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4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尔雅病理生理学_16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25 min read

尔雅病理生理学_16答案(学习通2023完整答案)

第十讲 休克

第十讲 单元测验

1、尔雅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原因不包括
A、失液
B、生理严重的学答习通创伤
C、大面积心肌梗死
D、案学失血
E、完整烧伤

2、答案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不常见的尔雅变化是
A、中心静脉压降低
B、病理动脉血压降低
C、生理外周阻力增高
D、学答习通心排血量降低
E、案学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3、完整引起阻塞性休克的答案病因是
A、急性心包填塞
B、尔雅严重的心律失常
C、病毒性心肌炎
D、心肌病
E、大面积心肌梗死

4、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是
A、过敏
B、产后大失血
C、烧伤
D、剧烈呕吐或腹泻
E、大汗

5、微循环缺血期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A、微动脉收缩
B、直捷通路关闭
C、后微动脉收缩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E、微静脉收缩

6、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
A、少灌少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B、不灌不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C、多灌多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D、多灌少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E、少灌多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7、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强烈收缩的机制主要是由于
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B、腺苷释放
C、组胺释放
D、NO释放
E、缓激肽释放

8、休克微循环缺血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
B、尿量减少
C、脉压明显减小
D、脉搏细速
E、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9、休克微循环缺血期的代偿变化不包括
A、自身输液
B、外周阻力降低
C、心脑血液供应得到保证
D、心率增快
E、自身输血

10、休克早期“自身输血”是因为
A、容量血管及肝脾等器官的收缩
B、直捷通路回流增多
C、小动脉收缩
D、动-静脉短路开放
E、大动脉收缩

11、休克早期“自身输液”的产生是由于
A、容量血管收缩
B、组织液回收增多
C、肝脾储血器官收缩
D、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
E、微循环淤血

12、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无关的是
A、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
B、自身输液
C、心排出量增加
D、肝脾等储血器官收缩
E、外周阻力下降

13、休克时微循环淤血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
B、细胞释放组胺减少
C、NO的产生减少
D、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高
E、激肽系统受抑制

14、淤血性缺氧期患者不会出现
A、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
B、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C、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D、脱氧血红蛋白减少
E、回心血量减少

15、与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恶性循环的形成无关的是
A、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B、血浆外渗
C、冠状动脉血液灌流量减少
D、血液稀释,携带氧气减少
E、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16、引起脓毒性休克的最常见原因是
A、病毒感染
B、立克次体感染
C、G-细菌感染
D、真菌感染
E、G+细菌感染

17、与过敏性休克的表现无关的是
A、发病急骤
B、血容量明显减少
C、体内组胺、5-HT、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
D、血管床容量增大
E、属II型超敏反应

18、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不吻合的是
A、使用血管活性药的目的是.提高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量
B、治疗过敏性休克采用缩血管药物
C、可酌情联合使用缩血管和扩血管药物
D、血管活性药物一般应当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
E、治疗感染性休克采用扩血管药

19、失血性休克时的“致死性三联征”是指
A、全身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心排出量下降
B、血容量减少-交感兴奋-外周阻力升高
C、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
D、微循环缺血-微循环淤血-微循环衰竭
E、出血-DIC-纤溶亢进

20、与失血性休克时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机制无关的是
A、血小板与凝血因子丢失
B、血小板与凝血因子消耗
C、酸中毒使凝血酶原活性降低
D、从糖萼(多糖包被)脱落的肝素发挥抗凝作用
E、大量输注血液和血浆稀释了体内的凝血因子

21、休克指数是指
A、心排出量与体重之比
B、心排出量与体表面积之比
C、脉搏次数与收缩压之比
D、心率与尿量之比
E、失血量与血压之比

22、根据最新国际共识,脓毒症是指
A、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B、各种严重病因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C、全身代谢紊乱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D、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
E、并发于创伤及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

