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91

五煦查题

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那道考题与答案

尔雅《道德经》的智慧启示_1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11 min read

尔雅《道德经》的智慧启示_1章节答案(学习通2023课后作业答案)

第1周

第1周 测试

1、尔雅老子是道德答案( )学派创始人。
A、智慧章节老子是启示(儒家 )学派创始人。
B、学习老子是通课(墨家 )学派创始人。
C、后作老子是业答(法家 )学派创始人。
D、尔雅老子是道德答案(农家 )学派创始人。
E、智慧章节老子是启示( 医家 )学派创始人。
F、学习老子是通课( 养生 )学派创始人。
G、后作老子是( 道家 )学派创始人。
H、老子是( 兵家 )学派创始人。
I、老子是( 杂家 )学派创始人。
J、老子是(阴阳家 )学派创始人。
K、老子是(小说家 )学派创始人。

2、孔子用( )来比喻老子。
A、孔子用( 飞鸟 )来比喻老子。
B、孔子用( 走兽 )来比喻老子。
C、孔子用( 游鱼 )来比喻老子。
D、孔子用( 神龙 )来比喻老子。
E、孔子用( 道德 )来比喻老子。
F、孔子用(文章 )来比喻老子。(选一)
G、孔子用(无为 )来比喻老子。

3、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 ),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
A、动力
B、.条件
C、根源
D、法则
E、常德
F、袭明
G、玄妙
H、微明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
A、非
B、泰
C、常
D、名
E、道
F、妙
G、欲
H、徼
I、玄

5、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 )以立修己治人之体,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 )。”
A、大意
B、无为
C、有为
D、大义
E、玄言
F、微言
G、道
H、德
I、用
J、体
K、本
L、标

6、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 )。
A、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B、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C、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不做自己不应该做的。
D、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中的第一个“道”字的含义是( )。
A、道理
B、道路
C、说道
D、宇宙的本源
E、言词表达
F、言辞表述
G、宇宙的规律
H、言词阐释
I、宇宙的法则。

8、“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 )( )( )( )的思维方法。
A、辩证对立
B、辩证统一
C、对立统一
D、一分为二
E、以偏概全
F、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G、由浅入深
H、循序渐进
I、由感性到理性
J、从理性到感性
K、循环往复
L、得鱼忘筌

第2周

第2周测试

1、“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 )。
A、看见
B、没看见
C、表现
D、再现
E、同“现”,显露。

2、“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体现了老子的( )思想。
A、柔道
B、泰道
C、否道
D、兵道
E、啬道

3、“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 )。
A、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B、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C、常使人民没有知觉、没有理想
D、常使人民必须执成见、多生贪欲
E、常使人民不要懂得没有欲望

4、“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 )。
A、清澈
B、清明
C、幽深
D、高深
E、深远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守中”的意思是( )。
A、保持中立
B、保守中立
C、坚守中庸
D、持守虚无
E、守持虚静

6、“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
A、不勤奋
B、懒惰
C、没有穷尽
D、不能穷尽
E、无边无际

7、“喜言之则人以为骄傲,戚言之则人以为懦弱,谦言之则人以为谄媚,直言之则人以为盛气凌人,微言之则人以为阴险,明言之则人以为浮浅,无心犯讳,则为有心之讥;无为发端,则疑有为之说。”这段话出自( )的《 》。
A、孔子;论语
B、孟子;梁惠王
C、庄子;逍遥游
D、韩非
E、说难
F、扬雄;法言
G、孙子
H、兵法

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 )和( )的处世之道。
A、毫无私心
B、先人后己
C、先己后人
D、以退为进
E、舍己为人

第3周

第3周测试

1、《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 )的说理方法。 atin'>舍己为人。
A、仰观天文
B、俯察地理
C、远取诸身
D、近取诸物
E、道法自然

2、中国传统文化“以水比德”经历了由《易经》的“习坎”到“水赋注”的“水有四德”再到《大戴礼记?劝学》的“水有( )德”的发展过程。(选一)
A、五
B、六
C、八
D、九
E、十一

3、《易经》八卦中代表“水”的是( )。
A、乾
B、坤
C、坎
D、
E、艮
F、兑
G、震
H、巽

4、“事善能”的意思是( )。
A、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B、从事自己对自己最有挑战性的工作
C、从事对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D、从事自己最不喜欢的工作

5、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 )。
A、知足常乐
B、知足曰富
C、适可而止
D、恒一不变
E、祸福无常

6、“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户”的意思是()。
A、窗户
B、户口
C、户籍
D、门
E、门户
F、门窗

7、“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 )。
A、注意腹部
B、注意腹部减肥
C、为了吃饱肚子
D、注重内在实际
E、注重外在形式

