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48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无机及分析化学(下)_2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34 min read

超星无机及分析化学(下)_2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题目答案)

第六讲 酸碱平衡(上)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随堂测验

1、超星下列各组酸碱对中,无机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及分是( )
A、
B、析化学下学习
C、期末
D、答案

2、通题下列物质不属于质子酸的目答是( )
A、
B、超星
C、无机
D、及分

3、析化学下学习下列物质不属于质子理论的期末两性物质的是( )
A、
B、答案
C、通题
D、

4、下列物质只能作为质子碱的是( )
A、
B、
C、
D、

5、
A、
B、
C、
D、HCN

6、共轭酸碱对中,共轭的酸越强,则其共轭的碱也越强。

7、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转移。

8、

第二节 酸碱平衡移动随堂测验

1、稀释定律的内涵是( )
A、弱电解质溶液越稀,pH越大
B、弱电解质溶液越稀,离解常数就越大
C、弱电解质溶液越稀,电离度α就越大
D、弱电解质溶液越稀,共轭的酸或碱就越强

2、在氨水中加入少许氯化铵固体(体积变化可以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的离解常数减小
B、氨的电离度α减小
C、使平衡向左移动,pH值增大
D、使平衡向右移动,pH值减小

3、
A、7.00
B、6.13
C、6.133
D、12.26

4、对pH=6的HCl溶液加水稀释,使其体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此时溶液的pH=8。

5、在同离子效应发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盐效应的发生。

6、

第三节 弱酸(碱)溶液pH值计算随堂测验

1、
A、1.0
B、2.0
C、3.0
D、3.5

2、
A、3.0
B、3.2
C、4.0
D、4.3

3、
A、11.6
B、13.0
C、2.4
D、9.7

4、
A、11.6
B、8.3
C、9.7
D、2.4

5、
A、a=b
B、a>b
C、a<b
D、以上都不对

6、
A、
B、
C、
D、

7、对二元弱酸,其酸根离子浓度近似等于该酸的一级离解常数。

8、在计算多元酸、多元碱溶液的pH值时,全部按照一元酸、一元碱处理,主要原因是多元酸、多元碱溶液的表观酸性由第一级离解决定。

9、

第四节 缓冲溶液随堂测验

1、下列各混合溶液,不具有缓冲能力的是( )
A、
B、
C、
D、

2、欲配制pH=9的缓冲溶液,应选用下列何种弱酸或弱碱和它们的盐来配制( )
A、
B、
C、
D、

3、与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
A、缓冲溶液的pH范围
B、缓冲溶液的总浓度
C、缓冲溶液组分的浓度比
D、外加的酸量

4、
A、6~8
B、4~6
C、10~12
D、8~10

5、如果把少量NaAc固体加到HAc溶液中,则pH值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肯定

6、
A、22.5
B、15.0
C、45.0
D、60.0

7、只有弱酸及其共轭碱才能组成缓冲溶液。

8、

9、

第6讲 酸碱平衡(上)-单元测验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物质的量相同的下列化合物水溶液pH最高的是( )
A、
B、NaCl
C、
D、

3、欲配制pH=5的缓冲溶液,应选用的缓冲对为( )
A、
B、
C、
D、

4、中性溶液严格地说是指( )
A、pH=7.0的溶液
B、pOH=7.0的溶液
C、pH+pOH=14.0的溶液
D、

5、
A、离解常数增大
B、离解常数减小
C、电离度增大
D、电离度减小

6、下列各组酸碱对中,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 )
A、
B、
C、
D、

7、
A、3.75
B、6.38
C、10.25
D、7.62

8、

9、弱碱溶液越稀,其电离度越大,因而氢氧根浓度也越大。

10、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是酸性的。

11、在共轭酸碱体系中,酸、碱的浓度越大,则其缓冲能力越强。

12、

13、

14、

第六讲 酸碱滴定(下)

