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94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中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_20章节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74 min read

中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_20章节答案(mooc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章 单元测验

1、中国资源章节作业Walker(1974)总结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大学答案答案四个步骤,其中第一步就是人力使人力资源规划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因此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一种什么关系?
A、平行
B、课后有先有后
C、中国资源章节作业垂直
D、大学答案答案并列

2、人力在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看来,管理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课后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中国资源章节作业能力基础,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答案答案转变方向将更可能是下列哪一种?
A、产品——资源——数据
B、人力资源——产品——数据
C、管理数据——产品——资源
D、课后产品——数据——产品

3、实证研究表明,高参与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如果企业必须关注顾客的参与度,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该关注以下哪类人群的参与度?
A、用户
B、管理者
C、CEO
D、员工

4、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HRP)也叫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两翼是指什么?
A、人员盘点、需求预测
B、招聘计划、薪酬体系
C、考核制度、激励机制
D、人才盘点、供给盘点

5、人员盘点目的是基于企业业务经营发展变化的情况,动态的管理和调整人员,在人员盘点方法中,动态结构盘点包括以下哪种?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
C、教育程度
D、晋升率

6、创新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被认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战略制定的时候要思考如何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在制定战略时就要围绕以下哪些方面?
A、制度创新
B、文化创新
C、人事创新
D、方法创新

7、组织人员盘点的重点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结构盘点
B、素质盘点
C、满意度盘点
D、组织氛围盘点

8、人员需求预测指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各类岗位员工的需求量,以下属于人员需求预测的方法是?
A、判断法
B、零基法
C、基准法
D、回归分析

9、在企业进行战略布局的时候,人力资源必须做好的事情包括?
A、人才储备
B、梯队建设
C、财务管理
D、外部资源整合

10、随着时代的发展,战略思维工具不断更新,出现了类似生态战略思维这样的新工具,该工具包括下列哪些方面?
A、实力
B、用户
C、价值
D、方向

11、每一家公司都需要确保公司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够与组织总体战略目标相吻合,因此,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12、战略性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安排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管理者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公司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13、著名咨询公司韬睿惠悦(Towers Watson)开发的“员工队伍分析与规划系统”能够帮助客户管理好自己的员工队伍规划,而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两计划是指招聘计划与培训计划。

14、晋升率可以反映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可以反映组织的内部公平情况。

15、满意度调查是为了发现员工对其所在单位有多么认可,而不是为了发现员工不满的方面。

16、在人员需求预测的过程中,寻找适宜的经营因素是第一步(Wikstrom, 1971),而回归分析作为一种简单的人员需求预测方法,操作起来简单易行。

第二章 招聘甄选

第二章 单元测验

1、STAR原则是指提问关于行为事件的问题时,要问清楚以下四个问题:S:Situation(情况)T:Task(任务)A:Action(行为表现)R:Results(结果),其中面试官最应该对其中哪个方面更加关注?
A、情境
B、任务
C、行为表现
D、结果

2、根据面试测评要素及共性的答题方法可以将试题分成知识型、意愿型、行为型、情境型等类型,其中哪种问题类型相对而言更有预测力?
A、知识型
B、意愿型
C、行为型
D、情境型

3、情景性问题,也叫假设性问题,就是给被面试者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工作情境相关的假设情境,让被面试者回答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会怎样做,假设性问题更适合考察被试下列哪种能力?
A、反应能力
B、表达能力
C、沟通能力
D、空间能力

4、A型与B型人格是对人们人格特质的一种区分方式,下列不属于A型人格特征的是?
A、目的性强
B、计划性强
C、好胜
D、不在意他人评价

5、MBTI测验用来衡量如何理解信息的是下列哪个维度?
A、直觉-感觉
B、判断-知觉
C、理性-感性
D、内向-外向

6、冰山理论模型是美国学者斯潘塞1993年从胜任力特征角度提出的一个素质模型。在该模型中,他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可见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外显行为(冰上以上部分)包括下列哪些?
A、知识
B、技能
C、态度
D、动机