8、“上善若水”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 )( )( )。
A、涵养道德
B、涵养医德
C、涵养师德
D、涵养水德
E、习坎悟道
F、善为七善
G、水性杨花

9、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 )( )。
A、甚爱必大费
B、多藏必厚亡
C、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D、生而不有
E、物壮则老
F、勇于不敢则活

10、丰子恺的画“儿童不知青,问草何故绿”体现了一种(  )(    )的赤子之心。
A、全力以赴
B、情窦初开
C、好奇好学
D、无知无畏
E、模仿创造
F、得意忘形
G、热爱劳动
H、天真无邪
I、挑战权威

1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意思是( )( )。
A、有了它就以为有了利益
B、没有它就以为没有作用
C、“有”给人提供便利条件
D、有人认为有好处
E、“无”不可能发挥作用
F、“无”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2、“生而不有”的意思是( )( )。
A、生它养它。2.生养万物。3不据为己有。4为万物尽力。5.不自恃有功。6.导引万物。7.不主宰万物。
B、生养万物
C、不据为己有
D、为万物尽力
E、不自恃有功
F、导引万物
G、不主宰万物

第4周

第4周测试

1、《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 )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
A、外在物质
B、得宠
C、受辱
D、内在情绪
E、大患
F、寄天下

2、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 )”。
A、以道佐人主
B、以兵强天下
C、迎之不见其首
D、随之不见其尾
E、以御今之有

3、“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 )。
A、永不自满
B、守住道体
C、创新道用
D、去旧而更新
E、无为而治

4、“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新成”指的是( )。
A、永不自满
B、守住道体
C、创新道用
D、为无为
E、无为而治

5、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之命名源自《道德经》中的哪一句?
A、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各复归其根。
B、以邦观邦,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复命曰常。
C、致虚极,守静笃。
D、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E、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是曰复命。

6、的诗句“风物长宜放眼量”暗合了《道德经》本章( )句的内涵。
A、致虚极
B、守静笃
C、万物并作
D、吾以观其复。
E、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7、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 )。
A、敬之
B、畏之
C、亲之
D、誉之
E、侮之
F、不知有之

8、“六亲不和,有孝慈”中的“六亲”指的是( )
A、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B、父子、兄弟、夫妇。
C、父母、兄弟、姐妹。
D、.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夫妻、子女。
E、.父、母、兄、弟、妻、子。

9、《道德经》第十四章主要讲的是(  )和(  )。
A、玄妙
B、妙观
C、无为
D、道体
E、道用
F、道大
G、道玄

10、观察事物,就是要像“风行地上”一样,( ),( )。
A、飘风不终朝
B、骤雨不终日
C、无孔不入
D、随遇而安
E、春风化雨

11、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 )、( )、( )。
A、周而复始
B、一元复始
C、循环往复
D、反复重复
E、复杂多变

12、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 ) ,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5周

第5周测试

1、“见素抱朴”中的“素”的意思是( )。
A、朴素
B、丝绸
C、未染色的丝绸
D、布
E、未染色的布

2、“唯之与阿”中的“唯”的含义是( )。
A、上级对下级的回答
B、下级对上级的回答
C、上级对上级的回答
D、下级对下级的回答
E、平级之间的回答

3、“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中的“此”指的是( )。
A、恍惚
B、象
C、.物
D、精
E、信
F、道
G、情
H、真

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一”指的是( )。
A、曲
B、枉
C、洼
D、敝
E、少
F、道
G、得
H、德

5、“不自矜,故长”的“长”的含义正确的是( )。
A、成长
B、生长
C、君王
D、长久
E、同“涨”或“胀”

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A、绝活意识
B、循名求实
C、谦虚内敛
D、舍己为人
E、自我否定

7、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与老子《道德经》里的“( ),( )”这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A、天地尚不能久
B、希言,自然。
C、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D、孰为此者?天地。
E、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F、何况于人乎?

第6周

第6周测试

1、“自见者不明”的“见”的含义是( )。
A、看见
B、出现
C、表现
D、再现
E、洞见

2、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
A、物
B、天
C、地
D、人
E、为
F、道
G、自然
H、母
I、玄

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中的“根”与“君”的意思分别是()。
A、根本、君王
B、根本、国王
C、根基、君王
D、根本、主宰
E、根据、主宰

4、“静为躁君”反映了老子( )的思想。
A、柔道
B、无为而治
C、消极无为
D、有为
E、兵道

5、“贵师”的最高境界是( )。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 自得师者王
A、帝者与师处
B、王者与友处
C、霸者与臣处
D、亡国与役处
E、自得师者王

