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89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尔雅测量学_10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95 min read

尔雅测量学_10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第三周

第一章测验题

1、尔雅目前我国采用的测量高程基准是( )
A、A 1956年黄海高程
B、学期习通B 1965年黄海高程
C、末答C 1985年黄海高程
D、案学D 1995年黄海高程

2、完整目前我国采用的答案全国统一坐标系是( )
A、A 1954年北京坐标系
B、尔雅B 1980年北京坐标系
C、测量C 1954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D、学期习通D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3、末答地理坐标分为
A、案学A 天文坐标和大地坐标
B、完整B 天文坐标和参考坐标
C、答案C 参考坐标和大地坐标
D、尔雅D 三维坐标和二维坐标

4、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A、A.水平面
B、B.大地水准面
C、C.假定水准面
D、D.大地水平面

5、坐标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
A、A 0°~270°
B、B -90°~90°
C、C 0°~360°
D、D -180°~180°

6、高斯投影属于
A、A 等面积投影
B、B 等距离投影
C、C 等角投影
D、D 等长度投影

7、在高斯投影中,离中央子午线越远,则变形
A、A.越大
B、B.越小
C、C.不变
D、D.北半球越大,南半球越小

8、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表示时
A、A 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B、B 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
C、C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
D、D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9、在高斯6°投影带中,带号为N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λ的计算公式是
A、A.λ=6N
B、B.λ=3N
C、C.λ=6N-3
D、D.λ=3N-3

10、在高斯3°投影带中,带号为N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λ的计算公式是
A、A.λ=6N
B、B.λ=3N
C、C.λ=6N-3
D、D.λ=3N-3

第六周

第二章作业

1、1. 量得 1:500 地形图上两点间长度 L =400.5mm ± 0.5mm,计算该两点实地距离S及其中误差ms。

2、2、计算题,题目见附件

第八周

第三章 角度与距离测量随堂测验

1、1、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
A、96°
B、276°
C、6°
D、174°

2、2、采用盘左、盘右的水平角观测方法,可以消除( )误差
A、对中
B、十字丝的竖丝不铅垂;
C、2C
D、视准轴误差

3、3、测量竖直角时,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其目的之一是可以消除(   )误差的影响。
A、对中;
B、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
C、指标差
D、整平

4、4、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若右方目标的方向值(R)小于左方目标的方向值(L)时,水平角的计算方法是( )
A、
B、
C、
D、

5、5、地面上两相交直线的水平角是(  )的夹角
A、这两条直线的实际
B、这两条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
C、这两条直线在同一竖直上的投影
D、都不对

6、6、经纬仪安置时,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的( )
A、竖轴位于铅垂位置,水平度盘水平
B、水准管气泡居中
C、竖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D、都不对

7、7、经纬仪在盘左位置时将望远镜大致置平,使其竖盘读数在0°左右,望远镜物镜端抬高时读数减少,其盘左的竖直角公式( )。
A、
B、,或者
C、
D、

8、8、测定一点竖直角时,若仪器高不同,但都瞄准目标同一位置,则所测竖直角角度(   )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

第九周

第三章和第四章单元测验

1、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
A、A.96°
B、B.276°
C、C.6°
D、

2、采用盘左、盘右的水平角观测方法,可以消除( )误差
A、A.对中
B、B.十字丝的竖丝不铅垂
C、C.
D、

3、测量竖直角时,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其目的之一是可以消除( )误差的影响
A、A.对中
B、B.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
C、C.指标差
D、

4、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若右方目标的方向值(R)小于左方目标的方向值(L)时,水平角的计算方法是( )
A、A.
B、B.
C、C .
D、D

5、纬仪安置时,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的( )
A、A. 竖轴位于铅垂位置,水平度盘水平
B、B.水准管气泡居中
C、C.竖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D、

6、经纬仪在盘左位置时将望远镜大致置平,使其竖盘读数在0°左右,望远镜物镜端抬高时读数减少,其盘左的竖直角公式
A、A
B、B ,或者
C、C
D、D

7、测定一点竖直角时,若仪器高不同,但都瞄准目标同一位置,则所测竖直角
A、A.相同
B、B.不同
C、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

8、水准测量时,如用双面水准尺,观测程序采用“后-前-前-后”,其目的主要是消除( )
A、A. 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
B、B. 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误差的影响
C、C. 水准尺下沉误差的影响
D、D. 水准尺刻划误差的影响。