第一节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一元酸碱的滴定随堂测验

1、
A、甲基橙
B、酚酞
C、甲基红
D、甲基黄

2、
A、甲基橙
B、酚酞
C、甲基红
D、甲基黄

3、
A、2~8
B、3~7
C、4~6
D、5~7

4、
A、2.0~6.0
B、4.0~8.0
C、4.0~10.0
D、8.0~10.0

5、
A、6.0~10.7
B、6.0~9.7
C、7.0~10.7
D、8.0~9.7

6、
A、HCOOH
B、
C、
D、NaAc

7、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终点变色越敏锐。

8、无论何种酸或碱,只要其浓度足够大,都可被强碱或强酸溶液定量滴定。

9、失去部分结晶水的硼砂作为标定盐酸的基准物质,将使标定结果偏高。

10、

第二节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多元酸碱的滴定随堂测验

1、
A、两种酸的浓度相同
B、两种酸的电离度相同
C、
D、两种酸的化学计量点相同

2、下列各物质中,哪种物质能用标准NaOH溶液直接滴定( )
A、
B、
C、
D、

3、
A、1
B、2
C、3
D、4

4、某二元弱酸可用NaOH标准溶液分步滴定,其化学计量点时的pH值分别为9.50和4.15,适用于指示第一滴定终点的指示剂是( )
A、苯胺黄(pH变色范围为1.3~3.2)
B、甲基橙(pH变色范围为3.1~4.4)
C、中性红(pH变色范围为6.6~8.0)
D、酚酞(pH变色范围为8.0~10.0)

5、
A、4.68
B、7.21
C、9.78
D、12.36

6、

7、若一种弱酸不能被强碱滴定,则其共轭碱必定可被强酸滴定。

第三节 二氧化碳对滴定的影响及混合碱的滴定随堂测验

1、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无法判断

2、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不能确定

3、
A、
B、将NaOH配制成接近饱和(约50%)的储备液
C、标定和滴定使用同一种指示剂
D、使用NaOH溶液前煮沸几分钟

4、
A、
B、
C、
D、

5、
A、
B、
C、
D、

6、

第6讲 酸碱滴定(下)

1、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2、
A、百里酚酞
B、酚酞
C、中性红
D、甲基红

3、下列物质中,能用标准强碱溶液直接滴定的是( )
A、
B、
C、
D、

4、
A、9.7~4.3
B、8.7~4.3
C、10.7~3.3
D、10.7~7.7

5、
A、甲基红
B、酚酞
C、中性红
D、百里酚酞

6、
A、
B、
C、
D、

7、
A、x > y
B、y = 2x
C、y >2x
D、x = y

8、

9、

10、

11、酸碱滴定中,对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如果滴定和标定使用同一指示剂,其影响可以基本消除,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12、碳酸钠因保存不当吸潮,直接作基准物质来标定HCl的浓度,结果将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3、

14、

第七讲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随堂测验

1、
A、
B、xy
C、
D、

2、
A、先出现AgCl沉淀
B、
C、
D、无法确定

3、
A、
B、
C、
D、

4、
A、1.64
B、12.34
C、7.00
D、11.37

5、

6、根据同离子效应,欲使沉淀完全,需加入过量沉淀剂,且沉淀剂的量越大,效果越好。

7、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与转化随堂测验

1、
A、
B、
C、
D、

2、在分步沉淀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度积较小的先沉淀
B、沉淀时所需沉淀剂浓度较小的先沉淀
C、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先沉淀
D、被沉淀离子浓度较大的先沉淀

3、在AgCl白色沉淀中加入KI 溶液,沉淀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其原因是( )。
A、发生分步沉淀
B、发生沉淀的转化
C、沉淀溶解
D、生成配合物

4、可以利用分步沉淀的原理分离溶液中的离子,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相差越大,分离就越完全。

