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42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病理生理学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69 min read

超星病理生理学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第二讲 疾病概论

第一、超星二讲 单元测验

1、病理病理生理学是生理研究
A、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答习通科学
B、正常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案学科学
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题目科学
D、疾病的答案临床表现的科学
E、患病机体功能代谢变化规律的超星科学

2、不同疾病过程同的病理、成套的生理功能、代谢和形态改变称为
A、学答习通病理状态
B、案学病理表现
C、题目病理反应
D、答案病理障碍
E、超星病理过程

3、健康是指
A、没有躯体疾病
B、体格健全
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D、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E、社会适应能力强

4、疾病是指
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的不良状态
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E、根据disease的英文所翻译,即为“不舒服”

5、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发生脑死亡?
A、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
B、大脑功能停止
C、心跳呼吸停止
D、脉搏测不到
E、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6、下列关于亚健康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B、大多具有实验室指标的异常
C、表现为躯体性、心理性及社会性等多种类型
D、可向健康或疾病状态转化
E、可导致过劳死

7、关于先天性因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大多可遗传
B、指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C、母体在妊娠早期感染病毒而致畸
D、母体在妊娠早期使用致畸药物而致畸
E、某些先天性因素也是遗传因素

8、患者,48岁,女性,因突发心前区疼痛、心跳骤停十分钟送医院急诊。体查:在呼吸机支持和去甲肾上腺素维持下,心率95次/分,血压90/60mmHg,深昏迷,无自主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脑电图未显示波形。该患者目前属于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脑死亡
D、植物人
E、大脑皮层功能丧失

9、患者,男,35岁,因误食有机磷农药一小时急诊入院。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剧烈呕吐、大汗 淋漓、流口水。患者的剧烈呕吐主要体现普遍规律中的
A、稳态的失衡与调节
B、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C、因果交替
D、局部-整体关系
E、普遍性与特殊性

10、10. 患者,男,45岁,公司高管,常感疲惫,易发脾气,夜间失眠多梦,时有惊醒三月。在省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没发现明显异常。目前,该患者属于
A、健康
B、衰老
C、疾病
D、亚健康
E、全身适应综合征

11、病理生理学主要任务是
A、揭示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B、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C、探索疾病治疗的手段
D、揭示疾病本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E、诊断疾病

12、病理生理学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13、下列关于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研究占有重要地位
B、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C、实验研究的结果可做为防治人类疾病的直接依据
D、可采用整体、离体、器官、细胞、分子及数学模型
E、在不损害病人健康的前提下开展临床研究

14、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内因
E、疾病的外因

15、能影响(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称为
A、疾病的病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危险因素
E、疾病的外因

16、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

17、下列哪一项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
A、疾病的经过与归转
B、疾病过程中因果交替
C、疾病过程中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程序
E、疾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

18、下列对“损伤与抗损伤反应”普遍规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贯穿疾病的始终
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E、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都是损伤的表现

19、下列对“局部-整体关系”普遍规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任何疾病都存在整体和局部的双重变化
B、生物机体是一相互联系的整体
C、局部病变可以蔓延到全身
D、全身疾病可以表现在局部
E、全身病变和局部病变何者占主导应具体分析

第三讲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三讲 单元测验

1、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A、高渗性脱水
B、水肿
C、水中毒
D、等渗性脱水
E、低渗性脱水

2、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高钾血症
E、低钾血症

3、血吸虫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B、钠水潴留
C、淋巴回流障碍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E、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4、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球-管失衡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C、淋巴回流障碍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E、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

5、高钾血症患者发生去极化阻滞的机制是:
A、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接近阈电位
B、阈电位降低
C、阈电位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
E、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

6、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
A、反常性酸性尿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中性尿
E、反常性碱性尿

7、患者, 女性, 62岁,因进食即呕吐10天而入院,诊断为幽门梗阻。近10天尿量减少。体格检查:脉搏90次/分,血压115/75mmHg, 呼吸17次/min,精神恍惚,嗜睡。实验室检查:尿比重为1.023,血清Na+158mmol/L。该患者出现精神恍惚、嗜睡的原因是:
A、脑细胞脱水
B、钠水潴留
C、水中毒
D、等渗性脱水
E、脑细胞水肿

8、患者,女性,56岁,出现晨起眼睑水肿,随后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体查: 血压 150/110mmHg,眼睑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常规显示:蛋白阳性, 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并上呼吸道感染”。该患者出现眼睑浮肿和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的机制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C、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
D、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E、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9、患者,女,42岁,因腹泻、呕吐伴发热、口渴、尿少3天入院。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2天,患者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头晕,厌食、肌肉软弱无力。体格检查:脉搏110次/分,血压70/50mmHg。 实验室检查:血清Na+115mmol/L (130-150)。该患者出现脉搏增快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组织间液减少
B、血容量减少
C、尿量减少
D、细胞内液增多
E、细胞外液增多

10、患儿,男,5岁, 因腹泻5天,食少、多饮多尿、乏力2天入院。体查:神志不清,口唇发绀,腹膨隆,肠鸣音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痪。实验室检查:血钠140mmol/L,血钾2.31mmol/L(3.5-5.5mmol/L),血氯97mmol/L。该患儿出现腹膨隆,肠鸣音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痪的原因是:
A、静息电位绝对值↓, 阈电位不变,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值↓
B、静息电位绝对值不变, 阈电位↑,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值↑
C、静息电位绝对值↑, 阈电位不变,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值↑
D、静息电位绝对值不变, 阈电位↓,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值↓
E、静息电位绝对值↑, 阈电位↑,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值↑

11、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
A、Na+
B、K+
C、Ca2+
D、Mg2+
E、Fe2+

12、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
E、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13、大量体液丢失后只滴注葡萄糖液会导致
A、水中毒
B、高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高血糖症

