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38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22 min read

超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第二章 核酸的超星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章节单元测验

1、DNA变性后理化性质有下述改变()
A、生物双语对260nm紫外吸收减少
B、化学溶液粘度下降
C、分生磷酸二酯键断裂
D、物学核苷酸断裂

2、课答下面关于W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案学叙述中,正确的习通是()。
A、题目两条单链的答案走向是反平行的
B、碱基A和G配对
C、超星碱基之间共价结合
D、生物双语磷酸戊糖主链位于双螺旋内侧

3、化学下列哪个不是分生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有( )
A、分子中的物学磷酸二酯键
B、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碱基平面间的堆积力
D、主链骨架上磷酸之间的负电排斥力

4、下列关于核酸的描述错误的有以下几项( )
A、核酸分子具有极性
B、多核苷酸链有两个不相同的末端
C、多核苷酸链的3'-端一般为磷酸基
D、核苷酸集团之间依靠3,5磷酸二酯键相连

5、tRNA二级结构的特点是( )
A、是由两条RNA链折叠盘绕而成
B、3′末端具有多聚A
C、3′末端具有CCA?
D、分子中含有密码环

6、DNA的一级结构是( )二级结构是( )三级结构是 ( )
A、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双螺旋结构;核小体结构
B、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双螺旋结构;超螺旋结构
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螺旋结构;超螺旋结构
D、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双螺旋结构;超螺旋结构

7、有关核酸的变性与复性描述错误的是( )
A、核酸的变性是DNA性质改变,变性的DNA颜色增加因而称为增色效应。
B、当温度逐渐升高到一定高度时,DNA双链解链称为核酸的变性,变性伴随着增色效应。
C、由于高温导致的DNA的变性,当温度逐渐降低时,DNA的两条链重新缔合,复性伴随减色效应。
D、核酸变性时,其在260nm紫外吸收显著升高

8、有关核小体描述错误的是( )
A、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核小体由组蛋白核心和它外侧盘绕的DNA组成
B、核小体组蛋白核心由H2A H2B, H3 H4各两分子蛋白组成,合称组蛋白八聚体
C、核小体之间由连接区RNA相互连接,连接区DNA长度在不同的核小体中差异很大,大约平均长度为200bp
D、核小体核心颗粒直径约为11nm,高度5.5nm,连接区DNA上结合有H1

9、各种RNA的生物学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mRNA是DNA的转录产物,含有DNA的遗传信息,可以指导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它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B、tRNA携带、运输活化了的氨基酸,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提供原料。因其含有反密码环,所以具有辨认mRNA上相应的密码子的作用(即翻译作用)。
C、rRNA不能单独存在,与多种蛋白质构成核糖体(核蛋白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D、三种RNA相比较,mRNA含量最多,tRNA种类最多。

10、DNA的Tm与介质的离子强度有关,所以DNA制品应保存在:
A、高浓度的缓冲液中
B、低浓度的缓冲液中
C、纯水中
D、高浓度的盐溶液中

11、有关核酸及核苷酸描述正确的是( )
A、核苷酸残基之间以 3,5 –磷酸二酯键 互相连接。
B、核酸链通常是由无分支的长链大分子组成,分子量都很大。
C、共轭双键体系的存在是核酸在260 nm具有光吸收的主要原因。光吸收现象是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
D、核酸分子中的含氮碱基具有共轭双键性质,致使核苷酸和核酸在260 nm波长附近有最大紫外吸收值

12、核苷由核糖或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碱基缩合而成,通常是糖的C-1′与嘌噙呤碱的N-9或嘧啶碱的N-1相连。

13、不同生物的DNA碱基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同种生物的不同组织器官中DNA组成均相同。