5、沉淀物沉淀的顺序按照其溶度积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后析出。

6、沉淀完全就是用沉淀剂将溶液中某一离子完全消除。

7、

第三节 沉淀的溶解与沉淀滴定法随堂测验

1、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无法判断

2、下列方法不能够使难溶电解质溶解的是( )。
A、生成弱电解质
B、生成配合物
C、加入氧化剂将沉淀氧化
D、加热溶液

3、CuS沉淀可溶于( )
A、热浓硝酸
B、浓氨水
C、盐酸
D、醋酸

4、
A、AgCl、AgBr
B、AgCl、AgI
C、AgBr、AgI
D、AgCl、AgBr和AgI

5、AgCl可溶于氨水,是由于生成了配位化合物。

6、氢氧化物沉淀易溶于强酸,碳酸钙可溶于醋酸。

7、氟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随pH增大而增大。

第七讲 单元测验

1、
A、
B、
C、
D、

2、
A、
B、
C、
D、

3、沉淀滴定法不要求用于沉淀滴定的沉淀反应满足下列哪个条件( )。
A、滴定分析反应的必需条件
B、沉淀的溶解度足够小
C、沉淀的吸附现象不影响终点的判断
D、形成的沉淀无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难溶电解质中溶度积常数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B、欲使溶液中某离子沉淀完全,加入的沉淀剂应该是越多越好。
C、沉淀完全就是用沉淀剂将溶液中某一离子完全消除。
D、欲使钙离子沉淀最完全,选择草酸钠作沉淀剂效果比碳酸钠好。

5、
A、
B、
C、
D、

6、
A、大于;小于
B、小于;小于
C、大于;大于
D、小于;大于

7、

8、

9、对于给定的难溶电解质来说,温度不同,其溶度积也不同。

10、

第八讲 配位平衡(上)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随堂测验

1、
A、
B、
C、
D、

2、下列物质不能作为螯合剂的是 ( )。
A、
B、
C、
D、

3、关于配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配体是一种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π健电子的离子或分子。
B、配位数是指直接同中心离子相结合的配体总数。
C、广义地讲,所有金属离子都可能生成配合物。
D、配离子既可以存在于晶体中,也可以存在于溶液中。

4、
A、配体比后者多
B、具有螯合效应
C、配位数比后者小
D、配体的分子量比后者大

5、螯环越大、螯环数目越多,螯合物越稳定。

6、配合物的配位键是共价键。

7、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测定配合物的磁矩来判断配位离子的类型(外轨型或内轨型)。

第二节 配位平衡随堂测验

1、下列配离子能在强酸性介质中稳定存在的是( )。
A、
B、
C、
D、

2、
A、
B、
C、
D、

3、
A、AgCl
B、AgBr
C、AgI
D、

4、
A、
B、
C、
D、

5、不同的配离子稳定性不同,可以根据配离子的稳定常数比较其稳定性大小。

6、配位体的酸效应和中心离子的碱效应均会使配离子的稳定性降低。

7、配离子的生成和离解是逐级进行的。

第八讲 配位平衡(上)-单元测验

1、
A、
B、
C、
D、

2、关于外轨型与内转型配合物的区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常外轨型配合物中配位原子的电负性比内轨型配合物中配位原子的电负性大
B、中心离子轨道杂化方式在外轨型配合物是ns、np、nd轨道杂化,内轨型配合物是(n-1)d、ns、np轨道杂化
C、一般外轨型配合物比内轨型配合物键能小,内轨型配合物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D、通常外轨型配合物比内轨型配合物磁矩小

3、
A、
B、
C、
D、

4、
A、
B、
C、
D、

5、
A、m=1,n=5
B、m=3,n=4
C、m=5,n=1
D、m=4,n=5

6、
A、
B、
C、
D、

7、
A、2
B、4
C、6
D、8

8、

9、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螯环的大小和螯环的数目。

10、在酸性条件下不能稳定存在的配体,与强酸形成弱酸,且该酸越弱配离子越不稳定。

11、

第八讲 配位滴定法(下)

第一节 EDTA的稳定性随堂测验

1、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时,其螯合比一般为( )。
A、1:1
B、1:2
C、1:4
D、1:6

