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98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化工原理及实验(下)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19 min read

超星化工原理及实验(下)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第一章 蒸馏

1.1 蒸馏概论及两组分理想物系的超星气液平衡随堂测验

1、蒸馏操作分离混合物的化工依据是( )
A、依据混合物各组分之间的原理验下挥发度不同;
B、依据混合物各组分时间沸点不同;
C、及实依据混合物各组分之间的答案汽化热不同;
D、依据混合物各组分之间的学习溶解度不同。

2、通完两组分的整答理想物系,在一定压强在进行精馏操作,超星当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其自由度为( )
A、化工1
B、原理验下2
C、及实3
D、答案4

3、学习通过t-x(y)相图可以得出,通完混合物存在的状态有( )
A、气态和液态
B、气态、液态和气液共存
C、过热蒸汽、饱和蒸汽、气液共存、饱和液体和冷液体
D、露点线和泡点线

4、对于两组分理想物系,提高蒸馏操作的压强时,其相对挥发度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5、当两组分理想物系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气相温度( )液相温度,气相组成( )液相组成。
A、等于,等于
B、大于,等于
C、等于,大于
D、小于,大于

6、对于两组分理想物系来说,在x-y相图上的平衡曲线位于对角线的()
A、上方
B、下方
C、重合
D、不确定

7、两组分理想物系进行精馏普通精馏操作的时,其相对挥发度应( )
A、等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大于等于1

8、某二元混合物,若液相组成为0.45,相对应的泡点温度为t1,气相组成为0.45,相对应的露点温度为t2,则两个温度的关系为( )
A、相等
B、前者大于后者
C、前者小于后者
D、不确定

9、蒸馏操作分离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是因为它可以分离的物系有( )
A、气体混合物
B、液体混合物
C、固体混合物
D、非均相化合物

10、蒸馏操作按压力来分,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和减压(即真空操作),可以采用减压分离的有( )
A、热敏性物料
B、沸点很低的物系
C、沸点很高的物系
D、具有恒沸点的物系

11、有人说:A、B两组分液体混合物,用蒸馏方法加以分离,是因为A沸点低 于B沸点,所以造成挥发度差异。这句话对还是错?

1.2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随堂测验

1、如下关于平衡蒸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为连续操作;
B、宜用于各组分挥发性差异很大的物系;
C、原料必须是液态
D、适用于产品纯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2、对某二元理想溶液进行闪蒸操作,在一定压强下,若液相产品分率越高,则闪蒸罐内的温度( )
A、越低
B、越高
C、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视物系的性质而定
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3、进行二元混合物的平衡蒸馏,若进料中轻组分的含量增加,而进料量、蒸馏罐内的温度和压强保持不变,则汽相产品量(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4、一定压强下,在对二元物系进行简单蒸馏的过程中,蒸馏釜中溶液上方气相中重组分含量(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5、在一定压强下,在简单蒸馏过程中蒸馏釜内物料的温度(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6、对一股二元溶液分别采用简单蒸馏和平衡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若汽化率相同,则( )
A、简单蒸馏的分离效果好
B、平衡蒸馏的分离效果好
C、无法判断
D、一样好

7、简单蒸馏与平衡蒸馏相比,随着蒸馏过程的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非稳态的操作过程
B、都是稳态的操作过程
C、前者是稳态的,后者是非稳态
D、前者是非稳态的,后者是稳态的

8、如下关于简单蒸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时刻蒸馏釜内液相组成与气相组成满足相平衡关系;
B、某时刻蒸馏釜内液相组成与该时刻产生的气相组成满足相平衡关系;
C、蒸馏釜内液相组成与气相组成只在操作终了时刻满足相平衡关系;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通过简单蒸馏和平衡蒸馏无法获得高纯度产品,原因是( )
A、物系只经过一次部分气化和冷凝;
B、温度不能过高;
C、操作压强不能过低;
D、操作温度不能过高,同时操作压强不能过低。

1.3 精馏原理和流程随堂测验

1、如下关于二元连续精馏塔内浓度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塔顶到塔底,各板上气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依次降低,而液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依次升高;
B、从塔底至塔顶,各板上气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依次降低,液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也依次降低
C、从塔底至塔顶,各板上气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依次升高,而液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依次降低;
D、从塔底至塔顶,各板上气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依次升高,液相中轻组分的含量也依次升高。

2、如下关于二元连续精馏塔内温度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从塔底至塔顶,各板上物料的温度依次升高;
B、一般来说,从塔底至塔顶,各板上物料的温度依次降低;
C、一般来说,精馏段内从下向上各板物料温度逐渐降低,而提馏段内从下向上各板温度逐渐升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二元理想物系的连续精馏过程中,塔内理论板的位置与其上气、液相组成在物系的t~x~y图的位置对应关系是( )
A、理论板在塔内的位置越高,代表其上两相组成的点在和t~x~y线上的位置越高;
B、理论板在塔内的位置越高,代表其上两相组成的点在t~x~y线上的位置越低;
C、理论板在塔内的位置与t~x~y线上的点位置高低没有关系;
D、理论板在塔内的位置与t~x~y线上的点位置的关系取决物系的特性。

4、如下关于精馏塔塔顶冷凝器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使出塔蒸汽发生部分冷凝,提供塔内下降液体;
B、可以是列管式换热器;
C、经常使用冷却水作为冷源;
D、不是所有精馏过程必需的。

5、如下关于精馏塔塔底再沸器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使塔釜的液体发生汽化,提供塔内上升蒸汽;
B、可以是管壳式换热器;
C、经常使用水蒸汽作为加热剂;
D、是所有精馏过程必需的。

6、二元理想物系的精馏过程,气液两相在塔板上进行气液接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入该塔板时的气相温度低于液相温度;
B、气液两相接触时是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转入气相而气相中的难挥发组分转入液相同时进行的过程;
C、气相中的难挥发组分转入液相的过程;
D、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转入气相的过程。

1.4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随堂测验

1、如下哪一项是精馏和平衡蒸馏的相同之处( )
A、产品组成都不服从相平衡关系;
B、产品组成都服从相平衡关系;
C、原料都是液态的;
D、一般都采用连续操作。

2、二元连续精馏塔的塔顶馏液组成和塔釜液组成( )
A、只满足全塔物料衡算关系;
B、只满足相平衡关系;
C、既满足全塔物料衡算关系,又满足相平衡关系;
D、既不满足全塔物料衡算关系,又不满足相平衡关系。

3、塔顶产品采出率与塔顶轻组分回收率相比较( )
A、.前者高;
B、后者高
C、两者一样
D、无法比较

4、满足恒摩尔流假定成立的最主要条件是( )
A、各组分的摩尔汽化热相等;
B、气液接触时因温度不同而交换的显热可以忽略;
C、忽略热损失
D、以上都是

5、某个二元连续精馏塔的设计任务描述:原料组成为0.5(轻组分摩尔分数,下同),塔顶产品组成为0.92,规定塔顶产品采出率为0.55。该任务制定得是否合理( )
A、不合理
B、合理
C、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D、需要根据塔釜的组成来确定

