9、非均匀形核引起的自由能变化比均匀形核大

10、若新相与基底完全浸润,则不需要形核功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三):非均匀形核 —— 作业

1、请对比分析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两种方式的形核率特点有哪些不同。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四):晶核的长大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四):晶核的长大 —— 测验

1、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包括哪些类型
A、光滑界面
B、粗糙界面
C、晶界
D、孪晶界

2、晶体长大后的形态可以分为平面状及树枝状

3、晶体长大机制包括横向长大和垂直长大两种机制

4、纯金属生长时,如果液固界面是粗糙型,则液相原子是一个一个沿着固相面的垂直方向连接上去

5、晶体长大后的形貌取决于体系当中过冷度的大小

6、对于正的温度梯度,随着离开液固界面液相一侧距离的增大,过冷度减小

7、对于负的温度梯度,随着离开液固界面液相一侧距离的增大,过冷度减小

8、晶体垂直长大时所需要的过冷度比横向长大时所需要的过冷度大

9、螺位错或者孪晶都可以作为横向长大的台阶

10、对于多数无机物来讲,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生长形貌为小锯齿平面状

11、对于金属来讲,在负的温度梯度下, 生长形貌为树枝状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五):凝固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五):凝固理论的应用 —— 测验

1、凝固理论的应用,最本质的问题是控制了下面哪些过程
A、形核
B、长大
C、加热
D、原子扩散

2、实际生产中,下面哪些方面应用了凝固理论
A、铸件晶粒的细化
B、单晶体的制备
C、定向凝固技术
D、非晶体的制备

3、一般地,定向凝固得到的柱状晶,垂直于其晶轴方向的性能比其他方向性能好。

4、一般地,制备单晶时,结晶过程当中,形核速度要非常快

5、制备单晶体时,体系当中可以有少量杂质

6、定向凝固是控制冷却方式,从铸件的一端开始凝固,按照一定方向逐步向另一端发展的结晶过程

7、凝固时,控制晶粒度主要从控制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两方面着手

8、增加冷却速度细化晶粒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特大型的制件

9、单晶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是液体结晶时只形成一个晶核

10、铸件晶粒的细化,是通过形成大量的晶核来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11、单晶体就是只有一个晶粒构成的晶体

12、非晶态金属可以看作是一种缺陷极多的晶体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五):凝固理论的应用 —— 作业

1、请根据凝固理论,总结细化晶粒的基本途径。

第五章 相图(一):相平衡与相图

第五章 相图:相平衡与相图 —— 测验

1、相平衡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A、热量平衡
B、机械平衡
C、尺寸平衡
D、数量相等

2、相图可以用来描述平衡条件下的下列哪些内容
A、相与相之间的转化规律
B、温度与相之间的关系
C、速度与相之间的关系
D、频率与相之间的关系

3、结构相同,性质相同,聚集状态相同的均匀体称为相

4、系统处于相平衡时,不同相之间的原子静止不动

5、相平衡是一种静态的平衡状态

6、相变反应能够进行,必须具备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

7、相变指的是结构、聚集状态及性质均发生突变的过程

8、任何一种热力学状态都可以使用相律来描述

9、相律不能反应相变的路径

10、体系当中组元的类型和含量,可以通过相律来描述

11、二元合金的结晶过程,是恒温结晶

12、吉布斯相律可以描述系统中独立可变的因素

第五章 相图(二):匀晶相图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二):匀晶相图——测验

1、下列哪些特征为固溶体的平衡凝固过程所具有
A、凝固速度极其缓慢
B、凝固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平衡
C、扩散不充分
D、原子震动频率极高

2、非平衡凝固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冷去速度快,扩散不充分
B、固相、液相成分沿平均成分线变化
C、固相扩散容易
D、不产生宏观偏析

3、非平衡凝固过程中,冷速越快,最终造成的宏观偏析越严重

4、晶内偏析与枝晶偏析均属于微观偏析

5、非平衡凝固过程,固相原子的扩散比液相原子的扩散容易

6、匀晶转变过程中,液固两相的成分是反向变化的

7、二元相图中,三相平衡必为水平线

8、匀晶相图上的液相线,是表示开始凝固的线

9、杠杆定律可以直接计算组织的相对含量

10、匀晶转变是由液相直接结晶出化合物的转变

11、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三相区内相的相对含量

12、匀晶相图上,双相区的转变属于选分结晶

13、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包括合金本身及外界条件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三):共晶相图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三):共晶相图——测验