14、DNA样品Tm值与(G+C)%含量正相关,而增色效应的大小与(A+T)%含量呈正相关。

15、真核细胞 (叶绿体、线粒体)和原核细胞的染色体都是由DNA和染色体蛋白组成的。

16、具有互补序列的不同来源的DNA单链分子可以发生杂交反应,我们称之为Southern blotting。随后出现的DNA与RNA之间的杂交称之为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杂交反应称为Northern blotting。

第二章单元作业

1、1.试比较DNA和RNA在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上的异同点

2、2.什么是解链温度?影响DNA Tm值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章节单元测试

1、蛋白质在280nm有光吸收的原因( )
A、由于其氨基酸具有两性
B、酪氨酸的存在
C、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侧链集团轭双键体系的存在
D、蛋氨酸的存在

2、下列哪一项不是蛋白质α-螺旋结构的特点?()
A、天然蛋白质多为右手螺旋
B、肽链平面充分伸展
C、每隔3.6个氨基酸螺旋上升一圈
D、每个氨基酸残基上升高度为0.15nm.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 )
A、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B、指多肽链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平面结构,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
D、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具有方向性,一般为C末端到N末端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4、维持蛋白质四级结构稳定的因素是:( )
A、肽键
B、二硫键
C、离子键
D、次级键

5、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机构的基础,包含分子所有的信息,且决定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
B、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例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病 ;同源蛋白质细胞色素C(Cyt c) 的序列可以反映不同种属生物的进化关系
C、天然状态下,蛋白质的多肽链紧密折叠形成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天然构象或三维构象。三维构象与蛋白质的功能密切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例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两种蛋白质有很多相同之处,结构相似表现出相似功能。这两钟蛋白质都含有血红素辅基,都能与氧进行可逆结合。
D、一级结构决定高级机构,当特定构象存在时,蛋白质表现出生物功能;当特定构象被破坏时,即使一级构象没有发生改变,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丧失。 例如:牛胰核糖核苷酸酶A(RNase A)的变性与复性 实验

6、蛋白质变性后会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
A、生物活性完全丧失;
B、理化性质会改变,包括:溶解度降低,因为疏水侧链基团暴露;结晶能力丧失;分子形状改变,由球状分子变成松散结构,分子不对称性加大;粘度增加;光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旋光性.紫外吸收光谱等均有所改变。
C、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
D、蛋白质变性后由于氢键、离子键、二硫建、肽键的断裂会导致其更容易被生物酶降解。

7、以下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论述哪一个是错误的( )
A、氨基酸残基在多肽链中从N端到C端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B、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卷曲折叠形成的构象单元,包括α-螺旋、β-片层、β-转角等
C、多肽链中氨基酸侧链基团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二级结构
D、D 球形蛋白质分子表面多为疏水的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亲水的氨基酸残基多在分子内部

8、下列哪一项蛋白质的性质描述是错误的( )
A、处于等电状态时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淀析出,类似蛋白质的变性
B、加入少量中性盐溶解度增加
C、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
D、有紫外吸收特性

9、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有( )
A、沉降速度法
B、梯度离心法
C、凝胶过滤法
D、SDS-PAGE 法

10、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先天遗传的分子病,其病因是由于正常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个谷氨酸残基被缬氨酸残基所置换。

第四章 酶

第四章 酶 章节单元测试

1、唾液淀粉酶对纯水透析后,活性下降,可能是因为下列哪个原因( )
A、酶分子变性导致
B、酶分子中的辅因子被透析除去
C、酶分子发生了降解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对于诱导契合学说的论述,正确的是( )
A、酶是刚性的结构
B、酶与底物的结合类似于锁钥结合
C、酶的活性中心是柔韧可变的
D、酶不会受到底物的诱导

3、在酶促反应的历程中,反应速度的变化趋势为( )
A、反应速度维持恒定值
B、反应速度持续增加
C、反应速度不断降低
D、反应速度无法测定

4、某酶今有4种底物(S),其Km值如下,该酶的最适底物为( )
A、S1:Km=5×10-5 mol.L-1
B、S2:Km=1×10-5 mol.L-1
C、S3:Km=10×10-5 mol.L-1
D、S4:Km=0.1×10-5 mol.L-1