6、关于恒摩尔流假设正确的说法为( )
A、任一塔段内气相流量与液相流量均相等
B、不同塔段内的气相流量相等,液相流量也相等;
C、同一塔段内的气相摩尔流量相等,同时液相摩尔流量也相等;
D、同一塔段内的气相质量流量相等,同时液相质量流量也相等。

7、在二元连续精馏塔中,某段塔的操作线为直线的条件是( )
A、恒摩尔流假定成立;
B、待分离的物系是理想物系;
C、原料不能从塔顶或塔底加入;
D、稳态操作。

8、如下关于二元连续精馏塔操作方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描述相邻两板间汽相和液相组成之间的关系;
B、描述某板上升蒸汽与上一板下降液体组成之间的关系;
C、描述某板下降液体与下一板上升蒸汽组成之间的关系;
D、描述进入某板的蒸汽和液体组成之间的关系。

9、关于理论板的说法正确的有()
A、离开理论板的气液两相互成平衡;
B、离开理论板的气液两相温度相等;
C、理论板上气液传质和传热阻力均为零;
D、理论板的板效率为100%。

10、理论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计算方便而已。

11、二元连续精馏操作中,精馏段的操作线斜率总是小于1,提馏段测操作线斜率总是大于1。

1.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进料热状况参数的影响随堂测验

1、对于二元连续精馏塔,能造成提馏段液相摩尔流量比精馏段液相摩尔与进料摩尔流量之和还大的进料热状态是( )
A、冷夜进料
B、饱和液体进料
C、气液混合物进料
D、饱和蒸汽进料

2、对于二元连续普通精馏塔,能造成提馏段气相摩尔流量比精馏段气相摩尔流量小的进料热状态有几种( )
A、1
B、2
C、3
D、4

3、二元连续精馏过程中,若进料热状况变化时,将使( )
A、平衡线发生变化
B、操作线与q线变化
C、平衡线与q线变化
D、平衡线与操作线

4、关于二元连续精馏塔的进料温度,如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进料组成一定时,过热蒸汽的进料温度高于其他进料热状态;
B、进料组成一定时,汽-液混合物的进料温度与其中两相的摩尔比有关;
C、进料组成一定时,饱和蒸汽的进料温度与饱和液体的进料温度相同;
D、同样是饱和蒸汽进料,进料中轻组分含量越高,则进料温度越低。

5、q值的大小其实就是原料液当中液相所占的比例大小,这句话在哪几个进料情况下成立( )
A、冷夜进料
B、饱和液体进料
C、气液混合物进料
D、饱和蒸汽进料

6、某同学推导出一个二元连续精馏塔精馏段的操作方程为y=0.75x+0.3

1.6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理论板层数的计算随堂测验

1、对于采用分凝器+全凝器的二元连续精馏塔,馏出液与回流液相比,轻组分含量较低的是( )
A、馏出液;
B、回流液;
C、两者轻组分含量相同;
D、无法确定。

2、对于采用分凝器+全凝器的二元连续精馏塔,如提高分凝器的操作温度,则馏出液中轻组分的含量将( )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无法确定。

3、二元连续精馏塔,塔顶泡点回流、塔釜间接蒸汽加热,忽略热损失,如塔顶蒸汽的冷凝相变焓和塔釜液的相变焓近似相等,则( )
A、再沸器的热负荷大于冷凝器的热负荷;
B、再沸器的热负荷等于冷凝器的热负荷;
C、再沸器的热负荷小于冷凝器的热负荷;
D、哪个换热器热负荷较大还与别的因素有关。

4、二元连续精馏塔,塔顶泡点回流,塔釜间接蒸汽加热。如使进料的q值减小而保持回流比不变,则再沸器加热蒸汽用量(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5、图解法求二元连续精馏塔的理论板数,在从(xD,xD)出发向(xW,xW)作梯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一条水平线相当于使用一次相平衡关系,作一条垂直线相当于使用一次物料衡算关系;
B、作一条水平线相当于使用一次物料衡算关系,作一条垂直线相当于使用一次相平衡关系;
C、作水平线和垂直线相当于使用物料衡算关系;
D、作水平线和垂直线相当于使用平衡关系;

6、某二元连续精馏塔,塔顶采用分凝器,塔底间接蒸汽加热,完成分离任务需要理论板数为N,则塔内的理论板数为( )
A、N
B、N-1
C、N-2
D、N-3

7、同样的回流比下,完成同样的分离任务需要的理论板数最多的进料热状况是( )
A、冷液
B、饱和液体
C、过热蒸汽
D、气液混合物

8、下列设备中能起到一块理论板分离作用的是( ) (1)再沸器;(2)全凝器;(3)分凝器
A、(1)和(2)
B、(2)和(3)
C、(1)和(3)
D、(1)、(2)和(3)

9、某连续精馏塔设计时,回流比R一定,如将原来泡点回流改成冷液回流,其他设计条件不变,则所需理论板数(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10、某连续精馏塔设计时,若xF、xD和xW一定时,求解理论板数与下列参数中的( )无关。
A、操作压强
B、回流比
C、进料热状况
D、进料量

11、塔底温度高于塔顶温度的原因有( )
A、塔顶易挥发组分的浓度高于塔底的
B、塔底热负荷大的原因
C、塔底压强大的原因
D、以上都是

12、图解法求二元连续精馏塔的理论板数,所作梯级跨过d点时应更换操作线。如下各项中,会影响d点位置的有?( )
A、回流比;
B、原料组成;
C、相对挥发度;
D、进料热状态。

13、图解梯级法作理论板数时,操作线离平衡线之间的距离越远,推动力越大,作出的理论板数越少。

1.7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回流比和最小回流比随堂测验

1、设计二元连续精馏塔时,如果选择采用较大的回流比,则( )
A、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液气比都增大;
B、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液气比都减小;
C、精馏段液气比减小,提馏段液气比增大;
D、精馏段液气比增大,提馏段液气比减小

2、如下关于最小回流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精馏塔使用的回流比低于最小回流比时将无法操作;
B、设计精馏塔时,最小回流比使达到分离要求所需要的理论板数为无穷多;
C、对于二元连续精馏塔,达到最小回流比时两操作线的交点落在平衡线上;
D、设计二元连续精馏塔时,最小回流比的大小与进料热状态无关。

3、对于二元理想物系连续精馏塔,物系的相对挥发度越大,则最小回流比( )
A、不变;
B、越大;
C、越小;
D、不确定。

4、设计二元理想物系的连续精馏塔时,要求的xD值越高,则最小回流比(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不确定