9、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为( )成正比例进行分配。
A、A.与测站数
B、B.与高差的大小
C、C. 与距离
D、D. 与距离或测站数

10、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
A、A =h(往)-h(返)
B、B
C、C 为终点高程,为起始点高程
D、D 为终点高程,为起始点高程

第十二周

第五章作业

1、控制测量课后习题

第十四周

第七章 单元测验

1、GPS卫星分布于( )个轨道面
A、3
B、4
C、5
D、6

2、GPS测量中,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是( )。
A、对流层延迟
B、接收机钟差
C、轨道误差
D、多路径误差

3、GPS RTK测量属于( )
A、相对定位
B、静态测量
C、单点定位
D、绝对定位

4、当GPS应用于水准测量时,( )
A、GPS方法可直接测定两点间的水准高差
B、GPS方法可直接测定待定点的水准高程
C、GPS相对定位方法测得的大地高差必须经过高程异常改正才能得到待定点的水准高程
D、GPS方法不能直接测定待定点的水准高程

5、一般而言,GNSS系统包括( )三部分
A、空间星座
B、地面监控站
C、用户接收机
D、卫星钟

6、GPS测量的误差源主要有( )
A、卫星轨道误差
B、接收机钟差
C、多路径效应
D、电离层延迟

7、GPS静态控制网测量技术属于( )
A、静态定位
B、相对定位
C、实时定位
D、事后定位

中国大学MOOC《测量学》2020年春季期末考试题

《测量学》2020年春季期末考试题-选择题

1、1、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 )。
A、96°
B、276°
C、6°
D、186°

2、2、在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的地形图上,如果按照指定坡度 i=5%,从坡脚A到坡顶B来选择路线,其通过相邻等高线时在图上的长度为( )
A、10mm
B、20mm
C、25mm
D、30mm

3、3、在地形图上表示的方法是用( )
A、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和注记
B、山脊、山谷、山顶、山脚
C、计曲线、首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D、地物符号和地貌符号

4、4、水准仪安置在与前后水准尺大约等距之处观测,其目的是( )
A、消除望远镜调焦引起误差;
B、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
C、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D、包含B、C两项的内容。

5、5、一条直线分两段丈量,它们的中误差分别为和,该直线丈量的中误差为( )
A、A.
B、B.
C、C.
D、D.

6、7、GPS测量中,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是( )。
A、对流层延迟
B、接收机钟差
C、轨道误差
D、多路径误差

7、三维激光扫描仪测距方式主要有
A、三角测距
B、相位测距
C、脉冲测距
D、目视测距

8、一般而言,GNSS系统包括( )
A、空间星座
B、地面监控站
C、用户接收机
D、测距码生成装置

《测量学》2020年春季期末考试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1、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通过应用全站仪进行水平角、竖直角和距离测量实验,你认为导致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简述“双面尺法”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

3、3.简述激光三维扫描测量任意点坐标(X,Y,Z)的基本计算原理。

4、三、计算题(共3题,共计30分。其中1、2题各5分,3题20分) 1.已知某点位于东经117°28’39’’,北纬42°42’05”, 试求该点所在的6度带、3度带带号以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

5、2. 已知某点位于3度带第37带,其自然坐标x=160 150m, y=1500m,试求该点3度带通用坐标和6度带通用坐标。

6、3、已知闭合导线各内角(右角)观测值及起始边方位角如下表,试求: ①闭合导线内角和∑β及闭合差fβ; ②改正后内角(填写表格第3列); ③各边坐标方位角(填写表格第4列); ④确定各边坐标增量(填写表格第6、7列); ⑤求坐标闭合差fx、fy、f,导线全长∑D及全长相对闭合差K; ⑥求各边坐标增量改正数(写在表格第6、7列坐标增量的上方); ⑦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填写表格第8、9列)。 点 号 内 角 观 测 值 °′ ″ 改正 后 内 角 °′ ″ 坐 标 方 位 角 °′ ″ 边 长 (m) 纵坐标 增 量 ΔX 横坐标 增 量 ΔY 改正后坐 标 增 量 ΔX ΔY 1 148 35 00 87.140 2 107 19 10 89.960 3 87 30 00 89.690 4 89 14 20 111.952 1 75 57 10 ∑β= ∑D= fx = fy = fβ= f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