14、高渗性脱水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A、5%葡萄糖液
B、0.9% NaCl液
C、先3% 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先5%葡萄糖液,后0.9% NaCl液
E、先 50%葡萄糖液,后0.9% NaCl液

15、低渗性脱水时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E、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16、炎性水肿产生的主要机制是
A、局部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组织间液流体静压增高
E、淋巴回流障碍

17、心性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四肢
B、面部
C、眼睑
D、下垂部位
E、腹腔

18、过量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A、大量出汗导致钾丧失
B、醛固酮分泌过多
C、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D、结肠分泌钾加强
E、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19、低钾血症最严重的表现是
A、心律失常
B、心室纤维颤动
C、呼吸肌麻痹
D、麻痹性肠梗阻
E、肌无力

20、低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点是
A、T波低平,有U波,QRS综合波增宽
B、T波低平,无U波,QRS综合波增宽
C、T波低平,有U波,QRS综合波缩短
D、T波高尖,有U波,QRS综合波增宽
E、T波高尖,有U波,QRS综合波缩短

21、高钾血症的最常见原因是
A、急性酸中毒引起细胞内K+释放至细胞外液
B、血管内溶血使K+从红细胞内释放入血浆
C、缺氧时细胞内K+释放至细胞外液
D、肾脏排钾减少
E、钾摄入过多

22、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的变化是
A、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B、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C、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D、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E、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23、低钾血症时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
A、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
B、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正常
C、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
D、细胞内外均碱中毒
E、细胞内外均酸中毒

24、高渗性脱水时体内出现
A、细胞内液减少, 细胞外液明显增多
B、细胞内液明显减少,细胞外液减少
C、细胞内液减少, 细胞外液正常
D、细胞内液明显增多,细胞外液明显减少
E、细胞内液正常,细胞外液减少

25、关于钾代谢紊乱的错误说法是
A、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为低钾血症
B、血清钾浓度和体内钾总量一定呈平行关系
C、高钾血症可导致血液pH降低
D、急性碱中毒常引起低钾血症
E、严重的急性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均可引起呼吸肌麻痹

26、正常成年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A、80%
B、70%
C、60%
D、50%
E、40%

27、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部位是肾脏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A、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B、髓袢降支和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
D、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8、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特点是
A、T波高尖,QRS综合波缩短
B、T波低平,QRS综合波增宽
C、T波高尖,QRS综合波增宽
D、T波低平,QRS综合波缩短
E、T波低平,出现U波

29、酷暑劳动时只饮水可发生
A、等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30、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
A、4%
B、5%
C、6%
D、7%
E、8%

第六讲 发热

第六讲 单元测验

1、有关发热的描述,下面哪一项是最准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超过散热
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2、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3、热限是指发热时
A、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体温升高的高度限于一定水平
C、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4、患者,男,37岁,因感染肺炎球菌而导致咳嗽咯痰,体温升高到38.6℃,引起患者发热是由于肺炎球菌作用于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汗腺
C、皮肤血管
D、骨骼肌
E、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5、某医院8名儿童在门诊输液过程中相继出现畏寒、高热症状,立即停止输液。通过检查,初步诊断为输液反应。导致上述患儿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
A、内毒素污染
B、病毒污染
C、螺旋体污染
D、外毒素污染
E、真菌污染

6、患者,女,49岁,一个月来经常出现晚上体温升高,维持38.6℃左右,伴有头晕,多汗,体重下降,性情急躁,心慌,眼球突出等症状,经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血清总T3、总T4、游离T3、游离T4水平均升高,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该患者体温升高属于
A、被动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
B、生理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水平一致
C、调节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
D、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
E、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

7、下列哪项不是发热激活物
A、病毒
B、细菌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尿酸盐结晶
E、IL-8

8、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螺旋体
D、真菌
E、疟原虫

9、发热中枢的负调节介质是
A、前列腺素E
B、cAMP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D、一氧化氮
E、精氨酸加压素

10、下列关于发热激活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B、能刺激产内生致热原细胞释放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C、中暑是由发热激活物引起
D、细菌是最常见的发热激活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发热激活物

11、发热体温上升期不存在的表现有
A、产热大于散热
B、寒战
C、立毛肌收缩
D、皮肤血管扩张
E、畏寒

12、发热患者的不存在的临床表现有
A、食欲增加
B、口干
C、全身酸痛
D、呼吸加深加快
E、尿量减少

13、下面哪种情况下导致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先天性无汗腺
B、妇女月经前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暑
E、大叶性肺炎

14、革兰阴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外毒素
B、溶血素
C、细胞因子
D、全菌体、肽聚糖
E、内毒素

15、导致临床输液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
A、内毒素污染
B、真菌污染
C、外毒素
D、药物反应
E、过敏反应

16、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视前区
D、脑干
E、中脑

17、属于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的是
A、前列腺素E
B、脂皮质蛋白-1
C、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
D、cAMP
E、一氧化氮

18、高热持续期病人容易出现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肿
E、高钾血症

19、大面积烧伤痊愈后患者,出现非炎症性体温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A、呼吸道损伤导致散热障碍
B、产热增加
C、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发生改变
D、体温调节中枢障碍
E、皮肤及汗腺的散热障碍

20、内生致热原属于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第五讲 缺氧

第五讲 单元测验

1、低张性低氧血症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2、P50 是指
A、氧含量50%时氧分压值
B、氧容量50%时氧分压值
C、氧饱和度50%时氧分压值
D、溶解氧量50%时氧分压值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50%时氧分压值

3、下列哪项缺氧一般无发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窒息
C、组织用氧障碍
D、静脉血掺杂
E、心功能不全