23、患者,女,40岁,因车祸致右侧腰腹部受伤2小时急诊。体查:烦躁不安,脉搏112次/分,体温34.5 ℃,呼吸24次/分,血压74/44 mmHg,皮肤湿冷,口唇苍白。右侧腰部有开放性伤口,仍有活动性出血。该患者发生了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血管源性休克

24、患者,女,40岁,因车祸致右侧腰腹部受伤2小时送医院急诊。体查:患者烦躁不安,脉搏112次/分,体温34.5 ℃,呼吸24次/分,血压74/44 mmHg,皮肤湿冷,口唇苍白。右侧腰部有开放性伤口,仍有活动性出血。对该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法是
A、采用等渗晶体液复苏
B、采用限制性容量复苏
C、采用扩血管药
D、如出血不止则不能手术治疗
E、如出血不止则不宜行介入治疗

25、患者, 女,58岁,因右上腹疼痛7天,加重1天入院。患者7天前右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查:T: 39.8 ℃,BP: 70/50 mmHg,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B超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有一1cm大小结石。血常规: WBC 18×109/L,N 88%,L 12%;血乳酸8 mmol/L(升高)。该患者的诊断是
A、过敏性休克
B、失血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26、患者, 女,58岁,因右上腹疼痛7天,加重1天入院。患者7天前右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查:T: 39.8 ℃,BP: 70/50 mmHg,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B超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有一1cm大小结石。血常规: WBC 18×109/L,N 88%,L 12%;血乳酸8 mmol/L(升高)。对该患者应该采用的血管活性药是
A、多巴胺
B、阿拉明
C、血管扩张药
D、去甲肾上腺素
E、肾上腺素

27、患者,女,76岁,突发胸痛3小时急诊入院。体查:P106次/分,R 28次/分,BP 66/40mmHg。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冰冷,高枕卧位。双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及哮鸣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对该患者的诊断是
A、血管源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失血性休克

28、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原因是
A、低位脊髓损伤
B、外周神经损伤
C、高位脊髓损伤
D、脓毒症
E、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29、引起心源性休克的非心肌源性病因是
A、急性心包填塞
B、严重的心律失常
C、瓣膜性心脏病
D、心肌病
E、大面积心肌梗死

30、在休克的微循环缺血期,血流主要通过下列哪种血管回流
A、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
B、后微动脉
C、微静脉
D、微动脉
E、真毛细血管

31、下列哪项不是休克微循环淤血期的变化
A、微循环中的血管自律运动消失
B、大量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
C、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
D、血浆外渗
E、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性进一步增强

32、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休克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A、酸中毒致使血管平滑肌对CA 的反应性降低
B、NO大量产生,引起持续的血管扩张
C、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D、ATP合成增强,导致其代谢产物腺苷在局部堆积
E、细胞分解破坏后释出大量K+,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33、下列哪项与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的变化机制无关
A、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B、去甲肾上腺分泌减少
C、凝血系统激活
D、血液流变学异常
E、TXA2-PGI2平衡失调

34、下列哪项不属于休克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
A、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
B、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C、脉搏细弱而频速,静脉塌陷
D、CVP增高
E、易发生DIC

35、下列哪项不属于休克的细胞分子机制
A、单核巨噬细胞活化
B、炎症因子大量产生
C、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
D、细胞坏死
E、细胞凋亡程序受阻

36、休克时的细胞膜变化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膜电位降低
B、钠泵功能降低
C、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D、脂质过氧化
E、细胞钙内流减少

37、休克时物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
A、氧耗增加,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
B、氧耗减少,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
C、氧耗减少,糖酵解减弱,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强
D、氧耗增加,糖酵解减弱,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
E、氧耗减少,糖酵解加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强

38、机体分解代谢增强最为突出的休克类型是
A、脓毒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39、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代谢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40、心源性休克的始动环节是
A、心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迅速减少
B、心率过快
C、心律紊乱
D、回心血量增多
E、血容量减少

