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28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耕作学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66 min read

超星耕作学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第一章 单元测验

1、超星《吕氏春秋》是耕作秦国丞相吕不韦和他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这本书不包括哪个内容( )
A、学答习通《上农》
B、案学《任地》
C、题目《农书》
D、答案《审时》

2、超星耕作制度改革的耕作战略原则不包括( )
A、适应原则
B、学答习通协调原则
C、案学经济原则
D、题目重点原则

3、答案耕作制度发展的超星基础是( )
A、自然条件
B、耕作社会经济条件
C、学答习通耕作传统
D、生活条件

4、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 )
A、三
B、四
C、五
D、六

5、种植制度所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
A、作物布局
B、熟制
C、种植方式
D、土壤耕作

6、养地制度所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
A、土地培肥
B、作物布局
C、土壤耕作
D、农田防护

7、我国耕作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
A、三
B、四
C、五
D、六

8、20世纪90年代中期,耕作学界经过百家争鸣答成了共识,认为耕作学的理论主线始终是( )
A、耕作制度
B、种植制度
C、养地制度
D、种植方式

9、耕作层的管理不包括( )
A、土壤耕作
B、土地培肥
C、水土保持
D、水分管理

10、农田防护不包括( )
A、水土保持
B、保护植被
C、保护性耕作
D、平整田地

11、农田基本建设不包括( )
A、土地培肥
B、平田整地
C、治沙改土
D、农田排灌

12、耕作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
A、改善种植业大环境
B、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C、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D、提高资源利用率

13、农田防护的最终目的是( )
A、改善种植业大环境
B、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C、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D、提高资源利用率

14、农田基本建设的最终目的是( )
A、改善种植业大环境
B、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C、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D、提高资源利用率

15、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包括()
A、生产的持续性
B、投入的持续性
C、经济的持续性
D、生态的持续性

16、现代农业必备的条件有()
A、物质装备现代化
B、技术现代化
C、农业生产机械化
D、经营管理现代化

17、耕作学的性质()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基础科学
D、应用科学

18、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分为()
A、主粮型
B、水田型
C、农牧型
D、混合型

19、种植制度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A、作物布局
B、熟制
C、种植方式
D、轮作与连作

20、耕作制度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养地制度为基础,以 ( )为目标,对实现农业的区域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增产增收
C、保持水土平衡
D、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

2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
A、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C、注重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
D、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

22、耕作制度以系统科学、生态学以及区域发展学等理论为基础,强调()
A、系统性
B、结构性
C、整体性
D、地区性

23、耕作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
A、分析农业生产本质特征,阐明农田生产地位
B、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优化农田生产布局
C、研究农田生产群落规律,开发高效种植模式
D、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建立完善养地制度

24、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人均资源短缺
B、土地资源浪费
C、劳动生产率低
D、劳动者众多

25、耕作制度包括:()
A、种植制度
B、作物布局
C、复种方式
D、养地制度

26、耕作制度发展方向有()
A、复种
B、多熟种植
C、改变作物布局
D、农林结合

27、耕作制度的功能是()
A、微观技术功能
B、宏观调控与决策功能
C、统计分析功能
D、法律支持功能

28、我国农业的问题包括()
A、人多耕地少
B、光热资源丰富
C、农村经济落后
D、地区差异大

29、《吕氏春秋》中的哪几篇是农家之言()
A、《上农》
B、《任地》
C、《辩土》
D、《审时》

30、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的综合技术体系。

31、耕作学也叫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与农艺学并列的一门学科。

32、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众多任务,主要包括不断增长的农产品消费、效益问题与生态问题。

33、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是适应原则、协调原则、经济原则、持久原则。

34、耕作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进行着不断的演进,现在耕作制只演进到了常年耕作制。

35、《齐民要术》中提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思是,农业生产要注意轮作。

36、在人口稀少的原始社会,土地充足,人们以狩猎生活为主,后来烧毁森林草原播种谷物,肥力下降后又开辟新的荒地加以利用,这属于休闲耕作制。

37、耕作制度的目标总的是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

38、耕作制度演变经历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

3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40、养地制度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作物布局、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

41、种植制度研究的内容包括作物布局、熟制、土壤耕作、轮作与连作等。

42、“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阐明了作物生产与天、地、人等因素的关系。

43、《陈旉农书》由宋代陈旉所著,是中国宋代北方地区,汉族农事的综合性农书。

44、耕作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45、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__________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46、《 》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和他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这本书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农家之言。

47、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的综合性农书《 》中提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48、从古文“谷田必须岁易”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__________的早期认识。

49、《 》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

50、《 》是东汉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叙述了田庄从正月到十二月,一年例行的农事活动。

51、《 》是中国宋代南方地区汉族农事的综合性农书,也是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

52、《 》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记述了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等。

53、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________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__________的综合技术体系。

54、种植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__________、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55、__________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56、养地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培肥、__________、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

57、耕作制度有两大功能:即微观技术功能和__________功能

58、__________包括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立体种植等。

59、养地制度包括__________、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

第一章 单元作业

1、如何理解耕作制度的含义?

2、如何理解耕作制度的两大功能?

