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4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moo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18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54 min read

moo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18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绪论

绪论

1、马克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思主
A、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义基业答学说体系
B、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本原性质、目的理概论答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案慕案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课课科学体系
D、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后作普遍规律的学说

2、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马克
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主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义基业答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本原发展
B、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概论答学说体系
C、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案慕案性质、目的课课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3.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A、A.马克思主义哲学
B、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C.科学社会主义
D、D.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

4、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A.辩证法
B、B.历史观
C、C.劳动价值论
D、D.剩余价值论

5、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B.与时俱进
C、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D.科学性

6、6.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D.垄断资本主义

7、7.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C.科学社会主义
D、D.马克思主义哲学

8、8.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A.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
B、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A.德国古典哲学
B、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D.法国启蒙思想

10、1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A.亚当·斯密
B、B.大卫·李嘉图
C、C.马尔萨斯
D、D.西斯蒙

1.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和宣言发表170周年,请结合这两大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谈一谈你对马克思本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1、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和宣言发表170周年,请结合这两大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谈一谈你对马克思本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10、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3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1、2.3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3.4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3.4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4.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1、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确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1、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确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