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38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尔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0301114]_1课后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56 min read

尔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0301114]_1课后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绪论

绪论部分测验

1、尔雅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马克三个组成部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思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义基空想社会主义
D、本原科学社会主义

2、理概论课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后答基本立场表述有误的是?
A、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案学立场上
B、一切为了人民,习通一切依靠人民
C、完整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D、答案为所有人服务和某利益

3、尔雅19世纪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马克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它们分别是思主:
A、德国古典哲学、义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实证主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哲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伟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实证主义和唯物史观
C、唯物论和辩证法
D、社会历史观和辩证法

5、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是:
A、《宣言》
B、《资本论》
C、《哲学的贫困》
D、《德意志意识形态》

6、马克思主义传播至中国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思想和理论
C、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B、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
C、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D、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创造条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单元测验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物质的可认识性
C、物质的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创造物质

8、“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 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0、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12、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3、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14、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
A、无限的
B、可以为所欲为的
C、被动的
D、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

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3、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 认为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7、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C、有用的就是真理
D、真理是发展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单元测验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3、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关系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1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B、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C、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D、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4、“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 法是
A、机械决定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单元测试

1、商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3、商品的价值量取决
A、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利润
D、利息

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B、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普遍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D、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利己主义
B、利他主义
C、集体主义
D、享乐主义

11、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v
B、m∶c
C、c∶m
D、m∶v

12、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3、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4、技师的工资高于清洁工的工资,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体现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即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C、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15、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中的经济形式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五章单元测验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垄断的形成是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3、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使生产无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7、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8、经济全球化是: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
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9、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阶级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10、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
A、市场经济
B、发达国家
C、跨国公司
D、发展中国家

1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A、商品输出
B、技术输出
C、资本输出
D、劳务输出

12、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精神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

13、打着“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属于
A、老殖民主义
B、新殖民主义
C、新老帝国主义的一贯做法
D、发展中国家的内在要求

14、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全球战略,我们应该
A、一概排斥
B、一味接受
C、利用资本主义来加速自身发展
D、坚决抵制

15、资本主义发展最终将使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D、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发展

第六章单元测试

1、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2、《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所著

3、社会主义不可能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诞生

4、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5、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多去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6、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七章单元测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们不需要去努力追求。

3、个人理想大于社会理想。

4、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5、共产主义理想是不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结课线上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

1、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2、“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
A、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B、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C、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
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

3、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家为了提高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通常会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垄断市场和价格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5、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表述有误的是?
A、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B、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C、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D、为所有人服务和谋利益

6、19世纪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它们分别是:
A、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实证主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哲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是
A、《宣言》
B、《资本论》
C、《哲学的贫困》
D、《德意志意识形态》

8、马克思主义传播至中国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思想和理论
C、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B、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
C、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D、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创造条件

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11、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物质的可认识性
C、物质的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5、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创造物质

16、“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8、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1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2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1、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2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
A、无限的
B、可以为所欲为的
C、被动的
D、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

2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2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2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27、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30、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C、有用的就是真理
D、真理是发展的

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32、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3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3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3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3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38、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39、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4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关系

4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42、1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43、经济全球化是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
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44、资本主义发展最终将使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D、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45、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 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4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宣言》
D、《神圣家族》

47、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48、马克思主义是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4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D、不迷信权威

50、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空想社会主义

5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52、“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3、阶级关系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54、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和对立。

5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56、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

57、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生产关系。

58、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9、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6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到多方面历史条件的限制。

61、实践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活动。

62、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共同遵循的认识论路线。

63、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64、扬弃就是辩证的否定。

65、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66、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

6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

68、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客观规律。

69、发展是指事物的一切运动和变化。

70、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生产关系。

71、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72、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3、度就是临界点。

74、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

75、生产力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

7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意识形态。

7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78、阶段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

79、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80、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8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82、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83、商品的价值量取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8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8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8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本质区别。

89、个人理想大于社会理想。

90、共产主义理想是不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模拟试题库1

模拟试卷(一)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 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宣言》
D、《神圣家族》

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4、马克思主义是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A、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B、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C、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D、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D、不迷信权威