4、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原生成增加
B、增强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刺激肾脏的生成与释放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5、患者男,50岁。因车祸后胸腰部疼痛、呼吸困难4小时急诊入院。查体:T 36℃,HR 120次/分,R 28次/分,BP 80/50 mmHg。呼吸急促,嘴唇发绀,四肢湿冷。左胸呼吸运动弱,叩诊鼓音,呼吸音不清。实验室检查:Hb 93g/L, PaCO2 34mmHg, PaO2 50 mmHg, Ca-O2max 14.8 ml/L,SO2, 75%。患者最可能发生了下列哪种类型的缺氧?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E、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6、患儿,男,2岁半,因“误服氰化钾10分钟”急诊入院。呼吸急促,皮肤湿冷, 四肢抽动。体查:体温36.1℃,脉搏144次/min,呼吸46次/min意识不清。患儿发生缺氧的主要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B、微循环灌流障碍
C、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发生障碍
D、血液运送氧的能力下降
E、代谢性酸中毒

7、等张性低氧血症时
A、血氧含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血氧饱和度降低
D、血氧含量正常
E、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8、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肠源性发绀
A、一氧化碳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氧中毒
E、肠道内毒素中毒

9、低张性、血液性、组织性缺氧时均可发生变化的血氧指标是
A、动脉血氧饱和度
B、动脉血氧分压
C、血氧容量
D、动脉氧含量
E、动-静脉氧含量差

10、以下疾病中不会出现血液性缺氧的是
A、肺炎
B、肠源性发绀
C、蚕豆病
D、煤气中毒
E、严重贫血

11、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B、血氧容量降低
C、毛细血管平均氧分压降低
D、静脉氧分压降低
E、组织利用氧障碍

12、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患者,以下哪一项不符合
A、血氧容量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D、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13、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可见于
A、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亚硝酸盐中毒
D、一氧化碳中毒
E、氰化物中毒

14、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
D、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02的毫升数
E、血液中化学结合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5、对于血氧指标的说法,下述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B、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Hb的浓度及Hb和02的结合力
C、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D、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E、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

16、对于一氧化碳中毒的说法,下述何项不合理
A、CO和Hb结合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吸人气中CO浓度为0.1%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50%为HbCO
D、CO中毒患者呼吸加深变快,肺通气量增加
E、CO中毒者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17、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发绀一般较明显
B、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便可出现发绀
C、发绀是否明确,还和皮肤、黏膜血管中的血量有关
D、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7kPa (50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易出现发绀

18、由于呼吸衰竭而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中最具特征性的变化为
A、氧离曲线右移
B、氧分压降低
C、氧含量降低
D、氧饱和度降低
E、氧容量降低

19、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为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20、急性缺氧导致下列哪一类变化
A、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收缩,心排血量减少
B、肺小动脉收缩,肺血流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升高
C、使血浆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
D、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脑血管收缩,出现精神症状
E、心肌活动加强,代谢旺盛,腺苷产生增多,使冠状动脉收缩

21、急性缺氧时,下列哪项变化是错误的
A、脑血管扩张
B、肺血管扩张
C、皮肤血管收缩
D、肾血管收缩
E、冠状血管扩张

22、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排血量增加
B、左心功能不全
C、肺小动脉收缩
D、肺小静脉淤血
E、肺血流量增加

23、急性缺氧的血管效应中正确的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24、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B、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肺泡气的氧分压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25、血氧容量取决于
A、血氧分压
B、血氧含量
C、血氧饱和度
D、血红蛋白
E、2,3-DPG

26、氰化物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
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
B、Hb与氧亲和力增高
C、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D、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E、直接损伤线粒体

27、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A、心
B、脑
C、肝
D、肾
E、肺

28、缺氧的概念是指
A、缺氧的概念是指
B、吸人气体氧分压降低
C、血液氧含量过低
D、血液氧容量降低
E、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29、缺氧引起呼吸系统变化中下述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低张性低氧血症时,呼吸加深变快,肺通气量增加
B、低张性缺氧越严重,呼吸中枢的兴奋越强烈, 呼吸运动的加强越显著
C、慢性低张性缺氧时,肺通气量增加不很明显
D、急性低张性缺氧时,Pa02降至8kPa (60mmHg)才会明显兴奋呼吸中枢
E、等张性低氧血症时,一般不发生呼吸运动的增强

第七讲 应激

第七讲 单元测验

1、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位于
A、下丘脑
B、蓝斑
C、杏仁体
D、室旁核
E、延髓

2、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具有的功能是
A、促进吞噬细胞功能
B、分子伴侣功能
C、抗感染
D、抑制蛋白酶作用
E、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3、应激时心血管系统的基本变化为
A、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B、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C、总外周阻力降低
D、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室纤颤的阈值升高

4、应激时分泌减少的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催乳素
E、内啡肽

5、男,32岁,因重度烧伤急诊入院。2天后患者出现水样腹泻,并解柏油样便3次,伴腹胀。大便潜血试验(OB):(++++)。内镜检查:在胃底前后壁、十二指肠球部有多发性溃疡出血灶,呈斑点状,大小不等,表面有活动性出血。该患者出现消化道多发性溃疡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
A、胃粘膜缺血
B、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C、酸中毒
D、胆汁逆流
E、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坏

6、女,23岁,因遭遇灾害后哭闹、恐惧近3个月入院。灾害发生中房屋冲毁,父母双亡。此后,患者经常发呆,沉默不语,情绪不稳定,哭泣,自语,紧张害怕,全身发抖,晚上常惊醒大喊大叫,说“房子要倒,洪水要大发”。该患者所患的疾病是
A、PTSD
B、情感障碍
C、社会适应不良
D、癔病
E、神经官能症

7、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中枢位点位于
A、蓝斑
B、室旁核
C、黑质
D、杏仁体
E、海马

8、热休克转录因子(HSF)启动热休克基因的转录活性是通过
A、热休克转录因子单体蛋白质作用
B、热休克转录因子二聚体作用
C、热休克转录因子三聚体作用
D、变性蛋白与热休克因子三聚体结合后作用
E、变性蛋白与单体热休克因子结合作用

9、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细胞是
A、肥大细胞
B、肝细胞
C、单核吞噬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内皮细胞