5、在进行二元连续精馏塔的设计时,最小回流比( )
A、有设计者指定其值
B、有设计者计算其值
C、有操作者指定其值
D、有操作者计算其值

6、一个设计者在设计精馏塔时,如果他计算出的最小回流比越大,则说明( )
A、分离任务越难完成;
B、分离任务越易完成;
C、最小回流比的大小不能说明分离任务的难易程度;
D、无法确定。

7、精馏塔在开工过程中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全回流操作,主要原因是( )
A、塔内建立合理、稳定的气、液相浓度分布需要一段时间;
B、塔体和塔板的预热需要一段时间;
C、等待下游设备接受精馏塔的馏出液和釜液;
D、等待上游设备将原料送来。

8、设计精馏塔时,回流比对理论板数的影响规律时,( )
A、增大回流比,理论板数减小,且随回流比的增大,这种关系越来越明显;
B、增大回流比,理论板数减小,但随回流比的增大,这种关系越来越不明显;
C、增大回流比,理论板数增大,且随回流比的增大,这种关系越来越明显;
D、增大回流比,理论板数增大,但随回流比的增大,这种关系越来越不明显。

9、设计二元连续精馏塔时,最小回流比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
A、被分离物系的相平衡关系;
B、分离要求;
C、进料组成和热状态;
D、原料液流量。

10、设计二元连续精馏塔时,其他条件不变,q值越大时,则最小回流比( )
A、不变
B、越小
C、越大
D、无关

1.9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随堂测验

1、在二元连续精馏塔中,回流比相同时,采用过冷回流液入塔与饱和回流液入塔相比,如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前者具有更大的塔内下降液体量;
B、前者具有更大的塔内上升蒸汽量;
C、因回流比相同,操作中两者的能耗相同;
D、塔板数相同时,前者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

2、操作中,若V’下降,而回流量L和进料状态(F、xf,q)扔保持不变,则R( ),xD( ),xW将( )。
A、增大,增大,下降
B、增大,下降、下降
C、增大、增大,增大
D、下降、减小、增大

3、精馏塔设计时,若F、xF、xD、xW、V均一定,若进料从饱和液体进料变为冷夜进料,则NT(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4、若连续精馏塔设计时,回流比R一定,如将原来泡点回流改为冷夜回流,其他设计条件不变,则所需理论板数(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5、对于采用分凝器+全凝器的二元连续精馏塔,馏出液与回流液相比,轻组分含量较低的是( )
A、馏出液;
B、回流液;
C、两者轻组分含量相同;
D、无法确定。

6、对于采用分凝器+全凝器的二元连续精馏塔,如提高分凝器的操作温度,则馏出液中轻组分的含量将(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7、用精馏塔完成分离任务所需理论板数NT为8(包括再沸器),若全塔效率ET为50%,则塔内实际板数为( )。
A、16层
B、12层
C、14层
D、无法确定

8、在某精馏塔中,分离物系相对挥发度为2.5的两组分溶液,操作回流比为3,若测得精馏段第2、3层塔板(从塔顶往下计)的液相组成x2=0.45,x3=0.4,馏出液组成xD为0.96(以上均为摩尔分数),则第3层板的气相默弗里效率Emv3=( )
A、50%
B、60%
C、46%
D、44%

9、分离某两组分混合物,进料量为100kmol/h,组成xF为0.6,若要求馏出液组成xD不小于0.9,则最大馏出液量为( )kmol/h。
A、66.7
B、60
C、90
D、不能确定。

10、在连续操作的板式精馏塔中分离苯-甲苯混合液,其相对挥发度为2.5,在全回流条件下测得相邻板上的液相组成分别为0.41和0.57,则较低板的单板效率Emv为( )。
A、67%
B、66%
C、71.1%
D、56%

蒸馏单元测试

1、已知q=1.1,则加料中液体量与总加料的质量比是 .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无法确定

2、设计连续精馏塔时,欲保持馏出液组成xD和易挥发组分的回收率不变,试定性判断改变如下操作参数(其他参数不变)时理论板将如何变化: (1)增大回流比R (2)提高操作压强p (3)提高加料温度xF
A、减少,增大,减少
B、减少,减少,增大
C、减少,增大,增大
D、增大,减少,增大

3、某连续精馏塔,若精馏段操作线的截距为0,则精馏段操作线斜率为 ,提馏段操作线斜率为 ,回流比为 ,馏出液量为 。
A、1,1,无穷大,0
B、大于1,小于1,最小回流比,0
C、1,1,适宜回流比,无法确定
D、大于1,小于1,无法判断,无法确定

4、根据吉利兰(Gilland)关联图可知:当(R-Rmin)/(R+1)=1.0时,R= ,N= 。
A、Rmin,Nmin
B、无穷大,Nmin
C、Rmin,无穷多
D、适宜回流比,无法确定

5、在精馏塔中,加料板以上(不包括加料板)的塔部分称为 。
A、精馏段
B、提馏段
C、进料板
D、混合段

6、回流比的下限值为_____。
A、内回流
B、外回流
C、全回流
D、最小回流比

7、在再沸器中溶液 而产生上升蒸气,是精馏得以连续稳定操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A、全部冷凝
B、部分冷凝
C、部分汽化
D、全部汽化

8、某精馏塔,塔顶采用分凝器,分凝器的冷凝液回流入塔,已知精馏塔塔顶蒸气温度为T1,回流液温度为T0,则T1_______T0。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9、操作中的精馏塔,保持F,q,xD,xW,V不变,减小xF,则________。
A、D 增大,R减小
B、D不变,R增加
C、D减小,R增加
D、D减小,R不变

10、某二元混合物要求用精馏方法分离,规定产品浓度为xD,xW。如进料为xF1时,最小回流比为Rm1,若进料为xF2时,相应为Rm2,现xF1<xF2,则_________。
A、Rm1<Rm2
B、Rm1=Rm2
C、Rm1>Rm2
D、无法确定

11、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A=0.6,相应的泡点为t1,与之相平衡的气相组成为yA=0.7,相应的露点组成为t2,则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判断

12、精馏分离α=2.5的二元理想混合液,已知回流比R=3,塔顶xD=0.96,测得第三层塔板(精馏段)的下降液体浓度为0.4,第二层板下降液体浓度为0.45,则第三层塔板的气相单板效率EMV为_________。
A、22.2%
B、34.1%
C、44.1%
D、107.5%

13、精馏过程的操作线为直线,主要基于_________。
A、恒摩尔流假设
B、理论板的假设
C、理想物系
D、稳态操作

14、连续精馏塔操作中,如加料状况与塔顶产量D不变,而调节回流比小于最小回流比,则________。
A、xD、xW均增加
B、xD、xW均不变
C、不能操作
D、xD减小,xW增加

15、精馏塔操作中保持F、xF、q、L不变,而增大塔釜上升蒸气量,则_________。
A、R减小,xD减小,xW减小,L/V减小
B、R减小,xD增大,xW减小,L/V减小
C、R增大,xD减小,xW减小,L/V减小
D、R增大,xD增大,xW减小,L/V减小