1、下列哪些属于伪共晶的形成原理
A、共晶点附近的合金
B、快速冷却
C、液相中析出先析相
D、领先相依附在初生相上

2、决定共晶组织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A、相的性质
B、相的相对含量
C、慢速冷却
D、交替形核

3、共晶转变具有下列哪些特点
A、恒温结晶
B、恒成分结晶
C、转变结束后液相有剩余
D、一个固相生成两个固相的转变

4、共晶组织的长大为长程横向扩散的平行长大机制

5、共晶点附近的合金,快速冷却,得到部分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6、共晶转变的交替形核机制,容易满足成分要求,有利于结晶

7、亚共晶合金,室温下的组织组成没有初生相

8、共晶转变时,液相成分沿着合金的平均成分线变化

9、共晶转变,指的是一个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固相的转变

10、共晶体的形态只取决于过冷度的大小

11、离异共晶里面共晶体的量很少

12、伪共晶区域都是左右对称的

13、共晶转变发生时,组元的液相无限互溶,固相也是无限互溶

14、共晶组织的形核机制为交替形核机制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四):包晶相图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四):包晶相图——测验

1、下列哪些特征属于包晶转变非平衡过程所具有的
A、固相中原子扩散速度慢
B、包晶转变具有不完全性
C、不产生偏析
D、包晶转变结束时,先析出相没有剩余

2、包晶转变与共晶转变有哪些相同点
A、恒温、恒成分结晶
B、相图上为一条水平线
C、均为一分为二的反应
D、形成的三角均在水平线下方

3、由于包晶转变不完全性而产生的组织变化与成分偏析,称为包晶偏析

4、由液相和一个固相生成另外一个固相的转变,称为包晶转变

5、包晶转变与共晶转变都具备三相平衡反应的特点

6、包晶线是一条固相线

7、二元包晶相图上,两组元在液态能无限互溶,在固态也能无限互溶

8、具有包晶转变的相图,称为包晶相图

9、包晶反应速度比共晶反应速度慢

10、包晶转变也是新相的形核与长大的过程

11、包晶偏析可以通过扩散退火来消除

12、包晶转变后,要么是液相有剩余,要么是固相有剩余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五):其他类型二元合金相图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五):其他类型二元合金相图——测验

1、下列哪些转变属于三相平衡恒温转变
A、共晶转变
B、共析转变
C、匀晶转变
D、同素异晶转变

2、稳定化合物具备以下哪些特点
A、具有固定的熔点
B、熔点以下保持固有的结构不发生分解
C、加热时发生分解
D、会发生包晶转变

3、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共同生成一个固相的反应称为合晶转变

4、共析转变与共晶转变都属于分解型转变,没有实质的区别

5、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新的固相的反应称为共析转变

6、二元合金系中的恒温反应可以归纳为分解型和合成型两种基本类型

7、两个固相合成为一个新的固相的反应称为包析转变

8、稳定化合物在相图上不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组元

9、不稳定化合物可以看作独立的组元而把相图划分为简单相图

10、匀晶转变属于分解型转变 n>

11、一个固相分解成为两个液相的反应称为熔晶转变

12、发生偏晶反应时,两个组元在液态下是无限互熔的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六):铁碳合金相图

第五章 二元合金相图(六):铁碳合金相图——测验

1、铁碳合金平衡相图上的三相平衡反应包括哪些
A、包晶反应
B、共晶反应
C、共析反应
D、包析反应
E、合晶反应

2、按照含碳量的多少,铁碳合金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A、工业纯铁
B、碳钢
C、铸铁
D、固溶体
E、渗碳体

3、铁素体是碳在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4、由于发生脱溶转变,亚共晶白口铸铁室温下的组织当中不含有珠光体。

5、渗碳体是一种硬脆相,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零。

6、包晶反应速度比共晶反应速度慢。

7、所有的铁碳合金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相组成。

8、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形成的置换固溶体。

9、Fe3C是属于正交晶系的一种间隙化合物。

10、从铁素体中通过脱溶转变析出的Fe3C称为三次渗碳体。

11、过共析钢室温下的组织为珠光体加上铁素体。

12、珠光体是共晶转变的产物。

13、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碳合金中的铁素体的量逐渐增加。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一):宏观规律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一):宏观规律 —— 测验