2、下列关于酸效应系数叙述正确的是( )。
A、酸效应系数随酸度减小而增大
B、酸效应系数随pH值增大而减小
C、酸效应系数随酸度增大而减小
D、酸效应系数与pH变化无关

3、有关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几乎能与除碱金属外所有的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B、与无色离子生成无色配合物,与有色离子生成颜色更深的配合物
C、稳定性高,生成的螯合物不离解。
D、溶液酸度或碱度高时,可能生成酸式或碱式配合物 MHY 或 M(OH)Y,但不影响螯合比

4、下列因素不影响配位滴定条件稳定常数的是( )。
A、溶液的酸度
B、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浓度
C、被滴定金属离子的性质
D、其它配体的浓度

5、EDTA的酸效应系数与溶液的酸度有关,与发生反应的金属离子无关。

6、条件稳定常数表示有副反应存在时MY的实际稳定程度,比实际稳定程度小。

7、在酸度较高的溶液中,EDTA相当于一个六元酸。

第二节 配位滴定的原理随堂测验

1、
A、
B、
C、
D、

2、在非缓冲溶液中用EDTA滴定金属离子时,溶液的pH值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与金属离子价态有关

3、在配位滴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越高,酸效应系数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B、pH越高,酸效应系数越小,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C、酸效应曲线表示的是金属离子能够被准确滴定的最高pH
D、配合物的绝对稳定常数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小

4、金属指示剂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其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指示剂与金属离子显色须灵敏且可逆
B、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稳定性适当
C、金属指示剂稳定
D、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可以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5、EDTA配位滴定中,反应终点的颜色是指示剂本身的颜色。

6、没有辅助配位剂存在时,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刚产生沉淀时的pH 值,可认为是配位滴定允许的最高pH值。

7、通过Ringbom曲线可以查阅EDTA滴定金属离子滴定时的最低酸度。

第三节 配位滴定的应用随堂测验

1、不能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是( )。
A、控制酸度
B、掩蔽和解敝
C、预先分离
D、加水稀释溶液。

2、
A、控制酸度
B、沉淀分离
C、氧化还原
D、配位掩蔽

3、
A、NaOH
B、Vc
C、三乙醇胺
D、KCN

4、
A、
B、
C、
D、

5、

6、1升水中每10mg CaO为1°,生活用水一般不超过25°.

7、

第八讲 配位滴定法(下)-单元测验

1、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2、EDTA直接滴定有色金属离子,终点时溶液呈现颜色的物质是 ( )。
A、MIn
B、In
C、MY+In
D、MY

3、只考虑酸效应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越低,配位反应越完全
B、pH越低,条件稳定常数越大
C、pH越高,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越大
D、pH越高,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越小

4、有关Ringbom曲线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确定单独滴定某一金属离子的最高酸度
B、判断在某一酸度下,哪些离子能被准确滴定
C、有干扰离子时,判断共存金属离子分步滴定的可能性
D、确定单独滴定某一金属离子的最高pH

5、
A、
B、
C、
D、

6、只考虑酸效应时,MY越稳定,则配位滴定允许的pH越( )。
A、大
B、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确定

7、配位滴定中过量的EDTA不会使终点的颜色加深。

8、酸效应系数只是酸度的函数,只要溶液的pH一定,不论何种金属离子参与反应,酸效应系数一定。

9、

10、pH值对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突跃大小有很大影响,溶液pH值越小,则突跃越大。

第九讲 氧化还原平衡(上)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随堂测验

1、
A、+5
B、0
C、+4
D、+3

2、氧化数跟化合价没有区别,只是说法不同。

3、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由两个氧化还原半反应组成的。

4、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随堂测验

1、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第三节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随堂测验

1、原电池中正极发生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非氧化还原反应

2、
A、数值越大的电对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
B、数值越大的电对还原态的还原能力越强。
C、两个数值不同的电对可以构成原电池。
D、数值与介质无关

3、
A、50.17
B、100.34
C、-50.17
D、-100.34

4、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5、只有参加了化学反应,氧化数发生了变化的物质才能在电池符号中出现。