第二章 作物布局

第二章 单元测验

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 )的总称。
A、品种
B、面积
C、配置
D、比例

2、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3、C4作物主要分布在( )。
A、寒带
B、温带
C、暖温带
D、热带

4、世界各地区由于纬度不同及地形的差异,造成了光照分布的变化,因此在栽培技术及引入外来的作物或品种时就需考虑作物的光周期特点。下列不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是:( )
A、大豆
B、棉花
C、大麦
D、玉米

5、世界各地区由于纬度不同及地形的差异,造成了光照分布的变化,因此在栽培技术及引入外来的作物或品种时就需考虑作物的光周期特点。下列不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
A、大麦
B、油菜
C、水稻
D、甜菜

6、适粘性土壤型的作物主要有:( )
A、水稻
B、小麦
C、马铃薯
D、大豆

7、下列哪个作物是C4作物:( )
A、木薯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
A、玉米
B、高粱
C、橡胶
D、马铃薯

9、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 ) 。
A、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
B、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
C、油料、棉花、烟叶、麻类、糖料
D、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

10、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的是:( )
A、油棕
B、可可
C、椰子
D、玉米

11、作物布局的基础是( )。
A、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B、作物的遗传特性
C、作物的生理学特性
D、耕地肥力状况

12、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与种类,富碳耗氮作物主要是:( )
A、禾本科作物
B、油料作物
C、豆科作物
D、纤维作物

13、下列作物中不属于喜凉耐寒型的是:( )
A、黑麦
B、冬小麦
C、青稞
D、春小麦

14、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温凉型的是:( )
A、大豆
B、玉米
C、甜菜
D、谷子

15、根据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陆稻、燕麦等作物属于( )。
A、喜水耐涝型
B、喜湿润型
C、中间水分型
D、耐旱怕涝型

16、长日照作物包括:( )
A、小麦
B、玉米
C、甘蔗
D、油菜

17、作物布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作物空间配置
B、农业生产结构
C、农业区划
D、作物结构

18、不同的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下列作物中适于在pH6.2~6.9的是:()
A、花生
B、玉米
C、水稻
D、大豆

19、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
A、橡胶
B、油棕
C、可可
D、椰子

20、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作物:()
A、水稻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1、在同一个地方,一般南坡(北半球为阳坡)上部往往因干旱而植被较差,多为短草,坡位下部则多为喜阳与喜温的作物,如( )。
A、玉米
B、谷子
C、棉花
D、大豆

2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A、光
B、热
C、土壤
D、肥料

23、作物布局的原则是:()
A、要与市场有效对接
B、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
C、要符合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D、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24、C3作物分布于()的地区。
A、温带
B、极炎热
C、热带
D、亚热带

25、下列农作物中属于喜光的作物的有:()
A、棉花
B、玉米
C、马铃薯
D、胡萝卜

26、下列作物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A、高粱
B、燕麦
C、苜蓿
D、水稻

27、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耐霜型作物的有:()
A、豌豆
B、春小麦
C、向日葵
D、冬小麦

28、适用于在沙性土壤上生长的作物有:()
A、大豆
B、花生
C、甘薯
D、马铃薯

29、我国棉花主要集中于()。
A、黄河流域
B、松嫩平原
C、长江流域
D、西北内陆

30、选择商品生产基地的条件是:()
A、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土地集中连片
B、资源条件好,生产技术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
C、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产品的商品率较高
D、生态经济分区上属于最适区或适宜区

31、地势对作物布局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作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上。

32、向日葵、谷子、大豆均为喜温作物。

33、以收获籽实为目的籽实类豆科作物,相对意义上来讲是养地作物,而以养地为目的的豆科绿肥作物,是绝对意义的养地作物。

34、谷子、甘薯、花生是耐旱耐涝型作物。

35、C3作物主要分布于冷凉、高温多雨的地区。

36、土壤盐碱化的原因之一是灌溉农田的灌溉水不足,而蒸发量大,盐分向上移动大于向下淋洗的数量。

37、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8、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

39、一个国家的作物布局的范围最大可以大到国家、省,最小可以小到一个地区、县。

40、在安排作物布局时,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土地等条件及特点相结合。

41、在我国北方,地势从低到高,作物分布规律大致是:棉花、高粱→水稻、玉米→冬麦、糜谷→喜凉作物(油菜、豌豆、春小麦、青稞)→林地→草地→荒地。

42、洼地多种棉花、甘薯、花生、豆类等。

43、岗坡地多种耐涝或避涝的水稻、高粱、小麦、苘麻等。

44、许多大田作物,它们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对水分的需求属于中间类型,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

45、高粱、田菁、草木樨等作物既耐旱又耐涝。

46、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__________与配置的总称。

47、作物布局要解决的问题是作物__________。

48、作物布局的意义之一是有利于合理利用__________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9、C4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蔗、高粱等,主要分布在辐射量大的热带或__________地区。

50、根据作物喜光程度的不同,分为喜光和耐荫作物,一些以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如胡萝卜、马铃薯、叶菜类蔬菜等为__________。

51、在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延长日照长度,可缩短营养生长期,提前开花,反之,缩短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__________。

52、在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缩短日照长度,可缩短营养生长期,提前开花,反之,延长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__________。

53、_________ 型作物分布在四季分明或气候冷凉地区,它们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0℃,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

54、__________ 型作物生育盛期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5~20℃左右,12~18℃能正常生长,生物学最低温度,也就是适于生长的起点温度为2~8℃,不怕霜,可耐短期的低温。

55、__________ 型作物都是喜温作物,但它们能够忍受一定的高温,如高粱、烟草、花生、苜蓿等。

56、谷子、糜子等__________ 型作物本身没有耐旱或抗涝能力,但是通过人为的合理调控,或者作物自身的生态适应,可以使作物躲避旱涝灾害。

57、根据土壤质地,__________ 土壤由于颗粒粗,质地疏松,保肥保水能力差,蒸发量大,昼夜温差也大。

58、养地作物,也叫富氮作物,主要是指__________ 作物;耗地作物,也叫耗氮富碳作物,主要是禾本科作物。

59、在平原地区,农区小地形也有岗地、__________ 与洼地之分。虽然相对高度相差不多,但作物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

60、作物布局设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调查环境条件、调研社会需求、作物的组成与配置、作物量比结构的确定、划分种植适宜区、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种植区划、__________ 。

第二章 单元作业

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农业生产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2、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3、什么是临界日长、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

4、如何理解养地与耗地作物?

5、如何进行作物布局?

