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63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中国大学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期末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24 min read

中国大学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期末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导论

导论 测试题

1、中国中国作业汉代是大学答案答案中国传统节日发展的( )。
A、传统高峰期
B、节日孕育期
C、民俗慕课定型期
D、文化稳定期

2、期末中国传统节日的课后缘起与( )有关。
A、中国中国作业历法
B、大学答案答案原始崇拜
C、传统宗教信仰
D、节日多神崇拜
E、民俗慕课禁忌与迷信

3、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是期末指产生于中国古代,在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节日。

4、我国传统节日中往往包含了多种性质、多种形式、多个节日主题的民俗活动,因此大多是一种复合型节日

第一讲 春节

春节

1、1.在春节的众多名称中,( )是影响最大一个。
A、元日
B、元旦
C、正旦
D、除夕

2、2.“元旦”的意思是指( )。
A、初始的太阳,也就是每天的早晨
B、初始的太阳,也就是每年第一天的早晨
C、初始的太阳,也就是每月第一天的早晨
D、初始的太阳,也就是每周第一天的早晨

3、3.下面说法与春节起源无关的是( )。
A、腊祭说
B、巫术仪式说
C、改火说
D、鬼节说

4、4.下面哪些不属于春节的习俗是( )。
A、贴画雄鸡图
B、接神、踩祟
C、粽子、赛龙舟
D、放鞭炮

5、5.自( )开始,把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第二讲 人日节

人日节

1、1.所谓人日,就是人类共同的生日,它的节期在( )。
A、A. 农历正月初五
B、B. 农历正月初六
C、C.农历正月初七
D、D.农历正月初八

2、2.与人日节的来历相关的神话传说是( )。
A、A.开天地
B、B.伏羲创世
C、C.女娲造人
D、D.共工怒触不周山

3、3.下面哪些不属于人日节的习俗是()
A、A. 占卜
B、B. 戴人胜
C、C. 吃七菜羹
D、D.插柳

4、4.古代传说西王母掌管人类生杀大权,而“胜”是西王母的标志,戴“胜”的寓意是( )。
A、对西王母的缅怀
B、保佑自己,起护身符作用
C、对生命之神的崇拜
D、对西王母的畏惧

第三讲 元宵节

元宵节

1、1.元宵节又被称为( ).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下元节
D、中秋节

2、2.下面说法与元宵节起源无关的是( ).
A、庭燎祭天说
B、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说
C、汉明帝燃灯表佛说
D、鬼节说

3、3.元宵节的灯火最重要、最根本、最原始的功能是( )。
A、求子
B、祈年
C、婚姻
D、祈求心灵手巧

4、4.下列哪一句不是描写元宵节的场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5、5.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
A、吃元宵
B、燃放灯火
C、赏月
D、贴窗花

第四讲 中和节

中和节

1、1. 中和节是( )设立的。
A、A.唐玄宗
B、B.唐德宗
C、C.汉武帝
D、D.武则天

2、( )不是中和节习俗
A、A.皇帝赐宴
B、B.献生子
C、C.吃太阳鸡糕
D、D.吃鸡蛋

3、中和节要祭祀句芒神 ( )

第五讲 春社

春社

1、2.( )不属于“春社”的节日活动.
A、A.唱戏社玩社火
B、B.祭祀社神
C、C.狂欢宴饮
D、D.插柳扫墓

2、2.( )不属于春社的节日饮食.
A、A.社酒
B、B.饺子
C、C.社肉
D、D.社面

3、1.春社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的信仰和崇拜观念( )。

第六讲 龙抬头节

龙抬头节

1、1. 与龙抬头节的来由有关的传说是( )
A、A夸父追日
B、B后羿射日
C、C龙王降雨
D、D精卫填海

2、2.龙抬头节中所谓的“龙”,实际上是指“四象”之一的( )。
A、A. 北方玄武
B、B. 南方朱雀
C、C. 东方苍龙
D、D. 西方白虎

3、3.龙抬头节的产生与先民的( )无关。
A、A. 雨水崇拜
B、B. 日神崇拜
C、C.龙神崇拜
D、D.星宿崇拜

第七讲 寒食节

寒食节

1、1.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 )的忠君爱国的伟大情怀。
A、A.屈原
B、B.介子推
C、C.晋文公
D、D.俞伯牙