5、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 )
A、Vmax不变,Km减小
B、Vmax增大,Km不变
C、Vmax不变,Km增大
D、Vmax减小,Km不变

6、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
A、Vmax不变,Km增大
B、Vmax不变,Km减小
C、Vmax增大,Km不变
D、Vmax减小,Km不变

7、酶原的激活描述正确的是( )
A、酶原最初分泌的时候就是有活力的状态
B、酶原激活实际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和暴露的过程
C、酶原的激活可以保护分泌酶的组织
D、是机体调控酶活的一种方式

8、下面关于酶具有高催化能力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酶能催化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
C、酶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D、酶能提高反应的活化能

9、与化学催化剂相比,生物催化剂-酶具有哪些特征
A、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B、酶具有更高的专一性
C、酶的活力受到诸如温度等因素的调节
D、所有酶分子都具有辅因子
E、酶分子易变性失活
F、酶促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10、酶促反应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酶和底物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稳定的中间产物,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B、酶和底物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再转化为产物
C、酶的活性中心包括与底物结合的部位和催化部位
D、酶的必需基团就是酶的活性中心部位
E、酶可以受到底物分子和产物分子的诱导,产生构象上的改变,从而催化正逆两向反应的进行

11、与化学催化剂相比,酶促反应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影响酶促反应催化效率的因素都包括哪些 ( )
A、底物与酶分子之间存在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B、底物结合可以诱导酶活性中心构象的改变,从而产生“张力和变性”,使反应更加容易发生
C、酶活性部位的某些基团可以充当质子供体或受体,通过酸碱催化的机制加速反应进行
D、酶和底物之间可以形成共价的不稳定中间物,向产物方向转化
E、酶的活性中心是相对非极性的区域,可以增加底物敏感键和酶的催化基团的相互作用

1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包括 ( )
A、过酸或过碱可能会导致酶蛋白变性失活
B、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8.1
C、pH会影响酶分子的解离状态
D、随着pH的增加,酶的活力一定下降
E、pH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底物分子的解离状态

13、关于可逆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合部位是酶的活性中心
B、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合部位是酶的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C、竞争性抑制剂的结合部位是酶的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D、竞争性抑制剂的结合部位是酶的活性中心

14、作为氧化还原酶类辅助因子,起到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作用的辅酶包括( )
A、FAD,FMN
B、磷酸吡哆醛
C、NAD
D、生物素

15、别构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有多个亚基, 既有活性中心又有调节中心
B、酶促反应速度不符合一般的米氏方程
C、具有正协同效应变构酶的v~[S]曲线为S形曲线
D、别构酶通常为系列反应中的最后一个酶

16、请结合本章所学生化知识,解释说明。 EcoR I 是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能够特异地对DNA片段中的序列进行切割。此酶通常保存的条件是-20℃,反应条件是37℃,催化反应时需要合适的缓冲液(buffer),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A、-20℃保存条件下,低温有助于酶蛋白的长期稳定。常温或者更高的温度下保存会导致酶活力的下降。
B、37℃是此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催化反应时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酶促反应进行。
C、随着反应温度的不断升高,酶促反应的速度会持续增加。
D、酶催化反应时需要相适应的缓冲液,为酶促反应提供最适pH、激活剂等反应条件,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
E、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于底物中的3',5'-磷酸二酯键

17、测定酶促反应速度的时候,通常测定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比较准确。

18、不可逆抑制剂通过共价键与酶的必需基团不可逆结合,使酶丧失活性,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将抑制剂除去。

第四章 酶 单元作业

1、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酶的活性中心?有哪些部位?有何作用

第八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第八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章节单元测试题

