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94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mooc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_1课后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33 min read

mooc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_1课后答案(慕课2023完整答案)

第一周 绪论

单元测试1

1、耕作耕作学的学农型研究对象是什么?
A、耕作制度
B、业生种植制度
C、态转养地制度
D、理论栽培制度

2、实践耕作制度的课后内容包括以下哪两部分?
A、种植制度
B、答案答案栽培制度
C、慕课养地制度
D、完整农作制度

3、耕作耕作制度是学农型以种植制度为基础,以养地制度为中心。业生

第二周 作物布局(上)

单元测试2

1、态转合理作物布局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社会需求
B、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C、获得三大效益
D、随着条件变化不断调整

2、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产出高效
B、产品安全
C、资源节约
D、环境友好

3、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 )和( )的总称。
A、农业结构
B、生产结构
C、作物结构
D、作物配置

4、合理的作物布局应遵循以下哪些原则?
A、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
B、服从生态适应性原则
C、获得三大效益的原则
D、随生产条件改善与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原则

5、以下哪些作物适合可以作为在亚热带地区利用冬春季作复种或填闲作物?
A、花生
B、马铃薯
C、玉米
D、油菜

6、社会需求是“导航仪”,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7、在作物布局,改变作物结构,引入其它地方的作物或品种,必须考虑作物的光周期特点。在正常的生产季节内,长日照作物北移时,由于光照延长,生育会提前;南移由于光照缩短,生育期延迟,有的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第三周 作物布局(下)

单元测试3

1、作物布局设计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A、查清资源环境条件
B、明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C、确定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D、进行可行性鉴定

2、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外降水量为( )?
A、<250mm
B、250~500mm
C、500~1000mm
D、>1000mm

3、光对作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光质
B、光强
C、光周期
D、光因子

4、根据作物水分适应性和灌溉条件安排作物布局,以下正确的措施有:( )
A、有水则水,无水则旱
B、多种“雨季作物”
C、优先灌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和边际效益大的作物
D、以水源为中心的“同心圆式”作物布局

5、作物布局是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的一项战略部署,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6、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影响全局的生产技术设计。

第四周 种植熟制

单元测试4

1、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A、水份条件
B、热量条件
C、动力条件
D、肥力条件

2、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A、热量条件
B、经济效益
C、水分条件
D、肥力条件

3、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原因是什么?
A、其他3项均正确
B、从恢复地力看轮作休耕是必要的
C、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轮作休耕是重要的
D、从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看轮作休耕是紧迫的

4、我国当前开展轮作休耕实践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A、广大农区
B、地下水漏斗区
C、生态严重退化区
D、重金属污染区

5、能争取生长季节发展复种技术的措施有哪些?
A、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B、合理运用套作技术
C、合理运用免耕播种技术
D、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6、在生产实践中,要做到用中养、养中用,寓养于用、寓用于养,用养结合。

第六周 连作与轮作(上)

单元测试6

1、以下哪些作物不属于耐连作的作物?
A、水稻
B、甘蔗
C、地黄
D、小麦

2、作物连作障碍发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A、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偏耗
B、连作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C、连作导致病虫草害加重
D、连作导致有毒物质积累和土壤微生态恶化

3、连作和轮作,即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既要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又要保持地力平衡的土地利用方式。

第七周 连作与轮作(下)

单元测试7

1、作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A、茬口特性
B、作物特性
C、土壤特性
D、气候特性

2、轮作的作用有哪些?
A、合理利用茬口,培肥地力
B、有效减轻农田病虫草害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效益
D、提高种植指数

3、作物的茬口特性是复杂的,茬口的好坏是有条件的,也是确定绝对的。

第五周 间混套作

单元测试5

1、以下种植方式能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是哪种?
A、单作
B、间作
C、套作
D、混作

2、“种谷必杂五种,以备其害”,是利用哪一层次生物多样性?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景观多样性

3、以下种植方式哪种属于充分利用空间的间作方式?
A、小麦/玉米
B、玉米||大豆
C、燕麦×大麦
D、小麦/玉米/大豆

4、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B、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C、营养上的互补与竞争
D、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复合群体对地下因素的互补产生营养异质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A、增加通风、透光
B、作物根系分布的深浅、疏密和范围不同
C、各种作物吸收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增加地面覆盖度和地下根量

