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61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mooc中医基础理论_8期末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57 min read

mooc中医基础理论_8期末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绪论

绪论 单元测试

1、中医作业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时期是
A、战国至两汉
B、理论两晋隋唐
C、期末宋金元
D、答案答案明清时期

2、慕课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理论的课后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中医作业《伤寒杂病论》
C、基础《神农本草经》
D、理论《难经》

3、期末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答案答案代表医家是
A、张从正
B、慕课刘完素
C、课后张元素
D、中医作业李杲

4、下列各项,属于“体征”的是
A、痢疾
B、脉象沉迟
C、胸闷心悸
D、心脉痹阻

5、中医学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是
A、辨病因
B、辨病位
C、辨病性
D、辨病势
E、辨体质

6、下列哪些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脉经

7、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的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病论治。

9、人体自身整体性的中心为脑。

10、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本质。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单元测试

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元气说
B、水地说
C、五材说
D、五方说

2、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A、内与外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左与右

3、下列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4、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稼穑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交感互藏
B、消长转化
C、互根互用
D、对立制约

6、人体之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升降聚散

7、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肝为阳中之阴。

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虚寒证。

9、佐金平木法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

10、按照五行相克规律,金为木之所不胜。

第二章 藏象

藏象 单元测试

1、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2、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肺
B、脑
C、心
D、肝

3、具有主治节功能的是
A、心
B、肝
C、肺
D、肾

4、肝在体合
A、面
B、舌
C、脉
D、筋

5、后天之本是指
A、心肝
B、脾胃
C、肺肾
D、心肾

6、肾的主要功能有
A、主血脉
B、主藏精
C、主纳气
D、主水

7、维持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是
A、心气充沛
B、心血充盈
C、脉道通利
D、心神清明

8、下列属奇恒之腑的是
A、胆
B、脑
C、骨
D、脉

9、脾之华在面

10、肾在液为涎。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 单元测试

1、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元气

2、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哪组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A、心肝肾
B、脾肝肾
C、肺脾肾
D、心肺脾

3、患者,年老体弱,少气声低,小便清长,尿次频数,甚至有余沥不尽,夜间尤重,病机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有关
A、温煦功能
B、防御功能
C、推动功能
D、固摄功能

4、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血能养气
D、血能载气

5、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
A、气化
B、气机
C、气变
D、气滞

6、人身三宝是指
A、精
B、气
C、血
D、神

7、卫气的生理功能有
A、防御
B、温煦
C、调控腠理
D、化血

8、人体之精的功能有
A、化血
B、化气
C、化神
D、繁衍生命

9、宗气属于后天之气。

10、营气行于脉外。

第四章 经络

经络 单元测试

1、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A.直线贯注
B、B.手足贯注
C、C.循环贯注
D、D.左右贯注
E、E.上下贯注

2、足、手阴经交接于
A、头
B、胸
C、腹
D、足
E、四肢

3、经与络的区别主要在于
A、经为主干,络为分支
B、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
C、经脉纵行,络脉纵横交错
D、经脉深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
E、以上都不是

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阴维脉

5、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的经脉是
A、阴经
B、带脉
C、奇经
D、阴维脉
E、阳经

6、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调节作用
B、沟通联系作用
C、运输渗灌作用
D、感应作用
E、传导作用

7、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
A、任脉
B、肾经
C、脾经
D、胃经
E、冲脉

8、以下指冲脉的是
A、血海
B、气海
C、十二经脉之海
D、阴脉之海
E、五脏六腑之海

9、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是手少阴心经。

10、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督脉。

第五章 体质

体质 单元测试

1、体质是指人体的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身心特性
D、遗传特质

2、不属于体质的特点是
A、先天遗传性
B、形神一体性
C、相对稳定性
D、不可预测性

3、决定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是
A、饮食因素
B、性别差异
C、年龄因素
D、先天禀赋

4、健康人的理想体质类型是
A、肥胖质
B、偏阳质
C、偏阴质
D、阴阳平和质

5、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的体质类型是
A、偏阳质
B、偏阴质
C、气郁质
D、阴虚质

6、属于偏阳质者的是
A、易感风、暑、热邪
B、易感寒湿之邪
C、耐寒
D、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7、属于体质的构成是
A、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B、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C、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D、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8、决定体质差异的生理学基础是
A、脏腑机能的盛衰
B、精气血津液的盛衰
C、经络机能盛衰
D、阴阳盛衰

9、“纯阳之体”描述的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10、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是体型。

