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71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超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52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38 min read

超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52期末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0 导论

导论测验

1、超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马克末答阶级基础是( )
A、资产阶级
B、思主无产阶级
C、义基农民阶级
D、本原手工业阶级

2、理概论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案学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是( )
A、德国
B、习通奥地利
C、课后中国
D、作业俄国

3、答案在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中,超星持续时间最长的马克末答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思主英国宪章运动
C、义基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 )
A、把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结合起来
B、把世界观与方法论高度统一起来
C、把唯物论与辩证法高度结合起来
D、把政治问题的解决同经济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5、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现历史观伟大变革的著作是( )
A、《宣言》
B、《神圣家族》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6、马克思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秘密的著作是( )
A、《宣言》
B、《哥达纲领批判》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7、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党纲是( )
A、《宣言》
B、《法兰西内战》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共产主义原理》

8、恩格斯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是( )
A、《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9、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其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供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
A、古希腊哲学
B、近代欧洲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经验论哲学

10、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社会实践,特别是考察和总结工人的生活和斗争,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表明这一转变实现的初始著作是( )
A、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B、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
C、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D、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宣言》

11、马克思恩格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曾经接受过那个时代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他们后来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实现了( )
A、从资产者向无产者的转变
B、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C、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向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转变
D、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

1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直接理论来源的核心思想是( )
A、社会不断进化和发展的思想
B、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
C、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D、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

13、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宣言》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4、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开始变为现实的革命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

15、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16、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
B、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工人阶级本身
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根本前提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17、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及其继承者发展了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夺取国家政权的学说体系
C、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目的和实现条件的学说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
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

1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得民主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普遍的人权

20、马克思科学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经典名篇是()
A、《反杜林论》
B、《法兰西内战》
C、《哥达纲领批判》
D、《法兰西阶级斗争》

21、20世纪初,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的伟大革命是()
A、俄国二月革命
B、中国辛亥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2、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体系之中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人道主义的观点
D、价值论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是( )
A、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B、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4、作为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D、人类所有的优秀思想成果

25、作为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在( )
A、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

26、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历史唯物主义
D、剩余价值理论

2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社会条件包括( )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定程度的发展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初步显露
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自然科学前提的成就是( )
A、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B、生物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29、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 )
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
B、力求全面认识客观事物,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D、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

30、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原因在于:( )
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D、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3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 )
A、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B、不断变革社会关系,适时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C、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
D、把实现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3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是(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反对人云亦云地轻率态度
B、反对形式主义,防止只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的做法
C、反对实用主义,防止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方法
D、反对教条主义,防止生搬硬套、乱贴标签的思维方法

3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34、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直接理论来源的19世纪欧洲先进思潮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源于()
A、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B、对实践和科学发展经验的总结
C、十九世纪欧洲先进思潮的引领
D、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

3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
A、彻底的批判精神
B、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C、思想体系的严密性
D、理论检验的科学性

37、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其内容是客观的,这表现在它是()
A、以事实为依据
B、以规律为对象
C、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D、以思维逻辑为论证方式

3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致力于()
A、科学“解释世界”与积极“改造世界”的统一
B、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实现对世界的积极改造
C、服务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
D、服从“解释世界”的根本旨趣

39、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表现在()
A、观察当代世界的认识工具
B、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D、解决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行动纲领

40、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其中具有超越时空永恒价值的思想,包括它的()
A、基本立场
B、基本观点
C、基本方法
D、基本态度

41、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体现为()
A、人民至上的的政治立场
B、为最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社会目标
C、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D、人的自由的价值追求

导论作业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李成德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测验

1、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列不属于社会存在的选项是()
A、地理环境
B、物质生产方式
C、科学技术
D、人口因素

2、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
A、艺术
B、宗教
C、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

3、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起作用的地位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自然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B、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C、社会生产方式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D、自然条件和人口因素两个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都是基本前提条件

4、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 )
A、儒家思想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生产力
D、GDP

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政党组织
C、国家政权
D、宗教思想

6、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7、与社会革命相比,改革( )
A、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B、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适用,可以起到革命所不能起的作用
C、所花的代价最少,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最理想的万能钥匙
D、所花的代价小,因此没有必要进行革命,改革足以替代任何革命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 )
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劳动实践
D、人的自然属性

9、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 )
A、生产工具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制度

10、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 )
A、创新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社会革命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在(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各自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文化之间的互补性和互动性

12、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
A、生产工具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13、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是 ( )
A、社会意识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D、生产关系

1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5、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 )
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
B、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
C、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

16、生产力体现的是(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D、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17、生产关系体现的是 (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C、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D、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18、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决定论的,这说明( )
A、它不承认人类主体的能动选择性
B、它是一种经济决定论
C、它是一种机械唯物论
D、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19、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社会矛盾,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受制于前两者的矛盾
B、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介作用于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也通过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始终起促进作用,改革也是生产力,就证明了这一点
D、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往往通过阶层或阶级矛盾或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表现出来