10、下列疾病不属于应激相关疾病的是
A、原发性高血压
B、支气管哮喘
C、动脉粥样硬化
D、白化病
E、溃疡性结肠炎

11、在冠脉已有病变的基础上,心理应激常诱发
A、肝性脑病
B、致死性心律失常
C、变态反应
D、停经
E、自身免疫性疾病

12、应激时消化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A、胃肠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B、胃粘液蛋白分泌增加
C、胃酸分泌减少
D、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
E、胃穿孔

13、应激时泌尿系统的主要变化有
A、尿量增多,尿比重降低
B、血尿,蛋白尿
C、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D、水钠排泄增多
E、肾小管泌H+功能明显降低

14、下列关于热休克蛋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属非分泌型蛋白质
B、最初从经受热应激的果蝇唾液腺中发现
C、大多数是结构蛋白
D、广泛存在从原核到真核细胞的多种生物体
E、基本结构为C端的一个ATP酶结构域和N端的一个基质识别结构域

15、应激时,内分泌腺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内分泌腺是
A、甲状腺
B、甲状旁腺
C、胰腺
D、肾上腺
E、性腺

16、应激时具有稳定溶酶体膜功能和抗炎抗过敏作用的是
A、儿茶酚胺增多
B、糖皮质激素增多
C、CRH增多
D、胰岛素增多
E、甲状腺素增多

17、下述蛋白具有抑制蛋白酶的功能的是
A、C-反应蛋白
B、血清淀粉样A蛋白
C、热休克蛋白
D、铜蓝蛋白
E、α1抗糜蛋白酶

18、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
A、特异性全身反应
B、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C、代偿性反应
D、病理性反应
E、生理性反应

19、临床上常用来作为炎症和疾病活动性的指标是
A、白蛋白
B、铜蓝蛋白
C、结合珠蛋白
D、热休克蛋白
E、C-反应蛋白

20、应激时血液系统的改变中错误的是
A、急性应激时白细胞数目减少
B、急性应激时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
C、急性应激时凝血因子Ⅷ升高
D、急性应激时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E、慢性应激时红细胞数目减少

第十讲 休克

第十讲 单元测验

1、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不包括
A、失液
B、严重的创伤
C、大面积心肌梗死
D、失血
E、烧伤

2、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不常见的变化是
A、中心静脉压降低
B、动脉血压降低
C、外周阻力增高
D、心排血量降低
E、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3、引起阻塞性休克的病因是
A、急性心包填塞
B、严重的心律失常
C、病毒性心肌炎
D、心肌病
E、大面积心肌梗死

4、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是
A、过敏
B、产后大失血
C、烧伤
D、剧烈呕吐或腹泻
E、大汗

5、微循环缺血期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A、微动脉收缩
B、直捷通路关闭
C、后微动脉收缩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E、微静脉收缩

6、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
A、少灌少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B、不灌不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C、多灌多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D、多灌少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E、少灌多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7、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强烈收缩的机制主要是由于
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B、腺苷释放
C、组胺释放
D、NO释放
E、缓激肽释放

8、休克微循环缺血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
B、尿量减少
C、脉压明显减小
D、脉搏细速
E、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9、休克微循环缺血期的代偿变化不包括
A、自身输液
B、外周阻力降低
C、心脑血液供应得到保证
D、心率增快
E、自身输血

10、休克早期“自身输血”是因为
A、容量血管及肝脾等器官的收缩
B、直捷通路回流增多
C、小动脉收缩
D、动-静脉短路开放
E、大动脉收缩

11、休克早期“自身输液”的产生是由于
A、容量血管收缩
B、组织液回收增多
C、肝脾储血器官收缩
D、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
E、微循环淤血

12、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无关的是
A、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
B、自身输液
C、心排出量增加
D、肝脾等储血器官收缩
E、外周阻力下降

13、休克时微循环淤血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
B、细胞释放组胺减少
C、NO的产生减少
D、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高
E、激肽系统受抑制

14、淤血性缺氧期患者不会出现
A、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
B、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C、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D、脱氧血红蛋白减少
E、回心血量减少

15、与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恶性循环的形成无关的是
A、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B、血浆外渗
C、冠状动脉血液灌流量减少
D、血液稀释,携带氧气减少
E、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16、引起脓毒性休克的最常见原因是
A、病毒感染
B、立克次体感染
C、G-细菌感染
D、真菌感染
E、G+细菌感染

17、与过敏性休克的表现无关的是
A、发病急骤
B、血容量明显减少
C、体内组胺、5-HT、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
D、血管床容量增大
E、属II型超敏反应

18、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不吻合的是
A、使用血管活性药的目的是.提高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量
B、治疗过敏性休克采用缩血管药物
C、可酌情联合使用缩血管和扩血管药物
D、血管活性药物一般应当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
E、治疗感染性休克采用扩血管药

19、失血性休克时的“致死性三联征”是指
A、全身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心排出量下降
B、血容量减少-交感兴奋-外周阻力升高
C、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
D、微循环缺血-微循环淤血-微循环衰竭
E、出血-DIC-纤溶亢进

20、与失血性休克时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机制无关的是
A、血小板与凝血因子丢失
B、血小板与凝血因子消耗
C、酸中毒使凝血酶原活性降低
D、从糖萼(多糖包被)脱落的肝素发挥抗凝作用
E、大量输注血液和血浆稀释了体内的凝血因子

21、休克指数是指
A、心排出量与体重之比
B、心排出量与体表面积之比
C、脉搏次数与收缩压之比
D、心率与尿量之比
E、失血量与血压之比

22、根据最新国际共识,脓毒症是指
A、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B、各种严重病因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C、全身代谢紊乱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D、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
E、并发于创伤及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

