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22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23 min read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1.1学科发展趋势的尔雅多角度分析

1、【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现代学期习通发展包括()。
A、地理答案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末答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案学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题目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以上皆是尔雅

2、【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现代学期习通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理答案现代地理学是末答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案学建设、统一地理学
C、题目现代地理学是尔雅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现代学期习通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地理答案【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
A、大众化
B、中心化
C、国际化
D、精英化

4、【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2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植物圈
B、沙土圈
C、气候圈
D、生物圈

2、【单选题】以下()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环境演变
B、灾害防治
C、地方志
D、区域可持续发展

3、【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
A、遥感
B、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信息管理技术
D、信息分析技术

4、【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3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提出的。
A、杨振宁
B、钱学森
C、任美娥
D、李吉均

2、【单选题】生活中()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旅游
B、健康
C、风水
D、预防灾害

3、【单选题】二十一议程的主题是()。
A、资源与环境
B、环境与人口
C、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D、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4、【多选题】碳循环是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5、【判断题】地理学研究和考察的重要对象是区域。()

6、【判断题】21世纪的地理学仅仅是人文的地理学。()

7、【判断题】资源、环境的调查、利用和规划都离不开地理学。()

2.1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单选题】地理学研究特征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以上都是

2、【单选题】21世纪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不包括()。
A、素质教育
B、国情教育
C、全球教育
D、科学发展观

3、【多选题】未来地理学家应具备()两个基础。
A、自然地理基础
B、文理工融合的学科基础
C、人文地理基础
D、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4、【多选题】地理学家需要具备()的技术。
A、地理调查与信息获取
B、地理实验与分析
C、地理综合与集成
D、地理常识与研究

5、【判断题】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元化和集成化。()

6、【判断题】研究地理学应该拥有区域视野。()

7、【判断题】地理学面临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特色不明显、应用性偏弱等严峻挑战。()

3.1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1、【单选题】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不包括()。
A、地表环境空间组成及分布规律
B、地表环境成因及变化规律
C、地表环境利用价值
D、运行机制及相互作用

2、【单选题】自然地理学不具备()性质。
A、综合性
B、区域性
C、环境性
D、统一性

3、【多选题】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为研究对象。
A、区域特征
B、区域发展
C、区域分异及其发生
D、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

4、【判断题】长江口在全盛期中期以来一直会向北偏移。()

5、【判断题】自然地理学最终研究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单选题】自然地理学的观点与方法体现为()。
A、统一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B、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C、系统的、统一的、规律的
D、统一的、综合的、全球联系的

2、【单选题】地球上人类能够生存的原因不包括()。
A、日地距离、地球质量适合
B、地球接近于球体
C、地球空气适合
D、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3、【单选题】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由于引力影响会发生()。
A、潮汐
B、固体潮
C、大气潮
D、以上都是

4、【单选题】陨石撞击不会引起()环境效应。
A、陨石坑、环型山
B、地震
C、火山
D、板块分裂与运动

5、【判断题】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表自然系统的唯一学科。()

6、【判断题】目前太阳系包括水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冥王星等八大行星。()

7、【判断题】地球公转运动会导致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调节地表温度等。()

3.3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单选题】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包含()。
A、能量来源
B、物质交换
C、引力影响
D、地内活动其他环境效应

2、【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由()三态物质组成。
A、固态、液态、动态
B、固态、液态、气态
C、动态、静态、稳态
D、固态、气态、稳态

3、【多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由()几个界类组成。
A、自然界
B、人文界
C、有机界
D、无机界

4、【判断题】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热能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5、【判断题】海平面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平整的,由于重力场原因存在起伏落差,甚至可以相差100余米。()

3.4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特征、功能

1、【单选题】下列选项关于人类在四个圈层中的地位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是生物圈一部分
B、四大圈层是人类诞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C、人类决定四大圈层的关系
D、人类与四大圈层均有相互作用

2、【单选题】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特征包括()。
A、垂直分层、水平分异
B、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C、垂直分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D、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多选题】地表过程主要包含()。
A、物理过程
B、生物过程
C、人类过程
D、化学过程

4、【判断题】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这四个圈层组成的。()

5、【判断题】地表系统只包含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这三个功能。()

3.5人类与地表环境

1、【单选题】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线叫()。
A、大兴安岭线
B、横断山脉线
C、胡焕庸线
D、白光润线