6、合理搭配”大同小异,对应互补“的作物种类和品种进行间混套作。

第八周 土壤耕作

单元测试8

1、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基本耕作措施?
A、耙地
B、翻耕
C、旋耕
D、深松耕

2、土壤耕作应遵循哪些技术原则?
A、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B、与土壤特性相适应
C、与作物相适应
D、与有关农业技术相适应

3、合理的土壤耕作应遵循的技术原则有哪些?
A、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B、与土壤特性相适应
C、与作物相适应
D、与有关农业技术相适应

4、在适宜的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可以达到哪些效果?
A、保土作用
B、减少草害
C、蓄水保墒
D、增效节本

5、保护性耕作作为可持续技术可以在各地区大力推广应用。

第九周 耕地培肥与保护

单元测试9

1、2015国际土壤年的正式口号是什么?
A、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
B、关爱地球从地面开始
C、土壤污染解决方案
D、土壤,家庭农业的基础

2、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有哪些?
A、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效率
B、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
C、节省劳动力
D、对土壤地形的适应性强

3、十九大提出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具体是指哪三条?
A、完成生态保护红线
B、永久基本农田
C、城镇开发边界
D、林地、草地和耕地分界线

4、目前培肥土壤地力的具体措施有
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
C、秸秆还田
D、合理轮作
E、种草肥田

5、通常作物施肥方法有哪些
A、根部施肥
B、种子施肥
C、叶面喷肥
D、灌溉追肥

6、人为方式使用天然降水进行灌溉的作用有
A、种植植物
B、维持地貌景观
C、在干燥地带进行植被重建
D、增产增收

7、旱作农业中节水技术有
A、覆盖保墒技术
B、集雨节灌农业
C、化学制剂调控节水
D、全方位深松技术
E、坡改梯平整土地技术

8、我国农田保护常见的问题有
A、土壤风蚀
B、土壤水蚀
C、农田污染
D、农田病虫草害

第十周 专题与拓展

单元测试10

1、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
A、现代生态农业
B、有机农业
C、传统农业
D、石油农业

2、全球甘蔗种植面积约3.4亿亩,我国位居世界第三大甘蔗种植大国,甘蔗种植面积约?
A、17.35%
B、6.09%
C、4.68%
D、3.95%

3、红麻,正名槿,是属于哪一科属的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
A、锦葵科木槿属
B、椴树科麻属
C、荨麻科苎麻属
D、金虎尾目亚麻科亚麻属

4、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其产量约占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
A、
B、亚麻
C、苎麻
D、红麻

5、农业生态转型的实质是
A、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B、调整以人为主体的生物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C、从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或产业)转型
D、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难题的关键

6、农业生态转型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哪几方面?
A、生态资产持续利用
B、农业经营理念转型
C、产业经营方式转型
D、农业发展目标转型

7、甘蔗按照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A、果蔗
B、糖料用甘蔗
C、饲料用甘蔗
D、能源用甘蔗

8、甘蔗熔炉杂交技术的意义?
A、开启亲本配合力的研究
B、指导亲本选择和组合选配
C、缩短育种周期
D、建立了庞大育种群体

9、大面积栽培的麻类作物(简称主要麻类作物)主要有
A、黄麻(Corchorus spp.)
B、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C、苎麻(Boehmeria spp.)
D、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E、工业(Cannabis sativa)

10、现代生态农业是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A、环境友好
B、优质、安全、高效
C、持续稳定
D、专业化、智慧化、信息化

课程综合作业

1、在关于粮食安全的学习与充分讨论基础上,请您全面阐述粮食安全的内涵,并从耕作制度层面上探讨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

期末考试

耕作学期末试卷——客观题部分

1、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是?
A、耕作制度
B、作物布局
C、养地制度
D、耕作方法

2、下列哪种耕作方式可以提高种植指数?
A、套作
B、间作
C、混作
D、轮作

3、下列作物中不是喜光作物的是?
A、水稻
B、茶叶
C、甘蔗
D、棉花

4、下列不属于初级耕作的是?
A、耙地
B、翻耕
C、深松耕
D、旋耕

5、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安排种植在哪个区?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6、下列哪项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进行复种和复种程度高低的首要条件?
A、热量条件
B、肥力条件
C、动力条件
D、水分条件