第三章 间混套作与复种

第三章 单元测验

1、下列关于合理间混套作技术说法错误的是( )
A、作物的植株和生育特征相互补充
B、经济效益应高于单作
C、选择生态位相差不太大的品种
D、促进早熟早收

2、在进行间、混、套作时,选择作物类型和品种“一高一矮、一肥一瘦”指作物的( )
A、株型
B、根系分布
C、叶形
D、生育期

3、下列属于套作的有:( )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冬小麦-玉米

4、( )是间混套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
A、株距
B、行距
C、带宽
D、幅宽

5、下列属于禾豆间作的模式为( )
A、玉米‖马铃薯
B、玉米‖花生
C、玉米/大豆
D、泡桐‖大豆

6、为了发挥边际优势和减缓劣势,在确定行数时,一般高秆作物不可多于边际效应所影响的行数的( )倍。
A、1.5
B、2
C、3
D、5

7、间套作中,不同种作物之间的间距应( )。
A、尽量减小
B、与单作时距离相同
C、尽量加大
D、越大越好

8、套种增产增收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复合群体的( )。
A、空间
B、时间
C、空间和时间
D、群体结构

9、种养结合的关键是( )。
A、饲料
B、小麦
C、玉米
D、油菜

10、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 )。
A、浙江
B、上海
C、海南省
D、江苏

11、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
A、华南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四川盆地
D、江淮平原

12、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 )。
A、地形
B、耕地面积
C、热量状况
D、天气状况

1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 )。
A、增加光照叶面积
B、延长光照时间
C、提高光合效率
D、增施肥料

14、南方稻田连续三年的种植制度为:绿肥—水稻→油菜—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称为( )。
A、轮作
B、复种轮作
C、间套作
D、连作

15、适于一年三熟制的地区一般要求≥10℃积温为( )度。
A、3500~3600℃
B、3600~4000℃
C、4000~5000℃
D、5000℃以上

16、合理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充分利用地力
C、边行效应
D、作物间互利关系

17、间混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包括( )。
A、增加叶面积
B、提高种植密度
C、选择高收益作物
D、增加照光叶面积

18、合理间套作中,作物合理搭配的原则为( )。
A、形态上一高一矮
B、生理上一阴一阳
C、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一早一晚
D、兼有其中某几种情形

19、下列种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计算的是( )。
A、间作
B、复种
C、混作
D、套种

20、合理的间混套作可以( )。
A、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B、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C、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
D、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21、下列属于套作的有:( )。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麦/玉米/甘薯

22、下列属于间作的模式为( )。
A、玉米‖马铃薯
B、大麦×豌豆
C、玉米‖花生
D、油菜—水稻—水稻

23、下列种植方式属于一年二熟制的是( )。
A、玉米‖马铃薯
B、玉米—萝卜—油菜
C、玉米‖花生
D、冬小麦/夏玉米

24、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措施包括( )。
A、增加光照叶面积
B、延长光照时间
C、提高光合效率
D、增施肥料

25、休闲的作用主要是( )
A、恢复地力
B、蓄积水分
C、消灭杂草
D、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

26、下列种植方式属于多熟制的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二熟
C、五年四熟
D、两年三熟

27、“冬小麦一夏大豆(或绿豆、糜谷)→冬小麦—夏闲”这种种植方式属于( )。
A、一年三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四熟
D、两年四熟

28、复种的作用有哪些?( )
A、增加播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
B、发展多元作物,实现全面增产
C、抗御自然灾害,实现稳产高产
D、增加物质投入,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29、一个地区能否进行复种和复种程度高低受哪些条件影响?( )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肥力条件
D、动力条件

30、适于多熟种植的地区一般要求≥10℃积温为( )度。
A、3100~3500℃
B、3500~3600℃
C、3600~4000℃
D、4000℃以上

31、合理间套作中确定密度的原则是基本上不减少或稍减少主作物密度,或两种间作的作物密度比单作时减少,但总密度高于任一作物单作。 ( )

32、“麦/玉米—稻”属于一年三熟制。 ( )

33、套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季节)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 )

34、间作时两作物共生期至少超过任何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以上。 ( )

35、间作主要集约利用时间,而套作主要集约利用空间。 ( )

36、间作、套作各作物的种植面积计入复种面积。 ( )

37、土地当量比(LER)比越大,表明间作增产的幅度越大,效果越好。 ( )

38、合理间套作时,只表现为边行优势,而边行劣势可以不考虑。 ( )

39、间套作时,应选择生态适应性、生态位相似的作物。 ( )

40、间套作时,高位和矮位作物的种植密度均要高于单作。 ( )

41、“玉米‖马铃薯”属于间作,“小麦/玉米”属于套作,“冬小麦-玉米”属于复种。( )

42、间作、混作、套种均不属于复种。 ( )

43、“春玉米→冬小麦—夏蔬菜”是两年三熟制的复种模式。 ( )

44、复种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 ( )

45、复种增加了作物光合面积,延长了光合作用时间,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年单产的核心。 ( )

46、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 内,分行或分带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47、间作主要是集约利用 ,套作主要是集约利用 。

48、从熟制角度看,“麦/玉米—稻”属于 制。

49、套作指在 的株、行间播种或 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50、土地当量比是指同一农田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间混作时的 与各个作物单作时的比率。

51、合理的间套作作物形态选择上要 ,或叶形上 ,或叶角上 。

52、合理的间套作中, 作物与 作物搭配时,在用光上,异质互补,充分利用光能。

53、间套作时,特别是高矮杆作物间套作时,靠近矮位作物的高位作物植株常表现为 ,而靠近高位作物的矮位作物植株常表现为 。

54、边行优势的大小和范围与作物 、 、 、 和栽培水平有关。

55、间套作作物选择方面,在作物的选择上要求作物的 相似,合理地选择 的作物或人工提供不同的条件。

56、间套作复合群体中,水平结构参数包括作物的密度、行数、行株距、 、株距、 等水平分布。

57、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 作物的种植方式。

58、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两年三熟属于 制。

59、复种的中心目的是集约利用 ,提高 。

60、一个地区能否进行复种和复种程度高低主要受 、 、 和 的影响。

第三章 单元作业

1、间混套作的概念及优缺点?