7、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观察要点主试人评分的观察要点及依据标准包括:发言次数的多少;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等,如果要考察个体的态度,主要考察以下哪些方面?
A、自信
B、尊重他人
C、知识
D、技能

8、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过程中,参与者的团队角色包括下列哪几种?
A、支配者
B、协调者
C、顺从者
D、反对者

9、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x‘alEventInterview,BEI)是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测验而提出来的,是目前公认的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最有效的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假设是?
A、行为可预测
B、行为常重复
C、行为不稳定
D、能力预测性更强

10、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mode theory)是希金斯于1997年提出的新动机理论,调节定向理论将个人的动机分为哪几种?
A、进取倾向
B、防御倾向
C、内在动机
D、外部动机

11、面试提问方法面试提问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技巧。通过提问合适的问题,获得最大化的信息,个体面试中,“最子句”提问可以反映应聘者的价值观。

12、McClelland(1973)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第一次提出“胜任力”概念,该概念最初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军事人才的选拔与培训。

13、同样是客户经理,人才标准国内外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差异。

14、无领导小组讨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德国军队的军官选拔,之后广泛地被世界500强企业用于高级人才的选拔,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最好与企业业务相关。

15、麦尔斯一布瑞格斯指标(MBTl)测验影响广泛,仅在美国每年就有数百万人接受MBTI测验,MBTI测验属于知识型测验。

16、意愿型问题相比于知识型问题,对未来工作绩效更有预测力。

第三章 工作分析

第三章 单元测验

1、工作分析包括工作要素、任务、职责、职位、职务等基本术语,其中不能继续再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是?
A、工作要素
B、任务
C、职责
D、职位

2、工作描述是对工作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规范的描述性文件,其核心内容包括工作标识、工作概要、工作关系和下列哪一项?
A、工作职责
B、任职资格
C、工作经验
D、其他信息

3、工作分析中问卷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列举全面、书面用语和以下哪个方面?
A、案例丰富
B、量化选择
C、互动交流
D、现场观察

4、职能工作分析问卷(Functional job analysis, FJA)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位分析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工作执行中涉及的三个关键要素:人、事和下列哪一项?
A、组织
B、环境
C、氛围
D、数据

5、工作分析的直接成果是下列哪一项?
A、岗位说明书
B、工作描述
C、任职资格
D、工作职责

6、工作分析应该要遵循以下哪些原则展开?
A、系统分析原则
B、关注职位原则
C、以当前工作为依据原则
D、关注任职者原则

7、工作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周密的准备,以及遵循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一般来说,工作分析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
A、准备阶段
B、控制阶段
C、实施阶段
D、应用阶段

8、工作分析方法就是收集与工作分析有关信息资料的方法,以下哪些属于工作分析的是?
A、问卷法
B、访谈法
C、观察法
D、文献分析法

9、职位分析问卷(Posi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PAQ)是一种利用清单的方式来确定工作要素的方法,包括信息输入、思考过程以及以下哪些维度?
A、工作产出
B、人际关系
C、工作环境
D、其他特征

10、访谈法是与任职者一起讨论职位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取得相关信息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A、呈现关键
B、事例生动
C、数据分析
D、口语表达

11、在进行工作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职务分析的目的,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工作分析的重点也不同,当分析的目的为了明确工作职责,应把分析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A、工作范围
B、.工作职能
C、工作任务
D、工作量

12、工作分析(Job analysis)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的任务或职责、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然后加以系统、科学地描述和规定的活动。

13、岗位说明书包括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和任职资格(Qualification)两方面的内容。

14、工作分析中的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CIT)通过管理者和员工记录工作中的关键事件,从而总结出工作中的关键特征和行为要求。

15、管理职位描述问卷(Management position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MPDQ)是专门针对技术研发类工作而设计的一种结构化的工作分析问卷。

16、工作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为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和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等提供依据。

