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17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_8期末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52 min read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_8期末答案(慕课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周 导论:“中国文化”概说

导论单元测验

1、中国中国作业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大学答案答案说法,不正确的文化说法是( )。
A、概论它是期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C、慕课它是课后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中国中国作业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2、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大学答案答案是( )。
A、文化生产工具
B、概论生活器具
C、期末运输工具
D、慕课典籍

3、课后“文”的中国中国作业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出自于( )。
A、《易·系辞》
B、《礼记·乐记》
C、《说文解字》
D、《论语》

4、“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
A、《论语》
B、《庄子》
C、《易》
D、《尚书》

5、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的典籍是( )。
A、《说苑》
B、《易》
C、《论语》
D、《文选》

6、英文、法文与“文化”对应的词汇是Cultura,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修养,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 )词汇接近。
A、文
B、文化
C、文明
D、人文

7、“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 )。
A、甲骨文
B、陶器
C、《何尊》
D、《山海经》

8、“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 )时期。
A、西汉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9、丰富多样的 ( ),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A、地理环境
B、气候类型
C、社会结构
D、山川形势

10、文化的四层次中,( )属于底层部分。
A、制度文化
B、器物文化
C、行为文化
D、观念文化

11、多数情况下,地理环境并不直接决定文化走势,它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中介得以实现。
A、征服自然
B、利用自然
C、经济活动
D、物质基础

12、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度延绵不断,是( )政体的长期持续。
A、君主
B、专制
C、集权
D、皇权

13、( )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A、费孝通
B、章太炎
C、梁启超
D、孙中山

14、古代中国生产方式的主体是( )。
A、土地国有
B、自然经济
C、土地私有
D、村社所有

15、文化的实质含义是( )。
A、自然的人化
B、人类化
C、文明
D、以文教化

16、狭义文化包括( )。
A、艺术
B、道德
C、哲学
D、法律

17、中国文化属于( )。
A、东方文化
B、民族文化
C、国别文化
D、多民族构成的共同文化

18、文化中“化”的本义是( )。
A、改易
B、化解
C、感染
D、迁善

19、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的含义包括( )。
A、经济中心
B、政治中心
C、文化中心
D、地理中心

20、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包括( )。
A、地理环境
B、经济土壤
C、社会结构
D、国际条件

21、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是( )。
A、中国化的佛教
B、宋明理学
C、新儒学
D、道教文化

2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
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制
C、宗庙祭祀制度
D、家族制

23、文化的两个层次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

24、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25、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6、“夷夏之辩”反映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汇。

27、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瓦解,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消失。

28、中国文化的史前期,主要就是新石器时期。

29、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使中国文化滋长封闭自足的意识,缺乏开拓的精神。

30、尊君与重民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第二周 哲学文化(上)

哲学文化(上)

1、孔子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是( )。
A、习礼
B、看书
C、嬉戏
D、音乐

2、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 )。
A、秦
B、西周
C、夏
D、商

3、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
A、张载
B、朱熹
C、董仲舒
D、韩愈

4、( )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A、梁启超
B、陈寅恪
C、季羡林
D、钱穆

5、“《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下列与该思想家相关的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五蠢》
D、《春秋繁露》

6、( )文化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多元地方文化的一次新整合。
A、秦
B、汉
C、西周
D、战国

7、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是( )。
A、张载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8、( )说:“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
A、王阳明
B、朱熹
C、陆九渊
D、吕祖谦

9、孔子对礼乐的最大贡献是( )。
A、仁义
B、内圣外王
C、把“仁”引进礼乐
D、忠恕

10、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之时,“弘道”的责任落在( )身上。
A、士
B、国人
C、国君
D、民

11、孔子哲学的核心是( )。
A、礼
B、仁
C、知
D、乐

12、以下经典论述中,最能体现孟子伦理思想的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乐和同,礼别异
C、兼相爱,交相利
D、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3、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熔多种学说为一炉的,这些学说是( )。
A、儒家学说
B、阴阳家学说
C、黄老学说
D、名法家学说

14、中国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其中对儒学贡献最突出的是( )。
A、孟氏之儒
B、颜氏之儒
C、孙氏之儒
D、子思之儒

16、下列选项中属于孔子思想或主张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C、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7、六艺是指( )。
A、诗书
B、礼乐
C、易
D、春秋
E、书数

18、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表现在( )方面。
A、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
B、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
C、二者所尊崇圣贤对象不同
D、二者学风不同