2、2.寒食节的起源与先民的(?)有关。?
A、A.火崇拜观念?
B、B.水崇拜观念???
C、C.日崇拜观念???
D、D.月崇拜观念

3、3.( )为寒食节的习俗。
A、A.祭扫、踏青
B、B.秋千、蹴鞠
C、C.牵勾、斗鸡
D、D.以上都是

4、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诗,描写的是寒食节的改火习俗。

第八讲 清明节

清明节

1、1.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的( )。
A、A 元宵节
B、B 中秋节
C、C 端午节
D、D 清明节

2、2. 清明节最核心的活动是( )
A、A.植树
B、B.扫墓
C、C.插柳
D、D.踏青

3、3.下列哪项描述的不是清明节( )
A、A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B春城何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C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D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第九讲 端午节

端午节

1、1.不是端午节习俗的是( )。
A、吃粽子
B、赛龙舟
C、登高采菊
D、饮雄黄酒

2、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 )时期就开始了。
A、春秋
B、周商
C、战国.
D、南北朝

3、端午节这天,古人在日出前为孩子们系上五色丝,其用意( )。 D.展示女性劳作功绩
A、辟邪除瘟
B、装扮形象
C、让孩子开心
D、展示女性劳作功绩

第十讲 七夕节

七夕节

1、1.与七夕节的起源有关的传说是( )。
A、A.梁山伯与祝英台
B、B.白蛇传的传说
C、C.孟姜女的传说
D、D.牛郎织女的故事

2、2.不是七夕节习俗的是( )。
A、A.拜牛郎织女
B、B.乞巧
C、C. 吃月饼
D、D. 瓜棚听天语

3、3.不是描写七夕节的是 ( )。
A、A.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B.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C.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D、D.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4、4.与七夕节的起源无关的是( )。
A、A.祖先崇拜观念
B、B.星辰崇拜观念
C、C.生殖崇拜观念
D、D.数字崇拜观念

第十一讲 腊日节

腊日节

1、2. 先秦时期,不是腊日节的活动是( )。
A、A. 祭祀百神
B、B.祭祀先祖
C、C.傩舞表演
D、D.龙舟竞渡

2、1.在隋唐以前,腊日节是重大的岁终祭祀节日( )。

3、3.在唐代,腊日节有吃萱草面的习俗,其用意是祭神( )。

第十二讲 腊八节

腊八节

1、与腊八节起源无关的说法是?
A、祭祀神农炎帝
B、纪念佛祖
C、纪念人祖女娲
D、纪念岳飞

2、下列哪项不属于腊八节的特色美食?
A、八宝粥
B、腊八蒜
C、腊八豆腐
D、腊八面

3、腊八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A、满族
B、汉族
C、回族
D、傣族

4、古代腊八节吃腊八粥有逐疫的目的?

5、“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写的是腊八节?

第十三讲 祭灶节

祭灶节

1、民谣中“二十三,糖瓜黏”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 )。
A、吃糖瓜
B、糖瓜有较强的黏性
C、祭灶
D、种糖瓜

2、灶神的来历与“火”有着密切的渊源,反映了先民的( ) A.水崇拜观念 B.火崇拜观念 C.星宿崇拜观念
A、水崇拜观念
B、火崇拜观念
C、星宿崇拜观念
D、神灵崇拜观念

第十四讲 除夕节

除夕节

1、不是描写除夕节的是( )。
A、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一宵犹几刻,两岁欲平分。

2、除夕之夜,人们彻夜不眠,以待天明,等待着新一年的到来,这一习俗叫做( )。
A、守岁
B、拜年
C、馈岁
D、跨年

3、春联起源于( )。
A、桃符
B、对联
C、门神
D、窗花

4、“除夕” 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 )。
A、大年夜
B、元夜
C、守夜
D、子夜

5、除夕自古就有扫尘、守岁、贴门神、挂灯笼、燃旺火、放鞭炮、吃五辛盘等习俗,它们都是围绕除旧布新、祓除不详而开展的( )。

期末考试

期末试卷

1、是元宵节的习俗是( )。
A、插茱萸
B、迎紫姑
C、蹴鞠
D、吃猪头肉

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戴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置朱砂雄黄香料等,代表的意义是( )
A、辟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3、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 )
A、象征牛 表祭祖
B、象征剑 表勇猛
C、象征果实 表丰收
D、象征塔 表健康