第四章 薪酬设计

第四章 单元测验

1、薪酬体系是指薪酬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各构成要素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包含直接薪酬(Direct rewards)和间接薪酬(Indirect rewards)。其中,直接薪酬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工资
B、奖金
C、长短期激励
D、企业年金

2、福利是组织提供给员工的除工资和奖金以外的一种重要薪酬形式,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福利的范畴?
A、社会保险
B、岗位津贴
C、带薪假期
D、住房补贴

3、海氏职位评估系统是美国著名薪酬设计专家爱德沃德·海(Edward· Hay)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开发的职位评估技术工具,海氏职位评估系统中三因素指的是?
A、技能技巧、解决问题和责任
B、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责任
C、技能技巧、人际关系和责任
D、技能技巧、解决问题和人际关系

4、职位薪酬体系设计需要先进行职位评估,即系统地确定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从而建立组织职位等级结构。在进行职位评估时,以下哪种类型的职位不宜参加评估?
A、人员密度高
B、临时性的职位
C、层级划分明显
D、横向代表性强

5、浮动薪酬是指以绩效为依据而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以下不属于浮动薪酬的是?
A、奖金
B、股票所有权计划
C、长期激励
D、基本工资

6、企业进行薪酬设计时要考虑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内部公平
B、外部竞争
C、激励导向
D、成本控制

7、奖金即奖励或考核工资,是对员工做出优异的劳动贡献而给予的效率薪酬,在设计奖金时主要关注以下哪三个要点?
A、总额设计
B、奖励倾向
C、支付方式
D、中值薪点

8、福利与基本工资和奖金不同,一般不以员工的劳动情况为支付依据,而是以员工作为组织成员的身份为支付依据,具备以下哪些特点?
A、灵活性
B、普惠性
C、创造性
D、特殊性

9、自助式福利计划就是企业给员工一定的福利点数,员工可以在点数范围内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福利项目,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哪几个方面?
A、福利基金的提取
B、福利点数的分配与管理
C、单位福利点数的价格
D、弹性福利清单的编制

10、奖金设计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
A、系数设计
B、分段赋值
C、矩阵设计
D、平滑设计

11、根据薪酬设计的基础,一般把薪酬设计归纳为“以岗定薪”和“以能力定酬”。“以岗定薪”就是以职位工作职责为主要衡量依据,“以能力定酬”就是以个人技能和能力为主要标准进行薪酬设计。

12、薪点工资制是以薪点为基础的职位技能工资制度,是一种依据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估结果来确定薪点,再由薪点决定工资收入的工资制度。

13、由于薪酬边际效用呈现递减规律,职位技能工资各档之间的档差也随着薪点的增高而减少。

14、基本薪酬通常根据员工所在岗位的劳动质量以及本人的劳动能力与贡献计付,是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也是计算其他薪酬性收入的基础,具有灵活性和激励性的特点。

15、长期激励是对员工实施回报周期比较长的奖励模式,以使员工和组织长期与共,共生共赢。常见的长期激励形式包括股票形式和现金形式。

第五章 绩效管理

第五章 单元测验

1、六西格玛管理提出了一个因果分析图,在绩效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能够帮助任职者明确绩效考核目标。这类因果分析图要求任职者对结果进行六个维度的一级分解。这六个维度指的是?
A、人员 设备 测量 环境 原料 方法
B、人员 设备 测量 环境 原料 时间
C、人员 设备 测量 环境 时间 方法
D、人员 设备 测量 方法 原料 时间

2、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考核发挥作用的三个驱动力不包括?
A、难度设计
B、竞争设计
C、评价设计
D、效率设计

3、绩效指标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A、目标管理理论
B、创新理论
C、质量管理理论
D、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4、在绩效考评中,直接上级、同事、下属、员工自身、客户以及外界考核专家等多类考评主体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这一考核方法是?
A、配对比较法
B、强制分布法
C、360度绩效考核法
D、排序法

5、绩效面谈是考核结果反馈的主要方式之一,绩效面谈的指导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谈具体,避一般
B、保持双向沟通
C、对事不对人
D、基于主观感知进行面谈