7、玉米等作物种植后对土壤有效肥力消耗多,后茬作物必须大量施肥,作物才能生长好,群众称这样的茬口为?
A、油茬
B、白茬
C、平茬
D、黑茬

8、下列方式属于三熟制的有?
A、油菜-早稻-晚稻
B、玉米→小麦-甘薯
C、小麦→大豆→玉米
D、春玉米→小麦-花生→春玉米

9、下面哪种作物是忌连作?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地黄

10、以下哪个农具专门用来翻土的?
A、耙
B、耧车
C、耒耜
D、耱

11、决定一个地区复种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是?
A、水分条件
B、热量条件
C、经济效益
D、肥力条件

12、决定一个地区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A、水分条件
B、热量条件
C、经济效益
D、肥力条件

13、“种谷必杂五种,以备其害”,是利用了哪个层次上的作物多样性?
A、基因水平
B、物种水平
C、生态系统水平
D、景观水平

14、合理作物布局的基础是?
A、满足社会需求
B、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C、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D、生产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

15、决定作物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紫外线强度
C、水分条件
D、光照条件

16、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套作,主要是发挥了?
A、密植效应
B、时间互补效应
C、化感效应
D、营养异质效应

17、在长期的作物种植顺序中,换茬轮作顺序的基本依据是?
A、作物的遗传特性
B、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C、作物的茬口特性
D、作物的耐连作性

18、《知本提纲》中指出:“欲求足食道,先明力耕之法”,主要说了( )的重要性?
A、土壤耕作
B、作物特性
C、自食其力
D、作物茬口特性

19、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有效进行土壤耕作,应用哪种耕作方式最适宜?
A、翻耕
B、深松耕
C、旋耕
D、耙地

20、轮作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利器之一,轮作制必须建立在不同作物的( )基础上?
A、作物的遗传特性
B、作物的茬口特性
C、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D、作物的耐连作性

21、保护性耕作主要是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使整个耕层健康发育。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 )?
A、保土保水
B、保墒、提墒
C、减少动力消耗
D、节约生产时间

22、下列土壤耕作措施不属于初级耕作措施的是?
A、耙地
B、深松耕
C、翻耕
D、旋耕

23、下列属于间作的是?
A、小麦/玉米
B、大麦×燕麦
C、玉米||马铃薯
D、水稻-水稻-水稻

24、生产中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不包括:( )
A、改进畦灌
B、小沟沟灌
C、渠道防渗技术
D、地膜覆盖

25、下列种植方式能体现时间和空间的种植集约化的是:( )
A、间作
B、混作
C、套作
D、再生作

26、在我国丘陵山坡地利用山区小气候环境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发展山区果树栽培,合理进行立体农业布局。主要是利用了山区哪一优势?
A、光照充足优势
B、逆温带优势
C、昼夜温差优势
D、水分充足优势

27、喜凉作物在作物布局中一般作为无霜期较短的北方和南方山区的主栽作物,也可作物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A、春季栽培作物
B、夏季套作作物
C、秋季间作作物
D、冬季填闲作物

28、( )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的输入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肥土壤地力的重要途径。
A、农田培肥
B、农田保护
C、农田灌溉
D、土壤耕作

29、(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A、耕作制度
B、作物布局
C、种植制度
D、种植规划

30、农业生态转型的实质是( )?
A、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B、调整人与其环境间的关系
C、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D、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

31、我国以( )和云南为重点,划定糖料蔗1500万亩为我国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国发【2017】24号)。
A、福建
B、广东
C、广西
D、贵州

32、红麻属于锦葵科,一年生韧皮部纤维作物,属( )作物?
A、喜温短日照
B、喜温长日照
C、喜凉短日照
D、喜凉长日照

33、( )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其产量约占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
A、红麻
B、黄麻
C、亚麻
D、苎麻

34、在大范围内,决定作物分布、能否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肥力状况
D、人为因素

35、耕作制度历史演变顺序是:( )?
A、休闲耕作制-撂荒耕作制-常年耕作制-集约耕作制
B、撂荒耕作制-休闲耕作制-轮荒耕作制-免耕耕作制
C、撂荒耕作制-休闲耕作制-常年耕作制-集约耕作制
D、原始耕作制-休闲耕作制-常年耕作制-免耕耕作制

36、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
A、石油农业
B、现代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传统农业

37、2015国际土壤年(IYS)的主题是什么?
A、土壤,家庭农业的基础
B、土壤污染解决方案
C、关爱地球从地面开始
D、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