1、弹性模量反映了
A、原子间结合力大小
B、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C、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
D、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2、描述材料强度的指标包括
A、弹性极限
B、屈服极限
C、抗拉强度
D、硬化指数

3、描述材料塑性的指标包括
A、延伸率
B、断面收缩率
C、断裂韧性
D、硬度

4、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包括
A、温度
B、原子结构
C、合金元素
D、晶体结构

5、一般地,陶瓷材料弹性变形量很小

6、弹性变形阶段中,应力与应变之间始终保持线性关系

7、塑性材料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后期一直上扬,说明施加载荷和应力都在上升

8、塑性材料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后期出现下降,但实际施加载荷并没有下降

9、形变硬化指数反映了抵抗持续塑性变形的能力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二):单晶体塑性变形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二):单晶体塑性变形 —— 测验

1、滑移变形会在晶体表面产生哪些现象
A、台阶
B、滑移线
C、滑移带
D、滑移系

2、面心立方的滑移系可以是
A、
B、
C、
D、

3、体心立方的滑移系可以是
A、
B、
C、
D、

4、滑移过程中可能会引起
A、晶体转动
B、晶面弯曲
C、多个滑移系同时开动
D、多个滑移系交替开动

5、滑移特点包括
A、变形不均匀
B、平行滑动
C、分切应力较小
D、出现滑移线

6、点阵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A、位错宽度
B、原子间距
C、滑移面原子面密度
D、滑移面取向

7、孪生特点包括
A、均匀变形
B、镜像对称
C、分切应力较大
D、出现表面浮凸

8、滑移系由一个滑移面及一个滑移方向构成

9、非最密排面也有可能成为滑移面

10、临界分切应力是晶体开始滑移所需的最小应力

11、临界分切应力与晶体结构有密切关系

12、一般地,温度越高,临界分切应力越小

13、滑移方向肯定是最密排方向

14、原子面的滑移阻力与原子排列方式密切相关

15、滑移面肯定是最密排面

16、滑移面越多塑性越好

17、滑移系是滑移可以采用的一个空间位向关系

18、分切应力是推动晶体滑移的推动力

19、外力越大,分切应力越大

20、外力越大,临界分切应力越大

21、能否成为滑移面取决于该面的滑移阻力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二):单晶体塑性变形 —— 作业

1、作业:P252-253 习题 1、2、3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三):多晶体塑性变形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三):多晶体塑性变形 —— 测验