2、合理间套作的增效原理?

3、合理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田间结构配置技术?

4、复种效益原理?

5、复种的技术?

第四章 轮作与连作

第四章 单元测验

1、下列作物中,忌连作的作物是 ( )
A、亚麻
B、水稻
C、花生
D、烟草

2、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连作危害的生物学原因:( )
A、杂草严重
B、病虫害加重
C、根系分泌有害优质
D、土壤酶活性变化

3、在一片土地上,隔一年或一茬再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 )
A、正茬
B、倒茬
C、迎茬
D、重茬

4、在下列作物中,哪个作物不是耐连作的作物( )。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玉米

5、在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
A、马铃薯
B、烟草
C、水稻
D、甜菜

6、轮作减轻作物病害的主要生物原理是病原物具有( )。
A、寡食性
B、专一性
C、伴生性
D、广谱性

7、轮作减轻作物虫害的主要生物原理是害虫具有( )。
A、寡食性
B、专一性
C、伴生性
D、广谱性

8、南方稻田连续三年的种植制度为:绿肥—水稻—水稻→ 油菜—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 称为( )
A、轮作
B、复种轮作
C、间套作
D、混作

9、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表现为( )
A、作物产量
B、作物品质
C、土壤肥力
D、土壤质地

10、哪类作物茬口一般养分含量高,通常被称为“油茬”( )
A、豆类
B、禾谷类
C、薯类
D、工业原料类

11、薯类作物不包括( )
A、甘薯
B、木薯
C、马铃薯
D、麻薯

12、禾谷类作物不包括( )
A、水稻
B、玉米
C、向日葵
D、高粱

13、豆类作物不包括( )
A、大豆
B、芝麻
C、绿豆
D、花生

14、如果长期( ),就会导致土壤中特定的养分被片面消耗。
A、轮作
B、连作
C、复种
D、套作

15、花生除了对氮磷钾吸收量较多外,对( )元素吸收也较多。
A、硅
B、硼
C、钙
D、钼

16、忌连作的作物有:()
A、亚麻
B、马铃薯
C、甜菜
D、棉花

17、连作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A、社会需求决定连作
B、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C、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D、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18、轮作换茬的作用()
A、调养地力
B、减轻病虫危害
C、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
D、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19、不耐连作的作物有()
A、陆稻
B、烟草
C、
D、大豆

20、根据测定,( )等根系分布较深。
A、小麦
B、大豆
C、玉米
D、棉花

21、栽培植物的根系有深有浅,在农作物中,以( )根系较浅。
A、棉花
B、高粱
C、水稻
D、花生

22、进行合理轮作,需要()
A、统筹安排,适宜搭配
B、把重要作物安排在最好的茬口上
C、考虑前后作物的土壤生物及耕地用养关系
D、考虑作物茬口的季节特性

23、耐连作的作物有()
A、水稻
B、玉米
C、棉花
D、花生

24、耐短期连作的作物有()
A、小麦
B、高粱
C、油菜
D、甘蔗

25、造成连作障碍的生物学原因主要是连作后( )。
A、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
B、病虫害蔓延加剧
C、土壤微生物种群单一化
D、土壤酶活性发生变化

26、连作应用的技术措施有()
A、化学技术
B、更换品种
C、合理施肥
D、精耕细作

27、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表现为()
A、土壤肥力
B、土壤理化性状
C、土壤质地
D、病虫草害

28、豆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A、总生物量较大
B、根瘤菌固氮素
C、残根和落叶数量多
D、连作时,某些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

29、薯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A、生物量大
B、有机质归还量高
C、对钾的吸收量要比其它类作物多
D、耕地时容易起坷垃

30、水稻是耐连作作物,能够长期连作不减产。这是因为( )。
A、水稻在淹水条件下冲洗掉了土壤内的有毒物质
B、水稻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C、水稻收获后翻地晒田能氧化土壤的还原性有毒物质
D、水稻根系分布较浅

31、马铃薯是茄科作物,不能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也不能与甘薯等块根作物轮作。

32、亚麻、甜菜都是忌连作的作物。

33、轮作造成作物病虫害越来越严重。

34、豆科作物主要是富氮类作物。

35、连作有很多弊病,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在生产上杜绝连作。

36、影响茬口特性的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生物因素和耕作栽培措施。

37、轮作倒茬的一般原则是: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既要考虑需要,又要注意农田用养结合。

38、轮作中应尽量避开相互间有障碍的作物,避开相互感染病、虫、草害的作物

39、马铃薯能与烟草、茄子、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

40、马铃薯是茄科作物,可以与甘薯等块根作物轮作。

41、小麦—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这种种植方式叫复种连作。

42、对耐连作程度不高的作物,比如花生、马铃薯、甘蔗、向日葵不能实行短期连作。

43、选用同一作物不同的品种,进行换茬种植也可以起到类似作物轮作的效果。

44、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的片面消耗。

45、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是根系分泌对作物本身有害的物质。

46、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表现为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状、病虫草害等;是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作物本身的生物特性及其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47、一般前茬生长期短、收获早,这个茬地就有一定的 ,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施肥整地,土壤熟化好,速效养分含量高,对后作物影响好。

48、作物属于深根性作物,收获的时候,需要对块根、块茎等产品器官深挖,所以有利于土壤疏松,对后作有利。

49、休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土壤的 交替和干湿交替,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加速有机质矿化分解,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

50、远古时代,人们开垦荒地种植作物,由于没有肥料投入,种植作物后,地力严重损耗,不能再种植作物,只得弃耕撂荒而另垦新荒,这种原始的耕作方法,称为 耕作制。

51、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宜垦生荒地的减少,人们就重新又开垦撂荒后的荒地,然后,再以撂荒的方式来恢复和提高地力,这种耕作方式叫 耕作制。

