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自动控制原理_44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高校邦题库2024-05-19 06:32:4190666抢沙发
尔雅自动控制原理_44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摘要: 第1周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测试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程是 )。A、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B、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C、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D、经典控制理论 ...

尔雅自动控制原理_44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第1周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测试

1、尔雅自动控制理论的自动章节发展进程是( )。
A、控制经典控制理论、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答案智能控制理论
B、学习经典控制理论、通题现代控制理论
C、目答经典控制理论、尔雅现代控制理论、自动章节模糊控制理论
D、控制经典控制理论、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答案模糊控制理论、学习神经网络控制、通题专家控制系统

2、经典控制理论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主要基础为( )。
A、传递函数
B、微分方程
C、状态方程
D、差分方程

3、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对被控对象的被控量进行控制,主要组部分为控制器和( )。
A、被控对象
B、放大环节
C、检测装置
D、调节装置

4、被控对象指需要( )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A、锅炉
B、控制
C、水箱
D、电动机

5、给定量,表示对( )的期望运行规律
A、被控对象
B、被控量
C、控制系统
D、控制系统的输出

6、偏差量指( )与反馈量相减后的输出量。
A、给定量
B、放大器的输入量
C、比较器的输出
D、其余都对

7、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使被控对象的被控制量自动地按预定规律变化。
A、检测装置
B、控制装置
C、执行装置
D、放大装置

8、自动控制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其余都对

9、在开环控制系统中,只有输入量对输出量产生作用,输出量不参与系统的控制,因此开环控制系统没有( )。
A、对扰动量的调节能力
B、对输出量的控制能力
C、抗干扰作用
D、其余都对

10、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 )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A、偏差量
B、控制量
C、被控量
D、其余都对

11、在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该控制系统即为( )控制系统。
A、不稳定
B、非线性
C、复杂
D、其余都对

12、按照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其余都对

13、恒值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是( )的。
A、阶跃信号
B、恒定不变
C、恒定不变的,而且系统的输出量也是恒定不变
D、其余都对

14、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系数是( )。
A、常数
B、变量
C、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D、其余都不对

15、时变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 )的系统。
A、随频率变化
B、随时间变化
C、随输入信号变化
D、其余都不对

16、准确性要求系统稳态误差( )。
A、要小
B、为零
C、系统达到稳态时,应满足稳态性能指标
D、其余都对

17、快速性要求系统快速平稳的完成暂态过程,即( )。
A、超调量可以大一些,但调节时间要短
B、超调量要小,调节时间要长
C、超调量要小,调节时间要短
D、超调量要小,调节时间长一点没有关系

18、线性系统是由线性元件组成的、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可以用( )。
A、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B、状态方程描述
C、传递函数描述
D、其余都对

19、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
A、自动跟踪雷达
B、无人驾驶汽车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20、下列系统中属于闭环控制的为( )。
A、自动化流水线
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C、普通车床
D、家用电冰箱

21、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 )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A、单输入、单输出
B、多输入、多输出
C、复杂控制系统
D、线性系统

22、现代控制理论主要以( )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变参数、非线性、高精度等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A、状态空间法
B、时域分析法
C、频域分析法
D、状态方程

23、自动控制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开环控制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

24、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使被控对象的被控制量自动地按预定规律变化。
A、调节装置
B、检测装置
C、控制装置
D、控制器

25、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扣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 )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A、偏差量
B、控制量
C、被控量
D、代数和

26、按照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时变系统和时不变系统

27、按照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可将系统分为( )。
A、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B、恒值控制系统和随动控制系统
C、定常控制系统和时变控制系统
D、时不变控制系统和时变控制系统

28、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 )时间变化的系统。
A、不随
B、随
C、是常量
D、不确定

29、检测装置或传感器用来检测( ),并将其转换为给定量相同的物理量。
A、被控对象的输出
B、被控制量
C、调节机构的输出
D、调节机构或放大环节的输出

30、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 )。
A、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B、系统应是稳定的
C、系统达到稳态时,应满足稳态性能指标
D、系统在暂态过程中,应满足动态性能指标要求

31、按照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将系统分成(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自动调节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32、被控对象指需要( )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A、锅炉
B、控制
C、水箱
D、锅炉、水箱等需要控制的

33、智能控制理论主要包括( )等。
A、模糊控制
B、神经网络控制
C、专家控制
D、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系统的不同组合

34、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是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

35、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微分方程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36、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要求系统稳态误差为0。

37、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38、偏差是指给定量与反馈量相减后的输出量。

39、按照系统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将系统分成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40、随动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按照事先未知的规律变化,要求输出量能够迅速准确地跟随给定量的变化。

41、快速性要求系统快速平稳地完成暂态过程,没有超调量,调节时间要短。

42、自动控制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43、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44、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 )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45、现代控制理论主要是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 )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46、被控对象指需要( )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47、扰动量也称干扰量,是引起( )偏离预定运行规律的量。