2、【单选题】“风蚀蘑菇”的形成和()无关。
A、地震
B、溶蚀
C、侵蚀的强度
D、岩性

3、【单选题】在《中国二十一世界议程》议题视野下,地理学的发展包括()。
A、资源合理利用
B、自然灾害防治
C、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D、以上都是

4、【多选题】人类与地表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对地表环境的深远影响体现为()。
A、地表物质循环、自然资源消耗
B、地表环境能量平衡、环境污染破坏
C、地表环境结构
D、地表环境演化方向和速率

5、【判断题】大棚技术是由于人类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而出现的。()

6、【判断题】天然烛台的形成重要因素是节理。()

7、【判断题】高雄西子湾建造的堤坝是为了防止侵蚀。()

4.1岩石圈的组成

1、【单选题】岩石可以分为沉积岩、变质岩和()。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英岩
D、火成岩

2、【单选题】地球表面中覆盖面积最多的岩石是()。
A、灰岩
B、沉积岩
C、火成岩
D、变质岩

3、【多选题】下面()是浅色矿物。
A、石英粉
B、辉石
C、长石粉
D、角闪石

4、【判断题】岩石圈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成分是硅。()

5、【判断题】大理石岩是由灰岩变质形成的。()

4.2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类型

1、【单选题】关于褶皱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形成一系列连续弯曲
B、分为背斜、向斜
C、由岩石圈垂直运动形成
D、类型有直立褶皱、歪斜褶皱等

2、【单选题】大洋型的地壳平均厚度为()。
A、43.6千米
B、7.3千米
C、20千米
D、23.7千米

3、【多选题】沉积岩与火成岩相比,区别在于沉积岩()。
A、质地比较硬
B、内部有化石
C、分布广泛
D、层面构造具有层理性

4、【判断题】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5、【判断题】岩石圈的垂直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

4.3板块构造与岩石圈的运动机制

1、【单选题】青藏高原是欧亚板块和()撞击形成的。
A、非洲板块
B、南极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2、【单选题】大洋向陆地演化的板块运动会经历()阶段。
A、4
B、7
C、5
D、6

3、【多选题】一般火山带分布在()。
A、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B、大陆裂谷火山带
C、环太平洋火山带
D、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4、【判断题】断层是岩石发生破裂,两侧没有明显位移。()

5、【判断题】大陆漂移学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

4.4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1、【单选题】现在公认的海底扩张动力在于()。
A、地壳断裂
B、地核压力
C、地幔对流
D、火山运动

2、【单选题】构造地貌可以划分为大地构造、局地构造和()。
A、板块构造
B、地表构造
C、岩石构造
D、区域构造

3、【多选题】岩石圈运动的特征有()。
A、相对活跃性
B、非平稳性
C、反对称性
D、漂移定向性

4、【判断题】全球四分之三的大陆、地震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5、【判断题】大陆面积越大,则平均海拔越低。()

5.1大气圈的组成、结构

1、【单选题】大气中干洁空气成分包括氧、氮、二氧化碳和()。
A、水汽
B、一氧化碳
C、臭氧
D、氪

2、【单选题】下列关于水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平流层近地面分布比高空多
B、湿润地方比干燥地方分布多
C、低纬度比高纬度成分多
D、远离海洋区域比近海区域地方多

3、【多选题】大气圈的结构可以划分为()。
A、对流层、平流层
B、中间层、暖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4、【判断题】氩在大气中平均滞留时间最长。()

5、【判断题】二氧化碳会随着高度逐渐增加。()

5.2大气圈的运动

1、【单选题】平流层的高度为对流层顶以上至()千米处。
A、50-55
B、60-65
C、80-85
D、90-95

2、【单选题】推动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A、风向
B、地转偏向力
C、气压梯度力
D、地面摩檫力

3、【多选题】北半球夏季近地面大气环流()。
A、风从低压吹向高压
B、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C、风从欧亚大陆吹向太平洋
D、风从太平洋吹向欧亚大陆

4、【判断题】地球气流的循环是单圈环流。()

5、【判断题】大气的辐散是指大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5.3大气圈的物质输移、能量传输

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大气圈所带动的物质输移。
A、水汽
B、气溶胶
C、臭氧
D、二氧化碳