6、“为天下式,常德不离,复归于无极”中的无极指的是()。太极 没有终极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的道 阴阳至极
A、太极
B、没有终极
C、无始无终
D、无始无终的道
E、阴阳至极

7、老子所说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是从反面证明了( )的道理。中庸之道 敬畏之道 君子之道 道法自然 创造之道。
A、中庸之道
B、敬畏之道
C、君子之道
D、道法自然
E、创造之道

8、下面哪些现象属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性质。
A、循序渐进
B、揠苗助长
C、一口吃成胖子
D、欲速则不达
E、慢工出细活

9、《道德经》第27章老子所说的“善行”、“善言”、“善计”和“善结”的“善”的意思是( )。
A、和善
B、友善
C、亲善
D、擅长
E、符合道
F、懂得道而用来做某事
G、好
H、非常好

10、“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给予后世管理者的智慧启示是( )( )。
A、无为
B、无为而治
C、物尽其用
D、人尽其才
E、是谓天地根

11、“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中的“白”是指()()。
A、洁白
B、黑白
C、光明
D、道的阳明
E、坦途光明
F、白道

12、从终极意义上来说,老子本章所说的“无弃人”与“无弃物”与儒家所说的“诚心敬意格物致知”是一致的。

13、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来看,“山与水”、“松柏与花草”、“坚冰与溪水”说明了( )之道之刚与柔。

第7周

单元测试

1、“师”在( )句中,表示“军队”的意思。
A、不贵其师。
B、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C、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D、自得师者王。
E、帝者与师处。

2、“善者果而已”的意思是( )
A、善人也只有水果而已。
B、善于悟道的人,才有好的结果。
C、好人栽树所结的果实而已。
D、善于运用兵道的人只求达到获胜的目的就适可而止。
E、善出奇兵而取得胜利而已。
F、善于用兵布阵罢了。

3、老子认为即使迫不得已发动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也要“以( )礼处之。”
A、军
B、君
C、祭
D、婚
E、丧
F、师。

4、“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的“之”指的是()。
A、朴
B、名
C、甘露
D、臣
E、道

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体现了老子的( )思想。
A、柔道
B、静道
C、泰道
D、否道
E、兵道
F、啬道

6、当今社会上大学生毕业后频繁跳槽的现象明显不符老子“( )”的主张。
A、有道者不处
B、死而不亡者寿
C、知人者智
D、知足者富
E、胜人者有力
F、强行者有志
G、不失其所者久

7、“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的“之”指的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
D、为
E、无为
F、基因
G、道
H、玄

8、“将相和”的故事里的蔺相如体现了老子《道德经》所提出的“( )”的思想主张。
A、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B、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C、功成而不有
D、不以兵强天下
E、善利万物而不争

9、“执大象,天下往”中的“大象”指的是( )。
A、1.山林里的大象。2.抓住最大的象。3.抓住最大的现象。4.天下的大道。5.四大皆空之象。6.四大皆空的现象。
B、山林里的大象
C、抓住最大的象
D、天下的大道
E、四大皆空之象
F、四大皆空的现象

10、“用之不可既”的“之”与“既”含义正确的是( )。
A、它;靠近
B、虚词;完成
C、道;穷尽
D、大象;使用
E、.道;完成

11、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故用兵是()。
A、必然而为之
B、善用之
C、善者果而已
D、不得已而用之
E、喜用之

12、老子说:“以( )佐人主者,不以( )强天下。”
A、无,有
B、无为,为
C、道
D、.武,文
E、道,法
F、兵,道
G、兵
H、雌,雄
I、白,黑

13、老子本章所说的“物壮则老”源自于《周易》的( )( )。
A、观物取象
B、物象数理
C、否极泰来
D、泰极否至
E、物极必反

14、老子仅凭一部《道德经》,深刻影响了当时与未来,自先秦一直流传至今,充分说明了《道德经》第33章所说的( )、( )的道理。
A、知人者智
B、死而不亡者寿
C、不失其所者久
D、知足者富

第7周作业

1、“知止”是不是就是停滞不前呢?