48、偏差是指( )与反馈量相减后的输出量。

49、自动控制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 )。

50、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使被控对象的被控制量自动地按预定规律变化。

51、在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即为( )控制系统。

52、连续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每部分的传输信号都是( )的连续函数。

53、按照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将系统分成( )。

54、恒值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是( )的。

55、随动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按照事先未知的规律变化,要求输出量能够迅速准确地跟随( )的变化。

56、时变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 )变化的系统。

57、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 )。

58、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要求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系统能够恢复到( )。

59、快速性要求系统快速平稳地完成暂态过程,超调量( ),调节时间( )。

第3周 第二章 数学模型3

第2章总测试

1、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作系统的()
A、信号流图
B、传递函数
C、动态结构框图
D、其余都对

2、传递函数定义为()
A、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B、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C、
D、其余三者都是

3、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有( )
A、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列写各个环节的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系统输入输出的微分方程;将微分方程化成标准型
B、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列写各个环节的微分方程
C、将微分方程化成标准型,即将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右边,而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各异数项按降价排列
D、消去中间变量,得系统输入输出的微分方程

4、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之一,它具有如下特点( )。
A、它可以反映出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动态性能,但不能反映系统结构参数对输出的影响
B、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输出信号形式无关
C、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不仅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且与输入输出信号形式有关
D、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式之间不可以相互转换

5、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6、在复杂的闭环控制系统中,具有相互交错的局部反馈时,为了简化系统的动态结构图,通常需要将信号的引出点和综合点进行前移和后移,在将引出点和综合点进行前移和后移时( )
A、相邻两个引出点可以相互换位,相邻两个综合点可以相互换位
B、相邻两个引出点不可以相互换位
C、相邻的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可以相互换位
D、相邻两个综合点不可以相互换位

7、信号流图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之一,根据信号流图求解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传递函数的方法是( )
A、已知信号流图,应用梅森公式不可直接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B、已知系统动态结构图,应用梅森公式不可直接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已知信号流图,应用梅森公式可直接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其余都不对

8、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 )。
A、与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形式无关
B、与输入信号的形式无关,与输出信号的形式有关
C、与输出信号的形式无关,与输入信号的形式有关
D、与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形式有关

9、对同一个系统,取不同的物理量作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时,传递函数( )
A、通常不同
B、通常相同
C、传递函数相同,但微分方程模型不同
D、传递函数不同,但微分方程模型相同

10、惯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11、积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其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12、典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13、理想微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其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14、理想微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其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15、一阶微分环节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16、一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17、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18、当多个环节串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 )
A、代数和
B、乘积
C、相比较
D、其余都不对

19、当多个环节并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 )
A、代数和
B、乘积
C、相比较
D、其余都不对

20、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邻两个引出点可以互换位置
B、相邻两个引出点不可以互换位置
C、相邻的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可以任意换位
D、相邻两个综合点不可以互换位置

21、下面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
A、相邻两个综合点可以互换位置
B、相邻两个综合点不可以互换位置
C、相邻的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可以任意换位
D、相邻两个引出点不可以互换位置

22、反馈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
A、由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决定
B、由反馈通道传递函数决定
C、由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和反馈通道传递函数决定
D、由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反馈通道传递函数、以及反馈符号共同决定

23、关于传递函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定常系统才有传递函数
B、只要是线性定常系统就有传递函数
C、初始条件为零的系统就有传递函数
D、所有线性系统都有传递函数

24、已知系统的原理图如图所示,其中r(t)和c(t)分别为对应点的位移,k1和k2分别为对应弹簧的弹性系数,f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以r(t)为输入、c(t)为输出,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A、
B、
C、
D、

25、已知某线性定常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A、
B、
C、
D、

26、已知某电气网络如图所示,求其传递函数
A、
B、
C、
D、

27、关于传递函数,错误的说法是()
A、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B、传递函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给定输入和扰动对传递函数也有影响;
C、传递函数一般是为复变量s的真分式;
D、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

28、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
A、50
B、25
C、10
D、5

29、适合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
A、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B、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时变系统;
C、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常系统;
D、非线性系统。

30、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A、
B、
C、
D、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

31、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A、
B、
C、
D、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

32、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
A、100
B、1000
C、20
D、不能确定

33、求拉普拉斯变换式的原函数为()
A、
B、
C、
D、

34、如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是()
A、
B、
C、
D、

35、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化简后是()
A、
B、
C、
D、

36、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闭环传递函数表达式是()
A、
B、
C、
D、

37、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化简后是()
A、
B、
C、
D、

38、用梅森公式化简如图所示系统结构图后的传递函数是()
A、
B、
C、
D、

39、应用复数阻抗方法求下图所示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A、
B、
C、
D、

40、应用复数阻抗方法求下图所示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A、
B、
C、
D、

41、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的方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A、
B、
C、
D、

42、如图所示信号流程图,传递函数是()
A、
B、
C、
D、

43、求图所示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是()
A、
B、
C、
D、

44、系统结构图如下,利用梅森公式可得闭环传递函数为()
A、
B、
C、
D、

45、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的方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A、
B、
C、
D、

46、求图所示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A、
B、
C、
D、

47、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在初始条件为零时,施加输入测试信号,测得其输出响应为,试确定该系统的为()
A、
B、
C、
D、