20、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句话是(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1、社会形态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22、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制度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D、国家政权

23、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
B、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C、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层次的矛盾
D、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可以完全一致

24、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 ( )
A、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德国古典哲学家
D、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L.H.摩尔根

25、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阶级斗争的作用既可以发生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又可发生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C、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社会条件的制约
D、阶级斗争不论在什么条件都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天天讲

2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
A、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人是人类历史的主体,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D、英雄人物的作用远比普通人物的作用大

27、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两门的没有任何关系的并列学科

28、下列哪个属于英雄史观的基本样式 ( )
A、循环论
B、唯意志论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29、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 ( )
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B、相信古人天人感应的学说
C、迷信英雄人物
D、信奉宗教

30、“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 )
A、英雄的出现及其作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B、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上天的安排
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他的命运好
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

3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
A、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C、人心向背的常识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32、下列对于国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
A、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谁是统治者,谁是盟友,谁是敌人
B、国体决定政体,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C、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

33、在下列几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哪一种形式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最远或最间接?( )
A、道德
B、哲学
C、宗教
D、艺术

34、关于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者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
C、政治上层建筑决定观念上层建筑
D、政治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观念上层建筑,并要求观念上层建筑与自己相适应

35、不属于党的群众观点的是( )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C、一切听从党的领导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问题
C、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7、地理环境决定论未充分注意到下列哪种情况( )
A、自然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自然因素条件可以影响产业布局和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
C、自然因素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D、自然因素可以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甚至社会形态的更替

38、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它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哪一个( )
A、生产资料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劳动对象

39、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 )
A、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C、只有阶级消亡了,国家才会消亡,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D、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

40、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而并非在欧美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成功。这说明了( )
A、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前进性、曲折性和跨越性的辩证特点
B、生产力不能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不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形态的更替完全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至多有机遇或运气的成份
D、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完全是人们主观臆想的结果

2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测验

1、前几年我国中部地区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旱灾,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 )
A、世界的不可知性
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摩写
C、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D、认识的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

2、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A、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B、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C、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D、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3、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在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4、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6、201 7年1 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 )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7、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由此可见 ( )
A、真理都是具体的
B、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8、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
A、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
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知行并进
C、没有知就没有行
D、先行后知,重在行

1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是( )
A、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B、能动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1、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科学的反映论
D、机械的反映论

1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13、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
A、把感觉作为认识的起点
B、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承认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
D、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6、认识论上的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D、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1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 )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C、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1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 )
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19、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20、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对每一件事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4、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 )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25、承认我们一切认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26、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27、对不可知论予以最有力的驳斥的是(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社会实践
D、客观规律

28、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3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 B. C. D.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测验

1、资本主义萌芽于( )
A、14世纪
B、14世纪末15世纪初
C、14-16世纪
D、17世纪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平等互利的关系
B、互利互惠的关系
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
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实现过程

6、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现代商品生产

7、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8、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0、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
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B、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C、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D、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消费力下降
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D、流动性偏好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
A、生产不足
B、生产相对过剩
C、消费不足
D、失业增加

1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B、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D、资本的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

14、剩余价值率是(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脑力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6、《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多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 )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17、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 )
A、22万元
B、20.5万元
C、21.5万元
D、20万元

18、马克思一贯反对离开所有制关系空谈“公平分配”“平等权利”。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专设一章,即“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阐明了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背面。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是( )
A、资本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B、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C、工人所有的劳动力的价值的实现形式
D、商品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19、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利息

20、某企业由于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的预付资本数量,发生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
A、资本有机构成
B、资本技术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价值构成

2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市场价格的变动( )
A、以价值为中心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C、以成本价格为中心
D、以平均利润为中心

22、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23、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25、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2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2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
A、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物的有用性表面它一定具有价值
D、物的有用性与价值成正比

29、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30、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是( )
A、资本积累的结果
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C、部门内部各企业相互竞争的结果
D、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

31、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3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34、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级表示不满。标语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 )
A、劳资冲突的集中体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35、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6、《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37、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
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3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
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D、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39、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
A、200%
B、50%
C、100%
D、20%

40、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41、一切商品对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的含义是( )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主导因素
B、商品是二因素的对立统一
C、商品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D、这一论断否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因素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测验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B、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C、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3、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相对性
B、客观性
C、有限性
D、一维性

4、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B、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5、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B、变是世界的本质
C、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B、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7、“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8、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
A、因果联系
B、主观联系
C、必然联系
D、本质联系

9、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前者/后者是( )的观点。
A、唯物辩证法/唯意志论
B、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C、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

10、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1、“居安思危”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2、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3、曾指出:“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对事物的量进行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量是事物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B、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质的体现
C、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
D、事物的量是事物的度的体现

14、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5、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我思故我在
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D、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8、黑格尔说:“自己是对方的对方。”与这句话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
A、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B、拥抱真是奇怪的体验,明明靠得那么近,却远得看不见彼此的脸
C、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9、2006年6月的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上,巴西、德国、英格兰等传统强队稳步跻身16强,而亚非地区大多数球队未能出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比赛的胜负是偶然性事件
B、球赛胜负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C、比赛的胜负双方是纯粹对立的
D、球赛的胜负是由球队整体决定,与球员个人因素无关