4、元宵节猜灯谜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A、唐代
B、宋代
C、清代
D、汉代

5、清明节不吃( )。
A、青团子
B、汤圆
C、子推馍
D、馓子

6、古人称五月为( )。
A、红五月
B、恶五月
C、毒五月
D、百毒之月

7、腊八节传承到后来受宗教影响很大,南北朝颇甚,请问哪个宗教对其影响最大?( )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8、蜘蛛及蛛网在哪个节日里被视为吉祥好运( )。
A、端午节
B、七夕节
C、重阳节
D、腊八节

9、元宵节除了节庆活动外,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除除灾。这项活动是( )。
A、踏青
B、走百病
C、摸钉
D、登高

10、关于人日节衰落的原因,说得不对的是( )。
A、宋明理学的压制,一些庆祝活动受到限制。
B、宗教信仰的淡化、缺失。
C、国运衰落,宋以后民族战争开始,遭受异族侵扰。
D、人们不喜欢人日节。

11、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 )。
A、悲欢离合
B、天气的好坏
C、凶吉的象征
D、身体是否健康

12、冬至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是在( )。
A、12月1日或12月2日
B、12月14或15日
C、12月21日或22日
D、12月的最后一天

13、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必吃食品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元朝

14、清明节放纸鸢的习俗,最初的意义是为了( )。
A、放走晦气
B、接近逝去的亲人
C、象征高升
D、迎接春神

15、关于人日节的最早记载是在( )。
A、唐代
B、宋代
C、清代
D、汉代

16、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形成于( )。
A、三国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南北朝

17、上巳节的时间被确定在每年的( )。
A、农历的二月二
B、农历的三月三
C、农历五月五日
D、农历七月七日

18、中秋节人们必吃月饼,吃月饼主要是因为月饼代表着( )。
A、团圆
B、生活美满
C、甜蜜爱情
D、远大前程

19、茱萸是一种中药,它有( )的作用。
A、清火
B、清肝明目
C、止咳
D、理气、止痛,避虫叮咬

20、“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描写的中秋之夜,请问其作者是唐代诗人(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建

21、元宵节用灯火避邪,这是因为人们相信灯火的光亮能够驱除在黑暗中生存的百虫和邪气。( )

22、“灯”与“丁”谐音,“点灯”、“上灯”就含有“添丁”、“上丁”的意思。元宵节的灯具有祈子的文化功能。( )

23、元宵节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个节日。( )

24、数字“七”在先民的观念里蕴含有积极、蓬勃、茂盛等意义。( )

25、中秋节祭月在周朝被皇家所垄断。( )

26、在先民的观念中,太一神是天神之王。( )

27、“三官”指天官、地官、水官,是佛教中尊奉的三位天神。

28、庭燎是古代通过焚烧柴火的方式祭祀天神的仪式。

29、庭燎是古代通过焚烧柴火的方式祭祀天神的仪式。

30、嫦娥原名姮娥。( )

31、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前朝惯例,依然把正月十五视为一个祭祀型的节日,所举行的活动大多都与祭祀有关。

32、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

33、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

34、从根本上讲,“祈年”是元宵节灯火最重要、最根本、最原始的功能。( )

35、古人认为,荠菜可以用来祈孕和占验年成。( )

36、古人认为,荠菜可以用来祈孕和占验年成。( )

37、“人胜”是古代女子戴于头上的小人形饰品,一般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 )

38、在我国,早在周朝就有祭月的礼制。( )

39、牛郎和织女最初是两个星座的名称。( )

40、月饼最早是用来供奉月神的祭品。( )

中国大学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大学应该不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大学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会放鞭炮、贴窗花、挂灯笼,家家户户团圆吃年夜饭。在中国大学,学生们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猜灯谜、放烟花等。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或四,人们会到坟墓前祭祖扫墓。在中国大学,学生们也会组织祭祖活动,祭拜先烈和祖先。此外,还有扫墓、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在中国大学,学生们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吃月饼、赏月,享受家庭团圆的温馨时光。在中国大学,学生们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猜灯谜等。

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在中国大学,学生们也会组织各种敬老活动,向老人们致以敬意。

民俗文化

除了传统节日,中国大学还应该重视和传承各种民俗文化。例如,春联、年画、剪纸、面塑、陶艺等。这些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中国大学应该不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