第九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九讲 单元测验

1、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2、与DIC患者出血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凝血因子Ⅻ的被激活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活性增强
C、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D、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E、血管通透性增高

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是检测
A、凝血酶原
B、纤溶酶原
C、纤维蛋白原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E、纤维蛋白单体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原因是
A、脓毒症
B、宫内死胎
C、大面积烧伤
D、胰腺癌
E、器官移植

5、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时首先结合的凝血因子是
A、凝血因子Ⅺ
B、凝血因子Ⅹ
C、凝血因子Ⅸ
D、凝血因子Ⅷ
E、凝血因子Ⅶ

6、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A、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C、凝血酶生成增加
D、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
E、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7、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血管内凝血抑制成分是
A、抗凝血酶-Ⅲ(AT-Ⅲ)
B、血栓调节蛋白(TM)
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D、蛋白S(PS)
E、蛋白C(PC)

8、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的物质是
A、纤维肽A(FPA)和纤维肽B(FPB)
B、纤维蛋白单体
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D、纤维蛋白(Fbn)
E、D-二聚体(DD)

9、与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导致原发性纤溶亢进不吻合的检测结果是
A、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C、凝血酶时间延长
D、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E、D-二聚体增高

10、患者,女,28岁,孕足月入院待产。分娩过程中阴道出血量异常增多,即行剖宫产娩出一男婴。术后出现宫内大出血,血压急降至70/40mmHg, 予促宫缩、输血补液等治疗后,血压仍持续降低,出血不止。查:PLT 60×109/L(↓),APTT 49.5〞(↑),FIB 1.48g/L(↓),PT 15.1〞(↑)。试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休克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
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
E、休克+出血

11、患者,男性,59岁,皮肤黏膜反复出现瘀斑,牙龈出血1月,尿液呈茶色(血尿)2日。1年前被确诊为肝硬化。临床检验:凝血酶时间20秒。该患者出血的主要机制是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血小板功能障碍
C、红细胞溶解增加
D、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E、K族维生素缺乏

12、患者,女,34岁,因产科意外被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该诊断不吻合的检查结果是
A、血小板明显减少
B、凝血活酶时间缩短
C、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D、纤维蛋白原定量减少
E、血清 FDP 含量增高

13、血小板在凝血中具有下列哪种作用
A、释放凝血酶
B、释放组织因子
C、释放凝血因子Ⅻ
D、为内凝系统提供表面反应场所
E、提供Ca2+

1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DIC的机制是
A、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B、激活凝血酶原
C、激活纤维蛋白原
D、继发细菌感染
E、增加组织因子的释放

15、DIC低凝期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为
A、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B、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C、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D、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E、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16、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中毒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裂体细胞的产生是因为
A、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B、微血管腔内纤维蛋白丝网的形成
C、异型输血
D、微循环血液“泥化”淤滞
E、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18、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才会有
A、凝血酶含量增多
B、3P试验阴性
C、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D、D-二聚体含量增高
E、FDP含量减少

19、妊高症患者,行剖宫产后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注射部位出血不止,血压75/45mmHg, 急查血小板 30×109/L(正常值100-300×109/ L),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延长 9 秒,为明确诊断还应补充以下哪一项检查为首选
A、血块回缩试验
B、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C、凝血时间
D、血清 FDP 含量测定
E、血小板粘附及聚集试验

20、患者,男性,57岁,田间劳动时不慎被蛇咬伤,迅速送往附近医院,途中呕吐咖啡渣样内容物,并出现肉眼可见血尿。体格检查:血压60/40mmHg。该患者最可能诊断是
A、循环衰竭
B、呼吸衰竭
C、DIC
D、肾功能衰竭
E、肝功能衰竭

第八讲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八讲 单元测验

1、呼吸爆发是指
A、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
B、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强
C、白细胞耗氧量和氧自由基产生显著增加
D、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增加
E、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