48、求拉普拉斯变换式的原函数为()
A、
B、
C、
D、

49、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输入为输入信号, 和为干扰信号传递函数的表达式为()
A、
B、
C、
D、

50、建立如图1所示R-L-C电路的描述电路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
A、
B、
C、
D、

51、建立如图所示电路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
A、
B、
C、
D、

52、1.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式中为系统的输出变量,为输入变量,设,初始条件为,,则系统的输出为:
A、
B、
C、
D、

53、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A、
B、
C、
D、

54、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A、
B、
C、
D、

55、已知某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为:.,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
A、
B、
C、
D、

56、已知某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在输入信号作用下,测得输出响应为,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A、
B、
C、
D、

57、求出如图所示结构图的传递函数
A、
B、
C、
D、

58、根据所示结构图,求出其传递函数
A、
B、
C、
D、

59、求出所示结构图的传递函数
A、
B、
C、
D、

60、求出所示结构图的传递函数:
A、
B、
C、
D、

61、12. 如图所示控制系统,其余子式为
A、0
B、1
C、2
D、3

62、求如图所示控制系统的特征式
A、
B、
C、
D、

63、分析该系统的不接触回路
A、
B、
C、
D、

64、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输入R(s)为输入信号, N1(s)和N2(s)为干扰信号传递函数的表达式为( )
A、
B、
C、
D、

65、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 )
A、微分方程
B、传递函数
C、热学方程
D、信号流图

66、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
A、输入变量
B、输出变量
C、扰动变量
D、系统内部各个变量

67、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有( )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一阶微分环节
D、二阶振荡环节
E、正弦环节

68、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表示了系统中信号的传递和变换关系,经过等效变换可以求出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对于复杂系统,还有相互交错的局部反馈,必须经过相应的变换才能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等效变换方法有( )
A、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反馈连接的变换
B、引出点的前移和后移
C、综合点的前移和后移
D、引出点合并、综合点的合并

69、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
A、传递函数
B、微分方程
C、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D、差分方程
E、信号流图

70、在建立系统微分方程模型时,( )
A、必须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B、不须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C、微分方程的标准型要求: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右边,而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
D、微分方程的标准型要求:将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右边,而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

71、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之一,它具有如下特点( )
A、它可以反映出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动态性能,也可以反映出系统结构参数对输出的影响
B、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无关
C、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不仅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且与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有关
D、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72、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哪些基本单元组成( )
A、比较环节
B、信号线、引出点
C、综合点
D、方框

73、信号流图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之一,根据信号流图求解传递函数的方法有( )
A、已知信号流图,应用梅森公式可直接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B、已知系统动态结构图,应用梅森公式可直接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C、已知系统动态结构图,可以画出系统的信号流图,然后应用梅森公式可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D、已知系统动态结构图,可以列写方程组,画出系统的信号流图,然后应用梅森公式可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74、绘制信号流图的方法有( )
A、已知系统微分方程组,通过求拉氏变换,可以绘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B、已知系统动态结构图,可以列写微分方程组,然后通过求拉氏变换,可以绘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C、系统动态结构图与信号流图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已知系统动态结构图,可绘制出信号流图
D、已知代数方程可以绘制信号流图。

75、下面有关信号流图的术语中,正确的是( )
A、节点表示系统中的变量或信号
B、支路是连接两个节点的有向线段,支路上的箭头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传递函数标在支路上
C、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输入节点,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称为输出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混合节点
D、前向通道为从输入节点开始到输出节点终止,且每个节点通过(一次)的通道,前向通道增益等于前向通道中各个支路增益的乘积

76、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同一系统中,取不同的物理量作为系统的输入或输出时,传递函数( )。
A、可能不同
B、可能相同
C、传递函数可能相同,但微分方程一定不同
D、传递函数可以不同,但微分方程一定相同

77、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二者之间( )。
A、可以互相转换
B、不可以互相转换
C、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D、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78、输入量与输出量成正比的环节称为( )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

79、惯性环节又称为非周期环节,该环节中具有一个储能元件,惯性环节的数学模型为( )
A、
B、
C、
D、

80、积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其数学模型为( )
A、
B、
C、
D、

81、理想微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其数学模型为( )
A、
B、
C、
D、

82、一阶微分环节数学模型为( )
A、
B、
C、
D、

83、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84、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A、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B、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除以1加上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C、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D、闭环系统在反馈通路断开时输入与反馈信号间的传递函数

85、单位负反馈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A、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B、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除以1加上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即
C、开环传递函数除以1加上开环传递函数,即
D、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除以1加上开环传递函数,即

86、信号流图主要由( )组成
A、节点和支路
B、输入节点、输出节点、混合节点
C、前向通路
D、回路
E、自回环

87、关于信号流图中的节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输入节点,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称为输出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混合节点
B、节点表示系统中的变量或信号
C、节点的信号值为输入该节点的支路的信号的和
D、节点的信号值为输入该节点的支路的信号的差

88、关于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特征多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即为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B、令特征多项式等于零,即为系统的特征方程式
C、特征方程式的根为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D、分子多项式的根是传递函数的零点