52、作物有机物生产量大,如果秸秆还田,就可以归还大量的有机物质,而豆科作物通过根茬、落叶能给土壤补充氮素。

53、由于轮作的前后茬作物 措施的不同,改变了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状况,形成了不利于某些病虫正常生长和繁衍的外部环境,可以达到减轻病虫害的目的。

54、作物的 是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

55、从耕地用养结合的角度来看,养地作物和耗地作物应搭配种植,一般是 在前。

56、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的连作,叫 。如:小麦—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

57、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不同作物甚至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对连作的反应是不同的,、花生及大豆等是 的作物。

58、合理的轮作是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而连作则容易发生“ ”,即长期连作后,最终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病虫草害严重,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59、各种作物都有其伴生杂草,如水稻的伴生性杂草是 ,长年连作,则混杂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60、粮食作物、棉花等,是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国民经济需求量大,不实行连作便满足不了全社会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所以社会需要决定了 。

第四章 单元作业

1、影响作物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豆类作物的茬口特性有哪些?

3、轮作的作用有哪些?

4、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5、克服连作障碍的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土壤耕作

第五章 单元测验

1、下列不属于免耕主要优点是( )
A、减少水蚀和风蚀
B、农耗时间减少
C、节约成本
D、减少病虫害

2、翻耕的缺点是( )
A、松碎土壤
B、翻转耕层
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D、翻埋杂草

3、下列不属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的是 ( )
A、调节耕层三相比
B、创造深厚的耕层
C、增加土壤有机质
D、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

4、下列不属少耕优点的是( )
A、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B、减轻水蚀和风蚀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减少农耗时间

5、坡地耕作最宜( )
A、横坡耕作
B、顺坡耕作
C、均可
D、逆向耕作

6、土壤耕层的厚度一般为( )
A、10—15厘米
B、15—25厘米
C、20—35厘米
D、35—45厘米

7、从耕层构造看,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主要层次是( )
A、表土层
B、播种层
C、稳定层
D、心土层

8、下列耕作措施中不属于表土耕作的是( )
A、耙地
B、耱地
C、旋耕
D、中耕

9、国外免耕法在一季作物期间,一般机车下田作业(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10、从数量上讲,耕层中总孔隙度为( )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从质量上讲,耕层上部大孔隙较多,下部毛管孔隙较多。
A、10%
B、70%
C、50%
D、40%

11、土壤( )是影响耕性最活跃的因素。
A、养分含量
B、水分含量
C、温度
D、密度

12、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贮水量的耕作方式是( )。
A、深松
B、翻耕
C、少耕
D、免耕

13、对农田养分来说,减少( )的丢失,就是极大的养地。
A、土壤水分
B、土壤养分
C、土壤黏性
D、土壤孔隙度

14、( )提供了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A、土壤有机碳
B、土壤团粒
C、土壤有机质
D、土壤热效应

15、合理、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 ),还可提高作物产量。
A、土壤理化性状
B、荒漠化
C、田间持水量
D、土壤耕层

16、我国坡地农田,( )是低产的主要原因。
A、跑水
B、跑风
C、跑土
D、跑肥

17、免耕主要优点是( )。
A、减少水蚀和风蚀
B、农耗时间减少
C、节约成本
D、减少病虫害

18、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 )。
A、耙地
B、中耕
C、镇压
D、起垄

19、镇压作用包括( )
A、压紧耕层
B、疏松耕层
C、压碎土块
D、平整地面

20、旋耕的缺点包括( )
A、耕层变浅
B、理化性状变劣
C、伤害有益生物
D、破坏土壤结构

21、翻耕的作用包括( )
A、翻土
B、碎土
C、松土
D、镇压

22、杂草与作物争夺( ),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病虫害对作物的威胁也很大。
A、水分
B、养分
C、湿度
D、阳光

23、农田土壤在长期耕种中,其剖面各有特点,一般可分为四层,这四层包括( )
A、表土层
B、稳定层
C、犁底层
D、心土层

24、决定和影响土壤耕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含盐量和( )等。
A、土壤密度
B、土壤孔隙度
C、土壤有机质含量
D、土壤水分含量

25、地面平整度是指地块内不能有( )存在,否则会引起农田内水分再分配而导致一块田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显著差异。
A、高包
B、洼坑
C、脊沟
D、免耕

26、中国按不同的翻耕季节分为( )和伏耕等4种,并选择能调节土壤水分、熟化土壤的适宜时间进行。
A、夏耕
B、秋耕
C、冬耕
D、春耕

27、土壤耕作制是建立在( )制的基础上,为( )周期中各种作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时常常存在着矛盾,因此要在具体的生产单位和各地段、具体的轮作制充分权衡和解决这些矛盾基础上建立土壤耕作制。
A、轮作
B、互作
C、复种
D、连作
E、轮作

28、不同的耕法对统一( )—( )—气候之间矛盾的方式有各自的特点,要有分析的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耕法。
A、土壤
B、作物
C、农具
D、环境

29、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平翻耕法,通过翻转耕层疏松土壤,建立包括各类团聚体在内的耕层结构,以满足作物根系生长和( )的供应。
A、土壤
B、空气
C、养分
D、水分

30、平翻耕法的主要作业环节有耕翻、( )、中耕等。
A、耙
B、耢
C、压
D、少耕

31、在盐碱地或水分过多的粘重土壤适宜镇压。( )

32、多年免耕后,会出现表土层(0—250px)贫化现象。( )

33、免耕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 )

34、黏粒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水分条件是表现强弱的条件。 ( )

35、土壤仅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才出现黏着性。( )

36、土壤可塑性影响耕作质量。( )