19、儒学的要义包括 ( )。
A、仁义
B、忠恕
C、内圣外王
D、礼乐

20、荀子的礼乐观是( )。
A、乐和同
B、与民同乐
C、礼别异
D、正气

21、五礼主要有吉、凶、宾和( )。
A、嘉
B、乡
C、军
D、祭

22、王阳明心学阐述了( )学。
A、格物致知
B、知行合一
C、致良知
D、居敬穷理

23、孔子宣扬天命,对鬼神持肯定态度

24、孔子(前551—前489)名丘字仲尼,鲁国诹邑人。

25、理学,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

26、理学基本的精神是发扬旧儒传统,重构新儒学术体系。

27、董仲舒(前171—前104年)三次应诏上书,成《天人三策》。

28、理学是以伦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积极倡导“内圣”,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29、儒教不是宗教,指的是儒家学说的要义,儒家学说的教义。

30、礼和乐是紧密相关的,有礼就有乐,有乐就有礼。

31、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

32、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33、殷代是崇尚鬼神的( )。

34、汉武帝以后,( )被尊崇为统一天下思想的官方哲学。

第四周 哲学文化(下)

哲学文化单元测验

1、以下经典论述中,最能体现孟子伦理思想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兼相爱,交相利
C、乐合同,礼别异
D、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下列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佛教的理论重心是“四门感悟”说。
B、佛教哲学的最高目的是度人解脱。
C、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如梦初醒都是形容顿悟的成语。
D、禅宗是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宗派。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 )说的。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4、庄子论述的道是( )。
A、本体之道
B、心灵之道
C、逍遥之道
D、自然之道

5、“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是( )说的。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6、玄学开辟了一个( )时代,名士们剖玄析微,“注而不竭”,由此形成清谈风格。
A、清言
B、玄言
C、思辨
D、审美

7、( )的发展使魏晋六朝成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
A、道家
B、道教
C、玄学
D、佛教

8、道家的“自然”是指( )。
A、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言
B、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言
C、对“人法自然”的写照
D、虚静

9、( )结合,是中国人试图使佛教中国化的开端性努力。
A、佛与黄老
B、佛与老子
C、佛与卜筮
D、佛与阴阳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 )相融合,其教义也逐渐中国化。
A、玄学
B、道教
C、儒学
D、道家

11、下列符合老子哲学特点的是()
A、贵柔守雌
B、上善若水
C、唯道集虚
D、离形去知

12、下列符合庄子哲学特点的是()
A、唯道集虚
B、离形去知
C、贵柔守雌
D、上善若水

13、下列儒家元典中专门谈论礼的是()
A、《周礼》
B、《仪礼》
C、《礼记》
D、《周易》

14、魏晋玄学中的“三玄”指的是()
A、《老子》
B、《庄子》
C、《周易》
D、《列子》

15、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表述《红楼梦》里佛理禅意的是()
A、色即是空
B、因缘生法
C、诸行无常
D、求仁得仁

16、玄学的三个阶段是( )。
A、正始
B、竹林
C、元康
D、贵无

17、何晏的哲学思想是( )。
A、倡言贵无
B、倡言有
C、以无为本
D、以有为本

18、北渐( )南顿( )。
A、弘忍
B、神秀
C、慧能
D、慧可

19、王弼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20、鲁迅:“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儒学┄┄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21、从思想内容、信仰体系看,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

22、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

23、玄学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24、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在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南天师道”。

25、道是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道在老子的思想中包含两层含义。

26、中国古代“否定式辩证法”思想在庄子哲学得到了最早、最系统和最富有成效的体现。

27、禅是梵语“禅那”,意译“静虑”。

28、佛教向外传播有北传与南传两个路线。

29、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

30、真谛创立了佛教重要宗派----唯识宗。

学习通中国文化概论_8

本文是学习通《中国文化概论》的第八课学习笔记。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文化俗儒家文化。

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包括社交礼仪、家庭礼仪、宗教礼仪等方面。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要遵守礼仪之道,并且具备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素质。礼仪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使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三书六礼”、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敬神、敬祖、敬长辈、祭祀先人”等等。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内涵,它蕴含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

文化俗

文化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各种习俗、民间传说、民间艺术等方面。文化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文化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迎神、送神、祭祀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俗非常丰富,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俗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是指儒家学说及其相关文化传承的一切内容。儒家文化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以仁爱、诚信、礼仪等为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儒家文化强调以仁爱、诚信、礼仪为核心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团结、和谐、共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思想体系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特点。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承。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现状、认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掌握文化的发展趋势的课程。该课程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

课程内容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等。
  • 中国现代文化:介绍中国文化的现状,包括主流文化和子文化等。
  • 文化传承与创新:介绍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概念、方法和实践。
  • 文化的发展趋势:介绍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课程目标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的主要目标是:

  •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价值意义。
  •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现状,包括主流文化和子文化等。
  • 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概念、方法和实践。
  • 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课程评价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个文化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能力: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价值意义。
  • 了解中国文化的现状,包括主流文化和子文化等。
  • 了解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概念、方法和实践。
  • 了解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 具备分析和评价不同文化的能力。

总结

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个文化间的差异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