2、黄嘌呤脱氢酶主要存在于
A、血管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心肌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白细胞

3、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
A、Na+
B、Ca2+
C、Mg2+
D、Fe2+
E、K+

4、破坏DNA的主要自由基是
A、O2-·
B、H2O2
C、·OH
D、1O2
E、LOO˙

5、产生无复流现象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
A、中性粒细胞黏附和聚集
B、微静脉痉挛性收缩
C、动-静脉短路开放
D、ATP减少
E、微循环血流缓慢

6、激活心肌Na+/H+ 交换蛋白的主要刺激是
A、细胞内高Ca2+
B、细胞内高Na+
C、细胞内高H+
D、细胞内高Mg2+
E、细胞内高K+

7、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自由基是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
B、活性氧是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代谢物
C、脂性自由基是氧自由基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的中间代谢产物
D、单线态氧是能量较高的激发态氧
E、过氧化氢是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氧自由基

8、下列有关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活性氧产生增多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再灌注提供大量氧气,且电子传递受损
B、黄嘌呤氧化酶激活
C、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
D、再灌注时约98%的O2经单电子还原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E、儿茶酚胺自氧化

9、下列有关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钙超载发生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损伤
B、Ca2+泵出细胞减少
C、儿茶酚胺导致L-型钙通道开放
D、Ca2+泵入肌浆网增多
E、Na+-Ca2+交换发生反转

10、患者,女, 44岁,因心前区疼痛伴大汗2小时就诊。血液生化显示CK,CK-MB,cTnI 等心肌酶学指标均明显升高。心电图显示急性左室前壁心肌梗死。医生给她紧急实施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手术过程顺利,症状明显缓解,1小时后,患者突发心慌、气促、头晕,心电监护显示室性心动过速,血清心肌酶学指标进一步升高。该患者PTCA术后病情加重的机制是
A、心肌缺血损伤
B、心肌缺血预适应
C、心肌缺血后适应
D、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E、急性肺栓塞

11、患者,男,65岁,因左室前壁心肌梗死2小时就诊。冠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堵塞。拟紧急实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宜对该病人实施
A、药物预适应
B、缺血后适应
C、远程缺血预适应
D、早期相缺血预适应
E、延迟相缺血预适应

12、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活性氧
A、O2-.
B、H2O2
C、OH·
D、1O2
E、L˙

13、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正确的描述是
A、缺血组织在恢复血流灌注后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
B、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注损伤越严重
C、侧枝循环越丰富,再灌注损伤越重
D、降低复灌液的温度不利于减轻再灌注损伤
E、肾脏是最易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器官

14、下列哪项物质不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A、VitA
B、VitB
C、VitC
D、VitE
E、GSH

15、下列哪项再灌注措施不适当
A、低压
B、低温
C、低pH
D、低钙
E、低镁

16、激活心肌Na+/H+ 交换蛋白的主要刺激是
A、细胞内高Ca2+
B、细胞内高Na+
C、细胞内高H+
D、细胞内高Mg2+
E、细胞内高K+

17、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有
A、镁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B、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C、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D、钼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E、铜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18、与细胞内钙超载发生无关的是
A、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膜分离
B、儿茶酚胺减少
C、Na+-Ca2+交换异常
D、钙泵功能障碍
E、线粒体功能障碍

19、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的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20、线粒体DNA易受自由基攻击是由于其不与何种蛋白结合
A、组蛋白
B、白蛋白
C、球蛋白
D、免疫球蛋白
E、纤维蛋白

21、下述关于缺血-再灌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种属和器官普遍性
B、自由基和钙超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发生机制
C、预处理可减轻或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
D、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细胞凋亡
E、缺血-再灌注必然引起组织损伤

22、下述哪项是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A、钙超载
B、无复流现象
C、缺血预适应
D、心肌顿抑
E、自由基产生过多

2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微血管血流阻塞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沉积
B、红细胞集聚
C、白细胞粘附
D、脂肪颗粒栓塞
E、气栓形成