16、如图所示三种精馏塔塔顶第一块板上升的气相组成y1相同,回流比R=2,论断正确的是_________。
A、xD2>xD3>xD1
B、xD3>xD2>xD1
C、xL2>xL3>xL1
D、xL1>xL2>xL3

17、在原料量和组成相同的条件下,用简单蒸馏所得气相组成为xD1,用平衡蒸馏的气相组成为xD2,若两种蒸馏方法所得的气相量相同,则( )
A、xD1xD2
B、xD1=xD2
C、xD1xD2
D、不能判断

18、在精馏塔的图解计算中,若进料热状况变化,将使( )
A、平衡线发生变化
B、操作线和q线变化
C、平衡线和q线变化
D、平衡线和操作线

19、在精馏塔中有塔顶往下的第n-1、n、n+1层理论板,其气相组成关系为( )
A、yn-1ynyn+1
B、yn-1ynyn+1
C、yn-1=yn=yn+1
D、不确定

20、用精馏塔完成分离任务所需理论板数NT为8(包括再沸器),若全塔效率ET为50%,则塔内实际板数为()
A、16
B、14
C、12
D、无法确定

21、在连续精馏中分离某两组分物系,该物系的相对挥发度为2.5,原料组成为0.45(摩尔分数,下同),进料为气液混合物,气液比为1:2,则原料中气相和液相组成分别为( )和( )。
A、0.6,0.35
B、0.375,06
C、0.6,0.375
D、0.5,0.375

22、某连续精馏塔设计时,若xF、xD和xW一定,求解理论板数与下列参数中( )无关。
A、操作压强
B、回流比
C、进料温度
D、进料量

23、某连续精馏塔设计时,回流比R一定,如将原来泡点回流改为冷夜回流,其他设计条件不变,则所需理论板数(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24、用一精馏塔分离二元理想液体混合物,进料量为100kmol/h,易挥发组分浓度xF为0.5,原料以气液混合物进料,气液比为1,塔顶泡点回流,操作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1.2倍,塔顶产品浓度为0.95,塔釜浓度为0.05,间接蒸汽加热,相对挥发度为3.0,则离开塔顶第二块板的蒸汽组成为( )
A、0.899
B、0.925
C、0.800
D、0.789

25、由一层理论板与塔釜组成的连续精馏塔,每小时向塔釜加入含甲醇40%(摩尔分率)的甲醇水溶液100kmol,塔顶采用全凝器,塔釜间接蒸汽加热,回流比R=3,要求塔顶馏出液组成xD=0.84,在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0.45x+0.55,则塔釜xW的组成为( )
A、0.231
B、0.318
C、0.30
D、0.33

26、回流比相同时,塔顶回流液体的温度越高,分离效果越好。( )

27、对于普通物系,原料组成浓度越低塔顶产品达到同样浓度所需要的最小回流比越大。( )

28、用图解法求理论板数时,相关参数有:F、xF、q、R、α、D、xD。( )

29、在精馏塔内任意1块理论板,其气相露点大于液相泡点。( )

30、完成一个精馏操作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上升蒸汽。( )

31、精馏塔进料存在最佳进料位置,偏离适宜的进料位置,将达不到预期的分离程度。( )

32、进料温度越高,完成同样的分离任务需要的理论板数越少。( )

33、平衡蒸馏可以采取连续操作,间歇蒸馏时非稳态的间歇操作。( )

34、理论数的求解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逐板计算和梯级图解。( )

35、组分A和B的相对挥发度α=1的混合溶液不能用普通精馏的方法分离。( )

第二章 吸收

2.1 吸收概述随堂测验

1、利用吸收分离气体混合物的依据是( )
A、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性差异;
B、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C、混合物中各组分相际传质推动力的差异;
D、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扩散系数的差异。

2、如下哪一项不属于工业吸收操作( )
A、用液态烃捕集裂解气中的丙烯等;
B、在-40℃下用甲醇洗合成气,脱除其中的CO2和H2S等;
C、工业上由空气制取氮气和氧气;
D、稀硫酸和三氧化硫制得发烟硫酸。

3、如下哪一组条件最有利于吸收( )
A、高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低温、高压。

4、如下哪一组条件最有利于解吸 ()
A、高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低温、高压。

5、对于吸收过程,当吸收剂温度提高时,相际传质推动力(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6、如下各项属于物理吸收的有( )
A、用液氮净化氨合成气,脱除其中的CO;
B、用液态烃捕集裂解气中的丙烯等;
C、用乙醇胺溶液吸收烟气中的CO2;
D、溶剂油吸收煤焦油中的甲苯和二甲苯等苯系物质。

7、关于吸收和精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精馏能够直接获得所需的产品,而吸收需要进一步分离操作;
B、精馏的耗能一般比吸收大;
C、精馏属于等分子双向扩散过程,吸收属于单向扩散过程;
D、二者产生第二相的方法不同。

2.2 气液相平衡随堂测验

1、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吸收过程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自由度为( )
A、1
B、2
C、3
D、4

2、下列气体在水当中属于易溶气体的是()
A、氨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氧气

3、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的大小标明了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

4、当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说明溶质在气液两相停止了运动。

5、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气体的达到相同的溶解度时对应的气相分压越大,说明该气体越易溶。

6、加压降温有利于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减压增温不利于气体的溶解。

2.3 亨利定律随堂测验

1、关于亨利定律一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理想物系,亨利系数等于该物质的饱和蒸气压;
B、亨利定律用来描述的是稀溶液上方的分压与该溶质在液相中的组成之间的关系;
C、亨利系数在所有浓度范围内均为定值;
D、亨利系数是由实验测定的

2、对于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降低时,亨利系数E将( ),相平衡常数将( ),溶解度系数将( )。
A、不变,增大,减小
B、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减小,不变

3、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值很小,说明该气体为( )气体。
A、难溶
B、易溶
C、中等难度溶解
D、无法确定

4、在吸收塔的任一界面上,溶质在气液两相的组成分别为yi和xi,若平衡关系为y*=mx,则该界面上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吸收推动力为( )
A、yi-xi
B、xi-yi
C、yi-y*
D、x*-xi

5、若溶质在气相当中的浓度为0.025(摩尔分数,下同),液相中的浓度为0.02,平衡关系为y*=1.5x,则气液两相接触时将发生( )。
A、吸收
B、解吸
C、气液平衡
D、不确定

6、以净化气体为目的的逆流吸收操作,入塔气体的浓度为y1,吸收剂的入塔浓度为x2,平衡关系为y*=mx,则在塔高为无穷高的吸收过程中,出塔气体的极限浓度为( )。
A、0
B、y2
C、mx2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7、在做吸收剂的选择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 )。
A、溶解度
B、选择性
C、挥发度
D、黏性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2.4 传质机理随堂测验