37、深松是使用深松机械在不翻转打乱原有土壤层次情况下深度松土的一种机械耕整地作业方式疏松深度不必超过犁底层分布深度。( )

38、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 )

39、各类农业土壤,都有特定的理、化、生物特性和剖面构造,土壤耕作措施无需根据这些特点正确应用,就能创造出适于作物的土壤环境。( )

40、通过土壤耕作,切断毛细管,使地表形成疏松的干土覆盖层;或压紧土壤,降低上层土壤非毛管孔隙量,堵塞汽化水逸失通道,减少汽态水的损失,均能有效地防止土壤蒸发。( )

41、翻耕深度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质地、当地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而定。( )

42、耕层中水稳性团粒越少越能缓和气候条件对土壤性状的不良影响,而且可以延长耕作的有效期。( )

43、深松耕法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为作物的播种发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

44、东北地区在第一次中耕时深松效果最佳,因这时正值雨季来临,可以尽快排出田内雨水。( )

45、在土壤耕作制中少翻多耙茬和原垄播,使作物根系在原处腐解,对增加土壤养分没有任何作用。 ( )

46、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翻耕、深松耕和 。

47、在长期的土壤耕作中,土壤剖面在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表土层、稳定层 、 和心土层。

48、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 、耱地、镇压、中耕、起垄、做畦。

49、在多大风的地区和坡地上,为避免风蚀和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有 和免耕法。

50、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初级耕作和 。

51、通常土壤中总孔隙度大约是 %。

52、土壤耕作方法的目的是调节 、土壤、气候之间的关系,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53、干旱地区旱地耢地目的是 。

54、土壤耕作阻力大小受 和黏着性影响。

55、耕层(又称熟土层)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约 cm。

56、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称为 。

57、土壤耕作的中心任务是调节并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即适宜的三相比例,从而协调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 ,以满足作物的要求。

58、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孔隙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与 的交换性能。这种交换主要通过大孔隙进行,耕层上部大孔隙较多则土壤通气性良好。

59、保护性耕作是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和 ,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地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60、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性状主要包括土壤 、通气性、温度、湿度及土壤紧密度(土壤机械阻力)。

第五章 单元作业

1、少耕和免耕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2、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3、深松耕法的评价?

4、垄作优于平作的原因?

5、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第六章 种养结合

第六章 单元测验

1、种养结合中,生物种与种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而种养结合充分利用了种群间的( ),构建复合群体。
A、竞争关系
B、相互依存关系
C、正相互作用
D、互相抑制关系

2、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求能量转化效率和生产力高,还要求( )。
A、经济效益高
B、系统稳定性强
C、产品质量高
D、合理的群体

3、( )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种养结合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A、工业-农业-服务业
B、农业资源-种植业-畜牧业
C、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D、地理位置-种植业结构-生产水平

4、( )的饲料转化率、蛋白质转化率均较高。
A、猪
B、牛
C、羊
D、禽类

5、在农业生产中,加入豆科植物和归还率高的作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 )平衡,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
A、养分循环
B、碳氮循环
C、物质循环
D、有机质循环

6、从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来讲,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带与养猪业相结合的模式属于:( )。
A、粮、秸秆-畜型
B、粮-禽型
C、粮-畜型
D、饼粕利用型

7、在猪的饲养方面,由于粮食不足,大量的野菜、青菜、甘薯藤、豆秸粉等也作为补充饲料,这种种养模式属于( )。
A、粮-畜型
B、粮-禽型
C、粮、秸秆-畜型
D、饼粕利用型

8、( )是广大牧区的支柱产业,在保障牧民生产和生活、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草原畜牧业

9、秸秆中的( )含量较高,是草食家禽的基础饲料。
A、蛋白质
B、粗纤维
C、矿物质
D、维生素

10、饼粕是重要的( )。
A、能量饲料
B、粗纤维饲料
C、矿物质饲料
D、蛋白质饲料

11、茭白、泥鳅立体种养模式是利用泥鳅与茭白一生均需( )这一共性,在田块中既种茭白又养泥鳅。
A、相似温度
B、相似养分
C、浅水位
D、深水环境

12、中国庭院立体种养业的发展趋势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向( )转化。
A、劳动分散、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
B、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高科技型
C、机械化、技术密集、高科技型
D、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

13、从种养结合角度来讲,适合我国华北地区的“小麦、大麦(粒用)—青贮玉米、高粱、大豆”模式属于:( )。
A、粮饲复种
B、饲料作物填闲种植
C、间混套作
D、饲料轮作

14、从种养结合角度来讲,华北地区的“春油菜、菠菜、箭筈豌豆、豌豆、小白菜、蚕豆、毛苕—春玉米、春稻” 模式属于:( )。
A、粮饲复种
B、饲料作物填闲种植
C、间混套作
D、饲料轮作

15、从种养结合角度来讲,适合西北地区的“苜蓿三年3年→小麦→玉米”模式属于:( )。
A、粮饲复种
B、饲料作物填闲种植
C、间混套作
D、饲料轮作

16、种养结合的含义是( )。
A、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
B、种植业与养殖业相配套
C、水田种养结合
D、农田中种养结合

17、种养结合的意义在于( )。
A、降低了粮食种植成本
B、降低了养殖成本
C、提高了综合收益
D、实现了生态化防疫

18、种养结合的技术原理包括( )。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生态位原理
C、食物链加环原理
D、种群间相互作用原理

19、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从( )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组成进行合理组配,通过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实现稳定性强、生产力高。
A、分布
B、形态
C、行为
D、营养

20、根据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一般规律,在原有食物链中通过引入新的链环,如( )等,从而延长或完善食物链组合,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与稳定性。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21、种养结合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A、自给性生产阶段
B、现代化生产阶段
C、商品性生产阶段
D、规模化生产阶段

22、下列属于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有:( )。
A、以粮食饲喂猪
B、粮食与鸡鸭鹅等禽类饲养结合
C、青储玉米喂牛
D、庭院种菜、养猪、沼气池相结合