6、某个电对与氢电极构成原电池时,氢电极都是负极。

7、原电池的E 越大,则电池反应的自发程度越强。

8、当电对的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会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反应的平衡常数发生变化。

第九讲 氧化还原平衡(上)-单元测试

1、
A、5
B、0
C、2.5
D、3

2、原电池中关于盐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形成闭合回路
B、中和两个半电池中的电荷
C、盐桥可以没有
D、内装有饱和KCl和琼胶做成的冻胶

3、关于标准电极电势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都可以与标准氢电极构成原电池而测到。
B、标准电极电势的数值与电对得失电子数有关系。
C、可以根据标准电极电势的数值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D、标准电极电势与温度无关。

4、原电池中负极发生( )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非氧化还原反应
E、以上都不对

5、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数升高的称为 ,氧化数降低的称为 。
A、还原剂、氧化剂
B、还原剂、还原剂
C、氧化剂、氧化剂
D、氧化剂、还原剂

6、氧化数并不是元素实际的荷电数。

7、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8、当电对的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会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反应的平衡常数发生变化。

9、

10、

第九讲 氧化还原滴定法(下)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随堂测验

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是根据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的
A、体系的pH 值与滴定剂的加入量
B、体系的电极电势与滴定剂的加入量
C、体系的pM值与滴定剂的加入量
D、体系的电动势与滴定剂的加入量

2、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滴定中使用的指示剂的是
A、高锰酸钾
B、淀粉
C、铬黑T
D、二苯胺磺酸钠

3、
A、
B、二甲酚橙
C、
D、

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不同于其他滴定曲线的是其没有起点。

5、要滴定前后物质本身的颜色发生变化的都是自身指示剂。

第二节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随堂测验

1、
A、无影响
B、偏高
C、偏低
D、无法确定

2、铁矿石中全铁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是
A、
B、
C、碘量法
D、

3、碘量法中,为增加碘单质的溶解性,通常将其溶解在下列哪种溶液中
A、乙醇
B、丙酮
C、热水
D、KI

4、
A、可以直接配制
B、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配制
C、必须间接配制
D、配好后加入碳酸钠保持溶液弱碱性,储存于棕色瓶中

5、

6、

7、由于碘单质的氧化性不强,直接碘量法只能测定一些还原性很强的物质。

8、间接碘量法必须在滴定接近终点的时候才能加入淀粉指示剂。

第九讲 氧化还原滴定法(下)——单元测试

1、
A、0.68
B、1.44
C、1.06
D、0.86

2、显色指示剂能够指示滴定终点的原因是( )
A、本身具有氧化态和还原态,随着滴定的进行两种状态发生转变,颜色变化。
B、滴定前后本身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C、体系酸碱度变化时颜色发生变化。
D、能与滴定剂或被测物质产生特殊的颜色,又叫专属指示剂。

3、
A、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使用范围特别广泛。
B、滴定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一般滴定的要求先快后慢控制速度。
C、可以将温度控制在60度左右进行滴定。
D、不需要额外添加指示剂。

4、
A、
B、
C、
D、

5、
A、
B、纯Fe
C、
D、维生素C(Vc)

6、
A、
B、二甲酚橙
C、
D、

7、
A、2
B、1
C、0.5
D、5

8、
A、75至85℃
B、70至80℃
C、75至80℃
D、70至85℃

9、

10、碘单质的标准溶液可以用直接法也可以用间接法配制。

11、

12、间接碘量法必须在滴定接近终点的时候才能加入淀粉指示剂。

13、条件电极电势是考虑溶液中存在副反应及离子强度影响之后的实际电极电势。

14、碘量法测定二价铜盐时,加入KSCN的作用是减少CuI对碘的吸附。

15、碘量法的主要误差来源(1)单质碘的 ;(2)碘离子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

第十一讲 吸光光度法

第一节 概述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电磁波谱说法正确的是
A、波长越长,能量越高
B、紫外光比可见光频率低
C、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D、紫外光比可见光波长长