第六章 病因

病因 章节测试

1、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寒邪
B、风邪
C、湿邪
D、热邪

2、寒邪的性质是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凝滞
D、其性干涩

3、六淫中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火热邪

4、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惊则
A、气下
B、气上
C、气乱
D、气结

5、容易蒙蔽心神的邪气是
A、瘀血
B、风邪
C、痰饮
D、疠气

6、易伤津的邪气有
A、寒邪
B、燥邪
C、暑邪
D、火热邪

7、瘀血致病的症状有
A、疼痛
B、出血
C、肿块
D、色紫黯

8、暑邪的致病特点有
A、其性炎热
B、易扰心神
C、易伤津耗气
D、多挟湿

9、只见征象,不见形质的病理产物是结石

10、七情内伤可以损伤潜病的脏腑

第七章 病机与发病

病机与发病 单元测试

1、下列属于疾病基本病机的是
A、经络病机
B、阴阳失调病机
C、脏腑病机
D、六淫病机

2、症见食少、胸闷、脘痞、呕恶、腹胀、便溏、苔腻,其病机多属
A、湿浊困阻
B、寒从中生
C、风气内动
D、中焦气滞

3、证候虚实的“虚”是指
A、体质虚弱
B、气血虚
C、正气不足
D、邪留伤正

4、以下哪项不是导致出血的病机?
A、血瘀
B、血热
C、血寒
D、气虚

5、阳偏胜形成
A、虚热证
B、虚寒证
C、实寒证
D、实热证

6、下列属于“内火”的有
A、胃火
B、心火
C、阴虚火旺
D、五志之火

7、下列属于气机失调的有
A、气滞
B、气逆
C、气虚
D、气陷

8、气逆最常见于
A、心
B、肺
C、胃
D、肝

9、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比较密切。

10、气虚可以导致出血。

第八章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单元测试

1、适用“急则治标”治则的是
A、阴虚咳嗽
B、持续低热
C、大小便不通
D、慢性胃痛

2、阴盛格阳病机导致的证候是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真实假虚证
D、真虚假实证

3、寒因寒用适合于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真虚假实证
D、真实假虚证

4、扶正适合于
A、实证
B、真实假虚证
C、外感病初期
D、虚证

5、阳病治阴的适应证是
A、虚热证
B、虚寒证
C、实热证
D、实寒证

6、正治法包括
A、寒者热之
B、寒因寒用
C、虚者补之
D、塞因塞用

7、下列属于治疗时应补其不足的是
A、阳损及阴
B、阴虚
C、阳虚
D、阳盛格阴

8、下列属于治则的有
A、正治与反治
B、治标与治本
C、扶正与祛邪
D、三因制宜

9、因时制宜之“时”有自然界的时令气候特点和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两种含义。

10、从疾病的先后顺序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标,新病、继发病为本。

期末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1、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
A、张从正
B、朱震亨
C、吴鞠通
D、刘完素

2、用来区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A、内与外
B、明与暗
C、左与右
D、水与火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肝气乘脾
B、心肾不交
C、肝肾阴虚
D、肝火犯肺

4、胆的生理功能是主
A、谋虑
B、魂魄
C、决断
D、思虑

5、脾的生理特性是
A、喜和降
B、喜清肃
C、喜燥
D、喜润

6、“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A、真实假虚证
B、真虚假实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7、上气不足属于下列何种病变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脱

8、寒邪的性质是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凝滞
D、其性干涩

9、六淫中最易导致出血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火邪

10、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心经
B、肺经
C、心包经
D、脾经

11、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
A、肾经
B、大肠经
C、胃经
D、脾经

12、人体之精的功能有
A、繁衍
B、化血
C、化气
D、化神

13、肝的疏泄功能体现在
A、气机的调畅
B、情志活动
C、脾胃运化功能
D、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14、症见寒象的病人,其病机可以是
A、阳虚
B、阴虚
C、阳盛
D、阴盛

15、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
A、心
B、肺
C、肝
D、脾

16、小儿的体质特点为
A、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

17、瘀血的致病特点包括
A、易于阻滞气机
B、影响血脉运行
C、影响新血生成
D、病位固定

18、脾与胃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
A、纳运协调
B、升降相因
C、燥湿相济
D、津血同源

19、中医学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为
A、辨病因
B、辨病位
C、辨病性
D、辨病势

20、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A、酸
B、辛
C、甘
D、苦

21、封藏之本是指肾。

22、手太阴肺经起于胸中。

23、偏阳质的人耐冬不耐夏。

24、寒因寒用属于正治。

25、在五行关系中金生水。

26、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辨病论治。

27、肺在体合肉。

28、决渎之官是指三焦。

29、关节以游走性疼痛为主的痹证称之为著痹。

30、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

31、齿为( )之余

32、脑为( )海

33、足厥阴( )经

34、怒则气( )

35、邪气盛则( )

学习通中医基础理论_8

一、中医“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中医学中,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气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基本物质,是人体内部的重要能量来源,其运行调节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气分为天气和人身气。天气指自然界的气象变化,人身气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在人体内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气机循环系统,包括藏气、互相联络的经络、气化血、气化津液等。

气在人体内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气能运行调节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 气能提供身体的生命活动能量,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 气能调整人体的情绪心理状态。

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物质,是人体内部的能量物质之一,属于阴液范畴。血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脾胃吸收后,经过心脏推动,通过血管输送到各个部位。

