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49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知到中国传统文化(西安交通大学)期末答案(知到2023年完整答案)

52 min read

知到中国传统文化(西安交通大学)期末答案(知到2023年完整答案)

1、知到中国知到整答单选题: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传统本义是()
选项:
A:崇德重义
B:载道化成
C:以人为本
答案:【以人为本】

2、单选题:
“文”与“化”二字对举,文化最早见于()
选项:
A:《周易.震》
B:《周易.艮》
C:《周易.贲》
答案:【《周易.贲》】

3、西安单选题:
“文”不包括()
选项:
A:人文
B:物文
C:地文
D:天文
答案:【物文】

4、交通单选题: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大学答案核心是()
选项:
A:儒、释、期末道三家并列
B:儒道互补
C:“易”、年完“道”
答案:【“易”、知到中国知到整答“道”】

5、传统单选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文化表现是()
选项:
A:中和为美
B:阴阳五行
C:中庸之道
答案:【中和为美】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
“以人为本”的西安思想包括()
选项:
A:以仁为本
B:以人为尊
C:以民为贵
答案:【以仁为本;
以人为尊;
以民为贵】

2、多选题:
礼教的交通核心是:()
选项:
A:朋友有信
B:夫妇有别
C:父子有亲
D:长幼有序
E:君臣有义
答案:【朋友有信;
夫妇有别;
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
君臣有义】

3、多选题: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大学答案说法,哪些是期末正确的?()
选项:
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D:“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答案:【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单选题: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选项: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辩证逻辑
D:形式逻辑
答案:【天人合一】

5、多选题:
文化的价值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具体功能有()
选项:
A:教育功能
B:认知功能
C:决策功能
D:应用功能
答案:【教育功能;
认知功能;
应用功能】

6、多选题:
文化的概念包括()
选项:
A:狭义文化
B:以文化人
C:广义文化
D:精神文化
答案:【狭义文化;
以文化人;
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

7、多选题: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包括()
选项:
A:以仁为本
B:以人为尊
C:以民为贵
D:个人主义
答案:【以仁为本;
以人为尊;
以民为贵】

8、多选题:
中国传统以民为贵思想包括()
选项:
A:重视民意
B:敬天爱民
C:民为邦本
D:革命思想
答案:【重视民意;
敬天爱民;
民为邦本;
革命思想】

9、多选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德重义思想包括()
选项:
A:法治精神
B:伦理精神
C:礼教传统
D:道德准则
答案:【伦理精神;
礼教传统;
道德准则】

10、多选题:
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要素包括()
选项:
A:礼
B:仁
C:知
D:勇
答案:【仁;
知;
勇】

11、多选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中贵和思想包括()
选项:
A:以和为贵
B:中庸之道
C:普遍和谐
D:天人合一
答案:【以和为贵;
中庸之道;
普遍和谐;
天人合一】

12、多选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
选项:
A:人与人的和谐
B:人与自然的和谐
C:人与自身的和谐
D:天人合一
答案:【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
天人合一】

13、多选题:
实践理性包括()
选项:
A:身体力行
B:纯粹理性
C:经世致用
D:经验理性
答案:【身体力行;
经世致用;
经验理性】

14、多选题:
实事求是原指()
选项:
A:经世致用
B:求是学风
C:科学态度
D:科学方法
答案:【求是学风;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
选项:
A:概念
B:定义
C:自我修养
D:论证
答案:【自我修养】

2、单选题:
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
选项:
A:性有善有恶论
B:性相近
C:性恶论
D:性善论
答案:【性相近】

3、单选题:
孔子关于“仁”的定义是:
选项:
A:克己复礼
B: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C:其言也訒
D:爱人
答案:【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4、单选题: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选项:
A:随心所欲
B: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C:遵守礼仪
D:遵守法律
答案:【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5、单选题:
儒家的核心概念是:
选项:
A:仁
B:知
C:礼
D:义
答案:【仁】

6、单选题:
对“仁”的理解的关键是:
选项:
A:推理
B:分析
C:实践
D:认识
答案:【实践】

7、判断题:
孔子关于“仁”的说法都是一些教训。
选项:
A:对
B:错
答案:【错】

8、单选题:
良知一词最早出自:
选项:
A:《传习录》
B:《大学》
C:《孟子》
D:《论语》
答案:【《孟子》】

9、单选题: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一个:
选项:
A:认识之心
B:羞恶之心
C:审美之心
D:是非之心
答案:【是非之心】

10、单选题:
在王阳明看来,宇宙的根本是:
选项:
A:原子
B:天理
C:气
D:良知
答案:【良知】

11、单选题:
“心外无物”的“物”是指:
选项:
A: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
B:天
C:原子
D:事
答案:【事】

12、单选题: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
选项:
A: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B:悟得良知,存省良知,运用良知,完成良知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
D: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判断题:
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没有良知。
选项:
A:错
B:对
答案:【错】

14、单选题:
古代承认“天人合一”的学派主要有:
选项: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纵横家
C:儒家
D:儒家和道家
答案:【儒家和道家】

15、单选题:
“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指:
选项:
A:上帝
B:天空
C:自然界
D: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
答案:【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

16、单选题:
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是:
选项:
A:孔子
B:董仲舒
C:张载
D:庄子
答案:【张载】

17、单选题:
“天人合一”包括:
选项: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人自己的和谐
C:人与上帝的和谐
D: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诸方面的和谐
答案:【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诸方面的和谐】

18、判断题:
天是人事活动的范围和底线。
选项:
A:对
B:错
答案:【对】

19、判断题:
“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内核。
选项:
A:对
B:错
答案:【对】

20、多选题:
本讲中认为历史上解释“仁”的意义,典型的有:()
选项:
A: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
B: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C:《中庸》,“肫肫其仁”。
D:《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答案:【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
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中庸》,“肫肫其仁”。】

21、多选题:
本讲中认为,“仁”的含义中有()
选项:
A:具体的说辞
B:现实的出发点
C:普遍的道理
D:难以达到的目标
答案:【具体的说辞;
现实的出发点;
普遍的道理;
难以达到的目标】

22、单选题:
孔子曾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三十而立,四十(),五十知天命,六十而(),七十()
选项:
A: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
B: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耳顺;不惑
C:耳顺;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D: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答案:【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23、多选题:
本讲中认为天的含义包括()
选项:
A:自然义
B:道德义
C:神性义
D:宗教义
答案:【自然义;
道德义;
神性义】

24、多选题:
天人合一的含义包括()
选项:
A: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
B:人与社会的和谐
C: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与自身的和谐
答案:【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

25、多选题:
本讲中认为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是()
选项:
A:“致良知“
B:“心气一体”
C:“心即理”
D:“知行合一”
答案:【“致良知“;
“心即理”;
“知行合一”】

26、多选题:
本讲中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有()
选项:
A:反躬
B:格物
C:内省
D:齐家
答案:【反躬;
内省】

27、多选题:
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选项:
A:存省良知
B:悟得良知
C:完成良知
D:运用良知
答案:【存省良知;
悟得良知;
完成良知;
运用良知】

28、多选题: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
选项:
A:无善无恶心之体
B:知善知恶是良知
C:为善去恶是格物
D:有善有恶意之动
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善有恶意之动】

29、多选题:
本讲中认为运用良知于生活世界,即将平常人眼中的自然世界,转变为()
选项:
A:道德世界
B:价值世界
C:思辨世界
D:宗教世界
答案:【道德世界;
价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