1、多晶体与单晶体的差别在于
A、位向差
B、晶界
C、晶粒数量
D、晶体结构

2、多晶体中,位错运动受到哪些影响
A、位向差不同,分切应力有差异
B、晶界对位错有阻碍
C、晶粒间变形不协调
D、晶粒间晶体结构差异

3、多晶体变形特点包括
A、晶粒变形先后不一
B、晶粒变形量不一
C、晶粒间变形不协调
D、晶粒内变形里不均匀

4、晶粒细化,使晶界增多,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晶体强度升高

5、晶粒细化,变形均匀,塑性升高

6、晶粒细化,对塑性不利

7、晶界是晶粒之间的界面

8、由于细晶强化,所以多晶体比单晶体强度高

9、细晶强化对提高强度是有限的

10、晶粒细化,晶粒数量多,晶粒变形协调难,晶体强度升高

第六章 塑性变形(四):合金塑性变形

第六章 塑性变形(四):合金塑性变形 —— 测验

1、一般来讲,与纯金属相比,固溶体的强度与塑性
A、强度升高
B、塑性下降
C、强度下降
D、塑性上升

2、一般来讲,固溶体合金强度的与下来哪些因素相关
A、溶质原子
B、晶界
C、位向差
D、晶体结构

3、不可变形第二相颗粒的强化机制是
A、位错绕过机制
B、颗粒应力场阻碍位错运动
C、颗粒周围的位错环对后续位错运动的阻碍
D、位错切过机制

4、弥散强化效果取决于
A、第二相颗粒的强度
B、第二相颗粒的尺寸
C、第二相颗粒的数量
D、第二相颗粒的分布形式

5、影响固溶强化的因素包括
A、溶质原子含量
B、原子尺寸差异
C、固溶体类型
D、电子浓度

6、两(多)相合金塑性变形能力取决于
A、基体变形能力
B、第二相的性能
C、基体与第二相间界面性能
D、外载荷大小

7、一般来讲,溶质原子越多,固溶体的强度和塑性
A、强度升高
B、塑性下降
C、强度下降
D、塑性上升

8、固溶强化机理包括
A、弹性交互作用
B、电交互作用
C、化学交互作用
D、物理交互作用

9、第二相对合金塑性变形能力影响因素包括
A、第二相的强度
B、第二相的尺寸
C、第二相的数量
D、第二相的分布形式

10、可变形第二相颗粒的强化机制是
A、位错切过机制
B、颗粒应力场阻碍位错运动
C、颗粒与基体模量差改变位错线能量
D、位错绕过机制

11、置换固溶体中,溶质、溶剂原子尺寸差异越小,固溶强化效果越强

12、第二相的韧性优于基体时,可以改善合金的韧性

13、含90%溶质原子的固溶体合金的强度比含50%溶质原子的高

14、固溶强化使强度上升,对塑性基本没有影响

15、溶质原子主要影响刃位错的运动,对螺位错影响不大

16、复相强化效果仅取决于第二相的数量

17、第二相的强度小于基体,也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18、固溶体合金的强塑性主要受到溶质原子的影响,晶粒大小影响很小

19、一般地,间隙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比置换原子大,故间隙型固溶体的固溶强化效果大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五):塑性变形引起的变化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五):塑性变形引起的变化 —— 测验

1、冷塑性变形会使合金微观组织出现
A、纤维组织
B、位错胞
C、变形织构
D、晶粒细化

2、关于变形织构,叙述正确的有
A、实质是晶格转动
B、性能出现各向异性
C、可分为丝织构和板织构
D、晶粒细化

3、单晶体加工硬化包括哪几个阶段
A、易滑移阶段
B、线性硬化阶段
C、抛物线硬化阶段
D、硬化下降阶段

4、存储能包括
A、宏观内应力
B、微观内应力
C、点阵畸变
D、热能

5、冷变形后会强度升高,塑性下降的现象称作加工硬化

6、存储能主要以内应力为主

7、冷变形对合金的磁性没有影响

8、位错胞是由高密度位错相互缠结形成的

9、存储在晶体中的能量可分为两种,包括宏观内应力和微观内应力

10、冷变形会使得缺陷增多,因此总是使电阻升高

11、变形量越大,位错胞越大,尺寸越小

12、冷变形时,外力作功大部分都以热能耗散了,只有很少的能量被晶体保存下来,可以忽略不计

13、加工硬化与晶体结构类型有关

14、多晶体与单晶体加工硬化特点相同

15、冷变形后,晶体的耐蚀性升高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一):回复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一):回复 —— 测验

1、中温回复对应的缺陷运动包括
A、位错重组、合并
B、异号位错抵消
C、空位与面缺陷、线缺陷复合
D、空位与间隙原子复合

2、影响回复的因素包括
A、温度
B、变形量
C、溶质原子、第二相颗粒
D、原始晶粒尺寸

3、去应力退火的目的包括
A、消除内应力
B、稳定尺寸
C、稳定形状
D、保持加工硬化

4、低温回复涉及的缺陷运动包括
A、空位迁移到表面、界面
B、空位与位错复合
C、空位与间隙原子复合
D、空位聚集成空位片

5、高温回复对应的缺陷运动包括
A、位错滑移
B、位错攀移
C、空位等点缺陷的运动
D、亚晶界的迁移

6、下来关于回复的表述正确的有
A、温度越高缺陷运动越快,回复越快
B、回复中一般不涉及面缺陷的运动
C、高温回复也包含点缺陷的运动
D、回复过程使空位数量大幅减少,位错数量略减

7、回复的动力学特点包括
A、无孕育期
B、先快后慢
C、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D、长时间趋于稳定