2、【单选题】高低纬之间的能量可以通过()来传输。
A、热流
B、空气
C、海洋、陆地
D、洋流、大气环流

3、【多选题】大气能量的交换与传输形式包括()。
A、纬间传输
B、显热传输
C、水汽传输
D、潜热传输

4、【判断题】山谷风在晚上,山谷降温较慢,风是由山坡吹向山谷的。()

5、【判断题】干热风多发于迎风坡。()

5.4气候分异规律、大气圈与人类

1、【单选题】同海洋性气候相比,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体现为()。
A、年较差、日较差大
B、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提前
C、春温高于秋温
D、以上都是

2、【单选题】全球夏季和冬季最大的区别在于()。
A、夏季赤道多雨带偏向南
B、冬季赤道多雨带偏向北
C、夏季赤道多雨带偏向北
D、不确定

3、【多选题】人类活动对大气圈产生的影响表现为()。
A、改变大气组成
B、改变大气圈运动动力
C、改变大气圈结构
D、改变局部和全球气候

4、【判断题】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不同季节,海陆之间存在温度差异。()

5、【判断题】长白山的山路温度比山顶温度高。()

6.1海洋水、陆地水、河水

1、【单选题】地球上海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A、5.0E-5
B、0.02762
C、8.0E-5
D、0.9723

2、【单选题】海水温度在垂直上的变化不包括()。
A、海平面附近温度较高
B、深海地方温度降低
C、低纬度地区温度较低
D、高纬地区会出现冷的中间层

3、【单选题】大气、海洋、地表、地下四大亚系统的传递子系统是()。
A、湖泊
B、河流
C、地下水
D、沼泽

4、【判断题】海洋水时地球上水的最大源地。()

5、【判断题】冰川、地下水都属于陆地水。()

6.2湖泊、沼泽、冰川

1、【单选题】中国河流年径流变差系数最小的区域位于()地区。
A、西南
B、东南
C、西北
D、东北

2、【单选题】沼泽基本特征表现为()。
A、地表过湿
B、生长有湿生植物
C、有潜育层存在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西藏米堆冰斗冰川下端显示黑色雪的主要原因是()。
A、观看角度不同
B、雪的厚度不同
C、下端冰川融化后脏碎墟物显露
D、污染导致

4、【判断题】外流胡就是可以流到海洋,和海洋相通的湖泊。()

5、【判断题】雪线限下积累大于消融。()

6.3水圈的结构、演化与水的运动

1、【单选题】河水运动形式不包括()。
A、层流
B、环流
C、紊流
D、逆流

2、【单选题】潮汐的形成主要和()有关系。
A、海水运动
B、风力
C、月亮、太阳引力
D、气候

3、【多选题】洋流可以划分为()。
A、密度流
B、季风流
C、风海流
D、补偿流

4、【判断题】地下到地表的水是连续而均匀的。()

5、【判断题】地球上水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

6.4水量平衡、水圈与人类

1、【单选题】水量平衡是指水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
A、储水入海量
B、储水面积
C、储水变化量
D、储水蒸发量

2、【单选题】中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在()。
A、华北
B、西北
C、青藏高原
D、东南沿海

3、【单选题】人类对水圈影响不包括()。
A、水圈组成
B、水圈温度
C、水圈结构
D、水体运动

4、【判断题】全球海洋水量平衡方程表达是海洋年蒸发量和海洋年降水量的差额。()

5、【判断题】正常情况下,一旦人体水分吸收与排出平衡状态被打破,那么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生活。()

7.1生物圈的组成、结构与地域分异

1、【单选题】生物圈中有机物质元素组成中占比最多的是()。
A、氮
B、氧
C、氢
D、碳

2、【单选题】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不包括()。
A、干湿度分带性
B、维度地带性
C、垂直带性
D、分布不均匀性

3、【多选题】生物圈结构特性体现为()。
A、亲水性
B、亲光性
C、亲养性
D、温控性

4、【判断题】生物圈是由有机物质岩石、大气、水和无机物质生物体组成的。()

5、【判断题】生物圈的分布式结构是垂直准正态。()

7.2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1、【单选题】生态系统能量流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双向
B、正向
C、单向
D、逆向

2、【单选题】奥陶纪代表性生物种类是()。
A、三叶虫
B、泥盆
C、裸子植物
D、笔石

3、【多选题】生物圈的演化包括()。
A、生物种类由少到多
B、生物圈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C、生物分布空间范围由小到大
D、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4、【判断题】生命的起源经历从有机物到简单无机物阶段。()