1、细胞质中的NADH经过苹果酸穿梭途径进入线粒体,生成几个ATP( )
A、1.5
B、2
C、2.5
D、1

2、细胞质中的NADH经过磷酸甘油穿梭途径进入线粒体,生成几个ATP( )
A、1.5
B、2.5
C、3
D、1

3、下列氧化还原系统中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低的是( )
A、琥珀酸/ 延胡索酸
B、CoQ/CoQH2
C、细胞色素a
D、细胞色素b

4、生物氧化的特点有哪些( )
A、在细胞内进行,是在体温、中性 pH 和有水的温和环境中,在一系列酶、 辅酶和传递体的作用下进行的
B、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是逐步释放出来的,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大部分储存在ATP中。二氧化碳的生成方式为有机酸脱羧,而体外氧化时为碳在氧中燃烧;
C、水的生成是由底物脱氢,经一系列氢或电子传递反应,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D、生物氧化的速率受体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5、在体内ATP有哪些生理作用( )
A、ATP是机体能量的暂时贮存形式:在生物氧化中,ADP能和呼吸链上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电化学能以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贮存起来;
B、ATP是机体其它能量形式的来源:ATP分子内所含的高能键可转化成其它能量形式,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例如转化为机械能、生物电能、热能、渗透能等。
C、ATP可生成cAMP参与激素作用:ATP在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酸环化酶催化下,可生成cAMP,作为许多肽类激素在细胞内体现生理效应的第二信使。
D、体内某些化学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供能,而以其它三磷酸核苷作为能量的直接来源,如糖原合成需UTP供能;

6、简要叙述化学渗透学说的要点( )
A、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中有着特定的不对称分布;
B、电子传递过程中复合物I、Ⅲ和Ⅳ中的递氢体起质子泵的作用,将H+从线粒体内膜基质侧定向地泵至内膜外侧空间;
C、线粒体内膜对质子透性很低,使泵到内膜外侧H+积累,造成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即跨膜电位;
D、当有足够高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H+流通过F1-F0-ATPase进入线粒体基质时,释放的能量推动ATP合成。

7、以葡萄糖为例,比较燃料分子在体外和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的异同点( )
A、葡萄糖的体外燃烧和体内氧化都会释放能量,并且产生H2O,CO2。
B、葡萄糖的体外燃烧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耗散,体内氧化则是以ATP的形式一次性的释放和储存。
C、葡萄糖的体外燃烧反应一次性完成,而体内氧化是反应分步进行,反应有严格的顺序性,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体内氧化需要酶的参与,在多水介质中进行。
D、葡萄糖的体外燃烧和体内氧化二者都是严格需氧的,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8、有关电子传递链组分描述正确的是( )
A、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 Fe-S):又称铁硫中心;
B、细胞色素(cytochrome, Cyt);
C、除泛醌外,其他组分都是蛋白质
D、与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黄素蛋白有两种,分别以FMN和FAD为辅基。

9、植物内产生ATP的方式有( )
A、光合磷酸化
B、氧化磷酸化
C、底物水平磷酸化。
D、仅为A、B
E、仅为B、C

10、有关氧化磷酸化描述正确的是( )
A、由于H能够解离成质子和电子,电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称为氧化过程,电子传递体复合物I III IV既是递氢体,又是递电子体。在递电子的同时将质子泵出线粒体,进入膜间腔。
B、当线粒体内膜两侧电位差达到一定值,强大的质子流通过ATP合酶系统。进入线粒体,释放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磷酸化过程。
C、氧化指的是电子传递过程,磷酸化指的是ATP的合成过程。
D、氧化磷酸化过程中ATP合成的动力是质子推动力
E、氧化磷酸化过程中ATP合成的动力是质子的跨膜电化学梯度
F、氧化磷酸化过程中ATP合成的动力是质子的跨膜电位