1、双膜理论是将整个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 )。
A、气膜内部的分子扩散过程
B、液膜内部的分子扩散过程
C、气膜、液膜以及相界面上的分子扩散过程
D、通过气、液两相内部两有效停滞膜内的分子扩散过程。

2、一般而言,两组分A、B的等摩尔相互扩散过程体现在( )单元操作中,而组分A在B中的单向扩散体现在( )单元操作中。
A、吸收,精馏
B、吸收,萃取
C、精馏,吸收
D、精馏,萃取

3、漂流因数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其值一般( )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无法确定

4、同一物质在气相当中的扩散系数与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相差( )
A、4个数量级
B、5个数量级
C、3个数量级
D、较小

5、对于一定的气体物质,扩散系数与操作总压成( ),而与绝对温度的3/2次方成( )。
A、正比,反比
B、正比,正比
C、反比,反比
D、反比,正比

6、物质A的扩散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物质A的本身性质;
B、所在的介质;
C、操作压力
D、操作温度

7、菲克定律描述的是分子扩散规律,与我们之前学的哪个定律类似( )
A、牛顿黏性定律
B、牛顿冷却定律
C、傅里叶定律
D、康采尼方程

2.5 吸收速率方程式随堂测验

1、含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中,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组成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组成的差值为( )
A、负值
B、正值
C、零
D、不能确定

2、某吸收过程,已知气膜吸收系数为kY为2kmol/(m2h),液膜吸收系数kx为4kmol/(m2h),由此可判断该过程为( )
A、气膜控制
B、液膜控制
C、双膜控制
D、不能确定

3、在吸收过程中,若降低吸收剂用量,对气膜控制来说,总吸收系数Ky值将( ),对液膜控制来说,总吸收系数Ky值将( )。
A、几乎不变,增大
B、几乎不变,减小
C、减小,增大
D、减小,几乎不变

4、在吸收塔某截面处,气相主体组成为0.025(摩尔比下同),液相主体组成为0.01。若气相总吸收系数KY为1.5kmol/(m2h),气膜吸收系数kY为2kmol/(m2h),气液平衡关系为Y=0.5X,则该处气液界面上的气相组成为Yi为( )
A、0.02
B、0.01
C、0.015
D、0.005

5、常压下用清水逆流吸收空气中的CO2,当清水用量增加时,气相总传质系数(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6、对于服从亨利定律的系统,如下哪一项可造成吸收过程受液膜控制( )
A、H很高;
B、E很大;
C、m很小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在使用总吸收速率方程式时,要求平衡关系为( )
A、直线;
B、曲线;
C、直线或者曲线;
D、无所谓。

8、在吸收过程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的表示方法有( )
A、Y-Y*
B、X*-X
C、Y-Yi
D、Xi-X

9、当稳态的吸收过程为气相阻力控制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Kyky;
B、总传质阻力近似等于气相传质阻力;
C、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总推动力近似等于气相分推动力;
D、总传质速率近似等于气相传质速率

10、所有的吸收速率方程式都是等价的,都可以计算全塔内的吸收速率的大小。

2.7 操作线方程和液气比随堂测验

1、提高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压强,则全塔平均传质推动力(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在低浓度气体吸收塔中,相际传质推动力从塔底向塔顶(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3、气相和液相流量都一定时,下列关于是逆流吸收与并流吸收的不同之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操作线斜率;
B、两相进料位置;
C、液气比;
D、全塔平均传质推动力;

4、一般来说,并流吸收时,( )
A、气体和液体都从塔顶进料;
B、气体和液体都从塔底进料;
C、气体从塔底进料,液体从塔顶进料;
D、气体从塔顶进料,液体从塔底进料;

5、逆流吸收塔中,若入塔混合气流量有所增加,操作线的斜率( )
A、增大;
B、减小
C、基本不变
D、不确定

6、在有关低浓度气体吸收塔的计算中,全塔物料衡算式的用途是( )
A、确定液气比;
B、确定塔径;
C、确定尾气组成;
D、确定吸收液组成;

7、在设计低浓度气体吸收塔时,如下各项中对操作方程没有影响的有( )
A、液气比;
B、塔的操作条件;
C、塔的结构;
D、物系的性质;

8、如下各项中,对最大吸收率有影响的有( )
A、液气比
B、操作条件
C、吸收剂入塔的浓度
D、塔的结构类型

2.8.2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随堂测验

1、传质单元数越大,说明吸收任务( )
A、越难完成
B、越容易完成
C、二者没有关系
D、无法判断

2、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相流量V越大,HOG越大;
B、气相流量气相流量V越大,HOG越小;
C、二者没有关系
D、无法判断

3、在相际传质被气膜控制的吸收塔中,若提高操作压强,则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
A、越大
B、无关
C、越小
D、不确定

4、传质过程受液膜控制的逆流吸收塔中,若入塔混合气流量有所增加,则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
A、增大
B、减小
C、无关
D、不确定

5、设计填料吸收塔时,若选择的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值时,( )
A、吸收率趋向最高;
B、设计结果趋向最经济;
C、传质推动力趋向最大;
D、达到分离要求所需填料层高趋向无穷。

6、对于吸收塔的设计型问题,操作线的( )
A、上端点固定
B、下端点固定
C、都不固定
D、无法确定

7、逆流填料吸收塔中,如操作线和平衡线都为直线,且前者的斜率小于后者,当塔高为无穷时,该塔的气、液两相在何处达到相平衡?( )
A、塔底
B、塔顶
C、塔的中间某一部位
D、无法判断

8、逆流填料吸收塔中,操作线为直线,若保持气、液相流量不变而增加填料层高度,则操作线( )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垂直下移
D、水平右移

9、常压下用清水逆流吸收空气中的CO2,当清水用量增加时,尾气中CO2的含量(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10、常压下用清水逆流吸收空气中的CO2,当清水用量增加时,出塔水中CO2含量(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1、在低浓度气体填料吸收塔内,如下各项中与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有关的有( )
A、液气比
B、吸收率
C、操作条件
D、吸收剂入塔浓度

12、对于低浓度气体吸收,且平衡线为直线,当吸收因数等于1时,如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操作线平行于平衡线
B、塔内传质推动力处处相等
C、塔内液相组成等于气相组成
D、塔内传质速率近似相等

13、在低浓度气体填料吸收塔内,如下各项中与气相总传质高度有关的有( )
A、气相流量
B、液相流量
C、吸收率
D、操作温度和压力

14、设计填料吸收塔时,如下各项中与选取的填料类型无关的有( )
A、传质单元数
B、传质单元高度
C、吸收因数
D、填料层高度

吸收单元测试

1、比较温度、压力对亨利系数、溶解度常数及相平衡常数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亨利系数E_________,相平衡常数m_________,系数H_________。
A、增大,增大,不变
B、增大,增大,减小
C、减小,减小,增大
D、增大,不变,减小

2、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加时,亨利系数E_________,相平衡常数m________,溶解度系数H________。
A、不变,减小,不变
B、不变,不变,减小
C、不变,增大,不变
D、增大,减小,不变