5、【判断题】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7.3人与生物圈

1、【单选题】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
A、0.045
B、0.012
C、0.17
D、0.1

2、【单选题】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保持平衡的。
A、正反馈机制
B、正相关机制
C、负反馈机制
D、负相关机制

3、【单选题】生态系统越复杂,其抗干扰能力()。
A、越弱
B、不变
C、不确定
D、越强

4、【判断题】生态系统可以通过信息传递保持稳定性。()

5、【判断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是逐渐增加的。()

8.1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单选题】高原隆升这种地形变化,不会导致()。
A、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
B、气候季节差异增大
C、北半球中纬地区形成干旱气候
D、气候季节差异减小

2、【单选题】海陆分布位置的()变化会引起世界气候变化。
A、维度位置
B、大气活动中心分布格局
C、洋流分布
D、以上都是

3、【多选题】岩石圈的()变动会影响和改变气候。
A、组成结构
B、海陆分布位置
C、大陆漂移
D、形态分布

4、【判断题】岩石的风化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影响。()

5、【判断题】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 温室效应越弱。()

8.2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1、【单选题】冰川气候区由于冰川作用,不会形成()地貌特征。
A、刃脊
B、角峰
C、盐盘
D、石形丘

2、【单选题】能见度在()以下范围才会形成沙尘暴。
A、10米
B、100米
C、1500米
D、1000米

3、【多选题】春季比秋季发生沙尘暴频率更高的原因在于()。
A、春季地面比较干燥
B、春季气候较冷
C、春季风力更大
D、春季植被覆盖率低

4、【判断题】干旱地区受化学风化作用强,而湿润地区受物理风化作用强。()

5、【判断题】降低风速可以防止沙尘暴。()

9.1岩石与水

1、【单选题】格子状水系的发育同岩石圈的()相关。
A、形状
B、结构组成
C、断裂体系
D、分布面积

2、【单选题】下列属于隔水层的是()。
A、页岩
B、泥岩
C、粘土层
D、以上都是

3、【多选题】下面关于岩石风化、剥蚀和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会发生冻融
B、会发生物理风化
C、会发生化学风化
D、会发生生物风化

4、【判断题】火成岩由火山喷发形成,和水的介入无关。()

5、【判断题】喀斯特水就是可溶性岩石洞穴中的水。()

9.2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1、【单选题】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的第二个地面发育阶段呈现()特征。
A、水系尚未充分发育
B、地面变为低丘宽谷
C、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平坦
D、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2、【单选题】流水对地貌的改变作用不包括()。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分解作用
D、沉积作用

3、【多选题】戴维斯理论不足之处体现为()。
A、忽略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B、忽略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C、忽略均衡的调整
D、忽略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4、【判断题】从岩石圈的运动角度来说,海洋平均深度随着时间变化是逐渐加深的。()

5、【判断题】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描述了地面发育的四个阶段。()

9.3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

1、【单选题】都江堰分沙子是利用()原理。
A、水坝
B、隔沙袋
C、闸口
D、弯道环流

2、【单选题】走在泸定桥上感觉比较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A、离水面距离高
B、属于峡谷地貌
C、水流流速湍急
D、是固定桥

3、【多选题】沟流的特点包括()。
A、比较集中
B、有固定流路
C、侵蚀作用强
D、堆积性较弱

4、【判断题】河流弯道处会发生环流作用,会使泥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5、【判断题】利用深淘滩水力学原理可以保证都江堰枯水期也有足够的灌溉水量。()

9.4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

1、【单选题】河流基准面降低,则会()。
A、流速增大,发生堆积
B、流速增大,发生侵蚀
C、流速减小,发生堆积
D、流速减小,发生侵蚀

2、【单选题】下面关于海岸均衡剖面说法错误的是()。
A、是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
B、海面至水下是一种倾斜状态
C、水浅处,重力相同,会发生堆积
D、水浅处,波浪对颗粒的作用力较大

3、【多选题】除了海平面的升降,还有()会影响海侵和海退。
A、海岸侵蚀
B、河流流速
C、海岸堆积
D、地形起伏

4、【判断题】河流地貌中河床淤积,过水断面会减小,流速也会减小。()