23、我国稻田养鱼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和式:( )。
A、田沟式
B、垄稻沟鱼式
C、稻田水池式
D、流水沟式

24、下列属于水田种养结合模式的是:( )。
A、稻田养蟹
B、稻田养鲫鱼
C、稻田种植茭白养泥鳅
D、稻田养鸭

25、旱田种养模式包括:( )。
A、生态果园养殖土鸡型
B、庭院养鸡型
C、果园养鹅型
D、玉米田养鸡型

26、目前,中国庭院立体种养业的发展趋势是:( )。
A、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转化
B、向模式化、规范化、设施化、科技园区转化
C、向优质、高产、高效转化
D、向环境卫生、环境优美型转化

27、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包括:( )。
A、粮饲复种
B、饲料作物填闲种植
C、间混套作
D、饲料轮作

28、从种养结合角度来讲,下列属于粮饲轮作的模式是:( )。
A、苜蓿三年3年→小麦→玉米
B、玉米(饲)/大白菜(饲用)
C、冬小麦(粒)—青刈玉米
D、麦/早春菜/玉米(饲)/甘薯(饲)‖秋菜(饲)

29、下列属于庭院种养模式的是:( )。
A、猪、沼、菜种养模式
B、果园养鹅模式
C、玉米田养鸡
D、禽、蚓、菇、鱼立体养殖模式

30、下列属于稻田种植牧草模式的是:( )。
A、稻、草、鹅
B、稻、草、兔
C、稻、草、羊
D、稻、草、牛

31、种养结合的含义包括种农牧相配套,农田种养结合。 ( )

32、种养结合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商品性生产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现代化生产阶段。 ( )

33、饼粕是重要的矿物质饲料。 ( )

34、种养结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平衡,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此不再需要追施肥料。 ( )

35、从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来讲,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带与养猪业相结合的模式属于“粮、秸秆-畜”型。 ( )

36、将原来平面水稻田改为规格一致的高垄低沟,垄沟相间,垄上栽稻,沟中养鱼,该模式属于稻鱼立体种养中的田沟式。 ( )

37、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鱼。 ( )

38、猪、沼、菜庭院种养型将沼气池、猪舍、厕所和日光温室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综合利用体系,但只适合我国南方温度高的地区。 ( )

39、牛、蚯蚓、黄鳝、蔬菜庭院种养模式建立了“秸秆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黄鳝—蚯蚓粪种蔬菜”的“一种三养”高效种养模式,实现了资源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

40、从种养结合模式来讲,“麦—稻—青刈玉米”属于粮(经)饲间套作模式。 ( )

41、我国产生大量的棉籽饼和菜籽饼,可直接作为猪的蛋白饲料。 ( )

42、种菜、养猪、沼气池相结合属于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 )

43、从种养结合角度来讲,华北地区的“春油菜、菠菜、箭筈豌豆、豌豆、小白菜、蚕豆、毛苕—春玉米、春稻”属于粮饲复种模式。 ( )

44、从种养结合角度来讲, “苜蓿三年3年→小麦→玉米”属于饲料作物填闲种植模式。 ( )

45、农业是广大牧区的支柱产业,在保障牧民生产和生活、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6、种养结合的含义是 与 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相互促进; 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47、种养结合中,生物种与种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 和 关系,而种养结合充分利用了种群间的 作用,构建复合群体。

48、从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从 、 、 、 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组成进行合理组配,通过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实现稳定性强、生产力高。

49、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求 和 高,还要求 。

50、根据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一般规律,在原有食物链中通过引入新的链环,如 、 、 、复合环等,从而延长或完善食物链组合,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与稳定性。

51、种养结合的发展可划分为: 阶段、 阶段、 阶段等三个阶段。

52、我国稻田养鱼主要有三种形式,即 , 和 。

53、稻田养鱼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利用稻田环境具有 、 及其他其它条件,同时进行养鱼的一项综合性生产方式。

54、目前,我国庭院立体种养业的发展由常规组合向 、 、 、 科技园区转化。

55、猪、沼、菜庭院种养模式中,以 为基础,以 为纽带,以 为动力。

56、种养结合的核心是 。

57、从种养结合模式来讲,“麦—稻—青刈玉米”属于 模式。

58、综合长期以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主要包括 、 、 、 。

59、是广大牧区的支柱产业,在保障牧民生产和生活、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0、“猪、沼、菜”种养模式属于 模式。

第六章 单元作业

1、怎样实现合理的种养结合?

2、试述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3、试述水田及旱田种养模式及内涵。

4、试述庭院种养模式的类型和内容。

5、试述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并举例说明。

第七章 耕地保护

第七章 单元测验

1、从保障国家安全角度分析,粮食的自给率必须达到( )。
A、70%
B、75%
C、85%
D、90%-95%

2、杂草易于在农田蔓延成灾的根本原因是( )。
A、生长速度快
B、无病虫害
C、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抗逆性
D、根系发达

3、国家标准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的上限是( )。
A、80m2
B、100m2
C、150m2
D、180m2

4、由于灌溉不当等人类活动而引起的非盐渍化土地发生盐渍化,称为( )。
A、次生盐渍化
B、酸化
C、盐碱化
D、人为盐渍化

5、在耕地数量有限的条件下,( )是耕地保护的核心。
A、耕地用途保护
B、耕地质量保护
C、劳动力保护
D、水利设施

6、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是( )。
A、供大于求
B、供小于求
C、不平衡
D、基本平衡

7、我国耕地质量总量不高,且下降趋势严重,干旱半干旱地区已约有( )的耕地严重退化。
A、33%
B、40%
C、42%
D、46%

8、水蚀不仅使坡地农田失去了地表土壤,同时也损失了土壤水分和( )。
A、土壤质地
B、土壤结构
C、土壤养分
D、土壤能力

9、一定范围内,土壤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加不断增加,达到一定坡度后,侵蚀量不再增加,并有减少的趋势,这一坡度称为( )。
A、土壤侵蚀临界坡度
B、土壤侵蚀保护坡度
C、土壤侵蚀极限坡度
D、土壤侵蚀最大坡度