3、利用气体混合物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而使气体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操作称为_________。
A、精馏
B、萃取
C、吸收
D、以上都可以

4、对于具有中等溶解度的气体吸收过程,要提高吸收系数,应减小_________的阻力。
A、气膜
B、液膜
C、气膜和液膜
D、相界面上

5、某吸收任务的操作液气比、气体进出口浓度、吸收剂进口温度、操作压力、吸收剂入塔浓度已确定,若设计时选用性质优良的填料,则________。
A、所需传质单元数减小,填料层高度降低
B、所需传质单元数不变,填料层高度降低
C、所需传质单元数减少,填料层高度不变
D、所需传质单元数不变,填料层高度不变

6、描述分子扩散的实验定律是_________。
A、牛顿黏性定律
B、傅里叶定律
C、拉乌尔定律
D、菲克定律

7、某吸收过程,气相传质分系数ky=0.000 4 kmol/(m2?s),液相传质分系数kx=0.0006 kmol/(m2?s),由此可知该过程为_________。
A、气膜控制
B、液膜控制
C、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D、双膜控制

8、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A、用水吸收氨属难溶气体的吸收,为液膜阻力控制
B、常压下用水吸收二氧化碳属难溶气体的吸收,为气膜阻力控制
C、用水吸收氧属难溶气体的吸收,为液膜阻力控制
D、用水吸收二氧化硫为具有中等溶解度的气体吸收,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忽略

9、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在操作范围内,平衡关系满足亨利定律,逆流操作。当入塔气体浓度y1上升,而其他入塔条件不变,则气体出塔浓度y2和吸收率η的变化为_________。
A、y2下降,η上升
B、y2上升,η下降
C、y2上升,η不变
D、y2上升,η变化不确定

10、最大吸收率ηmax与_______无关。
A、液气比
B、液体入塔浓度
C、相平衡常数m
D、不溶气体

11、下述分离过程中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是______。
A、萃取
B、吸收
C、精馏
D、过滤

12、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
A、板式塔内气液逐级接触,填料塔内气液连续接触
B、精馏用板式塔,吸收用填料塔
C、精馏既可以用板式塔,也可以用填料塔
D、吸收既可以用板式塔,也可以用填料塔

13、通常所讨论的吸收操作中,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为完成一定的任务______。
A、回收率趋向最高
B、吸收推动力趋向最大
C、总费用最低
D、填料层高度趋向无穷大

14、吸收塔操作时,若脱吸因数S增加,而气液进口组成不变,则溶质回收率将______,而出塔液体浓度将______。
A、增大,减小
B、减小,减小
C、增大,不确定
D、减小,不确定

15、低浓度逆流吸收塔设计中,若气体流量、进出口组成及液体进口组成一定,减小吸收剂用量,传质推动力将_________。
A、减小
B、不变
C、增大
D、不确定

16、20.某逆流吸收塔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易溶组分,设备高为无穷大,入塔y1=8%(体积),平衡关系y=2x。问液气比为2.5时,吸收率为_________,液气比为1.5时,吸收率为_________。
A、100%,75%
B、100%,80%
C、75%,80%
D、75%,100%

17、在逆流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组分,其液气比L/V为2.85,平衡关系为Y=1.5X(X、Y为摩尔比),溶质的回收率为95%,则液气比与最小液气比之比为( )
A、3
B、2
C、1.8
D、1.5

18、在逆流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当进塔气体组成Y1增大时,其他条件不变,则出塔气体组成Y2( ),吸收率( )
A、增大,增大
B、增大,不变
C、增大,减小
D、减小,不变

19、填料吸收塔操作中,物系相平衡常数m为0.1,若kYa=kXa=0.026kmol/(m3.s),且可视为kY,则气体流量增大一倍时,吸收总阻力减小的百分数为( )
A、65%
B、35%
C、30%
D、40%

20、在逆流吸收操作的填料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溶质A,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Y=mX,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1.2m,若要求吸收率为90%,则所需的填料层高度为( )m。
A、6
B、5.57
C、7
D、5

21、计算填料吸收塔时,其N的含意时传质单元高度。( )

22、吸收过程中,当操作线与平衡线相切或者相交时所用的吸收剂最少,吸收推动力最大。( )

23、填料吸收塔的吸收面积,即为塔的截面积。( )

24、在进行吸收操作时,在塔内任一截面上,吸收质在气相的分压总是高于其他接触的液相平衡分压,所以在x-y图上,吸收操作线的位置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

25、惰性气体和吸收剂在吸收过程前后的物质的量是不变的。( )

26、减压和升温使气体的溶解度下降,故减压升温有利于解吸操作。( )

27、由于温度对溶解度系数有影响,温度升高,溶解度系数越小,所以升温有利于解吸。( )

28、对于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当气速一定时,增大吸收剂的比用量(即液气比),则出塔溶液浓度降低吸收推动力增大。( )

29、亨利定律的表达式之一为Pr=Ex,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值很大,说明该气为易溶气体。( )

30、工业上吸收一般是在吸收塔中进行的。像传热一样,气液间逆流操作有利于吸收完全并可获得较大的吸收推动力。( )

31、吸收操作线的方程式,斜率是L/V。( )

32、按双膜理论,在相界面处,吸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达平衡,即认为界面上没有阻力。( )

第五章 干燥

5.1 .1 湿空气的性质随堂测验

1、如下哪一项不是机械去湿的特点()
A、去湿不彻底;
B、涉及多种传递过程;
C、操作费用低;
D、能去除高湿含量物料中的大部分水分。

2、对流干燥是热、质同时传递过程,指的是()
A、从干燥介质到物料的对流传热、从干燥介质到物料的对流传质;
B、从物料到干燥介质的对流传热、从物料到干燥介质的对流传质;
C、从干燥介质到物料的对流传热、从物料到干燥介质的对流传质;
D、从物料到干燥介质的对流传热、从干燥介质到物料的对流传质。

3、以水为湿分,空气为介质的干燥过程,传质推动力是()
A、固体物料水含量与空气湿度的差;
B、物料水的蒸汽压与空气中水汽分压之差;
C、物料内部与物料表面水分含量之差;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总压一定时,空气的湿度与如下哪一个性质参数一一对应?()
A、水汽分压;
B、相对湿度
C、温度
D、湿球温度

5、一定总压下的湿空气,其饱和湿度取决于其()
A、温度
B、湿度
C、湿球温度
D、水汽分压

6、湿空气的密度ρ可用比体积v和湿度H表示为()
A、ρ=1+H/v
B、ρ=(1+H)/v
C、ρ=1/v+H
D、ρ=(1+v)/H

7、对于温度和湿度一定的不饱和空气,其相对湿度与其总压()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不确定

8、温度一定时,湿空气的总压增加,则其相对湿度()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9、空气的饱和湿度是如下哪一项的函数?()
A、总压和温度;
B、总压和露点温度;
C、总压和湿球温度;
D、总压或者温度