2、关于吸光度A和透光度T说法正确的是
A、透光度是透射光与入射光的比值
B、
C、吸光度是吸收光与入射光的比值
D、

3、一束白光全部透过某种溶液,则此溶液为白色溶液。

4、吸光度越大,透光度就越小,二者成反比。

第二节 光吸收定律随堂测验

1、
A、40%,0.22
B、63%,0.20
C、120%,0.11
D、60%,0.11

2、下列不是引起朗伯—比尔定律偏离原因的为
A、非单色光
B、溶液颜色太深
C、浓度太高
D、溶液不均匀

3、朗伯—比尔定律是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4、根据吸光物质的性质,严格控制显色条件,可以减小或者防止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移。

第三节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随堂测验

1、下列哪个不是吸光度分析的显色反应必须符合的条件
A、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B、生成的有色化学物组成恒定、性质稳定
C、必须是配位反应
D、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色差大

2、某显色剂In在pH=4~7时呈红色,pH=7~12时呈黄色,pH>12时呈橙色。该显色剂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MIn呈红色,则显色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A、弱酸性
B、强酸性
C、弱碱性
D、强碱性

3、将待测组分转化为有色化合物的反应称为 ,与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称为 。
A、显色反应;显色剂
B、化合反应;显色剂
C、有色反应;染色剂
D、显色反应;氧化剂

第四节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随堂测验

1、利用吸光光度法测铁的实验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是未加标准铁和待测铁溶液的其它所有试剂的混合溶液,这种参比溶液又称为
A、溶剂空白
B、试剂空白
C、试液空白
D、以上都不是

2、
A、
B、
C、
D、

3、参比溶液都是无色溶液。

4、为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吸光度的读数范围为0.2~0.7。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随堂测验

1、关于标准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必须经过原点
B、至少三点一线或者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C、所有的点都必须在一条线上
D、标准曲线与两坐标轴的夹角最好是45度

2、吸光光度法测铁时,与邻菲罗啉显色的是
A、
B、
C、
D、

3、有关示差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示差法一般用于较高组分含量的测定
B、
C、示差法也可以同时测定几个待测液的浓度
D、示差法的参比溶液一般也是试剂空白

4、标准曲线法每次只能测定一个待测样品的浓度。

5、钼蓝法测磷时可以用钼酸铵显色后直接测定。

6、示差法可以较好的预防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减小测量的误差。

第十一讲 吸光光度法——单元测试

1、关于吸收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吸收曲线是物质的特征曲线,据此可以做定性分析。
B、在最大吸收峰附近,吸光度测量的灵敏度最高。
C、物质浓度改变时,吸收曲线发生变化,最大吸收峰也跟着发生变化。
D、吸收曲线反映了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同一溶液时的吸收情况。

2、
A、
B、
C、
D、

3、下列哪个不是吸光度分析的显色反应必须符合的条件( )
A、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B、生成的有色化学物组成恒定、性质稳定
C、必须是配位反应
D、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色差大

4、某显色剂In在pH=4~7时呈红色,pH=7~12时呈黄色,pH>12时呈橙色。该显色剂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MIn呈红色,则显色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A、强酸性
B、弱碱性
C、强碱性
D、弱酸性

5、在吸光光度法的实验中,如果待测液中含有某种杂质对测定波长的光有吸收,而其他试剂皆无吸收,应该选择的参比溶液为( )
A、溶剂空白
B、试剂空白
C、试液空白
D、以上都不是

6、
A、黄光
B、蓝光
C、绿光
D、红光

7、某有色溶液,用2.0 cm比色皿在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得T = 10%, 为使测量误差尽量小, 应选择______cm的比色皿。
A、1.0
B、2.0
C、3.0
D、5.0

8、波长一定时,多组分溶液的透光度是各组分透光度的加和。

9、波长一定时,两个不同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的吸光度是两个溶液吸光度的平均值。