5、【判断题】平衡岸湖在夹角处容易发生侵蚀。()

9.5海陆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州

1、【单选题】滑坡的形成和()因素无关。
A、岩石圈结构
B、降水多少
C、水的侵蚀
D、岩石圈性质

2、【单选题】泥石流通常发生在()环境下。
A、植被相对差
B、沟谷坡度大
C、洪水时候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2004年印度海啸中,远离海啸地方损失大于近于海啸地方的自然原因在于()。
A、大陆架较长
B、海啸波方向绕行
C、海拔较高
D、人口较多

4、【判断题】河口是受波浪、潮流和径流三重作用形成的。()

5、【判断题】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只需要丰富的泥沙来源。()

10.1水汽与天气

1、【单选题】大气上升运动的方式不包括()。
A、热力对流
B、大气波动
C、动力、地形抬升
D、海陆差异

2、【单选题】季风气候的形成受()因素的影响。
A、离海洋远近
B、水汽含量分布
C、海陆热力差异
D、冷暖洋流

3、【多选题】水汽的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体现为()。
A、海洋多于陆地
B、平原多于盆地
C、低纬多于高纬
D、低空多于高空

4、【判断题】近地面的水汽含量最高,天气现象最复杂。()

5、【判断题】晚上出现的云层起到一个保温作用。()

10.2水与气候、大气与水体的运动

1、【单选题】随着冰雪覆盖范围增加,则会()。
A、地面反射率减少,气候变冷
B、地面反射率增大,气候变冷
C、地面反射率增大,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反射率增大,气候变暖

2、【单选题】通常跟大气运动密切相关的水体定向运动不包括()。
A、洋流
B、湖流
C、环流
D、波浪

3、【单选题】南方涛动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两大活动中心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A、南美西海岸高压
B、东太平洋赤道低压
C、印度洋赤道高压
D、印度洋赤道低压

4、【判断题】处于大气环流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单一型气候类型。()

5、【判断题】一般来说,气候变暖,蒸发作用会加强,大气水汽含量也会增加。()

10.3厄尔尼诺、风暴潮

1、【单选题】下面关于厄尔尼诺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赤道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
B、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C、赤道东风加强
D、赤道东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

2、【单选题】影响风暴潮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低压和高压
B、向岸风和离岸风
C、海平面高低差异
D、降水量多少

3、【单选题】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大气温度会升高,同时()。
A、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降低
B、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降低
C、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升高
D、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升高

4、【判断题】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赤道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漂移。()

5、【判断题】台风风暴潮通常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11.1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1、【单选题】在无机圈层中,只能单方面产生影响,不能直接相互产生作用的是()。
A、气候冷暖变化与海平面升降
B、气候冷暖变化与冰川进退
C、岩石圈均衡调整与海平面升降
D、岩石圈均衡调整与冰川进退

2、【单选题】地球上的水集中于()地区时,地球的自转速度最快。
A、高纬度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北半球
D、南半球

3、【单选题】冰川面积扩大改变了地面的反射率,从而可能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A、温度升高
B、温度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4、【判断题】水圈通过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岩石圈。()

5、【判断题】离心率增大,可能导致地表物质向高纬度地区运动。()

11.2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分循环

1、【单选题】地球自转对厄尔尼诺的影响是由()提出来的。
A、耿庆国
B、何祚庥
C、任振球
D、汪成民

2、【单选题】黄土地貌多位于()。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C、温带地区
D、亚热带地区

3、【单选题】黄土的形成除了风的作用之外,另外一个因素是()。
A、日照
B、植被
C、流水
D、地形

4、【判断题】构造运动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海陆的分布和地形的起伏。

5、【判断题】越靠近沙漠地区的黄土受风化作用越严重,粒度就越细。()

11.3水、气、岩石圈与黄土地貌

1、【单选题】黄土多形成于()时期。
A、温暖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燥
D、寒冷湿润

2、【单选题】通常认为,黄土地区的沟壑等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A、黄土覆盖下的基础形状
B、风力的侵蚀
C、流水的切割
D、温差的变化

3、【单选题】结冰后,岩石与冰川冻在一起,于是岩石随着冰川一起开始运动的形式被称为()。
A、搬移作用
B、叠加作用
C、掘蚀作用
D、磨蚀作用

4、【判断题】冰川对岩石的搬运的效率不仅与坡度有关,也和降水有关。()