7、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8、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空想社会主义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0、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人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1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1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6、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8、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 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21、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22、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23、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5、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忽视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27、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2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语说明
A、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发生质变
B、在新质基础上量的扩展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无限性

33、事物发展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34、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D、质量互变规律

35、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36、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
A、全盘否定
B、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C、变相肯定
D、在旧事物中增加新内容

37、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物质
B、意识
C、实践
D、存在

38、清代赵冀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 百年。”这首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39、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 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0、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中,意识往往出现“超前反映”,这里“超前反映”的意 识主要是指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
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在观念中建立理性客体
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41、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 数学家高斯做级数连加,不是一个个逐次累计,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一种新的程序来计算。从 哲学上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A、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B、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机遇
C、发挥主观能动性偶尔可以背离客观规律
D、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就能解决

4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本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43、“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 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 决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45、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
A、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
B、大胆揭露、勇敢面对矛盾
C、科学分析主要和次要矛盾
D、平稳化解矛盾

46、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
A、全盘否定
B、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C、变相肯定
D、在旧事物中增加新内容

4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48、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D、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50、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51、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5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5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5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5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5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7、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5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59、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6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6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6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6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6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66、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67、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68、《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0、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7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7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7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7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77、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7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9、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0、认识是人们对理论的掌握。

81、真理是辩证的,它也是谬误。

82、唯物主义认识历史英雄创造的。

83、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历史。

84、剩余价值就是利润

85、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可以靠自身消除的。

86、垄断资本主义克服了自由竞争时代的很多缺陷,不会再有经济危机了。

87、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在贫困的国家诞生。

88、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89、经济基础就等于上层建筑。

90、科学技术是完美的,只有积极的意义。

模拟试题库2

模拟试题库(三)

1、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2、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
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人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7、在19世纪的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无产阶级的重大意义之一是
A、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
B、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使无产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
D、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9、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有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13、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

14、“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15、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16、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17、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活动

1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1、哲学上看,我国制定的“十二五”计划的根据是
A、抽象的可能性
B、人民群众的愿望
C、现实的可能性
D、先进分子的构想

22、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2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4、“和而不同,同则不和”,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
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包含着矛盾
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

25、《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于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打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却造成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26、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
C、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

28、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9、“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性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0、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中,意识往往出现“超前反映”,这里“超前反映”的意识主要是指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
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在观念中建立理性客体
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31、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32、反映论是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

33、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
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

34、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上千条的新词汇产生。比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电子邮件、信用卡、再就业、QQ等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判断

3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7、传统的植物学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我国科学院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这表明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3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

39、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有用即真理
B、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生产关系具有主观性
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41、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42、“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4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45、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自我完善

46、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重要动力
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次要动力

4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
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二个方面

48、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49、“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的范畴
B、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商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50、技师的工资高于清洁工的工资,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体现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即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C、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51、意识是人的主观反应。

5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53、质变互变规律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

54、商品就是劳动产品。

55、商品就是劳动产品。

56、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5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5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59、阶段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

60、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61、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6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6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6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6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6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67、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68、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9、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70、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71、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72、实践就是日常生活。

73、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7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75、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0301114]_1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改变世界的理论体系,在现代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必修课程。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及其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探讨这门课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欧洲工人运动的产物,当时欧洲的工人们面临着贫困、剥削和压迫,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号召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俄国、中国等国家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派别,如列宁主义、思想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在这个矛盾的作用下,社会会不断地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矛盾,进而指导我们在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正确方向。

2.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的方法,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矛盾斗争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事物的本质和变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南,它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主角,只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才能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志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这些实践不仅为中国革命的取得了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0301114]_1,不仅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每个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理论基础。希望我们都能够认真学习,正确应用,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0301114]_1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改变世界的理论体系,在现代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必修课程。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及其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探讨这门课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欧洲工人运动的产物,当时欧洲的工人们面临着贫困、剥削和压迫,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号召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俄国、中国等国家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派别,如列宁主义、思想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在这个矛盾的作用下,社会会不断地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矛盾,进而指导我们在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正确方向。

2.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的方法,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矛盾斗争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事物的本质和变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南,它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主角,只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才能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志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这些实践不仅为中国革命的取得了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0301114]_1,不仅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每个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理论基础。希望我们都能够认真学习,正确应用,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