10、某物质不同浓度溶液的吸收曲线形状相似。

11、参比溶液是吸光度为固定值的溶液。

12、吸光光度法测量时所用入射光的颜色与待测组分的颜色相同。

13、在吸光光度法中, 当A =0.434, 即T =36.8% 时,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最小。

14、在光度分析中合适的吸光度读数范围为0.2至0.7。

第九讲 氧化还原平衡(中)

第一节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随堂测验

1、根据能斯特方程式,下列哪一项不能影响电极电势的数值
A、有关物质的浓度
B、温度
C、电极反应转移电子数
D、电极反应的写法

2、有关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态的浓度增大电极电势一定升高
B、还原态的浓度降低电极电势一定升高
C、电对的浓度改变可能会改变电池反应的方向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有氢离子和氢氧根参加电极反应的,溶液的酸度不能改变的是
A、电对的电极电势
B、反应产物
C、反应速度
D、反应进行的程度

4、
A、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B、二者对应的电极反应不同
C、AgX越稳定电极电势越高
D、AgX越稳定电极电势越低

5、生成配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电对中的氧化态生成配合物会使电极电势升高
B、电对中的还原态生成配合物会使电极电势升高
C、生成配合物一定会降低电对的电极电势
D、生成配合物后两电对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6、
A、增大
B、减少
C、不变
D、等于零

7、电极反应中的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需要写进能斯特方程式。

8、当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大于0.2V时,浓度的改变不能改变电动势的正负号.

9、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通过改变酸度改变反应的方向。

10、有沉淀生成时电对的电极电势一定会降低。

第二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随堂测验

1、 最强的氧化剂为 ,最强的还原剂为 。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若两个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值相差越大,则反应进行得越快。
B、
C、某物质的电极电势代数值越小,说明它的还原性越强
D、标准电极电势值越大则电对中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

5、
A、向左
B、向右
C、平衡
D、不知道

6、电极电势越大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弱。

7、氧化还原反应是自发地由较强氧化剂与较强还原剂相互作用,向着生成较弱氧化剂和较弱还原剂的方向进行。

8、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值可以计算溶液介质的pH。

第三节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随堂测验

1、关于歧化反应的正确叙述是
A、同种分子中两种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B、同种分子中同种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C、两种分子中同种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D、两种分子中两种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利用元素电势图求算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其理论依据为
A、
B、赫斯定律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3、元素电势图是将同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态按氧化数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

4、

5、元素电势图中只能标出相邻的两种氧化态组成的电对的电极电势。

第四节 条件电极电势随堂测验

1、
A、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0.68V
B、电对在任意条件下电极电势是0.68V
C、电对中离子的活度都为1时的电极电势为0.68V
D、电对在特定的条件下,离子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时的电极电势为0.68V

第九讲 氧化还原平衡(中)——单元测试

1、有关能斯特方程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能斯特方程式可以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B、公式中的0.0592是个常数
C、电极反应有气体参加时,直接用其分压即可
D、反应介质不影响计算结果

2、
A、0.771
B、0.730
C、0.712
D、0.0592

3、
A、-0.303
B、0.303
C、0.17
D、-0.17

4、
A、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B、二者对应的电极反应不同
C、AgX越稳定电极电势越高
D、AgX越稳定电极电势越低

5、
A、
B、
C、
D、

6、
A、0.762
B、-0.762
C、0
D、0.381

7、对于任意状态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当相应原电池的电动势E >0,反应 进行。该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与电动E 关。
A、正向,无
B、逆向,无
C、正向,有
D、逆向,有

8、
A、-0.441
B、0.808
C、0.734
D、1.579

9、电极电势越大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 ,还原态的还原能力 。
A、强,弱
B、强,强
C、弱,弱
D、弱,强

10、能斯特方程式反映了参加电极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浓度以及温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1、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通过改变酸度改变反应的方向。