89、某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如图所示,则
A、有一对儿互不接触回路
B、特征式为
C、前向通道的余子式为
D、传递函数为
E、两个前向通道的余子式都为1

90、请选出下列结构图等效的选项()
A、
B、
C、
D、

91、系统的信号流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特征式为
B、前向通道的余因子为1
C、前向通道1的余因子为1
D、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第3章测试题

第三章时域分析测试

1、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当b取值变大将会对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产生的影响( )
A、增大,不变
B、增大,增大
C、减小,不变
D、减小,减小

2、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使闭环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K的取值范围( )
A、0<K<1.33
B、K>1.33
C、K>4
D、无论K取何值,系统不稳定

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B、其单位斜坡响应为,(t>=0)
C、其单位阶跃响应的斜率单调下降
D、其单位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

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其阻尼比为
A、
B、
C、
D、

5、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B、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C、要使系统稳定,0<K<14
D、要使闭环系统全部特征根位于Res=-1直线左边,则0.475<K<4.8

6、若系统的特征方程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根的个数有( )
A、0
B、1
C、2
D、3

7、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其系统的开环增益和型次为( )
A、5,2
B、5/4,2
C、5,4
D、5/4,4

8、欠阻尼系统的极点分布在( )
A、负实半轴
B、正实半轴
C、s左半平面不含负实半轴
D、s右半平面不含正实半轴

9、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所示,试确定其阻尼比的范围( )
A、
B、
C、
D、

10、系统特征方程为,则系统( )
A、稳定
B、不稳定
C、临界稳定
D、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Z=2

11、系统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说明( )
A、系统不稳定
B、系统型别v<2
C、输入幅值过大
D、闭环传递函数中有一个积分环节

12、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要求闭环系统全部特征根都位于Res= –1直线之左,确定K的取值范围( )
A、0<K<15
B、0.72<K<6.24
C、0<K<6.24
D、0.72<K<15

13、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判别系统闭环稳定性,并确定系统的稳态误差essr及essn。( )
A、稳定,
B、稳定,0 ,
C、稳定,0 ,0
D、系统不稳定

14、假设温度计可用传递函数1/(Ts+1)描述。现用温度计测水温,发现需要1min时间才能指示出实际水温的98%。试确定时间常数T。( )
A、T=10.24s
B、T=15.34s
C、T=25.55s
D、T不存在

15、系统特征方程为,试确定系统的正实部根的个数( )
A、0
B、1
C、2
D、3

16、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是闭环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K的取值范围。( )
A、K>1
B、1<K<5
C、K>5
D、不论K取何值,系统不稳定

17、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
A、
B、
C、
D、

18、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其开环增益为( )
A、50
B、100
C、200
D、400

19、系统特征方程为,按稳定要求确定T的临界值( )
A、T<25
B、T>25
C、25<T<50
D、T>50

20、某一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时稳态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是( )
A、
B、
C、
D、

21、一个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单位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
A、
B、
C、
D、

22、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试确定其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
A、0
B、
C、
D、

23、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试确定单位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
A、
B、
C、
D、

24、系统结构图如下,设计G(s),使之在n(t)单独作用下无稳态误差。( )
A、
B、
C、
D、

25、系统结构图如下,设计G(s),使之在r(t)单独作用下无稳态误差。( )
A、
B、
C、
D、

26、复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确定扰动n(t) =t引起的稳态误差。( )
A、
B、
C、
D、

27、复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确定Kc,使系统在r(t) =t作用下无稳态误差。( )
A、
B、
C、
D、

28、设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用主导极点法确定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
A、
B、
C、
D、

29、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鉴别系统对输入r(t)是几型的。( )
A、0
B、1
C、2
D、3

30、系统特征方程为,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指出不在左半S平面的极点数。( )
A、稳定
B、不稳定,1个
C、不稳定,2个
D、不稳定,3个

31、如图所示的系统,试确定K的范围使系统稳定。( )
A、K>2
B、K<2
C、K>1
D、K<1

32、已知系统脉冲响应为,试确定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
A、
B、
C、
D、

33、在的作用下,Ⅰ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
A、
B、
C、
D、

34、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时,求系统稳态误差。( )
A、0.25
B、4
C、0.8
D、0

35、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求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 )
A、0.25
B、4
C、0
D、

36、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求系统的加速度误差系数。( )
A、0.4
B、2.5
C、0
D、

37、系统特征方程为,试用劳斯判据确定系统正实部根的个数。( )
A、0
B、1
C、2
D、3

38、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当K值增大时动态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
A、阻尼比增大,超调量增大
B、阻尼比减小,超调量增大
C、峰值时间减小,过渡时间减小
D、峰值时间减小,过渡时间不变

39、下列是一些系统的特征方程,其中不满足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的系统有( )
A、
B、
C、
D、

40、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输入为r(t)=l(t),试确定系统输出的最大值和稳态值、超调量、调节时间 (取5%误差带)。( )
A、,
B、
C、=16.3%,
D、=25.4%,

41、根据下列特征方程,哪些选项的系统是不稳定的( )
A、
B、
C、
D、

42、一个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系统阶跃响应的动态性能,,。(=5%)( )
A、=16.3%
B、=4.3%
C、=2.42s,=6s
D、=1.22s,=8s