第8周

第8周测试

1、《道德经》第36章所说的“微明”的含义是( )。
A、曙光
B、微小的光亮
C、幽昧的光明
D、深沉的智慧
E、渐渐地明亮。

2、《道德经》第37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所说的“无名之朴”指的是()。
A、未经加工的原木
B、无名的树
C、无名的朴树
D、纯真质朴的道
E、无名无相的朴
F、无法言说的素朴。

3、《道德经》第38章所说的“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段话中,老子所认为的“厚”、“实”与“取此”所指的是( )。
A、德
B、仁
C、义
D、智
E、忠
F、信
G、礼
H、道
I、为
J、玄

4、《道德经》第39章所说的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等所“得一”的“一”指的是()
A、太极
B、利器
C、师
D、道
E、玄
F、朴
G、素

5、科学上的伟大的发明创造都要经历由“创意”到“造型”的()的过程。
A、观察
B、借鉴
C、模仿
D、抄袭
E、有归于无
F、无中生有

6、《道德经》对生活中的人听闻“道”之后的态度有过三种传神的描绘,其中,“中士闻道,( )。”
A、不处
B、无为
C、勤而行之
D、大笑之
E、若存若亡
F、无中生有

7、“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中的“不谷”的意思是()。
A、没有山谷
B、没有河谷
C、没有稻谷
D、不深厚
E、不谦虚
F、不满足
G、不孤独
H、不忧愁
I、不快乐
J、不鼓励

8、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暗合了《易经》的(  )的思想。
A、变道
B、柔道
C、泰道
D、兵道
E、否道
F、孝道
G、修道

9、“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自化”的含义是()()。
A、自我消化
B、自我变化
C、自我化育
D、自我生长
E、自我强化

10、《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 )()。
A、道为本体
B、德为应用
C、道高于德
D、德高于道
E、道德同等

11、“反者道之用”的“反”的含义是( )或( )。
A、相反
B、反复
C、对立
D、返回
E、正反

12、《道德经》第39章老子所说的“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体现了《周易》所主张的( )( )的思想。 1.民本思想。2.性善论。3.以贵下贱。4.自上下下。5.与民同乐。
A、民本思想
B、性善论
C、以贵下贱
D、自上下下
E、与民同乐

13、《道德经》第38章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在此,老子所认为的“去彼”所指的是( )。
A、厚
B、薄
C、实
D、华
E、道
F、德
G、为
H、无为

14、大象无行

15、“反者道之用”的“反”的含义是反复或对立。

16、《道德经》第38章所说的“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段话中,老子所认为的“厚”、“实”与“取此”所指的是( )

17、“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固”的含义是( )。

第9周

第9周测试

1、下列事例不具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性质的是( )
A、水滴石穿
B、苏秦张仪凭借三寸不乱之舌进行合纵连横
C、诸葛亮舌战犬儒
D、思想
E、耀武扬威

2、下列事物中,老子认为人最重要的是( )。
A、名
B、利
C、权
D、身
E、位
F、货
G、得
H、为
I、玄
J、亡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弊”的意思是( )。
A、破旧
B、衰竭
C、作弊
D、没有弊端
E、不用遮蔽

4、“祸莫大于不知足”的“不知足”的意思是( )。
A、不知道足球
B、不知道男足
C、不知道女足
D、不知道自足
E、不知道自我满足

5、从老子所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表述来看,老子主张个人的修道应当是向( )求索。
A、外界
B、内心
C、山水
D、天地
E、风景
F、名胜
G、物欲
H、古迹

6、“取天下常以无事”与老子( )的思想相吻合。
A、有为
B、无为
C、清心寡欲
D、返璞归真
E、其实好还

7、《道德经》第49章“圣人皆孩之”的意思是( )。
A、圣人是百姓的孩子
B、百姓是圣人的孩子
C、圣人像慈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百姓
D、百姓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圣人
E、圣人都害怕百姓
F、百姓都害怕圣人

8、下面文句与老子所说的“以百姓之心为心”含义不符的是( )( )。
A、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B、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C、关心人民群众的痛痒
D、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E、想人民群众之所想
F、官僚主义
G、不管他人瓦上霜。

9、“为学日益”的“益”的意思是( )、( )。
A、盈利
B、增加
C、有益
D、适当
E、越来越好

10、《道德经》第43章“天下希及之”的“之”指代的是( )和( )。
A、为
B、无为
C、为无为
D、无为之益
E、道隐无形
F、大白若辱
G、不言之教
H、大音希声
I、为而不争

11、下面文句的思想正确的是( ) ( ) ( ) ( )( )。
A、上善若水
B、上善若风
C、上善若风水
D、风水就是外在的好山水
E、好风水就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忠诚信
F、从《易经》的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涣卦”的含义相同
G、从《易经》的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上风下水的“涣卦”的含义相同。
H、从《易经》的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上水下风的“井卦”的含义相同
I、从《易经》的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上巽下兑“中孚卦”的含义相同
J、从《易经》的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上兑下巽的“大过卦”的含义相同。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无为”的思想。

13、从《易经》的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上巽下兑“中孚卦”的含义不同。

14、吾是以知无为之有( )。

15、老子《道德经》所提出的“上善若水”的思想,一方面是来自于对《易经》“( )”卦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自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向草偃。”的发展。

