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69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moo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35章节答案(mooc完整答案)

66 min read

moo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35章节答案(mooc完整答案)

绪论

第一章 单元测验

1、马克()的思主公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A、义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本原《德意志意识形态》
C、理概论章《论犹太人问题》
D、节答《宣言》

2、案m案马克思第一部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整答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是()。
A、马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思主《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C、义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D、本原《反杜林论》

3、理概论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节答政治经济学重要来源是()。
A、案m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B、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C、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
D、凯恩斯主义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年开始了一生的革命友谊和真挚合作。
A、1841
B、1842
C、1844
D、1848

5、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立场是()。
A、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
B、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C、农民的政治立场
D、小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6、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著作是()。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C、《论犹太人问题》
D、《宣言》

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来源有()。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政治哲学

8、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有()。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C、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阶级基础是()。
A、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巴黎公社

10、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成部分有()。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法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1、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特征的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思辨性
D、哲学性

12、马克思从博士毕业时就是一位共产主义者。

13、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自然科学的理论渊源。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社会主义。

15、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

16、今天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日益走进世界中央。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不再适用于今天世界发展的实践。

17、1848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全身心投入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当中,所以,理论上没有建树。

作业1

1、谈谈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单元测验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踞,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6、哲学上的矛盾是( )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7、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巨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是( )
A、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段话说明了(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9、“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重视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 如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等,一旦突破这些底线,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坏结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底线是指( )
A、联系的条件性
B、度的关节点
C、主要矛盾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10、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句话以高度的科学抽象和深刻的哲学概括,规定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C、不能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同物质混为一谈
D、物质都是人们感官可以直接感觉的

1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我们面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3、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4、“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任务——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以下正确表述现象和本质的有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D、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15、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6、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是(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7、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9、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0、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1、本质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事物的现象,就一定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2、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作业2

1、简答题: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分析疫情之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单元测验

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B、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
B、由错误到正确和由正确到完善
C、由现象到本质和由本质再到现象
D、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5、真理的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

6、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
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

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8、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任意性

9、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
D、抽象思维实践

10、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农民种庄稼
B、中国召开十九大会议
C、法官办案
D、北斗3号卫星发射

1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 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
A、认识过程是开放式的、直线式的前进
B、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C、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D、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髙一级的程度

13、一切真理都是()。
A、客观真理
B、具体真理
C、终极真理
D、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A、实践特点决定的
B、主观需要决定的
C、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的
D、真理本性决定的

15、价值的基本特性包括()。
A、客观性
B、主体性
C、多维性
D、社会历史性

16、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的活动。

17、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没有作用。

18、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9、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20、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1、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23、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24、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自由是没有条件的。

单元作业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追求真理和体现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元测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2、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

4、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5、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7、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同质社会的量变
D、科技的进步

8、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9、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因和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0、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A、合目的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合规律性的过程
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

1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3、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15、唯物史观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是()。
A、实践
B、精神动力作用
C、“历史合力”作用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6、唯心史观不能解开“历史之谜”,是因为它()。
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把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历史
C、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把社会发展归结为生产方式

17、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18、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9、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为决定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0、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21、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2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相互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D、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23、科技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C、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

24、唯物史观揭示历史规律的方式()。
A、在深入分析社会生产关系中发现社会发展规律
B、从思想的社会关系和“思辨推理”中发现历史规律
C、从人的现实活动中把握历史规律
D、从“人的精神的一般发”展中把握历史规律

25、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意思是()。
A、历史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有其内在规律性
B、历史规律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
C、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
D、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依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6、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B、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C、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D、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27、属于群众观点的是()。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一切听从群众的观点

28、人民群众()。
A、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多数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D、不能包含剥削阶级

29、历史发展是“历史合力”的结果,这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无法认识
C、历史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合力”的一部分

30、“时势造英雄”是()。
A、时势召唤英雄
B、时势召唤英雄
C、时势筛选英雄
D、时势偶然产生英雄

3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
A、历史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辩证分析法
D、地位分析法

32、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33、唯物史观否定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4、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5、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完全一样。

36、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37、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8、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39、普通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包含在“历史合力”中。

40、历史人物可以改变历史发展总方向。

41、杰出人物也是历史人物的一部分。

4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单元作业

1、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进步是由社会精英推动的,还是由广大劳动群众推动的?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单元测验

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3、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商品二因素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D、劳动二重性

4、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以下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B、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C、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D、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5、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着的矛盾主要有()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是()
A、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个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则是同质的
E、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次劳动,前得生产使用价值;后者创造商品价值。

8、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单元作业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阐明企业为什么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单元测验

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
B、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C、垄断组织出现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主要受益者是()
A、所有国家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5、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
A、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
B、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C、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D、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6、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根本的推动力量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7、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
A、出现资本社会化趋势
B、工会的产生和发展
C、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D、出现工人持股现象

8、金融寡头的统治途径主要有()
A、经济上通过“参与制”
B、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
C、生产上通过“企业联合”
D、管理上通过“经理负责制”

9、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状态
C、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D、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
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

13、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在()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C、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领导能力等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增强,这使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增大

1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劳资与分配关系的变化
B、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C、经济调节机制与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D、政治制度的变化

1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1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A、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C、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D、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8、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局。

19、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20、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

2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2、资本主义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单元作业

1、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单元测验

1、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
B、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D、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逐渐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4、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
A、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C、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7、社会主义只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

单元作业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2、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单元测验

1、1516年,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莫尔,在自己的名著()中是描述了未来的理想社会。
A、《太阳城》
B、《乌托邦》
C、《资本论》
D、《宣言》

2、在()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论犹太人问题》
D、《宣言》

3、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有()。
A、傅立叶
B、欧文
C、托马斯
D、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绝不”科学论断的具体内容是()。
A、封建主义绝不会胜利。
B、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C、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D、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

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10、“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11、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休,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说明( )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定相对稳定

1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5、“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16、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1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8、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A、实现了自我否定
B、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19、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20、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21、“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22、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先进文化

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5、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26、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

2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28、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正确理解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创造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29、下列实物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1、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
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3、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古典经济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4、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E、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38、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E、必须从实际出发

39、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
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40、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1、“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
A、具有两重性
B、受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
C、受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D、可以造福于人类
E、可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4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
A、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4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住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的预见未来社会的的科学方法是(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E、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努力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4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46、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47、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48、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49、在认识真理的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5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5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2、“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5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提琴。

54、世界统一于存在。

55、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