11、生物氧化的三种模式是( )
A、加氧
B、脱氢
C、脱电子
D、加氢

12、动物细胞中,电子从NADH经呼吸链传递到O2,有3个部位的ΔEo′足以直接合成ATP,他们分别是:FMN传递到CoQ,Cytb传递到Cytc,Cytaa3传递到O2,3个部位

13、解偶联剂可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影响电子传递链的磷酸化过程,影响ATP的生成,但不影响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14、在呼吸链中,氢或电子从低氧还电势载体依次向高氧还电势的载体传递。

15、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b→c1→c→aa3→O2;

16、常见的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中,鱼藤酮专一地抑制复合物Ⅰ到 CoQ 的电子传递;抗霉素A专一地抑制复合物Ⅲ的电子传递;CN-、N-和CO则专一地阻断由Cytaa3到O2 的电子传递。

第八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单元作业

1、试述化学渗透学说.

2、电子传递链的基本组成成分?线粒体内膜的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组成、分类及作用?

3、线粒体的两个穿梭系统?线粒体穿梭的实质是什么?

第七章 糖类分解代谢

第七章 糖类分解代谢 章节单元测试题

1、下列酶促反应中,可逆反应是( )
A、己糖激酶酶促反应
B、磷酸果糖激酶酶促反应
C、磷酸甘油酸激酶酶促反应
D、丙酮酸激酶酶促反应

2、1个分子的葡萄糖经有氧酵解为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净产生 ()
A、4ATP+2NADH+2H+
B、2ATP+NADH+H+
C、2ATP+2NADH+2H+
D、2ATP

3、在厌氧条件下,下列哪一种化合物会在哺乳动物肌肉组织中积累( )
A、丙酮酸
B、乙醇
C、乳酸
D、CO2

4、在TCA 循环中,下列哪一个阶段发生了底物水平磷酸化( )
A、柠檬酸→α-酮戊二酸
B、α-酮戊二酸→琥珀酸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延胡索酸→苹果酸

5、支链淀粉降解由下列哪些酶催化( )
A、α-和β-淀粉酶
B、Q-酶
C、淀粉磷酸化酶
D、α-l,6-糖苷酶

6、三羧酸循环及其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是以乙酰辅酶 A 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开始, 经过若干反应步骤, 最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为结束的连续酶促反应过程。 因为这个反应过程的第一个产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也叫做柠檬酸循环
B、循环反应在线粒体 (mitochondrion)中进行,为不可逆反应。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 12(或10)分子 ATP 。
C、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 CO2,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 NADH 和一分子 FADH2。
D、循环中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 GTP;三羧酸循环的调节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限速酶是柠檬酸合酶。

7、Krebs 循环的生物学意义正确的是( )
A、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糖、脂肪、氨基酸在体内进行生物氧化都将产生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进入三羧酸循环被降解成为CO2和H2O,释放能量满足机体需要。
B、三羧酸循环也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由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乙酰 CoA 可以用来合成脂酸和胆固醇; 许多生糖氨基酸都必须先转 变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质后, 再经苹果酸或草酰乙酸异生为糖。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还 可转变为多种重要物质,如琥珀酰辅酶 A 可用于合成血红素; 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可用 于合成谷氨酸、天冬氨酸,这些非必需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许多代谢中间物也是机体的储存物质,如:柠檬酸、苹果酸等等
D、柠檬酸循环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8、有关糖酵解和发酵描述正确的是( )
A、糖酵解和发酵都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生化历程,都要进行以下三个阶段:葡萄糖 ——>1,6-二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B、糖酵解过程是严格需氧的,而发酵是一个厌氧过程。
C、根据氢受体的不同可以把发酵分为两类:(1)丙酮酸接受来自 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一对氢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 (2)丙酮酸脱羧后的产物乙醛接受来自3-磷酸甘油 醛脱下的一对氢生成乙醇的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D、糖酵解和发酵过程在自然界生物体内广泛存在。