第10周

第10周测试

1、“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符合老子《道德经》所主张的( )的思想。
A、无为而治
B、以其生之厚
C、以其生之薄
D、养生适度
E、静止不动

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中的“兑”和“门”指的是( )。
A、泽和大门
B、湖波给人的感受
C、通往湖波的道路
D、人的各种感官
E、内心的各种欲望

3、“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中“盗竽”的意思是( )。
A、盗窃竽
B、偷竽的强盗
C、强盗的榜样
D、吹竽的强盗
E、吹竽的

4、《道德经》第54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之”所指代的是( )。
A、德
B、道
C、以道所修之德
D、以德所修之道
E、道德

5、“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其原因是“善建者”与“善抱者”能够( )。
A、善于建设
B、善于抱持
C、有计谋
D、有力量
E、以道修德

6、《道德经》第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中“祥”的正确含义是()。
A、吉祥
B、祥和
C、祥顺
D、同“羊”
E、凶兆
F、吉兆

7、“含德之厚,比于( )。”
A、童子
B、孩子
C、赤子
D、孙子

8、下列养生行为符合老子《道德经》所讲养生之道的是( )( )。
A、静止不动
B、运动不休
C、动静相宜
D、厚薄适度
E、听天由命

9、老子认为“万物莫不尊( )而贵( )。”
A、诚;信
B、德;道
C、仁;义
D、生
E、身
F、道
G、德
H、妙
I、观

10、道德经》第五十章所讲的“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与第五十五章( )( )( )( )的含义相同。
A、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B、毒虫不螫
C、猛兽不据
D、攫鸟不搏
E、物壮则老
F、骨弱筋柔而握固
G、益生曰祥

11、《道德经》第56章“故为天下贵”中的“贵”解释正确的是( )( )。
A、尊贵
B、珍贵
C、贵重
D、归附
E、归降

12、《道德经》第56章给予人们的智慧启示主要是( )( )。
A、放弃自尊
B、摒弃官架
C、永葆童真
D、谨慎交友

13、“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明。”

14、“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中的“施”所指的意思同“迤”。

15、老子认为“万物莫不尊德而贵道。”这句话是( )的。

16、《道德经》第54章”修之于身,其的乃真的“之”所指代的是“以德所修之道”。

17、善建者不( )。

18、以( )观天下。

第11周

第11周测试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正”指的是()。
A、正道
B、政策
C、正大
D、清静无为之常道
E、中庸之道

2、中国历史上对《道德经》最早进行解释说明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E、墨子
F、庄子
G、鬼谷子

3、《道德经》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啬”含义是( )。
A、吝啬
B、刻薄
C、节约
D、涵养节用
E、吝啬鬼
F、铁公鸡

4、下面文句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理解正确的是( )。
A、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海鲜一样容易
B、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海鲜一样不容易
C、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海鲜一样
D、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海鲜一样好吃
E、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海洋一样不好吃

5、“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了老子在《道德经》本章所说的( )的道理。
A、或下以取
B、或下而取。
C、欲擒故纵
D、礼贤下士

6、“道者,万物之奥”的“奥”的意思是( )
A、奥妙
B、奥秘
C、深奥
D、庇佑
E、玄妙
F、堂奥

7、对于兵事,老子的观点是( )( )( )( )。
A、反对用兵
B、赞成用兵
C、不得已而用之
D、以奇用兵
E、其事好还
F、不详之事

8、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所描述的祥子与“想要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道德经》所阐述的()()的道理。
A、我无为而民自化
B、我好静而民自正
C、我无事而民自富
D、我无欲而民自朴
E、祸兮,福之所倚
F、福兮,祸之所伏
G、正复为奇
H、善复为妖

9、“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中的“神”的意思是()()。
A、神奇
B、神妙
C、神灵
D、同“伸”
E、作用
F、精神

10、在双方“各得其所欲”的情况下,老子主张“大者宜为上。”

11、《道德经》说:“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因此,老子认为只有道才是最可宝贵的。

1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字“为”、“事”和“味”的语法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13、对“味无味”解释正确的是( )。

14、老子说:“治大国若( )小鲜。”

15、《道德经》第58章所讲的“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思想具有异曲同之妙。

第12周

第12周测试

1、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无为
B、贵难得之货
C、法令滋彰
D、民多利器
E、有始无终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具有( )的思想。
A、无为而治
B、防微杜渐
C、居安思危
D、行动哲学
E、顺其自然

3、《道德经》第66章:“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里的“厌”的意思是( )。
A、讨厌
B、厌恶
C、满足
D、厌弃
E、拖拽