43、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试确定其单位阶跃响应和超调量。( )
A、
B、
C、
D、=25%

44、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取多大时系统无超调。( )
A、
B、
C、
D、

45、某复合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 试选择a,b值,使系统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由1型提高为3型。( )
A、a=0.12
B、a=0.012
C、b=0.1
D、b=0.01

46、试确定k值,使得阻尼比z 为0.5。然后求单位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ts(2%的误差标准)。( )
A、k=0.2
B、
C、k=2
D、

47、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当时,试确定系统中的Kf值和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
A、Kf =17.92
B、
C、Kf =1.792
D、

48、系统如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阻尼比z和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
A、
B、
C、
D、

49、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若输入为,试确定系统输出的稳态值,超调量和调节时间。(5%误差范围 )
A、
B、
C、
D、

50、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试确定其动态性能指标(5%误差范围)。( )
A、
B、
C、
D、

51、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要使系统闭环极点配置在–5±j5处,求相应的K1,K2值。( )
A、K1=50
B、K1=5
C、K2=9/5
D、K2=9/50

52、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已知系统在单位阶跃作用下的误差响应为。试求系统的阻尼比z,自然频率。( )
A、
B、
C、
D、

53、设图(a)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b)所示,试确定参数K1、K2的数值。( )
A、
B、
C、
D、

54、一个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其开环传递函数G(s)和及其速度误差系数。( )
A、
B、
C、
D、

55、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当r(t)=t时,系统稳态误差为
B、当,,时,稳态误差为0.2
C、当,,时,稳态误差为0.3792
D、当,且稳态误差为0.2时,

56、下列有关二阶系统的闭环极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ξ=1
B、
C、
D、

第4章测试

第四章根轨迹法总测试

1、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则与虚轴交点处的=( )
A、0
B、2
C、4
D、6

2、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两条根轨迹
B、起点为=-1.5+j,=-1.5-j
C、实轴上根轨迹段:(-,-1]
D、根轨迹有2条渐近线

3、开环传递函数,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B、
C、
D、

4、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实轴上存在根轨迹
B、起点为-2,-4
C、渐近线只有一条
D、没有无限零点

5、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轨迹有三条分支
B、实轴上的根轨迹:[-1,0],(-,-3]
C、分离点的坐标为(-3,0)
D、当增益K>4时,系统是不稳定的

6、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轨迹有3条分支
B、与虚轴相交时的两个闭环极点为
C、系统的稳定值范围
D、分离点为

7、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轨迹有3条分支
B、起始于开环极点0, -2, -5
C、实轴上的根轨迹分支有
D、根轨迹渐近线的形心坐标(-1,0)

8、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轨迹有4条分支
B、起始于开环极点,
C、实轴上的根轨迹分支为
D、根轨迹是圆的一部分

9、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轨迹有4条分支
B、根轨迹有三条渐近线
C、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D、根轨迹是圆的一部分

10、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轴上的根轨迹
B、根轨迹有4条分支
C、根轨迹有3条渐近线
D、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1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轴上根轨迹区间为
B、根轨迹有4条轨迹
C、根轨迹有4条渐近线
D、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1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轴上根轨迹段:
B、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C、根轨迹有一条渐近线
D、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13、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轴上根轨迹段:
B、根轨迹有3条渐近线
C、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D、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14、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轴上根轨迹段:
B、根轨迹有3条渐近线
C、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D、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15、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轴上的根轨迹:
B、根轨迹有3条渐近线
C、根轨迹有3条分支
D、根轨迹是圆的一部分

16、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轴上的根轨迹:(-1,-0.5]
B、根轨迹有3条渐近线
C、根轨迹有3条分支
D、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17、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始于:
B、根轨迹有两条渐近线
C、分离点为
D、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18、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不正确的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19、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不正确的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20、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不正确的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2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根轨迹的分离点对应的是( )
A、23.3
B、15.6
C、2.56
D、10.39

2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根轨迹的分离点是( )
A、-2.867
B、-0.16
C、-0.355
D、-0.465

23、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根轨迹的起点不可能是( )
A、
B、
C、
D、

24、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两个开环复数极点的出射角是( )
A、
B、
C、
D、

25、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是( )
A、-1
B、-2
C、-2.5
D、-1.5

26、已知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则其根轨迹起始于( )
A、的极点
B、的零点
C、不能判断
D、的零点

27、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其开环根轨迹增益为( )
A、K
B、2K
C、0.5K
D、4K

28、某系统根轨迹如下图所示。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是( )
A、0<K<0.5
B、K>0.5
C、K>0
D、K=0.5

29、开环系统传递函数,有()根轨迹完全落在实轴上,有()根根轨迹趋于无穷远。( )
A、3条,1条
B、1条,3条
C、2条,3条
D、2条,2条

30、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分母阶数比分子阶数高2阶,系统开环极点为,若已知系统的闭环极点包括一对共轭复根为,则另外一个闭环极点为( )
A、-4
B、-5
C、-6
D、以上皆不是