10、林地或草地的枯枝落叶腐烂后可增加土壤( )含量,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
A、微生物
B、氮素
C、有机物
D、腐殖质

11、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抗蚀能力较强的作物是( )。
A、多年生牧草
B、密播作物
C、豆科作物
D、中耕作物

12、下列土壤颗粒属于非风蚀性颗粒的是( )。
A、土壤颗粒直径大于1mm的土粒
B、土壤颗粒直径0.5-1mm的土粒
C、土壤颗粒直径0.1-0.5mm的土粒
D、土壤颗粒直径0.1mm以下的土粒

13、土壤风蚀区的田块需要有田间的防护措施,如防护林带、防风篱笆等,其防护距离一般是其是高度的( )。
A、5倍
B、10倍
C、15倍
D、20倍

14、下列杂草为一年生杂草的是( )。
A、荠菜
B、苍耳
C、苦菜
D、刺儿菜

15、下列属于我国主要的中低产土壤类型的是( )。
A、黑土
B、草甸土
C、盐渍土
D、壤土

16、耕作保护运用的手段和措施包括:( )。
A、法律法规
B、行政
C、经济
D、技术

17、水蚀分为( )等类型。
A、溅蚀
B、面蚀
C、片蚀
D、沟蚀

18、植被对水土流失的防治作用主要表现在( )等方面。
A、拦截雨滴
B、阻滞径流
C、疏松土体
D、改善理化性质

19、水土保持的保护性种植措施包括:( )等。
A、合理轮作
B、带状种植
C、多作种植
D、种植上的整体布局

20、建立在农田四周的防护林,其作用除防风外,还有( )。
A、防沙
B、保水和减轻水蚀
C、调温
D、遮荫

21、农田杂草恶化农作物的生态环境,其原因为:( )。
A、遮光降温,妨碍作物生长
B、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C、与作物争水争肥
D、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22、下列属于多年生杂草的是( )。
A、蒲公英
B、苍耳
C、芦苇
D、菟丝子

23、菟丝子的主要寄主有( )。
A、玉米
B、大豆
C、亚麻
D、十字花科作物

24、我国盐碱土总面积约为3600万公顷,集中分布地区是( )。
A、东北
B、西北
C、华北
D、沿海地区

25、土壤自净能力的大小受( )影响。
A、土壤组成
B、土壤水热条件
C、杂草多少
D、气候因素

26、污染土壤修复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 )。
A、耕地资源保护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抓大放小原则

27、用于降低土壤污染程度的农田改良措施通常包括:( )。
A、免耕
B、增施有机肥
C、合理耕作
D、改变农作形式

28、在耕地保护方面,通过开源和节流,实现占补平衡的目标。其中开源主要包括:( )。
A、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
B、复垦工矿废弃地
C、复垦灾毁土地
D、进行土地整理

29、影响水蚀的土壤特性主要包括:( )。
A、透水性
B、保水性
C、抗分散性
D、抗冲性

30、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有:( )等。
A、用养失调
B、占优补劣
C、水土流失
D、土壤污染

31、耕地是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依托场所,藏粮于田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办法。( )

32、耕地保护是指保护耕地的数量和使用权。( )

33、耕地总量的保护能够减轻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生存压力。( )

34、耕地土壤质量是指耕作土壤本身的优劣状态,即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的污染状况及降解各种污染物质的能力。( )

35、耕地数量平衡能真正反映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质。( )

36、我国耕地质量退化严重,东北黑土地带有机质含量已由刚开垦时的8%-10%降到目前的1%-5%。( )

37、影响水蚀的主要气候因素是降雨和风。( )

38、壤风蚀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因素。( )

39、适宜的土壤耕作可减轻风蚀程度,失当的耕作措施会助长风蚀。( )

40、杂草竞争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一般情况下,产量的下降程度与杂草的密度呈负相关。( )

41、水田杂草在淹水条件下不易死亡,对水稻危害较大。( )

42、土壤盐渍化的防治主要是采取适宜的措施控制盐分进入土壤上层。( )

43、增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 )

44、在耕地利用中无需充分考虑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区域性差异。( )

45、农户对田块无力或无人耕种时的随意撂荒,是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

46、耕地保护主要包括防止农田水蚀、 、病虫草感染、盐渍化、工业有毒废弃物污染等。

47、耕地质量主要包括 、环境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量。

48、是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指标。

49、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土地审批制度、 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50、水蚀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在于 ,甚至毁坏农田,危害水利设施。

51、影响风蚀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状况、地表粗糙度、 及植被因素等。

52、根据杂草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 、莎草类、阔叶草类3类。

53、杂草的防除方式有植物检疫物理防除、化学防除、 和农艺防除等。

54、改良盐碱土的生物措施有种植牧草绿肥、 、种植水稻。

55、利用生物为主体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一般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 。

56、在当前耕地面积快速减少的大背景下,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只能 。

57、在耕地保护方面,通过开源和节流,实现占补平衡的目标。其中节流主要包括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配套治理以减少灾害损毁。

58、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安全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为此,我们必须保证“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面积不少于 这条红线”。

59、农业生产上所说的“三跑田”是指跑水、跑土、 。

60、改良盐碱土的工程方法有起土压沙、 、引洪淤灌、合理间套复种。

第七章 单元作业

1、我国耕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防风蚀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论述农田杂草防除的农艺措施。

4、简述次生盐渍化的内涵、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5、污染土壤的农业改良措施有哪些?

第八章 耕地培肥

第八章 单元测验

1、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在温度20~40℃之间,有机质的转化最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