4、老子“三宝”当中位于首位的是( )。
A、静
B、敬
C、白
D、黑
E、玄
F、勇
G、不敢
H、慈
I、雌

5、从老子的观点来说,人能做到“不武”“不怒”“不兴”“不争”“为之下”的关键在于( )。
A、自知
B、自明
C、自胜
D、知止
E、知足
F、袭常
G、微明

6、“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中的“主”和“客”的本义是( )。
A、主人和客人
B、做主和做客
C、进攻和防守
D、防守和进攻
E、主观和客观
F、主动和被动

7、《道德经》第70章:“言有宗,事有君”的“宗”和“君”的意思是( )。
A、祖宗;君王
B、宗旨;国君
C、宗旨;根本
D、宗旨;君王

8、老子所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与下面( )( )的含义不同。
A、君安思危
B、未雨绸缪
C、防微杜渐
D、不治已病治未病
E、不治已乱治未乱
F、顺其自然
G、无为而治

9、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这里所说的“知此两者”的两者指的是( )和( )。
A、古之善为道者
B、非以明民
C、将以愚之
D、民之难治
E、以其智多
F、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G、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0、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这里所说的“知此两者”的两者指的是( )和( )。
A、古之善为道者
B、非以明民
C、将以愚之
D、民之难治
E、以其智多
F、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G、以智治国,国之福

1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里的“愚”指的是( )( )。
A、愚昧
B、愚蠢
C、愚民
D、敦厚
E、淳朴
F、大智若愚

12、在《道德经》第66章中,老子以海纳百川的“百谷王”比喻那些明道悟道用道的统治者,而考察其是否能成为“百谷王”的标准是( )和( ),即从言、行这两方面来考察。
A、是以圣人欲上民
B、以其言下之
C、欲先民
D、以其身后之
E、是以处上而民不重
F、处前而民不害

13、老子的“吉祥三宝”指的是( )( )( )。
A、曰慈
B、曰俭
C、曰不敢为天下先
D、曰慈,故能勇
E、曰慈,故能广
F、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中“宝”指的是()()()()。
A、慈
B、雌
C、俭
D、朴
E、不敢为天下
F、不争之德
G、名
H、身

1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的“则”的意思是“原则”或“规则”

16、“不武”、“不怒”、“不兴”都是“不争”之德,属于老子所说的“兵道”。

17、老子说:“( ),生于毫末。”

18、老子说:“天下大事,必( )。”

第13周

第13周测试

1、《道德经》第71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的“病病”的意思是( )。
A、把自己的病当做病
B、有病才算病
C、因病而得病
D、以为自己了才有了病
E、因为有缺点才有病
F、因为有病才有了缺点
G、把自己的缺点当做缺点
H、把自己的生理缺陷当做缺点

2、对“无狎其所居”的“狎”解释,除了“狭”或“狭窄”之外,还有( )的意思。
A、调戏
B、凌辱
C、冒犯
D、逼迫
E、闲暇

3、老子所说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敢”与“不敢”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
A、自知;自见
B、自爱;自贵
C、为;无为
D、有;无

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的“天”、“地”、“圣人”皆有所“不敢”的思想正是和老子《道德经》所讲的( )含义相同。
A、勇于敢则杀
B、勇于不敢则杀
C、勇于敢则活
D、勇于不敢则活

5、《道德经》第75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
A、无为
B、愚昧
C、利器
D、法繁
E、税重
F、有为
G、玄德
H、常德

6、“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段话体现了老子《道德经》所运用的()的思维。
A、让利于民
B、道法自然
C、百谷王
D、循序渐进

7、老子说:“民不畏威,则( )至。”
A、大道
B、大音
C、大象
D、大威

8、《道德经》第72章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这里所说的“去彼取此”的“去彼”指的是()()()()。
A、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B、无狎其所居
C、无厌其所生
D、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E、是以圣人自知
F、自见
G、自贵

9、下面不符合“代大匠斫”性质的现象是()()。
A、狗抓老鼠
B、牝鸡司晨
C、越俎代庖
D、安分守己
E、招聘现场的亲友团
F、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1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段话主要体现了老子( )( )的思想。
A、柔以克刚
B、柔道
C、生死之道
D、兵道

11、“狗抓老鼠”现象与“夫代大匠斫者”类似。

1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这里的“大威”指的是“庞大庄严”。

13、“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中的“见”通( )。

14、老子说:“( )梁者不得其死。”

第13周作业: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何不同?

1、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何不同?