23、患者,女,40岁,因车祸致右侧腰腹部受伤2小时急诊。体查:烦躁不安,脉搏112次/分,体温34.5 ℃,呼吸24次/分,血压74/44 mmHg,皮肤湿冷,口唇苍白。右侧腰部有开放性伤口,仍有活动性出血。该患者发生了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血管源性休克

24、患者,女,40岁,因车祸致右侧腰腹部受伤2小时送医院急诊。体查:患者烦躁不安,脉搏112次/分,体温34.5 ℃,呼吸24次/分,血压74/44 mmHg,皮肤湿冷,口唇苍白。右侧腰部有开放性伤口,仍有活动性出血。对该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法是
A、采用等渗晶体液复苏
B、采用限制性容量复苏
C、采用扩血管药
D、如出血不止则不能手术治疗
E、如出血不止则不宜行介入治疗

25、患者, 女,58岁,因右上腹疼痛7天,加重1天入院。患者7天前右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查:T: 39.8 ℃,BP: 70/50 mmHg,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B超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有一1cm大小结石。血常规: WBC 18×109/L,N 88%,L 12%;血乳酸8 mmol/L(升高)。该患者的诊断是
A、过敏性休克
B、失血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26、患者, 女,58岁,因右上腹疼痛7天,加重1天入院。患者7天前右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查:T: 39.8 ℃,BP: 70/50 mmHg,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B超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有一1cm大小结石。血常规: WBC 18×109/L,N 88%,L 12%;血乳酸8 mmol/L(升高)。对该患者应该采用的血管活性药是
A、多巴胺
B、阿拉明
C、血管扩张药
D、去甲肾上腺素
E、肾上腺素

27、患者,女,76岁,突发胸痛3小时急诊入院。体查:P106次/分,R 28次/分,BP 66/40mmHg。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冰冷,高枕卧位。双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及哮鸣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对该患者的诊断是
A、血管源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失血性休克

28、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原因是
A、低位脊髓损伤
B、外周神经损伤
C、高位脊髓损伤
D、脓毒症
E、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29、引起心源性休克的非心肌源性病因是
A、急性心包填塞
B、严重的心律失常
C、瓣膜性心脏病
D、心肌病
E、大面积心肌梗死

30、在休克的微循环缺血期,血流主要通过下列哪种血管回流
A、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
B、后微动脉
C、微静脉
D、微动脉
E、真毛细血管

31、下列哪项不是休克微循环淤血期的变化
A、微循环中的血管自律运动消失
B、大量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
C、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
D、血浆外渗
E、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性进一步增强

32、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休克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A、酸中毒致使血管平滑肌对CA 的反应性降低
B、NO大量产生,引起持续的血管扩张
C、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D、ATP合成增强,导致其代谢产物腺苷在局部堆积
E、细胞分解破坏后释出大量K+,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33、下列哪项与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的变化机制无关
A、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B、去甲肾上腺分泌减少
C、凝血系统激活
D、血液流变学异常
E、TXA2-PGI2平衡失调

34、下列哪项不属于休克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
A、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
B、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C、脉搏细弱而频速,静脉塌陷
D、CVP增高
E、易发生DIC

35、下列哪项不属于休克的细胞分子机制
A、单核巨噬细胞活化
B、炎症因子大量产生
C、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
D、细胞坏死
E、细胞凋亡程序受阻

36、休克时的细胞膜变化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膜电位降低
B、钠泵功能降低
C、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D、脂质过氧化
E、细胞钙内流减少

37、休克时物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
A、氧耗增加,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
B、氧耗减少,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
C、氧耗减少,糖酵解减弱,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强
D、氧耗增加,糖酵解减弱,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
E、氧耗减少,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强

38、机体分解代谢增强最为突出的休克类型是
A、脓毒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39、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代谢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40、心源性休克的始动环节是
A、心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迅速减少
B、心率过快
C、心律紊乱
D、回心血量增多
E、血容量减少

第九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九讲 单元测验

1、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2、与DIC患者出血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凝血因子Ⅻ的被激活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活性增强
C、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D、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E、血管通透性增高

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是检测
A、凝血酶原
B、纤溶酶原
C、纤维蛋白原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E、纤维蛋白单体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原因是
A、脓毒症
B、宫内死胎
C、大面积烧伤
D、胰腺癌
E、器官移植

5、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时首先结合的凝血因子是
A、凝血因子Ⅺ
B、凝血因子Ⅹ
C、凝血因子Ⅸ
D、凝血因子Ⅷ
E、凝血因子Ⅶ

6、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A、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C、凝血酶生成增加
D、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
E、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7、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血管内凝血抑制成分是
A、抗凝血酶-Ⅲ(AT-Ⅲ)
B、血栓调节蛋白(TM)
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D、蛋白S(PS)
E、蛋白C(PC)

8、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的物质是
A、纤维肽A(FPA)和纤维肽B(FPB)
B、纤维蛋白单体
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D、纤维蛋白(Fbn)
E、D-二聚体(DD)

9、与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导致原发性纤溶亢进不吻合的检测结果是
A、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C、凝血酶时间延长
D、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E、D-二聚体增高

10、患者,女,28岁,孕足月入院待产。分娩过程中阴道出血量异常增多,即行剖宫产娩出一男婴。术后出现宫内大出血,血压急降至70/40mmHg, 予促宫缩、输血补液等治疗后,血压仍持续降低,出血不止。查:PLT 60×109/L(↓),APTT 49.5〞(↑),FIB 1.48g/L(↓),PT 15.1〞(↑)。试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休克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
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
E、休克+出血

11、患者,男性,59岁,皮肤黏膜反复出现瘀斑,牙龈出血1月,尿液呈茶色(血尿)2日。1年前被确诊为肝硬化。临床检验:凝血酶时间20秒。该患者出血的主要机制是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血小板功能障碍
C、红细胞溶解增加
D、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E、K族维生素缺乏