31、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实轴上根轨迹为( )
A、
B、
C、
D、

3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B、(-∞,-2],[-1,0]
C、
D、

33、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B、[-4,0]
C、
D、

34、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公式为( )
A、
B、
C、
D、

35、某单位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根轨迹的出射角为( )
A、336.2度和23.8度
B、333.4度和26.6度
C、
D、

36、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系统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是( )
A、(1,4)
B、(25.6,31.2)
C、(23.3,35.7)
D、(4,16)

37、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根轨迹的终点是( )
A、
B、-5
C、三条趋于无穷远处
D、

38、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根轨迹的终点是( )
A、-3
B、0
C、两条趋于无穷远处
D、-2

39、系统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根轨迹的终点是( )
A、
B、
C、两条趋于无穷远处
D、0

40、系统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根轨迹的终点是( )
A、
B、
C、一条趋于无穷远处
D、

4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轨迹有三条分支
B、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3,-2],[-1,0]
C、根轨迹共有2条渐近线
D、渐近线的倾角为

4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根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轨迹有三条分支
B、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为
C、根轨迹共有2条渐近线
D、根轨迹的一部分是圆弧

4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关于以p为参变量的根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
B、根轨迹有一条渐近线
C、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D、根轨迹的一部分是圆弧

44、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则关于根轨迹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轴上的根轨迹在
B、根轨迹有3条渐近线
C、分离点为
D、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45、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则关于根轨迹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轴上的根轨迹在
B、根轨迹有4条渐近线
C、分离点为
D、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46、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描述是正确的
A、有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有
B、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是-1
C、实轴[-2,0]是根轨迹一部分
D、系统始终稳定

47、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则根轨迹的起点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48、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根轨迹的起点为( )
A、
B、
C、
D、无穷远

49、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实轴上的根轨迹是( )
A、[-1,0]
B、[-10,-1]
C、[0,+)
D、(-,-10]

50、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根轨迹的分离点不是()。
A、-4.52
B、-1.472
C、-5.88
D、-3.34

5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正确的结论。
A、有三条根轨迹,且都终止于无穷远;
B、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2.5
C、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为60°,-60°和180°;
D、与虚轴的交点为

52、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 )描述是正确的。
A、分离点为-21.1
B、分离点对应的K=9.62
C、与虚轴交点为
D、K<150时系统是稳定的

53、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制参数b的根轨迹,()描述是正确的。
A、等效传递函数为
B、分离点为-8.472
C、出射角为
D、无论b(b>0)为多少,系统始终稳定。

第5章测试公告

第五章频域分析总测试

1、L-R-C串联电路如图所示,假设作用在输入端的电压 ,则通过电阻R 的稳态电流为( )。
A、
B、
C、
D、

2、由实验测得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对数坐标图如图所示,则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3、由实验测得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对数坐标图如图所示,则系统的穿越频率为( )。
A、
B、
C、
D、

4、由实验测得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对数坐标图如图所示,则系统的相角交界频率为( )。
A、
B、
C、
D、

5、由实验测得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对数坐标图如图所示,则系统在相角交界处的开环幅值为( )。
A、
B、
C、
D、

6、由实验测得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对数坐标图如图所示,则系统幅值裕度为( )。
A、
B、
C、
D、

7、由实验测得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对数坐标图如图所示,则系统( )。
A、不稳定
B、稳定
C、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稳定
D、不能确定

8、最小相位系统开环幅相频率特性的特点为:当( )时, 曲线从正虚轴开始。
A、
B、
C、
D、

9、若开环系统是稳定的,即位于右半s平面的开环极点数p=0,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当从变到时,开环频率特性包围( )圈。
A、-1
B、0
C、+1
D、+2

10、已知某开环控制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为 如果将该系统构成单位反馈系统,则该闭环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时的值为()。
A、
B、
C、
D、

11、已知某开环控制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为,如果将该系统构成单位反馈系统,则该闭环系统的临界震荡频率为()。
A、
B、
C、
D、

12、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则系统的频率特性为( )。
A、
B、
C、
D、

13、已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当输入时,测得输出 ,则系统的为( )。
A、
B、
C、
D、

14、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为大于0的已知参数,且 。 问使系统具有最大相角裕度的值为( )。
A、
B、
C、
D、

15、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为大于0的已知参数,且 。问使系统具有最大相角裕度的值为( )。
A、
B、
C、
D、

16、已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当输入时,测得输出 ,则系统的为( )。
A、
B、
C、
D、

17、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的给定信号为,根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分析情况下的静态值为( )。
A、
B、
C、
D、

18、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的给定信号为,根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分析 情况下的静态值为( )。
A、
B、
C、
D、

19、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如图所示,图a中,A点对应的频率, 为大于零的常数,则 为( )。
A、
B、
C、
D、

20、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如图所示,图a中,A点对应的频率, 为大于零的常数,则 为( )。
A、
B、
C、
D、

21、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的给定信号为,根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分析情况下的静态值为( )。
A、
B、
C、
D、

22、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和时系统的幅值裕度为( )。
A、h=4
B、h=3
C、h=5
D、h=6