5、【判断题】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主要形成U型谷。()

11.4水、气、岩石圈与冰川、冰缘地貌

1、【单选题】关于羊背石,说法错误的是()。
A、受到磨蚀和掘蚀作用的影响形成
B、迎冰坡较为光滑
C、背冰坡较为破碎
D、背冰坡较为平缓

2、【单选题】冰缘环境通常处于()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情况。()
A、-10
B、4
C、-4
D、0

3、【单选题】冰缘环境中,对石头破坏较为严重的是()。
A、风化作用
B、冻融作用
C、冻土
D、低温

4、【判断题】冰斗与冰川移动不同,冰斗容易形成V型。()

5、【判断题】冻融风化而产生的土体和碎石在冻融作用下向下不断地蠕动称为融冻扰动。()

12.1生物圈与岩石、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1、【单选题】青藏高原隆起后,其北部的植被变化是()。
A、山地常绿针叶林变为高山荒漠
B、灌丛草原变为高山荒漠
C、山地常绿针叶林变为高山草原
D、灌丛草原变为高山草原

2、【单选题】芒萁多分布于()。
A、酸性土壤
B、碱性土壤
C、中性土壤
D、弱酸性或弱碱性土壤

3、【单选题】岩石和生物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时又是作用的桥梁的是()。
A、降水
B、日照
C、土壤
D、地形

4、【判断题】醉树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附近铜矿的影响,所以可以作为探矿的依据。()

5、【判断题】我国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老第三纪分布的植被是副热带落叶林。()

12.2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1、【单选题】自()出现以后,地球的原始大气逐渐发生变化,产生了氧气。()
A、真核生物
B、蕨类植物
C、蓝藻
D、水藻

2、【单选题】从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冷后,一般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气温回升
B、海洋中铁粒子增加
C、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加强
D、二氧化碳减少

3、【单选题】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A、林地
B、绿化公园
C、街道
D、百货商店

4、【判断题】植物不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也能吸附和吸收一部分污染物。()

5、【判断题】沙漠中条带状或岛状分布的植被主要分布于低洼地区,这种情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低洼地区光照较弱风力小。()

12.3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1、【单选题】植物的林冠截留作用可以截留()的降水。
A、10%-35%
B、15%-40%
C、20%-45%
D、25%-50%

2、【单选题】关于植被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减慢了水分大循环的速度
B、减慢了局部水分循环的速度
C、调节了洪水和枯水的径流量
D、调节了洪峰的径流,提高水的利用率

3、【单选题】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水中()含量的升高。
A、氮和磷
B、钠和磷
C、氮和硫
D、钠和硫

4、【判断题】下暴雨的时候,植物能够增加雨水的下渗,从而减少径流水量的增加。()

5、【判断题】绿洲效应包括大气湿度较大、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土壤湿度较大等特点。()

13.1地表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

1、【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包括()。
A、能量流、物质流和逆向流
B、质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C、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D、质量流、物质流和逆向流

2、【单选题】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向()偏。
A、左
B、右
C、南
D、北

3、【单选题】地表环境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地热能和地球自转的动能
B、太阳辐射、地热能和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的动能和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地球自传的动能和生物能

4、【判断题】高纬地区冰盖形成时,会在空气的下层形成低压。()

5、【判断题】地球表层系统对太阳输入的短波辐射利用率很低,大约2/3的短波辐射都被反射到了地外空间。()

13.2地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单选题】水分在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循环包括()个环节。
A、4
B、5
C、6
D、7

2、【单选题】由于高纬度地区能量的亏欠和低纬度地区能量的盈余而产生了热输送。这个输送主要是由()完成的。
A、大气环流和洋流
B、地壳运动和洋流
C、大气环流和植被
D、地壳运动和植被

3、【单选题】能把碳从岩石圈释放出来的途径是()。
A、火山喷发
B、植物侵蚀
C、风力风化
D、地壳运动

4、【判断题】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带性呈同心环状分布。()

5、【判断题】沉积岩当中细菌的反硝化作用释放出来的氮会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

13.3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分布

1、【单选题】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7%
B、11%
C、23%
D、38%

2、【单选题】土壤的层次不包括()。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积淀层
D、灰质层

3、【单选题】高原的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高原的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向辐合的特征
B、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征
C、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自然地带完全相同的热量背景
D、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