12、患者,女,34岁,因产科意外被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该诊断不吻合的检查结果是
A、血小板明显减少
B、凝血活酶时间缩短
C、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D、纤维蛋白原定量减少
E、血清 FDP 含量增高

13、血小板在凝血中具有下列哪种作用
A、释放凝血酶
B、释放组织因子
C、释放凝血因子Ⅻ
D、为内凝系统提供表面反应场所
E、提供Ca2+

1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DIC的机制是
A、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B、激活凝血酶原
C、激活纤维蛋白原
D、继发细菌感染
E、增加组织因子的释放

15、DIC低凝期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为
A、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B、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C、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D、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E、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16、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中毒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裂体细胞的产生是因为
A、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B、微血管腔内纤维蛋白丝网的形成
C、异型输血
D、微循环血液“泥化”淤滞
E、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18、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才会有
A、凝血酶含量增多
B、3P试验阴性
C、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D、D-二聚体含量增高
E、FDP含量减少

19、妊高症患者,行剖宫产后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注射部位出血不止,血压75/45mmHg, 急查血小板 30×109/L(正常值100-300×109/ L),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延长 9 秒,为明确诊断还应补充以下哪一项检查为首选
A、血块回缩试验
B、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C、凝血时间
D、血清 FDP 含量测定
E、血小板粘附及聚集试验

20、患者,男性,57岁,田间劳动时不慎被蛇咬伤,迅速送往附近医院,途中呕吐咖啡渣样内容物,并出现肉眼可见血尿。体格检查:血压60/40mmHg。该患者最可能诊断是
A、循环衰竭
B、呼吸衰竭
C、DIC
D、肾功能衰竭
E、肝功能衰竭

第十三讲 肝功能不全

第十三讲 单元测验

1、肝功能不全是指
A、肝脏物质代谢障碍
B、肝脏胆汁代谢障碍
C、肝脏损伤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D、肝脏激素代谢障碍
E、肝脏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2、肝功能衰竭是指
A、肝功能不全早期阶段
B、肝功能不全中期阶段
C、肝功能不全晚期阶段
D、肝性昏迷
E、肝性脑病

3、肝功能不全时代谢障碍不会表现出
A、低糖血症
B、低蛋白血症
C、低钾血症
D、低钠血症
E、低胰岛素血症

4、肝功能不全病人最常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是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碱紊乱

5、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肝细胞
B、窦内皮细胞
C、肝星状细胞
D、Kupffer细胞
E、Pit细胞

6、肝性脑病的概念是
A、肝功能不全所致的精神障碍
B、肝功能不全所致的昏迷
C、肝功能不全所致的脑部疾病
D、肝功能不全所致的脑水肿
E、肝功能不全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

7、严重肝脏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A、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B、尿素合成障碍
C、不能以酰胺形式储存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D、谷氨酸合成障碍
E、丙氨酸合成障碍

8、在氨中毒时下列哪一项属耗能过程
A、氨与α-酮戊二酸形成谷氨酰胺
B、氨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C、氨促进磷酸果糖激酶活性
D、氨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
E、氨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

9、氨中毒时,脑内可发生
A、谷氨酸↑,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
B、谷氨酸↑,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
C、谷氨酸↓,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
D、谷氨酸↑,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
E、谷氨酸↓,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

10、氨对神经细胞膜离子转运的影响是
A、细胞内钾增多
B、细胞内钾缺乏
C、细胞内钠增多
D、细胞内钠缺乏
E、细胞内钙增多

11、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是
A、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B、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
C、干扰神经细胞膜钠泵的活性
D、使脑内γ-氨基丁酸增多
E、使脑内乙酰胆碱合成减少

12、γ-氨基丁酸的毒性作用是
A、引起氯离子内流增多
B、引起钾离子内流增多
C、引起钠离子内流增多
D、引起钙离子内流增多
E、引起镁离子内流增多

13、临床上应用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依据是
A、氨中毒学说
B、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C、氨基酸失衡学说
D、GABA学说
E、综合学说

14、肝功能障碍时血浆中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之比值可降至
A、0.1-0.2
B、0.3-0.5
C、0.6-1.2
D、3.6-4.6
E、4.7-5.7

15、下列哪项更符合肝肾综合征的概念
A、假性肾衰竭
B、真性肾衰竭
C、继发于严重肝病的肾功衰竭
D、功能性肾衰竭
E、器质性肾衰竭

16、肝性肾衰竭的发生机制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肾血管收缩
B、肾血栓形成
C、肾血流减少
D、肾小管坏死
E、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17、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是指
A、苯乙醇胺和酪胺
B、苯乙胺和苯乙醇胺
C、多巴胺和苯乙醇胺
D、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
E、羟苯乙醇胺和酪胺

18、肝功能损害时常出现的电解质紊乱是
A、高钾血症
B、高磷血症
C、低钠血症
D、低钙血症
E、高镁血症

19、下述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消化道出血
B、利尿剂使用不当
C、便秘
D、感染
E、尿毒症

20、肝性脑病时血浆氨基酸比例失常表现为
A、芳香氨基酸↑、支链氨基酸↑
B、芳香氨基酸↓、支链氨基酸↑
C、芳香氨基酸正常、支链氨基酸↑
D、芳香氨基酸↑、支链氨基酸↓
E、芳香氨基酸↓、支链氨基酸↓

21、肝功能障碍不包括
A、代谢和生化转化障碍
B、胆汁分泌、排泄障碍
C、凝血障碍
D、免疫功能障碍
E、胃泌素灭活障碍

22、患者,男,15岁,因发热、食欲减退、恶心2周,皮肤黄染1周来诊。查体:T37.5℃,皮肤、巩膜黄染,肝肋下2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 尿胆原(+);总胆红素127.9mmol/L(↑),直接胆红素74.1mmol/L(↑)。试问该患者产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肝脏摄取胆红素障碍
B、肝脏结合胆红素障碍
C、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
D、肝脏合成胆红素障碍
E、肝脏转运胆红素障碍