23、已知系统 则闭环系统临界稳定时 的值为( )。
A、1
B、1.5
C、2.5
D、2

24、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的给定信号为 ,则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
A、
B、
C、
D、

25、最小相角系统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如图所示,问图中 为( )。
A、
B、
C、
D、

26、最小相角系统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如图所示,问图中 为( )。
A、
B、
C、
D、

27、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的给定信号为,则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
A、
B、
C、
D、

28、最小相角系统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如图所示,问图中 为( )。
A、
B、
C、
D、

29、最小相角系统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如图所示,问图中 为( )。
A、
B、
C、
D、

30、最小相角系统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如图所示,问系统增益 为( )。
A、
B、
C、
D、

31、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若系统的给定信号为,则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
A、
B、
C、
D、

32、一阶微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与惯性环节的相应特性互以( )为镜像。
A、横轴
B、纵轴
C、
D、

33、低频段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完全由( )和积分环节决定。
A、惯性环节
B、比例环节
C、微分环节
D、时滞环节

34、若开环传递函数在右半s平面上有P 个极点,则当 由0 变到 时,如果开环频率特性的轨迹在复平面上逆时针围绕 点转( )圈,则系统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
A、0
B、
C、
D、

35、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输入信号为 ,则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
A、
B、
C、
D、

36、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已知,则相角裕度为( )。
A、
B、
C、
D、

37、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已知,则相角裕度为( )。
A、
B、
C、
D、

38、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已知,则相角裕度为( )。
A、
B、
C、
D、

39、最小相位环节或系统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当给出了环节或系统的相频特性时,就决定了( )。
A、频率特性
B、相频特性
C、对数频率特性
D、幅频特性

40、非最小相位系统常在传递函数中包含( )的零点或极点。
A、右半Z平面
B、左半Z平面
C、右半S平面
D、左半S平面

41、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中,当时,=( )
A、
B、
C、
D、

42、在传递函数分子中存在因子 时,当 由0变到 时,该因子使相位位移由( )。
A、变到
B、变到
C、变到
D、变到

43、如果开环传递函数没有极点位于右半s平面,那么闭环系统的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开环频率特性不包围( )这一点,幅相频率特性越接近这一点,系统稳定程度( )。
A、,越好
B、,越差
C、,越好
D、,越差

44、型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曲线起始于( )。
A、坐标系负实轴的无穷远处
B、坐标系负虚轴的无穷远处
C、坐标系正实轴的无穷远处
D、坐标系正虚轴的无穷远处

第6章测试

第六章 线性校正总测试

1、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与系统的时域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系统的相位裕度越大,系统的超调量σ%(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确定

2、穿越频率与调节时间近似成(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等关系
D、不确定关系

3、理想的频率特性应该有( )的相位裕度。
A、较小
B、较大
C、不确定
D、任意的

4、若希望系统的响应速度更快,则系统应该有( )的穿越频率。
A、大一点
B、小一点
C、不确定
D、任意的

5、理想的频率特性的低频段应该( ),以满足稳态误差的要求。
A、有积分环节,开环增益较小
B、无积分环节,开环增益较小
C、无积分环节,开环增益较大
D、有积分环节,开环增益较大

6、理想的频率特性的中频段,应该以( )dB/dec的斜率穿过0dB线。
A、40
B、20
C、-40
D、-20

7、确定下图所示的系统控制器类型为( )
A、比例
B、比例-积分
C、积分
D、比例-微分

8、( )表示系统对于跟踪信号精确性的定量描述
A、稳态误差
B、无误差
C、调整时间
D、动态误差

9、( )控制器只能改变信号的增益而不影响其相角
A、比例
B、比例-积分
C、比例-微分
D、比例-积分-微分

10、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包含被控对象和控制器两部分,( )是指对控制对象起作用的装置。
A、被控对象
B、控制器
C、控制系统
D、无法确定

11、( )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可以抑制系统的参数波动及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缺点是调整不方便,设计较为复杂。
A、串联校正
B、反馈校正
C、复合校正
D、前馈校正

12、确定如下图所示系统控制器类型为( )
A、比例
B、比例-积分
C、积分
D、比例-积分-微分

13、( )的基本做法是利用适当的校正装置的伯德图,配合开环增益的调整,来修改原有的开环系统的伯德图,使得开环系统经校正与增益调整后的伯德图符合性能指标的要求。
A、频率法
B、根轨迹法
C、时域法
D、复平面法

14、校正装置与系统的不可变部分成串联连接的方式称为( )。
A、串联校正
B、反馈校正
C、复合校正
D、前馈校正

15、确定如下图所示系统控制器类型为( )。
A、比例
B、比例-积分
C、积分
D、比例-积分-微分

16、校正装置与系统的可变部分或不可变部分中的一部分按反馈方式连接称为( )。
A、串联校正
B、反馈校正
C、复合校正
D、PI控制器

17、确定如下图所示系统控制器类型为( )
A、比例
B、比例-积分
C、积分
D、比例-积分-微分

18、从抑制噪声的角度看,最好采用( )校正方式。
A、超前
B、滞后
C、滞后-超前
D、超前-滞后

19、在实践中,若性能指标以稳态误差、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和调节时间等时域性能指标给出时,应采用( )法进行校正比较方便。
A、频率法
B、根轨迹法
C、时域法
D、复平面法