38、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基本耕作措施?
A、耱地
B、深松耕
C、旋耕
D、翻耕

39、作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A、土壤特性
B、气候特性
C、茬口特性
D、作物特性

40、以下什么作物不属于耐连作的作物?
A、黄瓜
B、甘蔗
C、水稻
D、小麦

41、以下种植方式哪种属于充分利用空间的间作方式?
A、小麦/玉米
B、燕麦×大麦
C、小麦/玉米/甘薯
D、玉米‖大豆

42、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原因是什么?
A、其他3项均正确
B、从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看轮作休耕是紧迫的
C、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轮作休耕是重要的
D、从恢复地力看轮作休耕是必要的

43、作物布局设计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A、进行可行性鉴定
B、查清资源环境条件
C、明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D、确定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44、合理作物布局的基础是什么?
A、社会需求
B、随着条件变化不断调整
C、获得三大效益
D、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45、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养地制度
B、栽培制度
C、耕作制度
D、种植制度

46、下列属于混作的是?
A、小麦/玉米
B、大麦×燕麦
C、玉米||马铃薯
D、水稻-水稻

47、下列属于套作的是?
A、玉米/花生
B、大麦×燕麦
C、玉米||马铃薯
D、烟草-水稻

48、两种作物套作,主要是发挥了什么效应?
A、密植效应
B、时间效应
C、营养异质效应
D、化感效应

49、有机肥是作为作物生长哪个时期施用的主要肥类?
A、叶面肥
B、基肥
C、追肥
D、种肥

50、作物生态适应性反应了农作物与当地外界环境因子相适应的程度,生态因子主要包括:( )
A、气候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貌因子
D、生物因子

51、忌连作的作物有:( )
A、西红柿
B、水稻
C、小麦
D、怀地黄

52、按作物用途与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主要分类方式,作物可分为哪几个部门?
A、粮食作物
B、经济作物
C、饲料及绿肥作物
D、药用作物

53、作物布局是项复杂的、综合性很强影响全局的生产技术设计,它是( )?
A、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者
B、农业区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
C、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D、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的一项战略部署

54、影响茬口特性的主要因素有:( )
A、时间因素
B、生物因素
C、农艺措施
D、土壤状况

55、玉米田间土壤耕层存在明显的“浅、实、少”问题,具体是指?
A、土壤耕层涵养水分能力小
B、土壤耕层明显变浅
C、土壤结构紧实
D、有效耕层土壤量显著减少

56、下列种植方式,体现了时间上的种植集约化的有:( )
A、平播复种
B、移栽复种
C、间作
D、再生作

57、下列属多元化农业的种植模式的是:( )
A、玉米间作花生
B、小麦套作甘薯
C、稻田立体种养
D、不同品种水稻种植

58、下列复种的应用条件中论述正确的有:( )
A、能不能复种看水分
B、能不能复种看热量
C、复种的多少看水分
D、复种的成败看效益

59、在表土耕作或播种后进行镇压作业,可以起到哪些效果:( )?
A、压实土层,保墒、提墒
B、防止土壤风蚀和水蚀
C、破碎表层土块
D、促进种子发芽

60、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有:( )?
A、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B、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C、江苏兴化垛田
D、都江堰水利工程

61、土壤耕作的目的有哪三个方面:( )?
A、调节耕层三相比,创造适宜的苗床
B、减少水土流失
C、翻埋残茬和肥料
D、除灭杂草

62、我国的农田保护问题有:( )?
A、土壤水蚀
B、土壤风蚀
C、农田污染
D、农田病虫草害加剧

63、免耕的主要优点有:( )?
A、减少病虫害
B、农耗时间减少
C、节约成本
D、减少水蚀和风蚀

64、短日照作物只有当日照短于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下列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
A、玉米
B、棉花
C、晚稻
D、小麦

65、我国十三五计划中提出我国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轮作休耕,原因有:( )?
A、缓解耕地出现的地力衰退问题
B、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C、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切实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

66、我国当前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重点在以下哪些地区开展试点?
A、地下水漏斗区
B、重金属污染区
C、生产粮基地
D、生态严重退化区

67、进行作物间套作时,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要遵循大同小异的原则,所谓大同小异是指( )?
A、对大范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内大致相同
B、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别
C、对大范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内有所差别
D、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大致相同