血在人体内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血能够滋养和润泽器官组织,保护脏腑、筋骨、皮肤、毛发等组织。
  • 血能够形成人体内部的正常生命活动能量。
  • 血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心理状态。

津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主要分为清津和浊津两种。清津和浊津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脾胃消化后,经过肺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加工和调配形成的。

津在人体内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津能够润泽口唇、舌头、喉咙等器官。
  • 津能够防御人体内部的外来病邪。
  • 津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心理状态。

液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主要分为液和汗两种。液和汗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肾脏、膀胱等器官的调配和排泄形成的。

液在人体内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液能够潤滑脏腑、肌肉、关节等器官组织。
  • 液能够排泄人体内部的废物和毒素。
  • 液能够排出人体内部的过多水分。

二、中医“气、血、津、液”失调的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法

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如果出现了失调,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包括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症状。

气虚

气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失调情况,主要病理表现为:面色苍白、容易疲乏、气短、心悸、胸闷、脉虚等。中医治疗气虚症状主要从补气的角度出发,通常采用食疗、药物治疗、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血虚

血虚是中医学中另一种常见的失调情况,主要病理表现为:面色苍白、容易疲乏、头晕、心悸、失眠等。中医治疗血虚症状主要从补血的角度出发,通常采用食疗、药物治疗、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中医学中的另一种失调情况,主要病理表现为:口干舌燥、喉咙不适、皮肤干燥等。中医治疗津液不足症状主要从补液的角度出发,通常采用食疗、药物治疗、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三、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的食疗方法

中医药在调理气、血、津、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除了药物治疗外,食疗也是一种很好的调理方法。下面介绍一下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的常见食疗方法。

调理气的食疗方法

中医认为气的来源是我们吸入的空气和食物,因此饮食调理非常重要。气虚的人需要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能够补气的食物,如:黄豆、花生、大枣等。此外还可以搭配一些中药材进行调理,如:黄芪、党参、当归等。

调理血的食疗方法

中医认为血的形成和脾胃、肝、心等多个器官有关,因此补血除了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外,也可以采取一些食疗方法。血虚的人需要多吃一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滋养血液的食物,如:猪肝、山药、黑豆等。此外还可以搭配一些中药材进行调理,如:当归、枸杞子等。

调理津液的食疗方法

中医认为津液的形成和脾胃、肺、肾等多个器官有关,因此补津液除了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外,也可以采取一些食疗方法。津液不足的人需要多吃一些能够滋润口腔、喉咙、肺等器官,增加津液的食物,如:梨、蜂蜜、海带等。此外还可以搭配一些中药材进行调理,如:麦冬、玉竹等。

调理液的食疗方法

中医认为液的形成和肾、膀胱等器官有关,因此补液除了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外,也可以采取一些食疗方法。液不足的人需要多喝一些水,同时多吃一些能够润泽肾脏、膀胱等器官,增加液体的食物,如:绿豆、西瓜、芦荟等。此外还可以搭配一些中药材进行调理,如:山茱萸、杜仲等。

四、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的注意事项

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是一种比较温和、安全的调理方法,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药物选用

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避免过度用药或误用药物,否则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导致症状加重。

注意注意饮食搭配

中医药的调理与饮食搭配非常重要,要避免吃一些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食物的数量和摄入时间。

注意治疗时间

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治疗,要坚持治疗,同时也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药物使用方法

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如:药膳的烹制方法、药物的加工、用药时间等,都需要注意。

五、总结

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药调理气、血、津、液是一种比较温和、安全的调理方法,但需要注意药物选用、饮食搭配、治疗时间、药物使用方法等问题。

中国大学中医基础理论_8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在中国大学中医专业中,中医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中医药的基本概念

中医药,是指应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学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医学体系。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

中药

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或其他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功效的药品。中药的品种非常丰富,包括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方剂

方剂是指根据中医理论核心、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多种中药组合成一定的配方,制成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方剂有单方和复方之分,单方是指由一味中药制成的药物,复方则是由多味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针灸

针灸是中医学中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形式。针刺是通过针刺经络,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则是通过燃烧草药,热烟刺激皮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

推拿是指通过手法按摩、推拿等手段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主要分为按摩和揉捏两种形式。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方面。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基本属性组成,同时也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用五行来归纳。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气、血、津液的运行有关。气血津液理论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人体养分的主要载体;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组织功能的重要保障。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有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五脏六腑和经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通过这些系统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认为疾病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邪气侵袭等有关。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四大方法、辩证施治、治则和方药等方面。

四大方法

中医的四大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眼底等表面症状;闻是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等声音;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感受等信息;切是指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一种基本诊疗方法,它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辨证施治的具体操作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辨证论方等。

治则

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基本原则,它主要包括攻邪扶正、辨证论治等。中医学认为,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因、病机以及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方药

方药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是对中药的配伍应用,制成特定的方剂,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方药应用广泛,包括方剂、丸剂、散剂、煎剂等多种形式。

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在中国大学中医专业中,中医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方面;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四大方法、辩证施治、治则和方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