24、能够清除O2-.的自由基清除剂是
A、过氧化氢酶(CAT)
B、过氧化物酶(POD)
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E、NADH氧化酶

25、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的增加
C、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第十一讲 心功能不全

第十一讲 单元测验

1、既是心力衰竭的原因又是心力衰竭的诱因的是:
A、酸碱失衡
B、心律失常
C、妊娠
D、肥胖
E、情绪过度激动

2、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害作用不包括:
A、增加心肌耗氧量
B、增加前后负荷
C、诱发心律失常
D、促进心肌重塑
E、增加心排血量

3、心功能不全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产生的代偿作用是:
A、增加心排血量
B、促进心肌纤维化
C、减少冠脉流量
D、增加心肌耗氧量
E、增加心室后负荷

4、心肌离心性肥大一般是由于:
A、钠水潴留
B、血容量增多
C、心脏前负荷长期过重
D、心脏后负荷长期过重
E、心肌结构破坏

5、心肌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心肌细胞数目增加
B、肌小节的串联性增生
C、肌节的并联性增生
D、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E、心肌间质增生

6、急性心力衰竭时不可能发生的代偿方式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肥大
C、交感神经兴奋
D、血液重新分配
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7、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发生的机理是:
A、能量利用障碍
B、能量产生障碍
C、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D、房-室传导障碍
E、心室容量负荷加重

8、肥大心肌能量利用障碍是由于:
A、心肌中磷酸肌酸减少
B、肌浆网钙ATP酶活性降低
C、肌球蛋白ATP酶活性降低
D、线粒体膜钙泵活性降低
E、VitB1缺乏

9、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膜 Ca2+运转障碍的机制之一是:
A、肌浆网钙泵活性降低
B、Ryanodine受体表达下调
C、受磷蛋白磷酸化↓
D、细胞膜钙泵活性降低
E、肌浆网钙泵表达下调

10、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无关的因素是:
A、肌钙蛋白与Ca2+亲和力降低
B、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减少
C、肌浆网钙离子存储量下降
D、钙离子内流障碍
E、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

11、与心肌舒张功能障碍无关的因素是:
A、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B、肌浆网钙离子摄取障碍
C、心肌顺应性降低
D、心室僵硬度增加
E、肌浆网钙离子释放障碍

12、下列指标中,最能反映心肌收缩性的是 :
A、心指数(CI)
B、心排出量(CO)
C、每搏量
D、中心静脉压(CVP)
E、心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 max)

13、临床上反映右心功能障碍、容量负荷过重的常用指标是:
A、心率
B、心音强度
C、呼吸频率及幅度
D、中心静脉压
E、肺动脉楔嵌压

14、左心功能不全时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机理是:
A、肺动脉高压
B、肺淤血、肺水肿
C、组织缺氧
D、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E、吸入气氧分压下降

15、端坐呼吸发生的机制是因为平卧时:
A、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
B、肺顺应性增高
C、肺淤血、水肿加重,肺活量减少
D、呼吸肌兴奋性增高
E、迷走神经紧张性升高

16、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的机制不包括: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
B、低蛋白血症
C、淋巴回流障碍
D、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E、钠水潴留

17、患者,男,60岁,因胸闷、心前区疼痛3小时急诊入院。患者10年前因冠心病住院治疗。随后在劳累后常感心悸、头晕、胸闷。1年前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气急。按照NYHA的心功能分级,该患者的心功能属于:
A、Ⅰ级(心功能代偿期)
B、Ⅱ级(轻度心力衰竭)
C、Ⅲ级(中度心力衰竭)
D、Ⅳ级(重度心力衰竭)
E、阶段 A