8、回复后物理性能基本维持冷变形后的状态

9、去应力退火是回复的实际应用

10、冷变形量越大,位错缠绕越严重,位错运动阻力越大,因此回复难以进行

11、回复后力学性能基本维持冷变形后的状态

12、原始晶粒越细小,位错运动受到阻碍越大,因此回复越难以进行

13、回复的驱动力主要由宏观和微观内应力提供

14、回复的微观结构变化主要是空位的消失

15、硬质第二相颗粒阻碍位错运动,因此阻碍回复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二):再结晶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二):再结晶 —— 测验

1、影响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因素包括
A、温度
B、冷变形量
C、原始晶粒尺寸
D、第二相粒子与溶质原子

2、再结晶晶核形成机制包括
A、亚晶合并机制
B、亚晶长大机制
C、大角晶界凸出机制
D、晶粒合并机制

3、再结晶的动力学特点包括
A、有孕育期
B、先慢后快再慢
C、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D、驰豫过程

4、影响再结晶过程的因素包括
A、温度
B、冷变形量
C、原始晶粒尺寸
D、第二相粒子与溶质原子

5、再结晶的微观机制主要是大角晶界形成及迁移过程

6、亚晶合并形核机制通过亚晶界消失形成再结晶晶核

7、再结晶晶核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大角晶界包围着的一块无应变区

8、再结晶驱动力主要是内应力的释放

9、亚晶长大(吞并)形核机制通过亚晶界迁移形成再结晶晶核

10、再结晶过程的实质是通过位错和晶界的迁移消除应变的过程

11、再结晶驱动力来源与回复驱动力的来源相同

12、溶质原子既提高再结晶驱动力,又阻碍再结晶形核和长大

13、高层错能材料往往以亚晶合并形核机制形成再结晶晶核

14、大角晶界凸出形核机制主要出现在变形量小,晶粒变形不均匀的情况下

15、再结晶不需要孕育期

16、分散相颗粒以促进再结晶过程为主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三):晶粒长大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三):晶粒长大 —— 测验

1、再结晶后晶粒长大方式有
A、正常长大
B、异常长大
C、树枝晶长大
D、胞状晶长大

2、影响再结晶晶粒长大的因素包括
A、温度
B、第二相粒子与溶质原子
C、位向差
D、冷变形量

3、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的原因包括
A、多数晶界迁移阻力较大
B、少数晶界迁移阻力小
C、退火温度过低
D、晶粒间变形量不均匀

4、引起少数晶粒快速长大的原因可能包括
A、部分晶粒的晶界未被第二相钉扎
B、少数晶粒的取向处于非择优取向
C、个别晶粒具有更低的表面能
D、少数再结晶晶粒尺寸较大

5、晶粒长大是小晶粒吞吃大晶粒的过程

6、溶质原子易偏聚与晶界,因而阻碍晶粒长大

7、某些晶粒间具有特殊位向差,可能降低晶界迁移阻力

8、晶粒长大是单纯的小角晶界迁移过程

9、点阵畸变能是再结晶晶粒长大的驱动力主要来源

10、退火温度越高,晶粒长大越快

11、热蚀沟是高温下,表面能与晶界能寻求平衡的结果

12、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往往发生在薄板或箔材中

13、再结晶晶粒正常长大后,力学性能优于异常长大后的

14、再结晶退火与去应力退火机理相同

15、再结晶晶粒的正常长大驱动力来源于冷变形留下的存储能

16、再结晶晶粒长大先慢,随后逐步加快

17、再结晶退火与去应力退火的目的相同

18、再结晶晶粒长大需要孕育期

19、分散相颗粒既提高晶粒长大驱动力,又阻碍晶界迁移

20、正常长大与异常长大的热力学驱动力相同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四):热变形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四):热变形 —— 测验