23、患者,男,45岁,5年前患有肝硬化,间歇性乏力、纳差2年。说胡话、昏迷1天入院。1天前进食了大量牛肉。查体:T38.2℃,P110次/分,BP75/45mmHg,肝病面容,颈部可见蜘蛛痣,脾肋下4cm,肝脏未及,腹水征阳性。试问该患者的治疗措施中,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静脉点滴谷氨酸钠
B、给予足量碱性药物
C、补充葡萄糖
D、补充钾盐
E、给予左旋多巴

24、患者,男,62岁,因“乏力、食欲减退3年,尿少3天”入院。饮酒史15年。3年前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无肾病史。体查:肝病面容,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腹部隆起,移动性浊音阳性,肾区无叩痛。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试问该患者尿少的原因是:
A、饮水太少
B、肾病综合症
C、肝肾综合症
D、肝硬化
E、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25、患者,男,55岁,黑便1月,讲胡话、脾气暴躁1周就诊,5年前诊断为“肝硬化”。查体:P110次/分,BP75/45mmHg,肝病面容,明显扑翼样震颤,腹部隆起,腹壁静脉可见曲张,脾肋下4cm,肝脏未及,腹水征阳性,肌张力增高。诊断为肝性脑病。试问该患者的肝性脑病目前处于哪一期:
A、前驱期
B、昏迷前期
C、昏睡期
D、昏迷期
E、昏睡前期

26、防碍肠道内氨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胆汁分泌减少
B、蛋白质摄入减少
C、肠道细菌受抑制
D、血液中尿素浓度下降
E、肠内pH小于5

27、氨对脑能量代谢的影响中,下列哪项使还原型辅酶I(NADH)消耗增多
A、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形成谷氨酸
B、谷氨酸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C、乙酰辅酶A与胆碱合成乙酰胆碱
D、丙酮酸氧化脱羧
E、糖酵解增强

28、血氨升高使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三羧酸循环障碍
B、糖酵解障碍
C、脂肪氧化障碍
D、酮体利用障碍
E、氨基酸利用障碍

29、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使脑细胞产生抑制性突出后电位
C、与正常递质竞争受体,但其效应远较正常递质弱
D、促进血浆氨基酸失衡
E、干扰脑细胞膜的功能

30、肝性脑病患者血中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增多的毒性影响是使
A、支链氨基酸浓度减少
B、支链氨基酸浓度增加
C、ATP减少
D、假性神经递质增多
E、真性神经递质增多

31、γ-氨基丁酸使下列哪一种离子向神经元内流而使其呈超极化状态
A、Na+
B、K+
C、Ca2+
D、HCO3-
E、Cl-

第十二讲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二讲 单元测验

1、呼吸功能不全通常是
A、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的后果
B、内呼吸功能严重障碍的后果
C、内、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的后果
D、血液不能携氧的后果
E、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的后果

2、Ⅰ型呼吸衰竭与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区别因素是
A、PaO2
B、PAO2
C、PvCO2
D、PACO2
E、PaCO2

3、出现严重胸膜病变时,患者可发生
A、弥散障碍
B、限制性通气障碍
C、阻塞性通气障碍
D、死腔通气量增加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受破坏

4、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
A、低钾血症
B、多发性神经炎
C、胸腔积液
D、化脓性脑膜炎
E、慢性支气管炎

5、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 < 60 mmHg; PaCO2 > 50 mmHg
B、PaO2 < 80 mmHg; PaCO2 > 50 mmHg
C、PaO2 < 60 mmHg; PaCO2 > 60 mmHg
D、PaO2 < 80 mmHg,PaCO2 > 60 mmHg
E、PaO2 < 80 mmHg, PaCO2 > 80 mmHg

6、单纯性肺泡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特点是
A、PaO2 下降,PaCO2升高
B、PaO2 下降,PaCO2下降
C、PaO2 下降,PaCO2正常
D、PaO2 下降,PaCO2正常或升高
E、PaO2 下降,PaCO2正常或下降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产生小气道阻力增高的主要机制是
A、小气道炎症阻塞
B、小气道平滑肌紧张性升高
C、肺泡弹性回缩性减退
D、小气道壁顺应性降低
E、等压点向肺泡侧移动,落在气道非软骨部分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淋巴液回流障碍
B、肺微血管内静水压升高
C、血液中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且通透性增加

9、功能性分流是指
A、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B、肺泡V/Q升高
C、死腔通气量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肺泡V/Q减少

10、下列与“死腔性通气”不符的是
A、明显增多时可引起呼吸衰竭
B、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未相应减少所致
C、可见于肺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正常人肺没有死腔性通气
E、非死腔样通气肺泡的血流代偿性增多而通气正常导致PaO2 降低

11、呼吸衰竭导致右心衰的早期机制主要是
A、肺小动脉壁增厚使官腔狭窄
B、慢性缺氧所致血量增加
C、血液黏滞性增加
D、PO2降低致使肺血管收缩
E、外周血管扩张和阻力降低,静脉回心流量减少

12、对通气障碍致使血中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开始给氧时应给
A、高浓度氧
B、间歇性高浓度氧
C、纯氧
D、高压氧
E、低浓度、低流量氧

13、下列哪项不是ARDS引起呼衰的发病机制
A、通气障碍
B、弥散障碍
C、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肺内解剖分流增加
E、肺循环淤血

14、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变化特点为
A、PaO2 下降
B、PaO2 下降,PaCO2下降
C、PaO2 下降,PaCO2升高
D、PaCO2升高
E、PaO2 下降,PaCO2正常

15、在肺泡通气(V)与血流(Q)的关系中,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
A、V/Q正常是有效换气的必要条件
B、静脉血掺杂时,有V/Q下降
C、V/Q失调亦可见于休克肺
D、死腔性通气时,有V/Q升高
E、支气管哮喘时,病变肺泡V/Q升高