第14周

14周测试

1、与《道德经》第 78章所谓“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的含义不同的是()。
A、天下莫柔弱于水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以其无以易之
D、柔之胜刚
E、弱之胜强
F、坚强者死之徒
G、天下莫柔弱于水。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3.以其无以易之。4.柔之胜刚。5.弱之胜强。6. 坚强者死之徒。7.柔弱者生之徒

2、老子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恕”的思想与( )的思想一致。
A、大智若愚
B、大白如辱
C、大象无形
D、大成若缺
E、大器晚成

3、《道德经》第79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责。”这段话中的“责”的意思是( )。
A、责任
B、负责
C、同“债”
D、法则
E、执法

4、“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
A、一致
B、不一致
C、没关系
D、不确定。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的“信言”是指( )。
A、书信语言
B、写信的语言
C、真实有益的言语
D、诚信的语言
E、情书语言

6、《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认为“( )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A、墨
B、道
C、法
D、阴阳
E、名
F、兵
G、儒
H、医

7、老子心中的理想国是( )( )。
A、大国
B、上流
C、下流
D、处上
E、处下
F、小国
G、寡民
H、戎马生於郊

8、“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里的“甲兵”指的是( )( )。
A、铠甲和士兵
B、铠甲和兵器
C、兵器
D、军队
E、装甲兵

9、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天之道”有( )( )。
A、损有余而补不足
B、损不足而奉有余
C、善利万物而不争
D、利而不害

10、( )认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只有“( )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只有运用其术,才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E、司马懿
F、司马谈
G、司马迁
H、司马光
I、儒家
J、道家
K、法家
L、农家
M、名家
N、杂家
O、阴阳家
P、小说家
Q、兵家
R、医家
S、墨家。

11、下面文句中,体现老子《道德经》“柔道”思想的是()()()()。
A、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B、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C、木强则共
D、勇于敢则杀
E、物壮则老
F、我好静而民自正
G、草木之生也柔脆
H、其死也坚强
I、躁胜寒
J、多藏必厚亡

12、下列文句中不符合老子《道德经》“泰道”思想的是( )、( )、( )。
A、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B、长短相形。
C、虚其心,实其腹。
D、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E、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F、能蔽而新成。
G、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H、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I、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J、物壮则老
K、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13、“万物负阴而抱阳”不符合老子的泰道思想。

14、老子的“否道”思想可以用《道德经》所讲的“有为”来表述。

15、老子的“泰道”思想可以用《道德经》所讲的“无为”来表述。

16、老子的“柔道”思想不包含“兵道”的内容。

17、老子的“柔道”、“泰道”和“否道”思想都包含( )的内容。

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句话同时具有老子的“兵道”思想和( )思想。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 课程考试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课程考试 客观题试卷

1、《道德经》第一章对人们日常生活赋予智慧启示与实践意义的是( )。
A、道可道,非常道。
B、名可名,非常名。
C、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D、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2、《道德经》之《道经》部分的最后一句是( )。
A、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B、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C、处其实,不处其华。
D、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道德经》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 )不敢为。”
A、仁者
B、智者
C、勇者
D、道者

4、《道德经》说:“( )者久。”
A、道法自然
B、不失其所
C、无为而治
D、绝学无忧

5、老子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是因为( )。
A、其道大光
B、其道难识
C、其道好还
D、其道无穷

6、老子在《道德经》中流传最广、比喻最形象、用于说明“柔弱胜刚强”道理最生动而选取的自然物是( )。
A、江
B、湖
C、海
D、水

7、“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 )。
A、注意腹部减肥。
B、为了吃饱肚子。
C、注重内在实际。
D、注重外在形式。

8、“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 )。
A、永不自满。
B、守住道体
C、创新道用
D、去旧而更新

9、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之命名源自《道德经》的( )句。
A、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各复归其根。
B、以邦观邦,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复命曰常。
C、致虚极,守静笃。
D、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10、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所指的是( )。
A、天之道
B、人之道
C、地之道
D、道之道

11、《道德经》之《德经》部分的前两句是“( );( )。”(选二)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B、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C、反者,道之动
D、弱者,道之用

12、《道德经》的最后两句是“( )。( 。”(选二)
A、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B、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天之道,利而不害。
D、圣人之道,为而不争。ok

13、“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里的“甲兵”指的是( )( )。(选二)
A、铠甲和士兵。
B、铠甲和兵器。
C、兵器。
D、军队。

14、( )认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只有“( )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只有运用其术,才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A、司马谈
B、司马迁
C、道家
D、儒家

15、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所描述的祥子与“想要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道德经》所阐述的()()的道理。(选二)。
A、我好静而民自正。
B、我无欲而民自朴。
C、祸兮,福之所倚。
D、福兮,祸之所伏。

16、“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中的“神”的意思是()()。(选二)
A、神奇。
B、神灵。
C、同“伸”。
D、作用。