1、热变形就是加热至高温后进行塑性变形

2、金属热变形时同时发生硬化与软化

3、动态再结晶后形成中心有畸变的细小等轴晶

4、热变形温度越高,动态回复形成的亚晶粒越小

5、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形成带状组织

6、低层错能材料的热变形软化机制为动态回复

7、高层错能材料的热变形软化机制为动态再结晶

8、热变形后可以改善性能

9、高熔点夹杂物沿变形方向分布形成带状组织

10、流线、带状组织和纤维组织将引起性能各向异性

11、一般地,热变形后,材料的力学性能比冷变形+回复再结晶后的要好

12、沉淀相沿变形方向分布形成流线

13、动态回复后形成拉长的晶粒与恒尺寸的亚晶粒

14、热变形速度越快,动态再结晶形成的晶粒越大

15、热变形可以细化微观组织,从而改善力学性能

第八章 固态相变

第八章 相变理论概要——测验

1、相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沿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
B、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进行
C、发生成分、物性、结构上的跃变
D、化学键不遭到破坏
E、没有畸变能
F、拓扑关系不发生变化

2、相变按照热力学划分,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一级相变
B、二级相变
C、高级相变
D、第一类涨落
E、第二类涨落

3、相变热力学解释了相变是如何进行的问题。

4、母相的晶体缺陷对相变起阻碍作用。

5、亚稳相是不能稳定存在的。

6、固态相变遇到的阻力大于液固相变的阻力。

7、从能量角度看,稳定相的自由能最低。

8、相变按照结构学划分为重构型相变及位移型相变。

9、相变过程中出现的亚稳态不能够长时间存在。

10、一级相变时,两相的体积、熵发生不连续变化。

11、第一类涨落是小范围,大幅度的涨落。

12、重构型相变,化学键不会遭到破坏。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试注意事项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试注意事项

1、《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试注意事项

学习通材料科学基础_15:力学性能测试

力学性能测试是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延展性等方面的测试,是材料工程师评估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硬度测试

硬度是材料抵抗外部力量的能力,硬度测试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表面坚硬程度。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包括:

  • 布氏硬度测试:用布氏硬度计测量钢铁、黄铜、铝合金等材料的硬度。
  • 洛氏硬度测试:用洛氏硬度计测量金属、非金属、塑料等材料的硬度。
  • 维氏硬度测试:用维氏硬度计测量细小零件、薄膜等材料的硬度。

拉伸测试

拉伸测试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强度、延展性和韧性。在拉伸测试中,应变随载荷的变化而测量,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常用的拉伸测试方法包括:

  • 万能试验机:用于测量金属材料、合金材料、塑料材料的拉伸性能。
  • 扭转试验机:用于测量金属材料、合金材料的扭转强度和扭转韧性等性能。
  • 压缩试验机:用于测量金属材料、合金材料、陶瓷材料等在压缩载荷下的性能。

冲击测试

冲击测试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韧性和耐冲击性。常用的冲击测试方法包括:

  • 冲击试验机:用于测量金属材料、合金材料、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在冲击载荷下的性能。
  • 落锤冲击试验机:用于测量钢材、铸铁、铝合金等材料的低温冲击性能。

总结

力学性能测试是评估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硬度测试、拉伸测试和冲击测试。材料科学家需要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并分析测试结果,为材料工程的应用提供依据。

中国大学材料科学基础_15

1. 石墨烯

石墨烯是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晶体,具有高导热性、高导电性、高强度、高透明度等特性,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1.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氧化还原法、机械剥离法等。

1.2 石墨烯的应用

石墨烯的应用涉及电子器件、传感器、储氢、生物医学等领域。

2.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至少有一维尺寸小于100纳米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1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物理制备法、生物制备法等。

2.2 纳米材料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应用涉及催化剂、生物医学、光电器件等领域。

3. 透明导电薄膜

透明导电薄膜是一种同时具有透明度和导电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3.1 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液浸渍法等。

3.2 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

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涉及平板显示器、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4.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是用于医疗、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一类特殊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4.1 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生物降解聚合物制备法、矿物质制备法、生物学制备法等。

4.2 生物材料的应用

生物材料的应用涉及医疗器械、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5.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是指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储能材料等领域的一类材料。

5.1 新能源材料的制备方法

新能源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物理制备法、生物制备法等。

5.2 新能源材料的应用

新能源材料的应用涉及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储能材料等领域。

6. 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是指在低于一定温度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反射磁场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6.1 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

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氧化物超导体制备法、硫化物超导体制备法等。

6.2 超导材料的应用

超导材料的应用涉及磁共振成像、电力传输、磁悬浮等领域。

7.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构成的多孔性晶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7.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剂热法、溶液法、水热合成法等。

7.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涉及气体存储、催化剂、分离技术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