10、将某股湿空气等湿冷却至其露点温度,再继续向其提供冷量,则会出现的现象是()
A、空气湿度不变,温度不变;
B、空气湿度不变,温度继续降低;
C、析出液态水,空气温度不变;
D、析出液态水,空气温度继续降低。

11、一定湿度下,当空气的温度升高时,其露点温度将()
A、升高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12、当空气的湿度一定而总压增加时,则空气的露点温度将()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13、对于空气-水系统,关于湿球温度和绝热饱和温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函数
B、二者仅仅是数值上相等;
C、二者均是空气的温度
D、前者是热水的冷却过程,后者是热气体的水冷过程。

14、测量空气湿球温度时,要求空气流速要足够高、温度不能太高,主要是为了()
A、缩短实验时间;
B、削弱导热、辐射等传热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保护温度计;
D、使湿纱布表面保持润湿。

15、不饱和空气进入绝热饱和塔后,在其中经历的过程可简述为()
A、绝热、增湿、降温、等焓;
B、绝热、增湿、升温、不等焓
C、绝热、增湿、降温、不等焓
D、绝热、增湿、升温、等焓

16、不饱和空气的干球温度(t)、湿球温度(tw)、绝热饱和温度(tas)、露点温度(td)的相对大小关系是:()
A、t >td> tw >tas ;
B、tw > t> tas >td;
C、t >tw = td > tas;
D、t >tw =tas >td;

17、如下哪一项可作为测量空气中水汽分压的方法?()
A、空气的湿球温度;
B、空气的温度;
C、空气的露点温度;
D、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

18、下哪一项数值与空气的温度无关()
A、绝热饱和温度;
B、湿球温度;
C、相对湿度;
D、露点温度。

19、如下各项中属于干燥去湿特点的是()
A、热能消耗高
B、湿分发生相变;
C、涉及多种传递过程;
D、去湿彻底。

20、关于饱和空气,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A、湿度为饱和湿度;
B、相对湿度为100%;
C、水汽分压等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
D、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最大值。

5.1.2 湿空气的湿焓图随堂测验

1、湿空气在列管换热器参与换热,现有如下两种说法,则()* ①如空气温度升高,则空气湿度一定不变;②如空气温度降低,则空气湿度一定不变。
A、两种说法都不对;
B、两种说法都对;
C、①不对,②对;
D、①对,②不对。

2、用列管换热器对一股湿空气进行冷却,达到露点温度后,还继续冷却。上述空气的状态变化可描述为:()
A、先沿等温线,再沿等湿线;
B、先沿等湿线,再沿等相对湿度线;
C、先沿等湿线,再沿等温线;
D、先沿等湿线,再沿等焓线。

3、两股湿空气在I-H图上以A、B点表示,它们的混合气以C点表示,则()
A、三点共线,但在A、B两点的连线之外;
B、三点共线,在A、B连线之间;
C、三点不共线;
D、三点的关系无法判断

4、已知一股湿空气的干球温度为t,湿球温度为tw,在湿度图上确定该空气状态点的方法是()
A、等温线tw与饱和空气线交点 所在的等湿线 与等温线t的交点;
B、等温线t与饱和空气线交点 所在的等湿线 与等温线tW的交点;
C、等温线t与饱和空气线交点 所在的等焓线 与等温线tW的交点;
D、等温线tw与饱和空气线交点 所在的等焓线 与等温线t的交点。

5、已知如下哪一组参数是相互独立的参数()
A、露点温度和湿度;
B、干球温度和湿度;
C、水汽分压和湿度;
D、焓和湿球温度。

6、一定温度下,当空气的湿度增加时,其湿球温度将()
A、升高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7、一定温度下,当空气的湿度增加时,其露点温度将()
A、升高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8、状态点在同一等湿线上但不重合的湿空气,除湿度外,如下哪一个状态参数的数值也相等()
A、绝热饱和温度
B、水汽分压
C、比热容
D、露点温度

5.2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随堂测验

1、对干燥器进行物料和热量衡算时,常采用绝干气质量流量,而不使用湿空气质量流量,原因是()
A、绝干气体的质量流量在干燥器进、出口相等,且很多湿空气参数是以干气质量为基准的,方便计算;
B、后者的真实数值难以知晓;
C、选择风机时需要用到的是前者;
D、两个参数一样,可以相互取代

2、一个干燥系统使用的是湿度为H0,流量为L (kg绝干气/h)的空气(送风机入口处),则湿空气的质量流量为:()
A、LH0;
B、L/H0;
C、L(1-H0);
D、L(1+H0)。

3、为一个干燥系统选择一台送风机,主要依据是如下哪一项()
A、干空气的质量流量;
B、干空气的体积流量;
C、湿空气的质量流量;
D、湿空气的体积流量。

4、一般来说,降低废气温度,则干燥器的热效率()
A、减小;
B、升高;
C、二者无关;
D、无法确定。

5、一般来说,降低干燥系统废气的温度,危害是()
A、物料容易变质;
B、热效率降低;
C、物料容易返潮;
D、没什么危害。

6、已知某物料在某恒定干燥条件下的临界含水量为0.25kg水/ kg绝干料, 现将该物料在该条件下自初始含水量0.38 kg水/ kg绝干料干燥至0.1 kg水/ kg绝干料, 则在干燥末了时物料表面温度()
A、等于空气的干球温度;
B、等于空气的湿球温度;
C、高于空气的湿球温度;
D、低于空气的湿球温度。

7、一连续操作的干燥器采用了废气循环,湿空气的各种状态可表示为:新鲜空气(0);废气(2);废气与新鲜的混合气(m)、混合气预热后进入干燥器时(1)。则绝干空气用量可用水分汽化量W表示为()
A、L=W/(H1-H0);
B、L=W/(Hm-H1);
C、L=W/(H2-H0);
D、L=W/(Hm-H0)。

8、废气温度一定时,提高新鲜空气的预热温度能够提高系统的热效率,原因是()
A、系统的热损失减少了;
B、空气用量少了,减少了废气带走的热量;
C、干燥过程中传热推动力增大了;
D、以上解释都不对。

9、进入干燥器的气体状态一定,干燥任务一定,若干燥器内部无补充加热,则气体离开干燥器的湿度H越大,干燥器的热效率()
A、越高;
B、越低;
C、不受影响;
D、无法确定。

10、理想干燥满足的条件有( )
A、预热器的传热量为0;
B、干燥器补充的热量为0;
C、系统的热损失为0;
D、物料进出干燥器的焓值相等。

5.3.1 物料中的水分随堂测验

1、固体物料中结合水分的蒸汽压()
A、等于纯水的饱和蒸气压
B、大于水的饱和蒸气压
C、小于水的饱和蒸气压
D、不好判断

2、当固体物料中只有结合水分时,随着水分含量的减少,物料水蒸汽压()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3、平衡水分是指()
A、一定干燥条件下固体物料中不能被除去的水分;
B、相对湿度为100%时固体物料中的水分;
C、物料表面开始变干时含有的水分;
D、干燥过程中表面汽化速度等于传质速度时的固体物料中的水分