18、患者,男,60岁,因胸闷、心前区疼痛3小时急诊入院。患者10年前因冠心病住院治疗。随后在劳累后常感心悸、头晕、胸闷。1年前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气急。体查:呼吸28次/分,脉搏130次/分,血压170/100 mmHg,端坐体位,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布满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频发早搏。与该患者体力活动后气急无关的机制是:
A、肌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B、体力活动增加机体耗氧量
C、体力活动增快心率
D、体力活动减少心室充盈
E、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

19、患者,男,60岁,因胸闷、心前区疼痛3小时急诊入院。患者10年前因冠心病住院治疗。随后在劳累后常感心悸、头晕、胸闷。1年前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气急。体查:呼吸28次/分,脉搏130次/分,血压170/100 mmHg,端坐体位,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布满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频发早搏。该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心悸
B、气急
C、血压升高
D、端坐体位
E、口唇轻度发绀

20、患者,男,60岁,因胸闷、心前区疼痛3小时急诊入院。血清生化检查发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水平以及BNP水平升高。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为40%。反映该患者心功能下降的指标是:
A、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
B、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
C、肌红蛋白水平升高
D、BNP水平升高
E、左室射血分数为40%

21、下列疾病中最常见的、可导致右心衰竭的是:
A、高血压病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冠心病
D、严重贫血
E、慢性肺疾患所致肺动脉高压

22、临床上反映右心功能障碍、容量负荷过重的常用指标是:
A、心率
B、心音强度
C、呼吸频率及幅度
D、中心静脉压(CVP)
E、肺毛细血管楔入压(PCWP)

23、下列哪项因素与心肌舒张功能障碍无关:
A、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B、肌浆网钙离子摄取障碍
C、心肌顺应性降低
D、心室僵硬度增加
E、肌浆网钙离子释放障碍

24、下列哪项能反映左心衰竭时心功能的变化:
A、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
B、射血分数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
C、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
D、射血分数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
E、射血分数正常,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

25、关于心肌肥大,下列哪一项概念是错误的:
A、心肌肥大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
B、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收缩性能是增加的
C、心脏总的收缩性加强
D、心肌肥大的代偿有限
E、心肌肥大可影响心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6、左心衰竭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肝肿大
B、呼吸困难
C、腹水
D、下肢水肿
E、血压下降

27、不参与心室重塑的机制是:
A、心肌细胞肥大
B、成纤维细胞增生
C、心肌细胞死亡
D、心肌细胞增殖
E、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

28、心力衰竭的防治中,不是拮抗心室重塑的药物是:
A、洋地黄类
B、β受体阻滞剂
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D、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E、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29、在正常心肌中不存在的细胞是:
A、心肌细胞
B、内皮细胞
C、肌成纤维细胞
D、巨噬细胞
E、血管平滑肌细胞

30、下列哪种描述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A、心功能障碍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B、静脉回心血量超过心排出量使心肌负荷增重
C、心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D、心功能障碍引起体、肺循环淤血
E、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学习通病理生理学_16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与发展所涉及的生理学变化的学科,它包括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在学习通的课程中,病理生理学分为了16个部分,本篇文章将着重介绍第16部分的内容。

第16部分:内分泌系统疾病

1.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引起。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而2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生。

1.1 病理生理

在1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身体开始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以产生能量,这导致了体重的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胰岛素的作用不良,这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1.2 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渴、多尿、尿糖阳性、视力模糊、疲劳和体重下降(1型糖尿病)或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糖尿病还会导致其他并发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神经病变。

2.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腺体,它分泌三种不同的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钙卫素。甲状腺疾病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引起的疾病。

2.1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疲劳、体重增加、便秘、皮肤干燥和头发脆弱。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还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精神病和孕产妇的并发症。

2.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多汗、心跳过快、焦虑、失眠和体重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还可以导致肌肉松弛、眼部突出和甲状腺危象(一种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症)。

3. 垂体疾病

垂体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腺体,它分泌多种不同的激素,包括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疾病是由于垂体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引起的疾病。

3.1 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

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俗称“伪黄体瘤性脑病”)是由于垂体前叶分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