16、声带麻痹的患者表现为
A、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呼气性呼吸困难
D、进行性呼吸困难
E、潮式呼吸

17、患者,男,6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0年,活动后气促6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一周入院。曾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口唇青紫、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右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两肺门增大,左肺肺气肿。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B、慢性呼吸衰竭
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D、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E、慢性心力衰竭

18、患者,男,6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0年,活动后气促6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一周入院。口唇青紫、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右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两肺门增大,左肺肺气肿。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不包括
A、慢性缺氧使肺血管收缩
B、慢性缺氧使肺小动脉重建
C、慢性炎症使肺血管床减少
D、高碳酸血症使肺血管收缩
E、体液因子平衡使肺血管收缩

19、患者,女, 73岁,因乏力1周,气急、胸闷5天,加重伴咳嗽、咳痰、畏寒2天,呼吸困难3h就诊。一周前曾接触活禽。查体: T:38.9℃, HR:140次/分, BP:95/67mmHg, R:34次/分。神志恍惚,呼吸急促,口唇紫绀,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实验室检查:WBC 12.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3% ;pH 7.36;PaO2 48mmHg;PaCO2 27.7mmHg; SaO2 84%;胸部CT示:两肺炎症,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过敏性休克
B、过敏性肺炎
C、感染性肺炎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E、急性胸膜炎

20、患者,女, 73岁,因乏力1周,气急、胸闷5天,加重伴咳嗽、咳痰、畏寒2天,呼吸困难3h就诊。一周前曾接触活禽。查体: T:38.9℃, HR:140次/分, BP:95/67mmHg, R:34次/分。神志恍惚,呼吸急促,口唇紫绀,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实验室检查:WBC 12.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3% ;pH 7.36;PaO2 48mmHg;PaCO2 27.7mmHg; SaO2 84%;胸部CT示:两肺炎症,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该患者呼吸困难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过敏使支气管痉挛
B、肺部感染损伤呼吸膜
C、肺部感染导致功能性分流
D、肺部炎症分泌物阻塞气道
E、胸腔积液使肺泡扩张受限

21、Ⅰ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 < 30 mmHg
B、PaO2 < 40 mmHg
C、PaO2 < 50 mmHg
D、PaO2 < 60 mmHg
E、PaO2 < 70 mmHg

22、Ⅰ型呼吸衰竭很少会发生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3、重度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时,呼吸的冲动主要来自
A、肺牵张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J-感受器
D、外周化学感受器
E、压力感受器

24、肺性脑病是指
A、肺泡通气不足所致脑功能障碍
B、肺换气不足所致脑功能障碍
C、呼吸衰竭所致脑功能障碍
D、“CO2麻醉”所致脑功能障碍
E、缺氧所致脑功能障碍

25、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表现为
A、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呼气性呼吸困难
D、进行性呼吸困难
E、潮式呼吸

26、反应总肺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为
A、PaCO2
B、PvCO2
C、PaO2
D、PAO2
E、PvO2

27、一般而言,弥散障碍而导致呼吸衰竭,肺泡呼吸面积减少至少达到
A、1/5以上
B、1/4以上
C、1/3以上
D、1/2以上
E、2/3以上

28、下列与“功能性分流”不符的是
A、又称静脉血掺杂
B、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降低而血流末相应减少所致
C、正常人也有功能性分流
D、肺血管收缩时也可以引起功能性分流
E、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PaO2 下降PaCO2增加

29、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吸衰竭氧疗时应
A、将患者送入高压氧舱
B、吸入纯氧
C、先吸30%左右的氧
D、吸入95%氧加5%CO2
E、呼气末正压给60%的氧

30、在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发生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缺氧使细胞内能量生成障碍
B、缺氧使细胞内酸中毒
C、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D、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E、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使脑细胞酸中毒和脑血管扩张

第十一讲 心功能不全

第十一讲 单元测验

1、既是心力衰竭的原因又是心力衰竭的诱因的是:
A、酸碱失衡
B、心律失常
C、妊娠
D、肥胖
E、情绪过度激动

2、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害作用不包括:
A、增加心肌耗氧量
B、增加前后负荷
C、诱发心律失常
D、促进心肌重塑
E、增加心排血量

3、心功能不全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产生的代偿作用是:
A、增加心排血量
B、促进心肌纤维化
C、减少冠脉流量
D、增加心肌耗氧量
E、增加心室后负荷

4、心肌离心性肥大一般是由于:
A、钠水潴留
B、血容量增多
C、心脏前负荷长期过重
D、心脏后负荷长期过重
E、心肌结构破坏

5、心肌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心肌细胞数目增加
B、肌小节的串联性增生
C、肌节的并联性增生
D、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E、心肌间质增生

6、急性心力衰竭时不可能发生的代偿方式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肥大
C、交感神经兴奋
D、血液重新分配
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7、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发生的机理是:
A、能量利用障碍
B、能量产生障碍
C、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D、房-室传导障碍
E、心室容量负荷加重

8、肥大心肌能量利用障碍是由

学习通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疾病的原因,机制和变化的学科。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通病理生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因,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能力。

一、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1. 病理生理学是什么?

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生理状态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异常变化,以及病变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

2. 病理生理学的作用是什么?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变化规律,推动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和组织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形态和功能上的变化。

2. 生化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生物分子的代谢和变化,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

3. 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生理指标和功能的异常变化,推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4. 病理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推动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三、学习通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1. 多看教材或参考资料。

学习通中的病理生理学课程已经很详细地介绍了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内容,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可以多看一些相关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2. 多做题和模拟测试。

通过做题和模拟测试,可以更好地检测自己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及时进行弥补。

3. 参加讨论和交流。

可以加入一些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学习群或论坛,与其他学习者一起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及时纠正错误和掌握新知识。

四、总结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疾病的原因,机制和变化的学科,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通病理生理学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才能做到更好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