12、理论上讲,只要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不同就可以组成原电池。

13、

14、条件电极电势是考虑了离子强度和副反应的影响后的电极电势。

15、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在任意温度下都为零。

第十讲 电势分析法

第一节 电势分析法概述随堂测验

1、在电势分析法中作为指示电极,其电势应与被测离子的浓度
A、无关
B、成正比
C、与对数成正比
D、符合Nernst公式的关系

2、电势分析法包括 和 。
A、直接电势法;电势滴定法
B、电动电势法;电势滴定法
C、直接电势法;间接电势法
D、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3、在电势分析中,常选用一个电极电势随溶液中被测离子活度变化而变化的电极作参比电极。

第二节 电势分析法的应用随堂测验

1、pH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与膜电势的产生是由于
A、氢离子在玻璃膜表面还原而传递电子
B、氢离子进入玻璃膜的晶格缺陷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C、氢离子穿透玻璃膜而使膜内外氢离子产生浓差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D、氢离子在玻璃膜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和扩散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2、电势分析中,pH玻璃电极的内参比电极一般为
A、标准氢电极
B、铂丝
C、Ag-AgCl电极
D、甘汞电极

3、玻璃电极是一种指示电极。

第十讲 电势分析法——单元测试

1、在电势分析法中作为指示电极,其电势应与被测离子的浓度
A、无关
B、成正比
C、与对数成正比
D、符合Nernst公式的关系

2、在电势分析法中,作为参比电极,其要求之一是电极电势
A、应等于零
B、与温度无关
C、在一定条件下为定值
D、随试液中被测离子活度变化而变化

3、pH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与膜电势的产生是由于
A、氢离子在玻璃膜表面还原而传递电子
B、氢离子进入玻璃膜的晶格缺陷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C、氢离子穿透玻璃膜而使膜内外氢离子产生浓差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D、氢离子在玻璃膜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和扩散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4、普通玻璃电极不宜测定pH>9的溶液的pH,主要原因是
A、钠离子在电极上有响应
B、氢氧根在电极上有响应
C、玻璃被碱腐蚀
D、玻璃电极内阻太大

5、电势分析中,pH玻璃电极的内参比电极一般为
A、标准氢电极
B、铂丝
C、Ag-AgCl电极
D、甘汞电极

6、在电势分析中,常选用一个电极电势随溶液中被测离子活度变化而变化的电极作参比电极。

7、参比电极可作正极,也可做负极。

8、通过测定E的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叫电势滴定法。

9、电势滴定法不用指示剂确定终点。

10、pH玻璃电极的电极电势与待测试样的氢离子浓度成线性关系。

学习通无机及分析化学(下)_2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中,离子的沉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操作。离子的沉淀是指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使得离子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这个操作需要掌握好实验条件和实验细节,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离子的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离子的沉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掌握不同离子沉淀实验的条件和特点;

3.掌握化学实验中的仪器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

离子的沉淀实验是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使得离子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对于不同的离子,需要选择不同的试剂和反应条件。例如:

1.钡离子沉淀实验:加入硫酸钡试剂,反应条件为酸性或中性条件。

2.氢氧化物沉淀实验:加入氢氧化钠试剂,反应条件为碱性条件。

3.碳酸盐沉淀实验:加入硝酸银试剂,反应条件为酸性条件。

不同离子的沉淀实验需要根据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三、实验步骤

1.取适量未知溶液,加入试剂,搅拌均匀。

2.等待沉淀形成,观察沉淀颜色、形状和透明度。

3.取出沉淀,用去离子水洗净,放在干燥器中干燥。

4.计算出离子浓度,得出分析结果。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仪器干燥、清洁、无杂质。

2.反应物配制应准确无误。

3.实验中使用的试剂、玻璃器皿等要经过洗涤、烘干等处理。

4.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全,操作规范。

五、实验结果

通过离子的沉淀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离子的沉淀形态和颜色等信息,从而得出离子的浓度。得到的分析结果需要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判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实验总结

离子的沉淀实验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一项基础实验操作,需要掌握好实验原理和步骤,注意实验细节和安全操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操作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离子的沉淀实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