4、温度一定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升高,则物料的平衡水含量()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5、自由水分是()
A、附着于固体物料表面或内部大孔隙中的水分;
B、与固体物料之间没有结合力的水分;
C、固体物料在一定干燥条件下能够被除去的水分;
D、一定温度下蒸汽压大于普通水蒸汽压的水分。

6、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
A、结合水含量等于非结合水含量;
B、自由水含量等于平衡水含量;
C、结合水含量等于自由水含量;
D、结合水含量等于平衡水含量。

7、某物料的干基含水率为0.45,与一定的湿空气接触,由其干燥平衡线查得干基平衡含水率为0.08(干基),则其干基自由水含水率为()
A、0.53
B、0.45
C、0.37
D、0.08

5.3.2 干燥时间的计算随堂测验

1、物料的干燥平衡线是指()
A、物料的干基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B、物料的平衡含水率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关系;
C、干燥速率随干基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D、干燥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如下哪些情况接近于恒定干燥条件?() ①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物料;②用少量空气干燥大量。
A、两个都接近;
B、两个都不接近;
C、①接近,②不接近;
D、①不接近,②接近。

3、干燥曲线是指()
A、物料的干基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B、物料的平衡含水率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关系;
C、干燥速率随干基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D、干燥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4、恒速干燥阶段在干燥曲线和干燥速度曲线上的表现分别是:()
A、都是直线;
B、都是曲线;
C、前者为直线,后者为曲线;
D、前者为曲线,后者为直线。

5、在恒速干燥阶段,水分在物料内部的迁移速率()
A、不低于表面汽化速率;
B、不高于表面汽化速率;
C、有时高于、有时低于表面汽化速率;
D、无法确定。

6、对于恒速阶段的干燥速度,如下叙述错误的是()
A、与空气的状态有关;
B、与空气的流向有关;
C、与物料的种类有关;
D、与空气的流速有关。

7、一般来说,在恒速干燥阶段除去的水分是()
A、平衡水分;
B、结合水分;
C、非结合水分
D、非结合水+部分的结合水

8、一般来说,在降速干燥阶段除去的水分是()
A、平衡水分;
B、结合水分;
C、非结合水分;
D、非结合水分和结合水分

9、在降速干燥阶段,固体物料的温度()
A、保持不变;
B、逐渐降低;
C、逐渐升高;
D、无法确定。

10、使物料更分散一些,可以()
A、只提高恒速阶段的干燥速度;
B、只提高降速阶段的干燥速度;
C、两个阶段的干燥速率都得到提高;
D、两个阶段的干燥速率都不能提高;

11、物料越厚或块越大,则临界含水量()
A、越高;
B、越低;
C、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恒速阶段的干燥速度越小,则临界含水量()
A、越大;
B、越小;
C、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D、难以判断。

13、当空气的流速增加时,物料的平衡水含量X*()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4、在恒定干燥条件下, 将干基含水量为20%的湿物料进行干燥, 当含水量降至5%时, 干燥速率开始下降, 再继续干燥至物料恒重, 并测得此时物料含水量为0.05%, 则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
A、0.05%;
B、5%;
C、20%;
D、15%。

15、如下说法与物料的临界含水量有关()
A、物料的性质;
B、物料的分散程度;
C、空气的性质和状态;
D、干燥介质与物料的接触方式

干燥单元测试

1、温度为40℃,水汽分压为5kPa的湿空气与水温为30℃的水接触,则传热方向为(),传质方向为 (),已知30℃和40℃下水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4.24kPa和7.38kPa。
A、气向水,水向气
B、气向水,气向水
C、水向气,水向气
D、水向气,气向水

2、干燥器的出口废气的温度 (),而湿度()可以提高热效率,但是会降低干燥速率。
A、升高,升高
B、降低,升高
C、升高,降低
D、降低,降低

3、降速干燥阶段,水分由物料内部向表面迁移的速率() 水分表面蒸发速率
A、小于
B、大于
C、相等
D、不确定

4、恒速干燥阶段与降速干燥阶段的分界点对应的物料含水量称为()。
A、平衡含水量
B、自由含水量
C、结合水
D、临界含水量

5、已知t=50℃、p=1atm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pw=55.3mmHg,则该空气的湿含量H=(),相对湿度ψ= ()。(50℃时水的饱和蒸汽压为92.51mmHg)
A、0.04,59.77%
B、0.0488,59.77%
C、0.05,50%
D、0.0488,50%

6、若维持不饱和空气的湿度H不变,提高空气的干球温度,则空气的湿球温度_________,露点________,相对湿度_________。
A、增大,不变,减小
B、不变,不变,减小
C、减小,不变,增大
D、减小,增大,增大

7、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将含水20%的湿物料进行干燥,开始时干燥速率恒定,当干燥至含水量为5%时,干燥速率开始下降,再继续干燥至物料恒重,并测得此时物料含水量为0.05 %,则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 )
A、20%
B、0.05%
C、5%
D、4.55%

8、空气的干球温度为t,湿球温度为tw,露点为td,当空气的相对湿度φ=90%时,则( )
A、t=tw=td
B、t>tw>td
C、t<tw<td
D、t>tw=td

9、大量空气和少量水长期接触后水面的温度等于空气的( )
A、干球温度
B、湿球温度
C、绝热饱和温度
D、露点

10、湿物料在指定的空气条件下被干燥的极限含水量称为( )
A、结合水
B、平衡含水量
C、临界含水量
D、自由含水量

11、对湿度一定的空气,以下各参数中( )与空气的温度无关。
A、相对湿度
B、湿球温度
C、露点温度
D、绝热饱和温度
E、水汽分压

12、空气的饱和湿度Hs是湿空气的如下参数的函数( )
A、总压及干球温度
B、总压及湿球

学习通化工原理及实验(下)

在化工原理及实验(下)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化工生产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化工生产流程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 原料的选择和采购
  • 配料和混合
  • 反应和转化
  • 分离和纯化
  • 制品的包装和运输

反应器的种类

反应器是化工生产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反应物质的特性,反应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搅拌式反应器
  2. 插管式反应器
  3. 固定床式反应器
  4. 流态化床反应器

化工实验技术

在化工实验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

  • 称量和配料技术
  • 溶液的制备和调节技术
  • 酸碱滴定技术
  • 气体收集和分析技术
  • 色谱分离和分析技术

化工实验注意事项

在进行化工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仔细阅读实验说明和安全提示
  • 佩戴适当的安全用具,如手套、护目镜等
  • 遵守实验室规定,不随意操作
  • 将化学品妥善存放,避免混淆和泄漏
  • 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结语

化工原理及实验(下)是化工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化工生产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