68、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包括:( )?
A、作物组成
B、空间配置
C、熟制与种植方式
D、种植顺序

69、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农田土壤管理综合技术体系,具体包括:( )?
A、土壤耕作
B、农田培肥
C、农田灌溉
D、耕地保护

70、农业生态转型的基本内涵包括:( )?
A、生产资产持续利用
B、农业经营理念转型
C、产业经营方式转型
D、农业发展目标转型

71、耕作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 )?
A、高产高效功能
B、微观技术功能
C、宏观布局功能
D、生态修复功能

72、正确进行土壤耕作,达到耕作质量高、工效高、成本低,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
A、土壤耕作要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B、土壤耕作要与作物特性相适应
C、土壤耕作要与土壤特性相适应
D、土壤耕作要与农艺措施相适应

73、连作危害的特征有:( )
A、传染性
B、持久性
C、专一性
D、严重性

7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这三条控制线具体是:( )?
A、生态保护红线
B、永久基本农田
C、城镇开发边界
D、划定农村环保责任线

75、耕作制度包括以下哪两个部分
A、种植制度
B、农作制度
C、耕作制度
D、养地制度

76、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资源节约
B、产品安全
C、环境友好
D、产出高效

77、能争取生长季节发展复种技术的措施有哪些?
A、合理运用免耕播种技术
B、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C、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D、合理运用套作技术

78、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B、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C、营养上的互补与竞争
D、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79、轮作的作用有哪些?
A、合理利用茬口,培肥地力
B、提高种植指数
C、有效减轻农田病虫草害
D、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效益

80、合理的土壤耕作应遵循的技术原则有哪些?
A、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B、与作物特性相适应
C、与土壤特性相适应
D、与有关农业技术相适应

81、进行综合的农田培肥包含以下哪些途径?
A、化学途径
B、物理途径
C、生物途径
D、防护途径

82、作物连作障碍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A、生长势变弱
B、产量低下
C、品质下降
D、病虫草害严重

83、合理的间作有哪些特点?
A、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
B、成行成带分布,尚好管理
C、劳动生产率稍高
D、土地生产率较高

84、农田杂草有什么危害?
A、部分杂菜种子或花粉含有毒素,能使人畜中毒
B、与作物争夺养料、水分、阳光和空间
C、有些是病虫中间寄主,促进病虫害发生
D、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85、多熟种植产量增加,从土壤中移走的物质增加,所以土壤会越来越贫瘠。

86、盐碱地进行深耕翻有利于减轻盐碱危害。

87、作物收割后立即耙耢,破碎坷垃,平整土地有保墒的作用。

88、要减轻风蚀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植物及其残体覆盖土壤。

89、只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偏施、病虫害的防治就可以根除连作造成的危害。

90、在耕作学中用符号“—”表示年间接茬播种。

91、喜温作物可以作为温暖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季冬种或填闲作物。

92、长日性作物,北移生育提前,南移生育延迟,有的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93、作物的温度适应性表现特征包括随纬度变化而产生的水平地带性和随海拔变化而产生的垂直性。

94、水分条件是限制作物分布的重要因子,也是评价一个地区是宜林宜农宜牧的重要指标。

95、三年二熟制、五年四熟制的播种面积虽然小于耕地面积,但也同样属于多熟种植。

96、种养结合的核心是饲料。

97、间作是能体现时间和空间的种植集约化的种植方式。

98、保护性耕作只包括少耕和免耕措施。

99、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100、当前耕作制度是以养地制度为核心,种植制度为基础。

101、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导航仪”、“风向标”。

10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是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的一项战略部署。

103、在生产实践中,要做到用中养、养中用,寓养于用、寓用于养,用养结合。

104、生产上合理搭配按“大同小异,对应互补”来选择作物种类和品种进行间混套作。

105、作物的茬口特性是复杂的,茬口的好坏是确定绝对的。

106、农业生态转型的实质是调整以人为主体的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是从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或产业)的转型。

107、连作障碍是桎梏着全球农业的一项难题,导致连作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的。

108、水稻在抽穗期的最适温度为20℃~23℃。

109、不同作物对连作响应都不同,其中马铃薯、烟草、番茄、玉米和西瓜等作物都是忌连作作物。

110、应大力提倡种植绿肥、豆科、牧草来培肥地力,增加经济产量,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