9、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生物学意义( )
A、提供四碳、七碳糖,是生物体内戊糖的主要来源方式
B、既没有能量的产生,也没有能量的消耗。其中间产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C、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并实现某些单糖间的互变(非氧化重排阶段的一系列中间产物及酶类与光合作用中卡尔文循环的大多数中间产物和酶相同)
D、产生大量的NADPH,提供还原力,细胞内必须保持一定浓度的NADPH,形成还原性的微环境,保护生物大分子免遭活性氧的攻击

10、在糖分解代谢链中,决定降解速度的关键反应步骤是 ( )
A、葡萄糖的磷酸化
B、6-磷酸果糖磷酸化形成1,6-二磷酸果糖
C、草酰乙酸和乙酰CoA生成柠檬酸
D、琥珀酰CoA将磷酰基转给ADP形成琥珀酸和ATP

11、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丙酮酸脱羧酶、 硫辛酸乙酰转移酶 、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三种酶,涉及5步反应,TPP 、 硫辛酸、FAD、 NAD+、Mg2+、CoA-SH六种辅助因子参与。

12、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称为葡萄氧化脱羧阶段,非氧化的分子重排,其中两种脱氢酶是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它们的辅酶是NADP+。

第九章 糖的生物合成

第九章 糖的生物合成 章节单元测验

1、由2分子丙酮酸合成一分子葡萄糖需要消耗高能磷酸键的数目是( )
A、2
B、4
C、6
D、7

2、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都有的化学键是( )
A、α-1,6-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4-糖苷键

3、蔗糖合成的前体是( )
A、UDPG;
B、ADPG;
C、GDPG;
D、葡萄糖。

4、参与糖异生和糖酵解过程中的相同的酶有( )
A、磷酸葡糖异构酶;
B、磷酸果糖激酶;
C、醛缩酶 ;
D、丙酮酸羧化酶。

5、糖异生作用的非糖前体有( )
A、丙酮酸;
B、草酰乙酸;
C、乳酸;
D、柠檬酸。

6、糖酵解有3步不可逆反应,糖异生不仅仅是糖酵解简单的逆转,所以需要3种酶来替代糖酵解过程中的不可逆反应。

7、葡萄糖和果糖不能直接合成寡糖和多糖,葡萄糖只有转变成活化形式,才能合成寡糖和多糖。

第十章 脂类代谢

第十章 脂类代谢 单元测验

1、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酰基载体是( )
A、ACP
B、CoA
C、生物素
D、TPP

2、下列哪个辅因子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 )
A、ACP
B、FADH2
C、生物素
D、NAD+

3、一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可净生成ATP的总量是( )
A、96 ATP
B、98 ATP
C、106 ATP
D、108 ATP

4、活化后的酯酰辅酶A每经过一轮β-氧化会产生( )
A、1个FADH2和1个NADH
B、1个FMN和1个NADH
C、只产生1个FADH2
D、只产生1个NADH

5、脂酰基载体蛋白的符号是( )
A、GSH
B、CoASH
C、ACP
D、BCCP

6、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将脂酰CoA载入线粒体的是( )
A、ACP
B、肉碱
C、乙酰肉碱
D、柠檬酸

7、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释放的终产物通常是( )
A、软脂酸
B、硬脂酸
C、油酸
D、亚油酸

8、动物细胞脂肪酸从头合成中,将糖代谢生成的乙酰CoA从线粒体内转移到胞液中的化合物是( )
A、丙酮酸
B、苹果酸
C、柠檬酸
D、草酰乙酸

9、下列关于乙醛酸循环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
A、它对于以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是必要的;
B、它还存在于油料种子萌发时形成的乙醛酸循环体;
C、乙醛酸循环主要的生理功能就是从乙酰CoA合成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D、动物体内不存在乙醛酸循环,因此不能利用乙酰CoA为糖异生提供原料。