4、【判断题】岩石风化后就成了土壤。()

5、【判断题】土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于外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3.4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1、【单选题】土壤控制因素中,影响母质、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深度,产生内部层次分类的是()。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2、【单选题】基性岩通常形成较厚的()。
A、黏质土
B、酸性土
C、碱性土
D、棕钙土

3、【单选题】针叶林地区一般的土壤是()。
A、黑钙土
B、栗钙土
C、灰化土
D、淋溶土

4、【判断题】只要有符合条件的岩石,就能形成喀斯特地貌。但是有些地区会形成在地上,有些地区会形成在地下。()

5、【判断题】我国西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是碳酸盐岩。()

13.5喀斯特地貌分析

1、【单选题】喀斯特地貌中的天生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水流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砭石体的生长
D、地下洞穴的崩塌

2、【单选题】路南石林主要是()。
A、石英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3、【单选题】九寨沟及黄龙水系河床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钙
B、碳
C、镁
D、铜

4、【判断题】钟乳石与石钟乳的区别在于前者包括的范围更大。()

5、【判断题】峰丛和峰林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基座是否是连在一起的。()

14.1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1、【单选题】柯本气候分类法中,C指的是()。
A、热带
B、干旱带
C、温暖带
D、冷温带

2、【单选题】德国气候学家柯本把整个地表气候划分成()个带。
A、4
B、5
C、6
D、7

3、【单选题】以下区域中,地球上净初级生产率最高的区域是()。
A、北非
B、澳大利亚西南部
C、东南亚
D、北美洲北部

4、【判断题】地中海湿热气候的明显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

5、【判断题】一般来说,地中海型气候区的净初级生产率可以达到600-800。()

14.2地貌地质、水资源的评价

1、【单选题】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海拔高度
B、地面起伏
C、地貌部位
D、板块区域

2、【单选题】某一地区的地面起伏超过()后,就不适宜人类生活。
A、100米
B、500米
C、800米
D、1000米

3、【单选题】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
A、台湾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4、【判断题】大洋洲地表径流占全球的5%,而人口只有全球的0.4%,水资源较为充沛。()

5、【判断题】中国的火山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海南和台湾。()

14.3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

1、【单选题】土地分级中最小的单位是()。
A、相
B、限区
C、地方
D、片区

2、【单选题】关于土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B、土地是历史自然体
C、土地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
D、土地在发生学上不具有继承性

3、【单选题】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的依据不包括()。
A、土地适宜性
B、土地资源性
C、土地经济效益
D、土地生态效益

4、【判断题】土地生产潜力为Ⅵ级时,更适宜发展畜牧业。()

5、【判断题】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应该遵循发生一致性原则、形态类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以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

15.1地表环境的预测规划与管理

1、【单选题】根据板块运动的理论,可以做出预测的是()。
A、世界大陆的位置向东偏移
B、东非大裂谷逐渐缩小
C、欧亚与北美洲版块背向运动
D、澳大利亚版块向东北方向漂移

2、【单选题】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不包括()。
A、时空尺度原则
B、人地相互作用原则
C、关联性原则
D、线性原则

3、【单选题】根据IPPC的推测,21世纪末可能出现的降水变化是()。
A、原来湿润的地方更加湿润
B、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C、赤道周围的地区降水减少
D、原来干燥的地方会变湿润

4、【判断题】在百年内,可以预测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甲烷的含量不断减少。()

5、【判断题】从周期上看,如果仅考虑自然的因素,从2000年到2050年前后,地球气候是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寒冷的时期。()

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空间分布的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综合学科。而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变化和演化过程。

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球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变化和演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的大气环境、水文环境、生态环境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高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此外,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

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内容

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大气环境

地球大气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成分、大气层结构、大气循环等。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大气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水文环境

水文环境主要包括地球的水资源、水文循环、水文地理学等。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水文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水文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构成、结构和功能等。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物理环境

地球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磁场、地震、火山活动等。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物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物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方法

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几个比较好的方法:

阅读书籍

阅读自然地理学方面的书籍,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变化和演化过程。同时,阅读书籍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观看科学纪录片

观看科学纪录片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同时,科学纪录片还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等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参加实地考察

参加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实地考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同时,实地考察还可以让我们亲身体验自然环境,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总结

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变化和演化过程,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从而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