20、在实践中,若性能指标以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相对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和系统带宽等频率性能指标给出时,应采用( )法进行校正比较方便。
A、频率法
B、根轨迹法
C、时域法
D、复平面法

21、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在( )产生足够大的超前相角,以补偿原系统过大的滞后相角。
A、低频段
B、中频段
C、高频段
D、不能确定

22、下列关于串联超前校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闭环频率特性在剪切频率附近的正相角,从而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
B、增加闭环频率特性在剪切频率附近的正相角,但不能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
C、增加开环频率特性在剪切频率附近的正相角,从而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
D、增加开环频率特性在剪切频率附近的正相角,但不能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

23、下列关于串联超前校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对数幅频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的负斜率,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B、减小对数幅频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的负斜率,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C、增加对数幅频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的负斜率,但这不一定能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D、减小对数幅频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的负斜率,但这不一定能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24、下列关于串联超前校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不影响系统的稳态性能
B、不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不影响系统的稳态性能
C、可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影响了系统的稳态性能
D、其余说法都不对

25、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在( )上造成显著的幅值衰减。
A、低频段
B、中频段
C、高频段
D、不能确定

26、下列关于串联滞后校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保持开环放大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剪切频率,增加了相角裕度
B、在保持开环放大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从而增加了系统的稳态误差
C、在保持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情况下,减小了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从而减少了系统的稳态误差
D、其余说法都不对

27、下列关于串联滞后校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系统带宽变宽,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增加,且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
B、系统带宽变窄,使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
C、系统带宽变宽,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增加,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减弱
D、系统带宽变窄,使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且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减弱

28、当原系统在剪切频率上的相频特性负斜率较大又不满足相角裕度时,不宜采用( ),而应考虑( )。
A、串联滞后 串联超前
B、串联滞后-超前 串联超前-滞后
C、串联超前 串联滞后-超前
D、串联超前 串联滞后

29、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为使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增益K=5,相角裕度不低于40度,应选择串联( )。
A、超前
B、滞后
C、滞后-超前
D、不能确定

30、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为使系统满足=8,=40度,应选择( )
A、滞后
B、超前
C、滞后-超前
D、不能确定

31、常用的校正网络有( )。
A、无源网络
B、有源网络
C、放大网络
D、映射网络

32、动态性能包括( )。
A、稳态误差
B、系统的无差度
C、时域动态性能指标
D、频域动态性能指标

33、校正装置可以串联在前向通道之中,形成( ),也可接在系统的局部反馈通道之中,形成( )或( ),如下图所示:
A、串联校正
B、并联校正
C、反馈校正
D、正馈校正

34、稳态性能的指标包括( )。
A、稳态误差
B、系统的无差度
C、静态误差系数
D、调整时间

35、校正装置加入系统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校正作用也不相同,根据校正装置与系统不可变部分的连接方式,可分为( )基本的校正方式。
A、串联校正
B、反馈校正
C、复合校正
D、前馈校正

36、串联校正一般包括( )
A、串联滞后校正
B、串联超前校正
C、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D、串联反馈校正

37、下列关于校正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串联校正装置通常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实现
B、串联校正可以减弱系统固有部分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不良影响
C、反馈校正通常是在系统中加入速度或加速度反馈
D、反馈校正除改善系统特性外,还能削弱系统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38、下列关于校正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位超前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作用是利用该装置的相位超前来提高系统的稳定裕量,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B、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高频增益会使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变差
C、串联滞后校正改善了了系统的快速性。
D、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主要是利用它的高频衰减使系统的幅值截止频率下降,稳定裕量提高,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之一,在工业、农业、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是一门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等内容。

课程目标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主要目标包括:

  •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了解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
  • 熟悉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等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
  •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
  •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
  • 经典控制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 现代控制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课程难点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难点主要包括:

  • 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的分析和设计;
  • 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在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 现代控制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课程评估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平时作业:作业难度适中,涵盖了课程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 期中考试:考试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期末考试:考试难度较大,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反馈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反馈如下:

  • 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 授课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
  • 部分难点知识讲解过于简略,需要学生自己深入学习和探究。

结语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是一门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等内容。课程难度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部分难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究。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之一,在工业、农业、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是一门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等内容。

课程目标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主要目标包括:

  •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了解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
  • 熟悉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等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
  •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
  •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
  • 经典控制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 现代控制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课程难点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难点主要包括:

  • 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的分析和设计;
  • 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在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 现代控制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课程评估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平时作业:作业难度适中,涵盖了课程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 期中考试:考试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期末考试:考试难度较大,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反馈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的课程反馈如下:

  • 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 授课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
  • 部分难点知识讲解过于简略,需要学生自己深入学习和探究。

结语

学习通自动控制原理_44是一门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等内容。课程难度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部分难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究。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地址:http://www.zzxhsh.org/51e799431.html发布于 2024-05-19 06:32:4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五煦查题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