10、下列哪些属于酮体 ( )
A、β-羟丁酸;
B、丙酮
C、乙酰乙酸;
D、丙酮酸

11、饥饿时通常大脑主要利用( 1 )产生能量,而不是通常情况下所利用的( 1 )。 酮体生成的酶系存在于( 2 ),氧化利用的酶系位于( 2 ) 。
A、1、酮体 葡萄糖
B、2、肝内线粒体 肝外线粒体
C、1、乙酰辅酶A 葡萄糖
D、2、细胞质 线粒体

12、相同碳原子的脂肪酸和糖类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不相同的,糖类释放的能量多于脂肪酸释放的能量。( )

13、脂肪酸β-氧化酶系存在于胞浆中,而脂肪酸合成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中。( )

第十一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十一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章节单元测试

1、转氨酶的辅酶是( )
A、FAD
B、NAD
C、磷酸吡哆醛
D、TPP

2、氨基酸降解产物的去向有( )
A、重新合成新的氨基酸
B、生成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C、生成铵盐
D、进入鸟氨酸循环
E、合成尿素
F、转变为糖和脂肪。
G、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3、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包括( )
A、转氨脱氨基
B、氧化脱氨基
C、联合脱氨基
D、转氨酶---天冬氨酸脱氢酶的脱氨基

4、下列哪些氨基酸属于生糖氨基酸( )
A、谷氨酸
B、天冬氨酸
C、异亮氨酸
D、亮氨酸

5、尿素循环中存在下列哪种氨基酸( )
A、瓜氨酸
B、精氨酸
C、组氨酸
D、鸟氨酸

第十二章 氨的同化及氨基酸生物合成

第十二章 氨的同化及氨基酸生物合成 章节单元测试

1、下列物质中不为氨基酸合成提供碳骨架的是( )
A、草酰乙酸
B、琥珀酸
C、α-酮戊二酸
D、5-磷酸-核糖
E、丙酮酸

2、游离氨对动、植物有机体有毒害作用,植物中氨的同化方式不包括( )
A、谷氨酸形成途径:谷氨酸脱氢酶催化还原氨基化反应
B、氨甲酰磷酸的生成:氨甲酰激酶可催化NH3与CO2生成氨甲酰磷酸
C、谷氨酸形成途径:谷氨酰胺合成酶使氨贮存在谷氨酰胺的酰胺基内
D、鸟氨酸循环: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氨转化为尿素

3、氨基酸合成与糖代谢的直接关系体现在( )
A、氨基酸合成与糖代谢的直接关系反映在某些氨基酸合成的碳架直接来源于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等糖代谢的部分中间产物。
B、丙氨酸族氨基酸的共同碳架来源是糖酵解产物丙酮酸,丝氨酸族氨基酸由糖酵解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酸合成的。
C、天冬氨酸族的共同碳架是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谷氨酸族的共同碳架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
D、根据氨基酸碳骨架的代谢,可以将氨基酸分为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

4、哪些氨基酸对人体来说是必须氨基酸( )
A、赖氨酸
B、色氨酸
C、苯丙氨酸
D、蛋氨酸
E、苏氨酸
F、异亮氨酸
G、亮氨酸
H、缬氨酸
I、甘氨酸
J、酪氨酸
K、半胱氨酸
L、天冬氨酸

5、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碳骨架来自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4-磷酸-赤藓糖和糖酵解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这两者经过几步反应生成莽草酸,再由莽草酸生成芳香族氨基酸和其他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称为莽草酸途径( )

学习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领域的知识,我选择了学习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课),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课程内容

该课程共分为十个模块,包括生物化学基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酶学、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核酸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与调控、生物膜、信号传导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每个模块都结合生物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内容丰富、细致。

课程特点

学习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的特点是将课程内容以中英双语呈现,这样不仅方便了我们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同时,该课程还配合了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知识点,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习体验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乐趣。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习题的练习,我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此外,课程内容也让我更加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总结

学习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课)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英语水平。此外,该课程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为我们未来的生物学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