17、当今很多开车的年轻人成为“路怒族”并因此导致一系列事故的发生,究其文化方面的原因,可以说这些“路怒族”不明白老子《道德经》所说的( )、( )大道理。(选二)
A、轻则失根
B、躁则失君
C、能敝新成
D、善复为妖

18、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这里所说的“知此两者”的两者指的是( )和( )。(选二)
A、古之善为道者。
B、非以明民。
C、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D、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9、在《道德经》本章中,老子以海纳百川的“百谷王”比喻那些明道悟道用道的统治者,而考察其是否能成为“百谷王”的标准是( )和( ),即从言、行这两方面来考察。(选二)
A、是以圣人欲上民
B、以其言下之
C、欲先民
D、以其身后之

20、【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第三·16》记载的“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的陶侃为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所讲的( )和( )的道理。(选二)
A、善行,无辙迹
B、善言,无瑕谪
C、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D、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21、《道德经》中的“四大”指的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白若辱”、“大器晚成”。

22、“万物负阴而抱阳”不符合老子的泰道思想。

23、老子的“否道”思想可以用《道德经》所讲的“有为”来表述。

24、老子的“柔道”思想包含“兵道”的内容。

25、老子的“柔道”、“泰道”和“否道”思想都不包含“兵道”的内容。

26、“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描述的不是“道”。

27、《道德经》所讲的“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玉以比德”思想具有异曲同之妙。

28、在双方“各得其所欲”的情况下,老子主张“大者宜为上。”

29、对“治大国若烹小鲜”可以理解“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海鲜一样。

30、“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字“为”、“事”和“味”的语法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31、《道德经》说:“( )者寿。”

32、《道德经》说:“譬道之在天下,犹( )。

33、《道德经》说:“( ),百姓皆谓:我自然。”

34、《道德经》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 )强天下。”

3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一”指的是( )。

36、用《道德经》里的一个字来概括老子所说的“长生久视之道”就是( )。

37、“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之”指的是( )。

38、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思维方法来自于(《 》)。

39、《道德经》说:“是以圣人执( )而不责于人。”

40、老子《道德经》中所谈的“道”大体可分为静道、泰道、否道和( )道。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课程考试 主观题考试试卷

1、题目:老子“三宝”对当下人们生活的意义 分值:

学习通《道德经》的智慧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被誉为“道家经典”。它反映了作者老子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运行的深刻洞见,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学习通《道德经》的智慧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遵循自然规律

《道德经》中常用的词语就是“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作者认为,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应该尽可能地适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反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真正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以柔克刚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追求柔性的力量。作者认为,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不应该仅仅依靠暴力或强制权力,而应该采用柔性手段。比如,对于一个顽固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温和的语气来影响他,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去打击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

三、追求内心的平静

《道德经》认为,内心的平静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只有内心平静、心中有道,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舒缓自己的情绪,追求内心的平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

四、获得智慧与权力不同

《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智慧的思考,作者认为,智慧与权力是不同的。智慧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它不一定与权力和地位有任何关系。只有获得智慧,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五、要谦虚、宽容与自律

《道德经》提倡谦虚、宽容与自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谦虚,不要过于自信。我们还应该宽容他人,不要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同时,我们也要自律,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纷扰。

六、享受生活

《道德经》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如何享受生活的智慧。作者认为,人们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把握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应该过于焦虑和忧虑,而是应该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七、勇于改变

《道德经》认为,改变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勇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一步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的变化。

结语

学习通《道德经》的智慧启示,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放下过多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学习通《道德经》的智慧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被誉为“道家经典”。它反映了作者老子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运行的深刻洞见,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学习通《道德经》的智慧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遵循自然规律

《道德经》中常用的词语就是“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作者认为,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应该尽可能地适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反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真正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以柔克刚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追求柔性的力量。作者认为,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不应该仅仅依靠暴力或强制权力,而应该采用柔性手段。比如,对于一个顽固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温和的语气来影响他,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去打击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

三、追求内心的平静

《道德经》认为,内心的平静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只有内心平静、心中有道,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舒缓自己的情绪,追求内心的平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

四、获得智慧与权力不同

《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智慧的思考,作者认为,智慧与权力是不同的。智慧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它不一定与权力和地位有任何关系。只有获得智慧,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五、要谦虚、宽容与自律

《道德经》提倡谦虚、宽容与自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谦虚,不要过于自信。我们还应该宽容他人,不要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同时,我们也要自律,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纷扰。

六、享受生活

《道德经》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如何享受生活的智慧。作者认为,人们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把握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应该过于焦虑和忧虑,而是应该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七、勇于改变

《道德经》认为,改变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勇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一步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的变化。

结语

学习通《道德经》的智慧启示,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放下过多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成为更有价值的人。