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2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人民群众的观点

24、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5、下列反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正确观点是( )
A、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量变的动力
B、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质变的动力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6、“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7、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2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过一个因为地图错误而导致惨重损失的事件。1943年11月,美军准备在日本占领太平洋上的小岛塔腊瓦登陆。由于当时美军指挥部使用的是一张100多年前绘制的旧水图,结果美军登陆舰到达塔腊瓦岛海岸时,已淤浅的港湾致使登陆舰不能靠岸,海军陆战队士兵只得涉水登陆,美军部队暴露在日军火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无情攻击的目标。这张过时的旧水图,使美军付出了伤亡3000多名士兵的高昂代价。 这件事情说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美军指挥部瞎指挥是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C、历史与逻辑一致原理的重要性
D、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2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0、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我思故我在
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D、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3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3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而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做一体

33、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持久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34、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35、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6、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 1 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
A、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的必然结果

37、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8、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9、有研究表明,与眼睛相比,耳朵在分辨模式的微弱变化上具有独特的能力,据此发展起来的数据声音化技术,能帮助科学家们检测癌细胞,并探测来自太空的粒子。这蕴含的哲理是( )
A、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B、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其特殊性
D、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4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
A、科学地认识世界
B、正确地解释世界
C、如实地反映世界
D、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4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人化了的世界”,这个命题的意思是( )
A、人类实践改造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
B、在人化的世界中意识是决定性因素
C、自然和社会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D、只有社会现象才是人化的世界

42、人们只能改变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和结果,却不能创造出任何一个物质原子,这表明( )
A、人只是被动地适应世界
B、人能够自由地创造世界
C、人不能改造世界
D、人的能动性是有条件的

43、承认无机物质也有类似于感觉的属性,这就是认为( )
A、感觉是物质现象
B、物质和意识没有本质区别
C、物质也有感觉
D、意识与物质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44、某人得病住院,想吃水果,子女们给他买了苹果、樱桃、梨送去,他说他要吃水果而不是这些苹果等,他犯的错误是( )
A、把个别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B、把一般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C、认为个别就是一般
D、认为一般不是个别

45、“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强调运动变化的辩证法观点
C、否定事物之间有相对确定的界限的观点
D、强调生死转化的合理观点

46、“自然从来不飞跃”,这个命题表现的是( )
A、肯定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B、否定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C、夸大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D、夸大事物变化的间断性

47、中国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君子应该“和而不同,这种思想表现了( )
A、差别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同一是绝对的同一
C、否认斗争性的作用
D、夸大同一性的作用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五章测验

1、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重要经济基础是( )
A、垄断
B、剥削
C、国家调节
D、对外掠夺

2、要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关键是( )
A、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扩大国家关系的民主化
C、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
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4、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
A、“参与制”
B、公私合营
C、建立垄断银行
D、相互联合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6、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D、垄断的银行资本和中小银行资本融合成长而成的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代表和维护( )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8、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社会化
C、固定资本更新
D、资本主义私有制

9、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可分为( )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国家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1、垄断时期垄断的银行资本( )
A、只和中小资本有固定的联系
B、只和大企业有短期联系
C、是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D、是存贷款的普通中介人

12、“ 个人联合 ” 是金融寡头实现其在( )
A、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B、经济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C、生产中统治的主要方式
D、流通中统治的主要方式

13、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即( )
A、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C、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D、国家控制的中小资本

1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源是( )
A、生产社会化
B、生产国际化
C、垄断统治的形成
D、国内经济部门投资饱和

15、作为国际垄断组织具体形式的跨国公司一般是( ) D.
A、由一国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
B、由多国垄断组织共同建立的经济联盟
C、由一个国际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
D、由多个国家共同建立的经济联盟

16、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
A、只有迅速发展趋势,没有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52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它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本课程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在阶级斗争中实现的。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它强调辩证思维和实践,认为世界是矛盾斗争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的。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历史必然性,它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它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三个代表是中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在21世纪初提出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新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

第三部分:中国的建设

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性质、任务、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的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指导原则。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纯洁性的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面对的严峻考验。

第四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

本部分主要介绍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全球化与民族问题等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危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矛盾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全球化的批判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与民族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的新形势和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对民族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重要思路。

总结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52是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理解中国的建设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52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它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本课程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在阶级斗争中实现的。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它强调辩证思维和实践,认为世界是矛盾斗争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的。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历史必然性,它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它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三个代表是中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在21世纪初提出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新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

第三部分:中国的建设

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性质、任务、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的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指导原则。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纯洁性的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面对的严峻考验。

第四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

本部分主要介绍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全球化与民族问题等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危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矛盾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全球化的批判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与民族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的新形势和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对民族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重要思路。

总结

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52是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理解中国的建设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