6、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是多个子系统联合运行的共同体,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构成全方位的绩效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指标制定体系
B、指标执行体系
C、员工培养体系
D、信息交流体系

7、绩效管理的三个阶段包括?
A、“定”,即绩效指标如何制定
B、“核”,即绩效指标如何核验
C、“做”,即绩效指标如何完成
D、“评”,即绩效指标如何评价

8、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哪几个层次的指标?
A、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
B、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
C、群组级关键绩效指标
D、个人关键绩效指标

9、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的创始人戴维 P.诺顿(David P. Norton)提出的综合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是一个基于战略的指标分解工具,从以下哪几个角度分解绩效指标?
A、财务表现
B、客户满意
C、内部管理
D、员工学习

10、在指标分级时,绩效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级?
A、门槛目标
B、年度目标
C、理想目标
D、挑战目标

11、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A、结果法
B、行为法
C、比较法
D、问卷法

12、绩效评价的偏差包括?
A、相似性误差
B、首因误差
C、刻板印象误差
D、相异性误差

13、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发展情况,并且将上述结果反馈给员工的活动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考核员工。

14、绩效管理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导向,称之为“财务型绩效管理”;第二阶段为战略导向,称之为“战略型绩效管理”;第三阶段为目标导向,称之为“目标型绩效管理”。

15、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是企业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量化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16、格里波特四分法从1996年开始被广泛应用,它的理论前提是:多数岗位都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的业绩领域:数量、质量、成本、时效。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维度将指标库中的指标进行归类整理。

17、目标与关键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更专注于目标的实现结果及改善,不会将结果与员工的奖金挂钩。而KPI除了对目标的实现结果进行评估外,同时还将结果与员工的奖金挂钩。

18、在绩效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处在对立关系中,而绩效管理则提倡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建立绩效合作伙伴关系。

19、所谓绩效,就是工作的成果。

第六章 胜任力开发

第六章 单元测试

1、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起源于对人的认识和对工作的分析,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 )的人力资源管理。
A、岗位
B、领导力
C、胜任力
D、组织

2、管理者的通用胜任力模型是在( )年由美国管理协会提出的。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3、专用胜任力开发,一般找( )个优秀样本,胜任力开发才算比较完备。
A、2
B、10
C、100
D、1000

4、一个公司的胜任力模型就是一个公司的人才标准,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团队胜任力统筹力中的内容?
A、关注细节
B、计划周到
C、备案充分
D、不断尝试

5、高层管理者与其他管理者相比,其胜任特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较多,利他共赢属于高管团队胜任力类型的哪一种?
A、决策力
B、激发力
C、协调力
D、统筹力

6、以下哪些选项属于管理者八大胜任力的内容?
A、成就取向
B、人际敏感
C、自信心
D、概念分析式思考

7、高层管理者与其他管理者相比,其胜任特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较多,高管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所需要具备的最核心胜任力包括( )。
A、协调力
B、督导力
C、决策力
D、激发力

8、团队胜任力注重团队成员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灵活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协调统一性,团队胜任力研究分为( )两种类型。
A、团队的能力结构
B、团队的整体特点
C、团队的性别结构
D、团队的学历特征

9、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团队胜任力决策力中的内容( )。
A、快速判断
B、顺应局势
C、刚毅坚持
D、情义感召

10、在高管团队胜任力中,创新力属于( )导向的能力。
A、防御
B、进取
C、行动
D、评价

11、胜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指能概括完成每一项工作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及每一项核心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以及个人特质的总和,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分为通用胜任力(General Competence)和专用胜任力(Specific Competence)。

12、通用胜任力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一些通用能力和通用特性。

13、专用胜任力模型发展相对成熟,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去研究。

14、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胜任力特征,在胜任力特征行为萃取时,会用到质化分析软件 SPSS。

15、胜任力概念最早由McClelland(1973)提出,高管团队胜任力的研究是团队胜任力的一个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